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12-11 06:09
商业与经济

如何解决中国科创企业“成长的烦恼”?

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正在不断变化;中国科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卡脖子”难题。
上海金融一周世界舆论聚焦:中国将对外资进一步开放
彭博

■新一轮科技革变革的浪潮正席卷全球,科技创新也日益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全球科创的标尺之上,该如何理解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和历史阶段?如何破解中国科创企业面临的“卡脖子”难题?中国企业又如何才能产生源源不竭的创新动力?

12月9日,在以“创新共融 链接未来”为主题的《2023中欧思创会·南京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论坛》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人民网上海频道联合发布了首份《中国科创企业调研报告·长三角篇(2023)》,对25家长三角标杆科创企业展开调研。这些案例覆盖专精特新、未来智能、未来医疗、数字经济、绿色低碳5大领域,旨在分析中国科创企业面临的实际痛点,总结企业在科创方面的实践成果,进而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调研发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中国科创企业普遍面临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人才等资源约束、商业化困境、公司治理难题以及国际化挑战等“成长的烦恼”。

以人才短缺为例,中国在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领域的高端科技人才布局和储备不足。数据显示,中国人才基数大但高层次人才不足。中国数字科技人才总量有12.8万人,位居第一,占全球总量的17%,但高层次人才(高引用指数不小于20)只有0.7万人,仅占全球总量的9%。

报告从四大方向展望了中国科创企业的发展未来:

首先,中国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亟需加强资金、人才供给,并需要不断完善的支持性政策;

第二,科创企业必须在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情况下,全方位提升企业的商业化思维和能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第三,除了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政策支持等外部因素,科创企业也要注重在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功修炼。科创企业成功的关键仍然在于公司自身的经营能力,这不仅需要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还需要优秀的经营管理能力;

最后,面对全球商业环境不断重塑,中国科创企业应从打造本土化的战略、业务、组织能力入手,全面审视国际化现状,构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韧性。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创企业调研报告·长三角篇(2023)》不仅从微观上洞察企业创新,还从宏观上提供了打造全球科技创新城市的研究视角。此次调研的科创企业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主报告以上海为例,分析了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趋势与挑战。

报告指出,从全球科技创新城市的构成要素和核心功能来看,全球科技创新城市具有以下五大维度:科学研究突破、技术创新策源、创新产业引领、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环境国际化。根据此指标体系,上海在全球100个科技创新城市中已位居全球第七,亚太第三。

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正在不断变化,即数字技术革命不断加速;国际创新格局不断重塑,重心逐步向东转移;开放创新、跨界合作不断深入发展;全球科技治理体系的影响凸显,意味着新兴经济体将面对更高的国际规则要求;部分关键领域可能会形成多元化的技术和标准体系。

在此趋势下,报告对以上海为代表的科创中心城市提出了对策建议。首先是提升科技创新中心核心竞争力,打造重大产业基地,实现高质量创新从“高产出”向“高价值”的进阶,如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富有韧性的创新生态系统;

第二,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制度和服务优势吸引高层次海外人才,打造全球科技创新的人才高地,如优化人才税收政策、营造有利于全球高端人才汇聚的制度环境;

第三,以上海的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平台、重大学科、重大任务为牵引,集聚造就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

四是超前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加速“核爆级”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如围绕上海“2+3+6+4+5”现代产业体系凸显核心产业优势,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物联网等重点产业,打造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业态高端、能级突出的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

五是持续推动上海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打造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如加强国际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与交流,共享科技创新资源和经验。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型企业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突出贡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表示,“这些科创型企业需要在‘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内,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上海金融一周世界舆论聚焦:中国将对外资进一步开放
2023-12-11 06:09
商业与经济

如何解决中国科创企业“成长的烦恼”?

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正在不断变化;中国科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卡脖子”难题。
彭博

■新一轮科技革变革的浪潮正席卷全球,科技创新也日益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全球科创的标尺之上,该如何理解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和历史阶段?如何破解中国科创企业面临的“卡脖子”难题?中国企业又如何才能产生源源不竭的创新动力?

12月9日,在以“创新共融 链接未来”为主题的《2023中欧思创会·南京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论坛》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人民网上海频道联合发布了首份《中国科创企业调研报告·长三角篇(2023)》,对25家长三角标杆科创企业展开调研。这些案例覆盖专精特新、未来智能、未来医疗、数字经济、绿色低碳5大领域,旨在分析中国科创企业面临的实际痛点,总结企业在科创方面的实践成果,进而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调研发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中国科创企业普遍面临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人才等资源约束、商业化困境、公司治理难题以及国际化挑战等“成长的烦恼”。

以人才短缺为例,中国在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领域的高端科技人才布局和储备不足。数据显示,中国人才基数大但高层次人才不足。中国数字科技人才总量有12.8万人,位居第一,占全球总量的17%,但高层次人才(高引用指数不小于20)只有0.7万人,仅占全球总量的9%。

报告从四大方向展望了中国科创企业的发展未来:

首先,中国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亟需加强资金、人才供给,并需要不断完善的支持性政策;

第二,科创企业必须在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情况下,全方位提升企业的商业化思维和能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第三,除了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政策支持等外部因素,科创企业也要注重在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功修炼。科创企业成功的关键仍然在于公司自身的经营能力,这不仅需要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还需要优秀的经营管理能力;

最后,面对全球商业环境不断重塑,中国科创企业应从打造本土化的战略、业务、组织能力入手,全面审视国际化现状,构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韧性。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创企业调研报告·长三角篇(2023)》不仅从微观上洞察企业创新,还从宏观上提供了打造全球科技创新城市的研究视角。此次调研的科创企业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主报告以上海为例,分析了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趋势与挑战。

报告指出,从全球科技创新城市的构成要素和核心功能来看,全球科技创新城市具有以下五大维度:科学研究突破、技术创新策源、创新产业引领、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环境国际化。根据此指标体系,上海在全球100个科技创新城市中已位居全球第七,亚太第三。

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正在不断变化,即数字技术革命不断加速;国际创新格局不断重塑,重心逐步向东转移;开放创新、跨界合作不断深入发展;全球科技治理体系的影响凸显,意味着新兴经济体将面对更高的国际规则要求;部分关键领域可能会形成多元化的技术和标准体系。

在此趋势下,报告对以上海为代表的科创中心城市提出了对策建议。首先是提升科技创新中心核心竞争力,打造重大产业基地,实现高质量创新从“高产出”向“高价值”的进阶,如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富有韧性的创新生态系统;

第二,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制度和服务优势吸引高层次海外人才,打造全球科技创新的人才高地,如优化人才税收政策、营造有利于全球高端人才汇聚的制度环境;

第三,以上海的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平台、重大学科、重大任务为牵引,集聚造就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

四是超前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加速“核爆级”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如围绕上海“2+3+6+4+5”现代产业体系凸显核心产业优势,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物联网等重点产业,打造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业态高端、能级突出的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

五是持续推动上海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打造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如加强国际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与交流,共享科技创新资源和经验。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型企业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突出贡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表示,“这些科创型企业需要在‘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内,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