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7-08 05:16
社会与生活

中金离世女员工:历史垃圾时间的镜子

徐瑾:中金女员工离世,为何引发舆情关注?仅凭借简历与真假信息,如何能论断他人人生?在历史的垃圾时间,管理失败可能是多数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中金公司和中国银河纷纷否认合并传闻
徐瑾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7月初,一则中金公司30岁女员工不幸离世的消息,引发社交媒体关注。在媒体追问下,中金证实这一消息,同时表示跳楼是谣言。

30岁的人生,才刚刚展开就凋谢,令人唏嘘,背后却折射了宏大背景下的人生百态。

自杀:一个社会性问题

哲学家加缪说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其实自杀更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自杀的数据很难统计。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截止2019年,当年全球有70.3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是全世界的主要死因之一,甚至高于艾滋病、战争与凶杀。就中国而言,1990年代自杀人口每年大概接近30万,这些年有所降低,有学者估计降低了60%,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9年中国自杀人数为11万多。

这个数据可能存在低估,新冠疫情冲击也可能使得问题扩大化,抑郁情绪成为不少打工人的普遍感受。根据《2023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国有患抑郁症人数达9500万人,成年人的抑郁比例接近7%。在34岁以下年轻人的死亡因素中,自杀的权重不断上升,而且往往和抑郁症有关。可见,自杀率虽然在降低,但其实在国内并不算罕见,甚至金融圈类似案例而言非孤例。

不幸离世的故事可能每天都在上演,为何这个中金女孩的离开引发那么多关注?一个原因在于,这个女孩子非常优秀,应该是属于“别人家的孩子”级别。从她的简历来看,一路名校名企,家庭事业也没耽搁,可以说卷过了绝大多数的优秀做题家。从有海外游学的经历来看,见闻文章才思具备,家庭不会太差,可以说是见过世界的佼佼者。

就是这样看起来很优秀的人,为什么骤然选择离开?她不幸离开的原因,网络有很多小道消息,流传最广的是与金融业降薪、高房贷有关,真真假假无法验证,却不妨碍各路评论借此指点人生。

悲剧为何诞生的真正原因,很可能无人知晓,真相往往不是那么直白裸露,更有可能是一系列因素的叠加。一个生命的离开,自然有不少幽暗深微之处,这是身边最亲近的人也许都难以真正理解触及的所在。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持沉默也是一种尊重,甚至善意。对于这些事件,首要原则尊重他人隐私,死者为大。据说周末是这个女孩的葬礼,我不知道到场的人会如何说,惟愿她安息。

可见,“别人家的孩子”在想什么,其实没有多少人知道。再优秀的人,也需要关怀,希望这一事件能引发对于类似事件的关注,减少类似悲剧。

事业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直白地说,财富不过是秩序的泡沫,事业是时代的加持,爱情是随机的概率,甚至亲情也不过是基因的漂流。凡此种种,不可控因素太多,但是,生命却是自己的,为自己的选择都是第一位的。因此,无论何种情况下,应该把生命放在第一位。更不用说,无论是否成功,身体始终是最重要的本钱。任何一个要卷土重来的人,必须不下牌桌才算数。

压力:大时代的投射

一叶知秋,这个新闻之所以出圈,击中大家的情绪,也和大时代的投射有关。

诸多看客,很多人也不是真正在乎悲剧主角与原因,而且借助各种评论借此浇灭心中块垒。失业降薪的看客觉得是因为金融业降薪,房子跌了的看客多半认为和高房贷有关,关于抑郁的猜测也不少。更有恶劣者,或者借机表达对金融业的不满,或者就是借指责别人财务管理失败来秀优越感。人和人的悲欢果然无法相通,不同圈子也无法彼此理解。

对金融圈的不满多少也是当下社会情绪的部分写照。这不是中金公司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上次类似的舆情汹汹,还是和高薪有关。2022年,一女子在小红书上晒出配偶收入证明,显示其配偶为中金交易员,月收入高达8.25万元。这个新闻,不仅改变了当事人的职业人生,也间接引发了金融业近些年的整顿。

对圈外人来说,中金好像和其他大金融公司也没啥区别,最多好像就是薪水高点。但是如果你了解点历史,在中国金融业中,这家公司曾经是非常传奇的存在。中金曾经中国内地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起源于中方与摩根士丹利的合作。虽然最后双方分手,但是中金在投行领域一度是傲视群雄,可以说是中国最接近华尔街投行的机构。

时移事往,时代变了,中金也变了。现在中金业务多元,也算是走入寻常百姓家,也是金融业的一个侧面写照:金融业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在市场和监管双重压力之下,从业人员走出昔日精英光环。一家以金融作为主打的商学院领导也感叹,当下一些人开始认为金融业毫无价值,金融似乎不是硬核科技,认为金融业是可有可无的交易成本,有些金融从业人员甚至产生职业羞耻心。

近年经济低迷,资本市场行情本就低迷,金融圈的曾经高薪就显得有些刺眼,降薪与退还奖金传言冲击朋友圈,成为行业人员心照不宣的心魔。这样情况下,不少金融业员工的日子都不好过。在大众视野中,金融圈可以说走下神坛,前景黯淡,连张雪峰这样的网红都带头看低金融专业。

然而,金融是表征,问题不仅仅是金融的问题,金融不过是社会经济的血脉而已。回首全球各国现代经济史,经济繁荣从来都和金融昌盛联系在一起,而一旦金融出问题,往往都是说明经济出现了重大问题。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国家,金融资产破败,而经济能够蒸蒸日上。譬如,与金融业紧密相关的房地产业近年来也在艰难度日。房地产是国人最重要的资产,但是不少人却面对断供的风险。《2023年全国法拍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法拍房挂拍套数达到79.6万套,总量较上一年增加36.7%,创下新高,据悉2024年这一数据仍在攀升。

这种情况下,业内人士职业生涯走下坡路,其实很多时候不是由于个人失误或者努力不够,只不过是个人努力敌不过时代的一粒沙尘而已。房地产、教培等行业前例犹在,金融业当下的境况当非意外,下一个行业可能也会波及看客。

管理失败:未来重要的人生课题

这名中金女员工离世之后,社交媒体迅速拼接了她的背景片断,宣称为其人生曲线而广为传播。

事实上,这些信息不说真假参半,即使比较真实那一部分也不过是她的简历片断而已。不评价具体信息,我想谈谈这种现象背后社会症候。这恰恰暴露了考核社会的荒诞之处。我们自以为可以如此随意论断一个人,甚至轻佻地发表带有居高临下况味的评论,花费的时间却如此之少,依赖的信息如此寡淡。在有限的信息之下,论断他人人生其实不可能的,哪怕是对优秀的赞扬或看似深情的悼念,也显得苍白无力。

过分关注注重简历优秀,是我们经历长期经济上升期后的后遗症。发展太快,留给我们的时间很短,判断一个人的主要标准,简化为强调卷,卷过别人,也要卷过昨天的自己,必须天天向上,年年进步,人生就是个不断闯关的游戏。但是,这种简历上的“优秀”,是否就构成了“优秀”的全部,是否真的是真实的我们?是否真的能够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成为亲朋好友纪念我们的存在?

可见,仅仅看重简历上的优秀,这种显然是不够的。美国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就发现,人有两种美德,“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前者是简历中列出的那些美德,也就是贡献给就业、市场的功利技能,而后者则是未来人们在你的葬礼上谈论的美德,存在我们灵魂深处。可惜的是,多数社会对于前者大为褒奖,对于后者囫囵不计。

当经济进入下行期,社会人心转向内在,对“悼词美德”的重视应该有所提升。最近历史垃圾时间说法很流行,这意味着趋势已经注定,人的作为对结局无足轻重。对于中国人,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毕业、结婚、生娃等社会时钟都被认为关键,甚至在娘胎中都要强调早教,可以说一生都是关键期。既然如此,在历史的垃圾时间,也许我们可以开始明白,没有那么多关键的时刻,就此放过自己一把。历史有垃圾时间,人生却输不起,大趋势无法改变,个体的救赎则不得不依靠自我。

大环境不好,我们更不应该放弃自己。但是,方法思路视野都要改,过去那种不分时间场合的卷,真的不适用了。拉长时间看,很多个人的履历,都可以在时代的变动中连成线,大家可以回头过去自己二十年的人生道路,可能有各种波折,但其实大体都还算顺利。这看起来是由于你的努力,其实更多是经济上升期的风云。

反过来说,未来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可能我们不得不面临经济的下行期。未必是你做错了什么或者卷不过别人,只是时代变了。不少人做了几十年成功者,一日遭遇挫折,如何面对?可以说,重新习惯下行,这是很多软阶层与小镇做题家都需要面对的人生命题。不少人曾经问徐瑾经济人,咨询个人发展。我一般让他们先扪心自问:高收入能维持多久?高收入是因为专业还是其他?作为从业者,你个人真正的资本是什么?目前的状态,是你理想的状态吗?

诚实地想清楚这些基本问题,对于一些判断至关重要。可惜,很多人过去浑浑噩噩,最擅长其实不过是自欺欺人,最常见的努力不过是随波逐流。这些年,身边不少熟人朋友起起落落也让人唏嘘,真的是选择大过努力,趋势大于选择。这个时候,重新定位是必要的,也是是机会思考我们自身的葬礼美德的关键时刻。

管理失败,可能是我们未来人生的中长期课题。挫折是灵魂的沼泽地,也可以是照见人生真相的顿悟时刻。希望,大家都尽早享受每一天的日出日落,平安顺遂。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中金公司和中国银河纷纷否认合并传闻
2024-07-08 05:16
社会与生活

中金离世女员工:历史垃圾时间的镜子

徐瑾:中金女员工离世,为何引发舆情关注?仅凭借简历与真假信息,如何能论断他人人生?在历史的垃圾时间,管理失败可能是多数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徐瑾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7月初,一则中金公司30岁女员工不幸离世的消息,引发社交媒体关注。在媒体追问下,中金证实这一消息,同时表示跳楼是谣言。

30岁的人生,才刚刚展开就凋谢,令人唏嘘,背后却折射了宏大背景下的人生百态。

自杀:一个社会性问题

哲学家加缪说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其实自杀更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自杀的数据很难统计。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截止2019年,当年全球有70.3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是全世界的主要死因之一,甚至高于艾滋病、战争与凶杀。就中国而言,1990年代自杀人口每年大概接近30万,这些年有所降低,有学者估计降低了60%,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9年中国自杀人数为11万多。

这个数据可能存在低估,新冠疫情冲击也可能使得问题扩大化,抑郁情绪成为不少打工人的普遍感受。根据《2023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国有患抑郁症人数达9500万人,成年人的抑郁比例接近7%。在34岁以下年轻人的死亡因素中,自杀的权重不断上升,而且往往和抑郁症有关。可见,自杀率虽然在降低,但其实在国内并不算罕见,甚至金融圈类似案例而言非孤例。

不幸离世的故事可能每天都在上演,为何这个中金女孩的离开引发那么多关注?一个原因在于,这个女孩子非常优秀,应该是属于“别人家的孩子”级别。从她的简历来看,一路名校名企,家庭事业也没耽搁,可以说卷过了绝大多数的优秀做题家。从有海外游学的经历来看,见闻文章才思具备,家庭不会太差,可以说是见过世界的佼佼者。

就是这样看起来很优秀的人,为什么骤然选择离开?她不幸离开的原因,网络有很多小道消息,流传最广的是与金融业降薪、高房贷有关,真真假假无法验证,却不妨碍各路评论借此指点人生。

悲剧为何诞生的真正原因,很可能无人知晓,真相往往不是那么直白裸露,更有可能是一系列因素的叠加。一个生命的离开,自然有不少幽暗深微之处,这是身边最亲近的人也许都难以真正理解触及的所在。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持沉默也是一种尊重,甚至善意。对于这些事件,首要原则尊重他人隐私,死者为大。据说周末是这个女孩的葬礼,我不知道到场的人会如何说,惟愿她安息。

可见,“别人家的孩子”在想什么,其实没有多少人知道。再优秀的人,也需要关怀,希望这一事件能引发对于类似事件的关注,减少类似悲剧。

事业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直白地说,财富不过是秩序的泡沫,事业是时代的加持,爱情是随机的概率,甚至亲情也不过是基因的漂流。凡此种种,不可控因素太多,但是,生命却是自己的,为自己的选择都是第一位的。因此,无论何种情况下,应该把生命放在第一位。更不用说,无论是否成功,身体始终是最重要的本钱。任何一个要卷土重来的人,必须不下牌桌才算数。

压力:大时代的投射

一叶知秋,这个新闻之所以出圈,击中大家的情绪,也和大时代的投射有关。

诸多看客,很多人也不是真正在乎悲剧主角与原因,而且借助各种评论借此浇灭心中块垒。失业降薪的看客觉得是因为金融业降薪,房子跌了的看客多半认为和高房贷有关,关于抑郁的猜测也不少。更有恶劣者,或者借机表达对金融业的不满,或者就是借指责别人财务管理失败来秀优越感。人和人的悲欢果然无法相通,不同圈子也无法彼此理解。

对金融圈的不满多少也是当下社会情绪的部分写照。这不是中金公司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上次类似的舆情汹汹,还是和高薪有关。2022年,一女子在小红书上晒出配偶收入证明,显示其配偶为中金交易员,月收入高达8.25万元。这个新闻,不仅改变了当事人的职业人生,也间接引发了金融业近些年的整顿。

对圈外人来说,中金好像和其他大金融公司也没啥区别,最多好像就是薪水高点。但是如果你了解点历史,在中国金融业中,这家公司曾经是非常传奇的存在。中金曾经中国内地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起源于中方与摩根士丹利的合作。虽然最后双方分手,但是中金在投行领域一度是傲视群雄,可以说是中国最接近华尔街投行的机构。

时移事往,时代变了,中金也变了。现在中金业务多元,也算是走入寻常百姓家,也是金融业的一个侧面写照:金融业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在市场和监管双重压力之下,从业人员走出昔日精英光环。一家以金融作为主打的商学院领导也感叹,当下一些人开始认为金融业毫无价值,金融似乎不是硬核科技,认为金融业是可有可无的交易成本,有些金融从业人员甚至产生职业羞耻心。

近年经济低迷,资本市场行情本就低迷,金融圈的曾经高薪就显得有些刺眼,降薪与退还奖金传言冲击朋友圈,成为行业人员心照不宣的心魔。这样情况下,不少金融业员工的日子都不好过。在大众视野中,金融圈可以说走下神坛,前景黯淡,连张雪峰这样的网红都带头看低金融专业。

然而,金融是表征,问题不仅仅是金融的问题,金融不过是社会经济的血脉而已。回首全球各国现代经济史,经济繁荣从来都和金融昌盛联系在一起,而一旦金融出问题,往往都是说明经济出现了重大问题。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国家,金融资产破败,而经济能够蒸蒸日上。譬如,与金融业紧密相关的房地产业近年来也在艰难度日。房地产是国人最重要的资产,但是不少人却面对断供的风险。《2023年全国法拍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法拍房挂拍套数达到79.6万套,总量较上一年增加36.7%,创下新高,据悉2024年这一数据仍在攀升。

这种情况下,业内人士职业生涯走下坡路,其实很多时候不是由于个人失误或者努力不够,只不过是个人努力敌不过时代的一粒沙尘而已。房地产、教培等行业前例犹在,金融业当下的境况当非意外,下一个行业可能也会波及看客。

管理失败:未来重要的人生课题

这名中金女员工离世之后,社交媒体迅速拼接了她的背景片断,宣称为其人生曲线而广为传播。

事实上,这些信息不说真假参半,即使比较真实那一部分也不过是她的简历片断而已。不评价具体信息,我想谈谈这种现象背后社会症候。这恰恰暴露了考核社会的荒诞之处。我们自以为可以如此随意论断一个人,甚至轻佻地发表带有居高临下况味的评论,花费的时间却如此之少,依赖的信息如此寡淡。在有限的信息之下,论断他人人生其实不可能的,哪怕是对优秀的赞扬或看似深情的悼念,也显得苍白无力。

过分关注注重简历优秀,是我们经历长期经济上升期后的后遗症。发展太快,留给我们的时间很短,判断一个人的主要标准,简化为强调卷,卷过别人,也要卷过昨天的自己,必须天天向上,年年进步,人生就是个不断闯关的游戏。但是,这种简历上的“优秀”,是否就构成了“优秀”的全部,是否真的是真实的我们?是否真的能够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成为亲朋好友纪念我们的存在?

可见,仅仅看重简历上的优秀,这种显然是不够的。美国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就发现,人有两种美德,“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前者是简历中列出的那些美德,也就是贡献给就业、市场的功利技能,而后者则是未来人们在你的葬礼上谈论的美德,存在我们灵魂深处。可惜的是,多数社会对于前者大为褒奖,对于后者囫囵不计。

当经济进入下行期,社会人心转向内在,对“悼词美德”的重视应该有所提升。最近历史垃圾时间说法很流行,这意味着趋势已经注定,人的作为对结局无足轻重。对于中国人,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毕业、结婚、生娃等社会时钟都被认为关键,甚至在娘胎中都要强调早教,可以说一生都是关键期。既然如此,在历史的垃圾时间,也许我们可以开始明白,没有那么多关键的时刻,就此放过自己一把。历史有垃圾时间,人生却输不起,大趋势无法改变,个体的救赎则不得不依靠自我。

大环境不好,我们更不应该放弃自己。但是,方法思路视野都要改,过去那种不分时间场合的卷,真的不适用了。拉长时间看,很多个人的履历,都可以在时代的变动中连成线,大家可以回头过去自己二十年的人生道路,可能有各种波折,但其实大体都还算顺利。这看起来是由于你的努力,其实更多是经济上升期的风云。

反过来说,未来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可能我们不得不面临经济的下行期。未必是你做错了什么或者卷不过别人,只是时代变了。不少人做了几十年成功者,一日遭遇挫折,如何面对?可以说,重新习惯下行,这是很多软阶层与小镇做题家都需要面对的人生命题。不少人曾经问徐瑾经济人,咨询个人发展。我一般让他们先扪心自问:高收入能维持多久?高收入是因为专业还是其他?作为从业者,你个人真正的资本是什么?目前的状态,是你理想的状态吗?

诚实地想清楚这些基本问题,对于一些判断至关重要。可惜,很多人过去浑浑噩噩,最擅长其实不过是自欺欺人,最常见的努力不过是随波逐流。这些年,身边不少熟人朋友起起落落也让人唏嘘,真的是选择大过努力,趋势大于选择。这个时候,重新定位是必要的,也是是机会思考我们自身的葬礼美德的关键时刻。

管理失败,可能是我们未来人生的中长期课题。挫折是灵魂的沼泽地,也可以是照见人生真相的顿悟时刻。希望,大家都尽早享受每一天的日出日落,平安顺遂。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