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7-24 08:17
商业与经济

宗庆后遗产风波:不要迷信人设

徐瑾:随着遗产风暴发酵,最大的受害者是已经去世的首富宗庆后,甚至诞生了一个新词“塌坟”。大众忽略了更本质的问题,即中国企业的接班之难。
娃哈哈宗庆后遗产风波:不要迷信人设
徐瑾



作为中国最有知名度的企业家,前中国首富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一年半前去世。他肯定想不到,在自己身后,关于遗产的风波引发舆论哗然。

2025年7月,媒体报道,三份署名为“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的起诉书曝光,被告是“娃哈哈公主”宗馥莉。原告自称是宗庆后的非婚生子女,要求冻结汇丰银行账户内18亿美元资产,并追讨父亲生前承诺的21亿美元信托权益。

富豪内斗、私生子、接班、信托、海外巨款……这一系列关键词,引发了无数流量。在其中,最耐人寻味的点在于,宗庆后的人设崩塌。

人设注定崩塌

随着遗产风暴的发酵,最大的受害者可能不是被告宗馥莉,而是已经去世的首富宗庆后,甚至诞生了一个新词“塌坟”。

在他生前,宗庆后几乎等同于娃哈哈,他营造的“爱国、简朴、一生只爱一人”的人设也深入人心。以至于在去年宗庆后去世的时候,全网悼念,甚至引发对于竞争对手的网暴。

如今,非婚生子、美国身份叠加天量遗产,让不少人看报道后,简直要对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怀疑。有的徐瑾经济人读者说,现在看到所有新闻都要怀疑一下。

这个年头,最普遍的事好像就是人设崩塌,“塌房”成为家常便饭,尤其网红。几乎每天,都有谁谁谁崩了的热搜或者消息。虽然对于多数人感觉第一次知道这个谁谁谁是谁,但对粉丝却是沉重一击,往往感觉被骗了,就像被渣的前任一样哀怨,“枉我以前还那么喜欢他or她or它”。

事实上,这也大可不必。只要时间足够久,任何依靠人设的名人都可能面临崩塌的危险。原因很简单,人设依赖于特定的时代、价值观以及氛围,本来就是一种单向度的设定;而时代在不断变化,人本身又是复杂的,所以潮流总会变,过去流行的人设过几年就不流行了。

从人设经济学而言,人设必然崩塌,这就是人设经济学的结论。这和宗庆后甚至各类网红名人具体做了什么,其实关系不大。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超越了具体案例。

先说人设为什么流行?人设,本来就是对简单的迎合。 人的大脑消耗能量太多,基本设计就是注重省力,所以凡事不喜欢复杂, 简单才能有印象。理解或者接受复杂是需要大脑努力才有的结果。这种情况下,人设越突出越简化,越容易流行。比如简朴啊、爱国啊、富贵啊、宠女啊、独立啊、大女主啊等等之类,都很容易赢得关注。

不过,人设机制本身和人性矛盾。 人性本来就很复杂,或者说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我们内在是有很多个自我,从古到今,祖先也潜伏在我们的人格中。人格的复杂,远远超过心理学家所谓本我自我超我那么多。我们看到很多矛盾的人性情况,其实都是不同人性在博弈中的呈现。

在这样情况下,拎出一两个点作为人的代表来建设人设,是人性和社交媒体的一拍即合,是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结合。这本身就是虚假的彼此会意,这种合拍,本身就有迎合的嫌疑。 在算法时代,这种做法更是迎合推荐机制,是一种通常的捷径。

从这个意义上,以人设起步,本身就有可黑点,未来也必然遭遇反噬,只是时间问题。没有隐私界限感的人设分享,本来就是利益使然。大众因为简单化记住你,也可以简单化颠覆你, 造神毁神,神来神往,就是红尘。

所以,人设就用来崩塌的,鸡血的人生,几乎一定以狗血收场,没有真实支撑的面具,一定会坍塌。

或者说,吃到人设红利不是原罪,但是仅仅依靠人设必然会穷途末路。

人设来来去去,唯有作品永存。企业家的企业和产品就是他的作品,这是硬指标,而不是人设等虚无标签。一些网友当年为了人设拼命买娃哈哈,本就大可不必,今天受伤说不想买娃哈哈也大可不必。

说到底,宗庆后就是个商人,一些表态可能出于利益,也可能是情怀或者掩盖。但是本质,作为企业家,评价他最重要是他的产品。他卖水赚钱,把水卖给你,水性价比过得去,这本身没有什么可指责的。我觉得只要他守住了基本的底线,其他的事情就另说了。买瓶水而已,没必要把它上升到精神股东层面,赋予太多意义。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没必要过度解读,谁的水好,该买还是买。有徐瑾经济人读者就说,买瓶水都要上价值,你的价值得多廉价?

结论就是,不要迷信任何网络人设, 相信并且训练自己对人的直觉。时刻问自己一句,我喜欢是这个人还是这个人的人设?如果是后者,你更应该反思自己。

中国企业家的接班难题

宗庆后家族的遗产风波,大家关注的不应该是人设问题。诸如大女主vs私生子等人设剧本,不过是流量和花边。这里其实有更本质的内容,那就是中国企业的接班之难。不仅娃哈哈,杉杉集团等企业等故事也同样显示,创始人的离开,真的会马上改写一个明星企业的命运。

接班最大难题,其实不是很多认为子女一方面,比如子女是否意愿和能力接班——最大问题,其实是这批企业家的时代很难重演。

宗庆后是1945年生人,他42岁开始创业,娃哈哈成立于1987年。从一家校办企业起步,抓住几个关键机会,从最开始14万元借款,到2024年营收达到700多亿,成为中国行业龙头。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有太多这样的黄金故事。依托中国广袤市场和全球化浪潮,在不少行业,中国的前茅,自然也是世界的前列。试问,在这样级别的成功面前,继承如何容易?能守成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点,无论身价亿万的企业家还是普通的软阶层,面临问题其实都是一样:时代不同了,接班难在阶层复制。

宗庆后的阶层翻身来自抓住时代机遇,而普通软阶层更多在于教育。过去大家觉得是高考改变命运,事实上改变命运是中国经济向上的步伐。社会对于这点认识,还是有时差,也正因此,今天高考志愿网红张雪峰二十分钟还是可以年入三亿多,不少家长对于各类暑期班还是一掷千金。但是事实上,在全球来看,教育回报率已经下降,高等教育逐渐成为消费品,在中国很多城市,某些考编人数已经超过高考人数。

随着各路人等出来呛声,宗家的遗产风波可能不得不摆上台面,很多事很难继续含混下去。众所周知,在中国这样的地方,含混有时候是一种灵活的政治智慧,比如对于娃哈哈的身份,这到底是国有还是私有?在宗庆后创业的八十年代,他不得不挂靠集体企业身份。有一说一,娃哈哈的成功,主要是来自他的企业家才能。即使如此,他谋算一生,也不得不付出部分股份等代价,在外资、国资等势力中努力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

如今,不少人已经意识到,娃哈哈依旧是一家集体所有制色彩浓厚的企业。过去宗馥莉口口声声说“娃哈哈是我爸一手创下的江山”,实际上,娃哈哈的大股东迄今依旧是杭州地方国资,即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即,地方国资拥有娃哈哈集团46%的股权,接近一半,第一大股东。

面对外界舆情,地方国资即使再克制,也不得不有所表态。7月,杭州市上城区财政局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前期也接到了很多相关电话和投诉,我们一直在处理,已经有(成立)专班在介入处理,我们也希望尽快能处理这个事情。”

山雨欲来,娃哈哈前途未明。

结语

出来混,总要还的。对于宗庆后,如今的人设坍塌,其实也是过去强调人设的结果。说起来,他的人设也不是从今天开始崩塌。在2007年到2009年,法国达能集团曾与娃哈哈有合资纠纷。当时宗庆后即高举民族主义旗帜,这个做法在当时就遭遇不少有识之士的反感。

作为吃瓜群众,应该如何反思?仅仅归咎于名人的虚伪,其实没有找对最大理由。一些网友的单纯无知,大概率会成为流量韭菜,甚至助纣为虐,为网暴添柴加火。煽动情绪的话术,比如民族主义与反现代之类,不过是宣传的套路——它们精准狙击的,恰就是目标受众。换而言之,上当受骗,如果只归咎于对方骗术出众,把自己包装成完全的受害者,并不是成熟体面的做法。

1945年,日本战败时,不少人都表示迷茫,指责是一些军国主义者欺骗民众,将日本带上歧路。但是,也有作家指出,被欺骗的人,也应该反思,“被欺骗的人也有责任,因为轻信谎言本身就是一种愚蠢”——甚至我们也可以说,轻信谎言本身就是一种罪恶。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娃哈哈宗庆后遗产风波:不要迷信人设
2025-07-24 08:17
商业与经济

宗庆后遗产风波:不要迷信人设

徐瑾:随着遗产风暴发酵,最大的受害者是已经去世的首富宗庆后,甚至诞生了一个新词“塌坟”。大众忽略了更本质的问题,即中国企业的接班之难。
徐瑾



作为中国最有知名度的企业家,前中国首富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一年半前去世。他肯定想不到,在自己身后,关于遗产的风波引发舆论哗然。

2025年7月,媒体报道,三份署名为“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的起诉书曝光,被告是“娃哈哈公主”宗馥莉。原告自称是宗庆后的非婚生子女,要求冻结汇丰银行账户内18亿美元资产,并追讨父亲生前承诺的21亿美元信托权益。

富豪内斗、私生子、接班、信托、海外巨款……这一系列关键词,引发了无数流量。在其中,最耐人寻味的点在于,宗庆后的人设崩塌。

人设注定崩塌

随着遗产风暴的发酵,最大的受害者可能不是被告宗馥莉,而是已经去世的首富宗庆后,甚至诞生了一个新词“塌坟”。

在他生前,宗庆后几乎等同于娃哈哈,他营造的“爱国、简朴、一生只爱一人”的人设也深入人心。以至于在去年宗庆后去世的时候,全网悼念,甚至引发对于竞争对手的网暴。

如今,非婚生子、美国身份叠加天量遗产,让不少人看报道后,简直要对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怀疑。有的徐瑾经济人读者说,现在看到所有新闻都要怀疑一下。

这个年头,最普遍的事好像就是人设崩塌,“塌房”成为家常便饭,尤其网红。几乎每天,都有谁谁谁崩了的热搜或者消息。虽然对于多数人感觉第一次知道这个谁谁谁是谁,但对粉丝却是沉重一击,往往感觉被骗了,就像被渣的前任一样哀怨,“枉我以前还那么喜欢他or她or它”。

事实上,这也大可不必。只要时间足够久,任何依靠人设的名人都可能面临崩塌的危险。原因很简单,人设依赖于特定的时代、价值观以及氛围,本来就是一种单向度的设定;而时代在不断变化,人本身又是复杂的,所以潮流总会变,过去流行的人设过几年就不流行了。

从人设经济学而言,人设必然崩塌,这就是人设经济学的结论。这和宗庆后甚至各类网红名人具体做了什么,其实关系不大。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超越了具体案例。

先说人设为什么流行?人设,本来就是对简单的迎合。 人的大脑消耗能量太多,基本设计就是注重省力,所以凡事不喜欢复杂, 简单才能有印象。理解或者接受复杂是需要大脑努力才有的结果。这种情况下,人设越突出越简化,越容易流行。比如简朴啊、爱国啊、富贵啊、宠女啊、独立啊、大女主啊等等之类,都很容易赢得关注。

不过,人设机制本身和人性矛盾。 人性本来就很复杂,或者说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我们内在是有很多个自我,从古到今,祖先也潜伏在我们的人格中。人格的复杂,远远超过心理学家所谓本我自我超我那么多。我们看到很多矛盾的人性情况,其实都是不同人性在博弈中的呈现。

在这样情况下,拎出一两个点作为人的代表来建设人设,是人性和社交媒体的一拍即合,是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结合。这本身就是虚假的彼此会意,这种合拍,本身就有迎合的嫌疑。 在算法时代,这种做法更是迎合推荐机制,是一种通常的捷径。

从这个意义上,以人设起步,本身就有可黑点,未来也必然遭遇反噬,只是时间问题。没有隐私界限感的人设分享,本来就是利益使然。大众因为简单化记住你,也可以简单化颠覆你, 造神毁神,神来神往,就是红尘。

所以,人设就用来崩塌的,鸡血的人生,几乎一定以狗血收场,没有真实支撑的面具,一定会坍塌。

或者说,吃到人设红利不是原罪,但是仅仅依靠人设必然会穷途末路。

人设来来去去,唯有作品永存。企业家的企业和产品就是他的作品,这是硬指标,而不是人设等虚无标签。一些网友当年为了人设拼命买娃哈哈,本就大可不必,今天受伤说不想买娃哈哈也大可不必。

说到底,宗庆后就是个商人,一些表态可能出于利益,也可能是情怀或者掩盖。但是本质,作为企业家,评价他最重要是他的产品。他卖水赚钱,把水卖给你,水性价比过得去,这本身没有什么可指责的。我觉得只要他守住了基本的底线,其他的事情就另说了。买瓶水而已,没必要把它上升到精神股东层面,赋予太多意义。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没必要过度解读,谁的水好,该买还是买。有徐瑾经济人读者就说,买瓶水都要上价值,你的价值得多廉价?

结论就是,不要迷信任何网络人设, 相信并且训练自己对人的直觉。时刻问自己一句,我喜欢是这个人还是这个人的人设?如果是后者,你更应该反思自己。

中国企业家的接班难题

宗庆后家族的遗产风波,大家关注的不应该是人设问题。诸如大女主vs私生子等人设剧本,不过是流量和花边。这里其实有更本质的内容,那就是中国企业的接班之难。不仅娃哈哈,杉杉集团等企业等故事也同样显示,创始人的离开,真的会马上改写一个明星企业的命运。

接班最大难题,其实不是很多认为子女一方面,比如子女是否意愿和能力接班——最大问题,其实是这批企业家的时代很难重演。

宗庆后是1945年生人,他42岁开始创业,娃哈哈成立于1987年。从一家校办企业起步,抓住几个关键机会,从最开始14万元借款,到2024年营收达到700多亿,成为中国行业龙头。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有太多这样的黄金故事。依托中国广袤市场和全球化浪潮,在不少行业,中国的前茅,自然也是世界的前列。试问,在这样级别的成功面前,继承如何容易?能守成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点,无论身价亿万的企业家还是普通的软阶层,面临问题其实都是一样:时代不同了,接班难在阶层复制。

宗庆后的阶层翻身来自抓住时代机遇,而普通软阶层更多在于教育。过去大家觉得是高考改变命运,事实上改变命运是中国经济向上的步伐。社会对于这点认识,还是有时差,也正因此,今天高考志愿网红张雪峰二十分钟还是可以年入三亿多,不少家长对于各类暑期班还是一掷千金。但是事实上,在全球来看,教育回报率已经下降,高等教育逐渐成为消费品,在中国很多城市,某些考编人数已经超过高考人数。

随着各路人等出来呛声,宗家的遗产风波可能不得不摆上台面,很多事很难继续含混下去。众所周知,在中国这样的地方,含混有时候是一种灵活的政治智慧,比如对于娃哈哈的身份,这到底是国有还是私有?在宗庆后创业的八十年代,他不得不挂靠集体企业身份。有一说一,娃哈哈的成功,主要是来自他的企业家才能。即使如此,他谋算一生,也不得不付出部分股份等代价,在外资、国资等势力中努力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

如今,不少人已经意识到,娃哈哈依旧是一家集体所有制色彩浓厚的企业。过去宗馥莉口口声声说“娃哈哈是我爸一手创下的江山”,实际上,娃哈哈的大股东迄今依旧是杭州地方国资,即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即,地方国资拥有娃哈哈集团46%的股权,接近一半,第一大股东。

面对外界舆情,地方国资即使再克制,也不得不有所表态。7月,杭州市上城区财政局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前期也接到了很多相关电话和投诉,我们一直在处理,已经有(成立)专班在介入处理,我们也希望尽快能处理这个事情。”

山雨欲来,娃哈哈前途未明。

结语

出来混,总要还的。对于宗庆后,如今的人设坍塌,其实也是过去强调人设的结果。说起来,他的人设也不是从今天开始崩塌。在2007年到2009年,法国达能集团曾与娃哈哈有合资纠纷。当时宗庆后即高举民族主义旗帜,这个做法在当时就遭遇不少有识之士的反感。

作为吃瓜群众,应该如何反思?仅仅归咎于名人的虚伪,其实没有找对最大理由。一些网友的单纯无知,大概率会成为流量韭菜,甚至助纣为虐,为网暴添柴加火。煽动情绪的话术,比如民族主义与反现代之类,不过是宣传的套路——它们精准狙击的,恰就是目标受众。换而言之,上当受骗,如果只归咎于对方骗术出众,把自己包装成完全的受害者,并不是成熟体面的做法。

1945年,日本战败时,不少人都表示迷茫,指责是一些军国主义者欺骗民众,将日本带上歧路。但是,也有作家指出,被欺骗的人,也应该反思,“被欺骗的人也有责任,因为轻信谎言本身就是一种愚蠢”——甚至我们也可以说,轻信谎言本身就是一种罪恶。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