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海滨度假小镇接待了数十名中国学者和科学家。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8-04 11:59
社会与生活
教育|那些放弃名校的高分女生们+ 查看更多
教育|那些放弃名校的高分女生们
+ 查看更多
一种以就业、编制等确定性出路为导向的“降级报志愿”趋势愈发明显。
陈婧瑄
■
今年刚结束的高考志愿填报季,前有北京大学提前批(首选历史)招生出现“空档”,后有浙江一考生604分放弃本科,选择高职定向培养军士专业,一种以就业、编制等确定性出路为导向的“降级报志愿”趋势愈发明显。
越来越多的高分考生,放弃传统认知中的“名校光环”,转而选择看似“层次更低”却能提供稳定未来预期的院校和专业。被称为“铁饭碗”的上海海关学院05专业组今年在江苏省物理类的最低投档线超过了同济大学,广东岭南师范学院在公费定向师范生招生中,物理类排位较去年提升约1.5万位。
“求稳”的背后,是考生和其家庭在现实、期望与情感间反复权衡的结果。我们找到了5位今年高考结束的高分学生,她们所处省份、考试成绩、家庭环境各不相同,但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约而同做出了逆向报考的决定。
或许是女生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更强,家人和社会对女孩的预期也偏保守,加上部分定向招生的院系招收女生的名额本身很少,所以高分报志愿的很多是女生。
每日人物咨询的一位高考志愿填报指导老师表示,海关、警校、军校的提前批女生招收名额通常比男生少很多,并限制报考专业,所以女生至少要比男生多考20-30分才能保证被录取。师范类院校往往被女生当作优先选择,竞争激烈,分数也随之水涨船高。
最终给我们分享的,也是5位高分女生,她们考出了全校第一、县文科状元等好成绩,却最终放弃报考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机会,选择就读定向就业的非985、211学校,或者家乡的二本定向师范、定向医学院。
有人失落,有人“皆大欢喜”,有人获得了眼前的“心安”,有人对未来依然忐忑。
以下是她们的讲述:
放弃浙江大学报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梧桐 浙江温州 670分(物理类)
得知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录取的那一刻,一种淡淡的失落感闷在心头,像小火慢煎一样,我很清楚,这个结果不是我想要的,但也是我选择的。
高考出分后,成绩在我的预期范围内,不过父母感到惊喜,没想到考出了全校最高分,对浙江家长而言,这是一个能稳上浙江大学的分数。即便如此,报志愿还是成了横亘在我和父母之间最大的矛盾点。
我妈是成人本科的老师,爸爸以前是公务员,后来辞职经商,其实我们家经济状况还不错,这两年生意不好做,家里没赚到太多钱,还有一个在私立小学读一年级的弟弟,父母可能感觉到有压力。今年2月份,父母提出让我报考浙江警察学院,我内心很抗拒,它不是我真正热爱的,只是更有实质性的保障。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不太规矩的人。曾经我沉迷过电子产品,打游戏、看小说,经常不写作业,为此和我妈争吵过无数次。直到有一天,我像突然开窍了一样,开始认真学习,想要剖析事情的本质,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共同规律。在初高中这几年,我问过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学习,会给每个学科安上不同的意义,比如学习数学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学习英语是为了触碰外面的世界。高中分科时我看了一部关于量子纠缠的纪录片,觉得这是一种探索世界本质的方法,于是选择了理科。
高二那年班上换了一名语文老师,对我的影响特别大。印象深刻的是她开过一门关于MBTI的讲座,让我们选取几个关键词诸如财富、自由、爱,划出自己与每一种人格最相似的地方。活动结束后,我和老师探讨以后想做什么,她回答我遵从内心的选择,那是我在高中感到被看见和理解的瞬间。
后来我意识到自己对哲学感兴趣。我喜欢反复琢磨课本上孔子、老子的思想,偶尔晚自习放弃刷题,读图书馆借来的《西方哲学史》。我畅想过未来去做研究,如同缓缓细流的状态,沉浸式进入一本书,研究某一种思想,与作家进行精神上的对话。
与此同时,父母和我的想法时常发生冲突,我父母坚决反对我学哲学,我爸劝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警校毕业年薪20万元,外加诸多福利,没有好的物质条件,还有什么心思探究哲学思想。有时在路上我看到晚霞想拍个照,我妈非常不理解,晚霞有什么好看的。
多次沟通无果后,我开始陷入纠结,一边不愿放弃兴趣,一边觉得不该过于自私。在高考前我听从父母去做了近视手术,参加了警校的体能测试。分数出来后,以远超二三十分的优势报考警校显得没必要,我决定选择一个理科专业,然后辅修哲学,再考一个理科与哲学融合的硕士。
按照志愿顺序,我把复旦大学排在了第一位,紧接着是浙江大学。可家人始终心仪警校,在他们眼里,高分与上警校并不矛盾,留在温州是最好的选择。“之前做准备花了不少钱”,又一次我妥协了,尽管坚持不报考浙江警察学院,但在提前批次我填上了一所自认为分不够的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虽然不是985或者211,但根据去年的情况,我所选专业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最低录取分数是680分。
全家都没指望能上,不料今年突然降分,那几天我爸天天替我查录取页面,发现被提前批录走后,身边人都很开心,夸我有出息,只有我后知后觉,夹杂着愤怒和不甘,更多是对自己的失望。我在备忘录里写道:“萨特存在主义的说法:人由行动决定。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心。”
既然结果无法改变,那就接受它。高中学校楼梯上贴过一句话我很认同,生活不论向哪儿都是向前。这几天我在读叔本华,试图从中得到力量,倘若我完全适应不了大学生活,复读或是转学去读自己喜欢的专业,总会有办法的。
至少我现在已经体会过不想要的感受了。
县文科状元选择了二本定向师范
小爽 广东清远 588分(历史类)
我家在广东省清远市下辖的一个小县城,从小到大我在这里读书,没离开过县城。
我们这个县属于脱贫地区,教育部针对满足条件的高考生推出了国家专项计划,通过降分录取、单列计划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等到高考分数出来,我是县文科第一,可选择的院校范围挺多的,通过高校专项我能上陕西师范大学的汉语言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普通批也能去深圳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这类高校。
报志愿是个煎熬的过程,最初我打算选择高中就心仪的陕西师范大学,满怀期待特意去西安旅游了一趟。就在落地西安的三四个小时内,吃饭、打车、住宿接连碰上了让我体验感很不好的事情,第二天我直接走了,连兵马俑都没看。第一次出远门以滑铁卢告终,我明显感受到远离家乡的焦虑,可能因为比较恋家,我放弃了陕西师范大学,目光转向广东省内院校。
就在我准备填报深圳大学的时候,一通亲戚的电话改变了事情的走向。他告诉我可以考虑定向师范,毕业后分配回县下属的乡镇学校服务6年,只要不离开这个县,都会有编制。不过要想满足定向回我家的要求,唯一的选择是一所二本院校——韶关学院,并且只有小学教育或学前教育专业。我对它仅有的印象停留在县城大多老师从这个学校毕业。
看到网上很多声音说,生育率降低,教师缩编严重,未来竞争只会更激烈,我的焦虑瞬间被放大。报志愿那段时间,大数据每天精准为我推送985毕业找不到工作,管理专业难就业,小学教育没前途等信息,越看越觉得高考明明才刚结束,怎么未来好像要完蛋了。
决定报考定向师范,我深思熟虑了很久。连续一周,我每天都在查资料,分析优缺点,考虑就业趋势,向各种各样的人咨询。
有人支持,也有反对的声音,我班主任并不希望我走这条路,他和我聊了一天一夜,认为我的成绩可以上更好的学校,哪怕要定向,完全可以等到研究生阶段,工资还高一点,如果不走定向的话,可以考清远市的初高中教师,就不用待在乡镇教小学了。
我没有动摇想法,因为不确定性太多了,4年之后是否有名额,能不能卷过别人全是未知。综合考虑后,我发现这是适合自己的最优选。一出来就有工作,服务期满之后能够自由择业,到时候想法变了也能换工作。
选择定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学不需要缴纳任何学费和住宿费,还有生活补助。我爸是挂车司机,早出晚归,工作特别辛苦,妈妈在家照顾我和弟弟,整个家庭的支出全都由我爸爸一个人承担。刚进高中我就默默下定决心,大学毕业后考公或考编,尽快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替家里多分担一些。
父母把我保护得很好,家里的生活没太大变化,但平时听他们聊天,看到周边店铺开了又关,我能感受到经济不景气,身边有表哥表姐考公好几年没上岸,和四五百人竞争一个乡镇岗位,还需要大笔资金支持。
录取结果出来那几天,我刷到同学晒的朋友圈有点落差,有人如愿考入陕西师范大学,而我为了一个定向的编制,去了二本。有个同学跟我的院校专业一样,但高考分数比我少了30多分。父母也问过我会不会觉得很委屈,其实我做任何决定他们都支持。
我想起最终下定决心的那天晚上,原本我考虑到定向师范太浪费分数,想要放弃,但躺在床上一直睡不着,突然,我对我妈说,我决定报了,说出这句话我的心立刻安定下来,像涌入了一股暖流。
我挺现实的,梦想的生活就是待在家人身边,平平淡淡地生活,以后该上班认真上班,寒暑假出去旅居半个月,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
今年刚结束的高考志愿填报季,前有北京大学提前批(首选历史)招生出现“空档”,后有浙江一考生604分放弃本科,选择高职定向培养军士专业,一种以就业、编制等确定性出路为导向的“降级报志愿”趋势愈发明显。
越来越多的高分考生,放弃传统认知中的“名校光环”,转而选择看似“层次更低”却能提供稳定未来预期的院校和专业。被称为“铁饭碗”的上海海关学院05专业组今年在江苏省物理类的最低投档线超过了同济大学,广东岭南师范学院在公费定向师范生招生中,物理类排位较去年提升约1.5万位。
“求稳”的背后,是考生和其家庭在现实、期望与情感间反复权衡的结果。我们找到了5位今年高考结束的高分学生,她们所处省份、考试成绩、家庭环境各不相同,但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约而同做出了逆向报考的决定。
或许是女生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更强,家人和社会对女孩的预期也偏保守,加上部分定向招生的院系招收女生的名额本身很少,所以高分报志愿的很多是女生。
每日人物咨询的一位高考志愿填报指导老师表示,海关、警校、军校的提前批女生招收名额通常比男生少很多,并限制报考专业,所以女生至少要比男生多考20-30分才能保证被录取。师范类院校往往被女生当作优先选择,竞争激烈,分数也随之水涨船高。
最终给我们分享的,也是5位高分女生,她们考出了全校第一、县文科状元等好成绩,却最终放弃报考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机会,选择就读定向就业的非985、211学校,或者家乡的二本定向师范、定向医学院。
有人失落,有人“皆大欢喜”,有人获得了眼前的“心安”,有人对未来依然忐忑。
以下是她们的讲述:
放弃浙江大学报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梧桐 浙江温州 670分(物理类)
得知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录取的那一刻,一种淡淡的失落感闷在心头,像小火慢煎一样,我很清楚,这个结果不是我想要的,但也是我选择的。
高考出分后,成绩在我的预期范围内,不过父母感到惊喜,没想到考出了全校最高分,对浙江家长而言,这是一个能稳上浙江大学的分数。即便如此,报志愿还是成了横亘在我和父母之间最大的矛盾点。
我妈是成人本科的老师,爸爸以前是公务员,后来辞职经商,其实我们家经济状况还不错,这两年生意不好做,家里没赚到太多钱,还有一个在私立小学读一年级的弟弟,父母可能感觉到有压力。今年2月份,父母提出让我报考浙江警察学院,我内心很抗拒,它不是我真正热爱的,只是更有实质性的保障。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不太规矩的人。曾经我沉迷过电子产品,打游戏、看小说,经常不写作业,为此和我妈争吵过无数次。直到有一天,我像突然开窍了一样,开始认真学习,想要剖析事情的本质,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共同规律。在初高中这几年,我问过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学习,会给每个学科安上不同的意义,比如学习数学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学习英语是为了触碰外面的世界。高中分科时我看了一部关于量子纠缠的纪录片,觉得这是一种探索世界本质的方法,于是选择了理科。
高二那年班上换了一名语文老师,对我的影响特别大。印象深刻的是她开过一门关于MBTI的讲座,让我们选取几个关键词诸如财富、自由、爱,划出自己与每一种人格最相似的地方。活动结束后,我和老师探讨以后想做什么,她回答我遵从内心的选择,那是我在高中感到被看见和理解的瞬间。
后来我意识到自己对哲学感兴趣。我喜欢反复琢磨课本上孔子、老子的思想,偶尔晚自习放弃刷题,读图书馆借来的《西方哲学史》。我畅想过未来去做研究,如同缓缓细流的状态,沉浸式进入一本书,研究某一种思想,与作家进行精神上的对话。
与此同时,父母和我的想法时常发生冲突,我父母坚决反对我学哲学,我爸劝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警校毕业年薪20万元,外加诸多福利,没有好的物质条件,还有什么心思探究哲学思想。有时在路上我看到晚霞想拍个照,我妈非常不理解,晚霞有什么好看的。
多次沟通无果后,我开始陷入纠结,一边不愿放弃兴趣,一边觉得不该过于自私。在高考前我听从父母去做了近视手术,参加了警校的体能测试。分数出来后,以远超二三十分的优势报考警校显得没必要,我决定选择一个理科专业,然后辅修哲学,再考一个理科与哲学融合的硕士。
按照志愿顺序,我把复旦大学排在了第一位,紧接着是浙江大学。可家人始终心仪警校,在他们眼里,高分与上警校并不矛盾,留在温州是最好的选择。“之前做准备花了不少钱”,又一次我妥协了,尽管坚持不报考浙江警察学院,但在提前批次我填上了一所自认为分不够的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虽然不是985或者211,但根据去年的情况,我所选专业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最低录取分数是680分。
全家都没指望能上,不料今年突然降分,那几天我爸天天替我查录取页面,发现被提前批录走后,身边人都很开心,夸我有出息,只有我后知后觉,夹杂着愤怒和不甘,更多是对自己的失望。我在备忘录里写道:“萨特存在主义的说法:人由行动决定。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心。”
既然结果无法改变,那就接受它。高中学校楼梯上贴过一句话我很认同,生活不论向哪儿都是向前。这几天我在读叔本华,试图从中得到力量,倘若我完全适应不了大学生活,复读或是转学去读自己喜欢的专业,总会有办法的。
至少我现在已经体会过不想要的感受了。
县文科状元选择了二本定向师范
小爽 广东清远 588分(历史类)
我家在广东省清远市下辖的一个小县城,从小到大我在这里读书,没离开过县城。
我们这个县属于脱贫地区,教育部针对满足条件的高考生推出了国家专项计划,通过降分录取、单列计划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等到高考分数出来,我是县文科第一,可选择的院校范围挺多的,通过高校专项我能上陕西师范大学的汉语言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普通批也能去深圳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这类高校。
报志愿是个煎熬的过程,最初我打算选择高中就心仪的陕西师范大学,满怀期待特意去西安旅游了一趟。就在落地西安的三四个小时内,吃饭、打车、住宿接连碰上了让我体验感很不好的事情,第二天我直接走了,连兵马俑都没看。第一次出远门以滑铁卢告终,我明显感受到远离家乡的焦虑,可能因为比较恋家,我放弃了陕西师范大学,目光转向广东省内院校。
就在我准备填报深圳大学的时候,一通亲戚的电话改变了事情的走向。他告诉我可以考虑定向师范,毕业后分配回县下属的乡镇学校服务6年,只要不离开这个县,都会有编制。不过要想满足定向回我家的要求,唯一的选择是一所二本院校——韶关学院,并且只有小学教育或学前教育专业。我对它仅有的印象停留在县城大多老师从这个学校毕业。
看到网上很多声音说,生育率降低,教师缩编严重,未来竞争只会更激烈,我的焦虑瞬间被放大。报志愿那段时间,大数据每天精准为我推送985毕业找不到工作,管理专业难就业,小学教育没前途等信息,越看越觉得高考明明才刚结束,怎么未来好像要完蛋了。
决定报考定向师范,我深思熟虑了很久。连续一周,我每天都在查资料,分析优缺点,考虑就业趋势,向各种各样的人咨询。
有人支持,也有反对的声音,我班主任并不希望我走这条路,他和我聊了一天一夜,认为我的成绩可以上更好的学校,哪怕要定向,完全可以等到研究生阶段,工资还高一点,如果不走定向的话,可以考清远市的初高中教师,就不用待在乡镇教小学了。
我没有动摇想法,因为不确定性太多了,4年之后是否有名额,能不能卷过别人全是未知。综合考虑后,我发现这是适合自己的最优选。一出来就有工作,服务期满之后能够自由择业,到时候想法变了也能换工作。
选择定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学不需要缴纳任何学费和住宿费,还有生活补助。我爸是挂车司机,早出晚归,工作特别辛苦,妈妈在家照顾我和弟弟,整个家庭的支出全都由我爸爸一个人承担。刚进高中我就默默下定决心,大学毕业后考公或考编,尽快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替家里多分担一些。
父母把我保护得很好,家里的生活没太大变化,但平时听他们聊天,看到周边店铺开了又关,我能感受到经济不景气,身边有表哥表姐考公好几年没上岸,和四五百人竞争一个乡镇岗位,还需要大笔资金支持。
录取结果出来那几天,我刷到同学晒的朋友圈有点落差,有人如愿考入陕西师范大学,而我为了一个定向的编制,去了二本。有个同学跟我的院校专业一样,但高考分数比我少了30多分。父母也问过我会不会觉得很委屈,其实我做任何决定他们都支持。
我想起最终下定决心的那天晚上,原本我考虑到定向师范太浪费分数,想要放弃,但躺在床上一直睡不着,突然,我对我妈说,我决定报了,说出这句话我的心立刻安定下来,像涌入了一股暖流。
我挺现实的,梦想的生活就是待在家人身边,平平淡淡地生活,以后该上班认真上班,寒暑假出去旅居半个月,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
放弃华东政法大学报考上海海关学院
徐柠 安徽合肥 625分(历史类)
现在回想我报志愿的过程,一切似乎充满戏剧性,又是那么刚刚好。
提交志愿前一天,我确认了一遍报考顺序,依照冲稳保的逻辑,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排在前面,被华东政法大学录取的概率最大。结果晚上我爸在微信视频号刷到一条院校推荐,介绍的是上海海关学院,马上对我说报这个非常好。我先前压根没听过,一查发现也不是名校,心里有些抗拒。我爸到处找人打听,了解到这是海关总署唯一直属的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海关管理专业是学校的王牌,可以连续三年参加国考,上岸率能达到80%以上。
我不算是一个特别有规划的人,对专业没有强烈偏好,选择大学以考虑就业为主。我爸年轻时报了军校,当了10来年兵之后,转业回家做公务员,他认为这条路径是可观的,偶尔还向我透露最近单位又招了一个北京大学的本科生。
那天发生了两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一是我去问了老师,放弃名校的分数去海关学院是否可惜,他告诉我如果最终都是考公上岸的结果,不如选择一条更方便的途径。二是我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比我高10分左右,他选择报考了北京电子科技学院——这也是一所隶属于中共中央办公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入党政机关、涉密单位,通常能长期稳定任职。
我做决定比较随性,只要能说服自己,我就接受,也有始终坚持的东西。我妈在高考前一个月,抖音短视频全是关于择校的,导致她执着于让我报考公费师范生,但我最不想的就是当老师,两人吵了很久,直到上海海关学院出现,我跟我妈的矛盾才被调和了。
我在的班级是全市最好的文科班,发现班级同学报的志愿,大概分为和我一样求稳的和有明确爱好的,算上公费师范生、公安、海关,报这类提前批的加起来都有十几个同学。我记得当时在小红书上刷到比我分数高很多的外省考生询问要不要报海关学院,非常震惊,我的省排名在1000位,他们有的甚至是三四百名,原来这个院校这么受欢迎。
填上上海海关学院的提前批后,我的担心变成了可能录不上,海关管理专业在安徽省文科只招1个人,但凡出现比我分高的人,这个名额就不会是我的。录取结果我等了一整天,从早上6点钟开始,每隔半小时查一次,直到晚上10点我决定查最后一次,页面弹出已录取的消息,我大叫了一声,我妈抱着我转了好几圈,一切终于尘埃落定,给大学前的学生时代画上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句号吧。
有人会说你还年轻,这样选会不会后悔,我观察过身边非常敢冲的同学,他们不仅有能力和勇气,背后的家庭也是强大的后盾。而我的家庭条件不算优越,他们没有办法为我兜底,倘若我去一所985高校学了我想学的专业,读完研之后依旧找不到工作,家里似乎并不能支持我在家躺平。没有承担风险的底气,我还是想先给自己铺一条更稳定的路。
稳定不代表摆烂,我有机会继续在大学持续发展自己,未来也可以接着读研,总体来说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决定。
选择南师大本硕连读,“给自己找了一个6年的高四”
芽芽 江苏江阴 636分(历史类)
今年高考我如愿以偿,实现了两年前写下的理想院校的目标。
在江苏,我们县级市经济比较发达,苏北的学生想来苏南,苏南的又不愿意出去,形成一个省内循环。高一那年我妈刷视频知道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双学科硕士试点,本硕连读6年,与学校、教育局签署定向就业协议,毕业分配至江苏省内优质高中任教,并获得在编岗位。我很早就定下了当老师的职业规划,从那以后,我高中的奋斗目标确定了下来。
整个高中我过得跌宕起伏,高一尝试埋头学习物化生,沉浸题海令我痛苦,一种题型我需要重复20多遍才能记住如何去做,我便去了文科强化班。一进去我的语文成绩跌到了史无前例的低谷,考试选择题经常一片红,甚至分数不及格。后来我找相熟的老师答疑求教,慢慢爬到了中游的位置,等到高三,我的语文已经保持在班级前10的水平。
高考前半个月,由于身体原因,我每天晚上咳嗽没法睡觉,整个人心力交瘁,去医院挂水了一星期,疼到我靠写数学试卷镇静下来。幸运的是,6月6号我完全恢复了,第二天可以轻松上考场。
我是班上那种中规中矩的学生,老师对我的形容是“智商平平但很勤奋”。考前我会做充足的准备,可一旦遇到新变化我就发慌,今年高考语文试卷题型设置,设问方式都与平时训练有很大出入,考完我内心很忐忑,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等成绩时我的手都在颤抖,第一次输账号还打错了,首先看到语文成绩,直接激动地跳起来,超出我预期10分,总分正常发挥。
朋友常说我是老年人性格,没有开疆拓土的勇气。我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不太愿意我出去冒险,他们在企业工作,经常加班,我也希望在能力范围内走到更高的起点支撑自己,而不是飘荡在空中,没有着落。
我追求稳定,希望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报志愿同样如此,列表里一众985院校中夹着南京师范大学这所211,我坚定地将南京师范大学放在最有可能被录取的位置。排在它前面的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一般够不上,有机会进的东南大学被我放在了后面。
比起本硕6年的学业,我更害怕大一没有分专业的班级,那意味着仍然需要根据成绩分配专业,一旦被不喜欢的专业录取,这个过程会变得格外漫长。若是保研卷不过,最终还是得走上考研、考教资、考编制的道路。
即使被985院校录取了,我也害怕在高手云集的场合成为垫底的小透明,压力太大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双学科历史和政治专业,是我高中擅长的科目,本科只要不挂科过六级就能转入研究生阶段,起码免去了考研。
原先我对大学的想象是全方位均衡发展,现在发现和高中有点像,学业占主要地位,推荐参加的组织大多是学生会、团支部,甚至可能出现一些恶意竞争。不过对前途的迷茫很正常,录取结果出来后,我发帖说给自己找了一个6年的高四,和一份一眼看到头的工作,底下有人评论可惜了,但我不后悔,眼前看到的才是令我心安的。
放弃省外211,选择省内定向医学院
诗睿 内蒙古通辽 560分(物理类)
高考前我想象过很多以后从事的职业,唯独没想过学医。
我们家特意花4000块找了一个报考志愿的机构,给我介绍了不少院校和专业,对我来说不太实用。当时机构里有两个老师,对是否能学金融这个问题争辩起来,一个说绝对不能学,另一个坚持可以去,他们都在向我输出个人经验和想法,最终决定权还是看我自己。
当老师,学心理,或者去计算机、电气、化学之类的理工科专业,我都考虑过,但又被一一否决。读心理父母觉得根本没有出路,学化学要想找工作必须得考研,在网上一搜,每个专业都有人避雷,我一看就退缩了,直到报考日期快截止了,我还没决定自己到底要学什么。
但我爸心仪定向医学这个专业很长时间了,我们家是农村家庭,在内蒙古有对有农村户籍的考生开放定向医学培养的项目,完成本科学业后,需在签约旗县乡镇卫生院服务6年(含住院医师规培或专硕学习期),直接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在校期间每年享受财政补助资金1.1万元。
我先前从没想过学医,报定向医学意味着以后要留在家乡发展。我们这里挺贫困的,班上大多数同学基本会选择往外走,我也不例外。高中我们班抓得特别严,6点开始上早自习,晚上12点睡觉,我最初不适应这种作息,经常在课上举着笔低着头就睡着了。每天吃饭只有半小时,但跑到食堂都得花5分钟,实在来不及就吃泡面。一周只有周六下午2个小时可以出校自由活动,这时候我会把附近好吃的挨个尝一遍。
偶尔我偷偷看杂志时都有些羞愧,感觉对不起自己的未来,一度支撑我坚持下去的动力是很想出去闯荡,见识下大城市的生活。可有时候现实和想象完全背道而驰,分数出来后,我爸坚持说服我,甚至许诺如果我报省内医学定向,直接给我钱当奖励。
那几天我可能被家里人感染了,毕业无需为工作发愁,女孩子一个人在外边很累,我仔细想了想,留在家人身边也挺好的,等我挣够钱,出去看看也可以。内蒙古的录取分数会比其他省份低一些,像我的分数可以去省外一些211大学,不过因为家里的原因,最后我把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定向医学专业放在了提前批。
录上之后我有段时间挺伤心的,别人问我去了哪所学校,我有点羞于启口。我在网上发帖问定向学医怎么样,几千条评论都是劝退,有人吐槽服务年限长,工资还低,有人说光学就够辛苦了。一想到临床医学,我最害怕的就是解剖,这是我从来没想过会接触的。
不过现在我接受了,几年后一毕业,有一份养活自己的稳定工作已经超越不少人了。
(讲述者均为化名)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读者评论
MORE +
最受欢迎
OR
+
陈婧瑄
■
今年刚结束的高考志愿填报季,前有北京大学提前批(首选历史)招生出现“空档”,后有浙江一考生604分放弃本科,选择高职定向培养军士专业,一种以就业、编制等确定性出路为导向的“降级报志愿”趋势愈发明显。
越来越多的高分考生,放弃传统认知中的“名校光环”,转而选择看似“层次更低”却能提供稳定未来预期的院校和专业。被称为“铁饭碗”的上海海关学院05专业组今年在江苏省物理类的最低投档线超过了同济大学,广东岭南师范学院在公费定向师范生招生中,物理类排位较去年提升约1.5万位。
“求稳”的背后,是考生和其家庭在现实、期望与情感间反复权衡的结果。我们找到了5位今年高考结束的高分学生,她们所处省份、考试成绩、家庭环境各不相同,但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约而同做出了逆向报考的决定。
或许是女生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更强,家人和社会对女孩的预期也偏保守,加上部分定向招生的院系招收女生的名额本身很少,所以高分报志愿的很多是女生。
每日人物咨询的一位高考志愿填报指导老师表示,海关、警校、军校的提前批女生招收名额通常比男生少很多,并限制报考专业,所以女生至少要比男生多考20-30分才能保证被录取。师范类院校往往被女生当作优先选择,竞争激烈,分数也随之水涨船高。
最终给我们分享的,也是5位高分女生,她们考出了全校第一、县文科状元等好成绩,却最终放弃报考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机会,选择就读定向就业的非985、211学校,或者家乡的二本定向师范、定向医学院。
有人失落,有人“皆大欢喜”,有人获得了眼前的“心安”,有人对未来依然忐忑。
以下是她们的讲述:
放弃浙江大学报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梧桐 浙江温州 670分(物理类)
得知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录取的那一刻,一种淡淡的失落感闷在心头,像小火慢煎一样,我很清楚,这个结果不是我想要的,但也是我选择的。
高考出分后,成绩在我的预期范围内,不过父母感到惊喜,没想到考出了全校最高分,对浙江家长而言,这是一个能稳上浙江大学的分数。即便如此,报志愿还是成了横亘在我和父母之间最大的矛盾点。
我妈是成人本科的老师,爸爸以前是公务员,后来辞职经商,其实我们家经济状况还不错,这两年生意不好做,家里没赚到太多钱,还有一个在私立小学读一年级的弟弟,父母可能感觉到有压力。今年2月份,父母提出让我报考浙江警察学院,我内心很抗拒,它不是我真正热爱的,只是更有实质性的保障。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不太规矩的人。曾经我沉迷过电子产品,打游戏、看小说,经常不写作业,为此和我妈争吵过无数次。直到有一天,我像突然开窍了一样,开始认真学习,想要剖析事情的本质,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共同规律。在初高中这几年,我问过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学习,会给每个学科安上不同的意义,比如学习数学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学习英语是为了触碰外面的世界。高中分科时我看了一部关于量子纠缠的纪录片,觉得这是一种探索世界本质的方法,于是选择了理科。
高二那年班上换了一名语文老师,对我的影响特别大。印象深刻的是她开过一门关于MBTI的讲座,让我们选取几个关键词诸如财富、自由、爱,划出自己与每一种人格最相似的地方。活动结束后,我和老师探讨以后想做什么,她回答我遵从内心的选择,那是我在高中感到被看见和理解的瞬间。
后来我意识到自己对哲学感兴趣。我喜欢反复琢磨课本上孔子、老子的思想,偶尔晚自习放弃刷题,读图书馆借来的《西方哲学史》。我畅想过未来去做研究,如同缓缓细流的状态,沉浸式进入一本书,研究某一种思想,与作家进行精神上的对话。
与此同时,父母和我的想法时常发生冲突,我父母坚决反对我学哲学,我爸劝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警校毕业年薪20万元,外加诸多福利,没有好的物质条件,还有什么心思探究哲学思想。有时在路上我看到晚霞想拍个照,我妈非常不理解,晚霞有什么好看的。
多次沟通无果后,我开始陷入纠结,一边不愿放弃兴趣,一边觉得不该过于自私。在高考前我听从父母去做了近视手术,参加了警校的体能测试。分数出来后,以远超二三十分的优势报考警校显得没必要,我决定选择一个理科专业,然后辅修哲学,再考一个理科与哲学融合的硕士。
按照志愿顺序,我把复旦大学排在了第一位,紧接着是浙江大学。可家人始终心仪警校,在他们眼里,高分与上警校并不矛盾,留在温州是最好的选择。“之前做准备花了不少钱”,又一次我妥协了,尽管坚持不报考浙江警察学院,但在提前批次我填上了一所自认为分不够的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虽然不是985或者211,但根据去年的情况,我所选专业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最低录取分数是680分。
全家都没指望能上,不料今年突然降分,那几天我爸天天替我查录取页面,发现被提前批录走后,身边人都很开心,夸我有出息,只有我后知后觉,夹杂着愤怒和不甘,更多是对自己的失望。我在备忘录里写道:“萨特存在主义的说法:人由行动决定。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心。”
既然结果无法改变,那就接受它。高中学校楼梯上贴过一句话我很认同,生活不论向哪儿都是向前。这几天我在读叔本华,试图从中得到力量,倘若我完全适应不了大学生活,复读或是转学去读自己喜欢的专业,总会有办法的。
至少我现在已经体会过不想要的感受了。
县文科状元选择了二本定向师范
小爽 广东清远 588分(历史类)
我家在广东省清远市下辖的一个小县城,从小到大我在这里读书,没离开过县城。
我们这个县属于脱贫地区,教育部针对满足条件的高考生推出了国家专项计划,通过降分录取、单列计划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等到高考分数出来,我是县文科第一,可选择的院校范围挺多的,通过高校专项我能上陕西师范大学的汉语言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普通批也能去深圳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这类高校。
报志愿是个煎熬的过程,最初我打算选择高中就心仪的陕西师范大学,满怀期待特意去西安旅游了一趟。就在落地西安的三四个小时内,吃饭、打车、住宿接连碰上了让我体验感很不好的事情,第二天我直接走了,连兵马俑都没看。第一次出远门以滑铁卢告终,我明显感受到远离家乡的焦虑,可能因为比较恋家,我放弃了陕西师范大学,目光转向广东省内院校。
就在我准备填报深圳大学的时候,一通亲戚的电话改变了事情的走向。他告诉我可以考虑定向师范,毕业后分配回县下属的乡镇学校服务6年,只要不离开这个县,都会有编制。不过要想满足定向回我家的要求,唯一的选择是一所二本院校——韶关学院,并且只有小学教育或学前教育专业。我对它仅有的印象停留在县城大多老师从这个学校毕业。
看到网上很多声音说,生育率降低,教师缩编严重,未来竞争只会更激烈,我的焦虑瞬间被放大。报志愿那段时间,大数据每天精准为我推送985毕业找不到工作,管理专业难就业,小学教育没前途等信息,越看越觉得高考明明才刚结束,怎么未来好像要完蛋了。
决定报考定向师范,我深思熟虑了很久。连续一周,我每天都在查资料,分析优缺点,考虑就业趋势,向各种各样的人咨询。
有人支持,也有反对的声音,我班主任并不希望我走这条路,他和我聊了一天一夜,认为我的成绩可以上更好的学校,哪怕要定向,完全可以等到研究生阶段,工资还高一点,如果不走定向的话,可以考清远市的初高中教师,就不用待在乡镇教小学了。
我没有动摇想法,因为不确定性太多了,4年之后是否有名额,能不能卷过别人全是未知。综合考虑后,我发现这是适合自己的最优选。一出来就有工作,服务期满之后能够自由择业,到时候想法变了也能换工作。
选择定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学不需要缴纳任何学费和住宿费,还有生活补助。我爸是挂车司机,早出晚归,工作特别辛苦,妈妈在家照顾我和弟弟,整个家庭的支出全都由我爸爸一个人承担。刚进高中我就默默下定决心,大学毕业后考公或考编,尽快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替家里多分担一些。
父母把我保护得很好,家里的生活没太大变化,但平时听他们聊天,看到周边店铺开了又关,我能感受到经济不景气,身边有表哥表姐考公好几年没上岸,和四五百人竞争一个乡镇岗位,还需要大笔资金支持。
录取结果出来那几天,我刷到同学晒的朋友圈有点落差,有人如愿考入陕西师范大学,而我为了一个定向的编制,去了二本。有个同学跟我的院校专业一样,但高考分数比我少了30多分。父母也问过我会不会觉得很委屈,其实我做任何决定他们都支持。
我想起最终下定决心的那天晚上,原本我考虑到定向师范太浪费分数,想要放弃,但躺在床上一直睡不着,突然,我对我妈说,我决定报了,说出这句话我的心立刻安定下来,像涌入了一股暖流。
我挺现实的,梦想的生活就是待在家人身边,平平淡淡地生活,以后该上班认真上班,寒暑假出去旅居半个月,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
今年刚结束的高考志愿填报季,前有北京大学提前批(首选历史)招生出现“空档”,后有浙江一考生604分放弃本科,选择高职定向培养军士专业,一种以就业、编制等确定性出路为导向的“降级报志愿”趋势愈发明显。
越来越多的高分考生,放弃传统认知中的“名校光环”,转而选择看似“层次更低”却能提供稳定未来预期的院校和专业。被称为“铁饭碗”的上海海关学院05专业组今年在江苏省物理类的最低投档线超过了同济大学,广东岭南师范学院在公费定向师范生招生中,物理类排位较去年提升约1.5万位。
“求稳”的背后,是考生和其家庭在现实、期望与情感间反复权衡的结果。我们找到了5位今年高考结束的高分学生,她们所处省份、考试成绩、家庭环境各不相同,但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约而同做出了逆向报考的决定。
或许是女生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更强,家人和社会对女孩的预期也偏保守,加上部分定向招生的院系招收女生的名额本身很少,所以高分报志愿的很多是女生。
每日人物咨询的一位高考志愿填报指导老师表示,海关、警校、军校的提前批女生招收名额通常比男生少很多,并限制报考专业,所以女生至少要比男生多考20-30分才能保证被录取。师范类院校往往被女生当作优先选择,竞争激烈,分数也随之水涨船高。
最终给我们分享的,也是5位高分女生,她们考出了全校第一、县文科状元等好成绩,却最终放弃报考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机会,选择就读定向就业的非985、211学校,或者家乡的二本定向师范、定向医学院。
有人失落,有人“皆大欢喜”,有人获得了眼前的“心安”,有人对未来依然忐忑。
以下是她们的讲述:
放弃浙江大学报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梧桐 浙江温州 670分(物理类)
得知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录取的那一刻,一种淡淡的失落感闷在心头,像小火慢煎一样,我很清楚,这个结果不是我想要的,但也是我选择的。
高考出分后,成绩在我的预期范围内,不过父母感到惊喜,没想到考出了全校最高分,对浙江家长而言,这是一个能稳上浙江大学的分数。即便如此,报志愿还是成了横亘在我和父母之间最大的矛盾点。
我妈是成人本科的老师,爸爸以前是公务员,后来辞职经商,其实我们家经济状况还不错,这两年生意不好做,家里没赚到太多钱,还有一个在私立小学读一年级的弟弟,父母可能感觉到有压力。今年2月份,父母提出让我报考浙江警察学院,我内心很抗拒,它不是我真正热爱的,只是更有实质性的保障。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不太规矩的人。曾经我沉迷过电子产品,打游戏、看小说,经常不写作业,为此和我妈争吵过无数次。直到有一天,我像突然开窍了一样,开始认真学习,想要剖析事情的本质,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共同规律。在初高中这几年,我问过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学习,会给每个学科安上不同的意义,比如学习数学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学习英语是为了触碰外面的世界。高中分科时我看了一部关于量子纠缠的纪录片,觉得这是一种探索世界本质的方法,于是选择了理科。
高二那年班上换了一名语文老师,对我的影响特别大。印象深刻的是她开过一门关于MBTI的讲座,让我们选取几个关键词诸如财富、自由、爱,划出自己与每一种人格最相似的地方。活动结束后,我和老师探讨以后想做什么,她回答我遵从内心的选择,那是我在高中感到被看见和理解的瞬间。
后来我意识到自己对哲学感兴趣。我喜欢反复琢磨课本上孔子、老子的思想,偶尔晚自习放弃刷题,读图书馆借来的《西方哲学史》。我畅想过未来去做研究,如同缓缓细流的状态,沉浸式进入一本书,研究某一种思想,与作家进行精神上的对话。
与此同时,父母和我的想法时常发生冲突,我父母坚决反对我学哲学,我爸劝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警校毕业年薪20万元,外加诸多福利,没有好的物质条件,还有什么心思探究哲学思想。有时在路上我看到晚霞想拍个照,我妈非常不理解,晚霞有什么好看的。
多次沟通无果后,我开始陷入纠结,一边不愿放弃兴趣,一边觉得不该过于自私。在高考前我听从父母去做了近视手术,参加了警校的体能测试。分数出来后,以远超二三十分的优势报考警校显得没必要,我决定选择一个理科专业,然后辅修哲学,再考一个理科与哲学融合的硕士。
按照志愿顺序,我把复旦大学排在了第一位,紧接着是浙江大学。可家人始终心仪警校,在他们眼里,高分与上警校并不矛盾,留在温州是最好的选择。“之前做准备花了不少钱”,又一次我妥协了,尽管坚持不报考浙江警察学院,但在提前批次我填上了一所自认为分不够的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虽然不是985或者211,但根据去年的情况,我所选专业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最低录取分数是680分。
全家都没指望能上,不料今年突然降分,那几天我爸天天替我查录取页面,发现被提前批录走后,身边人都很开心,夸我有出息,只有我后知后觉,夹杂着愤怒和不甘,更多是对自己的失望。我在备忘录里写道:“萨特存在主义的说法:人由行动决定。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心。”
既然结果无法改变,那就接受它。高中学校楼梯上贴过一句话我很认同,生活不论向哪儿都是向前。这几天我在读叔本华,试图从中得到力量,倘若我完全适应不了大学生活,复读或是转学去读自己喜欢的专业,总会有办法的。
至少我现在已经体会过不想要的感受了。
县文科状元选择了二本定向师范
小爽 广东清远 588分(历史类)
我家在广东省清远市下辖的一个小县城,从小到大我在这里读书,没离开过县城。
我们这个县属于脱贫地区,教育部针对满足条件的高考生推出了国家专项计划,通过降分录取、单列计划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等到高考分数出来,我是县文科第一,可选择的院校范围挺多的,通过高校专项我能上陕西师范大学的汉语言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普通批也能去深圳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这类高校。
报志愿是个煎熬的过程,最初我打算选择高中就心仪的陕西师范大学,满怀期待特意去西安旅游了一趟。就在落地西安的三四个小时内,吃饭、打车、住宿接连碰上了让我体验感很不好的事情,第二天我直接走了,连兵马俑都没看。第一次出远门以滑铁卢告终,我明显感受到远离家乡的焦虑,可能因为比较恋家,我放弃了陕西师范大学,目光转向广东省内院校。
就在我准备填报深圳大学的时候,一通亲戚的电话改变了事情的走向。他告诉我可以考虑定向师范,毕业后分配回县下属的乡镇学校服务6年,只要不离开这个县,都会有编制。不过要想满足定向回我家的要求,唯一的选择是一所二本院校——韶关学院,并且只有小学教育或学前教育专业。我对它仅有的印象停留在县城大多老师从这个学校毕业。
看到网上很多声音说,生育率降低,教师缩编严重,未来竞争只会更激烈,我的焦虑瞬间被放大。报志愿那段时间,大数据每天精准为我推送985毕业找不到工作,管理专业难就业,小学教育没前途等信息,越看越觉得高考明明才刚结束,怎么未来好像要完蛋了。
决定报考定向师范,我深思熟虑了很久。连续一周,我每天都在查资料,分析优缺点,考虑就业趋势,向各种各样的人咨询。
有人支持,也有反对的声音,我班主任并不希望我走这条路,他和我聊了一天一夜,认为我的成绩可以上更好的学校,哪怕要定向,完全可以等到研究生阶段,工资还高一点,如果不走定向的话,可以考清远市的初高中教师,就不用待在乡镇教小学了。
我没有动摇想法,因为不确定性太多了,4年之后是否有名额,能不能卷过别人全是未知。综合考虑后,我发现这是适合自己的最优选。一出来就有工作,服务期满之后能够自由择业,到时候想法变了也能换工作。
选择定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学不需要缴纳任何学费和住宿费,还有生活补助。我爸是挂车司机,早出晚归,工作特别辛苦,妈妈在家照顾我和弟弟,整个家庭的支出全都由我爸爸一个人承担。刚进高中我就默默下定决心,大学毕业后考公或考编,尽快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替家里多分担一些。
父母把我保护得很好,家里的生活没太大变化,但平时听他们聊天,看到周边店铺开了又关,我能感受到经济不景气,身边有表哥表姐考公好几年没上岸,和四五百人竞争一个乡镇岗位,还需要大笔资金支持。
录取结果出来那几天,我刷到同学晒的朋友圈有点落差,有人如愿考入陕西师范大学,而我为了一个定向的编制,去了二本。有个同学跟我的院校专业一样,但高考分数比我少了30多分。父母也问过我会不会觉得很委屈,其实我做任何决定他们都支持。
我想起最终下定决心的那天晚上,原本我考虑到定向师范太浪费分数,想要放弃,但躺在床上一直睡不着,突然,我对我妈说,我决定报了,说出这句话我的心立刻安定下来,像涌入了一股暖流。
我挺现实的,梦想的生活就是待在家人身边,平平淡淡地生活,以后该上班认真上班,寒暑假出去旅居半个月,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
放弃华东政法大学报考上海海关学院
徐柠 安徽合肥 625分(历史类)
现在回想我报志愿的过程,一切似乎充满戏剧性,又是那么刚刚好。
提交志愿前一天,我确认了一遍报考顺序,依照冲稳保的逻辑,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排在前面,被华东政法大学录取的概率最大。结果晚上我爸在微信视频号刷到一条院校推荐,介绍的是上海海关学院,马上对我说报这个非常好。我先前压根没听过,一查发现也不是名校,心里有些抗拒。我爸到处找人打听,了解到这是海关总署唯一直属的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海关管理专业是学校的王牌,可以连续三年参加国考,上岸率能达到80%以上。
我不算是一个特别有规划的人,对专业没有强烈偏好,选择大学以考虑就业为主。我爸年轻时报了军校,当了10来年兵之后,转业回家做公务员,他认为这条路径是可观的,偶尔还向我透露最近单位又招了一个北京大学的本科生。
那天发生了两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一是我去问了老师,放弃名校的分数去海关学院是否可惜,他告诉我如果最终都是考公上岸的结果,不如选择一条更方便的途径。二是我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比我高10分左右,他选择报考了北京电子科技学院——这也是一所隶属于中共中央办公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入党政机关、涉密单位,通常能长期稳定任职。
我做决定比较随性,只要能说服自己,我就接受,也有始终坚持的东西。我妈在高考前一个月,抖音短视频全是关于择校的,导致她执着于让我报考公费师范生,但我最不想的就是当老师,两人吵了很久,直到上海海关学院出现,我跟我妈的矛盾才被调和了。
我在的班级是全市最好的文科班,发现班级同学报的志愿,大概分为和我一样求稳的和有明确爱好的,算上公费师范生、公安、海关,报这类提前批的加起来都有十几个同学。我记得当时在小红书上刷到比我分数高很多的外省考生询问要不要报海关学院,非常震惊,我的省排名在1000位,他们有的甚至是三四百名,原来这个院校这么受欢迎。
填上上海海关学院的提前批后,我的担心变成了可能录不上,海关管理专业在安徽省文科只招1个人,但凡出现比我分高的人,这个名额就不会是我的。录取结果我等了一整天,从早上6点钟开始,每隔半小时查一次,直到晚上10点我决定查最后一次,页面弹出已录取的消息,我大叫了一声,我妈抱着我转了好几圈,一切终于尘埃落定,给大学前的学生时代画上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句号吧。
有人会说你还年轻,这样选会不会后悔,我观察过身边非常敢冲的同学,他们不仅有能力和勇气,背后的家庭也是强大的后盾。而我的家庭条件不算优越,他们没有办法为我兜底,倘若我去一所985高校学了我想学的专业,读完研之后依旧找不到工作,家里似乎并不能支持我在家躺平。没有承担风险的底气,我还是想先给自己铺一条更稳定的路。
稳定不代表摆烂,我有机会继续在大学持续发展自己,未来也可以接着读研,总体来说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决定。
选择南师大本硕连读,“给自己找了一个6年的高四”
芽芽 江苏江阴 636分(历史类)
今年高考我如愿以偿,实现了两年前写下的理想院校的目标。
在江苏,我们县级市经济比较发达,苏北的学生想来苏南,苏南的又不愿意出去,形成一个省内循环。高一那年我妈刷视频知道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双学科硕士试点,本硕连读6年,与学校、教育局签署定向就业协议,毕业分配至江苏省内优质高中任教,并获得在编岗位。我很早就定下了当老师的职业规划,从那以后,我高中的奋斗目标确定了下来。
整个高中我过得跌宕起伏,高一尝试埋头学习物化生,沉浸题海令我痛苦,一种题型我需要重复20多遍才能记住如何去做,我便去了文科强化班。一进去我的语文成绩跌到了史无前例的低谷,考试选择题经常一片红,甚至分数不及格。后来我找相熟的老师答疑求教,慢慢爬到了中游的位置,等到高三,我的语文已经保持在班级前10的水平。
高考前半个月,由于身体原因,我每天晚上咳嗽没法睡觉,整个人心力交瘁,去医院挂水了一星期,疼到我靠写数学试卷镇静下来。幸运的是,6月6号我完全恢复了,第二天可以轻松上考场。
我是班上那种中规中矩的学生,老师对我的形容是“智商平平但很勤奋”。考前我会做充足的准备,可一旦遇到新变化我就发慌,今年高考语文试卷题型设置,设问方式都与平时训练有很大出入,考完我内心很忐忑,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等成绩时我的手都在颤抖,第一次输账号还打错了,首先看到语文成绩,直接激动地跳起来,超出我预期10分,总分正常发挥。
朋友常说我是老年人性格,没有开疆拓土的勇气。我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不太愿意我出去冒险,他们在企业工作,经常加班,我也希望在能力范围内走到更高的起点支撑自己,而不是飘荡在空中,没有着落。
我追求稳定,希望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报志愿同样如此,列表里一众985院校中夹着南京师范大学这所211,我坚定地将南京师范大学放在最有可能被录取的位置。排在它前面的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一般够不上,有机会进的东南大学被我放在了后面。
比起本硕6年的学业,我更害怕大一没有分专业的班级,那意味着仍然需要根据成绩分配专业,一旦被不喜欢的专业录取,这个过程会变得格外漫长。若是保研卷不过,最终还是得走上考研、考教资、考编制的道路。
即使被985院校录取了,我也害怕在高手云集的场合成为垫底的小透明,压力太大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双学科历史和政治专业,是我高中擅长的科目,本科只要不挂科过六级就能转入研究生阶段,起码免去了考研。
原先我对大学的想象是全方位均衡发展,现在发现和高中有点像,学业占主要地位,推荐参加的组织大多是学生会、团支部,甚至可能出现一些恶意竞争。不过对前途的迷茫很正常,录取结果出来后,我发帖说给自己找了一个6年的高四,和一份一眼看到头的工作,底下有人评论可惜了,但我不后悔,眼前看到的才是令我心安的。
放弃省外211,选择省内定向医学院
诗睿 内蒙古通辽 560分(物理类)
高考前我想象过很多以后从事的职业,唯独没想过学医。
我们家特意花4000块找了一个报考志愿的机构,给我介绍了不少院校和专业,对我来说不太实用。当时机构里有两个老师,对是否能学金融这个问题争辩起来,一个说绝对不能学,另一个坚持可以去,他们都在向我输出个人经验和想法,最终决定权还是看我自己。
当老师,学心理,或者去计算机、电气、化学之类的理工科专业,我都考虑过,但又被一一否决。读心理父母觉得根本没有出路,学化学要想找工作必须得考研,在网上一搜,每个专业都有人避雷,我一看就退缩了,直到报考日期快截止了,我还没决定自己到底要学什么。
但我爸心仪定向医学这个专业很长时间了,我们家是农村家庭,在内蒙古有对有农村户籍的考生开放定向医学培养的项目,完成本科学业后,需在签约旗县乡镇卫生院服务6年(含住院医师规培或专硕学习期),直接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在校期间每年享受财政补助资金1.1万元。
我先前从没想过学医,报定向医学意味着以后要留在家乡发展。我们这里挺贫困的,班上大多数同学基本会选择往外走,我也不例外。高中我们班抓得特别严,6点开始上早自习,晚上12点睡觉,我最初不适应这种作息,经常在课上举着笔低着头就睡着了。每天吃饭只有半小时,但跑到食堂都得花5分钟,实在来不及就吃泡面。一周只有周六下午2个小时可以出校自由活动,这时候我会把附近好吃的挨个尝一遍。
偶尔我偷偷看杂志时都有些羞愧,感觉对不起自己的未来,一度支撑我坚持下去的动力是很想出去闯荡,见识下大城市的生活。可有时候现实和想象完全背道而驰,分数出来后,我爸坚持说服我,甚至许诺如果我报省内医学定向,直接给我钱当奖励。
那几天我可能被家里人感染了,毕业无需为工作发愁,女孩子一个人在外边很累,我仔细想了想,留在家人身边也挺好的,等我挣够钱,出去看看也可以。内蒙古的录取分数会比其他省份低一些,像我的分数可以去省外一些211大学,不过因为家里的原因,最后我把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定向医学专业放在了提前批。
录上之后我有段时间挺伤心的,别人问我去了哪所学校,我有点羞于启口。我在网上发帖问定向学医怎么样,几千条评论都是劝退,有人吐槽服务年限长,工资还低,有人说光学就够辛苦了。一想到临床医学,我最害怕的就是解剖,这是我从来没想过会接触的。
不过现在我接受了,几年后一毕业,有一份养活自己的稳定工作已经超越不少人了。
(讲述者均为化名)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特别报道
OR
+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