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7-21 11:03
商业与经济

中国经济韧性依旧,结构转型能否抵御外部冲击?

万喆: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下展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积极态势。下半年,中国能否有效激活内需潜力,顺利实现5%的年度增长目标?
手机制造这位企业家发现,美国制造业根本离不开中国供应链
万喆



当前的中国经济走势

从近期发布的二季度数据看,中国经济呈现“增速放缓但韧性凸显、结构优化持续推进”的特征。

总体而言,增长韧性仍然稳固。二季度GDP同比增长5.2%,虽较一季度5.4%的增速小幅回落,但仍高于市场预期的5.1%,且环比增长1.1%,显示经济内生动力仍在修复。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3%,成为主要驱动力,尤其是数字经济相关服务业延续两位数增长。

新质生产力崛起的亮点。高技术产品出口连续9个月增长(如工业机器人出口增61.5%),民营企业贡献57.3%外贸份额且创新活力增强。工业转型升级加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其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增长10.2%和9.5%,新能源车、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量增幅超30%,显示新质生产力培育成效显著。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4.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行业出口增长24%,凸显外贸韧性。

可以说,自去年9月底以来,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形成了较好支撑。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长10.6%,“两重”建设(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两新”政策(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加力扩围,带动有效投资增长。此外,夏粮稳产、畜牧业平稳为经济托底,农产品市场价格降幅收窄,显示农业基础稳固。

值得注意的是,内需边际改善但仍需发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6月单月增速回升至4.8%,但与疫情前水平仍有差距;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5%,但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1.2%,拖累整体投资表现。消费对增长贡献率虽超50%,但居民储蓄率仍处高位,消费潜力尚未完全释放。投资分化加剧,国有投资增速5.9% vs民间投资零增长,资源配置效率失衡制约长期动能。

韧性犹在,但也要看到压力尚存。外需短期反弹,6月出口同比增5.8%,其中机电产品增9.5%、“新三样”增12.7%,主因或是中美关税“休战”窗口期企业抢出口。但对美出口仍同比降16%(上半年中美贸易总值降9.3%),关税扰动未消。内需疲软延续,进口同比仅增1.1%,消费复苏滞后;工业品出厂价格深度下跌,反映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矛盾。整体趋势而言,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4.5%,外部贸易摩擦与内部结构转型双重承压。

未来首要外部扰动仍是中美关税战

当前中美双方正加紧落实“伦敦框架”成果,双方暂缓24%加征关税,保留10%基准税率(日内瓦共识),6月中美贸易额回升至3500亿元以上,同比降幅收窄至12%,较5月的20.8%显著改善。但理论上而言,8月12日为恢复高关税最后期限。

短期看,成果与挑战并存。积极信号是,美方恢复EDA软件、乙烷及部分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对华出口,中方加快稀土等战略资源出口审批,缓解了产业链断裂风险。双方在农产品、汽车等领域的关税调整也在推进中。潜在风险在于,美方在AI芯片、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封锁尚未解除,特朗普政府设定的90天关税期限临近,若谈判未达预期,可能重启“对等关税”,涉及中国对美出口约3000亿美元商品。

当前美方号称立场强硬,为全球关税战都带来较大不确定性。财长贝森特称若未达成协议,8月1日起对100余国加税,税率或达12%-15%,欧盟面临50%关税风险。

中长期而言,结构性矛盾仍需化解。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导致全球贸易碎片化风险加剧,WTO预计2025年全球贸易增速将从2024年的3.4%放缓至1.8%,中国外贸必将面临需求收缩、壁垒升高的双重压力。中国需通过市场多元化、出口结构升级等对冲风险,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提升高技术产品占比至35%以上,同时加快内需驱动转型。

从目前经济影响推演看,乐观路径如达成协议等,可稳定出口预期,但长期需规避“关税依赖症”,加速市场多元化。若做好悲观情景打算,谈判破裂会全球贸易成本上升,或拖累中国2025年GDP增速,亦需警惕汽车、电子等敏感行业受冲击。

展望全年GDP能否实现5%增长?

综合多方因素,若三季度政策加码且中美避免关税升级,中国有能力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但实现难度高于2024年。

目前看,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潜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有能力应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政策工具箱仍然充足。政府将持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精准地发力,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包括减税降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财政政策加力提效,预计下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超1.5万亿元,重点支持基建、产业升级等领域。货币政策保持宽松,预计全年降准0.5-1个百分点,引导实际利率下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长动能转换加速。新质生产力支撑有力,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1.3%,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7.5%,为经济注入新动能。消费潜力也在释放,随着促消费政策如以旧换新、服务消费扩容持续发力,下半年社零增速有望继续回升。

全球不确定性较强,外部压力虽大,但仍可控。尽管全球贸易增速下调至1.8%,但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13%,占外贸总值比重提升至38%,抵消了部分对美欧出口下滑的影响。中美关税谈判若能达成阶段性协议,将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预计可拉动出口增速1-2个百分点。

面临的制约条件也不少,全球贸易萎缩或萎缩,世行下调2025年全球增速至2.3%,70%经济体增长预期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需市场不稳定、地缘政治冲突等外部因素仍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房地产低迷拖累投资,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不强等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增长。

微观主体感受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温差”

当前三驾马车均有一定韧性和扩展空间,而预期不稳、不强或成为未来经济发展中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宏观数据看,基本面韧性强盘子稳,但与微观感受有一些差异,形成了预期不稳的重要影响因素。

微观主体感受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温差”或主要源于结构性矛盾和政策传导时滞。这或是数据覆盖范围与代表性差异,宏观经济数据是通过对大量的样本进行统计和汇总得出的,能够反映经济总体的运行情况和趋势,但微观主体的感受往往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局部的市场环境,可能无法全面、准确地体现宏观经济的整体状况,导致两者之间存在差异。这种统计特性差异,显示,尽管城镇居民收入增长4.9%,但物价低位运行,导致实际购买力提升有限,且收入分配不均加剧了获得感分化。

行业和企业分化也是重要原因。不同行业和企业在经济形势下的表现存在差异。一些新兴产业和优势行业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发展态势良好,企业盈利增长,员工收入提高;而部分传统产业和受贸易摩擦、市场环境变化影响较大的行业则面临经营困境,企业效益下滑,员工收入增长停滞甚至下降。如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连续两个季度下降,而大型企业PMI保持在扩张区间。这种行业和企业的分化使得微观主体的感受与宏观经济的平均数据不一致。

政策传导时滞也效果差异,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传导和落地,从政策出台到对微观主体产生实际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滞。在政策传导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对政策的感受和受益程度也有所不同,一些企业可能在短期内尚未充分享受到政策的红利,从而导致微观主体的感受与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效果存在差异。

无论如何,微观主体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和信心对其感受有着重要影响。即使宏观经济数据表现较好,但如果消费者和企业对未来预期不乐观,担心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就业形势的稳定性等问题,也会导致其感受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出现偏差。

下一步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路径

首先还是需要持续扩大内需,激活消费潜能。政策需继续加力,进一步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范围,将服务消费纳入政策支持,如文化娱乐、健康养老等领域,预计可释放万亿级消费空间。也需要收入提振,通过税收优惠、技能培训等措施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推动居民消费从“量”向“质”升级。供给端积极进行场景创新,依托数字技术培育新型消费模式,如直播电商、智能家居、沉浸式体验等,增强消费粘性。

深化产业升级、筑牢制造根基是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的基础和根本之一。技术攻关或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卡脖子”领域,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完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持续绿色转型,落实制造业绿色低碳行动方案,推广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建立碳足迹核算标准,培育绿色供应链。注重对中小企业赋能,通过专项贷款、技术共享平台等降低转型成本,推动“专精特新”企业融入产业链核心环节。

优化政策协同,稳定市场预期至关重要。财政货币政策仍需发力,下半年可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重点支持新基建、民生项目。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坚持“因城施策”,优化首付比例、贷款利率,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促进市场供需再平衡。风险化解方面,稳妥处置地方债务,通过债务置换、市场化重组等方式缓释存量风险,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双循环联动。外贸提质,拓展“一带一路”市场,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优化通关便利化措施,稳定出口份额。外资吸引应全面落实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金融、科技等领域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投资环境透明度。坚持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加入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定,在绿色低碳、数字贸易等领域制定规则。

强化区域协调,释放增长潜力。城市群建设上,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引擎,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与产业分工协作,培育世界级增长极。支持乡村振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资源调配上,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产业转移政策,引导东部技术、资金与中西部资源、劳动力优势结合,实现协同发展。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态势,消费回暖、制造升级、绿色转型等亮点纷呈。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需以辩证思维看待数据,既看到增速放缓的压力,更要把握转型升级的机遇。短期靠财政与外贸韧性支撑数据,但微观活力依赖市场化改革与全球规则重塑。

若三季度在民营经济激励、中美关税规避、消费潜能释放上取得突破,全年经济仍可望在“复苏”轨道行进,通过政策精准发力、预期有效引导,有望在实现5%增长目标的同时,为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未来需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与安全,在全球经济变局中巩固竞争优势,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持久动能。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手机制造这位企业家发现,美国制造业根本离不开中国供应链
2025-07-21 11:03
商业与经济

中国经济韧性依旧,结构转型能否抵御外部冲击?

万喆: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下展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积极态势。下半年,中国能否有效激活内需潜力,顺利实现5%的年度增长目标?
万喆



当前的中国经济走势

从近期发布的二季度数据看,中国经济呈现“增速放缓但韧性凸显、结构优化持续推进”的特征。

总体而言,增长韧性仍然稳固。二季度GDP同比增长5.2%,虽较一季度5.4%的增速小幅回落,但仍高于市场预期的5.1%,且环比增长1.1%,显示经济内生动力仍在修复。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3%,成为主要驱动力,尤其是数字经济相关服务业延续两位数增长。

新质生产力崛起的亮点。高技术产品出口连续9个月增长(如工业机器人出口增61.5%),民营企业贡献57.3%外贸份额且创新活力增强。工业转型升级加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其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增长10.2%和9.5%,新能源车、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量增幅超30%,显示新质生产力培育成效显著。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4.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行业出口增长24%,凸显外贸韧性。

可以说,自去年9月底以来,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形成了较好支撑。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长10.6%,“两重”建设(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两新”政策(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加力扩围,带动有效投资增长。此外,夏粮稳产、畜牧业平稳为经济托底,农产品市场价格降幅收窄,显示农业基础稳固。

值得注意的是,内需边际改善但仍需发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6月单月增速回升至4.8%,但与疫情前水平仍有差距;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5%,但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1.2%,拖累整体投资表现。消费对增长贡献率虽超50%,但居民储蓄率仍处高位,消费潜力尚未完全释放。投资分化加剧,国有投资增速5.9% vs民间投资零增长,资源配置效率失衡制约长期动能。

韧性犹在,但也要看到压力尚存。外需短期反弹,6月出口同比增5.8%,其中机电产品增9.5%、“新三样”增12.7%,主因或是中美关税“休战”窗口期企业抢出口。但对美出口仍同比降16%(上半年中美贸易总值降9.3%),关税扰动未消。内需疲软延续,进口同比仅增1.1%,消费复苏滞后;工业品出厂价格深度下跌,反映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矛盾。整体趋势而言,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4.5%,外部贸易摩擦与内部结构转型双重承压。

未来首要外部扰动仍是中美关税战

当前中美双方正加紧落实“伦敦框架”成果,双方暂缓24%加征关税,保留10%基准税率(日内瓦共识),6月中美贸易额回升至3500亿元以上,同比降幅收窄至12%,较5月的20.8%显著改善。但理论上而言,8月12日为恢复高关税最后期限。

短期看,成果与挑战并存。积极信号是,美方恢复EDA软件、乙烷及部分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对华出口,中方加快稀土等战略资源出口审批,缓解了产业链断裂风险。双方在农产品、汽车等领域的关税调整也在推进中。潜在风险在于,美方在AI芯片、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封锁尚未解除,特朗普政府设定的90天关税期限临近,若谈判未达预期,可能重启“对等关税”,涉及中国对美出口约3000亿美元商品。

当前美方号称立场强硬,为全球关税战都带来较大不确定性。财长贝森特称若未达成协议,8月1日起对100余国加税,税率或达12%-15%,欧盟面临50%关税风险。

中长期而言,结构性矛盾仍需化解。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导致全球贸易碎片化风险加剧,WTO预计2025年全球贸易增速将从2024年的3.4%放缓至1.8%,中国外贸必将面临需求收缩、壁垒升高的双重压力。中国需通过市场多元化、出口结构升级等对冲风险,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提升高技术产品占比至35%以上,同时加快内需驱动转型。

从目前经济影响推演看,乐观路径如达成协议等,可稳定出口预期,但长期需规避“关税依赖症”,加速市场多元化。若做好悲观情景打算,谈判破裂会全球贸易成本上升,或拖累中国2025年GDP增速,亦需警惕汽车、电子等敏感行业受冲击。

展望全年GDP能否实现5%增长?

综合多方因素,若三季度政策加码且中美避免关税升级,中国有能力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但实现难度高于2024年。

目前看,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潜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有能力应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政策工具箱仍然充足。政府将持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精准地发力,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包括减税降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财政政策加力提效,预计下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超1.5万亿元,重点支持基建、产业升级等领域。货币政策保持宽松,预计全年降准0.5-1个百分点,引导实际利率下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长动能转换加速。新质生产力支撑有力,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1.3%,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7.5%,为经济注入新动能。消费潜力也在释放,随着促消费政策如以旧换新、服务消费扩容持续发力,下半年社零增速有望继续回升。

全球不确定性较强,外部压力虽大,但仍可控。尽管全球贸易增速下调至1.8%,但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13%,占外贸总值比重提升至38%,抵消了部分对美欧出口下滑的影响。中美关税谈判若能达成阶段性协议,将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预计可拉动出口增速1-2个百分点。

面临的制约条件也不少,全球贸易萎缩或萎缩,世行下调2025年全球增速至2.3%,70%经济体增长预期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需市场不稳定、地缘政治冲突等外部因素仍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房地产低迷拖累投资,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不强等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增长。

微观主体感受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温差”

当前三驾马车均有一定韧性和扩展空间,而预期不稳、不强或成为未来经济发展中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宏观数据看,基本面韧性强盘子稳,但与微观感受有一些差异,形成了预期不稳的重要影响因素。

微观主体感受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温差”或主要源于结构性矛盾和政策传导时滞。这或是数据覆盖范围与代表性差异,宏观经济数据是通过对大量的样本进行统计和汇总得出的,能够反映经济总体的运行情况和趋势,但微观主体的感受往往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局部的市场环境,可能无法全面、准确地体现宏观经济的整体状况,导致两者之间存在差异。这种统计特性差异,显示,尽管城镇居民收入增长4.9%,但物价低位运行,导致实际购买力提升有限,且收入分配不均加剧了获得感分化。

行业和企业分化也是重要原因。不同行业和企业在经济形势下的表现存在差异。一些新兴产业和优势行业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发展态势良好,企业盈利增长,员工收入提高;而部分传统产业和受贸易摩擦、市场环境变化影响较大的行业则面临经营困境,企业效益下滑,员工收入增长停滞甚至下降。如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连续两个季度下降,而大型企业PMI保持在扩张区间。这种行业和企业的分化使得微观主体的感受与宏观经济的平均数据不一致。

政策传导时滞也效果差异,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传导和落地,从政策出台到对微观主体产生实际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滞。在政策传导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对政策的感受和受益程度也有所不同,一些企业可能在短期内尚未充分享受到政策的红利,从而导致微观主体的感受与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效果存在差异。

无论如何,微观主体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和信心对其感受有着重要影响。即使宏观经济数据表现较好,但如果消费者和企业对未来预期不乐观,担心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就业形势的稳定性等问题,也会导致其感受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出现偏差。

下一步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路径

首先还是需要持续扩大内需,激活消费潜能。政策需继续加力,进一步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范围,将服务消费纳入政策支持,如文化娱乐、健康养老等领域,预计可释放万亿级消费空间。也需要收入提振,通过税收优惠、技能培训等措施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推动居民消费从“量”向“质”升级。供给端积极进行场景创新,依托数字技术培育新型消费模式,如直播电商、智能家居、沉浸式体验等,增强消费粘性。

深化产业升级、筑牢制造根基是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的基础和根本之一。技术攻关或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卡脖子”领域,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完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持续绿色转型,落实制造业绿色低碳行动方案,推广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建立碳足迹核算标准,培育绿色供应链。注重对中小企业赋能,通过专项贷款、技术共享平台等降低转型成本,推动“专精特新”企业融入产业链核心环节。

优化政策协同,稳定市场预期至关重要。财政货币政策仍需发力,下半年可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重点支持新基建、民生项目。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坚持“因城施策”,优化首付比例、贷款利率,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促进市场供需再平衡。风险化解方面,稳妥处置地方债务,通过债务置换、市场化重组等方式缓释存量风险,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双循环联动。外贸提质,拓展“一带一路”市场,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优化通关便利化措施,稳定出口份额。外资吸引应全面落实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金融、科技等领域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投资环境透明度。坚持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加入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定,在绿色低碳、数字贸易等领域制定规则。

强化区域协调,释放增长潜力。城市群建设上,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引擎,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与产业分工协作,培育世界级增长极。支持乡村振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资源调配上,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产业转移政策,引导东部技术、资金与中西部资源、劳动力优势结合,实现协同发展。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态势,消费回暖、制造升级、绿色转型等亮点纷呈。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需以辩证思维看待数据,既看到增速放缓的压力,更要把握转型升级的机遇。短期靠财政与外贸韧性支撑数据,但微观活力依赖市场化改革与全球规则重塑。

若三季度在民营经济激励、中美关税规避、消费潜能释放上取得突破,全年经济仍可望在“复苏”轨道行进,通过政策精准发力、预期有效引导,有望在实现5%增长目标的同时,为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未来需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与安全,在全球经济变局中巩固竞争优势,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持久动能。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