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7-25 08:29
金融

中国应拥抱加密资产和主流金融体系融合新趋势

裘菊:为确保在新的金融创新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中国监管部门需要改变对加密交易的态度,转而推动加密资产和主流金融的融合发展。
比特币稳定币、国债与货币主权:从香港到华尔街的数字博弈
裘菊



近日稳定币的发展引发广泛关注,舆论热议的背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从学界到业界的两种焦虑情绪:其一是对新技术冲击传统金融经济体系的担忧;其二是担心中国在新的金融创新浪潮中落后于人,错失新发展机遇。

中国于2021年全面取缔了加密货币交易,并加速央行数字货币的推进,旨在防范金融风险,维护资本安全与货币主权。但近年来,加密世界版图出现重大变化,从早期的“取代法定货币或消灭银行”,更多向主流金融体系靠拢,追求打造能够与“现有体系共存、互操作的金融基础设施层”。同时,加密货币行业对监管合规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提升,正逐渐扭转和投机、洗钱、犯罪高度绑定的负面印象。与此同时,主要经济体也在积极拥抱新的发展趋势,主动探索和促进加密资产和主流金融的融合。稳定币进入主流监管体系正是这一转变的集中体现。

中国香港也在这一波浪潮中把握机遇,力图跻身世界加密金融中心行列。虽然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借助香港探索离岸加密资产业务,但受限于经营许可数量和业务范围限制,大多数中国内地的银行、金融机构无法同步试验探索和进行人才培养,其结果是将在未来金融基础设施演变中处于被动;中长期这将削弱中国在全球数字化金融发展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甚至有可能在新的全球金融体系演变中被边缘化。

为此,我们建议应高度重视加密资产和主流金融体系融合的趋势,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加密资产立法和监管制度的建立,适时推动稳定币和现实资产代币化等新金融创新在内地开展试点。

一、稳定币发展将驱动加密生态和主流金融体系加快融合

稳定币是价值锚定法定货币或现实资产(如黄金)的加密货币,因兼顾价值稳定和链上交易的高效性,迅速发展成为加密货币交易、跨境支付转账、基于抗通胀需求的日常支付等特定场景中备受青睐的支付手段。稳定币自身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固然值得研究,但更重要的是稳定币凭借锚定法定货币,将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生态的桥梁。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使用稳定币参与到加密资产交易中,另一方面,稳定币的兴起也为现实资产在区块链平台上的上线和流通提供了技术和市场基础。

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的稳定币立法,不仅将稳定币拉入合规发展的轨道,还将激励金融机构创新,催生更多现实资产代币化的创新。一个例子是摩根大通不仅发行了自己的稳定币,还推出了存款代币JPMD,是和客户存款锚定的链上交易资产,还在计划发展加密资产抵押贷款业务。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今年5月发布的报告,现实资产代币化市场增长强劲,债券、股票、黄金和碳信用的代币化都已被市场验证或形成了初步的市场规模。房地产、债券融资、资产管理领域的代币化也在试点和探索进程中,包括黑石、摩根斯坦利、花旗、贝莱德等头部金融机构均在积极布局参与。

二、各国积极行动将加密资产纳入主流金融监管框架:机遇和风险并存

近年来,很多国家的监管态度发生转变,将原本仅在反洗钱和反金融犯罪等范畴考虑的加密资产纳入主流金融资产监管框架。总体上,各国都致力于在于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同时,为数字金融创新提供确定性和合规路径。尽管目前各国法规和监管仍存诸多风险隐患,但这些努力无疑为今后立法和监管的完善打下了重要基础。接下来,我们以欧盟、新加坡和美国为例来看加密资产的监管趋势。

2024年12月30日生效的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法案》(MiCA)是全球首个统一适用于加密资产的综合监管法案。MiCA对欧盟范围加密资产发行、交易、托管、稳定币发行等活动设立明确门槛,要求稳定币发行方披露储备机制、兑付能力及资本金比例。MiCA为欧盟市场加密资产市场带来确定性,也对后续其他国家相关监管法案的出台产生了影响。

新加坡是最早针对稳定币出台监管标准的国家,早在2023年8月就发布了《稳定币监管框架》。该框架在资产储备、资本充足性、透明度和披露义务、技术与合规风险等方面设立严格标准,但同时又保留了灵活监管空间,允许不满足监管标准的稳定币上市,但禁止以“受监管稳定币”的名义宣传或误导公众。在一些情况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会发布投资者警示清单,向公众发布风险警告。

新加坡透明、严格兼具灵活的监管体系,加上对加密资产交易推行零税率,助推了新加坡加密市场的繁荣。据统计,2025年约有29%的新加坡居民持有过或正在持有加密货币。

然而,在稳定币热潮高涨的背景下,新加坡适时拧紧安全阀。2025年6月30日生效的新规规定,在新加坡经营的代币服务商必须持牌照经营,否则无法继续开展业务。这一转变体现了新加坡监管者能够结合市场动态采取负责任且积极的监管行动,将有助于保护消费者,促进新加坡加密市场的健康发展。

美国总统特朗普已于7月18日签署了适用于稳定币监管的“天才法案”。此前不久,美国国会还通过了“数字资产市场清晰法案”——一项针对数字资产监管的综合法案,以及禁止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法案。

美国的数字资产监管带有鲜明的“美国优先”,甚至是“亲特朗普的特定利益群体优先”的色彩,并且和美元支配地位与减缓美债危机相绑定。一方面,可以预期加密市场在美国政府支持下会进入新的繁荣阶段,刺激加密资产和主流金融融合创新的爆发增长;而另一方面,单一美元挂钩稳定币在世界范围流通存在巨大的风险。

具体而言,一旦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美债市场波动、稳定币发行商或关联银行出现挤兑或破产危机,将可能危及世界范围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2023年硅谷银行倒闭事件中,当时世界第二大稳定币发行商Circle有33亿的储备金存在硅谷银行,幸好美联储兜底才转危为安。但设想一下,如果大规模储备金的另一端关联的主要是外国持币者,美联储是否有能力、有意愿,以及有权限进行救助呢?

总体上,加密资产进入主流监管已经成大势所趋,但接下来如何更好应对风险?特别是涉及国际流动的情况,如何形成国际信息共享、预警和协调机制?将考验各国监管者的智慧。

三、对于中国而言,仅香港先行帮助有限

香港自2023年6月开始对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实施持牌管理,目前获得牌照的机构约40余家。2024年3月推出稳定币发行人沙盒,香港版的《稳定币条例》也将于2025年8月1日生效实施。香港加密资产监管制度的逐渐完善无疑将有助于推动香港成为世界加密金融中心。

同时,香港也是中国探索加密资产监管的重要示范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经验不能等同于中国经验。一则,仅有少数的大陆金融机构可以参与到香港加密市场,可以开展的业务领域也十分有限,其结果是大多数的大陆银行和金融机构无法同步进行业务探索、经验积累和人才培养,只能坐视在新的国际竞争中丧失竞争力。二则,大陆的制度环境、金融生态和香港仍有很大的差距,不通过内地试点试错,无法培育和建立真正匹配内地发展需要的创新生态和监管体系。

四、政策建议

中国科技企业引领了上一轮互联网金融革命,为确保在新的金融创新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监管部门需要改变对加密交易的态度,转而推动加密资产和主流金融的融合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发行和推广锚定人民币的稳定币作为跨境支付工具。稳定币预计将在跨境支付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过程中,人民币数字化代币工具的缺位,将削弱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市场的竞争力,阻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首先依托香港监管沙盒试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更进一步,允许上海离岸金融中心、海南自贸区等地同步探索发展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代币化。

第二、建议将稳定币纳入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体系,通过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人民币稳定币成为“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南美和非洲地区国家贸易和投资结算选项。

第三、尽快推动加密资产监管的顶层设计。建议借鉴欧盟、新加坡和香港的经验,尽快建立加密资产监管法规,为金融创新提供稳定、安全和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第四、在建立独立监管体系的同时,应增强和国际标准的对接和协同。由于加密资产交易的无国界性,亟需形成国际监管者信息共享、预警和防火墙机制,建立国际救助资金池,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和传导,确保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这方面,中国应主动寻求和各个经济体的对话协商,在新的国际金融规则制定中发挥影响力。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比特币稳定币、国债与货币主权:从香港到华尔街的数字博弈
2025-07-25 08:29
金融

中国应拥抱加密资产和主流金融体系融合新趋势

裘菊:为确保在新的金融创新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中国监管部门需要改变对加密交易的态度,转而推动加密资产和主流金融的融合发展。
裘菊



近日稳定币的发展引发广泛关注,舆论热议的背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从学界到业界的两种焦虑情绪:其一是对新技术冲击传统金融经济体系的担忧;其二是担心中国在新的金融创新浪潮中落后于人,错失新发展机遇。

中国于2021年全面取缔了加密货币交易,并加速央行数字货币的推进,旨在防范金融风险,维护资本安全与货币主权。但近年来,加密世界版图出现重大变化,从早期的“取代法定货币或消灭银行”,更多向主流金融体系靠拢,追求打造能够与“现有体系共存、互操作的金融基础设施层”。同时,加密货币行业对监管合规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提升,正逐渐扭转和投机、洗钱、犯罪高度绑定的负面印象。与此同时,主要经济体也在积极拥抱新的发展趋势,主动探索和促进加密资产和主流金融的融合。稳定币进入主流监管体系正是这一转变的集中体现。

中国香港也在这一波浪潮中把握机遇,力图跻身世界加密金融中心行列。虽然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借助香港探索离岸加密资产业务,但受限于经营许可数量和业务范围限制,大多数中国内地的银行、金融机构无法同步试验探索和进行人才培养,其结果是将在未来金融基础设施演变中处于被动;中长期这将削弱中国在全球数字化金融发展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甚至有可能在新的全球金融体系演变中被边缘化。

为此,我们建议应高度重视加密资产和主流金融体系融合的趋势,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加密资产立法和监管制度的建立,适时推动稳定币和现实资产代币化等新金融创新在内地开展试点。

一、稳定币发展将驱动加密生态和主流金融体系加快融合

稳定币是价值锚定法定货币或现实资产(如黄金)的加密货币,因兼顾价值稳定和链上交易的高效性,迅速发展成为加密货币交易、跨境支付转账、基于抗通胀需求的日常支付等特定场景中备受青睐的支付手段。稳定币自身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固然值得研究,但更重要的是稳定币凭借锚定法定货币,将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生态的桥梁。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使用稳定币参与到加密资产交易中,另一方面,稳定币的兴起也为现实资产在区块链平台上的上线和流通提供了技术和市场基础。

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的稳定币立法,不仅将稳定币拉入合规发展的轨道,还将激励金融机构创新,催生更多现实资产代币化的创新。一个例子是摩根大通不仅发行了自己的稳定币,还推出了存款代币JPMD,是和客户存款锚定的链上交易资产,还在计划发展加密资产抵押贷款业务。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今年5月发布的报告,现实资产代币化市场增长强劲,债券、股票、黄金和碳信用的代币化都已被市场验证或形成了初步的市场规模。房地产、债券融资、资产管理领域的代币化也在试点和探索进程中,包括黑石、摩根斯坦利、花旗、贝莱德等头部金融机构均在积极布局参与。

二、各国积极行动将加密资产纳入主流金融监管框架:机遇和风险并存

近年来,很多国家的监管态度发生转变,将原本仅在反洗钱和反金融犯罪等范畴考虑的加密资产纳入主流金融资产监管框架。总体上,各国都致力于在于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同时,为数字金融创新提供确定性和合规路径。尽管目前各国法规和监管仍存诸多风险隐患,但这些努力无疑为今后立法和监管的完善打下了重要基础。接下来,我们以欧盟、新加坡和美国为例来看加密资产的监管趋势。

2024年12月30日生效的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法案》(MiCA)是全球首个统一适用于加密资产的综合监管法案。MiCA对欧盟范围加密资产发行、交易、托管、稳定币发行等活动设立明确门槛,要求稳定币发行方披露储备机制、兑付能力及资本金比例。MiCA为欧盟市场加密资产市场带来确定性,也对后续其他国家相关监管法案的出台产生了影响。

新加坡是最早针对稳定币出台监管标准的国家,早在2023年8月就发布了《稳定币监管框架》。该框架在资产储备、资本充足性、透明度和披露义务、技术与合规风险等方面设立严格标准,但同时又保留了灵活监管空间,允许不满足监管标准的稳定币上市,但禁止以“受监管稳定币”的名义宣传或误导公众。在一些情况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会发布投资者警示清单,向公众发布风险警告。

新加坡透明、严格兼具灵活的监管体系,加上对加密资产交易推行零税率,助推了新加坡加密市场的繁荣。据统计,2025年约有29%的新加坡居民持有过或正在持有加密货币。

然而,在稳定币热潮高涨的背景下,新加坡适时拧紧安全阀。2025年6月30日生效的新规规定,在新加坡经营的代币服务商必须持牌照经营,否则无法继续开展业务。这一转变体现了新加坡监管者能够结合市场动态采取负责任且积极的监管行动,将有助于保护消费者,促进新加坡加密市场的健康发展。

美国总统特朗普已于7月18日签署了适用于稳定币监管的“天才法案”。此前不久,美国国会还通过了“数字资产市场清晰法案”——一项针对数字资产监管的综合法案,以及禁止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法案。

美国的数字资产监管带有鲜明的“美国优先”,甚至是“亲特朗普的特定利益群体优先”的色彩,并且和美元支配地位与减缓美债危机相绑定。一方面,可以预期加密市场在美国政府支持下会进入新的繁荣阶段,刺激加密资产和主流金融融合创新的爆发增长;而另一方面,单一美元挂钩稳定币在世界范围流通存在巨大的风险。

具体而言,一旦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美债市场波动、稳定币发行商或关联银行出现挤兑或破产危机,将可能危及世界范围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2023年硅谷银行倒闭事件中,当时世界第二大稳定币发行商Circle有33亿的储备金存在硅谷银行,幸好美联储兜底才转危为安。但设想一下,如果大规模储备金的另一端关联的主要是外国持币者,美联储是否有能力、有意愿,以及有权限进行救助呢?

总体上,加密资产进入主流监管已经成大势所趋,但接下来如何更好应对风险?特别是涉及国际流动的情况,如何形成国际信息共享、预警和协调机制?将考验各国监管者的智慧。

三、对于中国而言,仅香港先行帮助有限

香港自2023年6月开始对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实施持牌管理,目前获得牌照的机构约40余家。2024年3月推出稳定币发行人沙盒,香港版的《稳定币条例》也将于2025年8月1日生效实施。香港加密资产监管制度的逐渐完善无疑将有助于推动香港成为世界加密金融中心。

同时,香港也是中国探索加密资产监管的重要示范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经验不能等同于中国经验。一则,仅有少数的大陆金融机构可以参与到香港加密市场,可以开展的业务领域也十分有限,其结果是大多数的大陆银行和金融机构无法同步进行业务探索、经验积累和人才培养,只能坐视在新的国际竞争中丧失竞争力。二则,大陆的制度环境、金融生态和香港仍有很大的差距,不通过内地试点试错,无法培育和建立真正匹配内地发展需要的创新生态和监管体系。

四、政策建议

中国科技企业引领了上一轮互联网金融革命,为确保在新的金融创新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监管部门需要改变对加密交易的态度,转而推动加密资产和主流金融的融合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发行和推广锚定人民币的稳定币作为跨境支付工具。稳定币预计将在跨境支付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过程中,人民币数字化代币工具的缺位,将削弱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市场的竞争力,阻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首先依托香港监管沙盒试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更进一步,允许上海离岸金融中心、海南自贸区等地同步探索发展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代币化。

第二、建议将稳定币纳入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体系,通过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人民币稳定币成为“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南美和非洲地区国家贸易和投资结算选项。

第三、尽快推动加密资产监管的顶层设计。建议借鉴欧盟、新加坡和香港的经验,尽快建立加密资产监管法规,为金融创新提供稳定、安全和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第四、在建立独立监管体系的同时,应增强和国际标准的对接和协同。由于加密资产交易的无国界性,亟需形成国际监管者信息共享、预警和防火墙机制,建立国际救助资金池,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和传导,确保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这方面,中国应主动寻求和各个经济体的对话协商,在新的国际金融规则制定中发挥影响力。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