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7-16 19:34
金融

A股唯一可媲美英伟达的板块,变天在即?

一个关键警示信号出现。
上海股市一众机构认为中国股市可抵御关税 多重因素料使中国成投资者最大机遇
刘兰香



今年以来,银行板块无疑是A股市场最耀眼的明星,堪称全市场的“领头羊”。该板块市值年内涨超2万亿元,导致国内市场热议本土“银伟达”崛起,其强劲势头甚至能与大洋彼岸市值刚突破4万亿美元的芯片巨头英伟达相提并论,而这两者之间科技含量的差异也令投资者开始质疑银行股的上涨势头。同时,该板块近期出现一些值得警惕的新号。

截至7月16日,银行ETF(512800)所跟踪的中证银行指数在过去一年内累计上涨了36%,而今年以来该ETF涨幅已超过19%,显著跑赢了沪深300指数和上证指数。

综合来看,支撑银行股行情的核心逻辑在于政策驱动的险资配置、机构避险需求所追求的高股息以及对估值修复预期的三重共振。看多的投资者认为,银行板块当前估值处在低位,市净率(PB)仅为0.7倍左右,处于近十年约39%的分位水平,同时大约4%的股息率在当前资产荒的背景下依然具有吸引力,毕竟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仅为1.6%左右。更重要的是,市场预期险资仍有巨大增配空间:目前险资配置银行股比例仅约8.4%,远低于30%-40%的政策上限,理论上险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配置,就能为银行板块带来约3500亿的增量资金。

在市场人士看来,银行股的估值修复本质是从“破产价”(0.7倍PB)回到正常价(1倍PB)。例如中信证券发布的最新研报就表示,7月以来,银行板块相对大盘超额收益明显,个股结合估值水平和估值分位数来看,有明显的低估值品种补涨特征,由于重估银行净资产的逻辑尚未充分演绎,短时波动下,预计银行板块3季度仍将延续上行格局。

然而,银行股连续上涨之后,多空分歧也在显著加剧,一些不容忽视的信号开始浮现。7月14日至16日,银行板块已连续三个交易日出现回调,部分追高资金被套牢。

更引人瞩目的是,7月15日,杭州银行公告,其重要股东中国人寿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清仓式减持其所持全部0.70%的普通股股份。作为银行股核心买盘的险资,此次清仓式减持虽在资金轮动中并不意外,但其选择彻底离场的姿态,仍被市场解读为对当前银行股估值过高的警示信号。

看空的逻辑正是基于短期过热的风险和抱团松动的隐忧。

年内部分银行的股价涨幅已超40%,积累了相当的获利盘,中国人寿的减持行为可能并非孤例,若引发更多险资效仿,则支撑行情的“抱团”力量恐将瓦解。此外,尽管股息率绝对值尚可,但四大行平均股息率降至3.85%,已逼近近十年来的低位区间(类似2018年极端水平)。作为衡量银行股吸引力的关键指标,股息率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利差固然重要,但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才是根基。而当前银行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息差(净利息收益率)历史上首次低于坏账率(不良贷款率),这对长期盈利能力构成严峻考验。

资金流向的变化也提供了另一视角。正当银行股承压之际,科技领域龙头股于7月15日突然集体爆发:新易盛20cm涨停创历史新高,中际旭创大涨16%,胜宏科技、鹏鼎控股、东山精密、沪电股份等千亿市值巨头亦强势上扬。这清晰表明,机构与险资并非单纯地离场,而是在进行仓位再平衡,将资金显著增配至科技等成长方向。

关于市场风格的切换,常有“一鲸落,万物生”之说。银行板块作为年内最强“鲸鱼”,其高位震荡与核心推动力的松动,是否预示着市场风格即将转换?

尽管银行股当前仍有低估值和潜在增量资金的支撑,但短期过热、险资减持、盈利基本面承压以及资金分流的迹象日益明显,作为阶段性的“脊梁”,其持续领跑的地位显然正迎来深刻考验。展望未来,真正能支撑A股长期发展的“脊梁”,或许更可能来自代表产业升级方向的科技突破以及内需结构优化重构的领域。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上海股市一众机构认为中国股市可抵御关税 多重因素料使中国成投资者最大机遇
2025-07-16 19:34
金融

A股唯一可媲美英伟达的板块,变天在即?

一个关键警示信号出现。
刘兰香



今年以来,银行板块无疑是A股市场最耀眼的明星,堪称全市场的“领头羊”。该板块市值年内涨超2万亿元,导致国内市场热议本土“银伟达”崛起,其强劲势头甚至能与大洋彼岸市值刚突破4万亿美元的芯片巨头英伟达相提并论,而这两者之间科技含量的差异也令投资者开始质疑银行股的上涨势头。同时,该板块近期出现一些值得警惕的新号。

截至7月16日,银行ETF(512800)所跟踪的中证银行指数在过去一年内累计上涨了36%,而今年以来该ETF涨幅已超过19%,显著跑赢了沪深300指数和上证指数。

综合来看,支撑银行股行情的核心逻辑在于政策驱动的险资配置、机构避险需求所追求的高股息以及对估值修复预期的三重共振。看多的投资者认为,银行板块当前估值处在低位,市净率(PB)仅为0.7倍左右,处于近十年约39%的分位水平,同时大约4%的股息率在当前资产荒的背景下依然具有吸引力,毕竟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仅为1.6%左右。更重要的是,市场预期险资仍有巨大增配空间:目前险资配置银行股比例仅约8.4%,远低于30%-40%的政策上限,理论上险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配置,就能为银行板块带来约3500亿的增量资金。

在市场人士看来,银行股的估值修复本质是从“破产价”(0.7倍PB)回到正常价(1倍PB)。例如中信证券发布的最新研报就表示,7月以来,银行板块相对大盘超额收益明显,个股结合估值水平和估值分位数来看,有明显的低估值品种补涨特征,由于重估银行净资产的逻辑尚未充分演绎,短时波动下,预计银行板块3季度仍将延续上行格局。

然而,银行股连续上涨之后,多空分歧也在显著加剧,一些不容忽视的信号开始浮现。7月14日至16日,银行板块已连续三个交易日出现回调,部分追高资金被套牢。

更引人瞩目的是,7月15日,杭州银行公告,其重要股东中国人寿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清仓式减持其所持全部0.70%的普通股股份。作为银行股核心买盘的险资,此次清仓式减持虽在资金轮动中并不意外,但其选择彻底离场的姿态,仍被市场解读为对当前银行股估值过高的警示信号。

看空的逻辑正是基于短期过热的风险和抱团松动的隐忧。

年内部分银行的股价涨幅已超40%,积累了相当的获利盘,中国人寿的减持行为可能并非孤例,若引发更多险资效仿,则支撑行情的“抱团”力量恐将瓦解。此外,尽管股息率绝对值尚可,但四大行平均股息率降至3.85%,已逼近近十年来的低位区间(类似2018年极端水平)。作为衡量银行股吸引力的关键指标,股息率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利差固然重要,但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才是根基。而当前银行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息差(净利息收益率)历史上首次低于坏账率(不良贷款率),这对长期盈利能力构成严峻考验。

资金流向的变化也提供了另一视角。正当银行股承压之际,科技领域龙头股于7月15日突然集体爆发:新易盛20cm涨停创历史新高,中际旭创大涨16%,胜宏科技、鹏鼎控股、东山精密、沪电股份等千亿市值巨头亦强势上扬。这清晰表明,机构与险资并非单纯地离场,而是在进行仓位再平衡,将资金显著增配至科技等成长方向。

关于市场风格的切换,常有“一鲸落,万物生”之说。银行板块作为年内最强“鲸鱼”,其高位震荡与核心推动力的松动,是否预示着市场风格即将转换?

尽管银行股当前仍有低估值和潜在增量资金的支撑,但短期过热、险资减持、盈利基本面承压以及资金分流的迹象日益明显,作为阶段性的“脊梁”,其持续领跑的地位显然正迎来深刻考验。展望未来,真正能支撑A股长期发展的“脊梁”,或许更可能来自代表产业升级方向的科技突破以及内需结构优化重构的领域。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