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8-04 09:07
商业与经济

企业家跳楼:一个阶层的阴影

徐瑾:多位企业家跳楼,不少评论都在讨论心理健康,真是如此吗?他们为何生无可恋?中国企业家最需要什么?企业家在社会上属于什么阶层?
成都cbd企业家跳楼:一个阶层的阴影
徐瑾



近期多位企业家跳楼的消息传出,让人想起当年富士康工人的N连跳。

流水线的工人生活单调枯燥已经被剖析不少,那么企业家为何也生无可恋?他们为何选择跳楼?中国企业家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他们在社会上属于什么阶层?

四位企业家的非正常死亡

绍兴金点子纺织公司创始人毕光钧、杭州西子电梯董事长刘文超、广东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北京居然之家董事长汪林朋都非正常死亡,他们的死亡原因都是“坠楼身亡”。

三个多月,连续有四个行业内地位不低的企业家跳楼,都不到60,算起来都是当打之年。即使研究企业史多年的财经观察者吴晓波,也惊呼“十分罕见”。尤其是居然之家的汪林朋,曾经以368亿身家成为湖北首富的“家居零售之王”。他在业界口碑并不差。他1968年出生,和不少90年代下海的企业家类似,有不错的教育背景,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会计系,也曾经在体制内工作,担任过过北京湖北企业商会会长。

汪林朋为何选择轻生,原因依旧讳莫入深。今年4月18日,居然智家发布公告,表示公司董事长汪林朋被留置——所谓留置,主要指监察机关的留置措施和公安机关的留置盘问。在留置三个月后,7月23日汪林朋的留置措施被解除,变更为责令候查措施,居然之家也公告重返岗位。然而,三天之后,在7月27日,汪林朋选择再次告别。

这真的让人感到唏嘘,署名“汪林朋绝笔”的信件在社交媒体流传,但是根据相关人士采访,他走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东西。绝笔信可能是人工智能操作,但是汪林朋的命运结局却真实可见。

这些企业家不少属于房地产连带行业,深受连带影响。房地产行业的问题由来已久,在上行期,它养活无数企业,而在下行期,相关行业大受拖累。徐瑾经济人很多读者非常优秀,我知道其中几位有能做到国内TOP房地产公司的副总级别,或者刚毕业就进总裁办,但是他们如今都面临不同程度挑战。如今是整个行业不行,不是个人素质或者努力问题,再优秀的人也可能失业,卖房卖保险。

2021年是房地产的转折点。此前几年的投资增速都在10%左右,随后不断下行。2025年,房地产投资继续走低,累积降幅从一季度的9.9%扩大至二季度的11.2%,一线城市的房价比起高峰保守估计下跌三成。现在不仅仅是买房子的人受影响,行业从业者、甚至上下游老板都面临很大压力。

当然,如果仅仅是经营压力,对于见惯风雨的企业家大概熬一下就过去,但是如果再涉及其他问题,尤其是营商环境,那么企业家压力可想而知。多位企业家跳楼,不少评论都在讨论心理健康,但难道真的只是心理健康的原因吗?目前外界了解信息模糊。大家只知道他们正值壮年,都是五十多岁,正是事业的黄金时期,但具体原因却没人说得清楚。是经营困境还是资金链断裂,还是留置调查后的后遗症,或者是经营压力,亦或是真正的抑郁症,还是兼而有之?

这些都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解决企业家信心问题,改善营商环境,却显得很必要。

营商环境亟待改善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嘴上怎么说是一回事,有没有进行真金白银投资是最切实的。这些年,民间投资的萎靡有目共睹。2025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为51.2%,较2024年同期的51.9%略有下降。而对比十年之前,更是大幅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4.2%。

有一说一,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这些年其实有不少进步。随着经济骤冷,企业家地位相对重要性上升。2025年4月3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正是这部法律,第一次将两个不动摇写进法律,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你也许以为这只是文字游戏,但是对于不少民营企业家而言,却是他们惶恐中的重要安慰,比起前些年“民营经济退场论”来说不啻于雨过天晴,而一些仇视企业家的大V被查,也被他们解读为政策转向的证据。

在中国,为民营企业家说话并不讨好,尤其在国进民退大环境之下,民间一些人将其解读为为资本说话。事实上,中国民营企业,支撑起我们就业市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时候,为他们发声,并不是单纯为了资本,而是因为他们真的很重要。按照官方数据,民营经济贡献可以用“五六七八九”来表示,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早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也援引过。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企业家被邓小平重新请了回来,其后企业家地位经历了起起伏伏。有人认为新中国企业家地位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复苏与消亡阶段(1949-1977年)、再生与成长阶段(1978-1991年)、快速增长阶段(1992-2011年)和转型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和中国经济周期一样,企业家也在经历转型的阵痛,从财富到权利。在2023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到对民营企业家涉案人员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不判实刑,能不继续羁押的及时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类似的表述,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在2019年也说过。

当时,不少网友还觉得不公平,其实,不说一家企业背后涉及多少就业和税收,单单说,从法律上对企业家给予尽可能多的权利与保护,其实也有助于给予我们每个普通人以更多的权利与保护。

企业家的真实地位

企业家在中国属于什么阶层?很多人问过过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仅仅从经济、政治甚至社会地位来看,还需要加入时间维度。

一方面,中国企业家的财富可以让他们享受优渥生活。在国内,有钱人的生活多数很爽。最典型的,就是香港电影《读心神探》中的经典台词,对方嚣张地回应:“抱歉,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确实,拥有财富往往能打开方便之门,甚至超越某些底线,在英美世界可能难以实现。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考虑时间维度,中国企业家的好日子好像没有那么坚如磐石。金钱可以让你横行一时,却无法让你为所欲为一世。即便富甲一方的富豪家族,可能最终也难逃这个规律。

与国外相比,中国民营企业其实被认为是弱势群体。宏观环境、行业周期以及政商关系等,都可以成为民企企业的命运在转折点。中国多数企业生命周期很短,一个流行的统计数据说,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年,中小型民企更只有2.5年,对比之下,美国中小民企平均寿命超过8年,日本更达到12.5年。也正因此,当很多人感叹美貌容易变质的时候,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在中国,资本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财富,并不一定随着时间升值,反而是高折损的资本。

当我在新书《软阶层》中谈阶层,很多人会问,企业家算不算软阶层?包括不少企业家自己也问我这个问题。按照我的定义,软阶层主要是指城市中等收入群体,而企业家一般不属于这个范畴,因为他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通常远高于中等水准。

然而,软阶层的软不仅在于经济,也在于权利。如果我们将时间线拉长,企业家其实也属于”软阶层”。资本不仅仅指经济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在中国,很多企业家实际上”穷得只剩钱",这种时候,他们的资本对于保护他们是不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可能也属于软阶层。

我在公号“重要的是经济”做了一个投票,问在中国,企业家算软阶层吗?在72小时内,接近600人投票。55%的人认为算,31%的认为不算,14%的人选不知道。

因此,不要因为企业家出事就幸灾乐祸。如果连拥有经济资本的企业家都在遭遇困境时都束手无策,那么缺乏经济资本的普通人又能好到哪里去?这可能演变为一场概率生存游戏。在这种特殊时期,我们更应该互相理解,而不是看别人笑话。

这些你所谓的“特权阶级”辗转挣扎的时候,其实他们只是比我们领先一步而已。从人类社会的秩序发展历史,权利是逐步扩散的,从这个意义而言,企业家受到保护,普通人或者软阶层,才有可能受到保护。反过来说,如果比普通人有资源优势的企业家都得不到基本的权利与保护,那普通人就更不用指望了。

我参加过一些企业家的聚会,在觥筹交错之后的真心流露环节,总会有人醉眼惺忪地问,你说,我们到底算不算自己人?我觉得,他们更多是在自问,你觉得呢?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读者评论
MORE +

最受欢迎
OR
+
成都cbd企业家跳楼:一个阶层的阴影
2025-08-04 09:07
商业与经济

企业家跳楼:一个阶层的阴影

徐瑾:多位企业家跳楼,不少评论都在讨论心理健康,真是如此吗?他们为何生无可恋?中国企业家最需要什么?企业家在社会上属于什么阶层?
徐瑾



近期多位企业家跳楼的消息传出,让人想起当年富士康工人的N连跳。

流水线的工人生活单调枯燥已经被剖析不少,那么企业家为何也生无可恋?他们为何选择跳楼?中国企业家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他们在社会上属于什么阶层?

四位企业家的非正常死亡

绍兴金点子纺织公司创始人毕光钧、杭州西子电梯董事长刘文超、广东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北京居然之家董事长汪林朋都非正常死亡,他们的死亡原因都是“坠楼身亡”。

三个多月,连续有四个行业内地位不低的企业家跳楼,都不到60,算起来都是当打之年。即使研究企业史多年的财经观察者吴晓波,也惊呼“十分罕见”。尤其是居然之家的汪林朋,曾经以368亿身家成为湖北首富的“家居零售之王”。他在业界口碑并不差。他1968年出生,和不少90年代下海的企业家类似,有不错的教育背景,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会计系,也曾经在体制内工作,担任过过北京湖北企业商会会长。

汪林朋为何选择轻生,原因依旧讳莫入深。今年4月18日,居然智家发布公告,表示公司董事长汪林朋被留置——所谓留置,主要指监察机关的留置措施和公安机关的留置盘问。在留置三个月后,7月23日汪林朋的留置措施被解除,变更为责令候查措施,居然之家也公告重返岗位。然而,三天之后,在7月27日,汪林朋选择再次告别。

这真的让人感到唏嘘,署名“汪林朋绝笔”的信件在社交媒体流传,但是根据相关人士采访,他走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东西。绝笔信可能是人工智能操作,但是汪林朋的命运结局却真实可见。

这些企业家不少属于房地产连带行业,深受连带影响。房地产行业的问题由来已久,在上行期,它养活无数企业,而在下行期,相关行业大受拖累。徐瑾经济人很多读者非常优秀,我知道其中几位有能做到国内TOP房地产公司的副总级别,或者刚毕业就进总裁办,但是他们如今都面临不同程度挑战。如今是整个行业不行,不是个人素质或者努力问题,再优秀的人也可能失业,卖房卖保险。

2021年是房地产的转折点。此前几年的投资增速都在10%左右,随后不断下行。2025年,房地产投资继续走低,累积降幅从一季度的9.9%扩大至二季度的11.2%,一线城市的房价比起高峰保守估计下跌三成。现在不仅仅是买房子的人受影响,行业从业者、甚至上下游老板都面临很大压力。

当然,如果仅仅是经营压力,对于见惯风雨的企业家大概熬一下就过去,但是如果再涉及其他问题,尤其是营商环境,那么企业家压力可想而知。多位企业家跳楼,不少评论都在讨论心理健康,但难道真的只是心理健康的原因吗?目前外界了解信息模糊。大家只知道他们正值壮年,都是五十多岁,正是事业的黄金时期,但具体原因却没人说得清楚。是经营困境还是资金链断裂,还是留置调查后的后遗症,或者是经营压力,亦或是真正的抑郁症,还是兼而有之?

这些都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解决企业家信心问题,改善营商环境,却显得很必要。

营商环境亟待改善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嘴上怎么说是一回事,有没有进行真金白银投资是最切实的。这些年,民间投资的萎靡有目共睹。2025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为51.2%,较2024年同期的51.9%略有下降。而对比十年之前,更是大幅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4.2%。

有一说一,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这些年其实有不少进步。随着经济骤冷,企业家地位相对重要性上升。2025年4月3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正是这部法律,第一次将两个不动摇写进法律,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你也许以为这只是文字游戏,但是对于不少民营企业家而言,却是他们惶恐中的重要安慰,比起前些年“民营经济退场论”来说不啻于雨过天晴,而一些仇视企业家的大V被查,也被他们解读为政策转向的证据。

在中国,为民营企业家说话并不讨好,尤其在国进民退大环境之下,民间一些人将其解读为为资本说话。事实上,中国民营企业,支撑起我们就业市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时候,为他们发声,并不是单纯为了资本,而是因为他们真的很重要。按照官方数据,民营经济贡献可以用“五六七八九”来表示,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早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也援引过。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企业家被邓小平重新请了回来,其后企业家地位经历了起起伏伏。有人认为新中国企业家地位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复苏与消亡阶段(1949-1977年)、再生与成长阶段(1978-1991年)、快速增长阶段(1992-2011年)和转型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和中国经济周期一样,企业家也在经历转型的阵痛,从财富到权利。在2023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到对民营企业家涉案人员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不判实刑,能不继续羁押的及时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类似的表述,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在2019年也说过。

当时,不少网友还觉得不公平,其实,不说一家企业背后涉及多少就业和税收,单单说,从法律上对企业家给予尽可能多的权利与保护,其实也有助于给予我们每个普通人以更多的权利与保护。

企业家的真实地位

企业家在中国属于什么阶层?很多人问过过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仅仅从经济、政治甚至社会地位来看,还需要加入时间维度。

一方面,中国企业家的财富可以让他们享受优渥生活。在国内,有钱人的生活多数很爽。最典型的,就是香港电影《读心神探》中的经典台词,对方嚣张地回应:“抱歉,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确实,拥有财富往往能打开方便之门,甚至超越某些底线,在英美世界可能难以实现。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考虑时间维度,中国企业家的好日子好像没有那么坚如磐石。金钱可以让你横行一时,却无法让你为所欲为一世。即便富甲一方的富豪家族,可能最终也难逃这个规律。

与国外相比,中国民营企业其实被认为是弱势群体。宏观环境、行业周期以及政商关系等,都可以成为民企企业的命运在转折点。中国多数企业生命周期很短,一个流行的统计数据说,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年,中小型民企更只有2.5年,对比之下,美国中小民企平均寿命超过8年,日本更达到12.5年。也正因此,当很多人感叹美貌容易变质的时候,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在中国,资本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财富,并不一定随着时间升值,反而是高折损的资本。

当我在新书《软阶层》中谈阶层,很多人会问,企业家算不算软阶层?包括不少企业家自己也问我这个问题。按照我的定义,软阶层主要是指城市中等收入群体,而企业家一般不属于这个范畴,因为他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通常远高于中等水准。

然而,软阶层的软不仅在于经济,也在于权利。如果我们将时间线拉长,企业家其实也属于”软阶层”。资本不仅仅指经济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在中国,很多企业家实际上”穷得只剩钱",这种时候,他们的资本对于保护他们是不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可能也属于软阶层。

我在公号“重要的是经济”做了一个投票,问在中国,企业家算软阶层吗?在72小时内,接近600人投票。55%的人认为算,31%的认为不算,14%的人选不知道。

因此,不要因为企业家出事就幸灾乐祸。如果连拥有经济资本的企业家都在遭遇困境时都束手无策,那么缺乏经济资本的普通人又能好到哪里去?这可能演变为一场概率生存游戏。在这种特殊时期,我们更应该互相理解,而不是看别人笑话。

这些你所谓的“特权阶级”辗转挣扎的时候,其实他们只是比我们领先一步而已。从人类社会的秩序发展历史,权利是逐步扩散的,从这个意义而言,企业家受到保护,普通人或者软阶层,才有可能受到保护。反过来说,如果比普通人有资源优势的企业家都得不到基本的权利与保护,那普通人就更不用指望了。

我参加过一些企业家的聚会,在觥筹交错之后的真心流露环节,总会有人醉眼惺忪地问,你说,我们到底算不算自己人?我觉得,他们更多是在自问,你觉得呢?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读者评论
OR

特别报道
OR
+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