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似乎已决心从特朗普要达成乌克兰和平协议的愿望中榨取尽可能多的好处。对他来说,与特朗普建立关系可能会带来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利益,而他的战争野心并未收敛。
岳巍
■
7月底,路透社披露两家全球巨头药企——赛诺菲和百时美施贵宝(BMS)都在针对中国创新药企业寻求收购机会。
据称赛诺菲将收购一家中国的生物科技公司作为一项目标,并且已经进行过内部会议讨论。公司发言人证实赛诺菲对收购持开放态度,并强调无论在哪个国家,赛诺菲都能采取专业行动或抓住机遇。
差不多同一时期,6 月底在苏州举办的一次生物医药科技相关会议上,来自百时美施贵宝的一位发言者说,BMS 正在寻求“补强(bolt-on)” 机会,以应对专利到期的挑战。
这些消息并不使人意外,因为2023 年被视为中国药企的出海元年,但2023 年末尾,中国 Biotech 的被收购元年即已开启。
在此之前,中国创新药企业与全球制药巨头的合作主要以前者向后者进行授权许可方式展开。中国国家药监局前局长毕井泉曾介绍:中国本土企业研发的新药对外授权自 2016年开始出现,此后跨国公司购买中国药品在境外市场开发权益或全部权益的案例逐渐增多。近三年,中国研发企业对外授权平均每年有30个品种。此外,全球范围在临床研究状态的药物13537款,中国企业原研或者参与开发的有4774款、占35%,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
一个数据可以证明“对外授权”的规模之大: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业披露的对外授权交易总额超过 450亿美元。但对外授权并非唯一模式,整体并购也在发生。
2023 年 12 月26 日,阿斯利康以 12 亿美元收购中国药企亘喜生物。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评价对亘喜生物的收购时说,亘喜生物的细胞治疗管线覆盖肿瘤与非肿瘤适应症,对阿斯利康拓展研发布局意义很大。
诺华则是在2024 年 1 月 5 日宣布收购信瑞诺医药,后者的核心资产包括两款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药物,即atrasentan及zigakibart(BION-1301),均用于治疗IgA肾病,这将使诺华进一步加强其在肾病领域的布局。
尽管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商业领域引发的焦虑已经不仅限于体现在互联网、电动汽车而延展到医药行业,大多数企业会谨慎小心地处理与中国企业的关系,以避免出现超过预期的极端情况,导致利益受损,但一个现实是,面对专利悬崖(Patent cliff,即一个专利保护到期后,依靠专利保护获取销售额和利润的企业就会一落千丈),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们似乎并没有太多顾忌,仍然积极在中国市场寻找交易机会,以充实自己的药物管线,继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免于落后和错过机会。
拥有资金和供应链优势的大药企希望在行至专利悬崖之前及早通过并购来保证自身管线的丰富与完整,在未来竞争中有更多确定性,而创新药企业则处于生死关头,必须熬过资本寒冬。这是一种基于互惠双赢原则的双向需求满足。
2024年上半年,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共发生34笔并购,总金额超619亿美元。其中,有18笔交易金额超10亿美元。在此背景下,大量中国创新药企业也不再坚持成长为Big Pharma的“执念”,而以自己有足够多足够好的管线出售给Big Pharma为目标。
此番赛诺菲和百时美施贵宝对收购的兴趣,对处于“寒冬”中的中国创新药行业来说,能够多产生几份暖意和期待。
据称赛诺菲将收购一家中国的生物科技公司作为一项目标,并且已经进行过内部会议讨论。公司发言人证实赛诺菲对收购持开放态度,并强调无论在哪个国家,赛诺菲都能采取专业行动或抓住机遇。
差不多同一时期,6 月底在苏州举办的一次生物医药科技相关会议上,来自百时美施贵宝的一位发言者说,BMS 正在寻求“补强(bolt-on)” 机会,以应对专利到期的挑战。
这些消息并不使人意外,因为2023 年被视为中国药企的出海元年,但2023 年末尾,中国 Biotech 的被收购元年即已开启。
在此之前,中国创新药企业与全球制药巨头的合作主要以前者向后者进行授权许可方式展开。中国国家药监局前局长毕井泉曾介绍:中国本土企业研发的新药对外授权自 2016年开始出现,此后跨国公司购买中国药品在境外市场开发权益或全部权益的案例逐渐增多。近三年,中国研发企业对外授权平均每年有30个品种。此外,全球范围在临床研究状态的药物13537款,中国企业原研或者参与开发的有4774款、占35%,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
一个数据可以证明“对外授权”的规模之大: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业披露的对外授权交易总额超过 450亿美元。但对外授权并非唯一模式,整体并购也在发生。
2023 年 12 月26 日,阿斯利康以 12 亿美元收购中国药企亘喜生物。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评价对亘喜生物的收购时说,亘喜生物的细胞治疗管线覆盖肿瘤与非肿瘤适应症,对阿斯利康拓展研发布局意义很大。
诺华则是在2024 年 1 月 5 日宣布收购信瑞诺医药,后者的核心资产包括两款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药物,即atrasentan及zigakibart(BION-1301),均用于治疗IgA肾病,这将使诺华进一步加强其在肾病领域的布局。
尽管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商业领域引发的焦虑已经不仅限于体现在互联网、电动汽车而延展到医药行业,大多数企业会谨慎小心地处理与中国企业的关系,以避免出现超过预期的极端情况,导致利益受损,但一个现实是,面对专利悬崖(Patent cliff,即一个专利保护到期后,依靠专利保护获取销售额和利润的企业就会一落千丈),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们似乎并没有太多顾忌,仍然积极在中国市场寻找交易机会,以充实自己的药物管线,继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免于落后和错过机会。
拥有资金和供应链优势的大药企希望在行至专利悬崖之前及早通过并购来保证自身管线的丰富与完整,在未来竞争中有更多确定性,而创新药企业则处于生死关头,必须熬过资本寒冬。这是一种基于互惠双赢原则的双向需求满足。
2024年上半年,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共发生34笔并购,总金额超619亿美元。其中,有18笔交易金额超10亿美元。在此背景下,大量中国创新药企业也不再坚持成长为Big Pharma的“执念”,而以自己有足够多足够好的管线出售给Big Pharma为目标。
此番赛诺菲和百时美施贵宝对收购的兴趣,对处于“寒冬”中的中国创新药行业来说,能够多产生几份暖意和期待。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岳巍
■
7月底,路透社披露两家全球巨头药企——赛诺菲和百时美施贵宝(BMS)都在针对中国创新药企业寻求收购机会。
据称赛诺菲将收购一家中国的生物科技公司作为一项目标,并且已经进行过内部会议讨论。公司发言人证实赛诺菲对收购持开放态度,并强调无论在哪个国家,赛诺菲都能采取专业行动或抓住机遇。
差不多同一时期,6 月底在苏州举办的一次生物医药科技相关会议上,来自百时美施贵宝的一位发言者说,BMS 正在寻求“补强(bolt-on)” 机会,以应对专利到期的挑战。
这些消息并不使人意外,因为2023 年被视为中国药企的出海元年,但2023 年末尾,中国 Biotech 的被收购元年即已开启。
在此之前,中国创新药企业与全球制药巨头的合作主要以前者向后者进行授权许可方式展开。中国国家药监局前局长毕井泉曾介绍:中国本土企业研发的新药对外授权自 2016年开始出现,此后跨国公司购买中国药品在境外市场开发权益或全部权益的案例逐渐增多。近三年,中国研发企业对外授权平均每年有30个品种。此外,全球范围在临床研究状态的药物13537款,中国企业原研或者参与开发的有4774款、占35%,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
一个数据可以证明“对外授权”的规模之大: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业披露的对外授权交易总额超过 450亿美元。但对外授权并非唯一模式,整体并购也在发生。
2023 年 12 月26 日,阿斯利康以 12 亿美元收购中国药企亘喜生物。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评价对亘喜生物的收购时说,亘喜生物的细胞治疗管线覆盖肿瘤与非肿瘤适应症,对阿斯利康拓展研发布局意义很大。
诺华则是在2024 年 1 月 5 日宣布收购信瑞诺医药,后者的核心资产包括两款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药物,即atrasentan及zigakibart(BION-1301),均用于治疗IgA肾病,这将使诺华进一步加强其在肾病领域的布局。
尽管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商业领域引发的焦虑已经不仅限于体现在互联网、电动汽车而延展到医药行业,大多数企业会谨慎小心地处理与中国企业的关系,以避免出现超过预期的极端情况,导致利益受损,但一个现实是,面对专利悬崖(Patent cliff,即一个专利保护到期后,依靠专利保护获取销售额和利润的企业就会一落千丈),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们似乎并没有太多顾忌,仍然积极在中国市场寻找交易机会,以充实自己的药物管线,继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免于落后和错过机会。
拥有资金和供应链优势的大药企希望在行至专利悬崖之前及早通过并购来保证自身管线的丰富与完整,在未来竞争中有更多确定性,而创新药企业则处于生死关头,必须熬过资本寒冬。这是一种基于互惠双赢原则的双向需求满足。
2024年上半年,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共发生34笔并购,总金额超619亿美元。其中,有18笔交易金额超10亿美元。在此背景下,大量中国创新药企业也不再坚持成长为Big Pharma的“执念”,而以自己有足够多足够好的管线出售给Big Pharma为目标。
此番赛诺菲和百时美施贵宝对收购的兴趣,对处于“寒冬”中的中国创新药行业来说,能够多产生几份暖意和期待。
据称赛诺菲将收购一家中国的生物科技公司作为一项目标,并且已经进行过内部会议讨论。公司发言人证实赛诺菲对收购持开放态度,并强调无论在哪个国家,赛诺菲都能采取专业行动或抓住机遇。
差不多同一时期,6 月底在苏州举办的一次生物医药科技相关会议上,来自百时美施贵宝的一位发言者说,BMS 正在寻求“补强(bolt-on)” 机会,以应对专利到期的挑战。
这些消息并不使人意外,因为2023 年被视为中国药企的出海元年,但2023 年末尾,中国 Biotech 的被收购元年即已开启。
在此之前,中国创新药企业与全球制药巨头的合作主要以前者向后者进行授权许可方式展开。中国国家药监局前局长毕井泉曾介绍:中国本土企业研发的新药对外授权自 2016年开始出现,此后跨国公司购买中国药品在境外市场开发权益或全部权益的案例逐渐增多。近三年,中国研发企业对外授权平均每年有30个品种。此外,全球范围在临床研究状态的药物13537款,中国企业原研或者参与开发的有4774款、占35%,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
一个数据可以证明“对外授权”的规模之大: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业披露的对外授权交易总额超过 450亿美元。但对外授权并非唯一模式,整体并购也在发生。
2023 年 12 月26 日,阿斯利康以 12 亿美元收购中国药企亘喜生物。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评价对亘喜生物的收购时说,亘喜生物的细胞治疗管线覆盖肿瘤与非肿瘤适应症,对阿斯利康拓展研发布局意义很大。
诺华则是在2024 年 1 月 5 日宣布收购信瑞诺医药,后者的核心资产包括两款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药物,即atrasentan及zigakibart(BION-1301),均用于治疗IgA肾病,这将使诺华进一步加强其在肾病领域的布局。
尽管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商业领域引发的焦虑已经不仅限于体现在互联网、电动汽车而延展到医药行业,大多数企业会谨慎小心地处理与中国企业的关系,以避免出现超过预期的极端情况,导致利益受损,但一个现实是,面对专利悬崖(Patent cliff,即一个专利保护到期后,依靠专利保护获取销售额和利润的企业就会一落千丈),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们似乎并没有太多顾忌,仍然积极在中国市场寻找交易机会,以充实自己的药物管线,继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免于落后和错过机会。
拥有资金和供应链优势的大药企希望在行至专利悬崖之前及早通过并购来保证自身管线的丰富与完整,在未来竞争中有更多确定性,而创新药企业则处于生死关头,必须熬过资本寒冬。这是一种基于互惠双赢原则的双向需求满足。
2024年上半年,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共发生34笔并购,总金额超619亿美元。其中,有18笔交易金额超10亿美元。在此背景下,大量中国创新药企业也不再坚持成长为Big Pharma的“执念”,而以自己有足够多足够好的管线出售给Big Pharma为目标。
此番赛诺菲和百时美施贵宝对收购的兴趣,对处于“寒冬”中的中国创新药行业来说,能够多产生几份暖意和期待。
■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