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桩诉讼案可能为中国的财富继承开创法律先例;法院要求宗馥莉提供有关汇丰账户的详细信息。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8-01 08:07
商业与经济
京东阿里美团的新战事+ 查看更多
京东阿里美团的新战事
+ 查看更多
京东京东阿里美团的即时零售之战,是不同价值观与商业模式的竞逐。阿里美团的即时零售之战,是不同价值观与商业模式的竞逐。
杨安琪
■
在今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五家中国互联网巨头——京东、阿里巴巴、腾讯、拼多多和美团——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下实现了营收的持续增长,排名均有所上升。
一方面,这反映出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还在持续渗透中国巨大的市场,另一方面,这些公司都做出了不同的创新,将自己的商业触角延伸到了更多的市场领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京东、阿里和美团三家公司均以创新模式或组织架构,在外卖、即时零售领域展开一轮全新竞赛。
其中,京东集团在今年的的榜单上排名升高3位至44位,成为排名最高的中国民营公司。
今年3月,京东宣布正式进军外卖,挑战美团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无论是商家、骑手、消费者,还是它们共同的对手阿里,都在其中看到了新的机会。
有三点理由让这两家巨头站在了同一战场。
首先,在京东入局之前,有三个大问题为中国外卖行业带来巨大隐患:第一、美团以70%的市场份额占据垄断地位,导致平台佣金居高不下。第二、食品安全成为行业痛点。第三、骑手保障困难。
其次,就京东而言,它原本就有着即时配送队伍、成熟的App和技术体系,可以用外卖高频场景促进各业务的联动。外卖是典型的高频需求,可以增加用户打开京东App的频次,提升用户黏性,进而带动超市、日用品等中频消费与3C、家电等较低频消费。
“外卖业务快速获得市场认知,能够助力京东快速提升即时零售业务的心智认知。”京东集团CEO许冉说。

其三,京东可以提升同城物流仓储的复用能力。京东的本地仓储、130万骑手网络、前置仓模式等都可用于外卖业务,形成基建的复用,同时摊薄前期建设成本。截至2025年6月,京东外卖日单量超2500万,入驻商家超150万。京东在外卖行业率先与骑手直签劳动合同,足额缴纳五险一金,目前全职骑手超15万人。
京东从北京中关村三尺柜台起家,到跻身世界500强,核心优势在于其供应链。这又与其创始人刘强东出身农村有直接关系。外界认为,刘强东身上有着中国草根创业者的影子,心系一起奋斗打拼起来的“兄弟们”。
刘强东一直信奉“三毛五”理论,即京东每赚一元钱,要把三毛钱分给行业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剩下的七毛钱中,三毛五拿出来分给员工。
在这一原则的影响下,京东始终着力提升供应链能力,降低供应链成本,以规模效应产生利润。如今供应链已变成京东的核心能力。
在今年的6月17日,刘强东对媒体表示:公司目前已经有近90万员工,京东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京东。
他还表示:整个京东集团都一直围绕供应链开展业务。“看似我们有很多公司,但我们并不是一个所谓多元化的公司,其实所有公司都服务于供应链,包括今天做的外卖也是为了服务生鲜供应链”。
具体而言,京东的竞争力来自其供应链成本和效率的持续优化。
该公司在中国大陆有1600个库房,自营商品SKU超过1000万,而周转天数仅为30.5天。同样以高效著称的全球零售巨头Costco库存周转天数约为30天,但其管理的SKU仅几千个。正是在供应链管理上的世界级效率,让京东击败国美、苏宁等强大对手。
现在,京东把供应链能力注入外卖业务,外卖品牌七鲜小厨正式投入运营,采用菜品合伙人模式,合伙人只需要共同参与菜品开发,而京东负责选址、建店、运营,利用供应链能力帮助餐饮品牌获得更好的销售。
外卖背后则是京东对即时零售的更大野心。对于京东来说,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竞赛。
许冉认为,京东看清了零售业务的本质,“即在效率、成本、体验上构筑自己坚固的护城河,我们在成本上能够做到比行业里面要更优,在这中间我们减少了很多经销商和分销商的链路和环节,规模化采购也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本优势。”
在最新的外卖大战中,京东以“供应链+科技”的模式创新升维了传统的订单份额混战,改写了外卖行业的竞争逻辑,也让整个餐饮行业探索出了跨周期的新路径。
与京东相对,在即时零售战场上,阿里巴巴的关键布局是协同饿了么与淘宝闪购。2024年,阿里宣布将淘宝“小时达”、饿了么本地零售、盒马即时配送等业务整合,统一命名为“淘宝闪购”,形成“前端流量入口 + 中端商品供给 + 后端配送网络”的全链条模式,完成即时零售业务的战略升级。
今年6月23日,饿了么并入阿里电商事业群,与淘宝闪购实现从远场电商到近场零售的全场景覆盖。这一整合效果显著,淘宝闪购上线两个月,日订单量就突破6000万单。阿里巴巴的战略中,饿了么的即时配送和本地生活服务资源,能填补淘宝“当日达”与“小时达”的空白。
阿里巴巴在今年的榜单中上升7名,排名第63位。
再看美团。其2024年财务数据彰显其强大的市场垄断地位,全年营收达3376亿元,在今年榜单上排名327位。本地商业作为核心业务表现稳健,营收增长20.9%至2502亿元。
凭借在餐饮外卖领域多年积累的庞大配送体系,近400万骑手让美团构建起了强大的即时配送网络。在京东为全职骑手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五险一金后,美团开始通过第三方外包公司为骑手签署劳动合同,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使美团在激烈的竞争下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净利润。2025年一季度,美团净利润高达100.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7.33%。
但美团也面临挑战。由于即时零售涵盖的商品品类极为广泛,且合作商家数量庞大、类型多样,既有头部连锁品牌,也有众多本地中小商户和闪电仓,商品品控难度大幅增加,不同商家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影响用户信任。而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升级,不仅关注配送时效和商品品类,还对购物体验、售后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京东的供应链模式相对比,阿里和美团的外卖和即时零售业务采取的是典型的O2O时代的平台模式,即由平台连接供需双方,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线上场域,实现商家、骑手和用户的匹配与价值交换。
平台模式与供应链模式背后是截然不同的运营逻辑,如同电商领域的亚马逊与ebay。
平台模式的核心是搭建交易桥梁,自身不参与商品流转。其优势在于轻资产运营,无需承担库存压力,能快速吸引大量卖家入驻,实现商品品类的无限扩张,尤其适合小众需求。但缺点也很明显,包括卖家资质不一导致品控困难,物流和售后依赖卖家,用户体验参差不齐。
供应链模式则强调对采购、仓储、物流等全链条的掌控。其优势在于品控严格,自建的物流网络能保证配送时效,统一的售后标准能提升用户信任。但缺点在于重资产投入巨大,比如亚马逊全球物流每年维护成本达数百亿美元,且品类扩张受库存能力限制,长尾商品覆盖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两种模式并非绝对对立。比如亚马逊通过“供应链 + 平台”的混合模式,既以自营保障核心体验,又用第三方卖家来丰富品类;平台模式则可以通过强化卖家评级体系,来弥补品控短板。
无论如何,这三家《财富》世界500强公司已身处一场全新的竞争环境中,每家公司都在运用过去积攒的能力禀赋拓展新市场:京东将供应链能力延伸至即时零售和外卖领域;阿里巴巴把电商时代的平台效应和资本实力发挥到极致;美团则通过一个庞大的骑手群体试图寻求更高的利润空间。
■
在今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五家中国互联网巨头——京东、阿里巴巴、腾讯、拼多多和美团——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下实现了营收的持续增长,排名均有所上升。
一方面,这反映出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还在持续渗透中国巨大的市场,另一方面,这些公司都做出了不同的创新,将自己的商业触角延伸到了更多的市场领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京东、阿里和美团三家公司均以创新模式或组织架构,在外卖、即时零售领域展开一轮全新竞赛。
其中,京东集团在今年的的榜单上排名升高3位至44位,成为排名最高的中国民营公司。
今年3月,京东宣布正式进军外卖,挑战美团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无论是商家、骑手、消费者,还是它们共同的对手阿里,都在其中看到了新的机会。
有三点理由让这两家巨头站在了同一战场。
首先,在京东入局之前,有三个大问题为中国外卖行业带来巨大隐患:第一、美团以70%的市场份额占据垄断地位,导致平台佣金居高不下。第二、食品安全成为行业痛点。第三、骑手保障困难。
其次,就京东而言,它原本就有着即时配送队伍、成熟的App和技术体系,可以用外卖高频场景促进各业务的联动。外卖是典型的高频需求,可以增加用户打开京东App的频次,提升用户黏性,进而带动超市、日用品等中频消费与3C、家电等较低频消费。
“外卖业务快速获得市场认知,能够助力京东快速提升即时零售业务的心智认知。”京东集团CEO许冉说。

其三,京东可以提升同城物流仓储的复用能力。京东的本地仓储、130万骑手网络、前置仓模式等都可用于外卖业务,形成基建的复用,同时摊薄前期建设成本。截至2025年6月,京东外卖日单量超2500万,入驻商家超150万。京东在外卖行业率先与骑手直签劳动合同,足额缴纳五险一金,目前全职骑手超15万人。
京东从北京中关村三尺柜台起家,到跻身世界500强,核心优势在于其供应链。这又与其创始人刘强东出身农村有直接关系。外界认为,刘强东身上有着中国草根创业者的影子,心系一起奋斗打拼起来的“兄弟们”。
刘强东一直信奉“三毛五”理论,即京东每赚一元钱,要把三毛钱分给行业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剩下的七毛钱中,三毛五拿出来分给员工。
在这一原则的影响下,京东始终着力提升供应链能力,降低供应链成本,以规模效应产生利润。如今供应链已变成京东的核心能力。
在今年的6月17日,刘强东对媒体表示:公司目前已经有近90万员工,京东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京东。
他还表示:整个京东集团都一直围绕供应链开展业务。“看似我们有很多公司,但我们并不是一个所谓多元化的公司,其实所有公司都服务于供应链,包括今天做的外卖也是为了服务生鲜供应链”。
具体而言,京东的竞争力来自其供应链成本和效率的持续优化。
该公司在中国大陆有1600个库房,自营商品SKU超过1000万,而周转天数仅为30.5天。同样以高效著称的全球零售巨头Costco库存周转天数约为30天,但其管理的SKU仅几千个。正是在供应链管理上的世界级效率,让京东击败国美、苏宁等强大对手。
现在,京东把供应链能力注入外卖业务,外卖品牌七鲜小厨正式投入运营,采用菜品合伙人模式,合伙人只需要共同参与菜品开发,而京东负责选址、建店、运营,利用供应链能力帮助餐饮品牌获得更好的销售。
外卖背后则是京东对即时零售的更大野心。对于京东来说,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竞赛。
许冉认为,京东看清了零售业务的本质,“即在效率、成本、体验上构筑自己坚固的护城河,我们在成本上能够做到比行业里面要更优,在这中间我们减少了很多经销商和分销商的链路和环节,规模化采购也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本优势。”
在最新的外卖大战中,京东以“供应链+科技”的模式创新升维了传统的订单份额混战,改写了外卖行业的竞争逻辑,也让整个餐饮行业探索出了跨周期的新路径。
与京东相对,在即时零售战场上,阿里巴巴的关键布局是协同饿了么与淘宝闪购。2024年,阿里宣布将淘宝“小时达”、饿了么本地零售、盒马即时配送等业务整合,统一命名为“淘宝闪购”,形成“前端流量入口 + 中端商品供给 + 后端配送网络”的全链条模式,完成即时零售业务的战略升级。
今年6月23日,饿了么并入阿里电商事业群,与淘宝闪购实现从远场电商到近场零售的全场景覆盖。这一整合效果显著,淘宝闪购上线两个月,日订单量就突破6000万单。阿里巴巴的战略中,饿了么的即时配送和本地生活服务资源,能填补淘宝“当日达”与“小时达”的空白。
阿里巴巴在今年的榜单中上升7名,排名第63位。
再看美团。其2024年财务数据彰显其强大的市场垄断地位,全年营收达3376亿元,在今年榜单上排名327位。本地商业作为核心业务表现稳健,营收增长20.9%至2502亿元。
凭借在餐饮外卖领域多年积累的庞大配送体系,近400万骑手让美团构建起了强大的即时配送网络。在京东为全职骑手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五险一金后,美团开始通过第三方外包公司为骑手签署劳动合同,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使美团在激烈的竞争下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净利润。2025年一季度,美团净利润高达100.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7.33%。
但美团也面临挑战。由于即时零售涵盖的商品品类极为广泛,且合作商家数量庞大、类型多样,既有头部连锁品牌,也有众多本地中小商户和闪电仓,商品品控难度大幅增加,不同商家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影响用户信任。而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升级,不仅关注配送时效和商品品类,还对购物体验、售后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京东的供应链模式相对比,阿里和美团的外卖和即时零售业务采取的是典型的O2O时代的平台模式,即由平台连接供需双方,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线上场域,实现商家、骑手和用户的匹配与价值交换。
平台模式与供应链模式背后是截然不同的运营逻辑,如同电商领域的亚马逊与ebay。
平台模式的核心是搭建交易桥梁,自身不参与商品流转。其优势在于轻资产运营,无需承担库存压力,能快速吸引大量卖家入驻,实现商品品类的无限扩张,尤其适合小众需求。但缺点也很明显,包括卖家资质不一导致品控困难,物流和售后依赖卖家,用户体验参差不齐。
供应链模式则强调对采购、仓储、物流等全链条的掌控。其优势在于品控严格,自建的物流网络能保证配送时效,统一的售后标准能提升用户信任。但缺点在于重资产投入巨大,比如亚马逊全球物流每年维护成本达数百亿美元,且品类扩张受库存能力限制,长尾商品覆盖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两种模式并非绝对对立。比如亚马逊通过“供应链 + 平台”的混合模式,既以自营保障核心体验,又用第三方卖家来丰富品类;平台模式则可以通过强化卖家评级体系,来弥补品控短板。
无论如何,这三家《财富》世界500强公司已身处一场全新的竞争环境中,每家公司都在运用过去积攒的能力禀赋拓展新市场:京东将供应链能力延伸至即时零售和外卖领域;阿里巴巴把电商时代的平台效应和资本实力发挥到极致;美团则通过一个庞大的骑手群体试图寻求更高的利润空间。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杨安琪
■
在今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五家中国互联网巨头——京东、阿里巴巴、腾讯、拼多多和美团——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下实现了营收的持续增长,排名均有所上升。
一方面,这反映出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还在持续渗透中国巨大的市场,另一方面,这些公司都做出了不同的创新,将自己的商业触角延伸到了更多的市场领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京东、阿里和美团三家公司均以创新模式或组织架构,在外卖、即时零售领域展开一轮全新竞赛。
其中,京东集团在今年的的榜单上排名升高3位至44位,成为排名最高的中国民营公司。
今年3月,京东宣布正式进军外卖,挑战美团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无论是商家、骑手、消费者,还是它们共同的对手阿里,都在其中看到了新的机会。
有三点理由让这两家巨头站在了同一战场。
首先,在京东入局之前,有三个大问题为中国外卖行业带来巨大隐患:第一、美团以70%的市场份额占据垄断地位,导致平台佣金居高不下。第二、食品安全成为行业痛点。第三、骑手保障困难。
其次,就京东而言,它原本就有着即时配送队伍、成熟的App和技术体系,可以用外卖高频场景促进各业务的联动。外卖是典型的高频需求,可以增加用户打开京东App的频次,提升用户黏性,进而带动超市、日用品等中频消费与3C、家电等较低频消费。
“外卖业务快速获得市场认知,能够助力京东快速提升即时零售业务的心智认知。”京东集团CEO许冉说。

其三,京东可以提升同城物流仓储的复用能力。京东的本地仓储、130万骑手网络、前置仓模式等都可用于外卖业务,形成基建的复用,同时摊薄前期建设成本。截至2025年6月,京东外卖日单量超2500万,入驻商家超150万。京东在外卖行业率先与骑手直签劳动合同,足额缴纳五险一金,目前全职骑手超15万人。
京东从北京中关村三尺柜台起家,到跻身世界500强,核心优势在于其供应链。这又与其创始人刘强东出身农村有直接关系。外界认为,刘强东身上有着中国草根创业者的影子,心系一起奋斗打拼起来的“兄弟们”。
刘强东一直信奉“三毛五”理论,即京东每赚一元钱,要把三毛钱分给行业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剩下的七毛钱中,三毛五拿出来分给员工。
在这一原则的影响下,京东始终着力提升供应链能力,降低供应链成本,以规模效应产生利润。如今供应链已变成京东的核心能力。
在今年的6月17日,刘强东对媒体表示:公司目前已经有近90万员工,京东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京东。
他还表示:整个京东集团都一直围绕供应链开展业务。“看似我们有很多公司,但我们并不是一个所谓多元化的公司,其实所有公司都服务于供应链,包括今天做的外卖也是为了服务生鲜供应链”。
具体而言,京东的竞争力来自其供应链成本和效率的持续优化。
该公司在中国大陆有1600个库房,自营商品SKU超过1000万,而周转天数仅为30.5天。同样以高效著称的全球零售巨头Costco库存周转天数约为30天,但其管理的SKU仅几千个。正是在供应链管理上的世界级效率,让京东击败国美、苏宁等强大对手。
现在,京东把供应链能力注入外卖业务,外卖品牌七鲜小厨正式投入运营,采用菜品合伙人模式,合伙人只需要共同参与菜品开发,而京东负责选址、建店、运营,利用供应链能力帮助餐饮品牌获得更好的销售。
外卖背后则是京东对即时零售的更大野心。对于京东来说,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竞赛。
许冉认为,京东看清了零售业务的本质,“即在效率、成本、体验上构筑自己坚固的护城河,我们在成本上能够做到比行业里面要更优,在这中间我们减少了很多经销商和分销商的链路和环节,规模化采购也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本优势。”
在最新的外卖大战中,京东以“供应链+科技”的模式创新升维了传统的订单份额混战,改写了外卖行业的竞争逻辑,也让整个餐饮行业探索出了跨周期的新路径。
与京东相对,在即时零售战场上,阿里巴巴的关键布局是协同饿了么与淘宝闪购。2024年,阿里宣布将淘宝“小时达”、饿了么本地零售、盒马即时配送等业务整合,统一命名为“淘宝闪购”,形成“前端流量入口 + 中端商品供给 + 后端配送网络”的全链条模式,完成即时零售业务的战略升级。
今年6月23日,饿了么并入阿里电商事业群,与淘宝闪购实现从远场电商到近场零售的全场景覆盖。这一整合效果显著,淘宝闪购上线两个月,日订单量就突破6000万单。阿里巴巴的战略中,饿了么的即时配送和本地生活服务资源,能填补淘宝“当日达”与“小时达”的空白。
阿里巴巴在今年的榜单中上升7名,排名第63位。
再看美团。其2024年财务数据彰显其强大的市场垄断地位,全年营收达3376亿元,在今年榜单上排名327位。本地商业作为核心业务表现稳健,营收增长20.9%至2502亿元。
凭借在餐饮外卖领域多年积累的庞大配送体系,近400万骑手让美团构建起了强大的即时配送网络。在京东为全职骑手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五险一金后,美团开始通过第三方外包公司为骑手签署劳动合同,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使美团在激烈的竞争下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净利润。2025年一季度,美团净利润高达100.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7.33%。
但美团也面临挑战。由于即时零售涵盖的商品品类极为广泛,且合作商家数量庞大、类型多样,既有头部连锁品牌,也有众多本地中小商户和闪电仓,商品品控难度大幅增加,不同商家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影响用户信任。而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升级,不仅关注配送时效和商品品类,还对购物体验、售后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京东的供应链模式相对比,阿里和美团的外卖和即时零售业务采取的是典型的O2O时代的平台模式,即由平台连接供需双方,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线上场域,实现商家、骑手和用户的匹配与价值交换。
平台模式与供应链模式背后是截然不同的运营逻辑,如同电商领域的亚马逊与ebay。
平台模式的核心是搭建交易桥梁,自身不参与商品流转。其优势在于轻资产运营,无需承担库存压力,能快速吸引大量卖家入驻,实现商品品类的无限扩张,尤其适合小众需求。但缺点也很明显,包括卖家资质不一导致品控困难,物流和售后依赖卖家,用户体验参差不齐。
供应链模式则强调对采购、仓储、物流等全链条的掌控。其优势在于品控严格,自建的物流网络能保证配送时效,统一的售后标准能提升用户信任。但缺点在于重资产投入巨大,比如亚马逊全球物流每年维护成本达数百亿美元,且品类扩张受库存能力限制,长尾商品覆盖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两种模式并非绝对对立。比如亚马逊通过“供应链 + 平台”的混合模式,既以自营保障核心体验,又用第三方卖家来丰富品类;平台模式则可以通过强化卖家评级体系,来弥补品控短板。
无论如何,这三家《财富》世界500强公司已身处一场全新的竞争环境中,每家公司都在运用过去积攒的能力禀赋拓展新市场:京东将供应链能力延伸至即时零售和外卖领域;阿里巴巴把电商时代的平台效应和资本实力发挥到极致;美团则通过一个庞大的骑手群体试图寻求更高的利润空间。
■
在今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五家中国互联网巨头——京东、阿里巴巴、腾讯、拼多多和美团——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下实现了营收的持续增长,排名均有所上升。
一方面,这反映出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还在持续渗透中国巨大的市场,另一方面,这些公司都做出了不同的创新,将自己的商业触角延伸到了更多的市场领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京东、阿里和美团三家公司均以创新模式或组织架构,在外卖、即时零售领域展开一轮全新竞赛。
其中,京东集团在今年的的榜单上排名升高3位至44位,成为排名最高的中国民营公司。
今年3月,京东宣布正式进军外卖,挑战美团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无论是商家、骑手、消费者,还是它们共同的对手阿里,都在其中看到了新的机会。
有三点理由让这两家巨头站在了同一战场。
首先,在京东入局之前,有三个大问题为中国外卖行业带来巨大隐患:第一、美团以70%的市场份额占据垄断地位,导致平台佣金居高不下。第二、食品安全成为行业痛点。第三、骑手保障困难。
其次,就京东而言,它原本就有着即时配送队伍、成熟的App和技术体系,可以用外卖高频场景促进各业务的联动。外卖是典型的高频需求,可以增加用户打开京东App的频次,提升用户黏性,进而带动超市、日用品等中频消费与3C、家电等较低频消费。
“外卖业务快速获得市场认知,能够助力京东快速提升即时零售业务的心智认知。”京东集团CEO许冉说。

其三,京东可以提升同城物流仓储的复用能力。京东的本地仓储、130万骑手网络、前置仓模式等都可用于外卖业务,形成基建的复用,同时摊薄前期建设成本。截至2025年6月,京东外卖日单量超2500万,入驻商家超150万。京东在外卖行业率先与骑手直签劳动合同,足额缴纳五险一金,目前全职骑手超15万人。
京东从北京中关村三尺柜台起家,到跻身世界500强,核心优势在于其供应链。这又与其创始人刘强东出身农村有直接关系。外界认为,刘强东身上有着中国草根创业者的影子,心系一起奋斗打拼起来的“兄弟们”。
刘强东一直信奉“三毛五”理论,即京东每赚一元钱,要把三毛钱分给行业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剩下的七毛钱中,三毛五拿出来分给员工。
在这一原则的影响下,京东始终着力提升供应链能力,降低供应链成本,以规模效应产生利润。如今供应链已变成京东的核心能力。
在今年的6月17日,刘强东对媒体表示:公司目前已经有近90万员工,京东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京东。
他还表示:整个京东集团都一直围绕供应链开展业务。“看似我们有很多公司,但我们并不是一个所谓多元化的公司,其实所有公司都服务于供应链,包括今天做的外卖也是为了服务生鲜供应链”。
具体而言,京东的竞争力来自其供应链成本和效率的持续优化。
该公司在中国大陆有1600个库房,自营商品SKU超过1000万,而周转天数仅为30.5天。同样以高效著称的全球零售巨头Costco库存周转天数约为30天,但其管理的SKU仅几千个。正是在供应链管理上的世界级效率,让京东击败国美、苏宁等强大对手。
现在,京东把供应链能力注入外卖业务,外卖品牌七鲜小厨正式投入运营,采用菜品合伙人模式,合伙人只需要共同参与菜品开发,而京东负责选址、建店、运营,利用供应链能力帮助餐饮品牌获得更好的销售。
外卖背后则是京东对即时零售的更大野心。对于京东来说,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竞赛。
许冉认为,京东看清了零售业务的本质,“即在效率、成本、体验上构筑自己坚固的护城河,我们在成本上能够做到比行业里面要更优,在这中间我们减少了很多经销商和分销商的链路和环节,规模化采购也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本优势。”
在最新的外卖大战中,京东以“供应链+科技”的模式创新升维了传统的订单份额混战,改写了外卖行业的竞争逻辑,也让整个餐饮行业探索出了跨周期的新路径。
与京东相对,在即时零售战场上,阿里巴巴的关键布局是协同饿了么与淘宝闪购。2024年,阿里宣布将淘宝“小时达”、饿了么本地零售、盒马即时配送等业务整合,统一命名为“淘宝闪购”,形成“前端流量入口 + 中端商品供给 + 后端配送网络”的全链条模式,完成即时零售业务的战略升级。
今年6月23日,饿了么并入阿里电商事业群,与淘宝闪购实现从远场电商到近场零售的全场景覆盖。这一整合效果显著,淘宝闪购上线两个月,日订单量就突破6000万单。阿里巴巴的战略中,饿了么的即时配送和本地生活服务资源,能填补淘宝“当日达”与“小时达”的空白。
阿里巴巴在今年的榜单中上升7名,排名第63位。
再看美团。其2024年财务数据彰显其强大的市场垄断地位,全年营收达3376亿元,在今年榜单上排名327位。本地商业作为核心业务表现稳健,营收增长20.9%至2502亿元。
凭借在餐饮外卖领域多年积累的庞大配送体系,近400万骑手让美团构建起了强大的即时配送网络。在京东为全职骑手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五险一金后,美团开始通过第三方外包公司为骑手签署劳动合同,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使美团在激烈的竞争下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净利润。2025年一季度,美团净利润高达100.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7.33%。
但美团也面临挑战。由于即时零售涵盖的商品品类极为广泛,且合作商家数量庞大、类型多样,既有头部连锁品牌,也有众多本地中小商户和闪电仓,商品品控难度大幅增加,不同商家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影响用户信任。而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升级,不仅关注配送时效和商品品类,还对购物体验、售后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京东的供应链模式相对比,阿里和美团的外卖和即时零售业务采取的是典型的O2O时代的平台模式,即由平台连接供需双方,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线上场域,实现商家、骑手和用户的匹配与价值交换。
平台模式与供应链模式背后是截然不同的运营逻辑,如同电商领域的亚马逊与ebay。
平台模式的核心是搭建交易桥梁,自身不参与商品流转。其优势在于轻资产运营,无需承担库存压力,能快速吸引大量卖家入驻,实现商品品类的无限扩张,尤其适合小众需求。但缺点也很明显,包括卖家资质不一导致品控困难,物流和售后依赖卖家,用户体验参差不齐。
供应链模式则强调对采购、仓储、物流等全链条的掌控。其优势在于品控严格,自建的物流网络能保证配送时效,统一的售后标准能提升用户信任。但缺点在于重资产投入巨大,比如亚马逊全球物流每年维护成本达数百亿美元,且品类扩张受库存能力限制,长尾商品覆盖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两种模式并非绝对对立。比如亚马逊通过“供应链 + 平台”的混合模式,既以自营保障核心体验,又用第三方卖家来丰富品类;平台模式则可以通过强化卖家评级体系,来弥补品控短板。
无论如何,这三家《财富》世界500强公司已身处一场全新的竞争环境中,每家公司都在运用过去积攒的能力禀赋拓展新市场:京东将供应链能力延伸至即时零售和外卖领域;阿里巴巴把电商时代的平台效应和资本实力发挥到极致;美团则通过一个庞大的骑手群体试图寻求更高的利润空间。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今日头条
OR
+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