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关税举措或将对通胀和整体经济动能造成影响。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8-08 07:30
商业与经济
车圈多争吵,行业才能更好+ 查看更多
车圈多争吵,行业才能更好
+ 查看更多
刘远举:一团和气不会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出路,也不会是任何行业发展的出路,激烈的竞争才是。
刘远举
■
近日,理想公布了理想i8与一卡车对撞测试的视频,视频中,碰撞导致卡车弹起,驾驶室倾倒。随后,“乘龙卡车”表示不满,认为理想汽车侵权。
理想做这个对撞实验,当然不是为了针对东风柳汽,但的确伤害到了东风柳汽卡车的安全形象。
测试本身也有诸多问题。卡车与轿车,对驾驶舱的保护未必是同等的;轿车与卡车碰撞也没有标准;所谓随机购买卡车,其实也不可能真正随机,比如,买一辆更破旧的卡车;卡车是否改装、减配,卡车驾驶舱的卡扣是否固定,都是未知数。所以理想汽车这么做对东风柳汽是不公平的。
不过,东风柳汽在最初激烈抗议之后,选择了与理想、中汽研共同发布声明。这个联合声明本身,又一次伤害了东风柳汽。
东风柳汽被伤害的形象,需要用另一次测试来挽回。这件事得东风柳汽自己做,理想是不可能做,也没法做的。再不济,起码也要通过调查、分析、论证测试的不合理。这件事可以东风柳汽来做,也可以理想来做,承认实验的疏忽。然后如果测试存在问题,理想就应该赔偿。
在这些事没有做之前,道歉是没意义的,更何况还跟着去发联合声明。打个比方,被捅了一刀,要么以牙还牙,不能以牙还牙,起码要赔钱。如果没有赔钱,伤都还没好。对方一道歉,自己就赶紧跟上一起声明。这就是自己给自己补一刀。给人的感觉就是,测试没问题,东风柳汽的车就是不禁撞,所以硬气不起来。
当然,可以想到的是,东风柳气承受了一些压力。这些压力的来源之一,就是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汽车行业的企业,应该团结。理想汽车公布对撞实验之后,很多观点也认为,不能搞拉踩,要共同努力。这类观点,本质上是觉得竞争是一种浪费,会导致中国汽车品牌之间的内耗,不利于一致向外。
我有不同看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广告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对广告主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虽然这里说的是贬低,但在实际市场中,这一条变为了“不能批评竞争对手”,客观的、有理有据的批评也不行。
在当下,哪怕是简简单单的一包方便面也包含了无数技术。手机、芯片、药品、计算机、汽车就更是如此。当产品涉及复杂的行业技术时,普通消费者甚至部分专家,都难以全面评估产品与服务的性能。
只有竞争对手能拥有同等级别的专业知识和长期经验。厂家之间,还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有恩怨情仇。各种明里暗里的东西,都会逐渐流传。所以,竞争对手的批评往往直指对方产品的痛点、软肋。这为市场提供了最有力的专业解读。比如,前段时间,长城举报比亚迪用了常压油箱,外行要明白这些很难。
或许有人担心,如果都这样,大家相互批评,是不是各种虚假信息满天飞,消费者无所适从。真实情况恰好相反,友商间的批评,可信度最高。厂家因为规模更大,信誉也更高,厂家的批评是以自身专业性、信誉为背书的。这就决定了厂家故意误导的代价极大。
禁止厂商之间的相互批评,并不能改变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反而会让批评进入黑市。所谓的黑市,就是通过黑公关、黑媒体,放一些虚假的信息,做出一些虚假评测。反之自媒体的损失很小,大不了重头再来。这只会更脏。某种程度上,现在所谓黑公关泛滥,正是因为厂家无法直接说话。这只会让消费者更加无所适从。
竞争对手,有强烈的动机去深挖对方产品在安全性、可靠性、合规性等方面的漏洞或隐患。他们是最严格、最挑剔的“测试者”。他们不可能被充值,他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说话。但所有人都知道这种明确的利益动机,反而可以更好地识别。
厂家之间的批评,还有助于形成行业共识。这种竞争、争执中产生的共识,有利于行业技术发展。我们不妨放开畅想一下,假设有两家车企,约好了对撞试验。这个时候,速度、位置、载重、路面摩擦系数、天气,一切我们想得到的、想不到的条件,双方工程师作为内行人,都会激烈地博弈,而这个过程,就是消费者最好地了解汽车性能的途径。而这样对撞出来的结果,双方都无话可说。
所以,厂商间的相互批评是维持市场竞争活力的关键因素,有助于戳破过度营销、夸大宣传的泡沫,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行业发展。如果厂商之间一团和气,缺乏相互监督和挑战,容易形成事实上的寡头共谋,导致创新停滞、价格虚高、服务下降。
厂家之间相互批评的必要性,可以扩展为另外两个问题。
第一,广告词中的绝对用语。
我国现行《广告法》第九条第(三)项规定,广告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虽然原国家工商总局并无法律解释权,但其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释义》中的:“实践中可以根据个案认定与“最高级”类似的用语属于禁止使用的用语”,就成为了具体执法的依据。实际执法中,广告绝对用语包括:“第一”“绝对”“最佳”“中国第一”“全网销量第一”等。
禁止绝对用语有两个目的,第一,防止消费者被误导,第二,禁止厂家之间相互贬损。那么,如果厂家之间的批评是允许的,消费者有识别的义务,那么,这一条在逻辑上就没有必要了。
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厂家之间的专利官司。
近年来,光伏企业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从“价格战”蔓延至“专利战”。2025年以来,国内光伏龙头企业间的专利纠纷持续高企。从目前已公布的诉讼纠纷案件来看,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晶澳科技、正泰新能源等A股光伏一线企业均涉及专利官司。很多人有批评,认为专利成了内卷、恶意竞争的武器。
其实,专利本身就是拿来打官司的。之前很多文章批评,中国光伏价格战不高级,应该搞技术竞争、创新竞争。但技术竞争、创新竞争的表现之一,就是专利官司。通过强化专利保护可以加速淘汰技术弱势企业,加速行业出清,特别是在更加重视专利的海外市场,可减缓内卷情况。讽刺的是,现在,专利官司又成了所谓的内卷、恶意竞争。
某种程度上,反对相互批评,相互打专利官司,本质上是厌恶竞争。这背后是地方政府投资推动了光伏、新能源车的产能,而行业出清,一些企业被淘汰,意味着国有资产贬损,意味着巨大的责任。
但是,一团和气,不会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出路,它不会是任何行业发展的出路,激烈的竞争才是。要说一团和气,工业部汽车司管所有汽车国企,这样自然就一团和气了。
但是,竞争不是请客吃饭,市场竞争有自己的惨烈之处。这就如自然的残酷一样,物竞天择,这才是通往繁荣之路。一团和气、抱团,短期内可以迅速强大,但长期,却会通向衰落。这是条回头路,走过了,行不通。
■
近日,理想公布了理想i8与一卡车对撞测试的视频,视频中,碰撞导致卡车弹起,驾驶室倾倒。随后,“乘龙卡车”表示不满,认为理想汽车侵权。
理想做这个对撞实验,当然不是为了针对东风柳汽,但的确伤害到了东风柳汽卡车的安全形象。
测试本身也有诸多问题。卡车与轿车,对驾驶舱的保护未必是同等的;轿车与卡车碰撞也没有标准;所谓随机购买卡车,其实也不可能真正随机,比如,买一辆更破旧的卡车;卡车是否改装、减配,卡车驾驶舱的卡扣是否固定,都是未知数。所以理想汽车这么做对东风柳汽是不公平的。
不过,东风柳汽在最初激烈抗议之后,选择了与理想、中汽研共同发布声明。这个联合声明本身,又一次伤害了东风柳汽。
东风柳汽被伤害的形象,需要用另一次测试来挽回。这件事得东风柳汽自己做,理想是不可能做,也没法做的。再不济,起码也要通过调查、分析、论证测试的不合理。这件事可以东风柳汽来做,也可以理想来做,承认实验的疏忽。然后如果测试存在问题,理想就应该赔偿。
在这些事没有做之前,道歉是没意义的,更何况还跟着去发联合声明。打个比方,被捅了一刀,要么以牙还牙,不能以牙还牙,起码要赔钱。如果没有赔钱,伤都还没好。对方一道歉,自己就赶紧跟上一起声明。这就是自己给自己补一刀。给人的感觉就是,测试没问题,东风柳汽的车就是不禁撞,所以硬气不起来。
当然,可以想到的是,东风柳气承受了一些压力。这些压力的来源之一,就是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汽车行业的企业,应该团结。理想汽车公布对撞实验之后,很多观点也认为,不能搞拉踩,要共同努力。这类观点,本质上是觉得竞争是一种浪费,会导致中国汽车品牌之间的内耗,不利于一致向外。
我有不同看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广告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对广告主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虽然这里说的是贬低,但在实际市场中,这一条变为了“不能批评竞争对手”,客观的、有理有据的批评也不行。
在当下,哪怕是简简单单的一包方便面也包含了无数技术。手机、芯片、药品、计算机、汽车就更是如此。当产品涉及复杂的行业技术时,普通消费者甚至部分专家,都难以全面评估产品与服务的性能。
只有竞争对手能拥有同等级别的专业知识和长期经验。厂家之间,还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有恩怨情仇。各种明里暗里的东西,都会逐渐流传。所以,竞争对手的批评往往直指对方产品的痛点、软肋。这为市场提供了最有力的专业解读。比如,前段时间,长城举报比亚迪用了常压油箱,外行要明白这些很难。
或许有人担心,如果都这样,大家相互批评,是不是各种虚假信息满天飞,消费者无所适从。真实情况恰好相反,友商间的批评,可信度最高。厂家因为规模更大,信誉也更高,厂家的批评是以自身专业性、信誉为背书的。这就决定了厂家故意误导的代价极大。
禁止厂商之间的相互批评,并不能改变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反而会让批评进入黑市。所谓的黑市,就是通过黑公关、黑媒体,放一些虚假的信息,做出一些虚假评测。反之自媒体的损失很小,大不了重头再来。这只会更脏。某种程度上,现在所谓黑公关泛滥,正是因为厂家无法直接说话。这只会让消费者更加无所适从。
竞争对手,有强烈的动机去深挖对方产品在安全性、可靠性、合规性等方面的漏洞或隐患。他们是最严格、最挑剔的“测试者”。他们不可能被充值,他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说话。但所有人都知道这种明确的利益动机,反而可以更好地识别。
厂家之间的批评,还有助于形成行业共识。这种竞争、争执中产生的共识,有利于行业技术发展。我们不妨放开畅想一下,假设有两家车企,约好了对撞试验。这个时候,速度、位置、载重、路面摩擦系数、天气,一切我们想得到的、想不到的条件,双方工程师作为内行人,都会激烈地博弈,而这个过程,就是消费者最好地了解汽车性能的途径。而这样对撞出来的结果,双方都无话可说。
所以,厂商间的相互批评是维持市场竞争活力的关键因素,有助于戳破过度营销、夸大宣传的泡沫,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行业发展。如果厂商之间一团和气,缺乏相互监督和挑战,容易形成事实上的寡头共谋,导致创新停滞、价格虚高、服务下降。
厂家之间相互批评的必要性,可以扩展为另外两个问题。
第一,广告词中的绝对用语。
我国现行《广告法》第九条第(三)项规定,广告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虽然原国家工商总局并无法律解释权,但其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释义》中的:“实践中可以根据个案认定与“最高级”类似的用语属于禁止使用的用语”,就成为了具体执法的依据。实际执法中,广告绝对用语包括:“第一”“绝对”“最佳”“中国第一”“全网销量第一”等。
禁止绝对用语有两个目的,第一,防止消费者被误导,第二,禁止厂家之间相互贬损。那么,如果厂家之间的批评是允许的,消费者有识别的义务,那么,这一条在逻辑上就没有必要了。
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厂家之间的专利官司。
近年来,光伏企业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从“价格战”蔓延至“专利战”。2025年以来,国内光伏龙头企业间的专利纠纷持续高企。从目前已公布的诉讼纠纷案件来看,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晶澳科技、正泰新能源等A股光伏一线企业均涉及专利官司。很多人有批评,认为专利成了内卷、恶意竞争的武器。
其实,专利本身就是拿来打官司的。之前很多文章批评,中国光伏价格战不高级,应该搞技术竞争、创新竞争。但技术竞争、创新竞争的表现之一,就是专利官司。通过强化专利保护可以加速淘汰技术弱势企业,加速行业出清,特别是在更加重视专利的海外市场,可减缓内卷情况。讽刺的是,现在,专利官司又成了所谓的内卷、恶意竞争。
某种程度上,反对相互批评,相互打专利官司,本质上是厌恶竞争。这背后是地方政府投资推动了光伏、新能源车的产能,而行业出清,一些企业被淘汰,意味着国有资产贬损,意味着巨大的责任。
但是,一团和气,不会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出路,它不会是任何行业发展的出路,激烈的竞争才是。要说一团和气,工业部汽车司管所有汽车国企,这样自然就一团和气了。
但是,竞争不是请客吃饭,市场竞争有自己的惨烈之处。这就如自然的残酷一样,物竞天择,这才是通往繁荣之路。一团和气、抱团,短期内可以迅速强大,但长期,却会通向衰落。这是条回头路,走过了,行不通。
■
相关内容(图文左右滑动)
OR
+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最受欢迎(图文左右滑动)
OR
+
刘远举
■
近日,理想公布了理想i8与一卡车对撞测试的视频,视频中,碰撞导致卡车弹起,驾驶室倾倒。随后,“乘龙卡车”表示不满,认为理想汽车侵权。
理想做这个对撞实验,当然不是为了针对东风柳汽,但的确伤害到了东风柳汽卡车的安全形象。
测试本身也有诸多问题。卡车与轿车,对驾驶舱的保护未必是同等的;轿车与卡车碰撞也没有标准;所谓随机购买卡车,其实也不可能真正随机,比如,买一辆更破旧的卡车;卡车是否改装、减配,卡车驾驶舱的卡扣是否固定,都是未知数。所以理想汽车这么做对东风柳汽是不公平的。
不过,东风柳汽在最初激烈抗议之后,选择了与理想、中汽研共同发布声明。这个联合声明本身,又一次伤害了东风柳汽。
东风柳汽被伤害的形象,需要用另一次测试来挽回。这件事得东风柳汽自己做,理想是不可能做,也没法做的。再不济,起码也要通过调查、分析、论证测试的不合理。这件事可以东风柳汽来做,也可以理想来做,承认实验的疏忽。然后如果测试存在问题,理想就应该赔偿。
在这些事没有做之前,道歉是没意义的,更何况还跟着去发联合声明。打个比方,被捅了一刀,要么以牙还牙,不能以牙还牙,起码要赔钱。如果没有赔钱,伤都还没好。对方一道歉,自己就赶紧跟上一起声明。这就是自己给自己补一刀。给人的感觉就是,测试没问题,东风柳汽的车就是不禁撞,所以硬气不起来。
当然,可以想到的是,东风柳气承受了一些压力。这些压力的来源之一,就是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汽车行业的企业,应该团结。理想汽车公布对撞实验之后,很多观点也认为,不能搞拉踩,要共同努力。这类观点,本质上是觉得竞争是一种浪费,会导致中国汽车品牌之间的内耗,不利于一致向外。
我有不同看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广告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对广告主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虽然这里说的是贬低,但在实际市场中,这一条变为了“不能批评竞争对手”,客观的、有理有据的批评也不行。
在当下,哪怕是简简单单的一包方便面也包含了无数技术。手机、芯片、药品、计算机、汽车就更是如此。当产品涉及复杂的行业技术时,普通消费者甚至部分专家,都难以全面评估产品与服务的性能。
只有竞争对手能拥有同等级别的专业知识和长期经验。厂家之间,还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有恩怨情仇。各种明里暗里的东西,都会逐渐流传。所以,竞争对手的批评往往直指对方产品的痛点、软肋。这为市场提供了最有力的专业解读。比如,前段时间,长城举报比亚迪用了常压油箱,外行要明白这些很难。
或许有人担心,如果都这样,大家相互批评,是不是各种虚假信息满天飞,消费者无所适从。真实情况恰好相反,友商间的批评,可信度最高。厂家因为规模更大,信誉也更高,厂家的批评是以自身专业性、信誉为背书的。这就决定了厂家故意误导的代价极大。
禁止厂商之间的相互批评,并不能改变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反而会让批评进入黑市。所谓的黑市,就是通过黑公关、黑媒体,放一些虚假的信息,做出一些虚假评测。反之自媒体的损失很小,大不了重头再来。这只会更脏。某种程度上,现在所谓黑公关泛滥,正是因为厂家无法直接说话。这只会让消费者更加无所适从。
竞争对手,有强烈的动机去深挖对方产品在安全性、可靠性、合规性等方面的漏洞或隐患。他们是最严格、最挑剔的“测试者”。他们不可能被充值,他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说话。但所有人都知道这种明确的利益动机,反而可以更好地识别。
厂家之间的批评,还有助于形成行业共识。这种竞争、争执中产生的共识,有利于行业技术发展。我们不妨放开畅想一下,假设有两家车企,约好了对撞试验。这个时候,速度、位置、载重、路面摩擦系数、天气,一切我们想得到的、想不到的条件,双方工程师作为内行人,都会激烈地博弈,而这个过程,就是消费者最好地了解汽车性能的途径。而这样对撞出来的结果,双方都无话可说。
所以,厂商间的相互批评是维持市场竞争活力的关键因素,有助于戳破过度营销、夸大宣传的泡沫,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行业发展。如果厂商之间一团和气,缺乏相互监督和挑战,容易形成事实上的寡头共谋,导致创新停滞、价格虚高、服务下降。
厂家之间相互批评的必要性,可以扩展为另外两个问题。
第一,广告词中的绝对用语。
我国现行《广告法》第九条第(三)项规定,广告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虽然原国家工商总局并无法律解释权,但其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释义》中的:“实践中可以根据个案认定与“最高级”类似的用语属于禁止使用的用语”,就成为了具体执法的依据。实际执法中,广告绝对用语包括:“第一”“绝对”“最佳”“中国第一”“全网销量第一”等。
禁止绝对用语有两个目的,第一,防止消费者被误导,第二,禁止厂家之间相互贬损。那么,如果厂家之间的批评是允许的,消费者有识别的义务,那么,这一条在逻辑上就没有必要了。
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厂家之间的专利官司。
近年来,光伏企业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从“价格战”蔓延至“专利战”。2025年以来,国内光伏龙头企业间的专利纠纷持续高企。从目前已公布的诉讼纠纷案件来看,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晶澳科技、正泰新能源等A股光伏一线企业均涉及专利官司。很多人有批评,认为专利成了内卷、恶意竞争的武器。
其实,专利本身就是拿来打官司的。之前很多文章批评,中国光伏价格战不高级,应该搞技术竞争、创新竞争。但技术竞争、创新竞争的表现之一,就是专利官司。通过强化专利保护可以加速淘汰技术弱势企业,加速行业出清,特别是在更加重视专利的海外市场,可减缓内卷情况。讽刺的是,现在,专利官司又成了所谓的内卷、恶意竞争。
某种程度上,反对相互批评,相互打专利官司,本质上是厌恶竞争。这背后是地方政府投资推动了光伏、新能源车的产能,而行业出清,一些企业被淘汰,意味着国有资产贬损,意味着巨大的责任。
但是,一团和气,不会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出路,它不会是任何行业发展的出路,激烈的竞争才是。要说一团和气,工业部汽车司管所有汽车国企,这样自然就一团和气了。
但是,竞争不是请客吃饭,市场竞争有自己的惨烈之处。这就如自然的残酷一样,物竞天择,这才是通往繁荣之路。一团和气、抱团,短期内可以迅速强大,但长期,却会通向衰落。这是条回头路,走过了,行不通。
■
近日,理想公布了理想i8与一卡车对撞测试的视频,视频中,碰撞导致卡车弹起,驾驶室倾倒。随后,“乘龙卡车”表示不满,认为理想汽车侵权。
理想做这个对撞实验,当然不是为了针对东风柳汽,但的确伤害到了东风柳汽卡车的安全形象。
测试本身也有诸多问题。卡车与轿车,对驾驶舱的保护未必是同等的;轿车与卡车碰撞也没有标准;所谓随机购买卡车,其实也不可能真正随机,比如,买一辆更破旧的卡车;卡车是否改装、减配,卡车驾驶舱的卡扣是否固定,都是未知数。所以理想汽车这么做对东风柳汽是不公平的。
不过,东风柳汽在最初激烈抗议之后,选择了与理想、中汽研共同发布声明。这个联合声明本身,又一次伤害了东风柳汽。
东风柳汽被伤害的形象,需要用另一次测试来挽回。这件事得东风柳汽自己做,理想是不可能做,也没法做的。再不济,起码也要通过调查、分析、论证测试的不合理。这件事可以东风柳汽来做,也可以理想来做,承认实验的疏忽。然后如果测试存在问题,理想就应该赔偿。
在这些事没有做之前,道歉是没意义的,更何况还跟着去发联合声明。打个比方,被捅了一刀,要么以牙还牙,不能以牙还牙,起码要赔钱。如果没有赔钱,伤都还没好。对方一道歉,自己就赶紧跟上一起声明。这就是自己给自己补一刀。给人的感觉就是,测试没问题,东风柳汽的车就是不禁撞,所以硬气不起来。
当然,可以想到的是,东风柳气承受了一些压力。这些压力的来源之一,就是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汽车行业的企业,应该团结。理想汽车公布对撞实验之后,很多观点也认为,不能搞拉踩,要共同努力。这类观点,本质上是觉得竞争是一种浪费,会导致中国汽车品牌之间的内耗,不利于一致向外。
我有不同看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广告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对广告主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虽然这里说的是贬低,但在实际市场中,这一条变为了“不能批评竞争对手”,客观的、有理有据的批评也不行。
在当下,哪怕是简简单单的一包方便面也包含了无数技术。手机、芯片、药品、计算机、汽车就更是如此。当产品涉及复杂的行业技术时,普通消费者甚至部分专家,都难以全面评估产品与服务的性能。
只有竞争对手能拥有同等级别的专业知识和长期经验。厂家之间,还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有恩怨情仇。各种明里暗里的东西,都会逐渐流传。所以,竞争对手的批评往往直指对方产品的痛点、软肋。这为市场提供了最有力的专业解读。比如,前段时间,长城举报比亚迪用了常压油箱,外行要明白这些很难。
或许有人担心,如果都这样,大家相互批评,是不是各种虚假信息满天飞,消费者无所适从。真实情况恰好相反,友商间的批评,可信度最高。厂家因为规模更大,信誉也更高,厂家的批评是以自身专业性、信誉为背书的。这就决定了厂家故意误导的代价极大。
禁止厂商之间的相互批评,并不能改变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反而会让批评进入黑市。所谓的黑市,就是通过黑公关、黑媒体,放一些虚假的信息,做出一些虚假评测。反之自媒体的损失很小,大不了重头再来。这只会更脏。某种程度上,现在所谓黑公关泛滥,正是因为厂家无法直接说话。这只会让消费者更加无所适从。
竞争对手,有强烈的动机去深挖对方产品在安全性、可靠性、合规性等方面的漏洞或隐患。他们是最严格、最挑剔的“测试者”。他们不可能被充值,他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说话。但所有人都知道这种明确的利益动机,反而可以更好地识别。
厂家之间的批评,还有助于形成行业共识。这种竞争、争执中产生的共识,有利于行业技术发展。我们不妨放开畅想一下,假设有两家车企,约好了对撞试验。这个时候,速度、位置、载重、路面摩擦系数、天气,一切我们想得到的、想不到的条件,双方工程师作为内行人,都会激烈地博弈,而这个过程,就是消费者最好地了解汽车性能的途径。而这样对撞出来的结果,双方都无话可说。
所以,厂商间的相互批评是维持市场竞争活力的关键因素,有助于戳破过度营销、夸大宣传的泡沫,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行业发展。如果厂商之间一团和气,缺乏相互监督和挑战,容易形成事实上的寡头共谋,导致创新停滞、价格虚高、服务下降。
厂家之间相互批评的必要性,可以扩展为另外两个问题。
第一,广告词中的绝对用语。
我国现行《广告法》第九条第(三)项规定,广告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虽然原国家工商总局并无法律解释权,但其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释义》中的:“实践中可以根据个案认定与“最高级”类似的用语属于禁止使用的用语”,就成为了具体执法的依据。实际执法中,广告绝对用语包括:“第一”“绝对”“最佳”“中国第一”“全网销量第一”等。
禁止绝对用语有两个目的,第一,防止消费者被误导,第二,禁止厂家之间相互贬损。那么,如果厂家之间的批评是允许的,消费者有识别的义务,那么,这一条在逻辑上就没有必要了。
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厂家之间的专利官司。
近年来,光伏企业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从“价格战”蔓延至“专利战”。2025年以来,国内光伏龙头企业间的专利纠纷持续高企。从目前已公布的诉讼纠纷案件来看,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晶澳科技、正泰新能源等A股光伏一线企业均涉及专利官司。很多人有批评,认为专利成了内卷、恶意竞争的武器。
其实,专利本身就是拿来打官司的。之前很多文章批评,中国光伏价格战不高级,应该搞技术竞争、创新竞争。但技术竞争、创新竞争的表现之一,就是专利官司。通过强化专利保护可以加速淘汰技术弱势企业,加速行业出清,特别是在更加重视专利的海外市场,可减缓内卷情况。讽刺的是,现在,专利官司又成了所谓的内卷、恶意竞争。
某种程度上,反对相互批评,相互打专利官司,本质上是厌恶竞争。这背后是地方政府投资推动了光伏、新能源车的产能,而行业出清,一些企业被淘汰,意味着国有资产贬损,意味着巨大的责任。
但是,一团和气,不会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出路,它不会是任何行业发展的出路,激烈的竞争才是。要说一团和气,工业部汽车司管所有汽车国企,这样自然就一团和气了。
但是,竞争不是请客吃饭,市场竞争有自己的惨烈之处。这就如自然的残酷一样,物竞天择,这才是通往繁荣之路。一团和气、抱团,短期内可以迅速强大,但长期,却会通向衰落。这是条回头路,走过了,行不通。
■
相关内容(图文左右滑动)
OR
+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特别报道
OR
+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