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8-04 09:48
社会与生活

教育|选专业像选股票,问题出在哪里?

伍治坚:孩子最需要培养的,不是“选对一次”的能力,而是形成一套适用于各种情境的决策模型与思考方式。
教育|为什么高考作文题目会心灵鸡汤化?
伍治坚



每年高校发榜季,社交媒体和家长群体中都会反复响起同一个问题:“孩子应该报哪个专业才更有前途?”如今,这个问题甚至成了一个“行业”,不少家长愿意花钱请各种专业报考专家,比如张雪峰,为孩子量身定制志愿填报方案。他们希望通过专家的建议,帮孩子找到一条稳妥和安全的道路。

但我们要认真思考,这种问题的提出方式本身是否就存在某种误区?不是说找专家咨询没有意义,而是这种思维方式背后,隐藏着一种过于简化的线性认知:认为只要做对一个选择,就能收获确定的回报。这就好比很多股民喜欢问:“现在买哪只股票最赚钱?”一样,完全忽略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多变性。

当家长把“选专业”看作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点,其实和股民把“选对股票”当作财富自由的唯一路径并没有本质区别。两者背后的逻辑都是“单点决定论”——只要选对一步,后面就顺利展开。但实际情况却远比这复杂得多。

现实的世界是非线性的,是由多变量、多路径、多层反馈所构成的系统。一个专业是否有前途,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就业方向,还受到行业趋势、技术变革、地理因素、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往往是动态和叠加的,不可能靠一次咨询就完全掌握。

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以为专家可以预测未来,但实际上,没有人可以做到这一点。连巴菲特和芒格这样的顶级投资者都不敢随便做预测,因为他们知道,预测未来是最不可靠的方法。真正理性的选择,不是去找答案,而是去构建一套长期有效的判断机制。

查理•芒格曾多次强调,聪明人并不依赖对未来的预测,而是致力于构建长期稳健的系统和判断框架。他认为,预测市场就像预测天气一样,充满不确定性,与其去赌哪一天“暴富”,不如系统性地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积累认知优势和行为纪律。

芒格还提到,“我们强调的是可知的内容,例如判断哪些公司能够逆流而上,而不是去预测水流的波动。”这意味着,与其尝试掌握不可控的外部变量,不如专注于那些可以持续优化的内在能力和系统。在芒格看来,无论是投资还是做决策,真正的优势来自于稳定的思维模式和自我修正机制,而不是所谓的“选对一次”。

芒格的投资哲学和智慧在教育和育儿领域同样适用。真正有远见的家长,不会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哪个专业不会被淘汰”,而是专注于那些自己能够长期干预和影响的变量,比如孩子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价值观与心理韧性。这些才是长期的“复利系统”,包括:健康的饮食与规律作息,为孩子持续的认知投入提供身体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学习与信息辨别的能力;多样化的兴趣探索,以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而非仅仅为了考试而学;沟通、表达和合作能力,这是人工智能无法轻易替代的人类优势;以及逻辑、系统思维与批判性判断,这是我们面对不确定性时最可靠的“导航系统”。

就像投资一样,真正成功的人不靠“猜哪只股票涨”,而是构建一个包含多元分散配置、注重成本、和坚持长期耐心的投资系统。短期选择难以预判,但系统性原则可以长期坚持。

在这里让我用几个具体的例子和大家展开分析。以会计为例,很多家长担心AI的普及会让这个职业过时。确实,如果只是机械地生成报表,AI几分钟就能完成。但真正有价值的会计,不是数据的搬运工,而是能看懂数字背后的逻辑,参与资源配置、战略判断的高级管理人才。AI无法代替人的判断,也无法在管理层会议上与CEO、CFO讨论如何优化现金流和资源分配。AI可以帮你做“怎么做”,但“做什么”与“为什么做”,仍然是人无可替代的领域。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量化金融。如今很多自媒体在短视频平台上告诉学生和家长,“如果想做量化金融,最好去学数学系、统计系或物理系这样的硬核专业”。这种说法咋一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实际上却是一种片面的误导。量化只是金融的工具,而非金融的全部。真正的量化金融从业者,必须具备对金融本质的深刻理解:市场是如何运作的?金融的目标是什么?风险如何被定价?如果只掌握技术手段、模型编程或者一些简单枯燥的数理理论,而不理解“为什么做金融”,就容易陷入“只见工具不见目标”的困境。

更关键的是,数学、统计、物理这些专业都不是好啃的骨头,课程难度大,如果学生对其没有真正的兴趣、天赋或坚持,很可能连毕业都是问题,更不要说进入竞争激烈的量化金融行业了。把量化金融简单归因于“多学点数学就能搞定”,其实是在误导年轻人做出成本高、回报未必合理的选择。

专业不是人生命题的正确答案,而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入口。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远远不限于专业本身,而是他能否构建起稳定而强韧的能力结构:比如孩子是否有清晰表达与高效的沟通能力,是否具有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否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是否有好奇心与自我驱动的学习能力,是否有尊重事实、基于证据的判断能力。所有这些能力,不可能通过“选对一个专业”来达到,而是需要经年累月的家庭和环境熏陶,以及孩子自己有意识的自我培养和提高。

我们的家长朋友们需要意识到:高考选专业并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终点,它只是连续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节点而已。在那之后,孩子还将做出一系列更为重要的选择,比如:大学四年如何度过?时间投入在哪些事情上?是否参与社会实践或实习?毕业后去哪个城市发展?是否考虑申请出国?选择哪类工作、哪个行业和公司?与什么样的人建立长期关系?等等。这些选择加在一起,才塑造了孩子最终的人生轨迹。而每一次选择,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也不会有“稳赚不赔”的路径。这就是现实世界的样貌:复杂、不确定、动态演化。

因此,孩子最需要培养的,不是“选对一次”的能力,而是形成一套适用于各种情境的决策模型与思考方式。正如投资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是否选中了某个短期暴涨的股票,而是你是否拥有一个长期稳健的策略。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你做出了理性而正确的选择,也不等于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运气的作用,它是现实世界中不可忽视的变量。

举例来说,我记得自己在2000年代初大学毕业时,那时候成绩最好的同学去了国外深造、攻读研究生博士或者世界500强外企,没有多少人会抢着进像阿里,腾讯那样的“大厂”。然而在20年后,反而是进入大厂的同学实现了最大幅度的财富增长。在10多年前,有些人一时冲动买了几枚加密货币,如今实现财富自由。我们每个人可能都遇见过类似的经历:有人选了冷门专业,但遇到良师益友,反而大放异彩。也有人进了热门专业,但行业巨变,一毕业就被裁员。

这说明:人生并不是输入A就一定得到B的系统。相反,它更像一个概率分布叠加系统。我们能做的,不是保证结果,而是提升自己应对各种结果的能力。因此,与其一遍遍追问“哪个专业最有前景”,不如静下心来思考:我的孩子正在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否有能力面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他是否具备自主学习、独立判断与情绪管理的能力?

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寻找一个固定的正确或者万能答案,而是帮助孩子构建自己的判断系统,成为有责任、韧性和深度的人。作为理性和智慧的家长,我们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像查理•芒格那样的投资大师的智慧,用系统化的方法来分析“如何选专业”这样的问题,这样才更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的孩子在长期的人生路途上生存并绽放光彩。
 


相关内容

读者评论
MORE +

最受欢迎
OR
+
教育|为什么高考作文题目会心灵鸡汤化?
2025-08-04 09:48
社会与生活

教育|选专业像选股票,问题出在哪里?

伍治坚:孩子最需要培养的,不是“选对一次”的能力,而是形成一套适用于各种情境的决策模型与思考方式。
伍治坚



每年高校发榜季,社交媒体和家长群体中都会反复响起同一个问题:“孩子应该报哪个专业才更有前途?”如今,这个问题甚至成了一个“行业”,不少家长愿意花钱请各种专业报考专家,比如张雪峰,为孩子量身定制志愿填报方案。他们希望通过专家的建议,帮孩子找到一条稳妥和安全的道路。

但我们要认真思考,这种问题的提出方式本身是否就存在某种误区?不是说找专家咨询没有意义,而是这种思维方式背后,隐藏着一种过于简化的线性认知:认为只要做对一个选择,就能收获确定的回报。这就好比很多股民喜欢问:“现在买哪只股票最赚钱?”一样,完全忽略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多变性。

当家长把“选专业”看作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点,其实和股民把“选对股票”当作财富自由的唯一路径并没有本质区别。两者背后的逻辑都是“单点决定论”——只要选对一步,后面就顺利展开。但实际情况却远比这复杂得多。

现实的世界是非线性的,是由多变量、多路径、多层反馈所构成的系统。一个专业是否有前途,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就业方向,还受到行业趋势、技术变革、地理因素、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往往是动态和叠加的,不可能靠一次咨询就完全掌握。

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以为专家可以预测未来,但实际上,没有人可以做到这一点。连巴菲特和芒格这样的顶级投资者都不敢随便做预测,因为他们知道,预测未来是最不可靠的方法。真正理性的选择,不是去找答案,而是去构建一套长期有效的判断机制。

查理•芒格曾多次强调,聪明人并不依赖对未来的预测,而是致力于构建长期稳健的系统和判断框架。他认为,预测市场就像预测天气一样,充满不确定性,与其去赌哪一天“暴富”,不如系统性地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积累认知优势和行为纪律。

芒格还提到,“我们强调的是可知的内容,例如判断哪些公司能够逆流而上,而不是去预测水流的波动。”这意味着,与其尝试掌握不可控的外部变量,不如专注于那些可以持续优化的内在能力和系统。在芒格看来,无论是投资还是做决策,真正的优势来自于稳定的思维模式和自我修正机制,而不是所谓的“选对一次”。

芒格的投资哲学和智慧在教育和育儿领域同样适用。真正有远见的家长,不会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哪个专业不会被淘汰”,而是专注于那些自己能够长期干预和影响的变量,比如孩子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价值观与心理韧性。这些才是长期的“复利系统”,包括:健康的饮食与规律作息,为孩子持续的认知投入提供身体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学习与信息辨别的能力;多样化的兴趣探索,以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而非仅仅为了考试而学;沟通、表达和合作能力,这是人工智能无法轻易替代的人类优势;以及逻辑、系统思维与批判性判断,这是我们面对不确定性时最可靠的“导航系统”。

就像投资一样,真正成功的人不靠“猜哪只股票涨”,而是构建一个包含多元分散配置、注重成本、和坚持长期耐心的投资系统。短期选择难以预判,但系统性原则可以长期坚持。

在这里让我用几个具体的例子和大家展开分析。以会计为例,很多家长担心AI的普及会让这个职业过时。确实,如果只是机械地生成报表,AI几分钟就能完成。但真正有价值的会计,不是数据的搬运工,而是能看懂数字背后的逻辑,参与资源配置、战略判断的高级管理人才。AI无法代替人的判断,也无法在管理层会议上与CEO、CFO讨论如何优化现金流和资源分配。AI可以帮你做“怎么做”,但“做什么”与“为什么做”,仍然是人无可替代的领域。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量化金融。如今很多自媒体在短视频平台上告诉学生和家长,“如果想做量化金融,最好去学数学系、统计系或物理系这样的硬核专业”。这种说法咋一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实际上却是一种片面的误导。量化只是金融的工具,而非金融的全部。真正的量化金融从业者,必须具备对金融本质的深刻理解:市场是如何运作的?金融的目标是什么?风险如何被定价?如果只掌握技术手段、模型编程或者一些简单枯燥的数理理论,而不理解“为什么做金融”,就容易陷入“只见工具不见目标”的困境。

更关键的是,数学、统计、物理这些专业都不是好啃的骨头,课程难度大,如果学生对其没有真正的兴趣、天赋或坚持,很可能连毕业都是问题,更不要说进入竞争激烈的量化金融行业了。把量化金融简单归因于“多学点数学就能搞定”,其实是在误导年轻人做出成本高、回报未必合理的选择。

专业不是人生命题的正确答案,而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入口。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远远不限于专业本身,而是他能否构建起稳定而强韧的能力结构:比如孩子是否有清晰表达与高效的沟通能力,是否具有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否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是否有好奇心与自我驱动的学习能力,是否有尊重事实、基于证据的判断能力。所有这些能力,不可能通过“选对一个专业”来达到,而是需要经年累月的家庭和环境熏陶,以及孩子自己有意识的自我培养和提高。

我们的家长朋友们需要意识到:高考选专业并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终点,它只是连续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节点而已。在那之后,孩子还将做出一系列更为重要的选择,比如:大学四年如何度过?时间投入在哪些事情上?是否参与社会实践或实习?毕业后去哪个城市发展?是否考虑申请出国?选择哪类工作、哪个行业和公司?与什么样的人建立长期关系?等等。这些选择加在一起,才塑造了孩子最终的人生轨迹。而每一次选择,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也不会有“稳赚不赔”的路径。这就是现实世界的样貌:复杂、不确定、动态演化。

因此,孩子最需要培养的,不是“选对一次”的能力,而是形成一套适用于各种情境的决策模型与思考方式。正如投资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是否选中了某个短期暴涨的股票,而是你是否拥有一个长期稳健的策略。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你做出了理性而正确的选择,也不等于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运气的作用,它是现实世界中不可忽视的变量。

举例来说,我记得自己在2000年代初大学毕业时,那时候成绩最好的同学去了国外深造、攻读研究生博士或者世界500强外企,没有多少人会抢着进像阿里,腾讯那样的“大厂”。然而在20年后,反而是进入大厂的同学实现了最大幅度的财富增长。在10多年前,有些人一时冲动买了几枚加密货币,如今实现财富自由。我们每个人可能都遇见过类似的经历:有人选了冷门专业,但遇到良师益友,反而大放异彩。也有人进了热门专业,但行业巨变,一毕业就被裁员。

这说明:人生并不是输入A就一定得到B的系统。相反,它更像一个概率分布叠加系统。我们能做的,不是保证结果,而是提升自己应对各种结果的能力。因此,与其一遍遍追问“哪个专业最有前景”,不如静下心来思考:我的孩子正在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否有能力面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他是否具备自主学习、独立判断与情绪管理的能力?

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寻找一个固定的正确或者万能答案,而是帮助孩子构建自己的判断系统,成为有责任、韧性和深度的人。作为理性和智慧的家长,我们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像查理•芒格那样的投资大师的智慧,用系统化的方法来分析“如何选专业”这样的问题,这样才更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的孩子在长期的人生路途上生存并绽放光彩。
 


相关内容

 

读者评论
OR

特别报道
OR
+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