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7-07 18:59
科技

了解一些占据该领域全球百强的中国人工智能科学家

据报道,其中一半的顶尖专家在中国,另有 10 名华裔专家在美国工作。
人工智能AI热潮的另一面:交易员加速逃离恐遭颠覆的企业
Dannie Peng



一项对近20万名研究人员和10万篇高影响力论文的研究表明,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顶尖的100位人才绝大多数来自华人。

该榜单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下属的中国信息技术促进局和深圳科技公司东币数据联合编制,并于上周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发布。

报告显示,全球前100名人工智能专家中,有50人在中国的研究机构或公司工作,且均来自中国。该报告并未给出具体的排名。

全球另有20位人工智能专家在美国的机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半是华裔,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教授朱俊彦——总计100人中有65人是华裔。

该分析涵盖了 2015 年至 2024 年期间《机器学习研究杂志》和《IEEE 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学报》等领先出版物以及该领域顶级会议的 96,000 多篇高水平论文。

研究团队通过统计和分析研究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引用数量来评估每位人工智能科学家的影响力。

入选百强的企业家中,不少在科技公司任职,并在特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张翔宇就是其中之一。

张先生曾任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旷视科技是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科技公司,主要设计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软件,目前他已加入另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科技公司。

他曾在 ImageNet、COCO 等众多领先的计算机视觉竞赛中斩获最高奖项,其团队的模型被应用于无数手机、相机和自动驾驶系统。

中国研究人员也在美国最负盛名的机构中崭露头角,表明中国大陆的人才及其在该领域的贡献越来越受到全球的认可。

其中包括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领域的先驱何开明。他出生于中国南方的广东省,毕业于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

他是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的终身副教授,并以杰出科学家的身份加入谷歌DeepMind。

他最出名的是他在深度残差网络(ResNets)方面的研究,据《自然》杂志4月份报道,该研究成果成为21世纪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截至2025年5月,他的论文已被引用超过70万次。

许多顶尖的中国科学家已成为硅谷人工智能人才争夺战中最抢手的人才。

6 月底,清华大学校友朱邦华和焦建涛宣布加入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以加强其人工智能研究。朱邦华和焦建涛分别在华盛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

据《华尔街日报》和硅谷媒体 The Information 报道, Meta Platforms还从 OpenAI 招募了至少五名中国人工智能研究人员。

据悉,加入 Meta 的科学家包括来自 OpenAI 苏黎世办公室的翟晓华,以及一系列 OpenAI 模型的关键贡献者于嘉辉、任红云、毕书操和赵胜嘉。

在同一个会议上,总部位于北京的中国投资促进局(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网络的一部分)和东币数据发布了另一份关于全球人工智能研究格局的报告,这次是国家层面的。

研究发现,美国仍然是人工智能人才的最大来源国,中国位居第二。两国在整体学术影响力方面也位居前两位。

中国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的数量从2015年的不到1万人增长到去年的5.2万人,年复合增长率为28.7%。然而,报告称,人才库规模仍然较小,美国以超过6.3万名专家位居世界首位。

美国在整体学术影响力方面也遥遥领先。过去十年,美国发表了超过3.5万篇论文,被引用超过228万次;而中国发表了31694篇论文,被引用约94.9万次。

然而,根据AIRankings网站的数据显示,中国正紧追其后,北京大学自2022年起在全球人工智能研究成果排名中名列前茅。

同一项研究将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研究还发现,前十名中,中国高校占据了一半,另外两个位置由亚洲大学占据。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人工智能AI热潮的另一面:交易员加速逃离恐遭颠覆的企业
2025-07-07 18:59
科技

了解一些占据该领域全球百强的中国人工智能科学家

据报道,其中一半的顶尖专家在中国,另有 10 名华裔专家在美国工作。
Dannie Peng



一项对近20万名研究人员和10万篇高影响力论文的研究表明,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顶尖的100位人才绝大多数来自华人。

该榜单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下属的中国信息技术促进局和深圳科技公司东币数据联合编制,并于上周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发布。

报告显示,全球前100名人工智能专家中,有50人在中国的研究机构或公司工作,且均来自中国。该报告并未给出具体的排名。

全球另有20位人工智能专家在美国的机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半是华裔,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教授朱俊彦——总计100人中有65人是华裔。

该分析涵盖了 2015 年至 2024 年期间《机器学习研究杂志》和《IEEE 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学报》等领先出版物以及该领域顶级会议的 96,000 多篇高水平论文。

研究团队通过统计和分析研究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引用数量来评估每位人工智能科学家的影响力。

入选百强的企业家中,不少在科技公司任职,并在特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张翔宇就是其中之一。

张先生曾任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旷视科技是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科技公司,主要设计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软件,目前他已加入另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科技公司。

他曾在 ImageNet、COCO 等众多领先的计算机视觉竞赛中斩获最高奖项,其团队的模型被应用于无数手机、相机和自动驾驶系统。

中国研究人员也在美国最负盛名的机构中崭露头角,表明中国大陆的人才及其在该领域的贡献越来越受到全球的认可。

其中包括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领域的先驱何开明。他出生于中国南方的广东省,毕业于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

他是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的终身副教授,并以杰出科学家的身份加入谷歌DeepMind。

他最出名的是他在深度残差网络(ResNets)方面的研究,据《自然》杂志4月份报道,该研究成果成为21世纪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截至2025年5月,他的论文已被引用超过70万次。

许多顶尖的中国科学家已成为硅谷人工智能人才争夺战中最抢手的人才。

6 月底,清华大学校友朱邦华和焦建涛宣布加入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以加强其人工智能研究。朱邦华和焦建涛分别在华盛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

据《华尔街日报》和硅谷媒体 The Information 报道, Meta Platforms还从 OpenAI 招募了至少五名中国人工智能研究人员。

据悉,加入 Meta 的科学家包括来自 OpenAI 苏黎世办公室的翟晓华,以及一系列 OpenAI 模型的关键贡献者于嘉辉、任红云、毕书操和赵胜嘉。

在同一个会议上,总部位于北京的中国投资促进局(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网络的一部分)和东币数据发布了另一份关于全球人工智能研究格局的报告,这次是国家层面的。

研究发现,美国仍然是人工智能人才的最大来源国,中国位居第二。两国在整体学术影响力方面也位居前两位。

中国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的数量从2015年的不到1万人增长到去年的5.2万人,年复合增长率为28.7%。然而,报告称,人才库规模仍然较小,美国以超过6.3万名专家位居世界首位。

美国在整体学术影响力方面也遥遥领先。过去十年,美国发表了超过3.5万篇论文,被引用超过228万次;而中国发表了31694篇论文,被引用约94.9万次。

然而,根据AIRankings网站的数据显示,中国正紧追其后,北京大学自2022年起在全球人工智能研究成果排名中名列前茅。

同一项研究将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研究还发现,前十名中,中国高校占据了一半,另外两个位置由亚洲大学占据。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特别报道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在移动设备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