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5-08 16:00
社会与生活

职场|打工13年,我成了“最后一代外企人”

#十年前在IBM上班是什么体验#
女性职场AI不会取代你的工作?看看自由职业者的故事吧
王潇



今年,外企裁员仿佛按下加速键,几乎每月都有新消息传来。四月,PayPal(美国在线支付服务商)被传出将撤出中国,裁员比例高达80%。

把时间线再往前拉。去年八月,老牌互联网巨头IBM宣布关闭中国研发部门,超过1000名员工面临离职,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来到今年三月初,故事迎来终局。IBM中国投资公司正式关停,这次震荡再次波及到北京、上海、大连等地1800多名员工的去留。

在21世纪初,入职像IBM这样的大型外企公司,意味着优渥的待遇,体面稳定的职场环境和潜力无限的未来,也代表了很多人对于一份工作的最高想象。时过境迁,当裁员潮下的外企人被迫走出“舒适圈”,才发现世界早就变了。

李莉就是其中之一。来自农村的她,一路考到北京的研究生,2011年毕业后,直接进入了IBM工作,一待就是13年。在那里,她遇见了自己的爱人,前后生了两个小孩。直到去年,成为裁员名单上的一员。对李莉来说,IBM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的地方,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她的人生。当然,她也完整地见证了IBM这艘巨轮从黄金时代到逐渐沉船的过程。
 

以下是李莉的讲述:



生存的边缘
 

离开IBM半年后,再聊到它,我发现除了工作的部分,还有很多对青春的怀念。

 
我研究生毕业就直接进了IBM的研发中心,一工作就是13年,直到被裁。这13年里,我在IBM遇到了爱人,前后生了两个小孩。我有意识地自我观察,发现其实IBM一直在塑造着我,从某种程度来说,它已经变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这种塑造很难说清楚。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人自然就会被改变。或许,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我又入职了一家外企,这本身就能说明一些影响吧。

 
其实,当时知道要裁员后,我是不想再去外企的。IBM从1984年就进入中国了,是一家老牌企业。如今,连IBM都开始裁员并撤出中国,这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一个信号:可能很难再找到一家稳定且待遇好的外企了。

 
而且,本身外企的工作机会就在减少,正式离职前,我面试的大多都是民企和国企。其实,我做了一些心理准备,比如可能加班很多,或者要更讲究人情。可真到面试的时候,还是会有出乎意料的时刻。我记得在面试一家国企的时候,领导坐在办公室的沙发里问问题,中途还点起一支烟,没聊多久,还有员工开门进来帮我们倒茶水。细究起来,这些都是小事,但是就感觉和我之前参加过的面试不太一样。

 
这些细碎的时刻让我逐渐意识到:本土企业和外企,文化底色是不同的。我抱着求稳的心态,原本打算入职一家国企,可后来,突然又接到了另一家外企的offer。理智告诉我,国企更适合现在的我,作为一个快40岁的二胎妈妈,虽然在国企很难再有上升空间,但至少是个“铁饭碗”。但当一个外企offer摆在面前时,我心里的天平明显倾斜了——外企的职场的年龄焦虑没有那么严重,努努力没准还有上升空间,我想着“要不再冲一把”。最终又回到了外企里。
 
我原本以为,大家都像我一样幸运。去年八月,IBM宣布关闭中国研发部门,整个研发中心1000多人,包括一线经理、二线经理都要被裁。当时关于IBM裁员的新闻很多,毕竟是一家世界500强名企,立马有很多猎头联系我们,原本的工作群直接变成了找工作群,每天同事们都会在群里丢各种招聘信息。所以很幸运地,我没有经历过海投简历无门的情况,面试排得很满,我还专门列了一张Excel表格,平均看下来,每周都有两三个面试。

 
所以我天然地以为,同事们也和我一样,不缺选择。可前段时间,我和以前的同事一起聚餐,才发现事情不是这样的。有些同事在找新工作时还被降了薪,甚至有人还没找到工作。

 
我还在外企,所以要适应的地方不多,但其他人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我爱人的新公司是一家民企,刚入职五个月,我们的生活已经在发生变化了。原本,我们都在IBM工作时,6点多下班,有很多时间可以一起陪孩子。有时会逛超市,有时带小孩去附近的公园玩。可现在,准点下班变成了少数情况,只能尽量争取一个人早点下班陪伴小孩。一个人带两个小孩是很耗费精力的,所以我一般只陪他们在家玩,很少像以前一样下班后全家一起出门了。

 
就算同样入职了外企,情况也有所不同。今年,裁员的外企更多了,几乎每月都有新消息。四月,PayPal(美国在线支付服务商)被传出将撤出中国,裁员比例高达80%。

 
我的一个前同事,入职了一家规模比较小的外企,我能明显感受到她的不安。她刚入职不久,就有员工被优化了,她只能每天谨言慎行,努力保住一份工作,毕竟现在的大环境哪里都不稳定。我还有一个在国企工作的朋友,在我的认知里,国企就代表着稳定,可是前段时间他们公司也传出,员工名额开始缩减的消息。

 
其实从离职后,我渐渐没有再关注IBM的新闻了,直到今年三月份,朋友圈突然多了很多关于离别的动态。我上网一查,才知道IBM(中国区)彻底关停了,在中国的研发职能全面撤离,北京、上海、大连等地1800多名员工面临离职,我原本工作的北京环宇大厦办公区也开始拆除设备。

 
原本我们会觉得工作没了大不了再找,可现在放眼望去,真正能承接自己的机会似乎在减少。对于我们这个年龄层的人来说,大多数人还在生存的边缘挣扎。


黄金年代

 
我算是见证了IBM从最辉煌走向落幕的全过程。

我之前在北京的一所大学读研,2011年毕业后,进入到IBM工作。那时候,国内的互联网行业初露头角,很多互联网公司在各大高校开出高薪抢人。相比之下,IBM给到的年薪会比互联网公司低一些,但有可能解决北京户口。

 
我是从农村一步一步考出来的,家里几乎不能托举我在大城市的人生。我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北京落户、安家。所以,对于那时的我来说,IBM算得上是最优选,那段时间刚好也是IBM在中国的黄金年代。
 
外企是从1992年开始全面进入中国并持续增长,到2012年,有人把这20年称为外企的黄金时代。你去看IBM的财报,2012年是营收表现最好的一年,净利润高达166亿美元。

 
那段时间,我明显感觉到身边人对于IBM的向往。先是父母,他们一直都是很低调的人,我到大城市读书,入职IBM,他们很少直接夸奖,但过年的时候,亲戚问起我的工作,我能清晰地看到父母脸上骄傲的表情;我入职IBM后,还经常有身边的朋友拜托我介绍相亲,就像前几年的国内互联网大厂一样,IBM一度也是相亲市场里的加分项;还经常有人向我打听公司有没有新的招聘计划,能不能进来做实习生。

 
我性格里有很像父母的一部分。从小到大,我都很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学。我发现IBM和我的性格底色也是很相合的。工作中,我大部分的时间是和计算机打交道,人际关系很简单。我更习惯踏踏实实干活,而不是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不过,当时的领导是会把我的成果看在眼里,也不太需要我去刻意表现,还会去替我争取机会。

 
入职后差不多2年,我的职级就升了一级,紧接着又差不多3年,又升了一级,相当于5年升两级。这个速度在IBM也算是升得很快了。

 
那几年也是我最意气风发的时候。手握好几个重要项目,感觉好像不论干什么都能成。一般而言,要想在职场里长久地生存,都免不了要主动拓圈,多交朋友。但我不太习惯主动社交,在IBM,我只管把活干好,其他什么都不用想。

 
那几年也不缺项目,总有新客户进来。有的项目如果活太多,干起来太累,我和同事还会相互开玩笑,“要不这个活干脆不要了”。

 
当时在IBM工作最大的感受是舒服——人际关系简单,上班相对自由,不强制打卡,要想早下班简单说一声就行。

 
人在同一个环境里待久了,难免对一切都会习以为常,但有时候外部视角其实会有更多发现。我有拍视频的习惯,快离职时,我把工位的视频发到了网上,有人评论,“都要离职了工位还保持得这么整洁”。那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一点,公司没有相关规定,但好像真的不管什么时候,大家都会自觉地维护办公区或者桌面的整洁。

 
我开始思考背后的原因,就像酒店退房,或者出租屋退租时,我们并不会刻意保持整洁,因为觉得那不是家。但在IBM,我的确感受到了归属感。

 
这也是IBM有意强化的部分。刚工作时,我的心态是“我干活,你付钱”,慢慢地这个想法被公司里的很多人和事改变了。比如,从入职起,我们就定时有领导一对一聊天,去帮我调整工作状态,或者解决问题。

 
还有定期组织的家庭日,设置亲子活动区,有针对幼龄的项目,也有针对大一点小孩的计算机科普类的项目。

 
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我时常会萌生一种想法:在这里一直干到退休,也挺好的。

 
从刚进公司一直到2018年左右,都是我的职业上升期,可能因为自己在走上坡路,就有些忽视了大环境是在慢慢发生着变化的。自2012年之后,公司的净利润一直都是下降的,也就是说,公司赚钱的增速正在逐渐放缓。仔细回想,其实那几年公司也时不时在裁员,有时会放出一些名额缩减计划。

 
如果放到现在往回看,当时的IBM在战略上是出现了问题的。从后来的互联网行业走向看,那些抓住了云计算、AI等先机的公司都迎来了更好的发展,错失云计算可能就是IBM沉船的开端。IBM很早就有开拓云计算市场的计划,但实际操作上,一直没有被真正重视。

 
直到2013年,IBM才正式进入公有云的市场,只能一直在边缘徘徊。

 
最后一代外企人

 
我对水温的改变,是有些后知后觉的。到现在我的感受是,我们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似乎变成了最后一代外企人。

 
改变是从2019年开始显现。先是员工人数在减少。招的人变少了,原本走了一个会再招一个补齐,后来就走一个少一个,不再招新人进来。升职机会也在减少,哪怕领导已经尽力帮我向总部争取,我也没有再升职。公司里的年轻人,也没有像我刚入职时那样,能够获得晋升名额。

 
公司上升时,我们挑活干,但下行时只要有项目就接。这时候我们也开始琢磨新办法,找机会,体现团队价值。

 
我开始想客户可能有哪些新需求,再和团队往相同的方向努力一下。也差不多从那时起,我心里开始默默的看项目的时间线,看能不能撑满这一年。但在上升时期,我从来没有列过这种计划,活根本干不完。

 
公司的流动性也开始变大,年轻的员工会离职,其实也可以理解,那时的IBM就像是一艘即将沉没的巨轮,哪个年轻人愿意在这样一艘船上耗费青春呢。

 
如果是对市场很敏锐的人,或许是可以清楚地感知到巨轮是在不断下沉的。很多原本战略上的失误和周围环境改变所造成的影响都在慢慢显现。像之前云计算战略上的失误,导致后期IBM这家互联网巨头只能在市场边缘试探。根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调研数据,2017年时,全球公共云市场已经进入了3A竞争格局,亚马逊、微软、阿里云合计市场份额达到70.3%,其余若干家就只能分食剩下的29.7%。

 
AI战略的失误也开始出现。IBM其实算是AI产业的先行者,上世纪就开始投资AI了,可后来很长一段时间,IBM都把宝押在了医疗领域上,错失了AI的风口。

 
再加上国内互联网大厂开始不再使用国外的IT设备,而转向本土化设备,这对IBM、Oracle(甲骨文)等提供IT设备的外企带来了很大影响。

 
把这些都放在一起考虑,很容易就会发现,IBM的颓势是止不住的。可当时的生活实在太舒服了,最忙的时候,加班也只到七、八点左右。所以即使行业在往下走,人就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很难立刻感知到风向的变化。

 
在2021年之前,我对这些变化都是没有察觉的。虽然在走下坡路,但排一排,每年的事情还都是满的。只是觉得大家似乎变得更清闲了,下班后业余的时间更多了。可等到2021年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公司已经很久没有招人了,团队的人走一个少一个,这其实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等到2023年时,我身边的很多老员工也开始明显地感受到危机。那时候,身边好几个同事提醒我要更留意个人能力的提升,为以后找新工作做准备。我们平时的聊天话题也发生了变化,从担心工作稳定,到自我安慰应该不会真的大规模裁员,再到最后摆烂一般“就算真裁了,也至少能拿个包吧”。

 
我和爱人开始慢慢地做出调整。有意识地学更多新知识,琢磨新技术的更新,为自己的未来留后路。
 
如今回想起来,之前也有很多机会可以走,但如果放在每个时段的当下,我的选择并不多。像职业上升期的那几年,每年都有新挑战,我的角色也在不断成长,没有走的必要。等开始走下坡路时,我已经和爱人结婚了,作为女性,如果那时去找工作,已婚未育的状态,很难找到一家待遇更好、更稳定的公司。等到了2019年,我生了第一个小孩,2022年时,老二又出生了。

 
等到2023年大家都开始焦虑时,我又已经过了35岁,以这个年纪再想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也是件难事,还不如继续留在IBM。好像人生真的是一环套着一环的,总以为有无数个机会可以从一艘即将沉没的船里逃走,但实际上,这艘沉船已经是当下最好的选择了。

 
当然,我一直没有离职还有一层原因,是没觉得自己真的会被裁。我一直想的是,公司可能会做一些人员优化,但总该留一些人,被裁的几率不会很大。

我甚至还考虑过把房子换到公司附近,结果还没行动,裁员的消息就来了,我真的特别意外,怎么都想不到会全部裁掉。

 
现在想来,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裁员时的状况,整个过程迅捷、高效,甚至有些猝不及防。先是周五时,我还在加班,可公司内网的权限突然被收回,我当时打给经理询问,才得知“要裁员了”。

 
我还算得知信息早的,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通知是周一早上才下达的。那时,天下着小雨,IBM通知召开全员大会,一众人冒雨到达公司,会议只进行了三分钟,宣布大规模裁员,迅速结束,紧接着,员工们被移除工作群组,内网无法登录。雨还没停,一会议室的同事们就从外企职场人都变成了待业人群。

 
曾经熟悉的同事们,就这样各自奔向了自己新的跑道,渐渐疏于联系,只能偶尔相聚。

 
我从IBM离职了,好像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落幕了,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说,一个时代也在落幕。如今的年轻人,很难像我们当年一样,有很多入职老牌外企的机会了,我们这代外企人好像变成了最后一代。

 
(李莉为化名。)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女性职场AI不会取代你的工作?看看自由职业者的故事吧
2025-05-08 16:00
社会与生活

职场|打工13年,我成了“最后一代外企人”

#十年前在IBM上班是什么体验#
王潇



今年,外企裁员仿佛按下加速键,几乎每月都有新消息传来。四月,PayPal(美国在线支付服务商)被传出将撤出中国,裁员比例高达80%。

把时间线再往前拉。去年八月,老牌互联网巨头IBM宣布关闭中国研发部门,超过1000名员工面临离职,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来到今年三月初,故事迎来终局。IBM中国投资公司正式关停,这次震荡再次波及到北京、上海、大连等地1800多名员工的去留。

在21世纪初,入职像IBM这样的大型外企公司,意味着优渥的待遇,体面稳定的职场环境和潜力无限的未来,也代表了很多人对于一份工作的最高想象。时过境迁,当裁员潮下的外企人被迫走出“舒适圈”,才发现世界早就变了。

李莉就是其中之一。来自农村的她,一路考到北京的研究生,2011年毕业后,直接进入了IBM工作,一待就是13年。在那里,她遇见了自己的爱人,前后生了两个小孩。直到去年,成为裁员名单上的一员。对李莉来说,IBM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的地方,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她的人生。当然,她也完整地见证了IBM这艘巨轮从黄金时代到逐渐沉船的过程。
 

以下是李莉的讲述:



生存的边缘
 

离开IBM半年后,再聊到它,我发现除了工作的部分,还有很多对青春的怀念。

 
我研究生毕业就直接进了IBM的研发中心,一工作就是13年,直到被裁。这13年里,我在IBM遇到了爱人,前后生了两个小孩。我有意识地自我观察,发现其实IBM一直在塑造着我,从某种程度来说,它已经变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这种塑造很难说清楚。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人自然就会被改变。或许,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我又入职了一家外企,这本身就能说明一些影响吧。

 
其实,当时知道要裁员后,我是不想再去外企的。IBM从1984年就进入中国了,是一家老牌企业。如今,连IBM都开始裁员并撤出中国,这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一个信号:可能很难再找到一家稳定且待遇好的外企了。

 
而且,本身外企的工作机会就在减少,正式离职前,我面试的大多都是民企和国企。其实,我做了一些心理准备,比如可能加班很多,或者要更讲究人情。可真到面试的时候,还是会有出乎意料的时刻。我记得在面试一家国企的时候,领导坐在办公室的沙发里问问题,中途还点起一支烟,没聊多久,还有员工开门进来帮我们倒茶水。细究起来,这些都是小事,但是就感觉和我之前参加过的面试不太一样。

 
这些细碎的时刻让我逐渐意识到:本土企业和外企,文化底色是不同的。我抱着求稳的心态,原本打算入职一家国企,可后来,突然又接到了另一家外企的offer。理智告诉我,国企更适合现在的我,作为一个快40岁的二胎妈妈,虽然在国企很难再有上升空间,但至少是个“铁饭碗”。但当一个外企offer摆在面前时,我心里的天平明显倾斜了——外企的职场的年龄焦虑没有那么严重,努努力没准还有上升空间,我想着“要不再冲一把”。最终又回到了外企里。
 
我原本以为,大家都像我一样幸运。去年八月,IBM宣布关闭中国研发部门,整个研发中心1000多人,包括一线经理、二线经理都要被裁。当时关于IBM裁员的新闻很多,毕竟是一家世界500强名企,立马有很多猎头联系我们,原本的工作群直接变成了找工作群,每天同事们都会在群里丢各种招聘信息。所以很幸运地,我没有经历过海投简历无门的情况,面试排得很满,我还专门列了一张Excel表格,平均看下来,每周都有两三个面试。

 
所以我天然地以为,同事们也和我一样,不缺选择。可前段时间,我和以前的同事一起聚餐,才发现事情不是这样的。有些同事在找新工作时还被降了薪,甚至有人还没找到工作。

 
我还在外企,所以要适应的地方不多,但其他人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我爱人的新公司是一家民企,刚入职五个月,我们的生活已经在发生变化了。原本,我们都在IBM工作时,6点多下班,有很多时间可以一起陪孩子。有时会逛超市,有时带小孩去附近的公园玩。可现在,准点下班变成了少数情况,只能尽量争取一个人早点下班陪伴小孩。一个人带两个小孩是很耗费精力的,所以我一般只陪他们在家玩,很少像以前一样下班后全家一起出门了。

 
就算同样入职了外企,情况也有所不同。今年,裁员的外企更多了,几乎每月都有新消息。四月,PayPal(美国在线支付服务商)被传出将撤出中国,裁员比例高达80%。

 
我的一个前同事,入职了一家规模比较小的外企,我能明显感受到她的不安。她刚入职不久,就有员工被优化了,她只能每天谨言慎行,努力保住一份工作,毕竟现在的大环境哪里都不稳定。我还有一个在国企工作的朋友,在我的认知里,国企就代表着稳定,可是前段时间他们公司也传出,员工名额开始缩减的消息。

 
其实从离职后,我渐渐没有再关注IBM的新闻了,直到今年三月份,朋友圈突然多了很多关于离别的动态。我上网一查,才知道IBM(中国区)彻底关停了,在中国的研发职能全面撤离,北京、上海、大连等地1800多名员工面临离职,我原本工作的北京环宇大厦办公区也开始拆除设备。

 
原本我们会觉得工作没了大不了再找,可现在放眼望去,真正能承接自己的机会似乎在减少。对于我们这个年龄层的人来说,大多数人还在生存的边缘挣扎。


黄金年代

 
我算是见证了IBM从最辉煌走向落幕的全过程。

我之前在北京的一所大学读研,2011年毕业后,进入到IBM工作。那时候,国内的互联网行业初露头角,很多互联网公司在各大高校开出高薪抢人。相比之下,IBM给到的年薪会比互联网公司低一些,但有可能解决北京户口。

 
我是从农村一步一步考出来的,家里几乎不能托举我在大城市的人生。我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北京落户、安家。所以,对于那时的我来说,IBM算得上是最优选,那段时间刚好也是IBM在中国的黄金年代。
 
外企是从1992年开始全面进入中国并持续增长,到2012年,有人把这20年称为外企的黄金时代。你去看IBM的财报,2012年是营收表现最好的一年,净利润高达166亿美元。

 
那段时间,我明显感觉到身边人对于IBM的向往。先是父母,他们一直都是很低调的人,我到大城市读书,入职IBM,他们很少直接夸奖,但过年的时候,亲戚问起我的工作,我能清晰地看到父母脸上骄傲的表情;我入职IBM后,还经常有身边的朋友拜托我介绍相亲,就像前几年的国内互联网大厂一样,IBM一度也是相亲市场里的加分项;还经常有人向我打听公司有没有新的招聘计划,能不能进来做实习生。

 
我性格里有很像父母的一部分。从小到大,我都很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学。我发现IBM和我的性格底色也是很相合的。工作中,我大部分的时间是和计算机打交道,人际关系很简单。我更习惯踏踏实实干活,而不是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不过,当时的领导是会把我的成果看在眼里,也不太需要我去刻意表现,还会去替我争取机会。

 
入职后差不多2年,我的职级就升了一级,紧接着又差不多3年,又升了一级,相当于5年升两级。这个速度在IBM也算是升得很快了。

 
那几年也是我最意气风发的时候。手握好几个重要项目,感觉好像不论干什么都能成。一般而言,要想在职场里长久地生存,都免不了要主动拓圈,多交朋友。但我不太习惯主动社交,在IBM,我只管把活干好,其他什么都不用想。

 
那几年也不缺项目,总有新客户进来。有的项目如果活太多,干起来太累,我和同事还会相互开玩笑,“要不这个活干脆不要了”。

 
当时在IBM工作最大的感受是舒服——人际关系简单,上班相对自由,不强制打卡,要想早下班简单说一声就行。

 
人在同一个环境里待久了,难免对一切都会习以为常,但有时候外部视角其实会有更多发现。我有拍视频的习惯,快离职时,我把工位的视频发到了网上,有人评论,“都要离职了工位还保持得这么整洁”。那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一点,公司没有相关规定,但好像真的不管什么时候,大家都会自觉地维护办公区或者桌面的整洁。

 
我开始思考背后的原因,就像酒店退房,或者出租屋退租时,我们并不会刻意保持整洁,因为觉得那不是家。但在IBM,我的确感受到了归属感。

 
这也是IBM有意强化的部分。刚工作时,我的心态是“我干活,你付钱”,慢慢地这个想法被公司里的很多人和事改变了。比如,从入职起,我们就定时有领导一对一聊天,去帮我调整工作状态,或者解决问题。

 
还有定期组织的家庭日,设置亲子活动区,有针对幼龄的项目,也有针对大一点小孩的计算机科普类的项目。

 
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我时常会萌生一种想法:在这里一直干到退休,也挺好的。

 
从刚进公司一直到2018年左右,都是我的职业上升期,可能因为自己在走上坡路,就有些忽视了大环境是在慢慢发生着变化的。自2012年之后,公司的净利润一直都是下降的,也就是说,公司赚钱的增速正在逐渐放缓。仔细回想,其实那几年公司也时不时在裁员,有时会放出一些名额缩减计划。

 
如果放到现在往回看,当时的IBM在战略上是出现了问题的。从后来的互联网行业走向看,那些抓住了云计算、AI等先机的公司都迎来了更好的发展,错失云计算可能就是IBM沉船的开端。IBM很早就有开拓云计算市场的计划,但实际操作上,一直没有被真正重视。

 
直到2013年,IBM才正式进入公有云的市场,只能一直在边缘徘徊。

 
最后一代外企人

 
我对水温的改变,是有些后知后觉的。到现在我的感受是,我们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似乎变成了最后一代外企人。

 
改变是从2019年开始显现。先是员工人数在减少。招的人变少了,原本走了一个会再招一个补齐,后来就走一个少一个,不再招新人进来。升职机会也在减少,哪怕领导已经尽力帮我向总部争取,我也没有再升职。公司里的年轻人,也没有像我刚入职时那样,能够获得晋升名额。

 
公司上升时,我们挑活干,但下行时只要有项目就接。这时候我们也开始琢磨新办法,找机会,体现团队价值。

 
我开始想客户可能有哪些新需求,再和团队往相同的方向努力一下。也差不多从那时起,我心里开始默默的看项目的时间线,看能不能撑满这一年。但在上升时期,我从来没有列过这种计划,活根本干不完。

 
公司的流动性也开始变大,年轻的员工会离职,其实也可以理解,那时的IBM就像是一艘即将沉没的巨轮,哪个年轻人愿意在这样一艘船上耗费青春呢。

 
如果是对市场很敏锐的人,或许是可以清楚地感知到巨轮是在不断下沉的。很多原本战略上的失误和周围环境改变所造成的影响都在慢慢显现。像之前云计算战略上的失误,导致后期IBM这家互联网巨头只能在市场边缘试探。根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调研数据,2017年时,全球公共云市场已经进入了3A竞争格局,亚马逊、微软、阿里云合计市场份额达到70.3%,其余若干家就只能分食剩下的29.7%。

 
AI战略的失误也开始出现。IBM其实算是AI产业的先行者,上世纪就开始投资AI了,可后来很长一段时间,IBM都把宝押在了医疗领域上,错失了AI的风口。

 
再加上国内互联网大厂开始不再使用国外的IT设备,而转向本土化设备,这对IBM、Oracle(甲骨文)等提供IT设备的外企带来了很大影响。

 
把这些都放在一起考虑,很容易就会发现,IBM的颓势是止不住的。可当时的生活实在太舒服了,最忙的时候,加班也只到七、八点左右。所以即使行业在往下走,人就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很难立刻感知到风向的变化。

 
在2021年之前,我对这些变化都是没有察觉的。虽然在走下坡路,但排一排,每年的事情还都是满的。只是觉得大家似乎变得更清闲了,下班后业余的时间更多了。可等到2021年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公司已经很久没有招人了,团队的人走一个少一个,这其实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等到2023年时,我身边的很多老员工也开始明显地感受到危机。那时候,身边好几个同事提醒我要更留意个人能力的提升,为以后找新工作做准备。我们平时的聊天话题也发生了变化,从担心工作稳定,到自我安慰应该不会真的大规模裁员,再到最后摆烂一般“就算真裁了,也至少能拿个包吧”。

 
我和爱人开始慢慢地做出调整。有意识地学更多新知识,琢磨新技术的更新,为自己的未来留后路。
 
如今回想起来,之前也有很多机会可以走,但如果放在每个时段的当下,我的选择并不多。像职业上升期的那几年,每年都有新挑战,我的角色也在不断成长,没有走的必要。等开始走下坡路时,我已经和爱人结婚了,作为女性,如果那时去找工作,已婚未育的状态,很难找到一家待遇更好、更稳定的公司。等到了2019年,我生了第一个小孩,2022年时,老二又出生了。

 
等到2023年大家都开始焦虑时,我又已经过了35岁,以这个年纪再想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也是件难事,还不如继续留在IBM。好像人生真的是一环套着一环的,总以为有无数个机会可以从一艘即将沉没的船里逃走,但实际上,这艘沉船已经是当下最好的选择了。

 
当然,我一直没有离职还有一层原因,是没觉得自己真的会被裁。我一直想的是,公司可能会做一些人员优化,但总该留一些人,被裁的几率不会很大。

我甚至还考虑过把房子换到公司附近,结果还没行动,裁员的消息就来了,我真的特别意外,怎么都想不到会全部裁掉。

 
现在想来,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裁员时的状况,整个过程迅捷、高效,甚至有些猝不及防。先是周五时,我还在加班,可公司内网的权限突然被收回,我当时打给经理询问,才得知“要裁员了”。

 
我还算得知信息早的,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通知是周一早上才下达的。那时,天下着小雨,IBM通知召开全员大会,一众人冒雨到达公司,会议只进行了三分钟,宣布大规模裁员,迅速结束,紧接着,员工们被移除工作群组,内网无法登录。雨还没停,一会议室的同事们就从外企职场人都变成了待业人群。

 
曾经熟悉的同事们,就这样各自奔向了自己新的跑道,渐渐疏于联系,只能偶尔相聚。

 
我从IBM离职了,好像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落幕了,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说,一个时代也在落幕。如今的年轻人,很难像我们当年一样,有很多入职老牌外企的机会了,我们这代外企人好像变成了最后一代。

 
(李莉为化名。)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