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7-16 07:26
时政

台湾报纸:学者们探讨中国大陆如何治理台湾

学术论文调查显示,自 2019 年以来,关于台湾“一国两制”框架的考虑显著增加。
台湾统一难题系列一:大陆的两个“干就完了”障碍
Vanessa Cai



几十年来,北京一直在谈论和平统一台湾,并可能在“一国两制”的安排下治理台湾,这意味着台湾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政治制度。

这一理念最初由已故最高领导人邓小平提出,并于1982年写入宪法,作为台湾未来治理的法律基础。

中国历代领导人都对统一后的台湾治理,包括军队和政党治理,提出了广阔的愿景。

然而,直到习近平主席执政期间——更具体地说,自2019年1月习近平就台湾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有关这一问题的详细讨论才开始在公开场合进行,包括政策顾问和学者的参与。

随着台湾民进党政府继续推动台湾走向独立,以及华盛顿在与北京的竞争中继续支持台湾,有关讨论也随之增多。

虽然大多数提议都是基于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的假设,但随着北京加强应急准备以应对岛上日益增长的分裂运动风险,中国大陆学者正在越来越多地研究如果不能通过和平谈判实现统一,该如何治理台湾。

没有证据表明此次讨论反映出北京先前就该问题所声明的原则的转变,也没有证据表明北京尚未为此设定时间表。

但一些专家表示,政府所属学者在政府认可的出版物上发表有关台湾治理的讨论,标志着北京方面从此前阻止台湾独立的防御立场,转向更积极地推动台湾统一。

他们表示,这些讨论可能会为北京提供政策选择,而北京方面对这些信息保持一定程度的否认,并表示保留选择如何对待台湾的最终权力。

纸质记录

《南华早报》调查了自2013年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大陆四大期刊专门研究台湾问题的学术论文。调查显示,自2019年以来,专门针对台湾的“一国两制”框架的论文数量显著增加。

同年1月,习近平首次提出“探索用‘两种制度’解决台湾问题”和“充实和平统一努力”。

尽管北京一直对其所希望的统一时间表和台湾治理结构的想法守口如瓶,但中国大陆的学术界正在研究不同的选择。

对这四本期刊论文标题和摘要的审查发现,自 2019 年以来发表的论文至少有 42 篇专门讨论了该主题,与 2013 年至 2018 年期间发表的 6 篇关于该主题的论文相比大幅增加。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增长背后的具体原因。

这些论文可在中国大陆最大的学术研究数据库 CNKI 上查阅,它们来自四家由政府支持的领先智库主办的关键期刊,可能暗示了北京对台湾问题的关注点和可能的途径。

其中包括《台湾研究》,这是一份双月刊,由大陆最重要的台湾相关智库——位于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出版。

另外三个是:上海台湾研究所的《海峡两岸研究》、福建省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的《台湾研究期刊》和福建省行政学院的《闽台关系研究》。

根据中国知网 (CNKI) 的数据摘要,除了这些精选期刊外,以“台湾两制方案”为搜索关键词的论文总数(高层领导人也曾提及该词)在 2020 年达到一个温和峰值,随后在 2022 年至 2023 年间出现显著增长。

据信,大陆学者也通过一些不对外公开的渠道和出版物提出政策建议,包括关于台湾问题的建议。但无法评估这些内部讨论。

所审查的论文中,一个常见的建议是,台湾的治理框架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香港模式。另一个关键论点是,授予的自治程度仍应赋予中央政府足够的灵活性,以便在必要时进行干预。

在大陆的学术著作中,有讨论称,应有更多的台湾代表加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该国最高立法机构),以表达地方利益。

一些学者主张地方治理应由爱国者主导,这与香港的做法相呼应。一项研究建议,可以采取“台湾式社会主义”,因为台湾需要“迅速与大陆制度接轨”,以避免因差异而引发的问题。

类似的治理讨论在大陆其他一些平台上也有出现,在台湾也同样如此。

去年8月,大陆研究机构厦门大学海峡两岸城市规划研究所建议北京成立“影子政府”,称“必须制定统一后全面接管台湾的方案”。

今年3月,北京大学学者、全国人大代表李玉虎警告称,如果台湾不得不以武力与大陆统一,台湾可能会失去此前享有的高度自治权。

他说:“如果台湾走向分裂或抵制统一,而大陆政府仍需完成统一,那么这一安排可能会降级,甚至降至台湾省的级别。”

来自台湾的学者也参与了这一讨论。

今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一个论坛上,台湾亚太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钟琴提出,“务实统一”的概念——通过实际实施治理——可以成为一种替代方法,避免长时间的等待或在非和平情况下发生突然变化。

去年12月,台湾前立法院院长王金平提出“分治不分”的理念,即台湾和中国大陆可以共存,既保持分治,又“共享不可分割的主权”。

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提议是否得到公众的支持,尤其是在台湾。

香港的经验教训

北京在2022年最新发布的《台湾问题白皮书》中,将“一国两制”理念在香港的实施誉为“巨大成功”。但在政策讨论中,大陆知识分子表示,香港为台湾未来的治理提供了许多经验教训。

广州中山大学副教授吴利斌于 2022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认为,应该授予台湾类似香港模式的自治权,以便北京在必要时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法律依据”进行干预,否则可能会“对中央权力产生过于严格的限制”。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健去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建议,该框架应该贯彻“爱国者治台”的理念,其他几篇研究报告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

2019 年,北京对香港持续数月的反政府抗议活动作出回应,对香港实施了国家安全法,随后对选举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以确保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坚持爱国者治港的原则。

张军认为,台湾的施政方案“应该包括对中央在国防、司法、教育和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权力进行完善的立法”。

张军认为:“香港的经验教训表明,相关法律必须在回归前设计和建立,以确保回归后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强有力的法律框架保障。”

厦门大学学者今年发表的另一项研究引用了香港的国家安全法,建议应重点在台湾引入新的刑法,以打击分裂活动。

非和平手段

虽然期刊上的大多数论文都聚焦于和平统一,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也提到了非和平方案的可能性。许多研究讨论了《反分裂国家法》,该法为北京方面使用非和平手段提供了法律框架。

总体而言,在 CNKI 上搜索后,可以发现自 2019 年以来发表的 76 篇论文提到了非和平选项,而 2013 年至 2018 年期间发表的论文只有 21 篇。没有明确说明的原因,但这可能反映了北京方面对台湾分裂运动风险日益增加的威胁,以及美国及其盟友试图利用这一问题破坏中国稳定。

仔细审查发现,自2022年以来,至少有六份研究报告对此进行了更详细的讨论。其中两份研究报告特别关注非和平情景的前提,并提出了详细的方案,包括向台湾派遣解放军。

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自去年5月上任以来,多次宣称海峡两岸“互不隶属”,招致北京方面的强烈谴责,尤其是在他今年3月将中国大陆描述为“境外敌对势力”之后,两岸言论空前升级。
在紧张局势加剧的情况下,大陆研究人员今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非和平方式的论文引起了关注。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鹤亭撰文指出,北京可能会选择某个时机重启对台“内战”,并在此期间对台湾实施“直接统治”。

1949年,内战结束后,国民党被共产党军队击败并逃往台北,中国大陆和台湾分裂。

北京视台湾为其领土的一部分,必要时将使用武力统一。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不承认台湾为独立国家,但华盛顿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为,并承诺向台北提供武器以保卫台湾。

王鹤亭建议,北京可以封锁台湾的港口、领空、网络空间和周边海域,以防止冲突向外部升级,并切断外国援助。贸易禁运可以切断军事物资供应,任何违反禁运的台湾或外国船只和飞机都可能被没收。

在另一篇发表于2023年的论文中,作者、闽南师范大学教授朱雷指出,在非和平情况下,台湾的治理框架必须更加严格。在安全方面,台湾军队将进行重组,解放军将驻扎台湾并承担主要防务责任,而重组后的台湾地方武装力量将主要维护社会秩序。

朱雷建议引入一个长达数十年的过渡期,在此期间,台湾将保留其资本主义制度,即国家不会在经济和公共生活中发挥主要作用——这与大陆的制度不同。

他说,台湾将获得比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更大的自治权,但略低于香港和澳门,并称“非和平统一的待遇绝不能超过和平统一的待遇,否则就等于鼓励反抗”。

他还建议地方治理应由“贤人”来执行,他将“贤人”定义为支持统一的人。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赵通指出,这些出版物似乎旨在帮助管理人们对冲突后稳定的看法。

赵通表示:“这些由政府相关专家撰写并获准在主要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标志着北京的台湾政策从防止独立转向促进统一。”

“他们塑造国内和国际叙事,使非和平统一合法化,同时减轻人们对长期混乱和大规模破坏的担忧。”

他补充说,这些讨论可以向台湾执政党及其支持者发出强制性信息,并影响台湾的舆论。

“将这些讨论发表在学术期刊上,而不是通过政府官方声明,可以让(北京)推进这些目标,同时保持对官方政策认可的合理否认。”

华盛顿史汀生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孙云表示,这些讨论反映了“自2019年以来,美中关系加速恶化的现实,台湾突发事件的概念变得越来越现实”。

“由于大多数军事规划无法公开讨论,因此讨论未来对台政治安排既有必要,也令人期待,”孙文斌说。“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即将对台湾发动军事攻击。”

“只要(民进党)还在执政,防止台独和促进统一就是同一事物的两面。目前来看,台湾民众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统一,因此,如果中国认为能够阻止美国的军事干预,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武力。”

限制

一些分析人士表示,大陆学者的这些讨论仍将是北京的参考点,但影响力有限。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朱松岭表示,2019年以来,台湾治理体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了两个重大项目。社科基金是中国大陆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资金来源。

然而,他表示,还有更多工作要做。“由于‘一国两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仅在香港和澳门试行过),它蕴藏着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潜力,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朱松岭还表示,由于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台湾的规划与香港、澳门的模式仍有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由于历史原因,香港、澳门的安排是通过谈判形成、实践实施的。台湾的方案究竟该如何研究实施,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步。

厦门大学台湾问题专家李飞也指出,学术讨论“为决策提供了参考”,但规划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然而,一位分析人士表示,北京对台治理方案的前景正在失去吸引力,并引发重大问题。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张嘉毅表示,北京方面提出的任何缺乏可信自我克制的提议都不太可能吸引台湾。

他说,与此同时,军事压力和胁迫手段,例如演习、间谍案和虚假宣传活动,只会加深台湾的不信任和抵抗。

然而,北京指责台湾当局挑起敌意,并表示其行动是对台湾当局行为的回应。中央政府誓言,如果“台独分子不停止挑衅”,我们将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权利。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此前表示,大陆在台湾周边的军事演习是对“战争煽动者”的坚决警告,并不针对台湾民众。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台湾统一难题系列一:大陆的两个“干就完了”障碍
2025-07-16 07:26
时政

台湾报纸:学者们探讨中国大陆如何治理台湾

学术论文调查显示,自 2019 年以来,关于台湾“一国两制”框架的考虑显著增加。
Vanessa Cai



几十年来,北京一直在谈论和平统一台湾,并可能在“一国两制”的安排下治理台湾,这意味着台湾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政治制度。

这一理念最初由已故最高领导人邓小平提出,并于1982年写入宪法,作为台湾未来治理的法律基础。

中国历代领导人都对统一后的台湾治理,包括军队和政党治理,提出了广阔的愿景。

然而,直到习近平主席执政期间——更具体地说,自2019年1月习近平就台湾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有关这一问题的详细讨论才开始在公开场合进行,包括政策顾问和学者的参与。

随着台湾民进党政府继续推动台湾走向独立,以及华盛顿在与北京的竞争中继续支持台湾,有关讨论也随之增多。

虽然大多数提议都是基于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的假设,但随着北京加强应急准备以应对岛上日益增长的分裂运动风险,中国大陆学者正在越来越多地研究如果不能通过和平谈判实现统一,该如何治理台湾。

没有证据表明此次讨论反映出北京先前就该问题所声明的原则的转变,也没有证据表明北京尚未为此设定时间表。

但一些专家表示,政府所属学者在政府认可的出版物上发表有关台湾治理的讨论,标志着北京方面从此前阻止台湾独立的防御立场,转向更积极地推动台湾统一。

他们表示,这些讨论可能会为北京提供政策选择,而北京方面对这些信息保持一定程度的否认,并表示保留选择如何对待台湾的最终权力。

纸质记录

《南华早报》调查了自2013年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大陆四大期刊专门研究台湾问题的学术论文。调查显示,自2019年以来,专门针对台湾的“一国两制”框架的论文数量显著增加。

同年1月,习近平首次提出“探索用‘两种制度’解决台湾问题”和“充实和平统一努力”。

尽管北京一直对其所希望的统一时间表和台湾治理结构的想法守口如瓶,但中国大陆的学术界正在研究不同的选择。

对这四本期刊论文标题和摘要的审查发现,自 2019 年以来发表的论文至少有 42 篇专门讨论了该主题,与 2013 年至 2018 年期间发表的 6 篇关于该主题的论文相比大幅增加。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增长背后的具体原因。

这些论文可在中国大陆最大的学术研究数据库 CNKI 上查阅,它们来自四家由政府支持的领先智库主办的关键期刊,可能暗示了北京对台湾问题的关注点和可能的途径。

其中包括《台湾研究》,这是一份双月刊,由大陆最重要的台湾相关智库——位于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出版。

另外三个是:上海台湾研究所的《海峡两岸研究》、福建省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的《台湾研究期刊》和福建省行政学院的《闽台关系研究》。

根据中国知网 (CNKI) 的数据摘要,除了这些精选期刊外,以“台湾两制方案”为搜索关键词的论文总数(高层领导人也曾提及该词)在 2020 年达到一个温和峰值,随后在 2022 年至 2023 年间出现显著增长。

据信,大陆学者也通过一些不对外公开的渠道和出版物提出政策建议,包括关于台湾问题的建议。但无法评估这些内部讨论。

所审查的论文中,一个常见的建议是,台湾的治理框架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香港模式。另一个关键论点是,授予的自治程度仍应赋予中央政府足够的灵活性,以便在必要时进行干预。

在大陆的学术著作中,有讨论称,应有更多的台湾代表加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该国最高立法机构),以表达地方利益。

一些学者主张地方治理应由爱国者主导,这与香港的做法相呼应。一项研究建议,可以采取“台湾式社会主义”,因为台湾需要“迅速与大陆制度接轨”,以避免因差异而引发的问题。

类似的治理讨论在大陆其他一些平台上也有出现,在台湾也同样如此。

去年8月,大陆研究机构厦门大学海峡两岸城市规划研究所建议北京成立“影子政府”,称“必须制定统一后全面接管台湾的方案”。

今年3月,北京大学学者、全国人大代表李玉虎警告称,如果台湾不得不以武力与大陆统一,台湾可能会失去此前享有的高度自治权。

他说:“如果台湾走向分裂或抵制统一,而大陆政府仍需完成统一,那么这一安排可能会降级,甚至降至台湾省的级别。”

来自台湾的学者也参与了这一讨论。

今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一个论坛上,台湾亚太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钟琴提出,“务实统一”的概念——通过实际实施治理——可以成为一种替代方法,避免长时间的等待或在非和平情况下发生突然变化。

去年12月,台湾前立法院院长王金平提出“分治不分”的理念,即台湾和中国大陆可以共存,既保持分治,又“共享不可分割的主权”。

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提议是否得到公众的支持,尤其是在台湾。

香港的经验教训

北京在2022年最新发布的《台湾问题白皮书》中,将“一国两制”理念在香港的实施誉为“巨大成功”。但在政策讨论中,大陆知识分子表示,香港为台湾未来的治理提供了许多经验教训。

广州中山大学副教授吴利斌于 2022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认为,应该授予台湾类似香港模式的自治权,以便北京在必要时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法律依据”进行干预,否则可能会“对中央权力产生过于严格的限制”。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健去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建议,该框架应该贯彻“爱国者治台”的理念,其他几篇研究报告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

2019 年,北京对香港持续数月的反政府抗议活动作出回应,对香港实施了国家安全法,随后对选举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以确保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坚持爱国者治港的原则。

张军认为,台湾的施政方案“应该包括对中央在国防、司法、教育和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权力进行完善的立法”。

张军认为:“香港的经验教训表明,相关法律必须在回归前设计和建立,以确保回归后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强有力的法律框架保障。”

厦门大学学者今年发表的另一项研究引用了香港的国家安全法,建议应重点在台湾引入新的刑法,以打击分裂活动。

非和平手段

虽然期刊上的大多数论文都聚焦于和平统一,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也提到了非和平方案的可能性。许多研究讨论了《反分裂国家法》,该法为北京方面使用非和平手段提供了法律框架。

总体而言,在 CNKI 上搜索后,可以发现自 2019 年以来发表的 76 篇论文提到了非和平选项,而 2013 年至 2018 年期间发表的论文只有 21 篇。没有明确说明的原因,但这可能反映了北京方面对台湾分裂运动风险日益增加的威胁,以及美国及其盟友试图利用这一问题破坏中国稳定。

仔细审查发现,自2022年以来,至少有六份研究报告对此进行了更详细的讨论。其中两份研究报告特别关注非和平情景的前提,并提出了详细的方案,包括向台湾派遣解放军。

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自去年5月上任以来,多次宣称海峡两岸“互不隶属”,招致北京方面的强烈谴责,尤其是在他今年3月将中国大陆描述为“境外敌对势力”之后,两岸言论空前升级。
在紧张局势加剧的情况下,大陆研究人员今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非和平方式的论文引起了关注。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鹤亭撰文指出,北京可能会选择某个时机重启对台“内战”,并在此期间对台湾实施“直接统治”。

1949年,内战结束后,国民党被共产党军队击败并逃往台北,中国大陆和台湾分裂。

北京视台湾为其领土的一部分,必要时将使用武力统一。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不承认台湾为独立国家,但华盛顿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为,并承诺向台北提供武器以保卫台湾。

王鹤亭建议,北京可以封锁台湾的港口、领空、网络空间和周边海域,以防止冲突向外部升级,并切断外国援助。贸易禁运可以切断军事物资供应,任何违反禁运的台湾或外国船只和飞机都可能被没收。

在另一篇发表于2023年的论文中,作者、闽南师范大学教授朱雷指出,在非和平情况下,台湾的治理框架必须更加严格。在安全方面,台湾军队将进行重组,解放军将驻扎台湾并承担主要防务责任,而重组后的台湾地方武装力量将主要维护社会秩序。

朱雷建议引入一个长达数十年的过渡期,在此期间,台湾将保留其资本主义制度,即国家不会在经济和公共生活中发挥主要作用——这与大陆的制度不同。

他说,台湾将获得比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更大的自治权,但略低于香港和澳门,并称“非和平统一的待遇绝不能超过和平统一的待遇,否则就等于鼓励反抗”。

他还建议地方治理应由“贤人”来执行,他将“贤人”定义为支持统一的人。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赵通指出,这些出版物似乎旨在帮助管理人们对冲突后稳定的看法。

赵通表示:“这些由政府相关专家撰写并获准在主要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标志着北京的台湾政策从防止独立转向促进统一。”

“他们塑造国内和国际叙事,使非和平统一合法化,同时减轻人们对长期混乱和大规模破坏的担忧。”

他补充说,这些讨论可以向台湾执政党及其支持者发出强制性信息,并影响台湾的舆论。

“将这些讨论发表在学术期刊上,而不是通过政府官方声明,可以让(北京)推进这些目标,同时保持对官方政策认可的合理否认。”

华盛顿史汀生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孙云表示,这些讨论反映了“自2019年以来,美中关系加速恶化的现实,台湾突发事件的概念变得越来越现实”。

“由于大多数军事规划无法公开讨论,因此讨论未来对台政治安排既有必要,也令人期待,”孙文斌说。“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即将对台湾发动军事攻击。”

“只要(民进党)还在执政,防止台独和促进统一就是同一事物的两面。目前来看,台湾民众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统一,因此,如果中国认为能够阻止美国的军事干预,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武力。”

限制

一些分析人士表示,大陆学者的这些讨论仍将是北京的参考点,但影响力有限。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朱松岭表示,2019年以来,台湾治理体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了两个重大项目。社科基金是中国大陆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资金来源。

然而,他表示,还有更多工作要做。“由于‘一国两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仅在香港和澳门试行过),它蕴藏着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潜力,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朱松岭还表示,由于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台湾的规划与香港、澳门的模式仍有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由于历史原因,香港、澳门的安排是通过谈判形成、实践实施的。台湾的方案究竟该如何研究实施,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步。

厦门大学台湾问题专家李飞也指出,学术讨论“为决策提供了参考”,但规划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然而,一位分析人士表示,北京对台治理方案的前景正在失去吸引力,并引发重大问题。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张嘉毅表示,北京方面提出的任何缺乏可信自我克制的提议都不太可能吸引台湾。

他说,与此同时,军事压力和胁迫手段,例如演习、间谍案和虚假宣传活动,只会加深台湾的不信任和抵抗。

然而,北京指责台湾当局挑起敌意,并表示其行动是对台湾当局行为的回应。中央政府誓言,如果“台独分子不停止挑衅”,我们将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权利。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此前表示,大陆在台湾周边的军事演习是对“战争煽动者”的坚决警告,并不针对台湾民众。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