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7-09 12:15
社会与生活

我月薪过万,买女装不过百

如今,消费的风向变了,越来越多人开始在意性价比,甚至慢慢形成了一条买衣服的“潜规则”:买夏装,不能超过100元。
我月薪过万,买女装不过百
王潇



曾经,桑蚕丝和羊绒这些贵价的面料仿佛是品质生活的具像化,“散发着一种经济上行时的美”,人们甘愿为了一件衣服背后代表的体面和精致而付费。可如今,消费的风向变了,越来越多人开始在意性价比,甚至慢慢形成了一条买衣服的“潜规则”:买夏装,不能超过100元。
 
买衣服越来越“抠”
 

“这件穿起来肩膀像双开门冰箱,退。”郑雨欣正在试穿前几天网购的一大摞衣服,挨件上身,只要在镜子前转上一圈,就能立刻决定一件衣服的去留。吊带、连衣裙、牛仔裤……几乎夏装的每一个品类,郑雨欣都买了一两件。它们的颜色、款式各异,但共同点是,每件都不超过100元,单价最高的是一条牛仔裤,也只有80元左右。
 
郑雨欣工作两年多了,大概从读研究生开始,性价比三个字就牢牢地扎根在她的消费观念里。每隔一段时间,郑雨欣就会从网上淘一批新衣服,然后迅速决定去留,“反正都很便宜,买多了也花不了多少钱”。
 
几年买下来,每种衣服都在郑雨欣心里划下了一条价格底线。比如夏天的吊带,30元左右是正常价格,“要是有些设计感,顶多加到60元,再贵就肯定不买了”,牛仔裤稍微贵点,可要是超过了150元,就不会下单。
 
买衣服的单价在降低,频次也在逐渐减少。上学的时候,郑雨欣隔段时间就会买一批新衣服,到后来渐渐只在旅行前才买。等到工作,已经几乎不买新衣服了,每到换季,只有五六套衣服翻来覆去地穿,“买衣服变得越来越抠了”。
 
100元,已经成为了一批精打细算的年轻人,对夏季衣服的价格底线。百元之下,怎么买都不心疼,百元之上,再动心也难下单。39元的T恤,59元的速干短裤,到手一看,和前几年花三五百元买的,质量差距似乎并不明显,还带运费险。于是,年轻人们头也不回地冲进了网上的“低价小店”,让自己衣柜里的平均价格一降再降。
 
这些小店往往都很“专一”。如果卖T恤,就用同一个版型,只换胸前图案;如果卖裤子,就在颜色上下功夫,同款至少5个不同颜色起步。当然,眼尖的人是能从这些衣服里,看出不少品牌的“影子”,Lululemon、拉夫劳伦都是“重灾区”。不过,“一件才卖几十块钱,还要什么自行车”,价格决定了期待值,有时反而会碰见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北京CBD工作的白领张婉,原本是桑蚕丝、羊绒等精贵面料的爱好者,可如今她开始钟爱户外风,“舒服最重要”。今年夏天,她在网上买了几次基础款运动风的衣服,一看账单,几乎都在100元以内,让她意外的是,这些衣服的质量看上去并不差。
 
前几天,张婉上班时就穿了一套,获得了同事们的纷纷好评,尤其在听到价格之后——衣服加裤子才100元出头,大家只剩一句话:“完全看不出来,快发链接。”

张婉网购衣服的哲学是“腻了就扔,也不心疼”。现在,张婉的衣柜渐渐被这些百元内的服装占据,这也给了她很多做决定的底气:衣服洗染色了,“扔,大不了再买件一样的”;穿过一季看腻了,“扔,再换一批样式”。
 
翻开社交平台,很多人都有着类似的网购哲学。有人每次旅游前都会买很多有设计感又便宜的衣服,“旅游‘次抛裙’,拍完照就扔”;还有人专门到单价几百元的品牌店对比,“和网购的平价衣服没什么区别,还不如买低价,丢了不心疼”。还有人发现商场里的服装价格似乎也在发生变化,原本一套衣服至少要三四百元,如今再去看,一二百元的单价变多了,“钱好像突然开始经花了”。
 
人们不愿意在衣服上花大钱,传导到生产端,就是另一个面貌。赵远帆在服装行业工作了20多年,从最开始的客服人员一步步升到总经理,2023年,他辞职出来创业,和一个设计师合伙做中高端服装。起先,生意还有点盼头,第一个季度的订单量很可观,收到的评价也很好,可越往后,订单越少,到了今年,订单量直接腰斩,“比之前少了一半多”。
 
赵远帆生产的衣服定价一般在八九百元左右,很多中高端品牌的商家会直接从他这里拿货,再贴牌售卖。可这两年,中高端服装好像卖不出去了,来订货的客户都零零散散的,订货量也越来越少,“量太少了,根本没有工厂接单,也赚不到什么钱”。赵远帆和客户一打听,发现零售业绩普遍都在下降,大部分都下滑了将近一半,“有个别下降20%左右,已经算很优秀了”。
 
中高端品牌难卖,一些更低价的品牌便趁势崛起。赵远帆发现,这两年跑得最好的是那些定价范围在三四百左右的服装品牌,看起来质感也不错,极具性价比,“这两年已经开出了100多家店,数据也很好”。

消失的品牌

 
从买贵的衣服,到买到便宜且好穿的衣服,中间势必要经历一个踩坑的阶段。郑雨欣就曾经买到过“很离谱”的衣服,她曾经在网上淘过很多五六十元,甚至只要三四十元的牛仔裤,可到手后,不光面料和剪裁很差,还散发着一股刺鼻的气味,“闻了以后头晕”。那时,她在心里安慰自己:便宜没好货。有时,她把买裙子的预算提高到三四百元一条,可拿到手后和网图几乎“两模两样”,面料看起来很廉价,“布料薄薄的一层,还全是褶皱”。
 
网购衣服仿佛变成了买盲盒,消费者需要练就一身本领,才能从一众货品中挑出最具性价比的一款。郑雨欣渐渐摸索出一个价格区间,就拿牛仔裤来说,超过150元就是不值,低于五六十元也会踩坑,得刚好卡在80元左右,“才算相对正常的”,这只是针对基础款的价格,如果再有些设计感,估价又要发生变化。
 
一般而言,商品遵循着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原则,可郑雨欣时常觉得女装品类好像不是这样的,甚至变成了“十分价钱一分货”。她因此常常困惑:一件衣服的成本到底有多少,我花出的钱,有多少真的在为衣服本身买单,剩下的钱都去了哪里?
 
陈建平在服装行业工作了将近20年,他的工厂为很多国外品牌做代工。按照他的经验,即便用最好的布料,一件T恤的成本只要20元就够了,如果再加上一些复杂的工艺,比如印花、刺绣,“一件(T恤)成本到顶也只要三四十元”,但这件短袖漂洋过海,进入日本的商场,价格会瞬间翻几番,轻轻松松卖到百元以上。也就是说,一件品牌服装,实打实的材料成本只占3成,剩下7成都是运输、人力以及品牌溢价。
 
外贸和内销的成本也是不同的。在很多外贸人的心里,国内的服装工厂分为做外贸和做内销两种,而这两种工厂的出品质量“根本不是一个级别”。陈建平的工厂,有时会有做不完的订单,他就会去考察其他工厂来承做。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那些做内销的服装工厂,除了做国内知名品牌的,“从面料到工艺再到工厂环境,都会降一个档次”。比如缝线,只要缝起来就行,“根本不管是不是一条直线,这穿久了肯定会开线的”。还有T恤,如果说外贸货的成本最高是30多元,“(内销)成本顶多10多元就够了”。
 
那些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为了买到更合适的衣服,往往要花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张婉所在的公司对面是一家大型商场,原本她有一家经常光顾的店,几乎承包了她一年四季的衣服:春夏买桑蚕丝,秋冬买羊绒衣。衣服的单价通常都要1000多元,但质量和剪裁都没得说,对于曾经的张婉来说,价格虽然贵,但省去了她筛选的时间,“可以省出时间干更重要的事”。
 
可如今,重要性的排序发生了变化,张婉发现“时间好像也变得不那么值钱了”,她开始费时间和精力刷电商平台,乐此不疲地试错,然后挖出性价比极高的百元女装。买衣服的流程变得很复杂——看中一件衣服后,她要先审视一下店铺,“评分、等级太低都会被pass”;筛完店铺,要再筛选一遍评论,“得看真实买家评价,图片质感太好可能都是假的”;最后,还要再看细节图,“展示图一定要是日常的场景和光线,不然也会踩坑”,一通流程下来,最后才能下单。
 
网购的衣服多了,买那些“有名有姓”的品牌衣服,自然就变少了。打开衣柜,可能只剩具有功能性的户外品牌,还有一席之地,其余的贵价品牌,都在渐渐撤出普通人的衣柜。
 
实际上,在整个服装行业,贵价品牌都正在变得越来越难做。
 
对一个服装品牌来说,需要有自己的研发和设计团队,但是现在能养得起这些人的牌子正在变得越来越少。赵远帆算过一笔账,他的中高端服装品牌,一件衣服光是研发成本就要2000元(包括设计费和制版费),一个季度差不多要出200件新款,再算上工人的工资和备货成本,一个季度下来,“少说也要花掉将近100万元”,他创业两年下来,公司就没盈利过,“一直在烧钱”。
 
而如今很多商场里的新品牌,“看起来都像品牌,实际上都是白牌”。赵远帆解释,这些品牌只要从各大服装批发城进货,再贴牌售卖就行,“省去了研发等后台,成本很低的”。在赵远帆的印象里,从2015年左右,行业里就已经开始有人卖白牌了,到现在“市面上有70%多其实都是白牌”。
 
接受“衣服上的线头”

 
消费取向是慢慢发生变化的,过程很难被察觉,但变化的结果是,人们对于服装的包容度变得越来越高。
 
买的衣服越来越便宜,让很多人觉得自己正在脱离消费主义的陷阱。郑雨欣本科时经常会在商场买几百元一条的裙子,那时她每个月光买衣服,就要花掉生活费的1/3,为了裙子,她时常要“紧巴巴地过日子”。但那时的郑雨欣坚信一分价钱一分货,更重要的是,买到这些裙子的瞬间也意味着“拥有了掌控金钱的自主性”,给郑雨欣一种自己长大了的感觉。
 
可实际到手后,她发现这些单价较高的裙子也没有什么特别。郑雨欣甚至专门买过一条贵价和一条便宜的裙子拿来对比,然后发现,“好像贵点的裙子就只是少了点线头”,其他的面料和版型,“几乎看不出什么差别”。
 
环境的变化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张婉的薪资水平在这两年并没有大幅度的变化,但她的消费观却逐渐转向平价和性价比。对她来说,一件衣服的设计感,和难以分辨的面料差别,渐渐成为了购买时的次要因素,舒适度和功能性变成了重要指标。
 
张婉回想起那段沉迷于桑蚕丝的日子,那时社交平台上流行的话术是:女性到了一定年纪,该穿点有质感的衣服。桑蚕丝和羊绒这些贵价的面料仿佛是品质生活的具像化,“散发着一种经济上行时的美”,再转念一想,虽然一件衣服要1000多元,可是能穿好多年,这样算下来,“其实是很划算的”。
 
可实际的情况是,衣服穿了一季往往就看腻了,但贵价的衣服又舍不得扔,桑蚕丝的面料还需要送到洗衣店干洗,“79元只能洗3件”。最后的结果是,那些轻奢衣服只能堆在衣柜的角落里,“随着一次次搬家走遍四方”。
 
身边的朋友对衣服的选择也都在发生着变化。张婉最大的感受是,不光对面料和质感变得越来越包容,对设计也不怎么在意,“大家好像都不愿意打扮了”。她和几个相识的朋友定期会聚会,以前见面时,姐妹们都会打扮一番,其中有位朋友,每次都会穿着精致的短裙,手提奢侈品包包,头发也是定期在养护。可如今再聚会,朋友已经变成了一身户外运动风,主打休闲舒适,其他人也几乎不打扮,“穿得像是出门买菜路上顺便见一下面”。
 
花不到100元的钱,买到质量相当于几百元的衣服,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当人们选择了低价,往往也意味着选择接受那些“线头”和“毛边”,“只要够便宜,都不是问题”。

不过,低价市场的火热,催生出更多的白牌,只卷价格,不卷质量,长期来看,对整个服装行业,算不上一件好事。
 
赵远帆做中高端品牌时,为了不亏得太狠,他只能不断降低毛利率。行业里,中高端女装的毛利通常在40%左右,到了今年,他已经把毛利降到了28%,这和一些低端品牌的毛利率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赵远帆是在“做着中高端的货,却只能赚低档的钱”。
 
毛利率降低的同时,赵远帆也在不断压低成本。刚开始时,他做一件真丝衬衫,选用的是120元一米布料,现在“最贵的料子不超过80元”。工艺水平也在下降,最初他请的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慢工出细活,“人工成本一下就上去了”,不挣钱之后也“不敢上什么工艺了”。
 
做中高端服装对赵远帆来说,从某种程度上更像一种情怀,可随着烧的钱越来越多,仓库里的库存越压越多,情怀和理想都失灵了,赵远帆变得越来越焦虑。原本,他从不喝酒,可慢慢地,晚上必须要喝点酒才能睡着,酒量越来越好,家里的酒瓶也越来越多。到了今年,“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只能也转头做起高性价比的平价女装。
 
赵远帆有时会回想起前几年的光景,那时他在做中端女装,但如果在一季的中端货里加进一些贵价的高质量货品,也全都能卖掉,“人们是很愿意为品质更高的衣服付费的”,可如今情况完全发生了变化,想着仓库积压的中高端服装,他有时会产生疑问:人们什么时候会重新愿意为它们付费?
 
(文中讲述者均为化名。)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我月薪过万,买女装不过百
2025-07-09 12:15
社会与生活

我月薪过万,买女装不过百

如今,消费的风向变了,越来越多人开始在意性价比,甚至慢慢形成了一条买衣服的“潜规则”:买夏装,不能超过100元。
王潇



曾经,桑蚕丝和羊绒这些贵价的面料仿佛是品质生活的具像化,“散发着一种经济上行时的美”,人们甘愿为了一件衣服背后代表的体面和精致而付费。可如今,消费的风向变了,越来越多人开始在意性价比,甚至慢慢形成了一条买衣服的“潜规则”:买夏装,不能超过100元。
 
买衣服越来越“抠”
 

“这件穿起来肩膀像双开门冰箱,退。”郑雨欣正在试穿前几天网购的一大摞衣服,挨件上身,只要在镜子前转上一圈,就能立刻决定一件衣服的去留。吊带、连衣裙、牛仔裤……几乎夏装的每一个品类,郑雨欣都买了一两件。它们的颜色、款式各异,但共同点是,每件都不超过100元,单价最高的是一条牛仔裤,也只有80元左右。
 
郑雨欣工作两年多了,大概从读研究生开始,性价比三个字就牢牢地扎根在她的消费观念里。每隔一段时间,郑雨欣就会从网上淘一批新衣服,然后迅速决定去留,“反正都很便宜,买多了也花不了多少钱”。
 
几年买下来,每种衣服都在郑雨欣心里划下了一条价格底线。比如夏天的吊带,30元左右是正常价格,“要是有些设计感,顶多加到60元,再贵就肯定不买了”,牛仔裤稍微贵点,可要是超过了150元,就不会下单。
 
买衣服的单价在降低,频次也在逐渐减少。上学的时候,郑雨欣隔段时间就会买一批新衣服,到后来渐渐只在旅行前才买。等到工作,已经几乎不买新衣服了,每到换季,只有五六套衣服翻来覆去地穿,“买衣服变得越来越抠了”。
 
100元,已经成为了一批精打细算的年轻人,对夏季衣服的价格底线。百元之下,怎么买都不心疼,百元之上,再动心也难下单。39元的T恤,59元的速干短裤,到手一看,和前几年花三五百元买的,质量差距似乎并不明显,还带运费险。于是,年轻人们头也不回地冲进了网上的“低价小店”,让自己衣柜里的平均价格一降再降。
 
这些小店往往都很“专一”。如果卖T恤,就用同一个版型,只换胸前图案;如果卖裤子,就在颜色上下功夫,同款至少5个不同颜色起步。当然,眼尖的人是能从这些衣服里,看出不少品牌的“影子”,Lululemon、拉夫劳伦都是“重灾区”。不过,“一件才卖几十块钱,还要什么自行车”,价格决定了期待值,有时反而会碰见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北京CBD工作的白领张婉,原本是桑蚕丝、羊绒等精贵面料的爱好者,可如今她开始钟爱户外风,“舒服最重要”。今年夏天,她在网上买了几次基础款运动风的衣服,一看账单,几乎都在100元以内,让她意外的是,这些衣服的质量看上去并不差。
 
前几天,张婉上班时就穿了一套,获得了同事们的纷纷好评,尤其在听到价格之后——衣服加裤子才100元出头,大家只剩一句话:“完全看不出来,快发链接。”

张婉网购衣服的哲学是“腻了就扔,也不心疼”。现在,张婉的衣柜渐渐被这些百元内的服装占据,这也给了她很多做决定的底气:衣服洗染色了,“扔,大不了再买件一样的”;穿过一季看腻了,“扔,再换一批样式”。
 
翻开社交平台,很多人都有着类似的网购哲学。有人每次旅游前都会买很多有设计感又便宜的衣服,“旅游‘次抛裙’,拍完照就扔”;还有人专门到单价几百元的品牌店对比,“和网购的平价衣服没什么区别,还不如买低价,丢了不心疼”。还有人发现商场里的服装价格似乎也在发生变化,原本一套衣服至少要三四百元,如今再去看,一二百元的单价变多了,“钱好像突然开始经花了”。
 
人们不愿意在衣服上花大钱,传导到生产端,就是另一个面貌。赵远帆在服装行业工作了20多年,从最开始的客服人员一步步升到总经理,2023年,他辞职出来创业,和一个设计师合伙做中高端服装。起先,生意还有点盼头,第一个季度的订单量很可观,收到的评价也很好,可越往后,订单越少,到了今年,订单量直接腰斩,“比之前少了一半多”。
 
赵远帆生产的衣服定价一般在八九百元左右,很多中高端品牌的商家会直接从他这里拿货,再贴牌售卖。可这两年,中高端服装好像卖不出去了,来订货的客户都零零散散的,订货量也越来越少,“量太少了,根本没有工厂接单,也赚不到什么钱”。赵远帆和客户一打听,发现零售业绩普遍都在下降,大部分都下滑了将近一半,“有个别下降20%左右,已经算很优秀了”。
 
中高端品牌难卖,一些更低价的品牌便趁势崛起。赵远帆发现,这两年跑得最好的是那些定价范围在三四百左右的服装品牌,看起来质感也不错,极具性价比,“这两年已经开出了100多家店,数据也很好”。

消失的品牌

 
从买贵的衣服,到买到便宜且好穿的衣服,中间势必要经历一个踩坑的阶段。郑雨欣就曾经买到过“很离谱”的衣服,她曾经在网上淘过很多五六十元,甚至只要三四十元的牛仔裤,可到手后,不光面料和剪裁很差,还散发着一股刺鼻的气味,“闻了以后头晕”。那时,她在心里安慰自己:便宜没好货。有时,她把买裙子的预算提高到三四百元一条,可拿到手后和网图几乎“两模两样”,面料看起来很廉价,“布料薄薄的一层,还全是褶皱”。
 
网购衣服仿佛变成了买盲盒,消费者需要练就一身本领,才能从一众货品中挑出最具性价比的一款。郑雨欣渐渐摸索出一个价格区间,就拿牛仔裤来说,超过150元就是不值,低于五六十元也会踩坑,得刚好卡在80元左右,“才算相对正常的”,这只是针对基础款的价格,如果再有些设计感,估价又要发生变化。
 
一般而言,商品遵循着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原则,可郑雨欣时常觉得女装品类好像不是这样的,甚至变成了“十分价钱一分货”。她因此常常困惑:一件衣服的成本到底有多少,我花出的钱,有多少真的在为衣服本身买单,剩下的钱都去了哪里?
 
陈建平在服装行业工作了将近20年,他的工厂为很多国外品牌做代工。按照他的经验,即便用最好的布料,一件T恤的成本只要20元就够了,如果再加上一些复杂的工艺,比如印花、刺绣,“一件(T恤)成本到顶也只要三四十元”,但这件短袖漂洋过海,进入日本的商场,价格会瞬间翻几番,轻轻松松卖到百元以上。也就是说,一件品牌服装,实打实的材料成本只占3成,剩下7成都是运输、人力以及品牌溢价。
 
外贸和内销的成本也是不同的。在很多外贸人的心里,国内的服装工厂分为做外贸和做内销两种,而这两种工厂的出品质量“根本不是一个级别”。陈建平的工厂,有时会有做不完的订单,他就会去考察其他工厂来承做。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那些做内销的服装工厂,除了做国内知名品牌的,“从面料到工艺再到工厂环境,都会降一个档次”。比如缝线,只要缝起来就行,“根本不管是不是一条直线,这穿久了肯定会开线的”。还有T恤,如果说外贸货的成本最高是30多元,“(内销)成本顶多10多元就够了”。
 
那些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为了买到更合适的衣服,往往要花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张婉所在的公司对面是一家大型商场,原本她有一家经常光顾的店,几乎承包了她一年四季的衣服:春夏买桑蚕丝,秋冬买羊绒衣。衣服的单价通常都要1000多元,但质量和剪裁都没得说,对于曾经的张婉来说,价格虽然贵,但省去了她筛选的时间,“可以省出时间干更重要的事”。
 
可如今,重要性的排序发生了变化,张婉发现“时间好像也变得不那么值钱了”,她开始费时间和精力刷电商平台,乐此不疲地试错,然后挖出性价比极高的百元女装。买衣服的流程变得很复杂——看中一件衣服后,她要先审视一下店铺,“评分、等级太低都会被pass”;筛完店铺,要再筛选一遍评论,“得看真实买家评价,图片质感太好可能都是假的”;最后,还要再看细节图,“展示图一定要是日常的场景和光线,不然也会踩坑”,一通流程下来,最后才能下单。
 
网购的衣服多了,买那些“有名有姓”的品牌衣服,自然就变少了。打开衣柜,可能只剩具有功能性的户外品牌,还有一席之地,其余的贵价品牌,都在渐渐撤出普通人的衣柜。
 
实际上,在整个服装行业,贵价品牌都正在变得越来越难做。
 
对一个服装品牌来说,需要有自己的研发和设计团队,但是现在能养得起这些人的牌子正在变得越来越少。赵远帆算过一笔账,他的中高端服装品牌,一件衣服光是研发成本就要2000元(包括设计费和制版费),一个季度差不多要出200件新款,再算上工人的工资和备货成本,一个季度下来,“少说也要花掉将近100万元”,他创业两年下来,公司就没盈利过,“一直在烧钱”。
 
而如今很多商场里的新品牌,“看起来都像品牌,实际上都是白牌”。赵远帆解释,这些品牌只要从各大服装批发城进货,再贴牌售卖就行,“省去了研发等后台,成本很低的”。在赵远帆的印象里,从2015年左右,行业里就已经开始有人卖白牌了,到现在“市面上有70%多其实都是白牌”。
 
接受“衣服上的线头”

 
消费取向是慢慢发生变化的,过程很难被察觉,但变化的结果是,人们对于服装的包容度变得越来越高。
 
买的衣服越来越便宜,让很多人觉得自己正在脱离消费主义的陷阱。郑雨欣本科时经常会在商场买几百元一条的裙子,那时她每个月光买衣服,就要花掉生活费的1/3,为了裙子,她时常要“紧巴巴地过日子”。但那时的郑雨欣坚信一分价钱一分货,更重要的是,买到这些裙子的瞬间也意味着“拥有了掌控金钱的自主性”,给郑雨欣一种自己长大了的感觉。
 
可实际到手后,她发现这些单价较高的裙子也没有什么特别。郑雨欣甚至专门买过一条贵价和一条便宜的裙子拿来对比,然后发现,“好像贵点的裙子就只是少了点线头”,其他的面料和版型,“几乎看不出什么差别”。
 
环境的变化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张婉的薪资水平在这两年并没有大幅度的变化,但她的消费观却逐渐转向平价和性价比。对她来说,一件衣服的设计感,和难以分辨的面料差别,渐渐成为了购买时的次要因素,舒适度和功能性变成了重要指标。
 
张婉回想起那段沉迷于桑蚕丝的日子,那时社交平台上流行的话术是:女性到了一定年纪,该穿点有质感的衣服。桑蚕丝和羊绒这些贵价的面料仿佛是品质生活的具像化,“散发着一种经济上行时的美”,再转念一想,虽然一件衣服要1000多元,可是能穿好多年,这样算下来,“其实是很划算的”。
 
可实际的情况是,衣服穿了一季往往就看腻了,但贵价的衣服又舍不得扔,桑蚕丝的面料还需要送到洗衣店干洗,“79元只能洗3件”。最后的结果是,那些轻奢衣服只能堆在衣柜的角落里,“随着一次次搬家走遍四方”。
 
身边的朋友对衣服的选择也都在发生着变化。张婉最大的感受是,不光对面料和质感变得越来越包容,对设计也不怎么在意,“大家好像都不愿意打扮了”。她和几个相识的朋友定期会聚会,以前见面时,姐妹们都会打扮一番,其中有位朋友,每次都会穿着精致的短裙,手提奢侈品包包,头发也是定期在养护。可如今再聚会,朋友已经变成了一身户外运动风,主打休闲舒适,其他人也几乎不打扮,“穿得像是出门买菜路上顺便见一下面”。
 
花不到100元的钱,买到质量相当于几百元的衣服,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当人们选择了低价,往往也意味着选择接受那些“线头”和“毛边”,“只要够便宜,都不是问题”。

不过,低价市场的火热,催生出更多的白牌,只卷价格,不卷质量,长期来看,对整个服装行业,算不上一件好事。
 
赵远帆做中高端品牌时,为了不亏得太狠,他只能不断降低毛利率。行业里,中高端女装的毛利通常在40%左右,到了今年,他已经把毛利降到了28%,这和一些低端品牌的毛利率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赵远帆是在“做着中高端的货,却只能赚低档的钱”。
 
毛利率降低的同时,赵远帆也在不断压低成本。刚开始时,他做一件真丝衬衫,选用的是120元一米布料,现在“最贵的料子不超过80元”。工艺水平也在下降,最初他请的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慢工出细活,“人工成本一下就上去了”,不挣钱之后也“不敢上什么工艺了”。
 
做中高端服装对赵远帆来说,从某种程度上更像一种情怀,可随着烧的钱越来越多,仓库里的库存越压越多,情怀和理想都失灵了,赵远帆变得越来越焦虑。原本,他从不喝酒,可慢慢地,晚上必须要喝点酒才能睡着,酒量越来越好,家里的酒瓶也越来越多。到了今年,“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只能也转头做起高性价比的平价女装。
 
赵远帆有时会回想起前几年的光景,那时他在做中端女装,但如果在一季的中端货里加进一些贵价的高质量货品,也全都能卖掉,“人们是很愿意为品质更高的衣服付费的”,可如今情况完全发生了变化,想着仓库积压的中高端服装,他有时会产生疑问:人们什么时候会重新愿意为它们付费?
 
(文中讲述者均为化名。)


 

读者评论
OR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