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8-28 07:13
时政

二战结束80周年,中国是否已成为战后秩序的主要维护者?

专家表示,该国在战争中的牺牲使其成为国际体系的守护者,而不是破坏者。
二战结束80周年,中国是否已成为战后秩序的主要维护者?
Jane Cai



据估计,作为盟军主要力量之一,中国有3500万士兵和平民牺牲,然而80年后,中国不仅发现自己是一个被遗忘的盟友,而且还被重新塑造成对手。

当国家主席习近平下周登上俯瞰天安门广场的主席台,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战胜法西斯主义80周年的阅兵式时,中国人民将铭记他们的牺牲。

此次盛会也可能成为习近平的一个平台,让习近平能够确立中国作为战后秩序捍卫者的角色,而目前,中国与俄罗斯一道,越来越多地被描绘成一个意图颠覆全球体系的修正主义大国。

去年北约峰会的公报宣称,“中国公开宣称的野心和强制性政策继续挑战我们的利益、安全和价值观”,并指责北京试图重塑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将中国视为威胁的说法近年来愈演愈烈。例如,前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曾多次将七国集团描述为“自由世界的指导委员会”。

沙利文的言外之意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在西方主导的七国集团框架之外,本质上是不稳定因素。类似的言论将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视为对西方主导的安全架构的直接挑战。

北京强烈反驳这一指控,指出面对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与美国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国一贯坚持战后制度和规范。

“我们必须坚决捍卫战后世界秩序,”习近平在今年5月访问莫斯科纪念苏联战胜纳粹德国80周年之前,在俄罗斯国家媒体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中写道。

“在国际形势更加动荡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维护联合国的权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不断推动多极化、包容性的经济全球化。”

习近平指出,“80年前,包括中苏两国在内的全世界正义力量并肩作战,众志成城,英勇斗争,打败了看似不可战胜的法西斯势力”。

他写道:“80年后的今天,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霸凌行径正在造成深重危害。人类再次站在团结还是分裂、对话还是对抗、合作共赢还是零和博弈的十字路口。”

被遗忘的盟友

与好莱坞经常夸大其词的流行叙事相反,战后秩序并非仅由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塑造。

苏联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解放了东欧大部分地区,并承受了纳粹战争机器的猛烈冲击,造成超过2000万人死亡。中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艰苦的抵抗中牵制了超过50万日军。

然而,这段历史正在逐渐消逝,一些欧洲领导人忽视了苏联的牺牲,将他们的解放归功于美国。

例如,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 6 月份与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首次会面时表示,诺曼底登陆对德国来说“不是伟大的一天”,但两位领导人都没有提到莫斯科的贡献。

“总统先生,从长远来看,这是将我的国家从纳粹独裁统治下解放出来,”默茨说道。“我们知道我们欠您的,”他继续说道,并补充说,美国在结束乌克兰战争方面有“强大的实力”发挥类似的作用。

同样是在 6 月份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特朗普思考了莫斯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的角色,当时他注意到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提醒他,俄罗斯在二战中是美国的盟友。

那么,特朗普想知道,为什么现在每个人都憎恨俄罗斯,却热爱二战中敌对的德国和日本。

尽管从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一直是美国和大英帝国的盟友,但其贡献却很少得到承认,在全球历史记忆中只剩下脚注。

人们也基本上忘记了,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个被入侵的国家,英国历史学家拉纳·米特是第一批全面考虑中国贡献影响的西方学者之一。

米特在其 2013 年出版的《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中指出,如果中国在 1938 年投降,日本可能会控制中国一代人甚至更长时间。

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美亚关系教授的米特认为,日本军队或许还会转向苏联、东南亚,甚至是英属印度。

北京持续铭记包括美国在内的盟军在抗日战争中为中国做出的贡献。习近平致信美国飞行员及其他退伍军人的后代,强调对他们所作贡献的感激之情。

尽管目前双边关系紧张,但有消息称,中国已邀请美国飞虎队飞行员的后代来北京参加下周举行的建国 80 周年纪念活动。

北京越来越多地将飞虎队的历史遗产和其他历史合作案例视为改善两国关系的一种方式,尤其是民间交流,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两国间的交流基本陷入停滞。

相比之下,美国并没有强调其与中国的战争伙伴关系,而是在其现代安全战略中与前轴心国日本更加紧密地结盟。

谁的世界秩序?

《联合国宪章》概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世界秩序,该秩序建立在集体保障的基础上,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国是常任理事国)旨在通过多边合作确保全球稳定。

然而,美国及其盟友经常提及一种不同的“基于规则的秩序”,这种秩序植根于后冷战时代,以北约和七国集团等西方主导的机构为特征。这种秩序优先考虑西方的安全利益,经常将不结盟国家视为威胁。

北约成立的目的是对抗苏联,但即使在苏联解体后也继续向东扩张——包括在去年的峰会上重申其应对中国构成的“系统性挑战”的使命。

对于中国和全球南方大部分国家来说,北约的扩张代表着对以联合国为中心的体系的背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要求与西方价值观保持一致的框架。

在亚洲,战后秩序不仅由集体安全决定,也由非殖民化的巨大转变决定。战争的结束促使大多数亚洲国家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其中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越南。

然而,殖民国家留下的模糊边界为现代争端埋下了种子,例如南海争端——北京认为这些分歧应该由亚洲国家和平解决,不应受到外部干涉。

中国于 2022 年发起的《全球安全倡议》强调了战后秩序的这一基石,主张区域解决方案不受“外部势力使用分而治之策略”的影响——这是对美国介入亚洲争端的含蓄批评。

新的多边主义?

美国通过发动关税战、淡化国际组织的作用等方式破坏全球化,而中国的行动则体现出其重塑全球治理的雄心。

2023年,北京促成伊朗与沙特阿拉伯缓和关系,展现了其外交影响力,使这两个中东竞争对手在断绝关系七年后恢复了关系。

自2013年启动以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已在约150个国家投资基础设施,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新开发银行等机构为西方主导的金融体系提供了替代方案。

这些举措,加上增加对联合国的贡献和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凸显了中国对多边主义的承诺。

但因全球治理理念相左而导致的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凸显了一场更深层次的争论:中国是否在修改国际体系以反映其崛起,还是西方正在重新定义历史以维护其主导地位?

华盛顿中美研究所的苏拉布·古普塔认为,习近平的胜利纪念日讲话可能会将中国塑造为战后原始秩序的维护者,而不是破坏者。

他希望习近平能够详细阐述中国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包括付出巨大代价牵制对手,以及作为集体抵抗轴心国的一员,始终不逃避责任。

古普塔说:“通过阐述中国在战时所扮演的角色,习近平将与中国在当今国际政治中继续扮演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角色和分担责任角色联系起来。”

中国既没有意愿,也没有意愿去重建国际体系。它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它的迅速崛起归功于开放的、资本主义主导的、基于规则的秩序,即使其中存在一些它不认同的地缘战略因素。

“相反,中国寻求采用渐进的维持现状的手段,从内部修改和更新该体系,这些手段是在广义的现有国际体系的规则和规范框架内制定的。”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政治经济学家郑永年表示,尽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作为一个无神论国家,对许多人来说,中国仍是一个“局外人”。

同时担任北京政策顾问的郑先生表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不了解西方和其他宗教文明国家的国际关系和许多外交行为”。

他在该大学 8 月 15 日发表的《粤港澳大湾区评论》中写道:“中国只有承认(缺乏理解),才能对国际政治格局做出准确的判断。”

郑先生举例指出,许多中国官员和专家都感到困惑,为什么在华盛顿威胁提高关税、特朗普与普京就乌克兰危机举行会晤的情况下,欧洲仍然青睐美国而不是中国。

米特说:“人们出于正当理由,大量关注地缘政治,却不关注地缘经济。中国或许会加倍努力,真正强调全球地缘经济的要素。”

他表示,尽管美元的可兑换性“将很难与之竞争”,但考虑到北京对货币和金融事务的政治控制权,中国可能会专注于加强其在能源供应方面的实力。

他说:“中国将把自己描绘成全球能源供应的主要大国,尤其是绿色科技和后化石燃料领域。”

“它将努力将自己描绘成一个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方面比美国提供更可持续模式的国家。”

Sylvie Zhuang 补充报道


相关内容
OR

相关内容
OR

读者评论
MORE +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二战结束80周年,中国是否已成为战后秩序的主要维护者?
2025-08-28 07:13
时政

二战结束80周年,中国是否已成为战后秩序的主要维护者?

专家表示,该国在战争中的牺牲使其成为国际体系的守护者,而不是破坏者。
Jane Cai



据估计,作为盟军主要力量之一,中国有3500万士兵和平民牺牲,然而80年后,中国不仅发现自己是一个被遗忘的盟友,而且还被重新塑造成对手。

当国家主席习近平下周登上俯瞰天安门广场的主席台,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战胜法西斯主义80周年的阅兵式时,中国人民将铭记他们的牺牲。

此次盛会也可能成为习近平的一个平台,让习近平能够确立中国作为战后秩序捍卫者的角色,而目前,中国与俄罗斯一道,越来越多地被描绘成一个意图颠覆全球体系的修正主义大国。

去年北约峰会的公报宣称,“中国公开宣称的野心和强制性政策继续挑战我们的利益、安全和价值观”,并指责北京试图重塑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将中国视为威胁的说法近年来愈演愈烈。例如,前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曾多次将七国集团描述为“自由世界的指导委员会”。

沙利文的言外之意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在西方主导的七国集团框架之外,本质上是不稳定因素。类似的言论将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视为对西方主导的安全架构的直接挑战。

北京强烈反驳这一指控,指出面对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与美国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国一贯坚持战后制度和规范。

“我们必须坚决捍卫战后世界秩序,”习近平在今年5月访问莫斯科纪念苏联战胜纳粹德国80周年之前,在俄罗斯国家媒体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中写道。

“在国际形势更加动荡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维护联合国的权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不断推动多极化、包容性的经济全球化。”

习近平指出,“80年前,包括中苏两国在内的全世界正义力量并肩作战,众志成城,英勇斗争,打败了看似不可战胜的法西斯势力”。

他写道:“80年后的今天,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霸凌行径正在造成深重危害。人类再次站在团结还是分裂、对话还是对抗、合作共赢还是零和博弈的十字路口。”

被遗忘的盟友

与好莱坞经常夸大其词的流行叙事相反,战后秩序并非仅由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塑造。

苏联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解放了东欧大部分地区,并承受了纳粹战争机器的猛烈冲击,造成超过2000万人死亡。中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艰苦的抵抗中牵制了超过50万日军。

然而,这段历史正在逐渐消逝,一些欧洲领导人忽视了苏联的牺牲,将他们的解放归功于美国。

例如,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 6 月份与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首次会面时表示,诺曼底登陆对德国来说“不是伟大的一天”,但两位领导人都没有提到莫斯科的贡献。

“总统先生,从长远来看,这是将我的国家从纳粹独裁统治下解放出来,”默茨说道。“我们知道我们欠您的,”他继续说道,并补充说,美国在结束乌克兰战争方面有“强大的实力”发挥类似的作用。

同样是在 6 月份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特朗普思考了莫斯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的角色,当时他注意到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提醒他,俄罗斯在二战中是美国的盟友。

那么,特朗普想知道,为什么现在每个人都憎恨俄罗斯,却热爱二战中敌对的德国和日本。

尽管从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一直是美国和大英帝国的盟友,但其贡献却很少得到承认,在全球历史记忆中只剩下脚注。

人们也基本上忘记了,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个被入侵的国家,英国历史学家拉纳·米特是第一批全面考虑中国贡献影响的西方学者之一。

米特在其 2013 年出版的《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中指出,如果中国在 1938 年投降,日本可能会控制中国一代人甚至更长时间。

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美亚关系教授的米特认为,日本军队或许还会转向苏联、东南亚,甚至是英属印度。

北京持续铭记包括美国在内的盟军在抗日战争中为中国做出的贡献。习近平致信美国飞行员及其他退伍军人的后代,强调对他们所作贡献的感激之情。

尽管目前双边关系紧张,但有消息称,中国已邀请美国飞虎队飞行员的后代来北京参加下周举行的建国 80 周年纪念活动。

北京越来越多地将飞虎队的历史遗产和其他历史合作案例视为改善两国关系的一种方式,尤其是民间交流,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两国间的交流基本陷入停滞。

相比之下,美国并没有强调其与中国的战争伙伴关系,而是在其现代安全战略中与前轴心国日本更加紧密地结盟。

谁的世界秩序?

《联合国宪章》概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世界秩序,该秩序建立在集体保障的基础上,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国是常任理事国)旨在通过多边合作确保全球稳定。

然而,美国及其盟友经常提及一种不同的“基于规则的秩序”,这种秩序植根于后冷战时代,以北约和七国集团等西方主导的机构为特征。这种秩序优先考虑西方的安全利益,经常将不结盟国家视为威胁。

北约成立的目的是对抗苏联,但即使在苏联解体后也继续向东扩张——包括在去年的峰会上重申其应对中国构成的“系统性挑战”的使命。

对于中国和全球南方大部分国家来说,北约的扩张代表着对以联合国为中心的体系的背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要求与西方价值观保持一致的框架。

在亚洲,战后秩序不仅由集体安全决定,也由非殖民化的巨大转变决定。战争的结束促使大多数亚洲国家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其中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越南。

然而,殖民国家留下的模糊边界为现代争端埋下了种子,例如南海争端——北京认为这些分歧应该由亚洲国家和平解决,不应受到外部干涉。

中国于 2022 年发起的《全球安全倡议》强调了战后秩序的这一基石,主张区域解决方案不受“外部势力使用分而治之策略”的影响——这是对美国介入亚洲争端的含蓄批评。

新的多边主义?

美国通过发动关税战、淡化国际组织的作用等方式破坏全球化,而中国的行动则体现出其重塑全球治理的雄心。

2023年,北京促成伊朗与沙特阿拉伯缓和关系,展现了其外交影响力,使这两个中东竞争对手在断绝关系七年后恢复了关系。

自2013年启动以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已在约150个国家投资基础设施,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新开发银行等机构为西方主导的金融体系提供了替代方案。

这些举措,加上增加对联合国的贡献和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凸显了中国对多边主义的承诺。

但因全球治理理念相左而导致的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凸显了一场更深层次的争论:中国是否在修改国际体系以反映其崛起,还是西方正在重新定义历史以维护其主导地位?

华盛顿中美研究所的苏拉布·古普塔认为,习近平的胜利纪念日讲话可能会将中国塑造为战后原始秩序的维护者,而不是破坏者。

他希望习近平能够详细阐述中国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包括付出巨大代价牵制对手,以及作为集体抵抗轴心国的一员,始终不逃避责任。

古普塔说:“通过阐述中国在战时所扮演的角色,习近平将与中国在当今国际政治中继续扮演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角色和分担责任角色联系起来。”

中国既没有意愿,也没有意愿去重建国际体系。它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它的迅速崛起归功于开放的、资本主义主导的、基于规则的秩序,即使其中存在一些它不认同的地缘战略因素。

“相反,中国寻求采用渐进的维持现状的手段,从内部修改和更新该体系,这些手段是在广义的现有国际体系的规则和规范框架内制定的。”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政治经济学家郑永年表示,尽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作为一个无神论国家,对许多人来说,中国仍是一个“局外人”。

同时担任北京政策顾问的郑先生表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不了解西方和其他宗教文明国家的国际关系和许多外交行为”。

他在该大学 8 月 15 日发表的《粤港澳大湾区评论》中写道:“中国只有承认(缺乏理解),才能对国际政治格局做出准确的判断。”

郑先生举例指出,许多中国官员和专家都感到困惑,为什么在华盛顿威胁提高关税、特朗普与普京就乌克兰危机举行会晤的情况下,欧洲仍然青睐美国而不是中国。

米特说:“人们出于正当理由,大量关注地缘政治,却不关注地缘经济。中国或许会加倍努力,真正强调全球地缘经济的要素。”

他表示,尽管美元的可兑换性“将很难与之竞争”,但考虑到北京对货币和金融事务的政治控制权,中国可能会专注于加强其在能源供应方面的实力。

他说:“中国将把自己描绘成全球能源供应的主要大国,尤其是绿色科技和后化石燃料领域。”

“它将努力将自己描绘成一个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方面比美国提供更可持续模式的国家。”

Sylvie Zhuang 补充报道


相关内容
OR

相关内容
OR

 

读者评论
OR

特别报道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在移动设备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