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7-08 09:28
社会与生活

社会|大学校园开放争议背后,是中国社会缺乏方法论

刘远举:如果大学生脆弱到必须享受高于普通公众更高水平的安全。那么,问题就不是公众该不该进校园,而是他们不应该出校园。
清华大学研学
刘远举



6月30日晚,上海交大操场上,学生和校外小孩及家长发生冲突。本来是前几天的事了,结果闹到网上事情就变大了。7月2日,上海交大保卫处表示,很重视,将强化来访人员文明行为管理和引导。

目前,上海交大仍可预约进入。

此事件再次引发了大学校园应不应该开放的争议。支持者认为,大学需要向社会公众打开大门,促进交流,不能因噎废食。反对者认为,校园开放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带来安全隐患。

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首先不能找一些虚假的理由。比如,大学开放,会与城市发生更多“化学反应”,促进产教融合、校地合作项目。这话不能说完全没道理,因为任何门槛都会造成阻碍,损害潜在的机会。

打个比方,一个科技企业的创始人,想和教授聊一下,教授说我马上要上课,还有点时间,你来吧。结果没预约,进不去,然后不了了之。或者,投资人进校打球,认识了天才大学生。这种事情当然有,但总体来说,有事要进的总能进去,挡住几个游客、踢球的,对所谓校地合作没啥大影响。

其次,不能说四平八稳的万能的套话。比如,媒体一般爱说,在开放的同时做好管理和引导之类的。教育部自己也说过:“要在保证校园安全前提下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这些话,滴水不漏,但某种程度上,却因为无视现实,推脱责任,引发了后续的无穷争论。

自由总伴随不安全,开放总会提升风险。这种哲学层面上的两难,是无法用技术、管理去消除的。那么,如何才能“保证校园安全前提下”,就成了一个无法确定、无法达到的状态,后续争论自然就无穷无尽。

从时间上看,新冠疫情前,大学校门几乎都向公众敞开,国外有些名校甚至连围墙都不设置。事情发生改变,是因为疫情。疫情之中长期封校,改变了中国高校的开放常态。

这也让我想起一桩往事,多年前,我刚考进大学的时候,学校球场上,校外的年轻人和学生发生冲突,后来约架,打死了一个人。打人者中,有我的小学同学,后来也被判了刑。不过事情之后,我在校的那几年,从来没听说过学校要预约才能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意识。后来来了上海,我也经常进入各个大学,也没听说要预约。

2023年,部分重新开放校园的高校,凭校友卡、预约入校,大部分市民仍被“拒之门外”。门槛产生权力,权力产生利益,于是有了黄牛。供不应求,反而会刺激中国人的求稀缺的从众效应,以前从来没听说过的高校朝圣,居然蔚然成风。蔚然成风产生更大的利益,利益又反过来滋养权力。这一环套一环,中国高校的开放就更难了。而伴随着封闭,人们对校园安全也变得更加敏感。

自由这个东西,来得慢,去得快。我们要把失去的自由找回来,就要严密论证,让反驳的观点站不住脚,并且通过严密论证,找到那些隐藏起来的,真正的障碍点。

首先,要直面安全和自由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但现实恰好相反,因为疫情封闭,人们对校园风险的耐受度下降了,拒绝承认风险,进而拒绝承认“开放必然带来风险,说着鱼和熊掌皆要的话。

在校园操场上,学生和市民发生冲突,吵起来了,这种事情都成为新闻。这意味着,大家觉得这事就不该发生,学校应该通过措施,来消除这种风险。交大保卫处出来回应,表示要加强引导,也意味着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这种责任,去消除这种风险。但这是可能消除的吗?不可能。

这就是把学生置于了必须不受影响的位置,但在操场上、泳池中、食堂中,怎么可能毫无摩擦?教育部说要以学生的安全为前提,那么这算影响到学生的安全了吗?

于是,当社会在潜意识中,拒绝承认“开放校园会发生吵架”,把开放校园后的安全,抬高到一种不可达到的理想状态,那么学校一定会不堪重负。

是否承认风险不可避免,这个问题之下,还隐藏着各层级之间的张力。

广东省教育厅对大学校园开放是这样回应的,很多人认为很有道理——“如果开放以后出了什么问题,也不是开放带来的问题,而是管理不善带来的问题”,“管理不便不能凌驾于开放之上”。

这种说法,其实还是回避了问题,这相当于是说,风险是可避免的,如果出了事,是学校管理不善的责任。但实际上,开放肯定会带来更大的风险,球场上会冲突,小偷小摸会混进去,学生得更加小心自己的财务。

那么,更现实,更负责的态度,在尽力消除风险之后,接受不可彻底消除的潜在风险。当接受了这个风险,责任就不仅是学校的,也包括学校的各级领导部门——这很合理,既然制订了这样一个政策,也为政策内生的、不可避免的后果负责,而不是把政策的内生性风险,说成是执行导致的风险。也只有这样,学校才不会被迫去承担那不可完成的两难责任,成为最终的背锅侠。也只有这样,学校才敢于开放。

如果我还把话说的更直白一些:因为开放,会导致各种冲突,假设每年有2个学生因此死亡。这个风险能否接受?这个风险其实很低,千万分之二,而中国每年车祸死亡6万人。这个话我可以挑破,但在中国教育系统的各层级中,未必能拿到桌面上来讨论。但在真实世界中,制订好、落实好政策,却不能没有这个方法论。

那么,学校因为开放风险增加,这是否对大学生不公平呢?

校外人员进入,最糟糕的情况,只是把学校的安全水平,拉低到和全社会同等。坐在学校图书馆里,和在校外一个书店看书,一样安全;在学校食堂吃饭,和在校外一家餐馆吃饭,一样安全;在学校散步,和在校外公园散步,一样安全。学生看紧自己的财务的程度,和他们在校外逛街时,是一样的。即便是球场发生争场地的纠纷,其安全水平也和社会上的公共球场是一样的。

那么,一个问题自然就浮现出来了:大学生应不应该接受比一般社会公众,更高的公共服务,享受更好的治安水平?

幼儿园、小学放学的时候,现在都会有警察在门口,理由是他们是幼小的,心理上身体上都不足以保护自己。再加上他们因为弱小,往往成为恶意的对象,所以,需要给他们提供额外的保护服务。包括陌生人不能进入校园,放学的时候需要警察到场。那么,大学生应该接受额外的安全保护吗?

如果大学生脆弱到必须享受高于普通公众更高水平的安全。那么,问题就不是公众该不该进校园,而是他们不应该出校园。某种意义上,正因为疫情期间,校外如此危险,他们不能出校园,才有了今天的校园封闭问题。

如果安全问题在政策伦理上不存在疑义了,那么,剩下的就是对福利的分配。

这个问题就比较简单了。正如我前面所说,中国大学的校园,以前一直是开放状态,那怕死了人,也没人会建立一个预约入校制度。而且,在2017年,相关部门特意加大了开放力度。

这一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等政策,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一个“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学生和社会开放,有效缓解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所以,校园开放,最初的目的,就是放人进来分资源,学校的师生,当然会反感开放。

操场上踢球的人,当然是越少越好;游泳馆不对外人开放,当然更好;草坪上,没有校外的小孩子跑来跑去,谈恋爱也不受打扰。对本校学生来说,当然希望封闭。这是独占福利。

但既然开放校园的目的在于,让大学出让一部分资源,那么显然不能保证学生舒舒服服的,不受影响。但这是公平的,正当的。道理很简单,大学是公立的,怎么使用,公众说了算。这一点广东省教育厅的说法就没有任何问题,“大学校园是公众资源,应该尽可能对外开放”。不过还没说出口的话是:大学生必须忍受。

总结一下,开放校园,本意就是大学生和社会分享资源,并不保证大学生会感到舒服,不受影响。其次,在安全上,需要承认会带来风险,但这个影响并不会造成校园安全水平,劣化到社会一般水平之下。也不会低于疫情前。那么,在伦理上就没有问题,以安全为由,就不能反驳开放。

所以,校园开放,看似一个小问题,背后却涉及到关于安全,群体权益的方法论。如果不站在这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那么就会陷在口水之争中,各执一词。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将访问中国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将访问中国

    阿尔巴尼斯将于7月12日至18日访华,出席中澳领导人年度会议;这将是他第二次以总理身份访问中国,上一次是2023年11月。


  • 美团财经早餐 | 2024年4月25日
    阿里美团京东又掀大战,谁在买单?

    争夺成为中国“日常应用”的地位。


  • 潘石屹张欣彻底告别房地产
    视频|精准逃顶的潘石屹,如今成了最大赢家

    全网唾骂的潘石屹夫妇,成了中国房地产最被羡慕的人。


  • 为什么又是杭州?
    杭州,中国人工智能热潮的中心

    随着中美争夺科技主导权,杭州已成为中国人工智能热潮的中心。这里不仅有科技巨头,更集中了大批年轻程序员。他们定居良渚,自称“村民”,希望利用人工智能创业。


  • 特朗普称与中国“相处良好”,淡化与北京相关的“侵略性”行为
    特朗普宣布14国新关税税率但最后期限延长三周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推迟对美国进口商品加征更高关税,同时向包括日本和韩国在内的14个国家发出信函,详细说明它们将面临的关税。


  • 房地产那些决定买房的年轻人
    投资下降和经济增长

    古尧:当资源配置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影响因素时,投资、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三者间的关系越来越脱节。如何调节与改变?


  • 树景房
    年轻人买房,只买“树景房”

    房价一路下跌之后,买房更像是一种实际的消费,而非投资。抱着这样的心态,更多年轻人转头选择了“树景房”。


  • 泽连斯基的灾难性外交
    特朗普将恢复向乌克兰运送武器

    特朗普周一表示,由于数月来试图说服俄罗斯就结束战争进行谈判的工作未取得成功,美国将恢复向乌克兰提供武器,以帮助乌克兰抵御俄罗斯的攻击。


  • 美国伊朗国旗随着美国介入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中国的中东利益是否面临风险?
    伊朗政权更迭,世界就会更太平?

    叶胜舟:21世纪人类的主流价值观是反对暴力、反对战争。依据《联合国宪章》,目前有两个合法方式使用武力:自卫或安理会授权。


  • 稀土磁铁美媒|中国称已与美国确认贸易框架细节
    中国握有强大稀土“武器”,为何不早点使用?

    邓聿文:中国没有在拜登时期打稀土牌,丧失原本可能在战略节奏上争取的先机,这跟中国外交的底色是维持全球贸易稳定和避免硬脱钩有关。


清华大学研学
2025-07-08 09:28
社会与生活

社会|大学校园开放争议背后,是中国社会缺乏方法论

刘远举:如果大学生脆弱到必须享受高于普通公众更高水平的安全。那么,问题就不是公众该不该进校园,而是他们不应该出校园。
刘远举



6月30日晚,上海交大操场上,学生和校外小孩及家长发生冲突。本来是前几天的事了,结果闹到网上事情就变大了。7月2日,上海交大保卫处表示,很重视,将强化来访人员文明行为管理和引导。

目前,上海交大仍可预约进入。

此事件再次引发了大学校园应不应该开放的争议。支持者认为,大学需要向社会公众打开大门,促进交流,不能因噎废食。反对者认为,校园开放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带来安全隐患。

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首先不能找一些虚假的理由。比如,大学开放,会与城市发生更多“化学反应”,促进产教融合、校地合作项目。这话不能说完全没道理,因为任何门槛都会造成阻碍,损害潜在的机会。

打个比方,一个科技企业的创始人,想和教授聊一下,教授说我马上要上课,还有点时间,你来吧。结果没预约,进不去,然后不了了之。或者,投资人进校打球,认识了天才大学生。这种事情当然有,但总体来说,有事要进的总能进去,挡住几个游客、踢球的,对所谓校地合作没啥大影响。

其次,不能说四平八稳的万能的套话。比如,媒体一般爱说,在开放的同时做好管理和引导之类的。教育部自己也说过:“要在保证校园安全前提下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这些话,滴水不漏,但某种程度上,却因为无视现实,推脱责任,引发了后续的无穷争论。

自由总伴随不安全,开放总会提升风险。这种哲学层面上的两难,是无法用技术、管理去消除的。那么,如何才能“保证校园安全前提下”,就成了一个无法确定、无法达到的状态,后续争论自然就无穷无尽。

从时间上看,新冠疫情前,大学校门几乎都向公众敞开,国外有些名校甚至连围墙都不设置。事情发生改变,是因为疫情。疫情之中长期封校,改变了中国高校的开放常态。

这也让我想起一桩往事,多年前,我刚考进大学的时候,学校球场上,校外的年轻人和学生发生冲突,后来约架,打死了一个人。打人者中,有我的小学同学,后来也被判了刑。不过事情之后,我在校的那几年,从来没听说过学校要预约才能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意识。后来来了上海,我也经常进入各个大学,也没听说要预约。

2023年,部分重新开放校园的高校,凭校友卡、预约入校,大部分市民仍被“拒之门外”。门槛产生权力,权力产生利益,于是有了黄牛。供不应求,反而会刺激中国人的求稀缺的从众效应,以前从来没听说过的高校朝圣,居然蔚然成风。蔚然成风产生更大的利益,利益又反过来滋养权力。这一环套一环,中国高校的开放就更难了。而伴随着封闭,人们对校园安全也变得更加敏感。

自由这个东西,来得慢,去得快。我们要把失去的自由找回来,就要严密论证,让反驳的观点站不住脚,并且通过严密论证,找到那些隐藏起来的,真正的障碍点。

首先,要直面安全和自由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但现实恰好相反,因为疫情封闭,人们对校园风险的耐受度下降了,拒绝承认风险,进而拒绝承认“开放必然带来风险,说着鱼和熊掌皆要的话。

在校园操场上,学生和市民发生冲突,吵起来了,这种事情都成为新闻。这意味着,大家觉得这事就不该发生,学校应该通过措施,来消除这种风险。交大保卫处出来回应,表示要加强引导,也意味着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这种责任,去消除这种风险。但这是可能消除的吗?不可能。

这就是把学生置于了必须不受影响的位置,但在操场上、泳池中、食堂中,怎么可能毫无摩擦?教育部说要以学生的安全为前提,那么这算影响到学生的安全了吗?

于是,当社会在潜意识中,拒绝承认“开放校园会发生吵架”,把开放校园后的安全,抬高到一种不可达到的理想状态,那么学校一定会不堪重负。

是否承认风险不可避免,这个问题之下,还隐藏着各层级之间的张力。

广东省教育厅对大学校园开放是这样回应的,很多人认为很有道理——“如果开放以后出了什么问题,也不是开放带来的问题,而是管理不善带来的问题”,“管理不便不能凌驾于开放之上”。

这种说法,其实还是回避了问题,这相当于是说,风险是可避免的,如果出了事,是学校管理不善的责任。但实际上,开放肯定会带来更大的风险,球场上会冲突,小偷小摸会混进去,学生得更加小心自己的财务。

那么,更现实,更负责的态度,在尽力消除风险之后,接受不可彻底消除的潜在风险。当接受了这个风险,责任就不仅是学校的,也包括学校的各级领导部门——这很合理,既然制订了这样一个政策,也为政策内生的、不可避免的后果负责,而不是把政策的内生性风险,说成是执行导致的风险。也只有这样,学校才不会被迫去承担那不可完成的两难责任,成为最终的背锅侠。也只有这样,学校才敢于开放。

如果我还把话说的更直白一些:因为开放,会导致各种冲突,假设每年有2个学生因此死亡。这个风险能否接受?这个风险其实很低,千万分之二,而中国每年车祸死亡6万人。这个话我可以挑破,但在中国教育系统的各层级中,未必能拿到桌面上来讨论。但在真实世界中,制订好、落实好政策,却不能没有这个方法论。

那么,学校因为开放风险增加,这是否对大学生不公平呢?

校外人员进入,最糟糕的情况,只是把学校的安全水平,拉低到和全社会同等。坐在学校图书馆里,和在校外一个书店看书,一样安全;在学校食堂吃饭,和在校外一家餐馆吃饭,一样安全;在学校散步,和在校外公园散步,一样安全。学生看紧自己的财务的程度,和他们在校外逛街时,是一样的。即便是球场发生争场地的纠纷,其安全水平也和社会上的公共球场是一样的。

那么,一个问题自然就浮现出来了:大学生应不应该接受比一般社会公众,更高的公共服务,享受更好的治安水平?

幼儿园、小学放学的时候,现在都会有警察在门口,理由是他们是幼小的,心理上身体上都不足以保护自己。再加上他们因为弱小,往往成为恶意的对象,所以,需要给他们提供额外的保护服务。包括陌生人不能进入校园,放学的时候需要警察到场。那么,大学生应该接受额外的安全保护吗?

如果大学生脆弱到必须享受高于普通公众更高水平的安全。那么,问题就不是公众该不该进校园,而是他们不应该出校园。某种意义上,正因为疫情期间,校外如此危险,他们不能出校园,才有了今天的校园封闭问题。

如果安全问题在政策伦理上不存在疑义了,那么,剩下的就是对福利的分配。

这个问题就比较简单了。正如我前面所说,中国大学的校园,以前一直是开放状态,那怕死了人,也没人会建立一个预约入校制度。而且,在2017年,相关部门特意加大了开放力度。

这一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等政策,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一个“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学生和社会开放,有效缓解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所以,校园开放,最初的目的,就是放人进来分资源,学校的师生,当然会反感开放。

操场上踢球的人,当然是越少越好;游泳馆不对外人开放,当然更好;草坪上,没有校外的小孩子跑来跑去,谈恋爱也不受打扰。对本校学生来说,当然希望封闭。这是独占福利。

但既然开放校园的目的在于,让大学出让一部分资源,那么显然不能保证学生舒舒服服的,不受影响。但这是公平的,正当的。道理很简单,大学是公立的,怎么使用,公众说了算。这一点广东省教育厅的说法就没有任何问题,“大学校园是公众资源,应该尽可能对外开放”。不过还没说出口的话是:大学生必须忍受。

总结一下,开放校园,本意就是大学生和社会分享资源,并不保证大学生会感到舒服,不受影响。其次,在安全上,需要承认会带来风险,但这个影响并不会造成校园安全水平,劣化到社会一般水平之下。也不会低于疫情前。那么,在伦理上就没有问题,以安全为由,就不能反驳开放。

所以,校园开放,看似一个小问题,背后却涉及到关于安全,群体权益的方法论。如果不站在这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那么就会陷在口水之争中,各执一词。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