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越:特朗普与普京的会晤更可能是一场“试探式对话”而非突破性外交行动。美俄乌三方分歧巨大的格局决定了停火协议难以立即达成。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8-14 18:39
商业与经济 时政
特朗普关税战也许会促成金砖国家的长期团结+ 查看更多
特朗普关税战也许会促成金砖国家的长期团结
+ 查看更多
邓聿文:特朗普的关税战不仅短期内可能推动金砖内部合作的热度,还可能在心理与制度层面为这一合作注入更持久的动力。
邓聿文
■
美国总统特朗普这波最新关税,看似来势汹汹,但对原本结构松散的金砖组织而言,或许并非坏事。原因在于,特朗普以关税为武器,对印度、巴西、南非这三个金砖创始成员国征收高额关税,等于将这三国与本就长期受美国战略压制的中国和俄罗斯推向了一个更加紧密的合作方向。这一结果,可能不是特朗普最初的意图,却是关税政策在地缘政治场域中所引发的结构性后果。
金砖组织一直以来被外界视为一个松散的多边平台,其成因在于其成员结构复杂、发展阶段差异显著、政治体制各异、利益诉求不完全一致。中国和俄罗斯在安全与战略上有较高的协同度,巴西和南非则更多关注经济与发展融资,而印度则在安全与经贸上长期保持多边平衡,尤其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因此,尽管金砖平台在全球南方的象征意义不断上升,但要让它在地缘政治议题上形成强有力的一致行动,过去一直非常困难。然而,特朗普的关税战显著改变了这种局面。
原因很简单:外部威胁会促成内部团结。这是国际关系中的常见规律,但并不总能生效,威胁必须足够直接、足够均衡地作用在各个成员国身上,才能打破其间的内部分歧。特朗普的做法恰恰满足了这一条件——他以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在印度此前已被实施 25% “对等关税”的基础上追加 25%,使总税率高达 50%,此举将直接冲击印度的纺织、宝石、电子、汽车零部件等行业;他也以巴西政府报复其前总统博索纳罗(博索纳罗是特朗普的政治盟友)为由,将对巴西的关税从原来的10%提至50%,而巴西对美贸易本是逆差;至于南非,他以南非的白人受到其政府的迫害为由,把关税加征到31%。特朗普祭出的这些措施不仅具备明显的惩罚性质,而且几乎没有留出谈判回旋空间,使得金砖成员国在心理上形成了“共同受害者”的情绪基础,从而更容易在对外立场上趋同。巴西总统卢拉就表示,他要和印、中协调,共同对付特朗普的关税威慑,而不是单独应对。
很多分析认为,这种趋同是短期的,因为金砖内部的结构性分歧依然存在,且美国未来政策可能调整。然而,在我看来,这种合作的增强并不会很快消退,至少在未来数年内仍会延续下去。其核心原因在于,美国在这些国家眼中的形象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是那个在冷战后愿意为全球秩序提供公共产品、在经济合作中保持一定“仁慈”的霸权,而是一个赤裸裸以本国利益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交易型强权。信任一旦破坏,重建极为困难,这不仅是心理层面的裂痕,更会在政策选择和长期战略布局中留下印记。
印度的案例尤其具有代表性。长期以来,印度奉行“战略自主”,既在安全上与美国走近,接受美方在印太战略中的地缘定位,又在能源与防务领域同俄罗斯保持密切合作,同时在金砖与上合等多边机制中参与和中国的互动。这种灵活平衡,使印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既能从美国获得技术、投资与安全背书,又能从中俄体系获取资源与外交支持。然而,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第一次让印度切身感受到,其在美国印太战略中制衡中国的角色和作用在特朗普的经济利益冲突面前毫无保障。50% 的关税不仅冲击了印度的出口,更在印度舆论与政策圈内引发对“依附美国”可持续性的反思。
这一反思不会立刻让中印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双方在边境安全、地区影响力、第三方合作等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但它可能减少印度为了迎合美国而在多边场合牵制中国的频率与力度。印度虽是金砖和上合组织的重要成员,可此前为制衡中国,刻意与这两个组织保持距离,在组织内部对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部分议题持保留甚至消极态度,被中国舆论认为是“搅屎棍”,要求这两个组织把印度开除。未来,面对美国关税和政策的不确定性,印度可能会在一些非核心议题上更愿意与中国合作,至少不再主动充当美国意志的放大器。莫迪7年来将首次出席在中国天津召开的上合峰会并访华,以及印度暂停购买美国的武器,就发出了一个微妙的转向信号。这种“减少牵制”的态度变化,对金砖内部形成更高效的共识会产生积极作用。
当然,此种趋势并不意味着印度会在战略上向中国全面靠拢。印度的安全焦虑和地缘竞争心态根深蒂固,其对美国在军事、技术、投资等领域的依赖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但在大国外交中,态度的细微调整就可能带来合作空间的变化。例如,在金砖推动本币结算、建立多边发展银行贷款机制、协调在世贸组织或联合国的立场时,印度可能会比过去更愿意加入集体行动,而不是刻意保持距离。
特朗普的关税战还有一个间接效果,就是让金砖内部对“去美元化”与“去单极依赖”的必要性形成了更强共识。关税壁垒不仅是贸易问题,它的根基在于美元霸权所赋予美国的制度优势——美国可以在不担心本币信用危机的情况下实施大规模保护主义,而其他国家则不得不在本币贬值、资本流动受限等风险中被动应对。因此,抵御美国关税压力的根本手段,除了寻找替代市场,就是构建一个尽量减少美元中介的贸易与金融体系。这一目标,正是金砖国家近年来反复提及、但进展有限的议题。如今,外部压力或许会成为真正推动这一进程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策转向的不可预测性,本身就是金砖凝聚力的加速剂。即便特朗普不连任,美国国内政治的极化与保护主义潮流,已使两党在经济外交上趋向收紧。对于金砖成员国来说,这意味着不能再将对美合作的稳定性视作理所当然。过去那种“与美国做生意、与中俄做政治平衡”的策略,可能需要调整为“多元分散风险、同时防范美国突然翻脸”。而这种战略上的心理转变,本身就会促使金砖内部加强互信机制,以便在外部冲击来临时能够协调行动。
从长远看,金砖能否真正实现地缘政治上的高效协作,仍取决于内部是否能建立起制度化的利益调和机制。目前,金砖的决策模式高度依赖峰会共识与双边协调,缺乏欧盟式的超国家执行机构,这使得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国际局势时反应速度有限。然而,如果外部压力持续,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关税与金融制裁威胁频繁出现,金砖可能会被迫加快这一制度化过程。历史经验表明,许多国际组织的凝聚力都是在外部威胁环境下迅速提升的——北约在冷战中的团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综合来看,特朗普的关税战不仅短期内可能推动金砖内部合作的热度,还可能在心理与制度层面为这一合作注入更持久的动力。美国形象的转变、信任的断裂、风险分散的必要性、以及印度等关键成员对中国态度的微调,共同构成了这一长期化趋势的基础。对金砖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一次历史性机遇——如果能够把这种因外部压力而形成的团结转化为可持续的制度建设与战略协同,那么金砖或许将在未来的全球秩序重构中,扮演一个比今天更重要的角色。
从中亦可见,特朗普的关税战表面上是一场针对特定国家出口的经济打击,但在国际关系和格局的深层,其引发的效应已远远超出贸易本身。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美国总统特朗普这波最新关税,看似来势汹汹,但对原本结构松散的金砖组织而言,或许并非坏事。原因在于,特朗普以关税为武器,对印度、巴西、南非这三个金砖创始成员国征收高额关税,等于将这三国与本就长期受美国战略压制的中国和俄罗斯推向了一个更加紧密的合作方向。这一结果,可能不是特朗普最初的意图,却是关税政策在地缘政治场域中所引发的结构性后果。
金砖组织一直以来被外界视为一个松散的多边平台,其成因在于其成员结构复杂、发展阶段差异显著、政治体制各异、利益诉求不完全一致。中国和俄罗斯在安全与战略上有较高的协同度,巴西和南非则更多关注经济与发展融资,而印度则在安全与经贸上长期保持多边平衡,尤其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因此,尽管金砖平台在全球南方的象征意义不断上升,但要让它在地缘政治议题上形成强有力的一致行动,过去一直非常困难。然而,特朗普的关税战显著改变了这种局面。
原因很简单:外部威胁会促成内部团结。这是国际关系中的常见规律,但并不总能生效,威胁必须足够直接、足够均衡地作用在各个成员国身上,才能打破其间的内部分歧。特朗普的做法恰恰满足了这一条件——他以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在印度此前已被实施 25% “对等关税”的基础上追加 25%,使总税率高达 50%,此举将直接冲击印度的纺织、宝石、电子、汽车零部件等行业;他也以巴西政府报复其前总统博索纳罗(博索纳罗是特朗普的政治盟友)为由,将对巴西的关税从原来的10%提至50%,而巴西对美贸易本是逆差;至于南非,他以南非的白人受到其政府的迫害为由,把关税加征到31%。特朗普祭出的这些措施不仅具备明显的惩罚性质,而且几乎没有留出谈判回旋空间,使得金砖成员国在心理上形成了“共同受害者”的情绪基础,从而更容易在对外立场上趋同。巴西总统卢拉就表示,他要和印、中协调,共同对付特朗普的关税威慑,而不是单独应对。
很多分析认为,这种趋同是短期的,因为金砖内部的结构性分歧依然存在,且美国未来政策可能调整。然而,在我看来,这种合作的增强并不会很快消退,至少在未来数年内仍会延续下去。其核心原因在于,美国在这些国家眼中的形象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是那个在冷战后愿意为全球秩序提供公共产品、在经济合作中保持一定“仁慈”的霸权,而是一个赤裸裸以本国利益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交易型强权。信任一旦破坏,重建极为困难,这不仅是心理层面的裂痕,更会在政策选择和长期战略布局中留下印记。
印度的案例尤其具有代表性。长期以来,印度奉行“战略自主”,既在安全上与美国走近,接受美方在印太战略中的地缘定位,又在能源与防务领域同俄罗斯保持密切合作,同时在金砖与上合等多边机制中参与和中国的互动。这种灵活平衡,使印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既能从美国获得技术、投资与安全背书,又能从中俄体系获取资源与外交支持。然而,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第一次让印度切身感受到,其在美国印太战略中制衡中国的角色和作用在特朗普的经济利益冲突面前毫无保障。50% 的关税不仅冲击了印度的出口,更在印度舆论与政策圈内引发对“依附美国”可持续性的反思。
这一反思不会立刻让中印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双方在边境安全、地区影响力、第三方合作等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但它可能减少印度为了迎合美国而在多边场合牵制中国的频率与力度。印度虽是金砖和上合组织的重要成员,可此前为制衡中国,刻意与这两个组织保持距离,在组织内部对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部分议题持保留甚至消极态度,被中国舆论认为是“搅屎棍”,要求这两个组织把印度开除。未来,面对美国关税和政策的不确定性,印度可能会在一些非核心议题上更愿意与中国合作,至少不再主动充当美国意志的放大器。莫迪7年来将首次出席在中国天津召开的上合峰会并访华,以及印度暂停购买美国的武器,就发出了一个微妙的转向信号。这种“减少牵制”的态度变化,对金砖内部形成更高效的共识会产生积极作用。
当然,此种趋势并不意味着印度会在战略上向中国全面靠拢。印度的安全焦虑和地缘竞争心态根深蒂固,其对美国在军事、技术、投资等领域的依赖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但在大国外交中,态度的细微调整就可能带来合作空间的变化。例如,在金砖推动本币结算、建立多边发展银行贷款机制、协调在世贸组织或联合国的立场时,印度可能会比过去更愿意加入集体行动,而不是刻意保持距离。
特朗普的关税战还有一个间接效果,就是让金砖内部对“去美元化”与“去单极依赖”的必要性形成了更强共识。关税壁垒不仅是贸易问题,它的根基在于美元霸权所赋予美国的制度优势——美国可以在不担心本币信用危机的情况下实施大规模保护主义,而其他国家则不得不在本币贬值、资本流动受限等风险中被动应对。因此,抵御美国关税压力的根本手段,除了寻找替代市场,就是构建一个尽量减少美元中介的贸易与金融体系。这一目标,正是金砖国家近年来反复提及、但进展有限的议题。如今,外部压力或许会成为真正推动这一进程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策转向的不可预测性,本身就是金砖凝聚力的加速剂。即便特朗普不连任,美国国内政治的极化与保护主义潮流,已使两党在经济外交上趋向收紧。对于金砖成员国来说,这意味着不能再将对美合作的稳定性视作理所当然。过去那种“与美国做生意、与中俄做政治平衡”的策略,可能需要调整为“多元分散风险、同时防范美国突然翻脸”。而这种战略上的心理转变,本身就会促使金砖内部加强互信机制,以便在外部冲击来临时能够协调行动。
从长远看,金砖能否真正实现地缘政治上的高效协作,仍取决于内部是否能建立起制度化的利益调和机制。目前,金砖的决策模式高度依赖峰会共识与双边协调,缺乏欧盟式的超国家执行机构,这使得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国际局势时反应速度有限。然而,如果外部压力持续,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关税与金融制裁威胁频繁出现,金砖可能会被迫加快这一制度化过程。历史经验表明,许多国际组织的凝聚力都是在外部威胁环境下迅速提升的——北约在冷战中的团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综合来看,特朗普的关税战不仅短期内可能推动金砖内部合作的热度,还可能在心理与制度层面为这一合作注入更持久的动力。美国形象的转变、信任的断裂、风险分散的必要性、以及印度等关键成员对中国态度的微调,共同构成了这一长期化趋势的基础。对金砖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一次历史性机遇——如果能够把这种因外部压力而形成的团结转化为可持续的制度建设与战略协同,那么金砖或许将在未来的全球秩序重构中,扮演一个比今天更重要的角色。
从中亦可见,特朗普的关税战表面上是一场针对特定国家出口的经济打击,但在国际关系和格局的深层,其引发的效应已远远超出贸易本身。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OR+ 更多
相关内容
OR
+ 更多
读者评论
MORE +
邓聿文
■
美国总统特朗普这波最新关税,看似来势汹汹,但对原本结构松散的金砖组织而言,或许并非坏事。原因在于,特朗普以关税为武器,对印度、巴西、南非这三个金砖创始成员国征收高额关税,等于将这三国与本就长期受美国战略压制的中国和俄罗斯推向了一个更加紧密的合作方向。这一结果,可能不是特朗普最初的意图,却是关税政策在地缘政治场域中所引发的结构性后果。
金砖组织一直以来被外界视为一个松散的多边平台,其成因在于其成员结构复杂、发展阶段差异显著、政治体制各异、利益诉求不完全一致。中国和俄罗斯在安全与战略上有较高的协同度,巴西和南非则更多关注经济与发展融资,而印度则在安全与经贸上长期保持多边平衡,尤其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因此,尽管金砖平台在全球南方的象征意义不断上升,但要让它在地缘政治议题上形成强有力的一致行动,过去一直非常困难。然而,特朗普的关税战显著改变了这种局面。
原因很简单:外部威胁会促成内部团结。这是国际关系中的常见规律,但并不总能生效,威胁必须足够直接、足够均衡地作用在各个成员国身上,才能打破其间的内部分歧。特朗普的做法恰恰满足了这一条件——他以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在印度此前已被实施 25% “对等关税”的基础上追加 25%,使总税率高达 50%,此举将直接冲击印度的纺织、宝石、电子、汽车零部件等行业;他也以巴西政府报复其前总统博索纳罗(博索纳罗是特朗普的政治盟友)为由,将对巴西的关税从原来的10%提至50%,而巴西对美贸易本是逆差;至于南非,他以南非的白人受到其政府的迫害为由,把关税加征到31%。特朗普祭出的这些措施不仅具备明显的惩罚性质,而且几乎没有留出谈判回旋空间,使得金砖成员国在心理上形成了“共同受害者”的情绪基础,从而更容易在对外立场上趋同。巴西总统卢拉就表示,他要和印、中协调,共同对付特朗普的关税威慑,而不是单独应对。
很多分析认为,这种趋同是短期的,因为金砖内部的结构性分歧依然存在,且美国未来政策可能调整。然而,在我看来,这种合作的增强并不会很快消退,至少在未来数年内仍会延续下去。其核心原因在于,美国在这些国家眼中的形象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是那个在冷战后愿意为全球秩序提供公共产品、在经济合作中保持一定“仁慈”的霸权,而是一个赤裸裸以本国利益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交易型强权。信任一旦破坏,重建极为困难,这不仅是心理层面的裂痕,更会在政策选择和长期战略布局中留下印记。
印度的案例尤其具有代表性。长期以来,印度奉行“战略自主”,既在安全上与美国走近,接受美方在印太战略中的地缘定位,又在能源与防务领域同俄罗斯保持密切合作,同时在金砖与上合等多边机制中参与和中国的互动。这种灵活平衡,使印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既能从美国获得技术、投资与安全背书,又能从中俄体系获取资源与外交支持。然而,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第一次让印度切身感受到,其在美国印太战略中制衡中国的角色和作用在特朗普的经济利益冲突面前毫无保障。50% 的关税不仅冲击了印度的出口,更在印度舆论与政策圈内引发对“依附美国”可持续性的反思。
这一反思不会立刻让中印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双方在边境安全、地区影响力、第三方合作等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但它可能减少印度为了迎合美国而在多边场合牵制中国的频率与力度。印度虽是金砖和上合组织的重要成员,可此前为制衡中国,刻意与这两个组织保持距离,在组织内部对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部分议题持保留甚至消极态度,被中国舆论认为是“搅屎棍”,要求这两个组织把印度开除。未来,面对美国关税和政策的不确定性,印度可能会在一些非核心议题上更愿意与中国合作,至少不再主动充当美国意志的放大器。莫迪7年来将首次出席在中国天津召开的上合峰会并访华,以及印度暂停购买美国的武器,就发出了一个微妙的转向信号。这种“减少牵制”的态度变化,对金砖内部形成更高效的共识会产生积极作用。
当然,此种趋势并不意味着印度会在战略上向中国全面靠拢。印度的安全焦虑和地缘竞争心态根深蒂固,其对美国在军事、技术、投资等领域的依赖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但在大国外交中,态度的细微调整就可能带来合作空间的变化。例如,在金砖推动本币结算、建立多边发展银行贷款机制、协调在世贸组织或联合国的立场时,印度可能会比过去更愿意加入集体行动,而不是刻意保持距离。
特朗普的关税战还有一个间接效果,就是让金砖内部对“去美元化”与“去单极依赖”的必要性形成了更强共识。关税壁垒不仅是贸易问题,它的根基在于美元霸权所赋予美国的制度优势——美国可以在不担心本币信用危机的情况下实施大规模保护主义,而其他国家则不得不在本币贬值、资本流动受限等风险中被动应对。因此,抵御美国关税压力的根本手段,除了寻找替代市场,就是构建一个尽量减少美元中介的贸易与金融体系。这一目标,正是金砖国家近年来反复提及、但进展有限的议题。如今,外部压力或许会成为真正推动这一进程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策转向的不可预测性,本身就是金砖凝聚力的加速剂。即便特朗普不连任,美国国内政治的极化与保护主义潮流,已使两党在经济外交上趋向收紧。对于金砖成员国来说,这意味着不能再将对美合作的稳定性视作理所当然。过去那种“与美国做生意、与中俄做政治平衡”的策略,可能需要调整为“多元分散风险、同时防范美国突然翻脸”。而这种战略上的心理转变,本身就会促使金砖内部加强互信机制,以便在外部冲击来临时能够协调行动。
从长远看,金砖能否真正实现地缘政治上的高效协作,仍取决于内部是否能建立起制度化的利益调和机制。目前,金砖的决策模式高度依赖峰会共识与双边协调,缺乏欧盟式的超国家执行机构,这使得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国际局势时反应速度有限。然而,如果外部压力持续,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关税与金融制裁威胁频繁出现,金砖可能会被迫加快这一制度化过程。历史经验表明,许多国际组织的凝聚力都是在外部威胁环境下迅速提升的——北约在冷战中的团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综合来看,特朗普的关税战不仅短期内可能推动金砖内部合作的热度,还可能在心理与制度层面为这一合作注入更持久的动力。美国形象的转变、信任的断裂、风险分散的必要性、以及印度等关键成员对中国态度的微调,共同构成了这一长期化趋势的基础。对金砖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一次历史性机遇——如果能够把这种因外部压力而形成的团结转化为可持续的制度建设与战略协同,那么金砖或许将在未来的全球秩序重构中,扮演一个比今天更重要的角色。
从中亦可见,特朗普的关税战表面上是一场针对特定国家出口的经济打击,但在国际关系和格局的深层,其引发的效应已远远超出贸易本身。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美国总统特朗普这波最新关税,看似来势汹汹,但对原本结构松散的金砖组织而言,或许并非坏事。原因在于,特朗普以关税为武器,对印度、巴西、南非这三个金砖创始成员国征收高额关税,等于将这三国与本就长期受美国战略压制的中国和俄罗斯推向了一个更加紧密的合作方向。这一结果,可能不是特朗普最初的意图,却是关税政策在地缘政治场域中所引发的结构性后果。
金砖组织一直以来被外界视为一个松散的多边平台,其成因在于其成员结构复杂、发展阶段差异显著、政治体制各异、利益诉求不完全一致。中国和俄罗斯在安全与战略上有较高的协同度,巴西和南非则更多关注经济与发展融资,而印度则在安全与经贸上长期保持多边平衡,尤其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因此,尽管金砖平台在全球南方的象征意义不断上升,但要让它在地缘政治议题上形成强有力的一致行动,过去一直非常困难。然而,特朗普的关税战显著改变了这种局面。
原因很简单:外部威胁会促成内部团结。这是国际关系中的常见规律,但并不总能生效,威胁必须足够直接、足够均衡地作用在各个成员国身上,才能打破其间的内部分歧。特朗普的做法恰恰满足了这一条件——他以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在印度此前已被实施 25% “对等关税”的基础上追加 25%,使总税率高达 50%,此举将直接冲击印度的纺织、宝石、电子、汽车零部件等行业;他也以巴西政府报复其前总统博索纳罗(博索纳罗是特朗普的政治盟友)为由,将对巴西的关税从原来的10%提至50%,而巴西对美贸易本是逆差;至于南非,他以南非的白人受到其政府的迫害为由,把关税加征到31%。特朗普祭出的这些措施不仅具备明显的惩罚性质,而且几乎没有留出谈判回旋空间,使得金砖成员国在心理上形成了“共同受害者”的情绪基础,从而更容易在对外立场上趋同。巴西总统卢拉就表示,他要和印、中协调,共同对付特朗普的关税威慑,而不是单独应对。
很多分析认为,这种趋同是短期的,因为金砖内部的结构性分歧依然存在,且美国未来政策可能调整。然而,在我看来,这种合作的增强并不会很快消退,至少在未来数年内仍会延续下去。其核心原因在于,美国在这些国家眼中的形象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是那个在冷战后愿意为全球秩序提供公共产品、在经济合作中保持一定“仁慈”的霸权,而是一个赤裸裸以本国利益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交易型强权。信任一旦破坏,重建极为困难,这不仅是心理层面的裂痕,更会在政策选择和长期战略布局中留下印记。
印度的案例尤其具有代表性。长期以来,印度奉行“战略自主”,既在安全上与美国走近,接受美方在印太战略中的地缘定位,又在能源与防务领域同俄罗斯保持密切合作,同时在金砖与上合等多边机制中参与和中国的互动。这种灵活平衡,使印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既能从美国获得技术、投资与安全背书,又能从中俄体系获取资源与外交支持。然而,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第一次让印度切身感受到,其在美国印太战略中制衡中国的角色和作用在特朗普的经济利益冲突面前毫无保障。50% 的关税不仅冲击了印度的出口,更在印度舆论与政策圈内引发对“依附美国”可持续性的反思。
这一反思不会立刻让中印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双方在边境安全、地区影响力、第三方合作等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但它可能减少印度为了迎合美国而在多边场合牵制中国的频率与力度。印度虽是金砖和上合组织的重要成员,可此前为制衡中国,刻意与这两个组织保持距离,在组织内部对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部分议题持保留甚至消极态度,被中国舆论认为是“搅屎棍”,要求这两个组织把印度开除。未来,面对美国关税和政策的不确定性,印度可能会在一些非核心议题上更愿意与中国合作,至少不再主动充当美国意志的放大器。莫迪7年来将首次出席在中国天津召开的上合峰会并访华,以及印度暂停购买美国的武器,就发出了一个微妙的转向信号。这种“减少牵制”的态度变化,对金砖内部形成更高效的共识会产生积极作用。
当然,此种趋势并不意味着印度会在战略上向中国全面靠拢。印度的安全焦虑和地缘竞争心态根深蒂固,其对美国在军事、技术、投资等领域的依赖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但在大国外交中,态度的细微调整就可能带来合作空间的变化。例如,在金砖推动本币结算、建立多边发展银行贷款机制、协调在世贸组织或联合国的立场时,印度可能会比过去更愿意加入集体行动,而不是刻意保持距离。
特朗普的关税战还有一个间接效果,就是让金砖内部对“去美元化”与“去单极依赖”的必要性形成了更强共识。关税壁垒不仅是贸易问题,它的根基在于美元霸权所赋予美国的制度优势——美国可以在不担心本币信用危机的情况下实施大规模保护主义,而其他国家则不得不在本币贬值、资本流动受限等风险中被动应对。因此,抵御美国关税压力的根本手段,除了寻找替代市场,就是构建一个尽量减少美元中介的贸易与金融体系。这一目标,正是金砖国家近年来反复提及、但进展有限的议题。如今,外部压力或许会成为真正推动这一进程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策转向的不可预测性,本身就是金砖凝聚力的加速剂。即便特朗普不连任,美国国内政治的极化与保护主义潮流,已使两党在经济外交上趋向收紧。对于金砖成员国来说,这意味着不能再将对美合作的稳定性视作理所当然。过去那种“与美国做生意、与中俄做政治平衡”的策略,可能需要调整为“多元分散风险、同时防范美国突然翻脸”。而这种战略上的心理转变,本身就会促使金砖内部加强互信机制,以便在外部冲击来临时能够协调行动。
从长远看,金砖能否真正实现地缘政治上的高效协作,仍取决于内部是否能建立起制度化的利益调和机制。目前,金砖的决策模式高度依赖峰会共识与双边协调,缺乏欧盟式的超国家执行机构,这使得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国际局势时反应速度有限。然而,如果外部压力持续,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关税与金融制裁威胁频繁出现,金砖可能会被迫加快这一制度化过程。历史经验表明,许多国际组织的凝聚力都是在外部威胁环境下迅速提升的——北约在冷战中的团结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综合来看,特朗普的关税战不仅短期内可能推动金砖内部合作的热度,还可能在心理与制度层面为这一合作注入更持久的动力。美国形象的转变、信任的断裂、风险分散的必要性、以及印度等关键成员对中国态度的微调,共同构成了这一长期化趋势的基础。对金砖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一次历史性机遇——如果能够把这种因外部压力而形成的团结转化为可持续的制度建设与战略协同,那么金砖或许将在未来的全球秩序重构中,扮演一个比今天更重要的角色。
从中亦可见,特朗普的关税战表面上是一场针对特定国家出口的经济打击,但在国际关系和格局的深层,其引发的效应已远远超出贸易本身。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OR+ 更多
相关内容
OR
+ 更多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特别报道
OR
+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