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7-10 17:02
社会与生活

食品安全,如何不再刺痛公众的神经?

需要惩处,但不仅仅是惩处。
食用油安全:罐车卸完化工油装食油,中国媒体揭露中储粮运输形同“投毒”
刘兰香


近日,《新京报》曝光“油罐车卸完煤油直接装食用油”事件,掀起一场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舆论风暴。7月9日晚间,国务院食安办宣布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食用油罐车运输环节有关问题,表示对于违法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将依法严惩、绝不姑息,调查处置结果将及时公布。

此前,涉事企业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表示,从7月5日开始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专项大排查;另一涉事企业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称相关部门已对此事进行调查,公司正在等官方通报。上述企业所在的天津市、廊坊市市场监管部门也回应称事件正在调查中。另外,7月10日上午,亦被卷入此事的金龙鱼公司就货车轨迹回应称,武汉工厂该车装运时为新车状态,此前有自媒体称涉事的混装油罐车曾停靠金龙鱼工厂。

《人民日报》日前发表评论文章,称煤制油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成分,一旦混入大豆油被人食用,可能导致中毒,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油如若如所言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置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于何地?置法律的威严和公正于何地?只有彻查问题、彻底整改,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同时举一反三、优化流程做好预防把关,才有可能弥合乱象造成的“信任缺口”。

围绕该事件,“财富Plus”的用户展开了精彩讨论,我们选取了其中一些展示如下:

@王磊Sans Wang

资深市场战略顾问,商业专栏作家

首先我们应该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感激,正是记者的勇敢和良知,才让这个运输行业的“秘密”公之于众。这也是继“三鹿毒奶粉”后,又一个让人唏嘘和愤怒的食品安全事件。对这次事件,可从三个维度与大家探讨:

第一,运完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的油罐车及储存罐没有清洗就直接装食用油继续运输,这种行为既然在行业内习以为常,那就可能已持续多年,这难道仅仅是中储粮集团以及市场监管机构的管理和监管缺失?可能更关键的是对相关的违法和犯罪行为以及管理和监管失责的处罚都太轻,而违法行为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这个成本,这种荒诞的行为就会蔓延,逐步形成普遍性的事实。

值得一提的是,20年前因三鹿奶粉事件而受到处罚的官员以及其他参与者相对于一些国家的同类事件处罚力度而言并不重,甚至还有人摇身一变去了别的单位继续当领导。

第二,这些年食品安全监管有所加强,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这次事件中看出,食品安全的规范、流程、监管上还是存在很大漏洞,如果不是《新京报》从“第三方”的角度进行调查,这种事件可能会持续更久。

目前食品安全中很多流程和规定的设置更多的是应对“专项检查”,而非常态化管理。但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要一以贯之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丝毫不可懈怠、时刻不能放松。

第三,安全的食品、清洁的空气和水、舒适的生活环境,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同时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也是为了让人民幸福、快乐地生活,而食品安全问题则是刺痛公众神经以及影响公众预期和信心的重中之重的事情。食品安全也是属于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层次——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脱离了这两个基本的需求,何谈实现更高级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更何谈幸福快乐地生活?

@廖志斌

金融经济师兼法律顾问

在行政管理领域,法定主管食品安全、食品运输安全的行政机关负有监管责任,若是它们依法抽检油罐车是否符合食品运输标准,此事何来如此猖獗;在民商事领域,越是有责任、有能力检测油罐车、监督油罐车的发货方、发运方大公司,其主观恶意越接近油罐车承运人。以此来看中储粮等公司,与三鹿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相关人员应该有最严厉的刑事惩罚。

@徐俊豪

虽然中储粮和汇福粮油集团这两家涉事企业都很高调地进行了回应,然而令人感到寒心的是,这样严肃的食品安全问题,无论是开罐车的司机,还是在粮油企业本应该发挥检查责任的一线从业人员,都对这种不洗罐的行为默许和纵容,这也说明,即使我们国家有着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如果无法在一线得到执行,恐怕在高调的“举一反三”和“严肃查处”后,这样的情况还照样会死灰复燃。

@识业

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服务

食品安全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可即使如此,也难以避免食品生产企业有麻痹松懈思想。利在当头,所以可让一台油罐车装了煤制油,卸货后不清洗,再马上装食用油。这次更是上市公司和央企参与其中,其中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让这潭水深不可知。有时候想想,这些制造食品安全问题的人,他们自己难道不怕吃到含有矿物质的食用油吗?不怕吃到有害食品吗?

@屹立长远

混装事件堪比白酒塑化剂事件,其社会影响面更广,毕竟饮酒的人并不占社会绝大多数,但几乎人人离不开食用油。反映出企业为了利润蔑视道德和法律,缺少对食品安全和人文关怀的敬畏。应该对其重罚,敲响警钟。全社会不应该再一味的追求效率和在成本优势方面比拼内卷,而应该倡导比拼质量和服务的提升,并保护保障从业者和消费者的核心权益。

@不再犹豫

希望这次事件最后不会只是惩罚几个货车司机了事,货车司机的行为只是一种结果,原因是什么,缺位的是什么,责任在谁?一切都在提示我们,货车运输的严重低价就是不合理的,最终一定会有人为此买单,这次是用全民健康。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财政可以发挥什么作用?是否应该从忙于“招商引资补贴”转变到将有限的钱用于补贴民生健康等领域?比如对安全运行的货车司机的车辆补助和油费补助以及对民众购买粮油食品肉类蔬菜的补贴等。另外,负责民生工程的国企央企的利润指标要求是否也可以适当下调?仅仅一罚了之是简单直接的方法,但解决不了问题,在你看不到的角落,人们总会为活下去想“办法”。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食用油安全:罐车卸完化工油装食油,中国媒体揭露中储粮运输形同“投毒”
2024-07-10 17:02
社会与生活

食品安全,如何不再刺痛公众的神经?

需要惩处,但不仅仅是惩处。
刘兰香


近日,《新京报》曝光“油罐车卸完煤油直接装食用油”事件,掀起一场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舆论风暴。7月9日晚间,国务院食安办宣布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食用油罐车运输环节有关问题,表示对于违法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将依法严惩、绝不姑息,调查处置结果将及时公布。

此前,涉事企业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表示,从7月5日开始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专项大排查;另一涉事企业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称相关部门已对此事进行调查,公司正在等官方通报。上述企业所在的天津市、廊坊市市场监管部门也回应称事件正在调查中。另外,7月10日上午,亦被卷入此事的金龙鱼公司就货车轨迹回应称,武汉工厂该车装运时为新车状态,此前有自媒体称涉事的混装油罐车曾停靠金龙鱼工厂。

《人民日报》日前发表评论文章,称煤制油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成分,一旦混入大豆油被人食用,可能导致中毒,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油如若如所言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置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于何地?置法律的威严和公正于何地?只有彻查问题、彻底整改,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同时举一反三、优化流程做好预防把关,才有可能弥合乱象造成的“信任缺口”。

围绕该事件,“财富Plus”的用户展开了精彩讨论,我们选取了其中一些展示如下:

@王磊Sans Wang

资深市场战略顾问,商业专栏作家

首先我们应该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感激,正是记者的勇敢和良知,才让这个运输行业的“秘密”公之于众。这也是继“三鹿毒奶粉”后,又一个让人唏嘘和愤怒的食品安全事件。对这次事件,可从三个维度与大家探讨:

第一,运完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的油罐车及储存罐没有清洗就直接装食用油继续运输,这种行为既然在行业内习以为常,那就可能已持续多年,这难道仅仅是中储粮集团以及市场监管机构的管理和监管缺失?可能更关键的是对相关的违法和犯罪行为以及管理和监管失责的处罚都太轻,而违法行为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这个成本,这种荒诞的行为就会蔓延,逐步形成普遍性的事实。

值得一提的是,20年前因三鹿奶粉事件而受到处罚的官员以及其他参与者相对于一些国家的同类事件处罚力度而言并不重,甚至还有人摇身一变去了别的单位继续当领导。

第二,这些年食品安全监管有所加强,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这次事件中看出,食品安全的规范、流程、监管上还是存在很大漏洞,如果不是《新京报》从“第三方”的角度进行调查,这种事件可能会持续更久。

目前食品安全中很多流程和规定的设置更多的是应对“专项检查”,而非常态化管理。但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要一以贯之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丝毫不可懈怠、时刻不能放松。

第三,安全的食品、清洁的空气和水、舒适的生活环境,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同时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也是为了让人民幸福、快乐地生活,而食品安全问题则是刺痛公众神经以及影响公众预期和信心的重中之重的事情。食品安全也是属于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层次——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脱离了这两个基本的需求,何谈实现更高级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更何谈幸福快乐地生活?

@廖志斌

金融经济师兼法律顾问

在行政管理领域,法定主管食品安全、食品运输安全的行政机关负有监管责任,若是它们依法抽检油罐车是否符合食品运输标准,此事何来如此猖獗;在民商事领域,越是有责任、有能力检测油罐车、监督油罐车的发货方、发运方大公司,其主观恶意越接近油罐车承运人。以此来看中储粮等公司,与三鹿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相关人员应该有最严厉的刑事惩罚。

@徐俊豪

虽然中储粮和汇福粮油集团这两家涉事企业都很高调地进行了回应,然而令人感到寒心的是,这样严肃的食品安全问题,无论是开罐车的司机,还是在粮油企业本应该发挥检查责任的一线从业人员,都对这种不洗罐的行为默许和纵容,这也说明,即使我们国家有着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如果无法在一线得到执行,恐怕在高调的“举一反三”和“严肃查处”后,这样的情况还照样会死灰复燃。

@识业

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服务

食品安全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可即使如此,也难以避免食品生产企业有麻痹松懈思想。利在当头,所以可让一台油罐车装了煤制油,卸货后不清洗,再马上装食用油。这次更是上市公司和央企参与其中,其中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让这潭水深不可知。有时候想想,这些制造食品安全问题的人,他们自己难道不怕吃到含有矿物质的食用油吗?不怕吃到有害食品吗?

@屹立长远

混装事件堪比白酒塑化剂事件,其社会影响面更广,毕竟饮酒的人并不占社会绝大多数,但几乎人人离不开食用油。反映出企业为了利润蔑视道德和法律,缺少对食品安全和人文关怀的敬畏。应该对其重罚,敲响警钟。全社会不应该再一味的追求效率和在成本优势方面比拼内卷,而应该倡导比拼质量和服务的提升,并保护保障从业者和消费者的核心权益。

@不再犹豫

希望这次事件最后不会只是惩罚几个货车司机了事,货车司机的行为只是一种结果,原因是什么,缺位的是什么,责任在谁?一切都在提示我们,货车运输的严重低价就是不合理的,最终一定会有人为此买单,这次是用全民健康。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财政可以发挥什么作用?是否应该从忙于“招商引资补贴”转变到将有限的钱用于补贴民生健康等领域?比如对安全运行的货车司机的车辆补助和油费补助以及对民众购买粮油食品肉类蔬菜的补贴等。另外,负责民生工程的国企央企的利润指标要求是否也可以适当下调?仅仅一罚了之是简单直接的方法,但解决不了问题,在你看不到的角落,人们总会为活下去想“办法”。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