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7-11 08:15
商业与经济

追忆“经济上行的美”,中年社会的最后倔强

徐瑾:经济上行的美,对应的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阶段;如今中国已是一个中年社会,中年人是经济的主力,他们的中年危机如今正是面临折叠和挤压。
追忆“经济上行的美”,中年社会的最后倔强
徐瑾



时尚圈总是轮回。当老钱风和新中式等走过之后,最近开始流行一个新时尚,那就是“经济上行的美”。

经济上行的美是啥意思?从流行背后,从中如何看出社会经济变迁?

经济下行的美:致青春的回忆杀

“经济上行的美”这个风格很难用语言定义,我综合一下网络的分析,这个词简单说就是对千禧年间(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05年)流行风格,除了穿衣自由且张扬、混搭且个性鲜明,色彩饱和度也比较高,吊带、鱼嘴高跟鞋、大红唇、烟熏妆往往成为点睛之笔。

上面这些风格,其实未必适合每个人。审美当然是个体化的,你可以说是自信张扬,也可以说是土气嚣张。社交媒体重新谈及这个话题,不仅只有年轻人凑热闹,更是一场80后90后的回忆杀,致敬那个野蛮生长的时代。风格即人,在穿衣风格之外,那个时代人人身上都有点“劲劲儿”,是相信明天会更好的期待。

时尚的变迁背后,是时代精神(“Zeitgeist”)变迁。时代精神指的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主导思想、文化氛围和社会价值观,体现该时代的集体心态和趋势。在哲学上,时代精神往往被认为无形又强大,它会塑造我们的思想,也会影响我们的选择。

经济上行的美,对应的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阶段,从初开国门到与国际社会全面接轨。各种鲜活的事物蜂拥而入,看似乱糟糟,却也有生命力。虽然这个阶段的主力可能是60后,但是却是80后90后的青春期记忆,他们多数成长于这个阶段,对于这个阶段,各有记忆。

当然,经济上行的美,也可能只是看起来很美而已。大概七八年前我就说,中国中产或者软阶层的焦虑,日后看起来,也是一种奢侈。人的记忆有选择性,不少人也许只记得美,忘记自己当年多么眼红别人,多么惆怅失落。当时,哪怕资产千万,也未必夜夜安眠,因为熟人早买房或者跟对一个趋势,彼此阶层就是跨一个台阶了。

幸福,基于比较,对于不少人人而言,幸福真的不一定要比自己过去好,但是不能比邻居过得差。

当一个人开始回忆的时候,说明他老了,当一代人都开始回忆的时候,也许社会开始老了。

中国进入中年社会

老龄化的话题,大家都关注,但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在老龄化之前,社会其实也有中年化的过程。

徐瑾经济人专栏提过,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中年社会。所谓经济上行为时代,也是年轻人的时代,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年龄中位数是25.3岁,到了2000年已经是30.8岁,在2024年更是超过39岁。

如今,最年轻的80后也超过35岁。在中国这意味着职场的重要分水岭,如果你在这个阶段不能完成原始积累或者职业进化,那么未来大概率可能迎来下坡,无论是行业的迭代还是个人优化,都令人应接不暇。在当前的经济情况下,35岁之后失业再就业的难度急剧增加。对于年轻人而言,毕业即失业成为一个新可能,考编成为普遍选择,连每月五六千的社工也成为竞争热门。上海浦东新区社工报名人数20282人,最高岗位竞争比为185:1。

过去中国古人说四十不惑,但是在今天的四十岁,可能就面临不仅是理念的困惑,也是真实的烦恼。除了工作,个人成家立业也是难题。2010年,女性初婚年龄大概是 24岁,男性是25.75岁,到了2024年,男女都接近30,而且一二线城市年龄更高。初婚年龄提升,有很多解释,但是其结果则很清晰,就是结婚率和生育率节节下降。35岁危机叠加晚婚晚育,今天的中青年可以说是夹心层,他们的成家立业危机和中年危机折叠在一起,压力不能说不大。

当下的经济下行时代,其实也是中年社会。现代经济的主体其实是中青年,你可以理解为31岁到50岁的群体,他们大概有有4.3亿,占人口比例大概是三分之一。他们的孩子多数还没有大学毕业,自己也面临职场各种天花板,可以说不上不下的软阶层。这个群体大体涵盖了75后到95前,他们多少算吃到改革开放红利,养家糊口是他们,生娃主力是他们,交社保主力是他们,还房贷主力是他们,35岁压力也是给到他们……

怀念经济上行的美,是中青年的最后倔强,是对繁花时代的一次集体致敬。他们至少亲眼看过经济上行时代,而他们在经济下行时代的困惑和转型,其实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经济下行时代:折叠的中年危机


更重要的是,经济上行对应美,那么经济下行时代应该对应什么?可能是惨,也可能是淡。

世界现在越来越魔幻了。一边是高考志愿网红张雪峰20分钟收入3个多亿,另外一边上千万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几千块的社工在上海都挤破头;一边是蔡澜死后被批判,一边是幼儿园血铅在二十年后重现。

这几年,不少不如中年的朋友开始对一切都变得淡淡的,无论是赚钱的野心,还是事业的雄心,抑或情爱的欲望,都不复往昔。在一线城市,不少人甚至对于过度打扮有了羞耻感,舒适简单休闲款成为首选,出门往往就是一个简单购物袋就凑数,全妆精致的打扮,往往倒是游客居多。奢侈品是最为敏感的市场,中国奢侈品消费在2024年似乎卖不动了,从2023年的6077亿元下跌到5044亿元。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你的中年,你会用什么?有个徐瑾经济人的读者说,自己最近困在中年这个场景里出不来,他认为,汉字“中”,表示心通天地,可惜用不起这个字,倒是“倦”(人卷)更贴合一些。

晚婚晚育也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全世界的中年问题都有相似性,中年危机和老年退休之类问题联系在一起。一个感觉是,今天的中年人可能比他们的父辈富有,甚至也比他们的子女富有,因为他们恰好赶上的技术经济革命相当罕见。多数人普遍在30岁之后才结婚生子,但中年危机并没有因此延后,反而迎头撞上下行时代,让这一代人的成年危机被提前了,挤压了。

可以说,今天的中年人也是被折叠的一代。被折叠一代的的中年危机,是一个我们时代无法回避的问题,社会应该对此有所反思与准备。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追忆“经济上行的美”,中年社会的最后倔强
2025-07-11 08:15
商业与经济

追忆“经济上行的美”,中年社会的最后倔强

徐瑾:经济上行的美,对应的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阶段;如今中国已是一个中年社会,中年人是经济的主力,他们的中年危机如今正是面临折叠和挤压。
徐瑾



时尚圈总是轮回。当老钱风和新中式等走过之后,最近开始流行一个新时尚,那就是“经济上行的美”。

经济上行的美是啥意思?从流行背后,从中如何看出社会经济变迁?

经济下行的美:致青春的回忆杀

“经济上行的美”这个风格很难用语言定义,我综合一下网络的分析,这个词简单说就是对千禧年间(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05年)流行风格,除了穿衣自由且张扬、混搭且个性鲜明,色彩饱和度也比较高,吊带、鱼嘴高跟鞋、大红唇、烟熏妆往往成为点睛之笔。

上面这些风格,其实未必适合每个人。审美当然是个体化的,你可以说是自信张扬,也可以说是土气嚣张。社交媒体重新谈及这个话题,不仅只有年轻人凑热闹,更是一场80后90后的回忆杀,致敬那个野蛮生长的时代。风格即人,在穿衣风格之外,那个时代人人身上都有点“劲劲儿”,是相信明天会更好的期待。

时尚的变迁背后,是时代精神(“Zeitgeist”)变迁。时代精神指的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主导思想、文化氛围和社会价值观,体现该时代的集体心态和趋势。在哲学上,时代精神往往被认为无形又强大,它会塑造我们的思想,也会影响我们的选择。

经济上行的美,对应的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阶段,从初开国门到与国际社会全面接轨。各种鲜活的事物蜂拥而入,看似乱糟糟,却也有生命力。虽然这个阶段的主力可能是60后,但是却是80后90后的青春期记忆,他们多数成长于这个阶段,对于这个阶段,各有记忆。

当然,经济上行的美,也可能只是看起来很美而已。大概七八年前我就说,中国中产或者软阶层的焦虑,日后看起来,也是一种奢侈。人的记忆有选择性,不少人也许只记得美,忘记自己当年多么眼红别人,多么惆怅失落。当时,哪怕资产千万,也未必夜夜安眠,因为熟人早买房或者跟对一个趋势,彼此阶层就是跨一个台阶了。

幸福,基于比较,对于不少人人而言,幸福真的不一定要比自己过去好,但是不能比邻居过得差。

当一个人开始回忆的时候,说明他老了,当一代人都开始回忆的时候,也许社会开始老了。

中国进入中年社会

老龄化的话题,大家都关注,但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在老龄化之前,社会其实也有中年化的过程。

徐瑾经济人专栏提过,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中年社会。所谓经济上行为时代,也是年轻人的时代,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年龄中位数是25.3岁,到了2000年已经是30.8岁,在2024年更是超过39岁。

如今,最年轻的80后也超过35岁。在中国这意味着职场的重要分水岭,如果你在这个阶段不能完成原始积累或者职业进化,那么未来大概率可能迎来下坡,无论是行业的迭代还是个人优化,都令人应接不暇。在当前的经济情况下,35岁之后失业再就业的难度急剧增加。对于年轻人而言,毕业即失业成为一个新可能,考编成为普遍选择,连每月五六千的社工也成为竞争热门。上海浦东新区社工报名人数20282人,最高岗位竞争比为185:1。

过去中国古人说四十不惑,但是在今天的四十岁,可能就面临不仅是理念的困惑,也是真实的烦恼。除了工作,个人成家立业也是难题。2010年,女性初婚年龄大概是 24岁,男性是25.75岁,到了2024年,男女都接近30,而且一二线城市年龄更高。初婚年龄提升,有很多解释,但是其结果则很清晰,就是结婚率和生育率节节下降。35岁危机叠加晚婚晚育,今天的中青年可以说是夹心层,他们的成家立业危机和中年危机折叠在一起,压力不能说不大。

当下的经济下行时代,其实也是中年社会。现代经济的主体其实是中青年,你可以理解为31岁到50岁的群体,他们大概有有4.3亿,占人口比例大概是三分之一。他们的孩子多数还没有大学毕业,自己也面临职场各种天花板,可以说不上不下的软阶层。这个群体大体涵盖了75后到95前,他们多少算吃到改革开放红利,养家糊口是他们,生娃主力是他们,交社保主力是他们,还房贷主力是他们,35岁压力也是给到他们……

怀念经济上行的美,是中青年的最后倔强,是对繁花时代的一次集体致敬。他们至少亲眼看过经济上行时代,而他们在经济下行时代的困惑和转型,其实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经济下行时代:折叠的中年危机


更重要的是,经济上行对应美,那么经济下行时代应该对应什么?可能是惨,也可能是淡。

世界现在越来越魔幻了。一边是高考志愿网红张雪峰20分钟收入3个多亿,另外一边上千万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几千块的社工在上海都挤破头;一边是蔡澜死后被批判,一边是幼儿园血铅在二十年后重现。

这几年,不少不如中年的朋友开始对一切都变得淡淡的,无论是赚钱的野心,还是事业的雄心,抑或情爱的欲望,都不复往昔。在一线城市,不少人甚至对于过度打扮有了羞耻感,舒适简单休闲款成为首选,出门往往就是一个简单购物袋就凑数,全妆精致的打扮,往往倒是游客居多。奢侈品是最为敏感的市场,中国奢侈品消费在2024年似乎卖不动了,从2023年的6077亿元下跌到5044亿元。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你的中年,你会用什么?有个徐瑾经济人的读者说,自己最近困在中年这个场景里出不来,他认为,汉字“中”,表示心通天地,可惜用不起这个字,倒是“倦”(人卷)更贴合一些。

晚婚晚育也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全世界的中年问题都有相似性,中年危机和老年退休之类问题联系在一起。一个感觉是,今天的中年人可能比他们的父辈富有,甚至也比他们的子女富有,因为他们恰好赶上的技术经济革命相当罕见。多数人普遍在30岁之后才结婚生子,但中年危机并没有因此延后,反而迎头撞上下行时代,让这一代人的成年危机被提前了,挤压了。

可以说,今天的中年人也是被折叠的一代。被折叠一代的的中年危机,是一个我们时代无法回避的问题,社会应该对此有所反思与准备。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