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7-29 08:07
社会与生活

社会|6名学生坠入浮选槽,当年我也面临类似场景

刘远举:安全问题都是概率问题,这就涉及到人类意识中幽深的一部分,侥幸、疏忽、认识、从众等等多个因素,最后才是成本问题。
社会|6名学生坠入浮选槽,当年我也面临类似场景
刘远举



7月23日10时20分许,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学习浮选工艺过程中,脚下的格栅板突然脱落,6名学生坠入浮选槽。6人被救出后,已因溺亡失去了生命体征。

目前,这座年产净利润22.8亿元的铜钼矿已全面停产。7月24日开盘,中金黄金股价暴跌超7%,市值单日蒸发逾50亿元。

出事之后,有人从设备维护的角度分析:“金属格栅板,长时间水汽的腐蚀会导致焊接点脱落,牢固度下降。”

有参观过的学生回忆实习时“浮选区员工平时也就二三十人,实习参观的时候学生加老师会比浮选车间员工多”。参观日突然承受数倍载荷,就像这个学生猜测的,“如果是7个人站在(格栅)板上,可能板子会受不住”。

这些猜测被事故后的通报证实。

已初步查明的事故直接原因是浮选槽上方钢格栅板(规格1.2m×3m)一侧固定角钢焊缝存在陈旧性裂纹,当日受集中载荷后瞬间断裂,导致整块格栅板翻转脱落。

事故调查组发现,涉事企业2月份虽对格栅板进行过一次“局部更换”,但未对全部焊缝做无损检测;事发平台日常承载标识缺失,未限定同时站立人数;学校与企业签署的《教学实习安全协议》未明确现场监护、限员和应急流程。

简而言之,设备腐蚀、平时工人少还没事,站的人过多,就塌了。

安全要从口号,落实到每一次检查、每一处细节、每一个流程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际上,很难。某种程度上,这并不是成本问题。年净利润22.8亿元,停产加上赔偿,远超任何在安全方面节约的钱。更何况,这是一个国企,不出事是高优先的。

安全问题,都是概率问题,而正因为是概率问题,这就涉及到人类意识中幽深的一部分,侥幸、疏忽、认识、从众等等多个因素,最后才是成本问题。

首先,在场的人,都没有识别出危险。厂里的工人、管理者都没有意识到,很多人站上去这个场景意味着什么,超过平时的这种变动意味着什么。学生和老师也没意识到。

看到这个新闻后,我在同学群发了一条信息,我说,这和我们当年的情景非常像。

这桩悲剧,让我想到了当年的一桩旧事,我们当年没出事,但场景很像。那应该是我上大三或大四,我们化工专业的学生,从重庆出发,坐船去长寿区的长寿化工厂参观。同样的,这也是作为实习。

参观之旅是轻松愉快的,就像一次旅行,我还带了一个单反相机。有同学说,他就记得拍照和晚上打牌了。

长寿化工厂前身为1939年创建的国民政府第26兵工厂,是我国首家合成橡胶生产企业。

20多年前,一家历史悠久的国企化工厂,难免很破败。那时正是中国经济正开始爆发性增长的前夜,但也是国企的低谷之时,远不像现在国企这么风光,厂区呈现出一幅颓败的景象。一个同学后来说,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不再学化学了。

在厂区参观的时候,同学们都顺着一个钢制的楼梯去上一层参观。钢制的楼梯锈迹斑斑,我站着没动。一会有个同学独自跑下来,对我说,这楼梯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同时走上去过,我们这么多人一起上,感觉很危险,我赶紧自己先下来,不和他们一起走。我说,我上都不会上去。

之前看到那么多人走在楼梯上的时候,我头脑中的警铃就响了。这就是危险意识,避免危险的前提,是识别危险。

识别危险的能力,有些是思维性的,比如发散思维,活跃的联想等等;有些是基于知识的。知识是可以学习的,思维是可以训练的。

其实理工科学生,对危险的识别,应该比一般人强。他们应该有从理论上抽象地识别危险的能力。比如,高重力势能、高弹簧势能、没达到重力最低状态、连接不稳定、环境产生的锈蚀、物质是否易燃,以及数学上的方差、概率分布——小概率的极端情况,风险更大——比如,平时没有出现过的,一个高负载。他们是学过这些知识的,本可以用在识别危险上。

然而很遗憾的是,中国的理工科教育中,安全教育是非常不足的。

2021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室爆炸,导致2死9伤。目击者称:现场共发生三次爆炸。第一次爆炸声音很轻,接着第二次爆炸声音就很大,第三次爆炸声音最响。二次爆炸这个概念,我也是这次事故后,写一篇科普文章的时候,去查了资料才了解的。我到本科同学群中去问,知道的人也不多,但这本该是专业上的常识。这样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实验室失火后,据说还有学生在抢救物资。

缺乏相应知识,就会缺乏对危险的识别能力。所有的理工科,都应该新开设一门安全课程,专门教识别风险的知识和思维。

不过,仅仅识别危险还不够,还要有勇气做出行动。

面对危险不敢行动,这看起来很荒谬,但这的确广泛地存在于生产、生活之中。比如,如果一个人首先提出不安全,可能会被嘲笑,会被说,你怕死,胆小鬼。

矽肺是一种职业病,预防的方式,是做好防护,遵守防尘操作规程。对企业来说,个人防护成本其实不高,提供口罩、面具。但的确存在很多工人不愿意,觉得麻烦。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淘宝上有一种东西,插到安全带的接口里,车辆就不会报警。更重要的是,当大多数工人不愿意用,少数想用的工人就有了压力,就没办法独行特立地坚持使用。

这种压力的根基,源于一种历史中的思想:不怕死。一不怕死,二不怕苦,它是历史中的一种精神财富。但在中国的制造业中,在中国人的现代生产中,它不应该成为一种思想原则,也不应该成为一种潜意识。这是一种应该清除的潜意识。

当年的大学生,肯定是要自由一些的,外加我是个学渣,比较散漫,不想上去就不上去,也没人管我。但对这次参观的大学生而言,从众也是一种可能的压力。即便他们觉得脚下滚滚泥沙、疯狂搅动,察觉到了危险,他们也无法做到“我不上去”。

要敢于说出,我害怕。

当年,我也没给在场的工人说,也没给老师说,说了可能会被工人嘲笑,老师也未必会去反映。每年都有学生参观,也没听说过出事,这可以证明我的确多虑了。但如果当年我说了,东北大学的前几届学生,意识到了,说出来了:我不上去,这不安全。

这种压力就会传导,最终,“多人站上去”这个场景,就不再被忽略,而是被清醒地意识到。其实,只要意识到了,提出来了,成本根本不是问题。哪怕从最功利、最冷酷的角度,管理者也会明白:死一个学生,比死一个工人,甚至死一个厂领导,影响都更大。很多学生站的地方,一定要超出常规的加固和检查。

安全问题的最高效、最直接、最强烈的推动力,显然不是领导对下属的关心,也不是领导对不出事的需求,而是直接承受风险的人说出,我害怕,有危险,我拒绝。

任何行动都是这样,人群中总是有人最先意识到问题,并提出问题——敢于提出,可以提出,然后,被群体意识到,再然后,讨论、形成共识,采取行动。这背后,就是整个社会规则,人和集体的关系,个人权利的保障等等更深层次的社会构造。所以,对一个国家而言,安全意识、安全行为的习得,是一个长久的历史过程。

写这篇文章之前,开车回家,突然下起了大雨,很多车打开了双闪。这当然是对双闪的错误使用,正确的做法,是打开雾灯。不正确地使用,会导致更高的风险。那么,要多久才能达到,80%的中国司机,都正确使用雾灯呢?肯定不是1年、2年,我想大约应该是10年、20年,甚至,更长。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社会|6名学生坠入浮选槽,当年我也面临类似场景
2025-07-29 08:07
社会与生活

社会|6名学生坠入浮选槽,当年我也面临类似场景

刘远举:安全问题都是概率问题,这就涉及到人类意识中幽深的一部分,侥幸、疏忽、认识、从众等等多个因素,最后才是成本问题。
广告
OR
+
刘远举



7月23日10时20分许,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学习浮选工艺过程中,脚下的格栅板突然脱落,6名学生坠入浮选槽。6人被救出后,已因溺亡失去了生命体征。

目前,这座年产净利润22.8亿元的铜钼矿已全面停产。7月24日开盘,中金黄金股价暴跌超7%,市值单日蒸发逾50亿元。

出事之后,有人从设备维护的角度分析:“金属格栅板,长时间水汽的腐蚀会导致焊接点脱落,牢固度下降。”

有参观过的学生回忆实习时“浮选区员工平时也就二三十人,实习参观的时候学生加老师会比浮选车间员工多”。参观日突然承受数倍载荷,就像这个学生猜测的,“如果是7个人站在(格栅)板上,可能板子会受不住”。

这些猜测被事故后的通报证实。

已初步查明的事故直接原因是浮选槽上方钢格栅板(规格1.2m×3m)一侧固定角钢焊缝存在陈旧性裂纹,当日受集中载荷后瞬间断裂,导致整块格栅板翻转脱落。

事故调查组发现,涉事企业2月份虽对格栅板进行过一次“局部更换”,但未对全部焊缝做无损检测;事发平台日常承载标识缺失,未限定同时站立人数;学校与企业签署的《教学实习安全协议》未明确现场监护、限员和应急流程。

简而言之,设备腐蚀、平时工人少还没事,站的人过多,就塌了。

安全要从口号,落实到每一次检查、每一处细节、每一个流程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际上,很难。某种程度上,这并不是成本问题。年净利润22.8亿元,停产加上赔偿,远超任何在安全方面节约的钱。更何况,这是一个国企,不出事是高优先的。

安全问题,都是概率问题,而正因为是概率问题,这就涉及到人类意识中幽深的一部分,侥幸、疏忽、认识、从众等等多个因素,最后才是成本问题。

首先,在场的人,都没有识别出危险。厂里的工人、管理者都没有意识到,很多人站上去这个场景意味着什么,超过平时的这种变动意味着什么。学生和老师也没意识到。

看到这个新闻后,我在同学群发了一条信息,我说,这和我们当年的情景非常像。

这桩悲剧,让我想到了当年的一桩旧事,我们当年没出事,但场景很像。那应该是我上大三或大四,我们化工专业的学生,从重庆出发,坐船去长寿区的长寿化工厂参观。同样的,这也是作为实习。

参观之旅是轻松愉快的,就像一次旅行,我还带了一个单反相机。有同学说,他就记得拍照和晚上打牌了。

长寿化工厂前身为1939年创建的国民政府第26兵工厂,是我国首家合成橡胶生产企业。

20多年前,一家历史悠久的国企化工厂,难免很破败。那时正是中国经济正开始爆发性增长的前夜,但也是国企的低谷之时,远不像现在国企这么风光,厂区呈现出一幅颓败的景象。一个同学后来说,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不再学化学了。

在厂区参观的时候,同学们都顺着一个钢制的楼梯去上一层参观。钢制的楼梯锈迹斑斑,我站着没动。一会有个同学独自跑下来,对我说,这楼梯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同时走上去过,我们这么多人一起上,感觉很危险,我赶紧自己先下来,不和他们一起走。我说,我上都不会上去。

之前看到那么多人走在楼梯上的时候,我头脑中的警铃就响了。这就是危险意识,避免危险的前提,是识别危险。

识别危险的能力,有些是思维性的,比如发散思维,活跃的联想等等;有些是基于知识的。知识是可以学习的,思维是可以训练的。

其实理工科学生,对危险的识别,应该比一般人强。他们应该有从理论上抽象地识别危险的能力。比如,高重力势能、高弹簧势能、没达到重力最低状态、连接不稳定、环境产生的锈蚀、物质是否易燃,以及数学上的方差、概率分布——小概率的极端情况,风险更大——比如,平时没有出现过的,一个高负载。他们是学过这些知识的,本可以用在识别危险上。

然而很遗憾的是,中国的理工科教育中,安全教育是非常不足的。

2021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室爆炸,导致2死9伤。目击者称:现场共发生三次爆炸。第一次爆炸声音很轻,接着第二次爆炸声音就很大,第三次爆炸声音最响。二次爆炸这个概念,我也是这次事故后,写一篇科普文章的时候,去查了资料才了解的。我到本科同学群中去问,知道的人也不多,但这本该是专业上的常识。这样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实验室失火后,据说还有学生在抢救物资。

缺乏相应知识,就会缺乏对危险的识别能力。所有的理工科,都应该新开设一门安全课程,专门教识别风险的知识和思维。

不过,仅仅识别危险还不够,还要有勇气做出行动。

面对危险不敢行动,这看起来很荒谬,但这的确广泛地存在于生产、生活之中。比如,如果一个人首先提出不安全,可能会被嘲笑,会被说,你怕死,胆小鬼。

矽肺是一种职业病,预防的方式,是做好防护,遵守防尘操作规程。对企业来说,个人防护成本其实不高,提供口罩、面具。但的确存在很多工人不愿意,觉得麻烦。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淘宝上有一种东西,插到安全带的接口里,车辆就不会报警。更重要的是,当大多数工人不愿意用,少数想用的工人就有了压力,就没办法独行特立地坚持使用。

这种压力的根基,源于一种历史中的思想:不怕死。一不怕死,二不怕苦,它是历史中的一种精神财富。但在中国的制造业中,在中国人的现代生产中,它不应该成为一种思想原则,也不应该成为一种潜意识。这是一种应该清除的潜意识。

当年的大学生,肯定是要自由一些的,外加我是个学渣,比较散漫,不想上去就不上去,也没人管我。但对这次参观的大学生而言,从众也是一种可能的压力。即便他们觉得脚下滚滚泥沙、疯狂搅动,察觉到了危险,他们也无法做到“我不上去”。

要敢于说出,我害怕。

当年,我也没给在场的工人说,也没给老师说,说了可能会被工人嘲笑,老师也未必会去反映。每年都有学生参观,也没听说过出事,这可以证明我的确多虑了。但如果当年我说了,东北大学的前几届学生,意识到了,说出来了:我不上去,这不安全。

这种压力就会传导,最终,“多人站上去”这个场景,就不再被忽略,而是被清醒地意识到。其实,只要意识到了,提出来了,成本根本不是问题。哪怕从最功利、最冷酷的角度,管理者也会明白:死一个学生,比死一个工人,甚至死一个厂领导,影响都更大。很多学生站的地方,一定要超出常规的加固和检查。

安全问题的最高效、最直接、最强烈的推动力,显然不是领导对下属的关心,也不是领导对不出事的需求,而是直接承受风险的人说出,我害怕,有危险,我拒绝。

任何行动都是这样,人群中总是有人最先意识到问题,并提出问题——敢于提出,可以提出,然后,被群体意识到,再然后,讨论、形成共识,采取行动。这背后,就是整个社会规则,人和集体的关系,个人权利的保障等等更深层次的社会构造。所以,对一个国家而言,安全意识、安全行为的习得,是一个长久的历史过程。

写这篇文章之前,开车回家,突然下起了大雨,很多车打开了双闪。这当然是对双闪的错误使用,正确的做法,是打开雾灯。不正确地使用,会导致更高的风险。那么,要多久才能达到,80%的中国司机,都正确使用雾灯呢?肯定不是1年、2年,我想大约应该是10年、20年,甚至,更长。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