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7-07 19:26
商业与经济

中国对欧盟限制采购中国医疗器械发起反制

仍旧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
有了特朗普,中国欧盟国旗离解决双方贸易争端不远了
岳巍



中国在7月第一周的最后一天正式宣布将就欧盟针对中国医疗器械实施的限制措施进行反制。

三周前的6月20日,欧盟委员会宣布中国企业确定被排除在欧盟公共采购金额超过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和设备项目之外,中标项目如果进行分包,则分包给中国实体或包含中国原产零部件的部分不得超过整个项目金额的50%。

将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排除在欧盟特定公共采购之外,是2022年6月23日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通过欧盟《国际采购工具》(IPI)之后,首次依照此项法规对特定国家企业采取措施。欧盟委员会称这一限制措施是为了应对其所认为的中国对欧盟企业和欧盟制造的医疗设备存在的歧视行为。

欧盟境内的政府采购市场价值预计为每年2万亿欧元左右,占整个欧盟GDP的约14%,《国际采购工具》出台的直接目的就是敦促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贸易伙伴在政府采购市场准入方面作出对等和互惠的开放承诺。

随着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从弱到强,不断提升的研发实力带来的显著后果是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已经开始进入高端医疗设备领域,CT设备、磁共振成像系统等,通过技术创新和性能优化,已具备与世界原有领先企业竞争的可能。在体外诊断试剂方面,中国企业凭借丰富的产品线、快速的检测技术以及合理的价格,在欧洲的基层医疗和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市场也有所斩获。康复理疗设备、家用医疗保健产品等在南欧和东欧国家也开始获得消费者接受。

2015年到2023年的九年间,中国向欧盟出口的医疗器械和设备增长了一倍多。2024年,中国对欧盟27个国家的医疗器械出口额达到90亿美元,同比增长12%。

2024年4月,欧盟对中国启动《国际采购工具》调查,并于2025年1月公布了调查报告。

报告指称中国政府推行“Buy China”政策,在支持国产产品的同时,限制进口产品。报告提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中要求,国产中高端医疗器械和设备在县级医院的占有率在2025年达到70%,2030年达到95%;同时指责中国医疗器械集采中存在非理性压低价格的情形。

报告说,在抽样审查的中国公共采购项目中,87%存在直接或间接限制进口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情况;从2022年到2024年,招标中明确禁止进口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比例从36%上升到53%。

6月20日当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法新社就此事的提问时,强调“中方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维护市场经济原则和世贸规则,主张通过对话磋商解决贸易争端”,同时批评欧盟“一贯标榜是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但事实上一步步走向保护主义,动辄付诸单边经贸工具,以公平竞争之名行不公平竞争之实,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隔天,欧盟中国商会发表声明,认为IPI调查结果并不公允——其“大部分中方医疗公共采购市场排除或歧视欧盟制造的医疗器械及欧盟供应商”的结论不符合实际。

这个成立于2019年4月,总部设于布鲁赛尔,以促进中欧贸易伙伴关系、保护中资企业在欧合法权益为核心目标,通过发布政策研究报告、组织行业对话会等方式发挥智库功能的商会组织同时认为,中国与欧盟在内的贸易伙伴长期就GPA(Government Procurement Agreement,即政府采购协定)及公共采购问题保持磋商,双向沟通渠道始终畅通。在此背景下,欧方选择仓促地付诸单边措施,令业界十分失望。

6月24日,中国商务部也批评欧盟不顾中国多次通过双边对话释放的善意和诚意,一意孤行,“利用单边工具,构筑新的保护主义壁垒,敦促欧盟立即纠正错误做法”。

尽管措辞严厉,但中国方面仍旧同时表示“愿从中欧经贸关系大局出发,与欧盟继续通过对话磋商,妥善处理经贸摩擦,稳定中欧企业合作的信心和预期”。

之后的两周时间,中欧均未再就这一议题发表公开意见,直到中国商务部发言人7月6日下午以答记者问形式宣布将进行反制。

在这则于午后发布的简短的新闻中,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表示,欧盟委员会于6月20日出台措施后,尽管中国多次通过双边对话表示,愿与欧盟通过对话磋商和双边政府采购安排等方式妥处分歧。但“令人遗憾的是欧方不顾中国释放的善意和诚意,仍一意孤行,采取限制措施,构筑新的保护主义壁垒”。

中国宣布将因此“不得不采取对等限制措施”,而相关措施是为了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

中国财政部随即公布了相关对应措施——采购人采购预算金额4500万元人民币(约为530万欧元)以上的医疗器械时,确需采购进口产品的,在履行法定程序后,应当排除欧盟企业参与。

尽管已经划定了硬性标准,但中国方面仍旧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财政部发布的通知中确认反制对象不包括在华欧资企业,同时附加说明,通知自星期天起施行,而施行之日前,涉上述措施的采购项目已经发布中标、成交结果公告的,可以继续签订政府采购合同,不执行通知规定的措施。

根据现有消息,7月下旬中欧领导人峰会将在北京举行,同时2025年也是中欧建交50周年,双方将在何种氛围中庆祝这个对双边关系至关重要的纪念日,这个纪念日能否成为双方解决相关贸易争端的有效契机,外界充满期待。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有了特朗普,中国欧盟国旗离解决双方贸易争端不远了
2025-07-07 19:26
商业与经济

中国对欧盟限制采购中国医疗器械发起反制

仍旧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
岳巍



中国在7月第一周的最后一天正式宣布将就欧盟针对中国医疗器械实施的限制措施进行反制。

三周前的6月20日,欧盟委员会宣布中国企业确定被排除在欧盟公共采购金额超过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和设备项目之外,中标项目如果进行分包,则分包给中国实体或包含中国原产零部件的部分不得超过整个项目金额的50%。

将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排除在欧盟特定公共采购之外,是2022年6月23日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通过欧盟《国际采购工具》(IPI)之后,首次依照此项法规对特定国家企业采取措施。欧盟委员会称这一限制措施是为了应对其所认为的中国对欧盟企业和欧盟制造的医疗设备存在的歧视行为。

欧盟境内的政府采购市场价值预计为每年2万亿欧元左右,占整个欧盟GDP的约14%,《国际采购工具》出台的直接目的就是敦促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贸易伙伴在政府采购市场准入方面作出对等和互惠的开放承诺。

随着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从弱到强,不断提升的研发实力带来的显著后果是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已经开始进入高端医疗设备领域,CT设备、磁共振成像系统等,通过技术创新和性能优化,已具备与世界原有领先企业竞争的可能。在体外诊断试剂方面,中国企业凭借丰富的产品线、快速的检测技术以及合理的价格,在欧洲的基层医疗和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市场也有所斩获。康复理疗设备、家用医疗保健产品等在南欧和东欧国家也开始获得消费者接受。

2015年到2023年的九年间,中国向欧盟出口的医疗器械和设备增长了一倍多。2024年,中国对欧盟27个国家的医疗器械出口额达到90亿美元,同比增长12%。

2024年4月,欧盟对中国启动《国际采购工具》调查,并于2025年1月公布了调查报告。

报告指称中国政府推行“Buy China”政策,在支持国产产品的同时,限制进口产品。报告提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中要求,国产中高端医疗器械和设备在县级医院的占有率在2025年达到70%,2030年达到95%;同时指责中国医疗器械集采中存在非理性压低价格的情形。

报告说,在抽样审查的中国公共采购项目中,87%存在直接或间接限制进口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情况;从2022年到2024年,招标中明确禁止进口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比例从36%上升到53%。

6月20日当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法新社就此事的提问时,强调“中方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维护市场经济原则和世贸规则,主张通过对话磋商解决贸易争端”,同时批评欧盟“一贯标榜是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但事实上一步步走向保护主义,动辄付诸单边经贸工具,以公平竞争之名行不公平竞争之实,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隔天,欧盟中国商会发表声明,认为IPI调查结果并不公允——其“大部分中方医疗公共采购市场排除或歧视欧盟制造的医疗器械及欧盟供应商”的结论不符合实际。

这个成立于2019年4月,总部设于布鲁赛尔,以促进中欧贸易伙伴关系、保护中资企业在欧合法权益为核心目标,通过发布政策研究报告、组织行业对话会等方式发挥智库功能的商会组织同时认为,中国与欧盟在内的贸易伙伴长期就GPA(Government Procurement Agreement,即政府采购协定)及公共采购问题保持磋商,双向沟通渠道始终畅通。在此背景下,欧方选择仓促地付诸单边措施,令业界十分失望。

6月24日,中国商务部也批评欧盟不顾中国多次通过双边对话释放的善意和诚意,一意孤行,“利用单边工具,构筑新的保护主义壁垒,敦促欧盟立即纠正错误做法”。

尽管措辞严厉,但中国方面仍旧同时表示“愿从中欧经贸关系大局出发,与欧盟继续通过对话磋商,妥善处理经贸摩擦,稳定中欧企业合作的信心和预期”。

之后的两周时间,中欧均未再就这一议题发表公开意见,直到中国商务部发言人7月6日下午以答记者问形式宣布将进行反制。

在这则于午后发布的简短的新闻中,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表示,欧盟委员会于6月20日出台措施后,尽管中国多次通过双边对话表示,愿与欧盟通过对话磋商和双边政府采购安排等方式妥处分歧。但“令人遗憾的是欧方不顾中国释放的善意和诚意,仍一意孤行,采取限制措施,构筑新的保护主义壁垒”。

中国宣布将因此“不得不采取对等限制措施”,而相关措施是为了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

中国财政部随即公布了相关对应措施——采购人采购预算金额4500万元人民币(约为530万欧元)以上的医疗器械时,确需采购进口产品的,在履行法定程序后,应当排除欧盟企业参与。

尽管已经划定了硬性标准,但中国方面仍旧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财政部发布的通知中确认反制对象不包括在华欧资企业,同时附加说明,通知自星期天起施行,而施行之日前,涉上述措施的采购项目已经发布中标、成交结果公告的,可以继续签订政府采购合同,不执行通知规定的措施。

根据现有消息,7月下旬中欧领导人峰会将在北京举行,同时2025年也是中欧建交50周年,双方将在何种氛围中庆祝这个对双边关系至关重要的纪念日,这个纪念日能否成为双方解决相关贸易争端的有效契机,外界充满期待。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