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7-18 17:07
商业与经济

金砖国家与AI新地缘政治:合作还是割裂?

人工智能在近些年飞速发展,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对全球治理改革产生结构性影响。
2024金砖峰会时代风浪中,怎么办?
万喆



近期,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人工智能在近些年飞速发展,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对全球治理改革产生结构性影响。当前,全球人工智能竞争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世界在对抗中合作、在合作中对抗。

大家都承认美国一马当先

万物都在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下发展加速。无疑,美国在这次科技革命中仍然一马当先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美国人工智能领域在技术突破、政策调整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呈现出多维度的快速发展。

生活中的影响显而易见,在自动驾驶上,各个公司你追我赶,正将科技梦想变成人间平常。特斯拉Robotaxi于2025年6月在得州奥斯汀启动试运营,Waymo则计划在2026年前将服务扩展至七个美国城市,车队规模达1500辆。

更激动人心的是医药健康领域的进展。AI在精准诊断和药物研发中取得实质性突破。Merative的AI工具通过实时分析CT影像,将病灶识别准确率提升30%,并可预测疾病进展风险。AI制药公司如Recursion通过生成式模型设计新分子,将药物发现周期从数年缩短至数月,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85亿美元。

军事国防用途已然肉眼可见。OpenAI与美国国防部签署2亿美元合同,开发用于作战决策的AI系统,例如反无人机实时监测和目标识别。微软的Azure云服务已通过国防信息系统局认证,可处理最高机密级数据,支持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架构。科技公司高管深度参与军事项目。Meta与Anduril合作为士兵开发增强现实头盔,Palantir则扩展其战场数据分析平台至太空作战领域。

学术研究领域仍在进一步效率优化与架构创新,MIT和斯坦福大学在NeurIPS 2024提出方法优化,使405B参数的大模型训练时间缩短至两天,为千亿级模型的规模化应用铺平了道路。

随着技术突破与企业战略调整,大模型迭代与多模态融合已成趋势。智能体生态在崛起, 90%的高增长初创公司已在部署或测试智能体系统。

但美国只想“一家独大”

美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得到了联邦与州级政府的多维度政策支持,涵盖立法保障、资金投入、技术保护、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关键领域,形成了系统性的政策体系。

从联邦立法与战略规划看,草灰蛇线伏延千里。2021年生效的《国家人工智能倡议法案》

确立联邦政府在AI领域的统筹协调机制。在资金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上,星际之门项目计划在全美建设20个超级计算中心,2022年的《芯片与科学法案》拨款130亿美元培养STEM劳动力,并向半导体企业提供税收抵免。大美丽法案将半导体制造商的税收抵免从25%提升至35%,并对2026年前启动的项目提供额外激励。

然而,面对所谓“全球竞争压力”,“小院高墙”“一家独大”思维成为了核心议题之一。从出口管制与技术封锁看,今年的《人工智能扩散出口管制框架》,中国等“受关注国家”被禁止用于AI训练。2024年签署的《人工智能与人权民主和法治框架公约》,是美、英、欧盟等签署的首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AI国际条约,该条约未涵盖亚洲和中东国家,被批评为“小圈子规则”。

“小圈子”是否有利于“大突围”?也许答案并不是“yes”。

当前,在技术联盟与标准制定上,美国与欧盟在AI监管细节上仍存分歧。

而AI人才供需矛盾也十分突出,人才短缺与全球争夺呈现白热化趋势。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工程师的平均招聘周期超过70天,54%的企业表示进度滞后。除了开课培训,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扩大STEM领域签证配额,吸引全球顶尖研究者。

一边关门一边开门一边赶人一边招人一边需要更广泛的合作一遍拒绝更广泛的合作,或成为了新时期人工智能的困境。

可以说,尽管美国构建了全球最全面的AI支持体系,政策碎片化、伦理争议以及全球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等仍是其发展的主要挑战。未来,如何在创新速度与风险控制、技术霸权与国际合作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AI政策调整的关键命题。

中国的“一鸣惊人”

从美国的制裁标准看,中国可怕吗?

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中国已跨入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领先赛道。2025年年初的DeepSeek似乎“一鸣惊人”,引发了全球、尤其是美国又一次“狼来了”的忧虑。

然而,这不是个案。

NASA与IBM合作开发地理空间基础模型,时空精度达1公里×1小时。而中国企业如阿里的“八观气象大模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展示了更高精度(1公里×1小时),被视为美国在该领域的主要竞争者。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3年,全球累计有5.4万项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其中中国申请了3.8万项,占70%。美国人工智能和分析软件公司SAS和科尔曼•帕克斯研究公司对全球1600名行业决策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的中国受访者使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高于英国70%和美国65%的使用率,以及全球54%的平均使用率。截至2025年4月,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过157万件,占全球总量近四成,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正积极致力于为包括全球南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人工智能公共产品。

而且,中国不可怕。

中国也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为世界各国搭建合作平台提供了中国方案。自2018年起,中国每年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与全球行业领袖共商人工智能领域新发展。2023年10月,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如何加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重大时代课题,指出愿同各国加强交流和对话、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2024年7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经过协商一致通过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充分彰显出中国对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的负责任态度和重要引领作用。同年,中方成立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旨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共同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助力各国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人工智能的世界不是“一力擎天”的

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然而挑战接踵而至。除了地缘政治的割裂风险,还有伦理争议的跨国传导。深度伪造的治理困境中,xAI的Grok 4因生成反犹太主义言论引发国际谴责,暴露现有内容审核机制的漏洞。算法偏见的全球影响也充满争议,Meta的广告推荐系统被指控在印度、巴西存在性别歧视(女性用户看到高薪职位广告的概率低30%),迫使Meta建立跨国审计委员会,纳入当地民权组织代表。

未来趋势中,无论是技术标准的区域化聚合、开源生态的政治化博弈抑或伦理治理的司法化转向,恐怕都需要全球、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深度参与和合作。

2024年3月,联合国大会通过首份全球AI治理决议,120余国共同签署《安全、可靠和可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发展框架》,要求各国制定国际标准,消除数字鸿沟,并将AI应用纳入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框架。该决议首次明确要求AI系统全生命周期需符合人权原则,并建立跨国技术援助机制,例如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算力资源和数据标注工具。

2025年5月,中国与俄罗斯、印度等上合组织成员国在天津论坛上达成AI农业合作协议,例如中国农机自动导航系统已在俄罗斯部署,通过自适应路径追踪算法将大豆播种效率提升30%。

开源生态正在全球化扩张。跨国社区协作看,GOSIM AI Paris 2025大会吸引NVIDIA、Meta、阿里巴巴等80余家机构参与,推动多模态统一架构(如Meta的BLT)和高效注意力机制(如线性注意力)的技术标准化。未来,算力基础设施需要跨国共建,跨国企业会进一步深度绑定。行业应用的跨区域协同已成现实,医疗领域正在形成跨国诊疗网络,农业与环境的全球协作、教育与文化的数字化共享均在实现。

而安全标准的全球协同、风险防控的技术创新更加需要合作而非对抗。

人工智能的发展注定了世界不是“一力擎天”的。

从金砖合作看中国的“一以贯之”

金砖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正逐步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人工智能协同发展模式。随着“大金砖”合作不断深化,人工智能合作将成为金砖合作机制的新增长点,不断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金砖方案”,为全球南方合作注入新动力。

自金砖合作机制建立以来,各方始终将科技创新与合作视为重要议题,尤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积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2024年,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占全球市场规模的28.7%,就人口和GDP规模而言,金砖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潜力巨大。金砖国家具有高度互补的产业结构,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空间十分广阔。

自2017年以来,各方在金砖国家通信部长会议等框架下,就推动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应用以及负责任使用等议题达成系列共识。2018年,各方在约翰内斯堡峰会期间签署《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工作规划》,将人工智能明确纳入金砖机制优先合作领域。2022年,中方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上宣布建立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网络,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合作的机制逐步建立。2023年,金砖国家成立人工智能研究小组。2024年7月,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启动。各方分享实践经验,开展比较研究,推动制定共同治理方式,不断推进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为推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将“人工智能治理”设为优先议题,再次体现了金砖国家对加快人工智能协同发展的期待与重视。基于强大的市场潜力、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共同的治理理念,金砖人工智能合作将不断迎来新机遇。

对金砖国家而言,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在国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通过产业协同,提升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金砖国家提供了可及、便利的人工智能产品。特别是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通过低成本、高性能的开源策略,降低了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人工智能技术使用门槛,有力缩小了全球南方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智能鸿沟”,赢得金砖国家产业界广泛赞誉与支持。在金砖人工智能合作领域,中国充分展现了一以贯之的大国担当。

科技革命的未来一望无际

近年来,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被视作推动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孵化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但同时,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仍存在诸多问题。人工智能走向何处,已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而是关乎全人类共同命运的重要问题。

全球人工智能合作正经历“技术协同”与“地缘博弈”的双重变奏:一方面,开源生态、联邦学习、跨国标准推动技术普惠;另一方面,技术民族主义、伦理争议、算力垄断加剧全球失衡。未来,如何在创新效率与风险防控、技术开放与数据主权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决定AI全球化进程的核心命题。而联合国、上合组织等多边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可能成为化解分歧、构建包容性治理体系的关键支点。

中国正与金砖国家及其他国家一道,始终坚持发展向善为民、安全可控、绿色低碳、普惠包容的人工智能,统筹发展与安全,秉持开放包容与合作共赢的理念,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务实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与进步,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新方案。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2024金砖峰会时代风浪中,怎么办?
2025-07-18 17:07
商业与经济

金砖国家与AI新地缘政治:合作还是割裂?

人工智能在近些年飞速发展,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对全球治理改革产生结构性影响。
万喆



近期,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人工智能在近些年飞速发展,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对全球治理改革产生结构性影响。当前,全球人工智能竞争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世界在对抗中合作、在合作中对抗。

大家都承认美国一马当先

万物都在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下发展加速。无疑,美国在这次科技革命中仍然一马当先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美国人工智能领域在技术突破、政策调整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呈现出多维度的快速发展。

生活中的影响显而易见,在自动驾驶上,各个公司你追我赶,正将科技梦想变成人间平常。特斯拉Robotaxi于2025年6月在得州奥斯汀启动试运营,Waymo则计划在2026年前将服务扩展至七个美国城市,车队规模达1500辆。

更激动人心的是医药健康领域的进展。AI在精准诊断和药物研发中取得实质性突破。Merative的AI工具通过实时分析CT影像,将病灶识别准确率提升30%,并可预测疾病进展风险。AI制药公司如Recursion通过生成式模型设计新分子,将药物发现周期从数年缩短至数月,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85亿美元。

军事国防用途已然肉眼可见。OpenAI与美国国防部签署2亿美元合同,开发用于作战决策的AI系统,例如反无人机实时监测和目标识别。微软的Azure云服务已通过国防信息系统局认证,可处理最高机密级数据,支持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架构。科技公司高管深度参与军事项目。Meta与Anduril合作为士兵开发增强现实头盔,Palantir则扩展其战场数据分析平台至太空作战领域。

学术研究领域仍在进一步效率优化与架构创新,MIT和斯坦福大学在NeurIPS 2024提出方法优化,使405B参数的大模型训练时间缩短至两天,为千亿级模型的规模化应用铺平了道路。

随着技术突破与企业战略调整,大模型迭代与多模态融合已成趋势。智能体生态在崛起, 90%的高增长初创公司已在部署或测试智能体系统。

但美国只想“一家独大”

美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得到了联邦与州级政府的多维度政策支持,涵盖立法保障、资金投入、技术保护、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关键领域,形成了系统性的政策体系。

从联邦立法与战略规划看,草灰蛇线伏延千里。2021年生效的《国家人工智能倡议法案》

确立联邦政府在AI领域的统筹协调机制。在资金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上,星际之门项目计划在全美建设20个超级计算中心,2022年的《芯片与科学法案》拨款130亿美元培养STEM劳动力,并向半导体企业提供税收抵免。大美丽法案将半导体制造商的税收抵免从25%提升至35%,并对2026年前启动的项目提供额外激励。

然而,面对所谓“全球竞争压力”,“小院高墙”“一家独大”思维成为了核心议题之一。从出口管制与技术封锁看,今年的《人工智能扩散出口管制框架》,中国等“受关注国家”被禁止用于AI训练。2024年签署的《人工智能与人权民主和法治框架公约》,是美、英、欧盟等签署的首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AI国际条约,该条约未涵盖亚洲和中东国家,被批评为“小圈子规则”。

“小圈子”是否有利于“大突围”?也许答案并不是“yes”。

当前,在技术联盟与标准制定上,美国与欧盟在AI监管细节上仍存分歧。

而AI人才供需矛盾也十分突出,人才短缺与全球争夺呈现白热化趋势。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工程师的平均招聘周期超过70天,54%的企业表示进度滞后。除了开课培训,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扩大STEM领域签证配额,吸引全球顶尖研究者。

一边关门一边开门一边赶人一边招人一边需要更广泛的合作一遍拒绝更广泛的合作,或成为了新时期人工智能的困境。

可以说,尽管美国构建了全球最全面的AI支持体系,政策碎片化、伦理争议以及全球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等仍是其发展的主要挑战。未来,如何在创新速度与风险控制、技术霸权与国际合作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AI政策调整的关键命题。

中国的“一鸣惊人”

从美国的制裁标准看,中国可怕吗?

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中国已跨入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领先赛道。2025年年初的DeepSeek似乎“一鸣惊人”,引发了全球、尤其是美国又一次“狼来了”的忧虑。

然而,这不是个案。

NASA与IBM合作开发地理空间基础模型,时空精度达1公里×1小时。而中国企业如阿里的“八观气象大模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展示了更高精度(1公里×1小时),被视为美国在该领域的主要竞争者。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3年,全球累计有5.4万项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其中中国申请了3.8万项,占70%。美国人工智能和分析软件公司SAS和科尔曼•帕克斯研究公司对全球1600名行业决策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的中国受访者使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高于英国70%和美国65%的使用率,以及全球54%的平均使用率。截至2025年4月,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过157万件,占全球总量近四成,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正积极致力于为包括全球南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人工智能公共产品。

而且,中国不可怕。

中国也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为世界各国搭建合作平台提供了中国方案。自2018年起,中国每年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与全球行业领袖共商人工智能领域新发展。2023年10月,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如何加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重大时代课题,指出愿同各国加强交流和对话、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2024年7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经过协商一致通过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充分彰显出中国对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的负责任态度和重要引领作用。同年,中方成立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旨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共同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助力各国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人工智能的世界不是“一力擎天”的

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然而挑战接踵而至。除了地缘政治的割裂风险,还有伦理争议的跨国传导。深度伪造的治理困境中,xAI的Grok 4因生成反犹太主义言论引发国际谴责,暴露现有内容审核机制的漏洞。算法偏见的全球影响也充满争议,Meta的广告推荐系统被指控在印度、巴西存在性别歧视(女性用户看到高薪职位广告的概率低30%),迫使Meta建立跨国审计委员会,纳入当地民权组织代表。

未来趋势中,无论是技术标准的区域化聚合、开源生态的政治化博弈抑或伦理治理的司法化转向,恐怕都需要全球、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深度参与和合作。

2024年3月,联合国大会通过首份全球AI治理决议,120余国共同签署《安全、可靠和可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发展框架》,要求各国制定国际标准,消除数字鸿沟,并将AI应用纳入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框架。该决议首次明确要求AI系统全生命周期需符合人权原则,并建立跨国技术援助机制,例如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算力资源和数据标注工具。

2025年5月,中国与俄罗斯、印度等上合组织成员国在天津论坛上达成AI农业合作协议,例如中国农机自动导航系统已在俄罗斯部署,通过自适应路径追踪算法将大豆播种效率提升30%。

开源生态正在全球化扩张。跨国社区协作看,GOSIM AI Paris 2025大会吸引NVIDIA、Meta、阿里巴巴等80余家机构参与,推动多模态统一架构(如Meta的BLT)和高效注意力机制(如线性注意力)的技术标准化。未来,算力基础设施需要跨国共建,跨国企业会进一步深度绑定。行业应用的跨区域协同已成现实,医疗领域正在形成跨国诊疗网络,农业与环境的全球协作、教育与文化的数字化共享均在实现。

而安全标准的全球协同、风险防控的技术创新更加需要合作而非对抗。

人工智能的发展注定了世界不是“一力擎天”的。

从金砖合作看中国的“一以贯之”

金砖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正逐步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人工智能协同发展模式。随着“大金砖”合作不断深化,人工智能合作将成为金砖合作机制的新增长点,不断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金砖方案”,为全球南方合作注入新动力。

自金砖合作机制建立以来,各方始终将科技创新与合作视为重要议题,尤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积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2024年,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占全球市场规模的28.7%,就人口和GDP规模而言,金砖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潜力巨大。金砖国家具有高度互补的产业结构,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空间十分广阔。

自2017年以来,各方在金砖国家通信部长会议等框架下,就推动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应用以及负责任使用等议题达成系列共识。2018年,各方在约翰内斯堡峰会期间签署《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工作规划》,将人工智能明确纳入金砖机制优先合作领域。2022年,中方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上宣布建立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网络,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合作的机制逐步建立。2023年,金砖国家成立人工智能研究小组。2024年7月,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启动。各方分享实践经验,开展比较研究,推动制定共同治理方式,不断推进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为推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将“人工智能治理”设为优先议题,再次体现了金砖国家对加快人工智能协同发展的期待与重视。基于强大的市场潜力、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共同的治理理念,金砖人工智能合作将不断迎来新机遇。

对金砖国家而言,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在国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通过产业协同,提升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金砖国家提供了可及、便利的人工智能产品。特别是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通过低成本、高性能的开源策略,降低了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人工智能技术使用门槛,有力缩小了全球南方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智能鸿沟”,赢得金砖国家产业界广泛赞誉与支持。在金砖人工智能合作领域,中国充分展现了一以贯之的大国担当。

科技革命的未来一望无际

近年来,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被视作推动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孵化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但同时,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仍存在诸多问题。人工智能走向何处,已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而是关乎全人类共同命运的重要问题。

全球人工智能合作正经历“技术协同”与“地缘博弈”的双重变奏:一方面,开源生态、联邦学习、跨国标准推动技术普惠;另一方面,技术民族主义、伦理争议、算力垄断加剧全球失衡。未来,如何在创新效率与风险防控、技术开放与数据主权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决定AI全球化进程的核心命题。而联合国、上合组织等多边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可能成为化解分歧、构建包容性治理体系的关键支点。

中国正与金砖国家及其他国家一道,始终坚持发展向善为民、安全可控、绿色低碳、普惠包容的人工智能,统筹发展与安全,秉持开放包容与合作共赢的理念,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务实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与进步,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新方案。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