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越:特朗普与普京的会晤更可能是一场“试探式对话”而非突破性外交行动。美俄乌三方分歧巨大的格局决定了停火协议难以立即达成。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8-14 09:49
社会与生活
教育|没时间玩,是现代家庭的最大谎言+ 查看更多
教育|没时间玩,是现代家庭的最大谎言
+ 查看更多
徐海娜:喜欢玩,意味着人们对周遭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想要趋近、探索、接触、体验,玩耍让人更加热爱生活。时间不是稀缺的,而是被我们的选择塑造的。
徐海娜
■
我们总觉得要忙完这阵,才能带孩子去玩,然而,常常一等就是一年半载。当我们给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排序的时候,“玩”似乎永远是待办事项,或者根本没有被加入日程。但是如果我们转变思维,随时玩起来,就会发现,我们不是没有时间玩。也不要等到有空才去玩,而是先去玩,才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有空。
随时玩、自由玩
当我们觉得没时间玩的时候,首要问题可能是我们把“玩”这件事与工作、学习、日常生活分离了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假如我们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能够顺便玩,“玩”就会变得更加简单,也更容易实现。
小孩子天性爱玩,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玩。有的父母把家务、通勤等种种生活中必须做的事都设计成简单的游戏,让孩子参与进来,孩子高高兴兴就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了。其实对大人来说也一样。因为,玩,从来没有固定的形式,玩的兴致可以贯穿在我们做的每一件事中。例如,做饭这种几乎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如果把它看成一项必须完成的工作,就容易心生厌烦;如果把它看成一个可以发挥创造力的游戏,就会乐在其中。何况现代科学早已证明,玩对于工作和学习有益之外,对于我们保持对生活的热情,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也非常重要。
其次,我们不妨问问自己,“玩”为什么不能排入日程?曾经在网上刷到过小学生吐槽父母的视频,他们控诉,明明已经写完作业了,还不让玩。其实这反映出的正是父母内心的焦虑,还隐含着对孩子的不信任。这时,父母就成为孩子发展自律能力和走向独立道路上的绊脚石。当然,这些父母也没有认识到玩的重要性。心理学家彼得•格雷所著《玩耍是最认真的学习》一书一开头就提到,我们曾那样独立,那样自由,但现在的孩子却不一样,这是社会的重大损失。我们留给孩子玩耍、探索和追求自己兴趣的时间和自由,现在越来越少了。
我们做父母,不必要时时监控孩子的状态,让玩自然而然地发生是最好的。记得我小时候,学校留的作业不多,家长更不会布置作业,也很少有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的学习任务。闲暇时,小孩子总在户外玩。我外婆家住在一个非常大的大院里,里面有几十户人家。当我在外婆家院子里玩的时候,总能遇到其他的小朋友。那时候,我们这些小朋友常常一起玩,设计出各种游戏,超多人参加的过家家、抓人、追跑、捉迷藏都非常平常。为了安全和有趣,我们会自行设计出游戏规则,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参加的人员等,不断地去调整。在游戏里,我们尝试成人角色,也锻炼社交技巧,我们学会怎样在吵架以后重归于好,也学会修复情感创伤。有时候在学校遇到什么事情时,放学后的扮演游戏可以让小朋友变成老师,回顾事情经过,而掌控者是小朋友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情也会慢慢平复,找回安全和自信。
一切正如彼得•格雷在其书中所说的那样:“自由自在地玩耍是孩子们学会交朋友、克服恐惧、解决问题,以及在一般情况下掌控自己生活的手段和途径。”现代很多小朋友出现的情绪问题和社交问题,都多多少少与缺乏自发组织的集体游戏有关。自由玩耍也和孩子的心理韧性直接相关,缺乏玩耍的童年,可能会导致想象力的贫乏和情绪的脆弱。孩子们玩耍的自由,不断被减少,那么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阶段的身心健康水平,也会不断下降。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愿不愿意承认“玩”与工作、学习、生活不可分,或者说同等重要,“玩”也可以排在优先事项的前列。所以,与其说“没时间玩”,不如说,很多家庭不愿意为“玩”腾出时间。时间从来不是天然稀缺的,而是被我们的选择塑造的。
玩耍的兴致,从家长开始
除了要让孩子玩,父母也需要做示范,不是只有捧着手机才是娱乐和休息。台湾有位临床心理医师王意中认为,父母首先要爱玩,玩兴很重要,家里有没有这种兴致和父母攸关。他这样说:“这里的玩,指的是爸妈对于生活周遭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想要趋近、探索、接触、体验。当父母对周遭事物总是充满热爱,这时将让孩子感受到,我们与周遭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很紧密的。”简单的话,却意味深长。
我小时候,很爱看书,可是那时家乡小城只有一间新华书店,而且书店里只有一排少儿书。每次我跟着爸爸去书店,爸爸都会像一个孩子一样兴奋地“寻宝”。每找到一本好书,他就眼睛发亮,声音也雀跃起来,又克制着不敢在书店大声说话。他的这种热情直接感染了我,让我对他手里的书特别好奇。我觉得,这也是他的玩心,他的兴致。
网上曾流传过一个爸爸带孩子的短视频。爸爸让孩子站在墙边的靶子下面,爸爸向着靶子投掷玩具飞镖,每投一下,孩子就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又像是假装害怕和惊讶,看得人忍俊不止。这位爸爸可能也是一个玩兴十足的人,看视频中,他和孩子都乐在其中。家长玩耍的兴致,会天然吸引孩子,也会令亲子关系变得更为深厚。当家长带着真正的玩心,而不是为了教育孩子去演,那么孩子就会被这种情绪感染。年幼的孩子对父母的情绪比较敏感,他们看到父母高兴地投入某件事,他们也会本能地想参与。在这种状态下,亲子间互动质量就比较高,交流也自然、轻松,亲子之间的信任度和亲密感都会增加。
我的爷爷也是一个爱玩的人,他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物都充满热情。他养了一缸只有一寸来长的小鱼,每天我都跟着他给鱼换水、喂食。我们一起探究为什么有的鱼会死,一起实验自来水要在阳光下晒多久才适合放进鱼缸里。小鱼当妈妈了,肚子鼓鼓的,我们一起观察小鱼什么时候生产。好多小鱼仔生出来了,一条、两条……渐渐,数也数不清。糟糕,鱼妈妈居然还会吃掉自己的孩子,太可怕了,我们又手忙脚乱把小鱼仔捞进另一只缸里。正是这些细节,这些“一起玩”的时刻把我们的生活变得特别有趣。在他去世后,记忆里这些日常的场景仍然能够带给我持久的幸福感。
玩耍是我们生命的养料,可是在许多现代家庭中,“没时间玩”几乎成了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口头禅。父母用“没时间”来回应孩子的要求,孩子用“没时间”来解释自己被作业、补习、兴趣班填满的日常。表面上,这是一句无奈的陈述,实际上,它更像是一场集体无意识的自我欺骗。因为很多情况下,“没时间玩”代表的是我们对于玩耍的态度,是我们的主动选择。
■
我们总觉得要忙完这阵,才能带孩子去玩,然而,常常一等就是一年半载。当我们给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排序的时候,“玩”似乎永远是待办事项,或者根本没有被加入日程。但是如果我们转变思维,随时玩起来,就会发现,我们不是没有时间玩。也不要等到有空才去玩,而是先去玩,才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有空。
随时玩、自由玩
当我们觉得没时间玩的时候,首要问题可能是我们把“玩”这件事与工作、学习、日常生活分离了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假如我们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能够顺便玩,“玩”就会变得更加简单,也更容易实现。
小孩子天性爱玩,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玩。有的父母把家务、通勤等种种生活中必须做的事都设计成简单的游戏,让孩子参与进来,孩子高高兴兴就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了。其实对大人来说也一样。因为,玩,从来没有固定的形式,玩的兴致可以贯穿在我们做的每一件事中。例如,做饭这种几乎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如果把它看成一项必须完成的工作,就容易心生厌烦;如果把它看成一个可以发挥创造力的游戏,就会乐在其中。何况现代科学早已证明,玩对于工作和学习有益之外,对于我们保持对生活的热情,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也非常重要。
其次,我们不妨问问自己,“玩”为什么不能排入日程?曾经在网上刷到过小学生吐槽父母的视频,他们控诉,明明已经写完作业了,还不让玩。其实这反映出的正是父母内心的焦虑,还隐含着对孩子的不信任。这时,父母就成为孩子发展自律能力和走向独立道路上的绊脚石。当然,这些父母也没有认识到玩的重要性。心理学家彼得•格雷所著《玩耍是最认真的学习》一书一开头就提到,我们曾那样独立,那样自由,但现在的孩子却不一样,这是社会的重大损失。我们留给孩子玩耍、探索和追求自己兴趣的时间和自由,现在越来越少了。
我们做父母,不必要时时监控孩子的状态,让玩自然而然地发生是最好的。记得我小时候,学校留的作业不多,家长更不会布置作业,也很少有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的学习任务。闲暇时,小孩子总在户外玩。我外婆家住在一个非常大的大院里,里面有几十户人家。当我在外婆家院子里玩的时候,总能遇到其他的小朋友。那时候,我们这些小朋友常常一起玩,设计出各种游戏,超多人参加的过家家、抓人、追跑、捉迷藏都非常平常。为了安全和有趣,我们会自行设计出游戏规则,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参加的人员等,不断地去调整。在游戏里,我们尝试成人角色,也锻炼社交技巧,我们学会怎样在吵架以后重归于好,也学会修复情感创伤。有时候在学校遇到什么事情时,放学后的扮演游戏可以让小朋友变成老师,回顾事情经过,而掌控者是小朋友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情也会慢慢平复,找回安全和自信。
一切正如彼得•格雷在其书中所说的那样:“自由自在地玩耍是孩子们学会交朋友、克服恐惧、解决问题,以及在一般情况下掌控自己生活的手段和途径。”现代很多小朋友出现的情绪问题和社交问题,都多多少少与缺乏自发组织的集体游戏有关。自由玩耍也和孩子的心理韧性直接相关,缺乏玩耍的童年,可能会导致想象力的贫乏和情绪的脆弱。孩子们玩耍的自由,不断被减少,那么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阶段的身心健康水平,也会不断下降。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愿不愿意承认“玩”与工作、学习、生活不可分,或者说同等重要,“玩”也可以排在优先事项的前列。所以,与其说“没时间玩”,不如说,很多家庭不愿意为“玩”腾出时间。时间从来不是天然稀缺的,而是被我们的选择塑造的。
玩耍的兴致,从家长开始
除了要让孩子玩,父母也需要做示范,不是只有捧着手机才是娱乐和休息。台湾有位临床心理医师王意中认为,父母首先要爱玩,玩兴很重要,家里有没有这种兴致和父母攸关。他这样说:“这里的玩,指的是爸妈对于生活周遭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想要趋近、探索、接触、体验。当父母对周遭事物总是充满热爱,这时将让孩子感受到,我们与周遭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很紧密的。”简单的话,却意味深长。
我小时候,很爱看书,可是那时家乡小城只有一间新华书店,而且书店里只有一排少儿书。每次我跟着爸爸去书店,爸爸都会像一个孩子一样兴奋地“寻宝”。每找到一本好书,他就眼睛发亮,声音也雀跃起来,又克制着不敢在书店大声说话。他的这种热情直接感染了我,让我对他手里的书特别好奇。我觉得,这也是他的玩心,他的兴致。
网上曾流传过一个爸爸带孩子的短视频。爸爸让孩子站在墙边的靶子下面,爸爸向着靶子投掷玩具飞镖,每投一下,孩子就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又像是假装害怕和惊讶,看得人忍俊不止。这位爸爸可能也是一个玩兴十足的人,看视频中,他和孩子都乐在其中。家长玩耍的兴致,会天然吸引孩子,也会令亲子关系变得更为深厚。当家长带着真正的玩心,而不是为了教育孩子去演,那么孩子就会被这种情绪感染。年幼的孩子对父母的情绪比较敏感,他们看到父母高兴地投入某件事,他们也会本能地想参与。在这种状态下,亲子间互动质量就比较高,交流也自然、轻松,亲子之间的信任度和亲密感都会增加。
我的爷爷也是一个爱玩的人,他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物都充满热情。他养了一缸只有一寸来长的小鱼,每天我都跟着他给鱼换水、喂食。我们一起探究为什么有的鱼会死,一起实验自来水要在阳光下晒多久才适合放进鱼缸里。小鱼当妈妈了,肚子鼓鼓的,我们一起观察小鱼什么时候生产。好多小鱼仔生出来了,一条、两条……渐渐,数也数不清。糟糕,鱼妈妈居然还会吃掉自己的孩子,太可怕了,我们又手忙脚乱把小鱼仔捞进另一只缸里。正是这些细节,这些“一起玩”的时刻把我们的生活变得特别有趣。在他去世后,记忆里这些日常的场景仍然能够带给我持久的幸福感。
玩耍是我们生命的养料,可是在许多现代家庭中,“没时间玩”几乎成了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口头禅。父母用“没时间”来回应孩子的要求,孩子用“没时间”来解释自己被作业、补习、兴趣班填满的日常。表面上,这是一句无奈的陈述,实际上,它更像是一场集体无意识的自我欺骗。因为很多情况下,“没时间玩”代表的是我们对于玩耍的态度,是我们的主动选择。
■
相关内容OR+ 更多
相关内容
OR
+ 更多
读者评论
MORE +
徐海娜
■
我们总觉得要忙完这阵,才能带孩子去玩,然而,常常一等就是一年半载。当我们给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排序的时候,“玩”似乎永远是待办事项,或者根本没有被加入日程。但是如果我们转变思维,随时玩起来,就会发现,我们不是没有时间玩。也不要等到有空才去玩,而是先去玩,才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有空。
随时玩、自由玩
当我们觉得没时间玩的时候,首要问题可能是我们把“玩”这件事与工作、学习、日常生活分离了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假如我们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能够顺便玩,“玩”就会变得更加简单,也更容易实现。
小孩子天性爱玩,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玩。有的父母把家务、通勤等种种生活中必须做的事都设计成简单的游戏,让孩子参与进来,孩子高高兴兴就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了。其实对大人来说也一样。因为,玩,从来没有固定的形式,玩的兴致可以贯穿在我们做的每一件事中。例如,做饭这种几乎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如果把它看成一项必须完成的工作,就容易心生厌烦;如果把它看成一个可以发挥创造力的游戏,就会乐在其中。何况现代科学早已证明,玩对于工作和学习有益之外,对于我们保持对生活的热情,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也非常重要。
其次,我们不妨问问自己,“玩”为什么不能排入日程?曾经在网上刷到过小学生吐槽父母的视频,他们控诉,明明已经写完作业了,还不让玩。其实这反映出的正是父母内心的焦虑,还隐含着对孩子的不信任。这时,父母就成为孩子发展自律能力和走向独立道路上的绊脚石。当然,这些父母也没有认识到玩的重要性。心理学家彼得•格雷所著《玩耍是最认真的学习》一书一开头就提到,我们曾那样独立,那样自由,但现在的孩子却不一样,这是社会的重大损失。我们留给孩子玩耍、探索和追求自己兴趣的时间和自由,现在越来越少了。
我们做父母,不必要时时监控孩子的状态,让玩自然而然地发生是最好的。记得我小时候,学校留的作业不多,家长更不会布置作业,也很少有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的学习任务。闲暇时,小孩子总在户外玩。我外婆家住在一个非常大的大院里,里面有几十户人家。当我在外婆家院子里玩的时候,总能遇到其他的小朋友。那时候,我们这些小朋友常常一起玩,设计出各种游戏,超多人参加的过家家、抓人、追跑、捉迷藏都非常平常。为了安全和有趣,我们会自行设计出游戏规则,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参加的人员等,不断地去调整。在游戏里,我们尝试成人角色,也锻炼社交技巧,我们学会怎样在吵架以后重归于好,也学会修复情感创伤。有时候在学校遇到什么事情时,放学后的扮演游戏可以让小朋友变成老师,回顾事情经过,而掌控者是小朋友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情也会慢慢平复,找回安全和自信。
一切正如彼得•格雷在其书中所说的那样:“自由自在地玩耍是孩子们学会交朋友、克服恐惧、解决问题,以及在一般情况下掌控自己生活的手段和途径。”现代很多小朋友出现的情绪问题和社交问题,都多多少少与缺乏自发组织的集体游戏有关。自由玩耍也和孩子的心理韧性直接相关,缺乏玩耍的童年,可能会导致想象力的贫乏和情绪的脆弱。孩子们玩耍的自由,不断被减少,那么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阶段的身心健康水平,也会不断下降。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愿不愿意承认“玩”与工作、学习、生活不可分,或者说同等重要,“玩”也可以排在优先事项的前列。所以,与其说“没时间玩”,不如说,很多家庭不愿意为“玩”腾出时间。时间从来不是天然稀缺的,而是被我们的选择塑造的。
玩耍的兴致,从家长开始
除了要让孩子玩,父母也需要做示范,不是只有捧着手机才是娱乐和休息。台湾有位临床心理医师王意中认为,父母首先要爱玩,玩兴很重要,家里有没有这种兴致和父母攸关。他这样说:“这里的玩,指的是爸妈对于生活周遭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想要趋近、探索、接触、体验。当父母对周遭事物总是充满热爱,这时将让孩子感受到,我们与周遭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很紧密的。”简单的话,却意味深长。
我小时候,很爱看书,可是那时家乡小城只有一间新华书店,而且书店里只有一排少儿书。每次我跟着爸爸去书店,爸爸都会像一个孩子一样兴奋地“寻宝”。每找到一本好书,他就眼睛发亮,声音也雀跃起来,又克制着不敢在书店大声说话。他的这种热情直接感染了我,让我对他手里的书特别好奇。我觉得,这也是他的玩心,他的兴致。
网上曾流传过一个爸爸带孩子的短视频。爸爸让孩子站在墙边的靶子下面,爸爸向着靶子投掷玩具飞镖,每投一下,孩子就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又像是假装害怕和惊讶,看得人忍俊不止。这位爸爸可能也是一个玩兴十足的人,看视频中,他和孩子都乐在其中。家长玩耍的兴致,会天然吸引孩子,也会令亲子关系变得更为深厚。当家长带着真正的玩心,而不是为了教育孩子去演,那么孩子就会被这种情绪感染。年幼的孩子对父母的情绪比较敏感,他们看到父母高兴地投入某件事,他们也会本能地想参与。在这种状态下,亲子间互动质量就比较高,交流也自然、轻松,亲子之间的信任度和亲密感都会增加。
我的爷爷也是一个爱玩的人,他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物都充满热情。他养了一缸只有一寸来长的小鱼,每天我都跟着他给鱼换水、喂食。我们一起探究为什么有的鱼会死,一起实验自来水要在阳光下晒多久才适合放进鱼缸里。小鱼当妈妈了,肚子鼓鼓的,我们一起观察小鱼什么时候生产。好多小鱼仔生出来了,一条、两条……渐渐,数也数不清。糟糕,鱼妈妈居然还会吃掉自己的孩子,太可怕了,我们又手忙脚乱把小鱼仔捞进另一只缸里。正是这些细节,这些“一起玩”的时刻把我们的生活变得特别有趣。在他去世后,记忆里这些日常的场景仍然能够带给我持久的幸福感。
玩耍是我们生命的养料,可是在许多现代家庭中,“没时间玩”几乎成了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口头禅。父母用“没时间”来回应孩子的要求,孩子用“没时间”来解释自己被作业、补习、兴趣班填满的日常。表面上,这是一句无奈的陈述,实际上,它更像是一场集体无意识的自我欺骗。因为很多情况下,“没时间玩”代表的是我们对于玩耍的态度,是我们的主动选择。
■
我们总觉得要忙完这阵,才能带孩子去玩,然而,常常一等就是一年半载。当我们给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排序的时候,“玩”似乎永远是待办事项,或者根本没有被加入日程。但是如果我们转变思维,随时玩起来,就会发现,我们不是没有时间玩。也不要等到有空才去玩,而是先去玩,才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有空。
随时玩、自由玩
当我们觉得没时间玩的时候,首要问题可能是我们把“玩”这件事与工作、学习、日常生活分离了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假如我们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能够顺便玩,“玩”就会变得更加简单,也更容易实现。
小孩子天性爱玩,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玩。有的父母把家务、通勤等种种生活中必须做的事都设计成简单的游戏,让孩子参与进来,孩子高高兴兴就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了。其实对大人来说也一样。因为,玩,从来没有固定的形式,玩的兴致可以贯穿在我们做的每一件事中。例如,做饭这种几乎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如果把它看成一项必须完成的工作,就容易心生厌烦;如果把它看成一个可以发挥创造力的游戏,就会乐在其中。何况现代科学早已证明,玩对于工作和学习有益之外,对于我们保持对生活的热情,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也非常重要。
其次,我们不妨问问自己,“玩”为什么不能排入日程?曾经在网上刷到过小学生吐槽父母的视频,他们控诉,明明已经写完作业了,还不让玩。其实这反映出的正是父母内心的焦虑,还隐含着对孩子的不信任。这时,父母就成为孩子发展自律能力和走向独立道路上的绊脚石。当然,这些父母也没有认识到玩的重要性。心理学家彼得•格雷所著《玩耍是最认真的学习》一书一开头就提到,我们曾那样独立,那样自由,但现在的孩子却不一样,这是社会的重大损失。我们留给孩子玩耍、探索和追求自己兴趣的时间和自由,现在越来越少了。
我们做父母,不必要时时监控孩子的状态,让玩自然而然地发生是最好的。记得我小时候,学校留的作业不多,家长更不会布置作业,也很少有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的学习任务。闲暇时,小孩子总在户外玩。我外婆家住在一个非常大的大院里,里面有几十户人家。当我在外婆家院子里玩的时候,总能遇到其他的小朋友。那时候,我们这些小朋友常常一起玩,设计出各种游戏,超多人参加的过家家、抓人、追跑、捉迷藏都非常平常。为了安全和有趣,我们会自行设计出游戏规则,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参加的人员等,不断地去调整。在游戏里,我们尝试成人角色,也锻炼社交技巧,我们学会怎样在吵架以后重归于好,也学会修复情感创伤。有时候在学校遇到什么事情时,放学后的扮演游戏可以让小朋友变成老师,回顾事情经过,而掌控者是小朋友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情也会慢慢平复,找回安全和自信。
一切正如彼得•格雷在其书中所说的那样:“自由自在地玩耍是孩子们学会交朋友、克服恐惧、解决问题,以及在一般情况下掌控自己生活的手段和途径。”现代很多小朋友出现的情绪问题和社交问题,都多多少少与缺乏自发组织的集体游戏有关。自由玩耍也和孩子的心理韧性直接相关,缺乏玩耍的童年,可能会导致想象力的贫乏和情绪的脆弱。孩子们玩耍的自由,不断被减少,那么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阶段的身心健康水平,也会不断下降。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愿不愿意承认“玩”与工作、学习、生活不可分,或者说同等重要,“玩”也可以排在优先事项的前列。所以,与其说“没时间玩”,不如说,很多家庭不愿意为“玩”腾出时间。时间从来不是天然稀缺的,而是被我们的选择塑造的。
玩耍的兴致,从家长开始
除了要让孩子玩,父母也需要做示范,不是只有捧着手机才是娱乐和休息。台湾有位临床心理医师王意中认为,父母首先要爱玩,玩兴很重要,家里有没有这种兴致和父母攸关。他这样说:“这里的玩,指的是爸妈对于生活周遭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想要趋近、探索、接触、体验。当父母对周遭事物总是充满热爱,这时将让孩子感受到,我们与周遭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很紧密的。”简单的话,却意味深长。
我小时候,很爱看书,可是那时家乡小城只有一间新华书店,而且书店里只有一排少儿书。每次我跟着爸爸去书店,爸爸都会像一个孩子一样兴奋地“寻宝”。每找到一本好书,他就眼睛发亮,声音也雀跃起来,又克制着不敢在书店大声说话。他的这种热情直接感染了我,让我对他手里的书特别好奇。我觉得,这也是他的玩心,他的兴致。
网上曾流传过一个爸爸带孩子的短视频。爸爸让孩子站在墙边的靶子下面,爸爸向着靶子投掷玩具飞镖,每投一下,孩子就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又像是假装害怕和惊讶,看得人忍俊不止。这位爸爸可能也是一个玩兴十足的人,看视频中,他和孩子都乐在其中。家长玩耍的兴致,会天然吸引孩子,也会令亲子关系变得更为深厚。当家长带着真正的玩心,而不是为了教育孩子去演,那么孩子就会被这种情绪感染。年幼的孩子对父母的情绪比较敏感,他们看到父母高兴地投入某件事,他们也会本能地想参与。在这种状态下,亲子间互动质量就比较高,交流也自然、轻松,亲子之间的信任度和亲密感都会增加。
我的爷爷也是一个爱玩的人,他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物都充满热情。他养了一缸只有一寸来长的小鱼,每天我都跟着他给鱼换水、喂食。我们一起探究为什么有的鱼会死,一起实验自来水要在阳光下晒多久才适合放进鱼缸里。小鱼当妈妈了,肚子鼓鼓的,我们一起观察小鱼什么时候生产。好多小鱼仔生出来了,一条、两条……渐渐,数也数不清。糟糕,鱼妈妈居然还会吃掉自己的孩子,太可怕了,我们又手忙脚乱把小鱼仔捞进另一只缸里。正是这些细节,这些“一起玩”的时刻把我们的生活变得特别有趣。在他去世后,记忆里这些日常的场景仍然能够带给我持久的幸福感。
玩耍是我们生命的养料,可是在许多现代家庭中,“没时间玩”几乎成了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口头禅。父母用“没时间”来回应孩子的要求,孩子用“没时间”来解释自己被作业、补习、兴趣班填满的日常。表面上,这是一句无奈的陈述,实际上,它更像是一场集体无意识的自我欺骗。因为很多情况下,“没时间玩”代表的是我们对于玩耍的态度,是我们的主动选择。
■
相关内容OR+ 更多
相关内容
OR
+ 更多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特别报道
OR
+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