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9-02 19:33
金融

中美顶级投行同步裁员

冰火两重天。
中国中金中美顶级投行同步裁员
刘兰香


近年来,金融行业降薪裁员的消息并不鲜见,但当高盛集团和中金公司这两家分别代表美国和中国顶级投行的机构几乎是同步采取行动,还是会令本就已陷入动荡的金融市场更添一层波诡云谲之感。

8月30日,网传消息“中金公司多人陆续收到降职级降薪资的邮件,如不签字接受,将根据公司统一安排推进后续工作”,第一财经之后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称,“相关考核前几个月就在做,此次相当于要员工签字确认接受降职级,并接受按对应职级进行薪资调整,如不接受相关安排,可以选择自行离职,不离职也不签字,公司将继续推进走流程统一安排降职降薪”。早在今年5月,就有消息称中金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内预计降薪25%,且投行业务条线会裁员约1/3。在最新的消息传出后,有接近中金公司人士表示,对部分去年绩效较后的员工无论降薪降职或是离职,公司均给予了一定缓冲过渡期,近期是绩效应用的最终期限。

在这一波操作之前,今年上半年中金公司应该已经采取了裁员相关的行动。根据中金公司最新公布的半年报,截至今年6月底,集团员工人数从2023年末的15327人减少至15081人,其中中国内地员工减少221人,境外(包括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及德国等)员工减少25人。

几乎是在中金上述操作传出的同时,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高盛集团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逾1300人,作为低绩效员工淘汰计划的一部分。这次裁员预计将占高盛2024年员工总数的3%-4%。实际上,高盛的大部分裁员今年早些时候已经开始进行,并将持续到今年秋季。

在新冠疫情期间,高盛曾暂停了每年对低绩效员工的裁员,2022年重新启动,当年仅裁减几百名员工。但在2023年1月,高盛一举裁掉3000多个岗位,约占员工总数的6.5%——财报显示,2022年四季度高盛的净营收105.9亿美元,同比下降16%,低于市场预期,随之而来的即为高盛自金融危机以来所采取的最大规模的裁员行动。

这次的裁员规模较之上次要略少一些,但如果仅看今年上半年的财务表现,高盛当前似乎并没有裁员的理由。高盛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净营收为127.3亿美元,同比增长17%,高于市场预期。在该季度,得益于美国市场交易的活跃,高盛几乎所有的业务都实现收入增长,其中固定收益、货币和大宗商品(FICC)业务营收为31.8亿美元,同比增长17%;投资银行业务营收17.3亿美元,同比增长21%;股票销售和交易业务营收31.7亿美元,同比增长6.8%。基于此,高盛第二季度净利润超过30亿美元,同比增长150%。

顶着靓丽业绩裁员的高盛,似乎是嗅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风险。全球股市8月初暴跌后,受益于美国降息预期的重燃和经济衰退担忧的减弱,又经历了一波强劲的反弹。但近日高盛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8月份,对冲基金在以2022年3月以来最快的速度净卖出全球股票,其中美国及其他地区的空头操作是主要推动力。这些最聪明的钱在激流勇退,也成为高盛意外裁员的注脚。

与高盛相比,同在“优化人员”的中金公司上半年业绩则黯然失色。今年上半年,中金实现营业收入89.11亿元,同比减少2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28亿元,同比下降37%。从主营业务分行业来看,中金公司主营业务中仅有固定收益分部一项业务实现增长,投资银行、股票业务、资产管理、私募股权、财富管理分部营收均出现下滑,其中投资银行分部营收同比下降70%,净利润更是由正转负,亏损7.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财务表现,两家公司的股价表现也是冰火两重天:今年以来高盛股价已累计上涨30%,而港股上市的中金公司股价今年已跌30%。

在境内外投行业务上均有布局的中金公司,自1995年成立以来很少遭遇类似的滑铁卢。一方面,近年来,由于中美之间的政治经济摩擦、监管环境变化等因素,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难度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去年以来,中国证监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IPO的节奏,IPO审批速度明显放缓。在业务量减少的情况下,较大的团队规模带来了较高的固定人力成本,这家在金融业内长期以高薪著称的中国券商降薪裁员已属顺理成章。

A股持续低迷,带来的不仅是IPO放缓,还有交易活跃度的大幅下降,券商因此面临多方面的冲击,全行业都不得不“降本增效”。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证券领域共有34万从业者,相比今年年初减少逾1万人,降幅约3.4%。

同时,根据43家A股上市券商披露的2024年半年报,其中有37家(占比86%)的半年度薪酬总额同比缩水。多家大型券商薪酬总额和人均薪酬均出现明显下降,例如中信证券上半年薪酬总额降至100亿元以下,同比下滑近9%,人均薪酬同比降幅超12%,至36万元左右;中金公司上半年薪酬总额约43亿元,同比下滑近25%,人均薪酬同比降幅也达到25%,至28万元左右。

即便如此,无论中金公司还是其它券商,恐怕都很难断言现在已到行业的最低谷,正如中国资本市场的沉疴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解决,无人知晓。再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变幻莫测,回想一个月前全球股市突遭几十年未见的暴跌,而这或许只是“开胃菜”,内外交困的中国金融业可能进入了真正的深水区,降薪裁员甚至只能算求生行为中最容易做出的那个动作。

但相对于仅有三十余年现代化发展历程的中国金融机构,已在全球市场折冲樽俎一百多年的高盛,同样是裁员,显然并非仅为了求生,而是有着更深远的考量,也更值得关注。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中国中金中美顶级投行同步裁员
2024-09-02 19:33
金融

中美顶级投行同步裁员

冰火两重天。
刘兰香


近年来,金融行业降薪裁员的消息并不鲜见,但当高盛集团和中金公司这两家分别代表美国和中国顶级投行的机构几乎是同步采取行动,还是会令本就已陷入动荡的金融市场更添一层波诡云谲之感。

8月30日,网传消息“中金公司多人陆续收到降职级降薪资的邮件,如不签字接受,将根据公司统一安排推进后续工作”,第一财经之后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称,“相关考核前几个月就在做,此次相当于要员工签字确认接受降职级,并接受按对应职级进行薪资调整,如不接受相关安排,可以选择自行离职,不离职也不签字,公司将继续推进走流程统一安排降职降薪”。早在今年5月,就有消息称中金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内预计降薪25%,且投行业务条线会裁员约1/3。在最新的消息传出后,有接近中金公司人士表示,对部分去年绩效较后的员工无论降薪降职或是离职,公司均给予了一定缓冲过渡期,近期是绩效应用的最终期限。

在这一波操作之前,今年上半年中金公司应该已经采取了裁员相关的行动。根据中金公司最新公布的半年报,截至今年6月底,集团员工人数从2023年末的15327人减少至15081人,其中中国内地员工减少221人,境外(包括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及德国等)员工减少25人。

几乎是在中金上述操作传出的同时,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高盛集团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逾1300人,作为低绩效员工淘汰计划的一部分。这次裁员预计将占高盛2024年员工总数的3%-4%。实际上,高盛的大部分裁员今年早些时候已经开始进行,并将持续到今年秋季。

在新冠疫情期间,高盛曾暂停了每年对低绩效员工的裁员,2022年重新启动,当年仅裁减几百名员工。但在2023年1月,高盛一举裁掉3000多个岗位,约占员工总数的6.5%——财报显示,2022年四季度高盛的净营收105.9亿美元,同比下降16%,低于市场预期,随之而来的即为高盛自金融危机以来所采取的最大规模的裁员行动。

这次的裁员规模较之上次要略少一些,但如果仅看今年上半年的财务表现,高盛当前似乎并没有裁员的理由。高盛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净营收为127.3亿美元,同比增长17%,高于市场预期。在该季度,得益于美国市场交易的活跃,高盛几乎所有的业务都实现收入增长,其中固定收益、货币和大宗商品(FICC)业务营收为31.8亿美元,同比增长17%;投资银行业务营收17.3亿美元,同比增长21%;股票销售和交易业务营收31.7亿美元,同比增长6.8%。基于此,高盛第二季度净利润超过30亿美元,同比增长150%。

顶着靓丽业绩裁员的高盛,似乎是嗅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风险。全球股市8月初暴跌后,受益于美国降息预期的重燃和经济衰退担忧的减弱,又经历了一波强劲的反弹。但近日高盛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8月份,对冲基金在以2022年3月以来最快的速度净卖出全球股票,其中美国及其他地区的空头操作是主要推动力。这些最聪明的钱在激流勇退,也成为高盛意外裁员的注脚。

与高盛相比,同在“优化人员”的中金公司上半年业绩则黯然失色。今年上半年,中金实现营业收入89.11亿元,同比减少2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28亿元,同比下降37%。从主营业务分行业来看,中金公司主营业务中仅有固定收益分部一项业务实现增长,投资银行、股票业务、资产管理、私募股权、财富管理分部营收均出现下滑,其中投资银行分部营收同比下降70%,净利润更是由正转负,亏损7.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财务表现,两家公司的股价表现也是冰火两重天:今年以来高盛股价已累计上涨30%,而港股上市的中金公司股价今年已跌30%。

在境内外投行业务上均有布局的中金公司,自1995年成立以来很少遭遇类似的滑铁卢。一方面,近年来,由于中美之间的政治经济摩擦、监管环境变化等因素,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难度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去年以来,中国证监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IPO的节奏,IPO审批速度明显放缓。在业务量减少的情况下,较大的团队规模带来了较高的固定人力成本,这家在金融业内长期以高薪著称的中国券商降薪裁员已属顺理成章。

A股持续低迷,带来的不仅是IPO放缓,还有交易活跃度的大幅下降,券商因此面临多方面的冲击,全行业都不得不“降本增效”。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证券领域共有34万从业者,相比今年年初减少逾1万人,降幅约3.4%。

同时,根据43家A股上市券商披露的2024年半年报,其中有37家(占比86%)的半年度薪酬总额同比缩水。多家大型券商薪酬总额和人均薪酬均出现明显下降,例如中信证券上半年薪酬总额降至100亿元以下,同比下滑近9%,人均薪酬同比降幅超12%,至36万元左右;中金公司上半年薪酬总额约43亿元,同比下滑近25%,人均薪酬同比降幅也达到25%,至28万元左右。

即便如此,无论中金公司还是其它券商,恐怕都很难断言现在已到行业的最低谷,正如中国资本市场的沉疴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解决,无人知晓。再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变幻莫测,回想一个月前全球股市突遭几十年未见的暴跌,而这或许只是“开胃菜”,内外交困的中国金融业可能进入了真正的深水区,降薪裁员甚至只能算求生行为中最容易做出的那个动作。

但相对于仅有三十余年现代化发展历程的中国金融机构,已在全球市场折冲樽俎一百多年的高盛,同样是裁员,显然并非仅为了求生,而是有着更深远的考量,也更值得关注。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