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8-24 08:41
社会与生活

选择生孩子的年轻人,后悔了吗?

在生育焦虑弥漫的当下,依然有一群年轻人,选择了成为父母。网络上两极化的情绪宣泄之下,新一代父母的真实声音却往往是“失语”的。
生育选择生孩子的年轻人,后悔了吗?
吃米



在生育焦虑弥漫的当下,依然有一群年轻人,选择了成为父母。网络上两极化的情绪宣泄之下,新一代父母的真实声音却往往是“失语”的。
 
2025年8月26日是认养一头牛®年度品牌会员日,今年的主题是“你是我的礼物”。我们和6位父母聊了聊,他们心中的生育代价和馈赠。他们是认养一头牛®的会员,也是渴望被看见的新一代父母。
 
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生育确实有一些“代价”,但带来的馈赠更多:
 
有人开启了人生第二阶段,有人跳出了被裹挟已久的“优绩主义”,有人拥抱了童年的自己,有人被刷新了与世界的连接。“如果把自己比作一棵大树的话,我觉得我以前是没有根的,有了孩子之后会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立得更深了一些,然后也愿意做更多的尝试,做很多的延伸,做很多向上的事情,会更有动力了一些。”



生孩子的年轻人后悔了吗?

在社交平台上,“不想生孩子”与“不婚不育保平安”话题,轻易就能收割4600万和2600万的浏览与共鸣。手机屏幕里,好像能看到自己点头的样子。可下一秒,手指却很诚实地为可爱的幼崽们停留。“人类幼崽可以多可爱”“人类幼崽日常”话题,揽下243亿和146亿次浏览。年轻人嘴上说着“保平安”,私底下却存了不少萌娃的表情包。
 
这种割裂的舆论场中,关于“为什么要生孩子?孩子到底带来了什么?”的探讨,常常被简化为两极化的情绪宣泄。而在一片喧哗之中,真正选择了生育的新一代父母却往往成了“失语者”。
 
30岁时,茅琳也一度被生育焦虑裹挟。有了孩子,原本可以去看电影、旅游和提升自己的时间,以后就要匀给另一个人。她和丈夫来自南北方家庭,生活习惯差异大,公婆过来带孩子,还要互相磨合。她更担心的是,生完孩子重返职场,“原来的项目、工作岗位会不会被别人顶替”。
 
一顿分析过后,茅琳觉得生孩子,“弊大于利”。
 
然而孩子的“意外”到来打破了她的盘算。工作四五年,茅琳有点“上不去也下不来”,原来的项目被停止,她遭遇了瓶颈。茸茸的到来仿佛给了她一个“借口”,茅琳告诉自己,生孩子也可以是“打副本”,而且“既然来到了我们身边,那我就选择把ta生下来”。
 
一开始,茅琳确实有点煎熬。“我不知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竟然连自己睡觉都不太会。”那段时间,茅琳的睡眠几乎是破碎的,茸茸每两三个小时醒一次,她要哺乳,还要哄她睡觉。有一次她发烧了一周,觉也没怎么睡,人变得又肿又胖,看着眼前的孩子,她不禁绝望:“天呐,她是来讨债的吗?每天都不让我睡觉,然后还一直哭,到底要怎么样才行?”
 
但很快,她发现,孩子不是来讨债的,而是她生命里最好的礼物。一开始的摩擦,不过是“初次见面”的相互磨合。一旦建立了不可取代的连接,茅琳感慨:“从来没有想过,世界上竟然有一个人如此地需要我,(孩子的)这种偏爱是我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的。”
 
因为最近工作压力大,茅琳身上起了湿疹,给茸茸讲故事的时候,她无意间说了句“妈妈好痒”,茸茸立马找到药膏,让她帮忙打开盖子,笨拙地挤出药膏就上手抹药,虽然抹的地方不太对,却让她心里暖暖的。
 
自从有了茸茸,茅琳的人生似乎意外地顺利了起来。在怀茸茸时,茅琳胖了50斤,她一度觉得“天塌了”,但休完产假后,她很快恢复了体重,甚至比怀孕之前的状态更好。她原本担心工作会被移交给别人,自己被“边缘化”,但她重返职场以后,不仅之前停滞的项目重新启动,领导和同事看到她变得更有耐心和稳重,反而愿意把重要的工作交给她。
 
如果说茅琳是意外接住了“礼物”,音乐老师可可是在深思熟虑之后,主动选择了生二胎。
 
生一胎时,她顺产转剖腹产,疼得生完后还盯着天花板哭了半天。她一度决心不再生二胎。
 
动摇也是因为那个曾让她“疼哭”的大孩子。团子喜欢看绘本,翻到《爱是什么滋味》那一页,他总会抬头认真问:“妈妈,我可以有一个妹妹吗?”可可最初只是笑着糊弄过去:“一个人也很好呀。”
 
但看到团子在小区里主动保护比他小的妹妹,可可渐渐有些动摇了。“因为我很爱他,也很尊重他的情绪。我和他爸爸都是独生子女,小时候结交朋友时很被动。如果有一个同龄人陪你长大,可能会好很多。”这样想之后,可可最终决定再生一个宝宝。
 
“团子是一个特别有爱心,特别暖的宝宝。”当可可在电话里告诉团子,他有了一个妹妹时,他说太棒了,妈妈,这是你送给我的礼物,“我当时就在电话里哭了”。
 
妹妹出生一年多后,可可的朋友问过团子,会不会不开心,会不会觉得爱被分走了?可可也问过他,“觉得妈妈爱你多还是爱妹妹多?”团子说,“妹妹来了我们家,那不是多了一个人爱我,我也多爱了一个人吗?”团子的回答,瞬间让可可觉得特别治愈,“再忍受一次剖腹产的痛也是值得的”。
 
社交平台上有个晒孩子的“梗”,“跟你们这些没孩子的人说不清楚”。看似是炫耀,实则是新一代父母以调侃的语气发出自己的声音。养育孩子不光只有代价,也不只有萌和可爱的一面,那是一个更为复杂、充满挑战,也带来很多馈赠与价值感的过程。他们的生活确实被改变了,但他们都没有后悔成为父母。
 
 
失灵的“优绩主义”
 
当年轻人看到生育带来的馈赠时,另一个现象也在新一代父母中蔓延——这些从小在“优绩主义”中成长起来的父母,正不自觉地将这套逻辑用到育儿过程中。
 
然而孩子不是试卷上的题目,不是工作中的KPI,付出不一定有等价回报,push也不一定有正向结果。新一代父母们发现,“优绩主义”失灵了,但这种失灵让他们感到解脱,甚至治愈。孩子们正在教会他们,人生有标准答案之外的幸福和成就感。
 
90后彭召辉,现在是一名父亲,也是杭州互联网大厂的一名员工。他是一路卷上来的典型。
 
父母相对传统,在他们面前,只有表现好的人才会得到表扬。初三考试成绩出来后,父母哭了,对他说,“所有人都夸你学习成绩好,没想到你成绩很差。”这句话让他难受了很久。虽然不赞同这种教育方式,但彭召辉也认为,父母的打压式教育似乎“非常有用”,进入高中后,他开始非常认真地投入学习,现在也如愿以偿,卷进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大厂。
 
在效率至上的大厂里,他经常内耗。为了做得更好,他比别人更拼,一周五天,有两三天都在外地出差。
 
成为父亲后,不能比“别人”差的思维惯性仍然存在。女儿原原是早产儿,从出生就开始追体重、追身高,想要跟上普通孩子的步伐。
 
大一些,又开始追语言,追运动能力。有段时间,小区里一起玩耍的孩子们,逐渐都学会了说话,但原原还是只能蹦出两个字。彭召辉焦虑地上网查资料,朋友也告诉他,孩子的语言爆发期有快有慢,但他还是开始了“特训”。
 
原本他一天只讲一个绘本,变成了讲两本,他还找出特定的互动视频,用来培养原原的沟通能力。一番操作之后,也不确定有没有效果,但人是更累了。后来他才想通,实际上原原说话的时间并不算晚,他当时比较的小孩们,年纪都比原原要大上一点。
 
和紧绷的爸爸不同,原原是个特别不内耗的孩子。她能不加掩饰地表达喜好,对陌生人无条件信任,对万物充满好奇与爱心。尤其触动他的是,女儿在小区主动和小朋友打招呼被冷落时,不会因为别人爱搭不理就不开心或沮丧,那份天然的豁达与恢复力,让彭召辉羡慕。他开始反省自己的价值观:“以前做事情会比较功利性,在一些关系的维护上会更多考虑去做对等交换,但是养育孩子其实更多地是无条件付出。”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说与“优绩主义”和解还早,等到要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再说吧。
 
今年36岁的Shirly,就在孩子上学后自我斗争了挺长时间。回想起儿子满满上一年级的时候,每天都像“打仗”。写作业拖拉、注意力不集中,爷爷奶奶又宠得厉害,吃饭要喂、玩具不收,满满逐渐长成了一头“小刺猬”,一批评就竖起浑身的刺。有一次她加班到晚上八点,回家看到儿子只写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字,忍不住说了一句“你怎么这么笨”,满满耷拉着脑袋,当场回了一句“对啊我就是笨小孩”。
 
回想起来,Shirly后悔当时没有抱抱儿子。后来她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太着急了?
 
不要总是和“标准答案”比之后,Shirly更多地发现了满满身上的闪光点。她意识到,小刺猬的外表下其实藏着一颗细腻、善良的心。
 
有时Shirly会忘记公公婆婆的生日,但在满满的书桌上,却贴着便签,写着他们的生日。在她发烧时,满满也会提醒她贴退烧贴,像她照顾他那样。有时出门,还是满满提醒她不要着急,不要忘了带东西。

破除了优绩主义谜思的父母,才发现孩子在教会他们,生命有各自的成长轨迹。人生也不止有考出好成绩、完成KPI、超过“别人家的孩子”,始终向上卷这一种单一的价值。
 
这种变化对大厂爸爸彭召辉来说是极大的收获:“对我来说,有孩子后的生活比没有孩子的时候无疑更幸福。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各自总结出了一套自己认为有用的方式和方法,你会非常开心,这和吃喝玩乐带来的乐趣与喜悦不同。”

 
拥抱小时候的自己
 

当优绩主义的坚冰开始融化,更深刻的变化正在发生。这些曾经被标准化考核体系塑造的年轻人,在育儿过程中意外找到了治愈童年创伤的契机。
 
他们在努力成为小时候的自己会羡慕的父母,也在重养自己一遍。
 
今年32岁的飞飞是杭州的一名数学老师。儿子小石头从小体弱多病,三天两头跑医院,还是过敏体质,吃什么都要小心翼翼。为了保护他的健康,全家人长期一级戒备,出远门都是全副武装,口罩帽子。飞飞甚至特意为了他学习了小儿推拿,“我感觉从来没有这么用心地对待过一个人”。
 
飞飞有时候都有些羡慕小石头,因为她小时候,是一个没有得到太多关注的小孩。爸爸在外地做生意,妈妈一个人又要种田又要做家务,“哪有空余的时间陪你玩”。
 
在陪伴小石头的过程中,她常常会想起小时候的自己。比如小石头经常主动给她大大的拥抱,嗲声嗲气地说“妈妈我爱你,抱抱你就不辛苦不累了”。她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妈妈割完了稻子,她走过去要抱抱,妈妈骂了她一通说,“我这么累了,你还要抱抱,走开点”。
 
孩子在拥抱她的时候,也在拥抱小时候的她。也是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飞飞才理解了母亲常常唠叨的当年的“不易”,和母亲和解了。
 
随着孩子长大,飞飞越来越觉得,这个孩子简直就是来“报恩”的。有时候,飞飞上了一天课,回家累到不想说话。她瘫在沙发上,告诉小石头,“妈妈今天很累了,你让妈妈休息一会儿,妈妈可以陪你玩,但是妈妈话说不出来了”。小石头会配合地端来一杯柠檬水,说“妈妈你先喝口水润润喉”,然后在旁边安静地玩起来。
 
相比她在感情方面的克制和别扭,小石头的爱意常常会融化她。有天晚上,小石头还学着她推拿的手法,给她拍背,哄她睡觉。因为职业病,她容易腰酸背疼,让老公帮自己拍一拍,时间久了,老公也难免会有些不耐烦,孩子的小手虽然力道不够,但还是让她觉得轻松多了。
 
“孩子像我生命中的一缕光。以前我的生活比较单调,生了他之后,就有了很多快乐的事情,他也给了我很多开心的瞬间。我觉得他像光一样,照耀了我的生活。”飞飞说。
 
90后小雨,也在成为母亲后,治愈了小时候的自己。
 
小学时,小雨的父母忙着开饭店,她几乎是被姨妈带大的。初中时,父母长期的缺席,也让小雨变得有点叛逆,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一直到高一,小雨成了一名艺术生,要去其他城市集训,父母才关掉家里的店铺,陪她一起租了房子。
 
突如其来的关注和管束,一度让她觉得有些不自在。但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在那段时间,父母偶尔带她出门玩,是少有的幸福时刻。
 
小时候父母的缺席也让小雨暗暗发誓:以后我的孩子,一定要我亲自陪。
 
女儿沐子一岁半,第一次自己走到电梯口接她。看到那个小小的身影跌跌撞撞冲过来,小雨抱住了沐子,眼泪也一下就下来了。那一刻,她仿佛看见了小时候的自己,终于被抱了起来。
 

与世界的连接,被刷新了
 
孩子不仅带来治愈,还刷新了成年人与世界的连接。
 
社交平台上有人分享,原先和小区里的人一个都不认识,自从有了娃,小区里近半年出生的娃和他们的家长,基本都认识了。
 
茅琳也是,以前,她觉得“去没去过的地方、干没干过的事”才算放松,现在,她发现“带着茸茸在小区里散散步,看看花看看小鸟啥的,就觉得很幸福很有满足感”。女儿会蹲下去闻一朵花,然后喊她一起闻,“没有孩子的时候,你压根就不会注意路边的一朵小花”。
 
也是有了孩子以后,茅琳才真正有了“家”的感觉。“原来会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比较孤独的,离家也比较远。自从生了茸茸之后,因为每天都会想着有这样一个小宝宝惦记着我,如此地需要我,我会真正觉得有了一个家。”在茅琳看来,这种感受,是“没有生过孩子的人体会不到的”。
 
除了和外部连接,孩子也让每个人有了更深刻的生命体验。
 
第一次捧着只有5斤的女儿时,彭召辉整个人都在颤抖,眼前这个小生命,皮肤薄得几乎透光,手指像火柴棍一样,那一刻,他突然觉得,“我在这个世界上有根了”。
 
“如果把自己比作一棵大树的话,我觉得我以前是没有根的,有了孩子之后会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立得更深了一些,然后也愿意做更多的尝试,做很多的延伸,做很多向上的事情,会更有动力了一些。”
 
孩子们让父母更深刻地理解了爱、责任与生命的联结,从而成为了更完整、更有温度、更好的大人。深爱孩子的父母,也想给孩子最好的,对牛奶的选择也一样。飞飞怀孕时,一次逛超市让她注意到了,有趣的名字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小石头因为身体原因不耐受牛奶,她挑选起牛奶就更加谨慎和小心,隔三天给他一小杯,从A2β-酪蛋白到有机系列,一点点试;再后来,认养一头牛®固定出现在全家餐桌上,承包了全家人的“口粮”。
 
新一代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会爱人,懂得被爱。因为养育孩子,他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憧憬未来,渴望建设一个孩子们可以生活其中的更美好的世界。
 
每年的8月26日是认养一头牛®的年度会员日,会员大多数为新一代父母。认养一头牛®一直关注他们的成长与自省,往年也相继探讨了不少命题:她们如何理解成为母亲这件事;他们努力学习做会“夸夸”的中国家人。
 
而今年的会员日,在厌童成为“社交货币”的当下,认养一头牛®把镜头聚焦在失语的新一代父母身上,他们坚定地选择了成为父母,并且不后悔。孩子对他们来说,不是代价,而是“最好的礼物”。借由“你是我的礼物”这个主题,认养一头牛®希望重新唤起人们对孩子的温情与友善,减少社会对育儿的误解和焦虑。
 
认养一头牛®还推出了“礼物瓶”系列,“因为你,所有目的地都有了再去一次的理由”“因为你,小小的水坑变成了探险的海洋”“因为你,我在小区里交了很多新朋友”“因为你,曾经害怕虫子的我也成了昆虫学家”,就像包装上的文案所说的那样,有了孩子,大人仿佛也拥有了第二次童年,在拥抱孩子的过程中,也重新拥抱了世界。新一代父母拒绝被育儿焦虑绑架,而是要和孩子一起,再次感受世界的美好。
 
“礼物”这个词,承载着惊喜、温暖与生命的意义。选择认养一头牛®也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对于认养一头牛®而言,“礼物”更是一份责任,要用更纯净的品质和更真诚的陪伴,去回应来自无数家庭的珍贵托付,成为父母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份安心之选,让所有的爱都有回响。

 
(茅琳为化名)



相关内容
OR

相关内容
OR

读者评论
MORE +

生育选择生孩子的年轻人,后悔了吗?
2025-08-24 08:41
社会与生活

选择生孩子的年轻人,后悔了吗?

在生育焦虑弥漫的当下,依然有一群年轻人,选择了成为父母。网络上两极化的情绪宣泄之下,新一代父母的真实声音却往往是“失语”的。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吃米



在生育焦虑弥漫的当下,依然有一群年轻人,选择了成为父母。网络上两极化的情绪宣泄之下,新一代父母的真实声音却往往是“失语”的。
 
2025年8月26日是认养一头牛®年度品牌会员日,今年的主题是“你是我的礼物”。我们和6位父母聊了聊,他们心中的生育代价和馈赠。他们是认养一头牛®的会员,也是渴望被看见的新一代父母。
 
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生育确实有一些“代价”,但带来的馈赠更多:
 
有人开启了人生第二阶段,有人跳出了被裹挟已久的“优绩主义”,有人拥抱了童年的自己,有人被刷新了与世界的连接。“如果把自己比作一棵大树的话,我觉得我以前是没有根的,有了孩子之后会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立得更深了一些,然后也愿意做更多的尝试,做很多的延伸,做很多向上的事情,会更有动力了一些。”



生孩子的年轻人后悔了吗?

在社交平台上,“不想生孩子”与“不婚不育保平安”话题,轻易就能收割4600万和2600万的浏览与共鸣。手机屏幕里,好像能看到自己点头的样子。可下一秒,手指却很诚实地为可爱的幼崽们停留。“人类幼崽可以多可爱”“人类幼崽日常”话题,揽下243亿和146亿次浏览。年轻人嘴上说着“保平安”,私底下却存了不少萌娃的表情包。
 
这种割裂的舆论场中,关于“为什么要生孩子?孩子到底带来了什么?”的探讨,常常被简化为两极化的情绪宣泄。而在一片喧哗之中,真正选择了生育的新一代父母却往往成了“失语者”。
 
30岁时,茅琳也一度被生育焦虑裹挟。有了孩子,原本可以去看电影、旅游和提升自己的时间,以后就要匀给另一个人。她和丈夫来自南北方家庭,生活习惯差异大,公婆过来带孩子,还要互相磨合。她更担心的是,生完孩子重返职场,“原来的项目、工作岗位会不会被别人顶替”。
 
一顿分析过后,茅琳觉得生孩子,“弊大于利”。
 
然而孩子的“意外”到来打破了她的盘算。工作四五年,茅琳有点“上不去也下不来”,原来的项目被停止,她遭遇了瓶颈。茸茸的到来仿佛给了她一个“借口”,茅琳告诉自己,生孩子也可以是“打副本”,而且“既然来到了我们身边,那我就选择把ta生下来”。
 
一开始,茅琳确实有点煎熬。“我不知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竟然连自己睡觉都不太会。”那段时间,茅琳的睡眠几乎是破碎的,茸茸每两三个小时醒一次,她要哺乳,还要哄她睡觉。有一次她发烧了一周,觉也没怎么睡,人变得又肿又胖,看着眼前的孩子,她不禁绝望:“天呐,她是来讨债的吗?每天都不让我睡觉,然后还一直哭,到底要怎么样才行?”
 
但很快,她发现,孩子不是来讨债的,而是她生命里最好的礼物。一开始的摩擦,不过是“初次见面”的相互磨合。一旦建立了不可取代的连接,茅琳感慨:“从来没有想过,世界上竟然有一个人如此地需要我,(孩子的)这种偏爱是我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的。”
 
因为最近工作压力大,茅琳身上起了湿疹,给茸茸讲故事的时候,她无意间说了句“妈妈好痒”,茸茸立马找到药膏,让她帮忙打开盖子,笨拙地挤出药膏就上手抹药,虽然抹的地方不太对,却让她心里暖暖的。
 
自从有了茸茸,茅琳的人生似乎意外地顺利了起来。在怀茸茸时,茅琳胖了50斤,她一度觉得“天塌了”,但休完产假后,她很快恢复了体重,甚至比怀孕之前的状态更好。她原本担心工作会被移交给别人,自己被“边缘化”,但她重返职场以后,不仅之前停滞的项目重新启动,领导和同事看到她变得更有耐心和稳重,反而愿意把重要的工作交给她。
 
如果说茅琳是意外接住了“礼物”,音乐老师可可是在深思熟虑之后,主动选择了生二胎。
 
生一胎时,她顺产转剖腹产,疼得生完后还盯着天花板哭了半天。她一度决心不再生二胎。
 
动摇也是因为那个曾让她“疼哭”的大孩子。团子喜欢看绘本,翻到《爱是什么滋味》那一页,他总会抬头认真问:“妈妈,我可以有一个妹妹吗?”可可最初只是笑着糊弄过去:“一个人也很好呀。”
 
但看到团子在小区里主动保护比他小的妹妹,可可渐渐有些动摇了。“因为我很爱他,也很尊重他的情绪。我和他爸爸都是独生子女,小时候结交朋友时很被动。如果有一个同龄人陪你长大,可能会好很多。”这样想之后,可可最终决定再生一个宝宝。
 
“团子是一个特别有爱心,特别暖的宝宝。”当可可在电话里告诉团子,他有了一个妹妹时,他说太棒了,妈妈,这是你送给我的礼物,“我当时就在电话里哭了”。
 
妹妹出生一年多后,可可的朋友问过团子,会不会不开心,会不会觉得爱被分走了?可可也问过他,“觉得妈妈爱你多还是爱妹妹多?”团子说,“妹妹来了我们家,那不是多了一个人爱我,我也多爱了一个人吗?”团子的回答,瞬间让可可觉得特别治愈,“再忍受一次剖腹产的痛也是值得的”。
 
社交平台上有个晒孩子的“梗”,“跟你们这些没孩子的人说不清楚”。看似是炫耀,实则是新一代父母以调侃的语气发出自己的声音。养育孩子不光只有代价,也不只有萌和可爱的一面,那是一个更为复杂、充满挑战,也带来很多馈赠与价值感的过程。他们的生活确实被改变了,但他们都没有后悔成为父母。
 
 
失灵的“优绩主义”
 
当年轻人看到生育带来的馈赠时,另一个现象也在新一代父母中蔓延——这些从小在“优绩主义”中成长起来的父母,正不自觉地将这套逻辑用到育儿过程中。
 
然而孩子不是试卷上的题目,不是工作中的KPI,付出不一定有等价回报,push也不一定有正向结果。新一代父母们发现,“优绩主义”失灵了,但这种失灵让他们感到解脱,甚至治愈。孩子们正在教会他们,人生有标准答案之外的幸福和成就感。
 
90后彭召辉,现在是一名父亲,也是杭州互联网大厂的一名员工。他是一路卷上来的典型。
 
父母相对传统,在他们面前,只有表现好的人才会得到表扬。初三考试成绩出来后,父母哭了,对他说,“所有人都夸你学习成绩好,没想到你成绩很差。”这句话让他难受了很久。虽然不赞同这种教育方式,但彭召辉也认为,父母的打压式教育似乎“非常有用”,进入高中后,他开始非常认真地投入学习,现在也如愿以偿,卷进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大厂。
 
在效率至上的大厂里,他经常内耗。为了做得更好,他比别人更拼,一周五天,有两三天都在外地出差。
 
成为父亲后,不能比“别人”差的思维惯性仍然存在。女儿原原是早产儿,从出生就开始追体重、追身高,想要跟上普通孩子的步伐。
 
大一些,又开始追语言,追运动能力。有段时间,小区里一起玩耍的孩子们,逐渐都学会了说话,但原原还是只能蹦出两个字。彭召辉焦虑地上网查资料,朋友也告诉他,孩子的语言爆发期有快有慢,但他还是开始了“特训”。
 
原本他一天只讲一个绘本,变成了讲两本,他还找出特定的互动视频,用来培养原原的沟通能力。一番操作之后,也不确定有没有效果,但人是更累了。后来他才想通,实际上原原说话的时间并不算晚,他当时比较的小孩们,年纪都比原原要大上一点。
 
和紧绷的爸爸不同,原原是个特别不内耗的孩子。她能不加掩饰地表达喜好,对陌生人无条件信任,对万物充满好奇与爱心。尤其触动他的是,女儿在小区主动和小朋友打招呼被冷落时,不会因为别人爱搭不理就不开心或沮丧,那份天然的豁达与恢复力,让彭召辉羡慕。他开始反省自己的价值观:“以前做事情会比较功利性,在一些关系的维护上会更多考虑去做对等交换,但是养育孩子其实更多地是无条件付出。”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说与“优绩主义”和解还早,等到要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再说吧。
 
今年36岁的Shirly,就在孩子上学后自我斗争了挺长时间。回想起儿子满满上一年级的时候,每天都像“打仗”。写作业拖拉、注意力不集中,爷爷奶奶又宠得厉害,吃饭要喂、玩具不收,满满逐渐长成了一头“小刺猬”,一批评就竖起浑身的刺。有一次她加班到晚上八点,回家看到儿子只写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字,忍不住说了一句“你怎么这么笨”,满满耷拉着脑袋,当场回了一句“对啊我就是笨小孩”。
 
回想起来,Shirly后悔当时没有抱抱儿子。后来她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太着急了?
 
不要总是和“标准答案”比之后,Shirly更多地发现了满满身上的闪光点。她意识到,小刺猬的外表下其实藏着一颗细腻、善良的心。
 
有时Shirly会忘记公公婆婆的生日,但在满满的书桌上,却贴着便签,写着他们的生日。在她发烧时,满满也会提醒她贴退烧贴,像她照顾他那样。有时出门,还是满满提醒她不要着急,不要忘了带东西。

破除了优绩主义谜思的父母,才发现孩子在教会他们,生命有各自的成长轨迹。人生也不止有考出好成绩、完成KPI、超过“别人家的孩子”,始终向上卷这一种单一的价值。
 
这种变化对大厂爸爸彭召辉来说是极大的收获:“对我来说,有孩子后的生活比没有孩子的时候无疑更幸福。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各自总结出了一套自己认为有用的方式和方法,你会非常开心,这和吃喝玩乐带来的乐趣与喜悦不同。”

 
拥抱小时候的自己
 

当优绩主义的坚冰开始融化,更深刻的变化正在发生。这些曾经被标准化考核体系塑造的年轻人,在育儿过程中意外找到了治愈童年创伤的契机。
 
他们在努力成为小时候的自己会羡慕的父母,也在重养自己一遍。
 
今年32岁的飞飞是杭州的一名数学老师。儿子小石头从小体弱多病,三天两头跑医院,还是过敏体质,吃什么都要小心翼翼。为了保护他的健康,全家人长期一级戒备,出远门都是全副武装,口罩帽子。飞飞甚至特意为了他学习了小儿推拿,“我感觉从来没有这么用心地对待过一个人”。
 
飞飞有时候都有些羡慕小石头,因为她小时候,是一个没有得到太多关注的小孩。爸爸在外地做生意,妈妈一个人又要种田又要做家务,“哪有空余的时间陪你玩”。
 
在陪伴小石头的过程中,她常常会想起小时候的自己。比如小石头经常主动给她大大的拥抱,嗲声嗲气地说“妈妈我爱你,抱抱你就不辛苦不累了”。她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妈妈割完了稻子,她走过去要抱抱,妈妈骂了她一通说,“我这么累了,你还要抱抱,走开点”。
 
孩子在拥抱她的时候,也在拥抱小时候的她。也是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飞飞才理解了母亲常常唠叨的当年的“不易”,和母亲和解了。
 
随着孩子长大,飞飞越来越觉得,这个孩子简直就是来“报恩”的。有时候,飞飞上了一天课,回家累到不想说话。她瘫在沙发上,告诉小石头,“妈妈今天很累了,你让妈妈休息一会儿,妈妈可以陪你玩,但是妈妈话说不出来了”。小石头会配合地端来一杯柠檬水,说“妈妈你先喝口水润润喉”,然后在旁边安静地玩起来。
 
相比她在感情方面的克制和别扭,小石头的爱意常常会融化她。有天晚上,小石头还学着她推拿的手法,给她拍背,哄她睡觉。因为职业病,她容易腰酸背疼,让老公帮自己拍一拍,时间久了,老公也难免会有些不耐烦,孩子的小手虽然力道不够,但还是让她觉得轻松多了。
 
“孩子像我生命中的一缕光。以前我的生活比较单调,生了他之后,就有了很多快乐的事情,他也给了我很多开心的瞬间。我觉得他像光一样,照耀了我的生活。”飞飞说。
 
90后小雨,也在成为母亲后,治愈了小时候的自己。
 
小学时,小雨的父母忙着开饭店,她几乎是被姨妈带大的。初中时,父母长期的缺席,也让小雨变得有点叛逆,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一直到高一,小雨成了一名艺术生,要去其他城市集训,父母才关掉家里的店铺,陪她一起租了房子。
 
突如其来的关注和管束,一度让她觉得有些不自在。但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在那段时间,父母偶尔带她出门玩,是少有的幸福时刻。
 
小时候父母的缺席也让小雨暗暗发誓:以后我的孩子,一定要我亲自陪。
 
女儿沐子一岁半,第一次自己走到电梯口接她。看到那个小小的身影跌跌撞撞冲过来,小雨抱住了沐子,眼泪也一下就下来了。那一刻,她仿佛看见了小时候的自己,终于被抱了起来。
 

与世界的连接,被刷新了
 
孩子不仅带来治愈,还刷新了成年人与世界的连接。
 
社交平台上有人分享,原先和小区里的人一个都不认识,自从有了娃,小区里近半年出生的娃和他们的家长,基本都认识了。
 
茅琳也是,以前,她觉得“去没去过的地方、干没干过的事”才算放松,现在,她发现“带着茸茸在小区里散散步,看看花看看小鸟啥的,就觉得很幸福很有满足感”。女儿会蹲下去闻一朵花,然后喊她一起闻,“没有孩子的时候,你压根就不会注意路边的一朵小花”。
 
也是有了孩子以后,茅琳才真正有了“家”的感觉。“原来会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比较孤独的,离家也比较远。自从生了茸茸之后,因为每天都会想着有这样一个小宝宝惦记着我,如此地需要我,我会真正觉得有了一个家。”在茅琳看来,这种感受,是“没有生过孩子的人体会不到的”。
 
除了和外部连接,孩子也让每个人有了更深刻的生命体验。
 
第一次捧着只有5斤的女儿时,彭召辉整个人都在颤抖,眼前这个小生命,皮肤薄得几乎透光,手指像火柴棍一样,那一刻,他突然觉得,“我在这个世界上有根了”。
 
“如果把自己比作一棵大树的话,我觉得我以前是没有根的,有了孩子之后会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立得更深了一些,然后也愿意做更多的尝试,做很多的延伸,做很多向上的事情,会更有动力了一些。”
 
孩子们让父母更深刻地理解了爱、责任与生命的联结,从而成为了更完整、更有温度、更好的大人。深爱孩子的父母,也想给孩子最好的,对牛奶的选择也一样。飞飞怀孕时,一次逛超市让她注意到了,有趣的名字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小石头因为身体原因不耐受牛奶,她挑选起牛奶就更加谨慎和小心,隔三天给他一小杯,从A2β-酪蛋白到有机系列,一点点试;再后来,认养一头牛®固定出现在全家餐桌上,承包了全家人的“口粮”。
 
新一代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会爱人,懂得被爱。因为养育孩子,他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憧憬未来,渴望建设一个孩子们可以生活其中的更美好的世界。
 
每年的8月26日是认养一头牛®的年度会员日,会员大多数为新一代父母。认养一头牛®一直关注他们的成长与自省,往年也相继探讨了不少命题:她们如何理解成为母亲这件事;他们努力学习做会“夸夸”的中国家人。
 
而今年的会员日,在厌童成为“社交货币”的当下,认养一头牛®把镜头聚焦在失语的新一代父母身上,他们坚定地选择了成为父母,并且不后悔。孩子对他们来说,不是代价,而是“最好的礼物”。借由“你是我的礼物”这个主题,认养一头牛®希望重新唤起人们对孩子的温情与友善,减少社会对育儿的误解和焦虑。
 
认养一头牛®还推出了“礼物瓶”系列,“因为你,所有目的地都有了再去一次的理由”“因为你,小小的水坑变成了探险的海洋”“因为你,我在小区里交了很多新朋友”“因为你,曾经害怕虫子的我也成了昆虫学家”,就像包装上的文案所说的那样,有了孩子,大人仿佛也拥有了第二次童年,在拥抱孩子的过程中,也重新拥抱了世界。新一代父母拒绝被育儿焦虑绑架,而是要和孩子一起,再次感受世界的美好。
 
“礼物”这个词,承载着惊喜、温暖与生命的意义。选择认养一头牛®也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对于认养一头牛®而言,“礼物”更是一份责任,要用更纯净的品质和更真诚的陪伴,去回应来自无数家庭的珍贵托付,成为父母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份安心之选,让所有的爱都有回响。

 
(茅琳为化名)



相关内容
OR

相关内容
OR

 

读者评论
OR

特别报道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在移动设备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