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 08:04
商业与经济
中国经济|阶层:剧变时代的新坐标+ 查看更多
中国经济|阶层:剧变时代的新坐标
+ 查看更多
徐瑾:如果当下时代有主题的话,唯一的主题就是变化。世界确实在变平,但这不是全部。不平等、贫富不均正重新加剧,阶层重新回到关注中心。
徐瑾
■
我们身处什么的时代?因如果时代的风向发生变化,你最重要的事,不是踏上一辆最快的车,而是确定自己应该去什么方向。
如果当下时代有主题的话,唯一的主题就是变化。永恒不变成为往昔,不断漂移成为新景观,在中国尤其如此。欧美数百年的社会演化在不过数十年间完成,在十四亿人一往无前的历史进行中,中国的一切都在高速时空中挤压、整合、创造、变形与毁灭,无论阶层与观念,还是人与社会。
从世界来看,世界确实在变平,但这不是全部。一方面,表面上普通人可以与世界无限链接,另一方面大家却发现玻璃间隔无处不在,从政治、经济到职业、观点。随着社交媒体的流行,这是所有人在线的时代,也是所有人成为孤岛的时代,因为大家都会找到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群抱团生存。
2008年金融危机之际,历数国际上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与中国的四万亿元救助,世纪初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昔日光辉灿烂的全球化日益展示其阴翳之处。
如何定义我们身处的时代?如我在《软阶层》一书中揭示,不平等、贫富不均正在重新加剧,中国刚刚获得中产阶级身份的3亿人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地位如此脆弱。
首先,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不平等重新成为关注重点。全世界的年轻人几乎都在抱怨工作难找,这是年轻资本最为廉价又迅速折旧的一代人,媒体包装的所谓90后、00后创业明星,只是咖啡之上的零星奶沫。
不平等愤怒之下,民粹化卷土重来,老人政治成为新一波政治民粹化的开始,孤立主义之下英国退欧、特朗普上位等黑天鹅连续出现;从经济而言,增速放缓,保护主义滋长,公共债务越发积重难返,所谓人工智能对于不少白领劳动者来说只是噩耗。
其次,贫富差异的影响重新成为关注焦点。
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加入全球市场,迅速造就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或者中等收入群体),这一度引发未来是中产阶级社会的畅想。如今风向标则发生变化,全球的中产阶级收入停滞,生活失去指引,“脆弱的中产”越来越多。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上中国至少有数亿中等收入群体,一二线城市多数人属于这一群体,很多事实上的中产不愿意自认中产,其实正是揭露这种地位的脆弱性,这是一个随时有很大概率向下滑落的阶层。
二十一世纪初,英国一个课题组绘制完成2015年的财富地图。按照他们的估算,如果中国经济表现一如以往,那么届时中国将拥有世界财富的27%,比例甚至超过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东汉。彼时我曾经评论,这一前景实现的前提是市场开放与货币稳健,如果缺乏合理的自由经济制度支撑,运气再好,或许也只能是一个帝国的落日幻影。
如今这一时刻已经到来,繁荣似乎近在眼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第二,但在楼市日新月异的价格面前,新的财富分配正在发酵。全球化也遭遇了新的逆风,无论过去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上台,还是中美贸易摩擦与疫情,金融危机之前新自由主义领衔的全球化黄金时代成为过去。
最后,在巨变之中,阶层这个幽灵重新回到社会主流视野。阶层,可以看做一个人在社会的位置,或者说身份坐标。阶层,在阶层固化、寒门难出贵子等热门话语中频频出现。阶层是什么?和金钱有关,但是绝不仅仅只有金钱,是社会彼此识别和认同的整体。换言之,阶层是我们在社会的位置,或者说,社会如何看待我们、给予我们什么身份定位。
阶层曾经主要由血统决定,或者主要由出身决定,虽然过去也有社会流动,但整体相对缓慢;随着现代社会的来临,社会流动性大为加大,阶层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事。法国哲学家布尔迪厄曾经将资本理解为一种积累的劳动,“这种劳动同时以物质化和身体化的形式积累下来”,有着增值冲动与可能。他将资本分为三大形态,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其中,“经济资本”最为明显有效,“社会资本”则体现了社交关系网络的价值,至于文化资本,则最为微妙。三种资本都可以传递,但是三种资本在一个人身上不同的构成结构,也决定了这个人的身份。比如,大家看不起暴发户,却对老贵族青眼有加,其中复杂的是文化资本,既有外在的言谈与教育等事项,也有看不见的精神与品位等。
放在中国场景中,这三种资本的交互表现更为明显,比如有多少本房本成为暴发户炫耀的资本,而大众哀叹单靠读书无法再改变命运,职场之上拼爹现场屡见不鲜,而生活中品位成为衡量城市阶层的重要指标。
学者邓秉文曾经引用网上阶层标准,说中国社会可以分为9级标准——
”1级以在任政治局委员、退休常委为代表;
2级以在任实权省部级干部、退休政治局委员、部分大权贵、大富商、大银行家为代表;
3级以一般省部、副省部、特别有实权的局级,或是大企业主、一般权贵富商、名牌大学校长、中等银行家为代表;
4级以一般地厅级、实权县处级、院士、大教授、高级职业经理人、名医生、名律师、高校校长、演艺明星、知名作家、中等企业主、小银行家之类为主;
5级以小企业主、普通处级副处级或实权科级干部、教授、中等职业经理人、大城市多套房地主、二三线明星、小有名气的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为主;
6级以普通公务员、主流企业职员、高校青年教师、普通自由职业者、一般医生律师、一般工程师、大个体户等为主;
7级以普通企业工人、边缘化的体制内人员、小个体户、城市底层土著、富裕农民之类为代表;
8级以血汗工厂工人、普通农民等为代表;
9级以大城市底层失业人口、偏远山区农民等为代表,以城市的基本生活标准要求,这些人在城市基本不能自食其力。“
其中,1-3级是中国的上层社会,普通人非奇遇不能进,通过奋斗最多能够达到3级。4-6级是中国的中层社会,分别是高、中、低端中产阶级,普通人通过努力,最后能够定格在第5级就算不错。7-9级是社会底层,是草根阶层。
二十年前,中国社会学家陆学艺在90年代末00年初,也曾经提出十大阶层。他是社科院的学者,研究也有官方认可的特征。在他的指标中,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作为划分标准。“组织资源包括行政组织资源与政治组织资源,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经济资源主要是指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文化(技术)资源是指社会(通过证书或资格认定)所认可的对知识和技能的拥有。”
这十个社会阶层分别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其中,又可以分为五个等级。
在他的理论中,组织资源的地位高于经济资源。所以,第一个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指具有实际行政职权的干部。注意,这意味着这些人是有权力的干部,他估算,这个群体占全国就业人数的2%略多。其次才是经理、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也就是今天说的白领)等等。可以说,中上层的判断,是以和体制距离为标准。
也就是说,在他的序列中,大点的企业中经理或者说一个高级白领,地位是高于中小企业家的,即使前者在后者眼中,不过一个打工人。这套标准,体现了20年前的看法,大家一度觉得有点过时,但中国的时代风潮大概是15到20年一个周期,如今也许又重新回炉。如今读来,也许你可以反思一下,这种标准对于今天甚至未来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并不遥远。
再往前,毛选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一句话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不管你怎么看,这句话其实很有价值,尤其前半段,深刻揭露政治生活的一个基础逻辑,那就是辨别敌我,在人类社会中,分清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其实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阶层或者阶级,其实核心就是地位,这就是人类在社会中的位置,权力、金钱、名誉、影响力等与此有关。大家知道,英语中“地位”是status,据说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stare”,是“立足”的意思。也就是说,阶层就是你在社会的立足之地,因此人们也不得不寸土必争。
定义了时代,或许就应该定义你在时代中的位置,即你属于什么阶层?这些年,在房地产等资产分层作用之下,中国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互联网下,海淘、京东、拼多多的世界,高低各自不同。房租上涨之下,房东和房奴租房客,心态冷暖迥异,年入数十万的白领或者中产,在租金上涨面前提前感受秋日寒风。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背景下野心时代已经过去,进入所谓新常态,也就是一个庸常时代,这个时代谋生容易发达困难,向上的阶梯虽然存在,但是逐渐稀疏;社会流动仍旧存在,但是趋势不是从下到上,而是平行移动,甚至由上而下。
在当下,在不平等与贫富不均加剧的全球背景下,中国刚刚获得中产地位的人群,发现自己位置尴尬。这些软阶层,又将在这个变化的时代如何自处?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
■
我们身处什么的时代?因如果时代的风向发生变化,你最重要的事,不是踏上一辆最快的车,而是确定自己应该去什么方向。
如果当下时代有主题的话,唯一的主题就是变化。永恒不变成为往昔,不断漂移成为新景观,在中国尤其如此。欧美数百年的社会演化在不过数十年间完成,在十四亿人一往无前的历史进行中,中国的一切都在高速时空中挤压、整合、创造、变形与毁灭,无论阶层与观念,还是人与社会。
从世界来看,世界确实在变平,但这不是全部。一方面,表面上普通人可以与世界无限链接,另一方面大家却发现玻璃间隔无处不在,从政治、经济到职业、观点。随着社交媒体的流行,这是所有人在线的时代,也是所有人成为孤岛的时代,因为大家都会找到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群抱团生存。
2008年金融危机之际,历数国际上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与中国的四万亿元救助,世纪初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昔日光辉灿烂的全球化日益展示其阴翳之处。
如何定义我们身处的时代?如我在《软阶层》一书中揭示,不平等、贫富不均正在重新加剧,中国刚刚获得中产阶级身份的3亿人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地位如此脆弱。
首先,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不平等重新成为关注重点。全世界的年轻人几乎都在抱怨工作难找,这是年轻资本最为廉价又迅速折旧的一代人,媒体包装的所谓90后、00后创业明星,只是咖啡之上的零星奶沫。
不平等愤怒之下,民粹化卷土重来,老人政治成为新一波政治民粹化的开始,孤立主义之下英国退欧、特朗普上位等黑天鹅连续出现;从经济而言,增速放缓,保护主义滋长,公共债务越发积重难返,所谓人工智能对于不少白领劳动者来说只是噩耗。
其次,贫富差异的影响重新成为关注焦点。
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加入全球市场,迅速造就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或者中等收入群体),这一度引发未来是中产阶级社会的畅想。如今风向标则发生变化,全球的中产阶级收入停滞,生活失去指引,“脆弱的中产”越来越多。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上中国至少有数亿中等收入群体,一二线城市多数人属于这一群体,很多事实上的中产不愿意自认中产,其实正是揭露这种地位的脆弱性,这是一个随时有很大概率向下滑落的阶层。
二十一世纪初,英国一个课题组绘制完成2015年的财富地图。按照他们的估算,如果中国经济表现一如以往,那么届时中国将拥有世界财富的27%,比例甚至超过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东汉。彼时我曾经评论,这一前景实现的前提是市场开放与货币稳健,如果缺乏合理的自由经济制度支撑,运气再好,或许也只能是一个帝国的落日幻影。
如今这一时刻已经到来,繁荣似乎近在眼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第二,但在楼市日新月异的价格面前,新的财富分配正在发酵。全球化也遭遇了新的逆风,无论过去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上台,还是中美贸易摩擦与疫情,金融危机之前新自由主义领衔的全球化黄金时代成为过去。
最后,在巨变之中,阶层这个幽灵重新回到社会主流视野。阶层,可以看做一个人在社会的位置,或者说身份坐标。阶层,在阶层固化、寒门难出贵子等热门话语中频频出现。阶层是什么?和金钱有关,但是绝不仅仅只有金钱,是社会彼此识别和认同的整体。换言之,阶层是我们在社会的位置,或者说,社会如何看待我们、给予我们什么身份定位。
阶层曾经主要由血统决定,或者主要由出身决定,虽然过去也有社会流动,但整体相对缓慢;随着现代社会的来临,社会流动性大为加大,阶层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事。法国哲学家布尔迪厄曾经将资本理解为一种积累的劳动,“这种劳动同时以物质化和身体化的形式积累下来”,有着增值冲动与可能。他将资本分为三大形态,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其中,“经济资本”最为明显有效,“社会资本”则体现了社交关系网络的价值,至于文化资本,则最为微妙。三种资本都可以传递,但是三种资本在一个人身上不同的构成结构,也决定了这个人的身份。比如,大家看不起暴发户,却对老贵族青眼有加,其中复杂的是文化资本,既有外在的言谈与教育等事项,也有看不见的精神与品位等。
放在中国场景中,这三种资本的交互表现更为明显,比如有多少本房本成为暴发户炫耀的资本,而大众哀叹单靠读书无法再改变命运,职场之上拼爹现场屡见不鲜,而生活中品位成为衡量城市阶层的重要指标。
学者邓秉文曾经引用网上阶层标准,说中国社会可以分为9级标准——
”1级以在任政治局委员、退休常委为代表;
2级以在任实权省部级干部、退休政治局委员、部分大权贵、大富商、大银行家为代表;
3级以一般省部、副省部、特别有实权的局级,或是大企业主、一般权贵富商、名牌大学校长、中等银行家为代表;
4级以一般地厅级、实权县处级、院士、大教授、高级职业经理人、名医生、名律师、高校校长、演艺明星、知名作家、中等企业主、小银行家之类为主;
5级以小企业主、普通处级副处级或实权科级干部、教授、中等职业经理人、大城市多套房地主、二三线明星、小有名气的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为主;
6级以普通公务员、主流企业职员、高校青年教师、普通自由职业者、一般医生律师、一般工程师、大个体户等为主;
7级以普通企业工人、边缘化的体制内人员、小个体户、城市底层土著、富裕农民之类为代表;
8级以血汗工厂工人、普通农民等为代表;
9级以大城市底层失业人口、偏远山区农民等为代表,以城市的基本生活标准要求,这些人在城市基本不能自食其力。“
其中,1-3级是中国的上层社会,普通人非奇遇不能进,通过奋斗最多能够达到3级。4-6级是中国的中层社会,分别是高、中、低端中产阶级,普通人通过努力,最后能够定格在第5级就算不错。7-9级是社会底层,是草根阶层。
二十年前,中国社会学家陆学艺在90年代末00年初,也曾经提出十大阶层。他是社科院的学者,研究也有官方认可的特征。在他的指标中,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作为划分标准。“组织资源包括行政组织资源与政治组织资源,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经济资源主要是指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文化(技术)资源是指社会(通过证书或资格认定)所认可的对知识和技能的拥有。”
这十个社会阶层分别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其中,又可以分为五个等级。
在他的理论中,组织资源的地位高于经济资源。所以,第一个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指具有实际行政职权的干部。注意,这意味着这些人是有权力的干部,他估算,这个群体占全国就业人数的2%略多。其次才是经理、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也就是今天说的白领)等等。可以说,中上层的判断,是以和体制距离为标准。
也就是说,在他的序列中,大点的企业中经理或者说一个高级白领,地位是高于中小企业家的,即使前者在后者眼中,不过一个打工人。这套标准,体现了20年前的看法,大家一度觉得有点过时,但中国的时代风潮大概是15到20年一个周期,如今也许又重新回炉。如今读来,也许你可以反思一下,这种标准对于今天甚至未来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并不遥远。
再往前,毛选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一句话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不管你怎么看,这句话其实很有价值,尤其前半段,深刻揭露政治生活的一个基础逻辑,那就是辨别敌我,在人类社会中,分清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其实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阶层或者阶级,其实核心就是地位,这就是人类在社会中的位置,权力、金钱、名誉、影响力等与此有关。大家知道,英语中“地位”是status,据说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stare”,是“立足”的意思。也就是说,阶层就是你在社会的立足之地,因此人们也不得不寸土必争。
定义了时代,或许就应该定义你在时代中的位置,即你属于什么阶层?这些年,在房地产等资产分层作用之下,中国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互联网下,海淘、京东、拼多多的世界,高低各自不同。房租上涨之下,房东和房奴租房客,心态冷暖迥异,年入数十万的白领或者中产,在租金上涨面前提前感受秋日寒风。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背景下野心时代已经过去,进入所谓新常态,也就是一个庸常时代,这个时代谋生容易发达困难,向上的阶梯虽然存在,但是逐渐稀疏;社会流动仍旧存在,但是趋势不是从下到上,而是平行移动,甚至由上而下。
在当下,在不平等与贫富不均加剧的全球背景下,中国刚刚获得中产地位的人群,发现自己位置尴尬。这些软阶层,又将在这个变化的时代如何自处?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
■
相关内容
OR
+
徐瑾
■
我们身处什么的时代?因如果时代的风向发生变化,你最重要的事,不是踏上一辆最快的车,而是确定自己应该去什么方向。
如果当下时代有主题的话,唯一的主题就是变化。永恒不变成为往昔,不断漂移成为新景观,在中国尤其如此。欧美数百年的社会演化在不过数十年间完成,在十四亿人一往无前的历史进行中,中国的一切都在高速时空中挤压、整合、创造、变形与毁灭,无论阶层与观念,还是人与社会。
从世界来看,世界确实在变平,但这不是全部。一方面,表面上普通人可以与世界无限链接,另一方面大家却发现玻璃间隔无处不在,从政治、经济到职业、观点。随着社交媒体的流行,这是所有人在线的时代,也是所有人成为孤岛的时代,因为大家都会找到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群抱团生存。
2008年金融危机之际,历数国际上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与中国的四万亿元救助,世纪初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昔日光辉灿烂的全球化日益展示其阴翳之处。
如何定义我们身处的时代?如我在《软阶层》一书中揭示,不平等、贫富不均正在重新加剧,中国刚刚获得中产阶级身份的3亿人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地位如此脆弱。
首先,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不平等重新成为关注重点。全世界的年轻人几乎都在抱怨工作难找,这是年轻资本最为廉价又迅速折旧的一代人,媒体包装的所谓90后、00后创业明星,只是咖啡之上的零星奶沫。
不平等愤怒之下,民粹化卷土重来,老人政治成为新一波政治民粹化的开始,孤立主义之下英国退欧、特朗普上位等黑天鹅连续出现;从经济而言,增速放缓,保护主义滋长,公共债务越发积重难返,所谓人工智能对于不少白领劳动者来说只是噩耗。
其次,贫富差异的影响重新成为关注焦点。
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加入全球市场,迅速造就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或者中等收入群体),这一度引发未来是中产阶级社会的畅想。如今风向标则发生变化,全球的中产阶级收入停滞,生活失去指引,“脆弱的中产”越来越多。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上中国至少有数亿中等收入群体,一二线城市多数人属于这一群体,很多事实上的中产不愿意自认中产,其实正是揭露这种地位的脆弱性,这是一个随时有很大概率向下滑落的阶层。
二十一世纪初,英国一个课题组绘制完成2015年的财富地图。按照他们的估算,如果中国经济表现一如以往,那么届时中国将拥有世界财富的27%,比例甚至超过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东汉。彼时我曾经评论,这一前景实现的前提是市场开放与货币稳健,如果缺乏合理的自由经济制度支撑,运气再好,或许也只能是一个帝国的落日幻影。
如今这一时刻已经到来,繁荣似乎近在眼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第二,但在楼市日新月异的价格面前,新的财富分配正在发酵。全球化也遭遇了新的逆风,无论过去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上台,还是中美贸易摩擦与疫情,金融危机之前新自由主义领衔的全球化黄金时代成为过去。
最后,在巨变之中,阶层这个幽灵重新回到社会主流视野。阶层,可以看做一个人在社会的位置,或者说身份坐标。阶层,在阶层固化、寒门难出贵子等热门话语中频频出现。阶层是什么?和金钱有关,但是绝不仅仅只有金钱,是社会彼此识别和认同的整体。换言之,阶层是我们在社会的位置,或者说,社会如何看待我们、给予我们什么身份定位。
阶层曾经主要由血统决定,或者主要由出身决定,虽然过去也有社会流动,但整体相对缓慢;随着现代社会的来临,社会流动性大为加大,阶层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事。法国哲学家布尔迪厄曾经将资本理解为一种积累的劳动,“这种劳动同时以物质化和身体化的形式积累下来”,有着增值冲动与可能。他将资本分为三大形态,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其中,“经济资本”最为明显有效,“社会资本”则体现了社交关系网络的价值,至于文化资本,则最为微妙。三种资本都可以传递,但是三种资本在一个人身上不同的构成结构,也决定了这个人的身份。比如,大家看不起暴发户,却对老贵族青眼有加,其中复杂的是文化资本,既有外在的言谈与教育等事项,也有看不见的精神与品位等。
放在中国场景中,这三种资本的交互表现更为明显,比如有多少本房本成为暴发户炫耀的资本,而大众哀叹单靠读书无法再改变命运,职场之上拼爹现场屡见不鲜,而生活中品位成为衡量城市阶层的重要指标。
学者邓秉文曾经引用网上阶层标准,说中国社会可以分为9级标准——
”1级以在任政治局委员、退休常委为代表;
2级以在任实权省部级干部、退休政治局委员、部分大权贵、大富商、大银行家为代表;
3级以一般省部、副省部、特别有实权的局级,或是大企业主、一般权贵富商、名牌大学校长、中等银行家为代表;
4级以一般地厅级、实权县处级、院士、大教授、高级职业经理人、名医生、名律师、高校校长、演艺明星、知名作家、中等企业主、小银行家之类为主;
5级以小企业主、普通处级副处级或实权科级干部、教授、中等职业经理人、大城市多套房地主、二三线明星、小有名气的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为主;
6级以普通公务员、主流企业职员、高校青年教师、普通自由职业者、一般医生律师、一般工程师、大个体户等为主;
7级以普通企业工人、边缘化的体制内人员、小个体户、城市底层土著、富裕农民之类为代表;
8级以血汗工厂工人、普通农民等为代表;
9级以大城市底层失业人口、偏远山区农民等为代表,以城市的基本生活标准要求,这些人在城市基本不能自食其力。“
其中,1-3级是中国的上层社会,普通人非奇遇不能进,通过奋斗最多能够达到3级。4-6级是中国的中层社会,分别是高、中、低端中产阶级,普通人通过努力,最后能够定格在第5级就算不错。7-9级是社会底层,是草根阶层。
二十年前,中国社会学家陆学艺在90年代末00年初,也曾经提出十大阶层。他是社科院的学者,研究也有官方认可的特征。在他的指标中,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作为划分标准。“组织资源包括行政组织资源与政治组织资源,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经济资源主要是指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文化(技术)资源是指社会(通过证书或资格认定)所认可的对知识和技能的拥有。”
这十个社会阶层分别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其中,又可以分为五个等级。
在他的理论中,组织资源的地位高于经济资源。所以,第一个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指具有实际行政职权的干部。注意,这意味着这些人是有权力的干部,他估算,这个群体占全国就业人数的2%略多。其次才是经理、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也就是今天说的白领)等等。可以说,中上层的判断,是以和体制距离为标准。
也就是说,在他的序列中,大点的企业中经理或者说一个高级白领,地位是高于中小企业家的,即使前者在后者眼中,不过一个打工人。这套标准,体现了20年前的看法,大家一度觉得有点过时,但中国的时代风潮大概是15到20年一个周期,如今也许又重新回炉。如今读来,也许你可以反思一下,这种标准对于今天甚至未来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并不遥远。
再往前,毛选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一句话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不管你怎么看,这句话其实很有价值,尤其前半段,深刻揭露政治生活的一个基础逻辑,那就是辨别敌我,在人类社会中,分清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其实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阶层或者阶级,其实核心就是地位,这就是人类在社会中的位置,权力、金钱、名誉、影响力等与此有关。大家知道,英语中“地位”是status,据说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stare”,是“立足”的意思。也就是说,阶层就是你在社会的立足之地,因此人们也不得不寸土必争。
定义了时代,或许就应该定义你在时代中的位置,即你属于什么阶层?这些年,在房地产等资产分层作用之下,中国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互联网下,海淘、京东、拼多多的世界,高低各自不同。房租上涨之下,房东和房奴租房客,心态冷暖迥异,年入数十万的白领或者中产,在租金上涨面前提前感受秋日寒风。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背景下野心时代已经过去,进入所谓新常态,也就是一个庸常时代,这个时代谋生容易发达困难,向上的阶梯虽然存在,但是逐渐稀疏;社会流动仍旧存在,但是趋势不是从下到上,而是平行移动,甚至由上而下。
在当下,在不平等与贫富不均加剧的全球背景下,中国刚刚获得中产地位的人群,发现自己位置尴尬。这些软阶层,又将在这个变化的时代如何自处?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
■
我们身处什么的时代?因如果时代的风向发生变化,你最重要的事,不是踏上一辆最快的车,而是确定自己应该去什么方向。
如果当下时代有主题的话,唯一的主题就是变化。永恒不变成为往昔,不断漂移成为新景观,在中国尤其如此。欧美数百年的社会演化在不过数十年间完成,在十四亿人一往无前的历史进行中,中国的一切都在高速时空中挤压、整合、创造、变形与毁灭,无论阶层与观念,还是人与社会。
从世界来看,世界确实在变平,但这不是全部。一方面,表面上普通人可以与世界无限链接,另一方面大家却发现玻璃间隔无处不在,从政治、经济到职业、观点。随着社交媒体的流行,这是所有人在线的时代,也是所有人成为孤岛的时代,因为大家都会找到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群抱团生存。
2008年金融危机之际,历数国际上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与中国的四万亿元救助,世纪初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昔日光辉灿烂的全球化日益展示其阴翳之处。
如何定义我们身处的时代?如我在《软阶层》一书中揭示,不平等、贫富不均正在重新加剧,中国刚刚获得中产阶级身份的3亿人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地位如此脆弱。
首先,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不平等重新成为关注重点。全世界的年轻人几乎都在抱怨工作难找,这是年轻资本最为廉价又迅速折旧的一代人,媒体包装的所谓90后、00后创业明星,只是咖啡之上的零星奶沫。
不平等愤怒之下,民粹化卷土重来,老人政治成为新一波政治民粹化的开始,孤立主义之下英国退欧、特朗普上位等黑天鹅连续出现;从经济而言,增速放缓,保护主义滋长,公共债务越发积重难返,所谓人工智能对于不少白领劳动者来说只是噩耗。
其次,贫富差异的影响重新成为关注焦点。
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加入全球市场,迅速造就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或者中等收入群体),这一度引发未来是中产阶级社会的畅想。如今风向标则发生变化,全球的中产阶级收入停滞,生活失去指引,“脆弱的中产”越来越多。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上中国至少有数亿中等收入群体,一二线城市多数人属于这一群体,很多事实上的中产不愿意自认中产,其实正是揭露这种地位的脆弱性,这是一个随时有很大概率向下滑落的阶层。
二十一世纪初,英国一个课题组绘制完成2015年的财富地图。按照他们的估算,如果中国经济表现一如以往,那么届时中国将拥有世界财富的27%,比例甚至超过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东汉。彼时我曾经评论,这一前景实现的前提是市场开放与货币稳健,如果缺乏合理的自由经济制度支撑,运气再好,或许也只能是一个帝国的落日幻影。
如今这一时刻已经到来,繁荣似乎近在眼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第二,但在楼市日新月异的价格面前,新的财富分配正在发酵。全球化也遭遇了新的逆风,无论过去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上台,还是中美贸易摩擦与疫情,金融危机之前新自由主义领衔的全球化黄金时代成为过去。
最后,在巨变之中,阶层这个幽灵重新回到社会主流视野。阶层,可以看做一个人在社会的位置,或者说身份坐标。阶层,在阶层固化、寒门难出贵子等热门话语中频频出现。阶层是什么?和金钱有关,但是绝不仅仅只有金钱,是社会彼此识别和认同的整体。换言之,阶层是我们在社会的位置,或者说,社会如何看待我们、给予我们什么身份定位。
阶层曾经主要由血统决定,或者主要由出身决定,虽然过去也有社会流动,但整体相对缓慢;随着现代社会的来临,社会流动性大为加大,阶层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事。法国哲学家布尔迪厄曾经将资本理解为一种积累的劳动,“这种劳动同时以物质化和身体化的形式积累下来”,有着增值冲动与可能。他将资本分为三大形态,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
其中,“经济资本”最为明显有效,“社会资本”则体现了社交关系网络的价值,至于文化资本,则最为微妙。三种资本都可以传递,但是三种资本在一个人身上不同的构成结构,也决定了这个人的身份。比如,大家看不起暴发户,却对老贵族青眼有加,其中复杂的是文化资本,既有外在的言谈与教育等事项,也有看不见的精神与品位等。
放在中国场景中,这三种资本的交互表现更为明显,比如有多少本房本成为暴发户炫耀的资本,而大众哀叹单靠读书无法再改变命运,职场之上拼爹现场屡见不鲜,而生活中品位成为衡量城市阶层的重要指标。
学者邓秉文曾经引用网上阶层标准,说中国社会可以分为9级标准——
”1级以在任政治局委员、退休常委为代表;
2级以在任实权省部级干部、退休政治局委员、部分大权贵、大富商、大银行家为代表;
3级以一般省部、副省部、特别有实权的局级,或是大企业主、一般权贵富商、名牌大学校长、中等银行家为代表;
4级以一般地厅级、实权县处级、院士、大教授、高级职业经理人、名医生、名律师、高校校长、演艺明星、知名作家、中等企业主、小银行家之类为主;
5级以小企业主、普通处级副处级或实权科级干部、教授、中等职业经理人、大城市多套房地主、二三线明星、小有名气的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为主;
6级以普通公务员、主流企业职员、高校青年教师、普通自由职业者、一般医生律师、一般工程师、大个体户等为主;
7级以普通企业工人、边缘化的体制内人员、小个体户、城市底层土著、富裕农民之类为代表;
8级以血汗工厂工人、普通农民等为代表;
9级以大城市底层失业人口、偏远山区农民等为代表,以城市的基本生活标准要求,这些人在城市基本不能自食其力。“
其中,1-3级是中国的上层社会,普通人非奇遇不能进,通过奋斗最多能够达到3级。4-6级是中国的中层社会,分别是高、中、低端中产阶级,普通人通过努力,最后能够定格在第5级就算不错。7-9级是社会底层,是草根阶层。
二十年前,中国社会学家陆学艺在90年代末00年初,也曾经提出十大阶层。他是社科院的学者,研究也有官方认可的特征。在他的指标中,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作为划分标准。“组织资源包括行政组织资源与政治组织资源,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经济资源主要是指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文化(技术)资源是指社会(通过证书或资格认定)所认可的对知识和技能的拥有。”
这十个社会阶层分别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其中,又可以分为五个等级。
在他的理论中,组织资源的地位高于经济资源。所以,第一个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指具有实际行政职权的干部。注意,这意味着这些人是有权力的干部,他估算,这个群体占全国就业人数的2%略多。其次才是经理、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也就是今天说的白领)等等。可以说,中上层的判断,是以和体制距离为标准。
也就是说,在他的序列中,大点的企业中经理或者说一个高级白领,地位是高于中小企业家的,即使前者在后者眼中,不过一个打工人。这套标准,体现了20年前的看法,大家一度觉得有点过时,但中国的时代风潮大概是15到20年一个周期,如今也许又重新回炉。如今读来,也许你可以反思一下,这种标准对于今天甚至未来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并不遥远。
再往前,毛选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一句话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不管你怎么看,这句话其实很有价值,尤其前半段,深刻揭露政治生活的一个基础逻辑,那就是辨别敌我,在人类社会中,分清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其实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阶层或者阶级,其实核心就是地位,这就是人类在社会中的位置,权力、金钱、名誉、影响力等与此有关。大家知道,英语中“地位”是status,据说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stare”,是“立足”的意思。也就是说,阶层就是你在社会的立足之地,因此人们也不得不寸土必争。
定义了时代,或许就应该定义你在时代中的位置,即你属于什么阶层?这些年,在房地产等资产分层作用之下,中国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互联网下,海淘、京东、拼多多的世界,高低各自不同。房租上涨之下,房东和房奴租房客,心态冷暖迥异,年入数十万的白领或者中产,在租金上涨面前提前感受秋日寒风。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背景下野心时代已经过去,进入所谓新常态,也就是一个庸常时代,这个时代谋生容易发达困难,向上的阶梯虽然存在,但是逐渐稀疏;社会流动仍旧存在,但是趋势不是从下到上,而是平行移动,甚至由上而下。
在当下,在不平等与贫富不均加剧的全球背景下,中国刚刚获得中产地位的人群,发现自己位置尴尬。这些软阶层,又将在这个变化的时代如何自处?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
■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特别报道+ 更多
特别报道
+ 更多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
读者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