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7-18 08:56
商业与经济

背刺中产:山姆变了,还是中产变了?

徐瑾:山姆选品风波,除了其策略瑕疵,其实更在于消费者心态变化。会员制基础是信任经济,当山姆在国内加快扩展,中产消费趋势或许正在发生变化。
背刺中产:山姆变了,还是中产变了?
徐瑾



最近山姆陷入舆论风波。

因对新上架的“好丽友派”等商品不满,引发社交媒体抱怨风潮,控诉山姆变了。哪怕山姆迅速做出调整,社交媒体也不忘记说此举“背刺”中产。

但是这场风波其实不仅关于选品,也不仅关于山姆,更折射中国消费生态变化。与其说山姆变了,不如说中产变了。未来,在收入涨不动的阴影下,中产们变得更讲究性价比,服务中国中产阶级可能越来越难了。

会员制背后的信任经济

网络今天对于山姆的吐槽,其实也是基于昔日山姆的光环印象。在这里,除了有性价比很高的瑞士卷,也有德国进口全脂牛奶、澳洲谷饲牛排与各种进口红酒。

在很多人印象中,山姆是中产超市,而中产是中国最愿意为品质付费的一群人。在山姆买东西,不仅需要钱,更需要办卡,最便宜的每年260元,高端的每年680元。付费会员才能买东西,这种会员店的模式,其实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飞跃,但是在山姆把这条路走通了,而且忠诚度很高,甚至衍生出一些代购行业。据悉,山姆中国2024年营业额超过1000亿,会员人数超过500万,仅仅会费保守估计超过13亿元。

确实,山姆在种草、选品、服务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山姆还有很多试吃活动,基本上只要办一张卡,就可以去那边逛上一整天。附近有不少老人,甚至会带着盒饭去山姆逛,打包一整盒试吃回家,而山姆服务员,对此基本做到笑脸相迎。作为“大包装、低毛利、高门槛”的仓储会员店,山姆很低调地超出了竞争对手。

以自己为例,我在上海,也曾经办过山姆会员卡,还是贵的那档会员。我办卡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在上海封控期间,山姆是少数还坚持送货的商家之一。疫情结束后,我觉得光是山姆在疫情期间的坚持,就应该去支持一下。后来没有继续办卡,倒不是觉得山姆不好,而是因为他们家的商品包装太大了。如果家里有孩子或者有老人,山姆的大包装就不是问题。所谓品牌溢价,其实就是你愿意与之共同出现的品牌。在朋友圈你可能刷到过山姆的瑞士卷等网红产品,而有多少人会晒在其他超市购物?在一线城市小区,纳凉遛娃交流购物经验时,经常会听到阿姨或者老人们说:“这个饼干是山姆买的。”他们也许不知道山姆是哪个国家的超市,但说到山姆的时候,句子声调是上扬的,语气都特别自豪。

一些普通消费者可能没有注意到,山姆和主打便宜的沃尔玛超市,其实同属于一个集团。山姆会员店是沃尔玛集团的高端品牌,产生了最丰厚的利润。从财报数据看,在2025年一季度,沃尔玛集团的净利润为44.9亿美元,同比下滑超过12%,中国却表现突出。沃尔玛中国市场实现净销售额67亿美元(约人民币488亿元),同比增长22.5%,可比销售额增长16.8%。其中,山姆会员店和电商业务是主要动力。据悉,中国有8家山姆会员店将突破单店5亿美元,而在2023年还仅仅有3家门店。

所谓会员经济,就是身份经济,是消费者商之间心照不宣的信任,我付费,相信你会给我我想要的。也正因此,这次“好丽友派”事件,不少会员吐槽,事关“尊重和信任”,戏称“别的超市要你的命,山姆只要你的钱”。

如徐瑾经济人一位读者所言,“会员制度的基础本应建立在共识与信任之上,而非情绪对抗。理性看待,包容差异,也许比情绪宣泄更具建设性意义。”理性地看,任何超市选品做出调整,几乎无时无刻都在发生。这次之所以引发风波,除了山姆本身策略瑕疵,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其实更在于中国消费者心态在变化。

放慢的中产

在山姆在国内加快扩展之际,中产消费趋势或许正在发生变化,正在变慢。这种变慢,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中产人群已经饱和,新增中产人数锐减,另一方面是他们收入增长也在放缓,工资增长从前些年的两位数变为个位数甚至负数。

中国城市化和发展,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一代人时间内崛起了一整个中产阶层。不论怎样去定义中产,中国中产规模从无到有,规模人数以亿计算,这也使得中国过去成为最有活力的消费市场。

富人群体讲求独家,穷人讲求的则是便宜,对于中产而言,他们最讲求的是标榜自身身份——山姆收会员费,本身迎合了他们对自身身份的想象。这次对于山姆选品和运营的吐槽,就是一个微小的缩影:当他们发现山姆也有别的超市甚至小卖部也可以买到的品牌,哪怕这些品牌有特供山姆的标志,山姆也做到物廉价美,他们心理落差还是会很大,甚至难以接受。

中产可以说是山姆的核心主力,他们也为山姆贡献了丰厚利润。和多数行业一样,客户是二八分层,对山姆利润贡献最多的其实是高端会员,据说贡献6成的营收,续卡率也超过9成。恰恰是这部分人,也许也是最挑剔的用户,如果他们调转门庭,对于山姆打击也最大。

上海是山姆的主力城市之一。按照2025年上海市消保委开展的消费者调查报告,当下消费者陷入了“低价诱惑”与“品质焦虑”的双重困境。调查显示,38.03%的受访者表示“看到便宜就不想买贵的”,仅有14.87%的受访者坚持“一分钱一分货,一般不买价格很低的产品”,50.25%的受访者表示“便宜的质量不好,贵的质量也不一定好,不是特别需要就尽量少买”。

今天的中产,消费升级成为过去式,付费意愿也在下降。他们工资涨不动了,也更看重性价比,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从宏观层面而言,消费数据增速在放缓,2025年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87亿元,同比增长4.8%,而 5 月是6.4% ,6月餐饮收入4708亿元,增长0.9%,5月同比增长5.9%。相比之下,无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是餐厅收入,在2019之前基本都维持在9%之上。

消费不是无缘之水,消费升级对应着收入的升级。过去的中国中产,工资逐渐上涨,房价也逐渐上涨,大家都相信自身有伟大的前途,享受经济上行时期的美和闹;如今,中产却不得不面对经济下行的另一面,惨和淡。

以2025年平均工资为例,非私营单位增速 2.8%,私营单位增速 1.7%,对比之下,2015到2021年,非私营单位年均增速约 9.5%,私营单位约 8.2%。房子对于中国人而言,从来不是房子,也是最大的金融资产,但是一线房地产距离最高点,保守估计滑落了3成,二三线就更不用说了,并且跌势并未结束。2025年6月,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了3.0%,二、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下降了5.8%和6.7%。

当中产消费降级,他们对于品质的要求并没有同步下降,对于价格却更敏感。

定价的学问

定价是一门学问,不仅仅基于成本,也服从战略。卖东西,从来不是越便宜越好,如何定价,其实决定了你的客户人群。

定位平价西餐的某品牌,在中国和日本定价并不相同。在日本,其核心菜品基本不涨价,比如米兰焗饭一直是300日元(不到15人民币),二十年都不涨价。但在中国,改菜品往往都会相应小幅涨价。除了成本考量之外,更是因为为了留住核心客户,客户收入在涨价,如果不涨价,品牌会流失原来的客户。

俘获中产,可以说是过去中国最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一;而随着中产消费升级,涨价也成为潮流。以前中产流行读商学院,中国商学院学费价格也逐渐上涨,2000年代初,国内MBA项目学费普遍在 5万-10万元 之间,2010之后快速上涨,大几十万也属正常。我曾经听过不止一个商学院院长私下说,本来我们也不想涨价,但是竞争学校涨价了,不涨价显得我们档次比他们低。

类似的,很多国外的普通零售产品,进入中国后往往定位高端,这除了是为了获得溢价,更是为了获得优质客户群体。

问题是,现在的中年中产,其收入却在下降。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就是我所说的“软阶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价格变得更加敏感,性价比成为了最重要的考量。与此同时,因为享受过泡沫时代红利,他们吃过见过,对于品质要求不会随价格大幅降低,性价比成为未来的核心趋势。

即使是在顶流城市的上海,昔日网红高端餐厅也纷纷传出倒闭,或者推出了所谓的“穷鬼套餐”来吸引顾客,五星级酒店也推出各种路边摊。最典型一个案例是哈根达斯。在北美哈根达斯采取大众化零售模式,超市“买一送一”是常态,而中国是少数塑造成高端象征的市场,依赖专卖店、情感营销成功走出高端路线,比如著名的广告词“爱她就带她吃哈根达斯”。但是,现在,哈根斯达也卖不动了,2024年以来闭店超80家,甚至传出卖身传言。

如今,打工人的加薪无望,靠外卖大战带来的红利提升自身福利,在消费时也更加看重性价比。

可以说,在过去,不涨价你可能就会流失客户,但在今天,如果你继续涨价或者服务不升级,也会流失原有客户。

原因并不复杂,随着经济下行,城市化饱和,中国中产市场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没有新进入的中产了,原来的中产也正在面临阶层下滑,他们会更精打细算。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改变。当消费者已经变化的时候,企业是否也应该变化呢?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背刺中产:山姆变了,还是中产变了?
2025-07-18 08:56
商业与经济

背刺中产:山姆变了,还是中产变了?

徐瑾:山姆选品风波,除了其策略瑕疵,其实更在于消费者心态变化。会员制基础是信任经济,当山姆在国内加快扩展,中产消费趋势或许正在发生变化。
徐瑾



最近山姆陷入舆论风波。

因对新上架的“好丽友派”等商品不满,引发社交媒体抱怨风潮,控诉山姆变了。哪怕山姆迅速做出调整,社交媒体也不忘记说此举“背刺”中产。

但是这场风波其实不仅关于选品,也不仅关于山姆,更折射中国消费生态变化。与其说山姆变了,不如说中产变了。未来,在收入涨不动的阴影下,中产们变得更讲究性价比,服务中国中产阶级可能越来越难了。

会员制背后的信任经济

网络今天对于山姆的吐槽,其实也是基于昔日山姆的光环印象。在这里,除了有性价比很高的瑞士卷,也有德国进口全脂牛奶、澳洲谷饲牛排与各种进口红酒。

在很多人印象中,山姆是中产超市,而中产是中国最愿意为品质付费的一群人。在山姆买东西,不仅需要钱,更需要办卡,最便宜的每年260元,高端的每年680元。付费会员才能买东西,这种会员店的模式,其实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飞跃,但是在山姆把这条路走通了,而且忠诚度很高,甚至衍生出一些代购行业。据悉,山姆中国2024年营业额超过1000亿,会员人数超过500万,仅仅会费保守估计超过13亿元。

确实,山姆在种草、选品、服务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山姆还有很多试吃活动,基本上只要办一张卡,就可以去那边逛上一整天。附近有不少老人,甚至会带着盒饭去山姆逛,打包一整盒试吃回家,而山姆服务员,对此基本做到笑脸相迎。作为“大包装、低毛利、高门槛”的仓储会员店,山姆很低调地超出了竞争对手。

以自己为例,我在上海,也曾经办过山姆会员卡,还是贵的那档会员。我办卡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在上海封控期间,山姆是少数还坚持送货的商家之一。疫情结束后,我觉得光是山姆在疫情期间的坚持,就应该去支持一下。后来没有继续办卡,倒不是觉得山姆不好,而是因为他们家的商品包装太大了。如果家里有孩子或者有老人,山姆的大包装就不是问题。所谓品牌溢价,其实就是你愿意与之共同出现的品牌。在朋友圈你可能刷到过山姆的瑞士卷等网红产品,而有多少人会晒在其他超市购物?在一线城市小区,纳凉遛娃交流购物经验时,经常会听到阿姨或者老人们说:“这个饼干是山姆买的。”他们也许不知道山姆是哪个国家的超市,但说到山姆的时候,句子声调是上扬的,语气都特别自豪。

一些普通消费者可能没有注意到,山姆和主打便宜的沃尔玛超市,其实同属于一个集团。山姆会员店是沃尔玛集团的高端品牌,产生了最丰厚的利润。从财报数据看,在2025年一季度,沃尔玛集团的净利润为44.9亿美元,同比下滑超过12%,中国却表现突出。沃尔玛中国市场实现净销售额67亿美元(约人民币488亿元),同比增长22.5%,可比销售额增长16.8%。其中,山姆会员店和电商业务是主要动力。据悉,中国有8家山姆会员店将突破单店5亿美元,而在2023年还仅仅有3家门店。

所谓会员经济,就是身份经济,是消费者商之间心照不宣的信任,我付费,相信你会给我我想要的。也正因此,这次“好丽友派”事件,不少会员吐槽,事关“尊重和信任”,戏称“别的超市要你的命,山姆只要你的钱”。

如徐瑾经济人一位读者所言,“会员制度的基础本应建立在共识与信任之上,而非情绪对抗。理性看待,包容差异,也许比情绪宣泄更具建设性意义。”理性地看,任何超市选品做出调整,几乎无时无刻都在发生。这次之所以引发风波,除了山姆本身策略瑕疵,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其实更在于中国消费者心态在变化。

放慢的中产

在山姆在国内加快扩展之际,中产消费趋势或许正在发生变化,正在变慢。这种变慢,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中产人群已经饱和,新增中产人数锐减,另一方面是他们收入增长也在放缓,工资增长从前些年的两位数变为个位数甚至负数。

中国城市化和发展,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一代人时间内崛起了一整个中产阶层。不论怎样去定义中产,中国中产规模从无到有,规模人数以亿计算,这也使得中国过去成为最有活力的消费市场。

富人群体讲求独家,穷人讲求的则是便宜,对于中产而言,他们最讲求的是标榜自身身份——山姆收会员费,本身迎合了他们对自身身份的想象。这次对于山姆选品和运营的吐槽,就是一个微小的缩影:当他们发现山姆也有别的超市甚至小卖部也可以买到的品牌,哪怕这些品牌有特供山姆的标志,山姆也做到物廉价美,他们心理落差还是会很大,甚至难以接受。

中产可以说是山姆的核心主力,他们也为山姆贡献了丰厚利润。和多数行业一样,客户是二八分层,对山姆利润贡献最多的其实是高端会员,据说贡献6成的营收,续卡率也超过9成。恰恰是这部分人,也许也是最挑剔的用户,如果他们调转门庭,对于山姆打击也最大。

上海是山姆的主力城市之一。按照2025年上海市消保委开展的消费者调查报告,当下消费者陷入了“低价诱惑”与“品质焦虑”的双重困境。调查显示,38.03%的受访者表示“看到便宜就不想买贵的”,仅有14.87%的受访者坚持“一分钱一分货,一般不买价格很低的产品”,50.25%的受访者表示“便宜的质量不好,贵的质量也不一定好,不是特别需要就尽量少买”。

今天的中产,消费升级成为过去式,付费意愿也在下降。他们工资涨不动了,也更看重性价比,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从宏观层面而言,消费数据增速在放缓,2025年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87亿元,同比增长4.8%,而 5 月是6.4% ,6月餐饮收入4708亿元,增长0.9%,5月同比增长5.9%。相比之下,无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是餐厅收入,在2019之前基本都维持在9%之上。

消费不是无缘之水,消费升级对应着收入的升级。过去的中国中产,工资逐渐上涨,房价也逐渐上涨,大家都相信自身有伟大的前途,享受经济上行时期的美和闹;如今,中产却不得不面对经济下行的另一面,惨和淡。

以2025年平均工资为例,非私营单位增速 2.8%,私营单位增速 1.7%,对比之下,2015到2021年,非私营单位年均增速约 9.5%,私营单位约 8.2%。房子对于中国人而言,从来不是房子,也是最大的金融资产,但是一线房地产距离最高点,保守估计滑落了3成,二三线就更不用说了,并且跌势并未结束。2025年6月,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了3.0%,二、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下降了5.8%和6.7%。

当中产消费降级,他们对于品质的要求并没有同步下降,对于价格却更敏感。

定价的学问

定价是一门学问,不仅仅基于成本,也服从战略。卖东西,从来不是越便宜越好,如何定价,其实决定了你的客户人群。

定位平价西餐的某品牌,在中国和日本定价并不相同。在日本,其核心菜品基本不涨价,比如米兰焗饭一直是300日元(不到15人民币),二十年都不涨价。但在中国,改菜品往往都会相应小幅涨价。除了成本考量之外,更是因为为了留住核心客户,客户收入在涨价,如果不涨价,品牌会流失原来的客户。

俘获中产,可以说是过去中国最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一;而随着中产消费升级,涨价也成为潮流。以前中产流行读商学院,中国商学院学费价格也逐渐上涨,2000年代初,国内MBA项目学费普遍在 5万-10万元 之间,2010之后快速上涨,大几十万也属正常。我曾经听过不止一个商学院院长私下说,本来我们也不想涨价,但是竞争学校涨价了,不涨价显得我们档次比他们低。

类似的,很多国外的普通零售产品,进入中国后往往定位高端,这除了是为了获得溢价,更是为了获得优质客户群体。

问题是,现在的中年中产,其收入却在下降。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就是我所说的“软阶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价格变得更加敏感,性价比成为了最重要的考量。与此同时,因为享受过泡沫时代红利,他们吃过见过,对于品质要求不会随价格大幅降低,性价比成为未来的核心趋势。

即使是在顶流城市的上海,昔日网红高端餐厅也纷纷传出倒闭,或者推出了所谓的“穷鬼套餐”来吸引顾客,五星级酒店也推出各种路边摊。最典型一个案例是哈根达斯。在北美哈根达斯采取大众化零售模式,超市“买一送一”是常态,而中国是少数塑造成高端象征的市场,依赖专卖店、情感营销成功走出高端路线,比如著名的广告词“爱她就带她吃哈根达斯”。但是,现在,哈根斯达也卖不动了,2024年以来闭店超80家,甚至传出卖身传言。

如今,打工人的加薪无望,靠外卖大战带来的红利提升自身福利,在消费时也更加看重性价比。

可以说,在过去,不涨价你可能就会流失客户,但在今天,如果你继续涨价或者服务不升级,也会流失原有客户。

原因并不复杂,随着经济下行,城市化饱和,中国中产市场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没有新进入的中产了,原来的中产也正在面临阶层下滑,他们会更精打细算。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改变。当消费者已经变化的时候,企业是否也应该变化呢?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