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7-04 08:03
社会与生活

职场|北大张丹丹专访:警惕AI加速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张丹丹在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大学毕业生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仍是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一个挑战。
大选毕业从李宗义案例看中国高校生态
袁漪琳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下,需警惕 AI技术进步加速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2025年1月发布的报告,全球青年(15至24岁)失业率高达12.6%,远高于其他年龄群体。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张丹丹在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大学毕业生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仍是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一个挑战。从数量上看,中国每年约有1000万的大学毕业生与12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在总量匹配背后,技能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错配为特征的结构性失衡仍持续存在。

张丹丹教授指出,相较于正在增长的高技能和低技能岗位,技术进步通常会导致中层技能的工作机会在萎缩,AI技术加剧了这一过程,导致具备中等或者较高技能大学毕业生在无法匹配中等技能的前提下,被迫“就低就业”,流入像装配线生产工人、外卖骑手等过去主要由中学学历者承担的岗位。

中国正在快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转型,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全博士指出,这一转型正在加速技能迭代。

6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称,未来五年内,近39%的现有技能组合将发生重大调整或被淘汰。接受该调研的中国企业中有超过90%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视为改变其业务的关键。

经过两年的研究,张丹丹团队列出了20个“最容易受到AI影响的职业”。金融分析师、销售、程序员、编辑等知识型“白领”工作均榜上有名。相反,卡车司机、清洁工、洗碗工等蓝领工作目前受影响较小。不过,该研究使用的数据仅截至2024年,彼时像DeepSeek 这样的多模态模型还尚未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关注。2025开年以来,AI模型能力进展迅猛,张丹丹表示AI对就业市场的最新影响应该会更为凸显,其团体也将尽快发布最新的数据分析结果。

不过,张丹丹认为市场的灵活变化以及人工智能的到来也在催生新的收入渠道,让劳动者能够同时做不同的工作,开拓自己的创造力。她观察到,中国的年轻人在二手电商平台“闲鱼”上接单,用自己的技能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创造出了超过320种不同类型的新工作,比如代遛狗、陪诊、做动漫“周边”饰品等以提供“情绪价值”为主的小众副业。这些新的尝试为AI时代的职业变化注入了增长的力量。

在张丹丹教授看来,AI时代的到来不仅影响了就业模式,也会倒逼教育体系、劳动制度以及个体在职业策略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劳动力市场需要更加灵活和开放,教育系统对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回应市场的真实需求;而对个体而言,学会识别自己的独特优势更有利于在多变的环境中匹配到合适的机会。

以下是专访全文:

记者:为什么结构性失业问题长期存在?

张丹丹:我们的教育体系的改革通常会滞后于市场的快速变化。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号需要传导给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后才会发生作用。现在AI的出现使得市场信号变强了,比如这几年,我们发现有些专业招生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我认为这是一个好事,说明个体接收到了市场需求变化的信号进行了个人选择的调整,这个变化会进一步促进教育的改革。

记者:大学在院系和专业设置中提供“跨学科”学习、或者双学位,对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有帮助吗?

张丹丹:双学位和跨学科人才在现在的市场上受欢迎程度比较高,比如语言类加财经类的。年轻人接触各个学科的机会和时间都不够。大学生一入学就为了毕业的出路 “卷”成绩,“卷”实习,“卷”工作,或者“卷”博士,“卷”出国,缺乏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不同的专业领域。

记者:“AI抢走人的工作”是不是一种被放大的焦虑?

张丹丹:我们用了ChatGPT和DeepSeek之后会知道其实AI大语言模型还是有很多它做不了的事情。但可能让我们比较焦虑的是AI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打工人原本觉得安全的地带可能越来越小了。

记者:一种流行的说法是“用AI用得好的人才能维持自己的竞争力,甚至在AI的帮助下大大提升效率,成为‘超级个体’和‘一人公司’。但市场真的需要那么多‘超级个体’吗?

张丹丹:市场上出现更多的“超级个体”,或者说“AI独角兽”是一个新的趋势,是否会“过度供给”目前我难以判定,但是它会是一种新型的创业方式——不需要一个大的队伍,大量融资,可能你不需要什么钱,就一个人、一个新的想法,加上各种的 AI 工具,就可以实现了。这会让很多没有资本和社会资源积累的年轻人去实现一些创业的尝试。

记者:求职者在今天的就业市场上不仅要与人,还要和AI的竞争中凸显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这个要求对于求职者来说是否过于苛刻了。创造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是一个真命题吗?如果是,可以怎么做?

张丹丹:“不可替代性”是我们可以在各个领域可以安身立命的一个基础,在AI时代,没有工作是安全的,这个危机感应该是有的,否则冲击来了可能会措手不及。我认为“不可替代性”其实是发挥个人的长板,或者说比较优势,在某个方面做到极致,增强自身在职场上的不可替代性。

记者:现在很多工作都在“零工化”,AI的应用也在加速这个趋势。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人变成所谓的“平台劳动者”或“自雇者”,看起来更灵活了,在缺乏传统雇佣关系的情境下,劳动者的谈判能力、保障权利乃至职业尊严是否被进一步削弱?您怎么看AI推动下的零工化趋势?

张丹丹:这几年国家政策在不断加强对平台劳动者的保障,比如说推动这些大平台给骑手、网约车司机缴社保,还有像年初“清朗行动”这样的监管行动,就要求平台公开算法,重点看有没有出现对消费者的歧视定价,或者对劳动者的不公平分配。

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平台采用的众包模式,通常不与平台用工签订劳动合同,而是“劳务协议”或者“合作协议”。为了控制成本和规避劳资矛盾,人力外包是一个普遍使用的用工模式。比如一个外卖员在北京跑单,他可能是跟贵州的一家小公司签的协议。

当然,有的平台也在探索一些新的沟通机制,比如定期举办“恳谈会”,让骑手代表直接跟平台对话,反馈他们的诉求。这种机制有点像是工会的替代形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平台就业者权益的作用。

这背后其实也反映出劳动法体系的某种两难。2008年出台的新《劳动合同法》,为了更好地保护劳动者,要求企业必须缴纳五险一金,辞退员工需要支付补偿。但是用工成本的提升,也会促使很多企业为了规避成本就开始用劳务外包。虽然此后政策补偿规定用人单位外包比例不能超过10%,但这一趋势仍然难以避免。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对雇主的限制越多、保护标准越高,企业就越不愿意雇人,最终承担成本的还是劳动者。换句话说,很多看上去“保护弱者”的制度,最后反而让他们更难找到体面稳定的工作。零工化、平台化的趋势也对劳动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即社保如何覆盖灵活分散的就业形式并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大选毕业从李宗义案例看中国高校生态
2025-07-04 08:03
社会与生活

职场|北大张丹丹专访:警惕AI加速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张丹丹在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大学毕业生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仍是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一个挑战。
袁漪琳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下,需警惕 AI技术进步加速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2025年1月发布的报告,全球青年(15至24岁)失业率高达12.6%,远高于其他年龄群体。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张丹丹在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大学毕业生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仍是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一个挑战。从数量上看,中国每年约有1000万的大学毕业生与12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在总量匹配背后,技能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错配为特征的结构性失衡仍持续存在。

张丹丹教授指出,相较于正在增长的高技能和低技能岗位,技术进步通常会导致中层技能的工作机会在萎缩,AI技术加剧了这一过程,导致具备中等或者较高技能大学毕业生在无法匹配中等技能的前提下,被迫“就低就业”,流入像装配线生产工人、外卖骑手等过去主要由中学学历者承担的岗位。

中国正在快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转型,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全博士指出,这一转型正在加速技能迭代。

6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称,未来五年内,近39%的现有技能组合将发生重大调整或被淘汰。接受该调研的中国企业中有超过90%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视为改变其业务的关键。

经过两年的研究,张丹丹团队列出了20个“最容易受到AI影响的职业”。金融分析师、销售、程序员、编辑等知识型“白领”工作均榜上有名。相反,卡车司机、清洁工、洗碗工等蓝领工作目前受影响较小。不过,该研究使用的数据仅截至2024年,彼时像DeepSeek 这样的多模态模型还尚未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关注。2025开年以来,AI模型能力进展迅猛,张丹丹表示AI对就业市场的最新影响应该会更为凸显,其团体也将尽快发布最新的数据分析结果。

不过,张丹丹认为市场的灵活变化以及人工智能的到来也在催生新的收入渠道,让劳动者能够同时做不同的工作,开拓自己的创造力。她观察到,中国的年轻人在二手电商平台“闲鱼”上接单,用自己的技能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创造出了超过320种不同类型的新工作,比如代遛狗、陪诊、做动漫“周边”饰品等以提供“情绪价值”为主的小众副业。这些新的尝试为AI时代的职业变化注入了增长的力量。

在张丹丹教授看来,AI时代的到来不仅影响了就业模式,也会倒逼教育体系、劳动制度以及个体在职业策略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劳动力市场需要更加灵活和开放,教育系统对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回应市场的真实需求;而对个体而言,学会识别自己的独特优势更有利于在多变的环境中匹配到合适的机会。

以下是专访全文:

记者:为什么结构性失业问题长期存在?

张丹丹:我们的教育体系的改革通常会滞后于市场的快速变化。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号需要传导给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后才会发生作用。现在AI的出现使得市场信号变强了,比如这几年,我们发现有些专业招生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我认为这是一个好事,说明个体接收到了市场需求变化的信号进行了个人选择的调整,这个变化会进一步促进教育的改革。

记者:大学在院系和专业设置中提供“跨学科”学习、或者双学位,对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有帮助吗?

张丹丹:双学位和跨学科人才在现在的市场上受欢迎程度比较高,比如语言类加财经类的。年轻人接触各个学科的机会和时间都不够。大学生一入学就为了毕业的出路 “卷”成绩,“卷”实习,“卷”工作,或者“卷”博士,“卷”出国,缺乏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不同的专业领域。

记者:“AI抢走人的工作”是不是一种被放大的焦虑?

张丹丹:我们用了ChatGPT和DeepSeek之后会知道其实AI大语言模型还是有很多它做不了的事情。但可能让我们比较焦虑的是AI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打工人原本觉得安全的地带可能越来越小了。

记者:一种流行的说法是“用AI用得好的人才能维持自己的竞争力,甚至在AI的帮助下大大提升效率,成为‘超级个体’和‘一人公司’。但市场真的需要那么多‘超级个体’吗?

张丹丹:市场上出现更多的“超级个体”,或者说“AI独角兽”是一个新的趋势,是否会“过度供给”目前我难以判定,但是它会是一种新型的创业方式——不需要一个大的队伍,大量融资,可能你不需要什么钱,就一个人、一个新的想法,加上各种的 AI 工具,就可以实现了。这会让很多没有资本和社会资源积累的年轻人去实现一些创业的尝试。

记者:求职者在今天的就业市场上不仅要与人,还要和AI的竞争中凸显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这个要求对于求职者来说是否过于苛刻了。创造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是一个真命题吗?如果是,可以怎么做?

张丹丹:“不可替代性”是我们可以在各个领域可以安身立命的一个基础,在AI时代,没有工作是安全的,这个危机感应该是有的,否则冲击来了可能会措手不及。我认为“不可替代性”其实是发挥个人的长板,或者说比较优势,在某个方面做到极致,增强自身在职场上的不可替代性。

记者:现在很多工作都在“零工化”,AI的应用也在加速这个趋势。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人变成所谓的“平台劳动者”或“自雇者”,看起来更灵活了,在缺乏传统雇佣关系的情境下,劳动者的谈判能力、保障权利乃至职业尊严是否被进一步削弱?您怎么看AI推动下的零工化趋势?

张丹丹:这几年国家政策在不断加强对平台劳动者的保障,比如说推动这些大平台给骑手、网约车司机缴社保,还有像年初“清朗行动”这样的监管行动,就要求平台公开算法,重点看有没有出现对消费者的歧视定价,或者对劳动者的不公平分配。

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平台采用的众包模式,通常不与平台用工签订劳动合同,而是“劳务协议”或者“合作协议”。为了控制成本和规避劳资矛盾,人力外包是一个普遍使用的用工模式。比如一个外卖员在北京跑单,他可能是跟贵州的一家小公司签的协议。

当然,有的平台也在探索一些新的沟通机制,比如定期举办“恳谈会”,让骑手代表直接跟平台对话,反馈他们的诉求。这种机制有点像是工会的替代形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平台就业者权益的作用。

这背后其实也反映出劳动法体系的某种两难。2008年出台的新《劳动合同法》,为了更好地保护劳动者,要求企业必须缴纳五险一金,辞退员工需要支付补偿。但是用工成本的提升,也会促使很多企业为了规避成本就开始用劳务外包。虽然此后政策补偿规定用人单位外包比例不能超过10%,但这一趋势仍然难以避免。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对雇主的限制越多、保护标准越高,企业就越不愿意雇人,最终承担成本的还是劳动者。换句话说,很多看上去“保护弱者”的制度,最后反而让他们更难找到体面稳定的工作。零工化、平台化的趋势也对劳动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即社保如何覆盖灵活分散的就业形式并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