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7-19 15:10
商业与经济 科技

垃圾不够烧?变化如何发生的

中国垃圾处理产业正实实在在走向世界前列。
垃圾桶
好评



自从多地实施垃圾分类并鼓励焚烧厂建设以来,我国垃圾焚烧产能确实出现了快速提升,不少城市已经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并且着手进行陈腐垃圾开挖二次处理的工作。过去困扰大城市的“垃圾围城”问题有望成为历史。

但是,开挖陈腐垃圾背后更重要的动机,或许并非“垃圾不够用”,而是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仍然需要填埋,而政策又限制扩大填埋场面积,只能选择对现有填埋能力进行优化。

无论如何,垃圾分类和焚烧的普及,仍然是中国垃圾处理产业的一大进步,开挖陈腐垃圾也是整个体系优化的重要一环。中国垃圾处理产业正实实在在走向世界前列。

平常藏在角落滋生细菌的垃圾,也没想到自己还能有被争夺的一天。

“中国前几年开始禁止接收洋垃圾”“垃圾不够烧,有垃圾焚烧发电厂把20年前填埋的垃圾挖出来了”“垃圾焚烧发电厂也要走下沉路线了”......一段时间以来,国内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类似的讨论,尽管不少讨论的出发点,是希望彰显近年来中国垃圾焚烧能力的大幅进步,但人们仍然不禁好奇,中国的垃圾真的“不够用”了吗?

“垃圾围城”

从“垃圾围城”到“无废城市”,中国的垃圾处理之路十分沉重。

有关我国处理垃圾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改革开放。彼时,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对廉价原材料需求激增,而发达国家则在寻找低成本处理垃圾的方式,双方一拍即合,包含废塑料、废金属、废纸等在内的可回收废料就这样被出口到中国。

因为这些垃圾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因而被称为“洋垃圾”。

在当时来看,这是一笔双赢的生意。据经济日报报道,进口固体废物最大的优点就是成本低,可以获得大量再生资源以2015年为例,通过进口固体废物,我国可获得再生纸约2335万吨,再生塑料约749万吨,钢铁约482万吨,再生铝约166万吨,再生铜约167万吨。折算下来,在源头上可以节约原木2102万吨,石油1498万吨至2247万吨,铁矿石820万吨,铝土矿789万吨,铜精矿833万吨。这不仅缓解了工业发展材料不足的矛盾,也降低了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伤害。

而对方只需要支付一笔垃圾清运费和运输费,就足以处理令当地企业头疼的垃圾问题。

就这样,尝到了甜头的发达国家开始加大外送“洋垃圾”的规模,最夸张的时候,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厂”,“吃下”全球超过45%的垃圾。

可参考的是,吴晓波在《财富生活》中写道,自1992年以来,中国进口了1.6亿吨瓶罐、塑料袋、包装纸等废弃物,约占这26年间全球垃圾总量的45%。其中,全球72%的塑料垃圾都流向了中国。

但垃圾就是垃圾,除了少部分变废为宝外,大部分还是以垃圾的形态存在。且中国当时并没有足以处理这些垃圾的体量和技术,于是大量的垃圾被焚烧、被填埋、被掩盖,造成大面积空气、河流、土壤污染。

转机出现在2017年。当年7月,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2017年年底前,禁止进口来自生活源的废塑料、未经分拣的废纸以及废纺织原料、钒渣等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2021年1月1日,中国正式实施全面禁止固体废物进口,“洋垃圾”时代彻底终结。

“垃圾分类”

“洋垃圾”时代结束不久,“垃圾分类”迅速接棒。

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近日联合发布《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向相关部委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人民政府征求意见。

《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分类,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垃圾分类的好处是,将垃圾处理“前置优化”。

通过分类,可回收物(如金属、纸张、塑料)和有害垃圾(如电池、灯管)被分离,剩余垃圾的成分更单一、热值更高,燃烧更充分,减少能源浪费。垃圾分类可将厨余垃圾、湿垃圾等含水率高的组分分离,降低焚烧原料的含水率,避免因水分过多导致焚烧温度不足。

垃圾分裂还能降低焚烧污染。通过分类,有害物质被单独处理,减少焚烧过程中重金属、二噁英等污染物的排放。例如,含氯塑料在高温下易生成二噁英,分类后可避免其进入焚烧炉。

值得一提的是,分离出的可燃垃圾(如纸张、塑料、木材)热值更高,分类后垃圾的平均热值可提升30%~50%,焚烧时产生的热量更稳定,利于发电或供热等资源化利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提升焚烧效率的同时,垃圾分类也“截流”了部分焚烧量。

“原来100吨的垃圾焚烧量,经过垃圾分类可以分出去10吨,重量上,分出去大概在原来的20-25%。”江苏某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技术人员向观察者网表示,尽管经过垃圾分类后垃圾的燃烧率变高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可焚烧的干垃圾却变少了。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与2019年相比,2020年上海全市“四分类”垃圾量实现“三增一减”目标,其中,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每天6375吨,同比增长57.5%;有害垃圾收运量每天达2.57吨,同比增长三倍多;湿垃圾收运量为每天9504吨,同比增长27.5%;干垃圾处置量每天约1.42万吨,同比减少20%。

换言之,可焚烧的干垃圾同比下降了2成。

2021年上半年,上海干垃圾仍旧保持减量状态。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上海市干垃圾控制量每日14847吨,湿垃圾分类量每日10311吨,可回收物回收量每日7104吨,有害垃圾分类量每日2.02吨。与2019年未实施垃圾分类的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8%、增长89%、增长1.65倍、增长14倍。

另值得一提的是,在可焚烧的干垃圾减量的同时,垃圾总清运量也随着人口的稳定出现下滑趋势。

以北京举例,据新华社报道,2021年前4个月,北京日均清运量2.06万吨,比2020年日均清运量下降6.36%,比2019年日均清运量2.77万吨减少7100余吨,减量效果相当于少建了2座日处理30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焚烧热潮

可焚烧垃圾减少了,但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数量却在日益壮大。

江苏某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技术人员向观察者网介绍,垃圾焚烧发电,是将城市生活垃圾由专业转运站运送至厂区,由厂内储运系统接收、输送及存放,经放置脱水后进入焚烧系统;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加热余热锅炉产生蒸汽,带动汽轮发电机组产生电能;产生的烟气通过处理系统净化达到国家标准后通过烟囱排放;产生的炉渣排出后予以再利用(如制砖);产生的飞灰经过收集、稳定后统一交由第三方填埋处理。

“垃圾焚烧发电厂主要靠垃圾处理费和向国家电网出售垃圾处理后产生的电能产生收益。”该技术人员向观察者网表示,但为了激励企业自发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特别是无害化垃圾焚烧发电厂,政府特意将其纳入可再生能源补贴。

“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底,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50%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到60%以上。这一目标在《“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

“十四五”规划目标提升:到2025年底,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65%左右。

为完成考核指标,也为拿到补贴,国内各地掀起建厂热潮。

以云南为例,为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处理水平,云南省编制完成了《云南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中长期专项规划(2019-2030年)》。

根据规划,到2020年底,云南省拟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4座,预计生活垃圾焚烧的日处理能力将新增9250吨。到2030年底,全省拟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32座,预计生活垃圾焚烧的日处理能力将新增15450吨。

落在执行上,截至2025年6月,云南省在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30座,焚烧处理能力占比提升至70%。

也就是说,从时间节点上看,云南省已经超前完成任务进度了。

当然,超前完成任务的肯定不止云南。

2024年,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生活垃圾焚烧厂64座,日处理能力8.89万吨,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其他垃圾实现“零增长”,原生垃圾实现“零填埋”,并得到全量无害化处理。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6.54%、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37%、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超过59%,提前两年完成了住建部确定的“十四五”目标任务。


“垃圾不够用”?

随着垃圾焚烧发电厂产能快速扩张、垃圾分类推进以及垃圾增长放缓,一些关于“垃圾不够用”的报道也开始频繁出现。

以上海举例,2023年前10月,上海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637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2吨、湿垃圾日分出量9391吨、干垃圾日清运量17325吨,其中湿垃圾和干垃圾日清运量合计为2.67万吨。

可对比的是,同一时期,上海已建成焚烧厂15座、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10座,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达到每日3.6万吨。

有报道称,3.6万吨的日处理量和2.67万吨日清运量之间,垃圾处理厂存在着约1万吨的“垃圾缺口”。

跨区域“抢垃圾”的现象也时有出现,例如,河南商水静脉产业园接收周口周边县垃圾;海口、上海等地甚至开挖填埋场陈腐垃圾用于焚烧。

开挖填埋场陈腐垃圾,对垃圾焚烧企业来说是增加效益,但周边居民就未必乐意了。2024年,广州市兴丰应急填埋场存量垃圾开挖项目就曾引起居民抗议,但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于10月份仍然审查通过了该项目环评。

不过,就此得出结论说中国“垃圾不够用”,或许理由并不充分。

对于上海市所谓1万吨的“垃圾缺口”,市绿容局近日已经出面澄清。上海市绿容局指出,垃圾焚烧厂并不仅仅是焚烧生活垃圾,还要协同焚烧一般工业固废、装修垃圾分拣残渣等其他垃圾。目前,全市焚烧厂年实际的处理能力为933万吨。以去年为例,入炉总量约838万吨,入炉负荷率达到90%,处于正常负荷运行状态。

而观察者网查询广州市兴丰垃圾开挖项目的环评报告发现,报告中指出的开挖原因,并非“垃圾不够用”,而是需要腾出库容。

报告指出:“目前,广州市已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而经焚烧后的飞灰等垃圾残余物则因无法进一步资源化利用,只能依靠现有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截至2023年底,广州市现有填埋场飞灰填埋库容剩余302万立方米,随着广州各资源热力电厂二期的全面投产,据预测,剩余飞灰库容仅可继续使用至2030年,无法满足广州市未来飞灰填埋的需求。在不再规划和新建原生垃圾填埋设施的前提下,对现有垃圾填埋场进行开发,腾退部分库容,是解决广州市飞灰填埋库容紧张的有效途径。”

当然,挖出来的陈腐垃圾用于焚烧,本身也是件好事。

谈及开挖填埋场陈腐垃圾用于焚烧,江苏某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技术人员表示此举利大于弊,“垃圾填埋想要做到无害化处理,起码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周期,在这个过程中,防渗膜如若出现问题,还会导致土地污染,相较之下,焚烧处理是最佳的选择。

此外,由于垃圾焚烧产业日益有利可图,企业的异地扩张也会带来“垃圾量缺口”,成为开挖垃圾的动机之一。

以全球最大垃圾发电投资运营商光大环境举例,其在2024年年报中多次提出“垃圾量缺口”一词,并指出,“通过加强与政府沟通与协调,积极捕捉市场信息,全力拓展垃圾市场、多维度开源增量,实现垃圾入场量持续增加,2024年入厂垃圾较2023年增加了7.1%,进一步缩小垃圾量缺口。”

上述专家对观察者网指出,一些大企业可以通过与政府合作,直接收取政府清运的垃圾资源,但小企业就要自己找垃圾,所以也会选择挖垃圾。

行业洗牌

尽管垃圾焚烧产业近年快速扩张,但随着补贴退坡叠加环保升级,行业未来也会面临加速洗牌与转型的风险。

2020年9月,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明确生物质发电项目,包括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和沼气发电项目,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为82,500小时。在未超过项目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时,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当年实际发电量给予补贴。

按照规定纳入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清单范围的项目,所发电量超过全生命周期补贴电量部分,不再享受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核发绿证准许参与绿证交易。

按照规定纳入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清单范围的项目,生物质发电项目自并网之日起满15年后,无论项目是否达到全生命周期补贴电量,不再享受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核发绿证准许参与绿证交易。

晶捷互动创始人品牌战略专家陈晶晶指出,垃圾焚烧作为当前主流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技术日益成熟。过去十多年,在政策鼓励与环保压力双重驱动下,各地纷纷上马焚烧发电项目,一些地区出现了处理能力过剩、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焚烧电厂的主要收入来自政府按垃圾处理量支付的服务费用,和少部分上网电价收入。然而,随着地方财政压力加剧,这类支付频繁出现延迟或拖欠,导致企业现金流紧张、运营受限,尤其是民营焚烧厂。

在陈晶晶看来,当前行业面临“产能盲目扩张—财政支付不稳定—运营困难”的结构性困境,亟需通过建立区域协同的产能规划,推动垃圾处理服务市场化,提升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和财政支付保障机制等措施,推动垃圾焚烧行业从粗放发展走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也在倒逼行业洗牌。随着二噁英、重金属等新污染物排放标准日趋严格,技术落后、规模较小的焚烧厂因难以承担设备升级成本,纷纷被迫关停。而大型焚烧厂凭借规模效应,得以在严苛的环保要求下生存,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面对困境,行业积极谋求转型,产能整合与出海布局成为企业突围的重要路径。

例如,瀚蓝环境以119.5亿港元私有化收购粤丰环保后,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从4.51万吨跃升至9.76万吨,跻身行业前三、A股第一;光大环境则瞄准了海外市场,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有关费尔干纳州及纳曼干州垃圾发电项目的联合开发协议。

技术创新也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

其中,上海环境联合同济大学等优势单位共同完成了飞灰原位炉内低碳协同减量和无害化处理工艺(FlyAshSaltSeparationandThermalTreatment,简称FAST)的示范工程建设和运营,持续助力固体废物近零填埋工作推进,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光大环境自主研发生产的焚烧炉(含小型炉)、水冷焚烧炉、渗滤液处理成套设备、烟气处理成套设备及危险与医疗废弃物处理回转窖五项产品通过欧盟C认证,为进一步拓展欧洲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垃圾焚烧行业需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区域协同,并在政策引导下,构建“减量—分类—高效焚烧—循环利用”的全链条生态,实现从“被动处理”到“价值创造”的跨越,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行业转型已至,破局者方能突围。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垃圾桶
2025-07-19 15:10
商业与经济 科技

垃圾不够烧?变化如何发生的

中国垃圾处理产业正实实在在走向世界前列。
好评



自从多地实施垃圾分类并鼓励焚烧厂建设以来,我国垃圾焚烧产能确实出现了快速提升,不少城市已经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并且着手进行陈腐垃圾开挖二次处理的工作。过去困扰大城市的“垃圾围城”问题有望成为历史。

但是,开挖陈腐垃圾背后更重要的动机,或许并非“垃圾不够用”,而是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仍然需要填埋,而政策又限制扩大填埋场面积,只能选择对现有填埋能力进行优化。

无论如何,垃圾分类和焚烧的普及,仍然是中国垃圾处理产业的一大进步,开挖陈腐垃圾也是整个体系优化的重要一环。中国垃圾处理产业正实实在在走向世界前列。

平常藏在角落滋生细菌的垃圾,也没想到自己还能有被争夺的一天。

“中国前几年开始禁止接收洋垃圾”“垃圾不够烧,有垃圾焚烧发电厂把20年前填埋的垃圾挖出来了”“垃圾焚烧发电厂也要走下沉路线了”......一段时间以来,国内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类似的讨论,尽管不少讨论的出发点,是希望彰显近年来中国垃圾焚烧能力的大幅进步,但人们仍然不禁好奇,中国的垃圾真的“不够用”了吗?

“垃圾围城”

从“垃圾围城”到“无废城市”,中国的垃圾处理之路十分沉重。

有关我国处理垃圾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改革开放。彼时,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对廉价原材料需求激增,而发达国家则在寻找低成本处理垃圾的方式,双方一拍即合,包含废塑料、废金属、废纸等在内的可回收废料就这样被出口到中国。

因为这些垃圾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因而被称为“洋垃圾”。

在当时来看,这是一笔双赢的生意。据经济日报报道,进口固体废物最大的优点就是成本低,可以获得大量再生资源以2015年为例,通过进口固体废物,我国可获得再生纸约2335万吨,再生塑料约749万吨,钢铁约482万吨,再生铝约166万吨,再生铜约167万吨。折算下来,在源头上可以节约原木2102万吨,石油1498万吨至2247万吨,铁矿石820万吨,铝土矿789万吨,铜精矿833万吨。这不仅缓解了工业发展材料不足的矛盾,也降低了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伤害。

而对方只需要支付一笔垃圾清运费和运输费,就足以处理令当地企业头疼的垃圾问题。

就这样,尝到了甜头的发达国家开始加大外送“洋垃圾”的规模,最夸张的时候,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厂”,“吃下”全球超过45%的垃圾。

可参考的是,吴晓波在《财富生活》中写道,自1992年以来,中国进口了1.6亿吨瓶罐、塑料袋、包装纸等废弃物,约占这26年间全球垃圾总量的45%。其中,全球72%的塑料垃圾都流向了中国。

但垃圾就是垃圾,除了少部分变废为宝外,大部分还是以垃圾的形态存在。且中国当时并没有足以处理这些垃圾的体量和技术,于是大量的垃圾被焚烧、被填埋、被掩盖,造成大面积空气、河流、土壤污染。

转机出现在2017年。当年7月,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2017年年底前,禁止进口来自生活源的废塑料、未经分拣的废纸以及废纺织原料、钒渣等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2021年1月1日,中国正式实施全面禁止固体废物进口,“洋垃圾”时代彻底终结。

“垃圾分类”

“洋垃圾”时代结束不久,“垃圾分类”迅速接棒。

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近日联合发布《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向相关部委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人民政府征求意见。

《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分类,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垃圾分类的好处是,将垃圾处理“前置优化”。

通过分类,可回收物(如金属、纸张、塑料)和有害垃圾(如电池、灯管)被分离,剩余垃圾的成分更单一、热值更高,燃烧更充分,减少能源浪费。垃圾分类可将厨余垃圾、湿垃圾等含水率高的组分分离,降低焚烧原料的含水率,避免因水分过多导致焚烧温度不足。

垃圾分裂还能降低焚烧污染。通过分类,有害物质被单独处理,减少焚烧过程中重金属、二噁英等污染物的排放。例如,含氯塑料在高温下易生成二噁英,分类后可避免其进入焚烧炉。

值得一提的是,分离出的可燃垃圾(如纸张、塑料、木材)热值更高,分类后垃圾的平均热值可提升30%~50%,焚烧时产生的热量更稳定,利于发电或供热等资源化利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提升焚烧效率的同时,垃圾分类也“截流”了部分焚烧量。

“原来100吨的垃圾焚烧量,经过垃圾分类可以分出去10吨,重量上,分出去大概在原来的20-25%。”江苏某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技术人员向观察者网表示,尽管经过垃圾分类后垃圾的燃烧率变高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可焚烧的干垃圾却变少了。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与2019年相比,2020年上海全市“四分类”垃圾量实现“三增一减”目标,其中,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每天6375吨,同比增长57.5%;有害垃圾收运量每天达2.57吨,同比增长三倍多;湿垃圾收运量为每天9504吨,同比增长27.5%;干垃圾处置量每天约1.42万吨,同比减少20%。

换言之,可焚烧的干垃圾同比下降了2成。

2021年上半年,上海干垃圾仍旧保持减量状态。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上海市干垃圾控制量每日14847吨,湿垃圾分类量每日10311吨,可回收物回收量每日7104吨,有害垃圾分类量每日2.02吨。与2019年未实施垃圾分类的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8%、增长89%、增长1.65倍、增长14倍。

另值得一提的是,在可焚烧的干垃圾减量的同时,垃圾总清运量也随着人口的稳定出现下滑趋势。

以北京举例,据新华社报道,2021年前4个月,北京日均清运量2.06万吨,比2020年日均清运量下降6.36%,比2019年日均清运量2.77万吨减少7100余吨,减量效果相当于少建了2座日处理30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焚烧热潮

可焚烧垃圾减少了,但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数量却在日益壮大。

江苏某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技术人员向观察者网介绍,垃圾焚烧发电,是将城市生活垃圾由专业转运站运送至厂区,由厂内储运系统接收、输送及存放,经放置脱水后进入焚烧系统;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加热余热锅炉产生蒸汽,带动汽轮发电机组产生电能;产生的烟气通过处理系统净化达到国家标准后通过烟囱排放;产生的炉渣排出后予以再利用(如制砖);产生的飞灰经过收集、稳定后统一交由第三方填埋处理。

“垃圾焚烧发电厂主要靠垃圾处理费和向国家电网出售垃圾处理后产生的电能产生收益。”该技术人员向观察者网表示,但为了激励企业自发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特别是无害化垃圾焚烧发电厂,政府特意将其纳入可再生能源补贴。

“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底,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50%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到60%以上。这一目标在《“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

“十四五”规划目标提升:到2025年底,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65%左右。

为完成考核指标,也为拿到补贴,国内各地掀起建厂热潮。

以云南为例,为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处理水平,云南省编制完成了《云南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中长期专项规划(2019-2030年)》。

根据规划,到2020年底,云南省拟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4座,预计生活垃圾焚烧的日处理能力将新增9250吨。到2030年底,全省拟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32座,预计生活垃圾焚烧的日处理能力将新增15450吨。

落在执行上,截至2025年6月,云南省在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30座,焚烧处理能力占比提升至70%。

也就是说,从时间节点上看,云南省已经超前完成任务进度了。

当然,超前完成任务的肯定不止云南。

2024年,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生活垃圾焚烧厂64座,日处理能力8.89万吨,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其他垃圾实现“零增长”,原生垃圾实现“零填埋”,并得到全量无害化处理。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6.54%、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37%、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超过59%,提前两年完成了住建部确定的“十四五”目标任务。


“垃圾不够用”?

随着垃圾焚烧发电厂产能快速扩张、垃圾分类推进以及垃圾增长放缓,一些关于“垃圾不够用”的报道也开始频繁出现。

以上海举例,2023年前10月,上海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637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2吨、湿垃圾日分出量9391吨、干垃圾日清运量17325吨,其中湿垃圾和干垃圾日清运量合计为2.67万吨。

可对比的是,同一时期,上海已建成焚烧厂15座、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10座,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达到每日3.6万吨。

有报道称,3.6万吨的日处理量和2.67万吨日清运量之间,垃圾处理厂存在着约1万吨的“垃圾缺口”。

跨区域“抢垃圾”的现象也时有出现,例如,河南商水静脉产业园接收周口周边县垃圾;海口、上海等地甚至开挖填埋场陈腐垃圾用于焚烧。

开挖填埋场陈腐垃圾,对垃圾焚烧企业来说是增加效益,但周边居民就未必乐意了。2024年,广州市兴丰应急填埋场存量垃圾开挖项目就曾引起居民抗议,但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于10月份仍然审查通过了该项目环评。

不过,就此得出结论说中国“垃圾不够用”,或许理由并不充分。

对于上海市所谓1万吨的“垃圾缺口”,市绿容局近日已经出面澄清。上海市绿容局指出,垃圾焚烧厂并不仅仅是焚烧生活垃圾,还要协同焚烧一般工业固废、装修垃圾分拣残渣等其他垃圾。目前,全市焚烧厂年实际的处理能力为933万吨。以去年为例,入炉总量约838万吨,入炉负荷率达到90%,处于正常负荷运行状态。

而观察者网查询广州市兴丰垃圾开挖项目的环评报告发现,报告中指出的开挖原因,并非“垃圾不够用”,而是需要腾出库容。

报告指出:“目前,广州市已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而经焚烧后的飞灰等垃圾残余物则因无法进一步资源化利用,只能依靠现有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截至2023年底,广州市现有填埋场飞灰填埋库容剩余302万立方米,随着广州各资源热力电厂二期的全面投产,据预测,剩余飞灰库容仅可继续使用至2030年,无法满足广州市未来飞灰填埋的需求。在不再规划和新建原生垃圾填埋设施的前提下,对现有垃圾填埋场进行开发,腾退部分库容,是解决广州市飞灰填埋库容紧张的有效途径。”

当然,挖出来的陈腐垃圾用于焚烧,本身也是件好事。

谈及开挖填埋场陈腐垃圾用于焚烧,江苏某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技术人员表示此举利大于弊,“垃圾填埋想要做到无害化处理,起码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周期,在这个过程中,防渗膜如若出现问题,还会导致土地污染,相较之下,焚烧处理是最佳的选择。

此外,由于垃圾焚烧产业日益有利可图,企业的异地扩张也会带来“垃圾量缺口”,成为开挖垃圾的动机之一。

以全球最大垃圾发电投资运营商光大环境举例,其在2024年年报中多次提出“垃圾量缺口”一词,并指出,“通过加强与政府沟通与协调,积极捕捉市场信息,全力拓展垃圾市场、多维度开源增量,实现垃圾入场量持续增加,2024年入厂垃圾较2023年增加了7.1%,进一步缩小垃圾量缺口。”

上述专家对观察者网指出,一些大企业可以通过与政府合作,直接收取政府清运的垃圾资源,但小企业就要自己找垃圾,所以也会选择挖垃圾。

行业洗牌

尽管垃圾焚烧产业近年快速扩张,但随着补贴退坡叠加环保升级,行业未来也会面临加速洗牌与转型的风险。

2020年9月,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明确生物质发电项目,包括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和沼气发电项目,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为82,500小时。在未超过项目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时,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当年实际发电量给予补贴。

按照规定纳入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清单范围的项目,所发电量超过全生命周期补贴电量部分,不再享受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核发绿证准许参与绿证交易。

按照规定纳入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清单范围的项目,生物质发电项目自并网之日起满15年后,无论项目是否达到全生命周期补贴电量,不再享受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核发绿证准许参与绿证交易。

晶捷互动创始人品牌战略专家陈晶晶指出,垃圾焚烧作为当前主流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技术日益成熟。过去十多年,在政策鼓励与环保压力双重驱动下,各地纷纷上马焚烧发电项目,一些地区出现了处理能力过剩、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焚烧电厂的主要收入来自政府按垃圾处理量支付的服务费用,和少部分上网电价收入。然而,随着地方财政压力加剧,这类支付频繁出现延迟或拖欠,导致企业现金流紧张、运营受限,尤其是民营焚烧厂。

在陈晶晶看来,当前行业面临“产能盲目扩张—财政支付不稳定—运营困难”的结构性困境,亟需通过建立区域协同的产能规划,推动垃圾处理服务市场化,提升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和财政支付保障机制等措施,推动垃圾焚烧行业从粗放发展走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也在倒逼行业洗牌。随着二噁英、重金属等新污染物排放标准日趋严格,技术落后、规模较小的焚烧厂因难以承担设备升级成本,纷纷被迫关停。而大型焚烧厂凭借规模效应,得以在严苛的环保要求下生存,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面对困境,行业积极谋求转型,产能整合与出海布局成为企业突围的重要路径。

例如,瀚蓝环境以119.5亿港元私有化收购粤丰环保后,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从4.51万吨跃升至9.76万吨,跻身行业前三、A股第一;光大环境则瞄准了海外市场,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有关费尔干纳州及纳曼干州垃圾发电项目的联合开发协议。

技术创新也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

其中,上海环境联合同济大学等优势单位共同完成了飞灰原位炉内低碳协同减量和无害化处理工艺(FlyAshSaltSeparationandThermalTreatment,简称FAST)的示范工程建设和运营,持续助力固体废物近零填埋工作推进,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光大环境自主研发生产的焚烧炉(含小型炉)、水冷焚烧炉、渗滤液处理成套设备、烟气处理成套设备及危险与医疗废弃物处理回转窖五项产品通过欧盟C认证,为进一步拓展欧洲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垃圾焚烧行业需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区域协同,并在政策引导下,构建“减量—分类—高效焚烧—循环利用”的全链条生态,实现从“被动处理”到“价值创造”的跨越,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行业转型已至,破局者方能突围。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