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7-16 08:21
金融

中国的稳定币大战略:从规避霸权到重塑秩序

汪扬、柏亮:对中国而言,稳定币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不是挑战美元的市场主导地位,而是瓦解美元的结构性霸权。
美元中国或抛美债、贬人民币及管制关键矿物以非对称工具迎接新贸易战
汪扬、柏亮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正处于二战以来最深刻的变革期。美国《GENIUS法案》试图通过监管稳定币来维护美元地位,却可能适得其反。对中国而言,稳定币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不是挑战美元的市场主导地位,而是瓦解美元的结构性霸权。理解这一区别,是制定正确战略的前提。

美元霸权与美元主导:本质区别

许多分析人士混淆了"美元霸权"(USD Hegemony)与"美元主导"(USD Dominance),但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美元主导是指美元在国际贸易和储备中占据最大份额——目前约占全球外汇交易的88%,官方储备的60%。这种主导地位基于市场选择:美元流动性最好、市场最深、相对最稳定。即使人民币完全可兑换,要在短期内撼动这种基于效率的主导地位也极其困难。

美元霸权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它不是市场份额问题,而是结构性权力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全球支付基础设施的垄断控制。SWIFT系统处理全球90%以上的跨境支付信息,而CHIPS(清算所银行间支付系统)则处理95%以上的美元清算。美国可以随时切断任何国家或机构的访问。2012年伊朗被踢出SWIFT系统后,对外贸易下降了30%。这不是因为交易对手不想与伊朗做生意,而是技术上无法完成支付。

第二,美元清算的管辖权延伸。任何美元交易,无论发生在世界何处,只要经过CHIPS系统,理论上都受美国法律管辖。2014年,法国巴黎银行因违反美国对苏丹、伊朗的制裁,被罚款89亿美元。这些交易没有一笔发生在美国境内,但因为使用了美元并通过CHIPS清算,就自动进入美国的法律管辖范围。

第三,金融制裁的连带效应。美国的二级制裁意味着,不仅直接目标受影响,任何与目标有业务往来的第三方也面临被制裁风险。这创造了一种"传染性恐惧"——即使你本身不受制裁,也不敢与受制裁实体交易。华为事件充分展示了这种权力:全球供应商不是不想卖产品给华为,而是不敢。

打个形象的比喻:美元主导就像奥运会游泳比赛,美国选手确实最强,包揽多数金牌,但其他国家选手仍可参赛、仍有机会获奖。而美元霸权则像是:美国选手不仅游得最快,还兼任裁判长、掌控兴奋剂检测、可以随时取消其他选手参赛资格,甚至可以把整个泳池的水放掉。近年来,我们确实看到美国如何利用药检系统针对特定国家运动员——这与金融制裁的逻辑如出一辙。

中国的现实处境与战略选择

面对这一格局,中国必须清醒认识自身条件的限制。当前离岸人民币规模仅2000-300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香港;而目前美元稳定币USDT、USDC合计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在不开放资本账户的前提下,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结构性障碍:没有足够的人民币在海外流通,就无法形成有深度的人民币资产市场;没有深度市场,就无法吸引各国央行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

这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传统路径很难突破。但稳定币提供了一种全新可能:通过数字化代币,可以在不完全开放资本账户的情况下,创造人民币的国际流通机制。更重要的是,稳定币不仅可以服务人民币国际化,还可以成为瓦解美元霸权体系的战术工具。

关键在于正确定位:短期内挑战美元市场主导地位不现实也无必要,但削弱其霸权基础则既可能也很紧迫。中国可采取"避实击虚"策略——不在美元最强的领域(流动性、网络效应)正面对抗,而是在其最脆弱的环节(过度金融化、制裁滥用)寻求突破。

三箭齐发:中国稳定币战略架构

基于上述分析,我提出中国应该同时推进三类稳定币,形成相互支撑、功能互补的体系:

第一支箭:离岸人民币稳定币(SRMB)。这是最直接但也最有限的选择。锚定离岸人民币的数字代币可以服务"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结算,特别是那些传统银行服务不足的地区。通过智能合约,可以实现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等功能,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但必须认识到其局限性:SRMB的规模受限于离岸人民币总量,短期内难以大规模扩张。更重要的是,它主要服务于已经愿意使用人民币的贸易伙伴,对拓展新用户吸引力有限。因此,SRMB更多是防御性工具,确保现有人民币结算不被其他稳定币蚕食。

第二支箭:中国版美元稳定币(Panda-USD)。这是最具策略性的设计。中国目前持有约7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些储备大部分时间只能获得微薄的票息收益。更糟糕的是,这些储备还面临着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带来的估值风险,以及极端情况下被冻结的政治风险。与其让这些储备保持"死钱"状态,不如将其激活为生产性资本。

Panda-USD的创新在于其双重功能设计。一方面,它是完全由美国国债支撑的稳定币,在技术上无可挑剔。另一方面,它可以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融资工具。具体运作机制如下:

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项目时,可以通过抵押资产或项目未来收益,从Panda-USD储备池中获得低息贷款。利率可以设定在比美国国债收益率略高的水平,比如高出50-100个基点。这样既能覆盖运营成本和风险,又远低于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融资成本。获得Panda-USD贷款的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然会推广Panda-USD的使用——支付供应商、承包商、员工工资等。

这创造了一个正向循环:中国的美债储备不再是静态的"死钱",而是变成了支持中国企业全球扩张的"活水"。企业获得了低成本融资,推动了Panda-USD的实际使用,扩大了其接受度和流通范围。而项目产生的收益又会部分以Panda-USD形式回流,增强整个系统的可持续性。

更重要的是,这种安排让美国陷入道德困境。如果反对Panda-USD,等于反对中国使用美债支持全球发展——而这些美债本来就是中国真金白银买来的。如果中国企业用Panda-USD在非洲建设基础设施、在拉美投资清洁能源、在东南亚发展数字经济,美国有什么立场反对?这些都是促进全球发展的正当商业活动。

还有一种可能性,用中国持有的美债,来支持人民币或港币计价的稳定币,使人民币和港币的储备资产接近于USDT和USDC,有利于人民币和港币稳定币的推广。

第三支箭:全球币(Global Coin)——战略核心。这是整个体系的创新所在,也是长期改变游戏规则的关键。Global Coin锚定一篮子货币,但其意义远超一个简单的合成资产。

货币篮子的构成必须体现战略远见而非简单反映现状。我建议的初始权重分配是:美元28-30%、人民币25%、欧元25%,这三大货币合计占78-80%左右。剩余20-22%分配给:日元5-6%、英镑4-5%、沙特里亚尔3-4%、印度卢比2-3%、韩元2-3%、新加坡元2-3%、瑞士法郎2-3%。

这种权重设计有深刻考虑。首先,将人民币权重设定为接近欧元和美元的水平,体现了对未来国际货币格局的预期。这不是今天的现实,但可能是10-15年后的现实。通过Global Coin的权重设置,我们在塑造预期、引导未来。

其次,纳入沙特里亚尔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沙特虽然经济体量不是很大,但作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和OPEC领导者,其货币选择具有标志性意义。如果沙特接受用Global Coin进行石油交易,将从根本上动摇石油美元体系。考虑到中国已经是沙特最大的石油买家,这种安排并非不可能。

敏锐的读者会注意到,这个名单中没有俄罗斯卢布。这并非忽视俄罗斯作为主要能源出口国和金砖国家成员的地位,而是基于当前国际形势的务实考虑。在现阶段纳入卢布会给Global Coin带来不必要的政治化风险,可能阻碍其在关键市场的推广。

但这并不意味着永久排除。Global Coin的设计应该包含动态调整机制,每两年进行一次成员和权重审查。审查标准应该是客观和透明的,包括:贸易量、GDP规模、货币稳定性、金融市场深度、国际储备使用等。当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某些货币满足客观标准时,应该可以通过规定程序加入。这种机制设计既保持了灵活性,又避免了政治化操作。

实际上,暂不纳入卢布可能对俄罗斯和中国都有好处。对俄罗斯而言,可以继续深化与中国的双边本币结算安排,这种安排因为不涉及第三方,受外部干扰较小。对中国而言,可以避免Global Coin一开始就被贴上"反美联盟"的标签。Global Coin的成功需要广泛的国际接受度,过早的地缘政治化将损害这一目标。

为确保Global Coin的成功,中国政府应该采取果断措施,最关键的一步是:在外贸中给予Global Coin“法定货币”的地位,要求所有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无条件接受Global Coin(是必须接受,不是只能接受)。这不是建议,而是强制要求。具体实施可以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6个月内):所有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必须接受Global Coin支付,可以设定一定比例,比如接受20%以内的合同金额以Global Coin结算。同时,给予接受Global Coin的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或出口退税便利。

第二阶段(1年内):扩展到所有进出口企业,接受比例提高到50%。

第三阶段(2年内):Global Coin成为与人民币并列的官方接受货币,所有涉外经济活动都必须接受。

这种强制性推广看似霸道,实则必要。网络效应的建立需要达到临界质量,仅靠市场自发选择过于缓慢。中国年进出口贸易额已经超过6万亿美元,如果其中30-50%使用Global Coin结算,将立即创造万亿级的流通量,足以确立Global Coin的国际地位。

更重要的是,这将创造示范效应。当国际供应商发现与中国做生意时用Global Coin更稳定、更便利、更优惠,他们自然会考虑用Global Coin与其他国家交易,以减少汇兑成本。特别是那些同时向中国出口原材料、从中国进口制成品的国家,使用Global Coin可以大幅简化结算流程。

Global Coin治理结构必须体现包容性和专业性。建议设立"全球币国际治理委员会",总部可以设在香港或新加坡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篮子”中每个货币派出一名代表,但投票权可以按照货币权重分配。投票机制可以考虑类似美国参议两院设计,关键决策(如权重调整)需要加权投票和代表个数投票同时通过,确保没有单一机构或国家可以操控。

执行战略:避免碎片化陷阱

中国在推进稳定币战略时,必须避免重蹈欧洲的覆辙。欧洲有多个国家各自推进数字货币项目,结果陷入标准不一、相互竞争的困境。中国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顶层设计,确保战略协调。

具体而言,应该严格控制“法定稳定币”的发行权。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入股、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分享收益,但不能独立发行。这避免了市场碎片化,确保网络效应集中,也便于监管和风险控制。目前在香港申请稳定币牌照的已经有200家机构,这是极为糟糕的碎片化前兆。严格控制碎片化必须是中国的稳定币大战略的大前提,否则不会有任何前途。

对于其他的持牌的稳定币的发行商,应明确三点:第一,除以上三类稳定币外,其他稳定币都不享有法定地位,也就是说,不被“必须接受”,而是在合规范围内“可以使用”;第二,所有持牌发行商,都应作为以上三种稳定币的代理发行商,代理发行以上三种稳定币,同时获得相应的收益;第三,任何稳定币发行商的支付场景中,都必须无条件接受(但不限于)以上三种稳定币作为支付工具。

在Global Coin的实施主体上,建议采用"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的模式。降低地缘政治色彩,有利于国际推广。同时,通过黄金股等机制,确保关键时刻的控制力。

技术架构要兼顾创新与兼容。以上三种稳定币均可以基于现有的成熟公链如以太坊发行,确保技术可靠性和生态兼容性。同时开发自主可控的高效专用链,作为备份和升级路径。关键是要实现跨链互操作,让用户可以在不同技术平台间无缝切换。这里我们要强调公链发行的重要性:不走这一步,不仅Global Coin的推进速度要慢得多甚至不可能,而且还会大大增加因地缘政治而被围剿的风险。

另外,用好Panda-USD的贷款机制,还有额外的战略价值。通过贷款合同,中国可以要求借款企业在特定比例的交易中使用Panda-USD,甚至可以要求其上下游合作伙伴开设Panda-USD账户。这种"病毒式"推广比任何市场营销都更有效。同时,贷款的审批过程也是筛选和培育Panda-USD生态系统参与者的过程。优先支持那些在战略区域、关键行业的项目,可以确保Panda-USD的使用场景覆盖最有价值的经济活动。

重要的是,这种贷款支持必须是市场化的、可持续的。不能变成变相的补贴或援助,否则会扭曲市场机制,也会招致国际批评。关键是找到商业可行性和战略目标的平衡点——利率要足够低到以吸引优质企业,但又要足够高到以覆盖风险和运营成本。

时间窗口与历史机遇

当前是推进这一战略的最佳时机。美国《GENIUS法案》的出台,暴露了其对稳定币发展失控的焦虑。但该法案的管辖范围仅限于美国境内,对海外发行的稳定币鞭长莫及。这为中国创造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更重要的是,全球对美元霸权的不满正在累积。从欧洲的INSTEX系统到印度与俄罗斯的卢比-卢布贸易,各国都在寻找规避美元制裁的途径。但这些努力大多局限于双边安排,缺乏可扩展性。中国的Global Coin可以提供一个多边解决方案,将这些分散的努力整合到一个统一平台。

技术发展也到了临界点。区块链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在性能、安全性、用户体验方面都已经成熟。更关键的是,DeFi(去中心化金融)生态的繁荣,为稳定币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稳定币不再只是支付工具,而是整个数字金融生态的基础设施。

地缘政治考量:在理想与现实间平衡

Global Coin的货币选择反映了一个基本原则:在追求货币正义的同时保持战略务实。暂不纳入卢布的决定可能会让一些人失望,认为这是向西方压力低头。但战略的精髓在于分清主次先后——首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可行的替代体系,而不是一开始就树立过多敌人。

中俄之间可以通过其他机制深化金融合作。比如,可以建立SRMB与数字卢布的直接兑换机制,绕过美元中介。也可以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推动区域性的支付安排。这些双边和区域安排可以与Global Coin并行发展,相互补充。

重要的是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经历了多年谈判。Global Coin需要时间来证明其价值和中立性。一旦建立起信誉和网络效应,扩展成员就会水到渠成。到那时,不是我们邀请别人加入,而是别人要求加入。

沙特因素:撬动能源金融的支点


将沙特里亚尔纳入Global Coin篮子,看似给予其过高权重(3-4%,相对于沙特的全球GDP占比1%左右),实则是极具远见的战略安排。这向沙特和整个海湾地区发出明确信号:在后石油时代的国际金融体系中,他们将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可以提出一揽子方案:用Global Coin购买沙特石油,同时支持沙特的"2030愿景"转型计划,包括NEOM新城等项目的融资和建设。如果沙特同意接受Global Coin作为石油定价和结算货币之一(哪怕只是部分合同),将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这不是要立即终结石油美元,而是提供一个渐进的过渡路径。石油可以同时用美元和Global Coin定价,让市场逐步适应;比如上海期货交易所可以同时用美元和Global Coin定价。但一旦这个口子打开,石油美元的垄断地位就被打破了。其他大宗商品——铁矿石、铜、粮食等——都可能跟进采用Global Coin定价。

预期阻力与应对预案

美国必然会对中国的稳定币战略进行反制,但我们的三箭策略让其难以找到着力点。如果攻击SRMB,影响有限,反而推动人民币结算体系独立。如果禁止Panda-USD,等于承认美元需要保护主义,损害美元信誉。特别是Panda-USD的贷款机制,更是让美国的反对显得荒谬——难道美国要禁止中国用自己持有的美债为全球发展提供融资?这在道义和逻辑上都完全站不住脚。

美国对Global Coin的反制会更加激烈,因为这直接挑战了美元的结构性地位。可能的反制措施包括:

1. 技术封锁:禁止美国公司为Global Coin提供技术服务。应对:提前做好技术自主准备,同时保持与欧洲、亚洲技术公司的合作。

2. 市场准入:禁止Global Coin在美国境内使用。应对:初期不寻求美国市场,专注亚非拉和欧洲市场。

3. 盟友施压:要求盟国共同抵制。应对:这正是将人民币、欧元权重设置接近美元的智慧所在——欧洲没有动力抵制一个给予欧元25%权重的国际货币。

4. 法律诉讼:以各种理由起诉。应对:严格合规,技术透明,治理国际化,让诉讼找不到着力点。

中国企业强制接受Global Coin的政策,美国可能会在WTO等场合挑战。但中国可以辩护:这是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的措施,类似于欧元区内部必须接受欧元。况且,Global Coin包含30%美元成分,实际上也在促进美元的使用。

更可能的情况是美国采取"切香肠"策略,通过技术标准、合规要求、市场准入等手段逐步施压。对此,中国应该准备多套预案:技术上保持标准开放,随时可以与国际主流对接;合规上采取"超越标准"策略,在反洗钱等方面做得比美国还严格,占据道德高地;市场上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先在新兴市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积累用户基础后再进入发达市场。

结论:从货币主权到货币正义

中国的稳定币战略,本质上是对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一次修正尝试。这个体系在设计之初就存在"特里芬困境"——美元既要服务美国利益,又要承担国际责任,两者必然冲突。过去70年的历史表明,当冲突发生时,美国总是选择自身利益优先。

稳定币提供了超越这一困境的可能。通过Global Coin这样的多边安排,可以创造一个no single point of failure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不是要消灭美元,而是要消除任何单一货币的垄断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推动的不仅是货币技术创新,更是国际货币正义的回归。

强制企业接受Global Coin,中国不是在搞货币霸权,而是在创造一个真正的国际货币。当年美元成为国际货币,靠的是马歇尔计划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安排。今天中国推动Global Coin,靠的是贸易体量、技术创新和治理机制的结合。

将人民币在Global Coin中的权重设定为接近美元和欧元,不是妄自尊大,而是对当前人民币资产的国际权重的矫正,以及对未来的合理预期。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制造国、最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理应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相应地位。通过Global Coin这个过渡安排,可以在不完全开放资本账户的情况下,先行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目标。

正如凯恩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Bancor方案,试图创造真正的国际货币,但被美国依靠实力优势否决。80年后的今天,技术进步和力量对比的变化,让这个理想有了实现的可能。中国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不是为了建立人民币霸权,而是为了结束任何形式的货币霸权。

在美国忙于筑墙维护既得利益时,中国应该忙于铺路连接世界。这条路的终点,是一个真正多极化、更加公平的国际货币新秩序。而稳定币,正是铺就这条道路的基石。

(作者汪扬为著名数学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2020-2025年),香港Web3协会首席科学顾问。柏亮为零壹智库CEO,Web3.01创始人。)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美元中国或抛美债、贬人民币及管制关键矿物以非对称工具迎接新贸易战
2025-07-16 08:21
金融

中国的稳定币大战略:从规避霸权到重塑秩序

汪扬、柏亮:对中国而言,稳定币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不是挑战美元的市场主导地位,而是瓦解美元的结构性霸权。
汪扬、柏亮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正处于二战以来最深刻的变革期。美国《GENIUS法案》试图通过监管稳定币来维护美元地位,却可能适得其反。对中国而言,稳定币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不是挑战美元的市场主导地位,而是瓦解美元的结构性霸权。理解这一区别,是制定正确战略的前提。

美元霸权与美元主导:本质区别

许多分析人士混淆了"美元霸权"(USD Hegemony)与"美元主导"(USD Dominance),但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美元主导是指美元在国际贸易和储备中占据最大份额——目前约占全球外汇交易的88%,官方储备的60%。这种主导地位基于市场选择:美元流动性最好、市场最深、相对最稳定。即使人民币完全可兑换,要在短期内撼动这种基于效率的主导地位也极其困难。

美元霸权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它不是市场份额问题,而是结构性权力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全球支付基础设施的垄断控制。SWIFT系统处理全球90%以上的跨境支付信息,而CHIPS(清算所银行间支付系统)则处理95%以上的美元清算。美国可以随时切断任何国家或机构的访问。2012年伊朗被踢出SWIFT系统后,对外贸易下降了30%。这不是因为交易对手不想与伊朗做生意,而是技术上无法完成支付。

第二,美元清算的管辖权延伸。任何美元交易,无论发生在世界何处,只要经过CHIPS系统,理论上都受美国法律管辖。2014年,法国巴黎银行因违反美国对苏丹、伊朗的制裁,被罚款89亿美元。这些交易没有一笔发生在美国境内,但因为使用了美元并通过CHIPS清算,就自动进入美国的法律管辖范围。

第三,金融制裁的连带效应。美国的二级制裁意味着,不仅直接目标受影响,任何与目标有业务往来的第三方也面临被制裁风险。这创造了一种"传染性恐惧"——即使你本身不受制裁,也不敢与受制裁实体交易。华为事件充分展示了这种权力:全球供应商不是不想卖产品给华为,而是不敢。

打个形象的比喻:美元主导就像奥运会游泳比赛,美国选手确实最强,包揽多数金牌,但其他国家选手仍可参赛、仍有机会获奖。而美元霸权则像是:美国选手不仅游得最快,还兼任裁判长、掌控兴奋剂检测、可以随时取消其他选手参赛资格,甚至可以把整个泳池的水放掉。近年来,我们确实看到美国如何利用药检系统针对特定国家运动员——这与金融制裁的逻辑如出一辙。

中国的现实处境与战略选择

面对这一格局,中国必须清醒认识自身条件的限制。当前离岸人民币规模仅2000-300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香港;而目前美元稳定币USDT、USDC合计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在不开放资本账户的前提下,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结构性障碍:没有足够的人民币在海外流通,就无法形成有深度的人民币资产市场;没有深度市场,就无法吸引各国央行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

这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传统路径很难突破。但稳定币提供了一种全新可能:通过数字化代币,可以在不完全开放资本账户的情况下,创造人民币的国际流通机制。更重要的是,稳定币不仅可以服务人民币国际化,还可以成为瓦解美元霸权体系的战术工具。

关键在于正确定位:短期内挑战美元市场主导地位不现实也无必要,但削弱其霸权基础则既可能也很紧迫。中国可采取"避实击虚"策略——不在美元最强的领域(流动性、网络效应)正面对抗,而是在其最脆弱的环节(过度金融化、制裁滥用)寻求突破。

三箭齐发:中国稳定币战略架构

基于上述分析,我提出中国应该同时推进三类稳定币,形成相互支撑、功能互补的体系:

第一支箭:离岸人民币稳定币(SRMB)。这是最直接但也最有限的选择。锚定离岸人民币的数字代币可以服务"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结算,特别是那些传统银行服务不足的地区。通过智能合约,可以实现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等功能,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但必须认识到其局限性:SRMB的规模受限于离岸人民币总量,短期内难以大规模扩张。更重要的是,它主要服务于已经愿意使用人民币的贸易伙伴,对拓展新用户吸引力有限。因此,SRMB更多是防御性工具,确保现有人民币结算不被其他稳定币蚕食。

第二支箭:中国版美元稳定币(Panda-USD)。这是最具策略性的设计。中国目前持有约7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些储备大部分时间只能获得微薄的票息收益。更糟糕的是,这些储备还面临着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带来的估值风险,以及极端情况下被冻结的政治风险。与其让这些储备保持"死钱"状态,不如将其激活为生产性资本。

Panda-USD的创新在于其双重功能设计。一方面,它是完全由美国国债支撑的稳定币,在技术上无可挑剔。另一方面,它可以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融资工具。具体运作机制如下:

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项目时,可以通过抵押资产或项目未来收益,从Panda-USD储备池中获得低息贷款。利率可以设定在比美国国债收益率略高的水平,比如高出50-100个基点。这样既能覆盖运营成本和风险,又远低于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融资成本。获得Panda-USD贷款的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然会推广Panda-USD的使用——支付供应商、承包商、员工工资等。

这创造了一个正向循环:中国的美债储备不再是静态的"死钱",而是变成了支持中国企业全球扩张的"活水"。企业获得了低成本融资,推动了Panda-USD的实际使用,扩大了其接受度和流通范围。而项目产生的收益又会部分以Panda-USD形式回流,增强整个系统的可持续性。

更重要的是,这种安排让美国陷入道德困境。如果反对Panda-USD,等于反对中国使用美债支持全球发展——而这些美债本来就是中国真金白银买来的。如果中国企业用Panda-USD在非洲建设基础设施、在拉美投资清洁能源、在东南亚发展数字经济,美国有什么立场反对?这些都是促进全球发展的正当商业活动。

还有一种可能性,用中国持有的美债,来支持人民币或港币计价的稳定币,使人民币和港币的储备资产接近于USDT和USDC,有利于人民币和港币稳定币的推广。

第三支箭:全球币(Global Coin)——战略核心。这是整个体系的创新所在,也是长期改变游戏规则的关键。Global Coin锚定一篮子货币,但其意义远超一个简单的合成资产。

货币篮子的构成必须体现战略远见而非简单反映现状。我建议的初始权重分配是:美元28-30%、人民币25%、欧元25%,这三大货币合计占78-80%左右。剩余20-22%分配给:日元5-6%、英镑4-5%、沙特里亚尔3-4%、印度卢比2-3%、韩元2-3%、新加坡元2-3%、瑞士法郎2-3%。

这种权重设计有深刻考虑。首先,将人民币权重设定为接近欧元和美元的水平,体现了对未来国际货币格局的预期。这不是今天的现实,但可能是10-15年后的现实。通过Global Coin的权重设置,我们在塑造预期、引导未来。

其次,纳入沙特里亚尔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沙特虽然经济体量不是很大,但作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和OPEC领导者,其货币选择具有标志性意义。如果沙特接受用Global Coin进行石油交易,将从根本上动摇石油美元体系。考虑到中国已经是沙特最大的石油买家,这种安排并非不可能。

敏锐的读者会注意到,这个名单中没有俄罗斯卢布。这并非忽视俄罗斯作为主要能源出口国和金砖国家成员的地位,而是基于当前国际形势的务实考虑。在现阶段纳入卢布会给Global Coin带来不必要的政治化风险,可能阻碍其在关键市场的推广。

但这并不意味着永久排除。Global Coin的设计应该包含动态调整机制,每两年进行一次成员和权重审查。审查标准应该是客观和透明的,包括:贸易量、GDP规模、货币稳定性、金融市场深度、国际储备使用等。当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某些货币满足客观标准时,应该可以通过规定程序加入。这种机制设计既保持了灵活性,又避免了政治化操作。

实际上,暂不纳入卢布可能对俄罗斯和中国都有好处。对俄罗斯而言,可以继续深化与中国的双边本币结算安排,这种安排因为不涉及第三方,受外部干扰较小。对中国而言,可以避免Global Coin一开始就被贴上"反美联盟"的标签。Global Coin的成功需要广泛的国际接受度,过早的地缘政治化将损害这一目标。

为确保Global Coin的成功,中国政府应该采取果断措施,最关键的一步是:在外贸中给予Global Coin“法定货币”的地位,要求所有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无条件接受Global Coin(是必须接受,不是只能接受)。这不是建议,而是强制要求。具体实施可以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6个月内):所有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必须接受Global Coin支付,可以设定一定比例,比如接受20%以内的合同金额以Global Coin结算。同时,给予接受Global Coin的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或出口退税便利。

第二阶段(1年内):扩展到所有进出口企业,接受比例提高到50%。

第三阶段(2年内):Global Coin成为与人民币并列的官方接受货币,所有涉外经济活动都必须接受。

这种强制性推广看似霸道,实则必要。网络效应的建立需要达到临界质量,仅靠市场自发选择过于缓慢。中国年进出口贸易额已经超过6万亿美元,如果其中30-50%使用Global Coin结算,将立即创造万亿级的流通量,足以确立Global Coin的国际地位。

更重要的是,这将创造示范效应。当国际供应商发现与中国做生意时用Global Coin更稳定、更便利、更优惠,他们自然会考虑用Global Coin与其他国家交易,以减少汇兑成本。特别是那些同时向中国出口原材料、从中国进口制成品的国家,使用Global Coin可以大幅简化结算流程。

Global Coin治理结构必须体现包容性和专业性。建议设立"全球币国际治理委员会",总部可以设在香港或新加坡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篮子”中每个货币派出一名代表,但投票权可以按照货币权重分配。投票机制可以考虑类似美国参议两院设计,关键决策(如权重调整)需要加权投票和代表个数投票同时通过,确保没有单一机构或国家可以操控。

执行战略:避免碎片化陷阱

中国在推进稳定币战略时,必须避免重蹈欧洲的覆辙。欧洲有多个国家各自推进数字货币项目,结果陷入标准不一、相互竞争的困境。中国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顶层设计,确保战略协调。

具体而言,应该严格控制“法定稳定币”的发行权。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入股、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分享收益,但不能独立发行。这避免了市场碎片化,确保网络效应集中,也便于监管和风险控制。目前在香港申请稳定币牌照的已经有200家机构,这是极为糟糕的碎片化前兆。严格控制碎片化必须是中国的稳定币大战略的大前提,否则不会有任何前途。

对于其他的持牌的稳定币的发行商,应明确三点:第一,除以上三类稳定币外,其他稳定币都不享有法定地位,也就是说,不被“必须接受”,而是在合规范围内“可以使用”;第二,所有持牌发行商,都应作为以上三种稳定币的代理发行商,代理发行以上三种稳定币,同时获得相应的收益;第三,任何稳定币发行商的支付场景中,都必须无条件接受(但不限于)以上三种稳定币作为支付工具。

在Global Coin的实施主体上,建议采用"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的模式。降低地缘政治色彩,有利于国际推广。同时,通过黄金股等机制,确保关键时刻的控制力。

技术架构要兼顾创新与兼容。以上三种稳定币均可以基于现有的成熟公链如以太坊发行,确保技术可靠性和生态兼容性。同时开发自主可控的高效专用链,作为备份和升级路径。关键是要实现跨链互操作,让用户可以在不同技术平台间无缝切换。这里我们要强调公链发行的重要性:不走这一步,不仅Global Coin的推进速度要慢得多甚至不可能,而且还会大大增加因地缘政治而被围剿的风险。

另外,用好Panda-USD的贷款机制,还有额外的战略价值。通过贷款合同,中国可以要求借款企业在特定比例的交易中使用Panda-USD,甚至可以要求其上下游合作伙伴开设Panda-USD账户。这种"病毒式"推广比任何市场营销都更有效。同时,贷款的审批过程也是筛选和培育Panda-USD生态系统参与者的过程。优先支持那些在战略区域、关键行业的项目,可以确保Panda-USD的使用场景覆盖最有价值的经济活动。

重要的是,这种贷款支持必须是市场化的、可持续的。不能变成变相的补贴或援助,否则会扭曲市场机制,也会招致国际批评。关键是找到商业可行性和战略目标的平衡点——利率要足够低到以吸引优质企业,但又要足够高到以覆盖风险和运营成本。

时间窗口与历史机遇

当前是推进这一战略的最佳时机。美国《GENIUS法案》的出台,暴露了其对稳定币发展失控的焦虑。但该法案的管辖范围仅限于美国境内,对海外发行的稳定币鞭长莫及。这为中国创造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更重要的是,全球对美元霸权的不满正在累积。从欧洲的INSTEX系统到印度与俄罗斯的卢比-卢布贸易,各国都在寻找规避美元制裁的途径。但这些努力大多局限于双边安排,缺乏可扩展性。中国的Global Coin可以提供一个多边解决方案,将这些分散的努力整合到一个统一平台。

技术发展也到了临界点。区块链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在性能、安全性、用户体验方面都已经成熟。更关键的是,DeFi(去中心化金融)生态的繁荣,为稳定币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稳定币不再只是支付工具,而是整个数字金融生态的基础设施。

地缘政治考量:在理想与现实间平衡

Global Coin的货币选择反映了一个基本原则:在追求货币正义的同时保持战略务实。暂不纳入卢布的决定可能会让一些人失望,认为这是向西方压力低头。但战略的精髓在于分清主次先后——首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可行的替代体系,而不是一开始就树立过多敌人。

中俄之间可以通过其他机制深化金融合作。比如,可以建立SRMB与数字卢布的直接兑换机制,绕过美元中介。也可以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推动区域性的支付安排。这些双边和区域安排可以与Global Coin并行发展,相互补充。

重要的是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经历了多年谈判。Global Coin需要时间来证明其价值和中立性。一旦建立起信誉和网络效应,扩展成员就会水到渠成。到那时,不是我们邀请别人加入,而是别人要求加入。

沙特因素:撬动能源金融的支点


将沙特里亚尔纳入Global Coin篮子,看似给予其过高权重(3-4%,相对于沙特的全球GDP占比1%左右),实则是极具远见的战略安排。这向沙特和整个海湾地区发出明确信号:在后石油时代的国际金融体系中,他们将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可以提出一揽子方案:用Global Coin购买沙特石油,同时支持沙特的"2030愿景"转型计划,包括NEOM新城等项目的融资和建设。如果沙特同意接受Global Coin作为石油定价和结算货币之一(哪怕只是部分合同),将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这不是要立即终结石油美元,而是提供一个渐进的过渡路径。石油可以同时用美元和Global Coin定价,让市场逐步适应;比如上海期货交易所可以同时用美元和Global Coin定价。但一旦这个口子打开,石油美元的垄断地位就被打破了。其他大宗商品——铁矿石、铜、粮食等——都可能跟进采用Global Coin定价。

预期阻力与应对预案

美国必然会对中国的稳定币战略进行反制,但我们的三箭策略让其难以找到着力点。如果攻击SRMB,影响有限,反而推动人民币结算体系独立。如果禁止Panda-USD,等于承认美元需要保护主义,损害美元信誉。特别是Panda-USD的贷款机制,更是让美国的反对显得荒谬——难道美国要禁止中国用自己持有的美债为全球发展提供融资?这在道义和逻辑上都完全站不住脚。

美国对Global Coin的反制会更加激烈,因为这直接挑战了美元的结构性地位。可能的反制措施包括:

1. 技术封锁:禁止美国公司为Global Coin提供技术服务。应对:提前做好技术自主准备,同时保持与欧洲、亚洲技术公司的合作。

2. 市场准入:禁止Global Coin在美国境内使用。应对:初期不寻求美国市场,专注亚非拉和欧洲市场。

3. 盟友施压:要求盟国共同抵制。应对:这正是将人民币、欧元权重设置接近美元的智慧所在——欧洲没有动力抵制一个给予欧元25%权重的国际货币。

4. 法律诉讼:以各种理由起诉。应对:严格合规,技术透明,治理国际化,让诉讼找不到着力点。

中国企业强制接受Global Coin的政策,美国可能会在WTO等场合挑战。但中国可以辩护:这是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的措施,类似于欧元区内部必须接受欧元。况且,Global Coin包含30%美元成分,实际上也在促进美元的使用。

更可能的情况是美国采取"切香肠"策略,通过技术标准、合规要求、市场准入等手段逐步施压。对此,中国应该准备多套预案:技术上保持标准开放,随时可以与国际主流对接;合规上采取"超越标准"策略,在反洗钱等方面做得比美国还严格,占据道德高地;市场上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先在新兴市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积累用户基础后再进入发达市场。

结论:从货币主权到货币正义

中国的稳定币战略,本质上是对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一次修正尝试。这个体系在设计之初就存在"特里芬困境"——美元既要服务美国利益,又要承担国际责任,两者必然冲突。过去70年的历史表明,当冲突发生时,美国总是选择自身利益优先。

稳定币提供了超越这一困境的可能。通过Global Coin这样的多边安排,可以创造一个no single point of failure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不是要消灭美元,而是要消除任何单一货币的垄断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推动的不仅是货币技术创新,更是国际货币正义的回归。

强制企业接受Global Coin,中国不是在搞货币霸权,而是在创造一个真正的国际货币。当年美元成为国际货币,靠的是马歇尔计划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安排。今天中国推动Global Coin,靠的是贸易体量、技术创新和治理机制的结合。

将人民币在Global Coin中的权重设定为接近美元和欧元,不是妄自尊大,而是对当前人民币资产的国际权重的矫正,以及对未来的合理预期。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制造国、最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理应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相应地位。通过Global Coin这个过渡安排,可以在不完全开放资本账户的情况下,先行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目标。

正如凯恩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Bancor方案,试图创造真正的国际货币,但被美国依靠实力优势否决。80年后的今天,技术进步和力量对比的变化,让这个理想有了实现的可能。中国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不是为了建立人民币霸权,而是为了结束任何形式的货币霸权。

在美国忙于筑墙维护既得利益时,中国应该忙于铺路连接世界。这条路的终点,是一个真正多极化、更加公平的国际货币新秩序。而稳定币,正是铺就这条道路的基石。

(作者汪扬为著名数学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2020-2025年),香港Web3协会首席科学顾问。柏亮为零壹智库CEO,Web3.01创始人。)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