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 Li
■
北京一家智库建议,中国应该发行30万亿元人民币(4.2万亿美元)的国债,置换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以重振增长动力,从源头上消除金融风险。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实践与思想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此举加上数万亿元人民币的额外债券发行,将为支撑房地产市场、刺激消费、消除过剩产能提供支撑,这将是彻底解决中国地方债务和房地产危机的重要一步。
“经济开始出现企稳迹象,但重大风险依然存在,”国家发改委首席研究员刘培林在周三由国家发改委主办的宏观经济论坛上讨论该报告时表示。“问题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债务高企,扰乱了经济和金融运行。”
“我们需要的是一揽子综合政策方案——更具体地说,是一揽子更积极的财政措施。”
中国在 2024 年底推出了12 万亿元人民币(1.67 万亿美元)的债务置换,此举大大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还款压力,因为财政部已确定,截至 2023 年底,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总额为 14.3 万亿元人民币。
然而,仍有数十万亿元的地方债务未被财政部认定为政府债务,但由于这些债务的持有者包括国有企业、地方融资平台或其他形式,因此仍然是“定时债务炸弹”。
刘志军表示,大规模债务置换计划不会提高中国的整体杠杆率,因为债务已经记入账面。该计划只是中央政府发行债券,承担地方政府的债务,实际上是将债务负担转移到另一个实体。
同时,此举还将允许用低息债券取代高成本债务,这有助于恢复经济活动。
具体来说,报告建议发行4万亿元国债,用于化解库存住房,将其转化为保障性住房;同时发行万亿元债券,用于消化过剩产能,拉动国内消费。
曾任中国央行顾问的Accept董事李稻葵在同一论坛上表示:“如果发行4万亿元国债,购买一半的房地产库存,并将其转化为农民工可负担的住房,将有效激活房地产市场。”
2025年,中国经济保持增长势头,第一季度GDP增长5.4%。尽管美国提高关税,但中国1-5月出口增长仍达7.2%。
然而,由于就业市场疲软(特别是年轻工人的就业市场疲软)、房地产行业表现不佳、通货紧缩压力加大以及激烈竞争导致制造业利润下滑,论坛上的经济学家警告称,经济仍然面临重大的长期风险。
面对土地出让收入下降、支出责任增加的局面,省级和市级政府的财政能力仍然令人担忧,清华中心呼吁改变融资模式。
由于地方政府通常为长期基础设施项目借款,且还款期限较短,因此这对它们来说尤其具有挑战性,因为在长期房地产市场低迷的背景下,土地出让收入和税收收入急剧下降。因此,它们不得不额外收费,增加非税收入,以维持运营并偿还债务。
李先生表示,地方政府面临短期偿还公共债务压力的这种模式应该转向“公共财政”模式,即利用国债等安全、流动性强的工具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
李稻葵补充道:“国债比持有现金更安全,这正是中国金融体系最需要的。然而,政府债券的规模远远不足,仅占GDP的25%多一点。”
他表示,中国应该拥抱“公共财政”的理念,摆脱把国家账户当成收银机来管理的思维模式:即孤立地对待每笔交易,试图在短期内偿还债务,一旦需要资金就急于偿还。
李稻葵表示:“发行超长期国债使我们能够在债务到期时进行展期。这才是国家管理账户和长期投资(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方式——通过金融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