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6-28 17:34
商业与经济

2024年《在美中资企业年度商业调查报告》评析

王英良:调研显示,中国企业各行业均更愿意进行较乐观的展望,或保持或增加对美直接投资,这反映企业对美国市场以及预期依然存在乐观面。
美国纽约
王英良


6月24日,美国中国总商会(China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USA,CGCC)和美国中国商会基金会(CGCC Foundation)在华盛顿特区发布《在美中资企业年度商业调查报告》。今年的报告基于近百家企业的问卷调研回复和针对高管的访谈,深度解析了2023年在美中资企业的经营现状与各项挑战,着力呈现中资企业为适应美国复杂宏观市场环境展现的忧虑与期许。报告发布会作为美国中国商会年度盛典吸引了中美两国各界的关注。

在时间上,去年报告是在5月1日公布,今年的报告比2023年报告略晚一个月发布。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报告变化面较大,令人耳目一新。报告整体上侧重实证与评价,突显了科学性、规范性与客观性。

报告较好地呈现了在不断演变并趋向复杂化的中美关系背景下,中国企业在美投资与经营呈现出的总体趋势与细分特征,按照胡威会长的致辞,2023年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呈现三个主要特征:一、中资企业对美国投资与营商环境的负面感受增加,投资意愿有所收缩,但深耕美国市场的目标依然明确。二、在美中资企业2023年度业绩出现与疫情初年(2020年)相似的重挫,利润率出现下降的企业增多。三、在美中资企业对未来中美双边关系和经济贸易关系的负面情绪持续上升,但对未来收入走势的整体预期仍保持乐观。报告偏向“就商论商”,与2023年报告相比,着力反映的一个事实是在中美高竞争这一宏观背景下,企业在美投资同步出现消极面与分化,但随着美国经济结构与面的变迁,对美直接投资的机遇依然存在,美国市场依然值得中资企业期许和开拓。

报告采用国际通行的调研实证法,以问卷实证确保报告的严谨性、客观性。报告称,美国中国总商会设计并分发了调查问卷,对调查获得的近百分有效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将今年的数据与以往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确定了核心发现。报告由两部分组成:核心报告包括对关键发现的叙述和基于调查结果的分析,以及部分主题的历史数据及对在美中资企业的发展建议。这显示了报告调查周期较长、样本面较宽、工作量较大,这可以解释报告在时间上较去年迟延一个月发布。

在样本面上,报告采样延续了往年在细分领域观察分析的经验。比如在行业选择中,报告明确表明金融机构参与度上升,占受访企业的23%强,这可能与美国政府放宽中国在美上市企业的限制,一系列企业在美金融投资的成功提振了这一行业的参与度。报告随即表明2007年以后在美投资的企业在受访中占比较大,表明在美经营相对成熟的企业对这一报告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在增加,希望寻求发声的诉求在增长。同样,与去年类似,报告考虑了美国的州别,显示包括加州、德州、纽约州在内的三大州,中企的参与度更为集中。实际看,这些州是中国对美在科技、金融、医疗、汽车、能源和地产等投资较为密集的地区。三大州在美国经济排名均靠前,长期分别由民主党、共和党和民主党执政,这种分属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美直接投资的地理因素会影响到中国投资企业家的调研参与度。

报告显示,高度“本土化”与“美国化”的企业更有意愿参与调研,因为商业调研在中国文化中可能还被视为是“有所企图”,但在欧美国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反映了与美国商业文化接轨的企业更愿意配合这一报告调研。而民营企业的调研积极性明显高于国有企业,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有制企业在美参与调研的兴趣依然滞后于在美中资私营企业。从投资形式细分看,创业型投资(绿地投资)的参与度最高,按照常识,绿地投资一般是实现在美“本土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参与度高反映了行业群体发声诉求的强烈。然而一个事实是受访企中的76%其业务营收在母公司的占比小于10%,背后反映了在中美高竞争背景下,中国跨国公司母公司确实在收缩在美投资,美国市场权重在公司全球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已然下降。

另一个比较严峻的现实是,中国企业在美的投资其盈利能力在下降。29%的企业的美国业务盈利水平比全球水平落后超过5个百分点;16%的企业美国业务盈利水平比全球水平略低(差距在5个百分点之内);35%的受访企业报告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同的表现;15%的企业美国业务盈利水平比全球水平略高(差距在5个百分点之内);另外有5%的企业报告其美国业盈利水平比全球水平领先超过5个百分点。这样的分布,与前一年的调研结果相比,落后全球水平超过5个百分点的企业占比略有上升(从22%上升至29%);而领先全球平均水平高于5个百分点的企业占比略有下降(从9%下降到5%)。从总体分布来看,呈现了比前一年稍显严峻的分化走势。

在细分行业上,中国各类企业的盈利水平呈现弱化。报告反映了在美中资企业除材料行业外,其他行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因对美直接投资这一国际化路径而走强,反而是走弱。所以对部分企业而言,对美直接投资的战略属性其实是在下降的。这基本延续了2023年报告所呈现的中资企业在美息税前利润(EBIT)下降的趋势。整体看,对美直接投资的利润下行是一个严峻问题。

由于对美直接投资在理论上具有战略属性,所以大部分企业依然坚持长期主义将利润继续投资美国市场。金融业务由于其特殊性,更偏好将利润汇回中国,而非必须消费品、地产以及材料等行业更倾向于继续将所得利润在美继续投资,这从侧面反映了中资企业对美经济增长的信任与信心。从调研结果看,中国企业各行业均更愿意进行较乐观的展望,或保持或增加对美直接投资,这反映了企业对美国市场以及预期依然存在乐观面。

而在关键发现环节,中国企业总体维持了对美国营商环境的消极评价。在总样本中,16%的受访企业反映市场环境出现大幅恶化;另有45%的受访企业感受到了小幅恶化。也即总计超过60%的企业认为在美的投资与商业环境在恶化。所有获得数据的样本行业中,都有至少半数企业反馈市场环境在恶化,其中房地产行业感受最为强烈,但由于房地产对资金需求大,企业不得不持续投资美国市场。尽管营商环境在变化,但中国企业的满意度(包含中立)的占比依然高。中企总体上对美国营商环境不满意的比重比2022年度有所攀升,但现实是美国固有的吸引外资的优势(如社会平等和包容性、科技和创新、法律和监管环境、融资效率、人才等)依然起到了吸引和稳外资的独特作用。

企业要经营离不开营销,但受访企业在美国做品牌推广和营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系统性的,其中最为严峻的挑战是“美国对华监管和制裁政策较为复杂模糊”(反馈占比66%)以及“美国舆论中普遍存在的反华情绪”(反馈占比59%),二者比例分别略超和接近六成,突显了当前美中贸易摩擦本身带来的政策环境以及相对应的舆论环境的棘手。此外,还包含了市场对中国品牌的信任度走低,个体对监管的解读不一样,法律与执法不清晰等。

面对激烈市场竞争以及利润率下降的压力,提高盈利能力、恢复和发展现有业务、获得品牌认可、提升企业形象、进入新市场或拓展新客户群、加强全球资产配置和分散风险,排在对美业务目标的前五。报告显示其中排名第九的有“退出美国市场”,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即与直接投资对应的还有在美的“撤资”,但对这一信号报告并没有展开详细的论述。中企在2023年在美的新业务开拓总体处于保守状态,力图实现市场拓展的企业在各行业的占比均较低,当然非必须消费品除外,在业务增加10%的选项中,其行业比重高达25%。

美国经济增长是在高通胀的背景下,保持盈利和实现利润率提升都具有相当挑战。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下,息税前利润率并没有出现清一色的下滑,从总样本及多数行业内看,仍有少量企业呈现了利润率的逆势上升。在美投资企业的收入变化环节中,各行业均出现了年收入超1亿美元的企业,其中地产和材料、工业领域占比均为40%,且在金融、工业和非必须消费品、地产及材料方面,年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的均超过受访企业的一半。报告评论称,整个在美中资企业的规模结构随着时间推进呈现了较为明显的正向变化,规模更大的企业占比逐渐增加,小企业占比下降,这反映了企业的成长以及市场进入门槛的提升,这些都是非常积极的信号。实际上,能对美直接投资的大部分是中国各行业的头部企业,有能力运转大额美元业务,在美投资与存续的企业同样出现了“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特征,尤其是2017年后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严重下滑,而大型企业对美投资面临较强的安全审查与安全化风险,尤其是亿级美元的直接投资锐减,导致这一系列数据主要由存量投资企业所产生。

同样,报告显示了中国企业对中美政治和文化关系的评价走向消极;中美经贸关系的评价同样持消极面的占比也较大;认为中美经贸关系中度恶化的比例为36%,比去年同比上涨3%。这反映了中美在关税贸易的冲突在企业评价层面的感知和折射,如果加上4%持大幅恶化的占比,那认为中美经贸关系恶化的企业高达40%,即接近一半强的企业认为中美经贸关系转向恶化。

在两年期的展望中,中国企业对“中美双边关系(政治和文化关系)处于僵持”的担心,从2022年的81%上升到2023年的93%,跃升明显。此外,中美经贸关系摩擦、通货膨胀和不稳定的美国经济、美国对外投资的政策的不确定性、高昂的合规成本位居不确定因素的前五。

在文末,报告针对在美中资企业发展现状和未来挑战,总商会提出如下建议:一、面对总体挑战的宏观环境,管理者应更多聚焦提升和建设企业内部能力,精准捕捉行业结构优势和比较优势,积累应对外部挑战的资本。二、加强行业间的横向交流,借鉴经验,同时充分利用美国市场的科技创新与人才供给优势。三、基于美国经济由“消费”驱动的特征,建立自身业务与“消费”主题的逻辑关联以形成更明确的增长逻辑。报告在建议层面实现了对存量企业与流量企业的拆分,其中对存量企业的建议集中于企业需做好风险预防,以“消费品”为导向,推动企业“本土化”、练好内功、加强企业间沟通。对于新赴美投资企业,报告建议:关注与消费相关的行业、维持企业韧性、向成功企业学习、充分利用好美国的要素优势、强化与咨询机构的合作、协调好与母公司的关系、打造好品牌等,如此成功的概率也可能更大。

报告提出了对中资企业的发展建议,对于存量企业的建议包含:发挥比较优势、提振企业能力、加强横向交流、借鉴逆袭企业优秀经验、利用好美国的科创优势与人才优势、把握好美国经济转向“消费”驱动带来的历史机遇、注重品牌建设、利用好美国先进的要素市场等。对于准备对美直接投资的企业,报告提出需要做好准备应对宏观环境的复杂化、保持市场信心、充分借助外部机构的专业性支持、注重国际化员工的分量、借助商会平台加强交流合作等、加强专业性和投资方向的明确化、树立品牌意识等。

报告文末有大量的引证,这是锦上添花的亮点,再一次提升了报告的严谨性与可信性。当然作为一份议题广泛的年度报告,一些问题是明显的,比如,报告核心主体“中资企业”,这里是否需要明确标识只限于大陆企业而不含港澳台企业?另外一些表达,比如“美国作为成熟经济体,基础设施的高速建设和更新时代已经结束”,这表述比较牵强。因为美国东中西部的基建存在较大差异,各州也存在较大差异,基础设施始终处于一种演进状态。美国政府目前推动的“再工业化”一个重要考虑是借助再工业化契机推动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改造,在这一背景下,较好的表达可参考“美国作为成熟经济体,基础设施保持着与外部投资需求的同步更新并不断走向成熟”。此外,在一些重要的议题点位,本报告并未涉及,比如低碳生产、ESG、企业社会责任、接受采访企业的考虑以及不愿接受采访企业的顾虑、企业的社区参与、受所在州政府或联邦政府专项资金协助投资、与投资中间商的互动、州政府对所在州企业的评价、日渐增长的“反华主义”等重要内容均有遗漏,不能不说是遗憾。

报告力求凸显消费品领域的投资机遇。其实,经近半个世纪的直接投资对接,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审查规范基本已成形,而且现有审查及其更新主要就是针对中国。诸如航空工业、芯片、涉数据和网络等两用型产业对美直接投资的“机会窗口”基本已关闭并终结。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若要获得持续的成功,其走势是必须匹配美国的产业需要以及政府对产业升级的战略利益所需,同时获得州政府的支持,否则投资会面临预想不到的困难。

报告要获取更好的阅读评价,建议增加美国政府(联邦及州政府)对中国直接投资的认知、安全偏好与风险评价,毕竟美国政府是中资企业对美直接投资的“便利提供方”也是“麻烦制造者”。希望报告往后多着墨于这部分议题。当然,瑕不掩瑜,这一份高质量的报告我相信会被各界所接受。

注:笔者感谢美国中国商会企业传播与研究总监李莹(Abby Li)女士在繁忙工作中提供了及时而完整的报告。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美国纽约
2024-06-28 17:34
商业与经济

2024年《在美中资企业年度商业调查报告》评析

王英良:调研显示,中国企业各行业均更愿意进行较乐观的展望,或保持或增加对美直接投资,这反映企业对美国市场以及预期依然存在乐观面。
王英良


6月24日,美国中国总商会(China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USA,CGCC)和美国中国商会基金会(CGCC Foundation)在华盛顿特区发布《在美中资企业年度商业调查报告》。今年的报告基于近百家企业的问卷调研回复和针对高管的访谈,深度解析了2023年在美中资企业的经营现状与各项挑战,着力呈现中资企业为适应美国复杂宏观市场环境展现的忧虑与期许。报告发布会作为美国中国商会年度盛典吸引了中美两国各界的关注。

在时间上,去年报告是在5月1日公布,今年的报告比2023年报告略晚一个月发布。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报告变化面较大,令人耳目一新。报告整体上侧重实证与评价,突显了科学性、规范性与客观性。

报告较好地呈现了在不断演变并趋向复杂化的中美关系背景下,中国企业在美投资与经营呈现出的总体趋势与细分特征,按照胡威会长的致辞,2023年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呈现三个主要特征:一、中资企业对美国投资与营商环境的负面感受增加,投资意愿有所收缩,但深耕美国市场的目标依然明确。二、在美中资企业2023年度业绩出现与疫情初年(2020年)相似的重挫,利润率出现下降的企业增多。三、在美中资企业对未来中美双边关系和经济贸易关系的负面情绪持续上升,但对未来收入走势的整体预期仍保持乐观。报告偏向“就商论商”,与2023年报告相比,着力反映的一个事实是在中美高竞争这一宏观背景下,企业在美投资同步出现消极面与分化,但随着美国经济结构与面的变迁,对美直接投资的机遇依然存在,美国市场依然值得中资企业期许和开拓。

报告采用国际通行的调研实证法,以问卷实证确保报告的严谨性、客观性。报告称,美国中国总商会设计并分发了调查问卷,对调查获得的近百分有效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将今年的数据与以往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确定了核心发现。报告由两部分组成:核心报告包括对关键发现的叙述和基于调查结果的分析,以及部分主题的历史数据及对在美中资企业的发展建议。这显示了报告调查周期较长、样本面较宽、工作量较大,这可以解释报告在时间上较去年迟延一个月发布。

在样本面上,报告采样延续了往年在细分领域观察分析的经验。比如在行业选择中,报告明确表明金融机构参与度上升,占受访企业的23%强,这可能与美国政府放宽中国在美上市企业的限制,一系列企业在美金融投资的成功提振了这一行业的参与度。报告随即表明2007年以后在美投资的企业在受访中占比较大,表明在美经营相对成熟的企业对这一报告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在增加,希望寻求发声的诉求在增长。同样,与去年类似,报告考虑了美国的州别,显示包括加州、德州、纽约州在内的三大州,中企的参与度更为集中。实际看,这些州是中国对美在科技、金融、医疗、汽车、能源和地产等投资较为密集的地区。三大州在美国经济排名均靠前,长期分别由民主党、共和党和民主党执政,这种分属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美直接投资的地理因素会影响到中国投资企业家的调研参与度。

报告显示,高度“本土化”与“美国化”的企业更有意愿参与调研,因为商业调研在中国文化中可能还被视为是“有所企图”,但在欧美国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反映了与美国商业文化接轨的企业更愿意配合这一报告调研。而民营企业的调研积极性明显高于国有企业,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有制企业在美参与调研的兴趣依然滞后于在美中资私营企业。从投资形式细分看,创业型投资(绿地投资)的参与度最高,按照常识,绿地投资一般是实现在美“本土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参与度高反映了行业群体发声诉求的强烈。然而一个事实是受访企中的76%其业务营收在母公司的占比小于10%,背后反映了在中美高竞争背景下,中国跨国公司母公司确实在收缩在美投资,美国市场权重在公司全球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已然下降。

另一个比较严峻的现实是,中国企业在美的投资其盈利能力在下降。29%的企业的美国业务盈利水平比全球水平落后超过5个百分点;16%的企业美国业务盈利水平比全球水平略低(差距在5个百分点之内);35%的受访企业报告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同的表现;15%的企业美国业务盈利水平比全球水平略高(差距在5个百分点之内);另外有5%的企业报告其美国业盈利水平比全球水平领先超过5个百分点。这样的分布,与前一年的调研结果相比,落后全球水平超过5个百分点的企业占比略有上升(从22%上升至29%);而领先全球平均水平高于5个百分点的企业占比略有下降(从9%下降到5%)。从总体分布来看,呈现了比前一年稍显严峻的分化走势。

在细分行业上,中国各类企业的盈利水平呈现弱化。报告反映了在美中资企业除材料行业外,其他行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因对美直接投资这一国际化路径而走强,反而是走弱。所以对部分企业而言,对美直接投资的战略属性其实是在下降的。这基本延续了2023年报告所呈现的中资企业在美息税前利润(EBIT)下降的趋势。整体看,对美直接投资的利润下行是一个严峻问题。

由于对美直接投资在理论上具有战略属性,所以大部分企业依然坚持长期主义将利润继续投资美国市场。金融业务由于其特殊性,更偏好将利润汇回中国,而非必须消费品、地产以及材料等行业更倾向于继续将所得利润在美继续投资,这从侧面反映了中资企业对美经济增长的信任与信心。从调研结果看,中国企业各行业均更愿意进行较乐观的展望,或保持或增加对美直接投资,这反映了企业对美国市场以及预期依然存在乐观面。

而在关键发现环节,中国企业总体维持了对美国营商环境的消极评价。在总样本中,16%的受访企业反映市场环境出现大幅恶化;另有45%的受访企业感受到了小幅恶化。也即总计超过60%的企业认为在美的投资与商业环境在恶化。所有获得数据的样本行业中,都有至少半数企业反馈市场环境在恶化,其中房地产行业感受最为强烈,但由于房地产对资金需求大,企业不得不持续投资美国市场。尽管营商环境在变化,但中国企业的满意度(包含中立)的占比依然高。中企总体上对美国营商环境不满意的比重比2022年度有所攀升,但现实是美国固有的吸引外资的优势(如社会平等和包容性、科技和创新、法律和监管环境、融资效率、人才等)依然起到了吸引和稳外资的独特作用。

企业要经营离不开营销,但受访企业在美国做品牌推广和营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系统性的,其中最为严峻的挑战是“美国对华监管和制裁政策较为复杂模糊”(反馈占比66%)以及“美国舆论中普遍存在的反华情绪”(反馈占比59%),二者比例分别略超和接近六成,突显了当前美中贸易摩擦本身带来的政策环境以及相对应的舆论环境的棘手。此外,还包含了市场对中国品牌的信任度走低,个体对监管的解读不一样,法律与执法不清晰等。

面对激烈市场竞争以及利润率下降的压力,提高盈利能力、恢复和发展现有业务、获得品牌认可、提升企业形象、进入新市场或拓展新客户群、加强全球资产配置和分散风险,排在对美业务目标的前五。报告显示其中排名第九的有“退出美国市场”,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即与直接投资对应的还有在美的“撤资”,但对这一信号报告并没有展开详细的论述。中企在2023年在美的新业务开拓总体处于保守状态,力图实现市场拓展的企业在各行业的占比均较低,当然非必须消费品除外,在业务增加10%的选项中,其行业比重高达25%。

美国经济增长是在高通胀的背景下,保持盈利和实现利润率提升都具有相当挑战。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下,息税前利润率并没有出现清一色的下滑,从总样本及多数行业内看,仍有少量企业呈现了利润率的逆势上升。在美投资企业的收入变化环节中,各行业均出现了年收入超1亿美元的企业,其中地产和材料、工业领域占比均为40%,且在金融、工业和非必须消费品、地产及材料方面,年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的均超过受访企业的一半。报告评论称,整个在美中资企业的规模结构随着时间推进呈现了较为明显的正向变化,规模更大的企业占比逐渐增加,小企业占比下降,这反映了企业的成长以及市场进入门槛的提升,这些都是非常积极的信号。实际上,能对美直接投资的大部分是中国各行业的头部企业,有能力运转大额美元业务,在美投资与存续的企业同样出现了“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特征,尤其是2017年后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严重下滑,而大型企业对美投资面临较强的安全审查与安全化风险,尤其是亿级美元的直接投资锐减,导致这一系列数据主要由存量投资企业所产生。

同样,报告显示了中国企业对中美政治和文化关系的评价走向消极;中美经贸关系的评价同样持消极面的占比也较大;认为中美经贸关系中度恶化的比例为36%,比去年同比上涨3%。这反映了中美在关税贸易的冲突在企业评价层面的感知和折射,如果加上4%持大幅恶化的占比,那认为中美经贸关系恶化的企业高达40%,即接近一半强的企业认为中美经贸关系转向恶化。

在两年期的展望中,中国企业对“中美双边关系(政治和文化关系)处于僵持”的担心,从2022年的81%上升到2023年的93%,跃升明显。此外,中美经贸关系摩擦、通货膨胀和不稳定的美国经济、美国对外投资的政策的不确定性、高昂的合规成本位居不确定因素的前五。

在文末,报告针对在美中资企业发展现状和未来挑战,总商会提出如下建议:一、面对总体挑战的宏观环境,管理者应更多聚焦提升和建设企业内部能力,精准捕捉行业结构优势和比较优势,积累应对外部挑战的资本。二、加强行业间的横向交流,借鉴经验,同时充分利用美国市场的科技创新与人才供给优势。三、基于美国经济由“消费”驱动的特征,建立自身业务与“消费”主题的逻辑关联以形成更明确的增长逻辑。报告在建议层面实现了对存量企业与流量企业的拆分,其中对存量企业的建议集中于企业需做好风险预防,以“消费品”为导向,推动企业“本土化”、练好内功、加强企业间沟通。对于新赴美投资企业,报告建议:关注与消费相关的行业、维持企业韧性、向成功企业学习、充分利用好美国的要素优势、强化与咨询机构的合作、协调好与母公司的关系、打造好品牌等,如此成功的概率也可能更大。

报告提出了对中资企业的发展建议,对于存量企业的建议包含:发挥比较优势、提振企业能力、加强横向交流、借鉴逆袭企业优秀经验、利用好美国的科创优势与人才优势、把握好美国经济转向“消费”驱动带来的历史机遇、注重品牌建设、利用好美国先进的要素市场等。对于准备对美直接投资的企业,报告提出需要做好准备应对宏观环境的复杂化、保持市场信心、充分借助外部机构的专业性支持、注重国际化员工的分量、借助商会平台加强交流合作等、加强专业性和投资方向的明确化、树立品牌意识等。

报告文末有大量的引证,这是锦上添花的亮点,再一次提升了报告的严谨性与可信性。当然作为一份议题广泛的年度报告,一些问题是明显的,比如,报告核心主体“中资企业”,这里是否需要明确标识只限于大陆企业而不含港澳台企业?另外一些表达,比如“美国作为成熟经济体,基础设施的高速建设和更新时代已经结束”,这表述比较牵强。因为美国东中西部的基建存在较大差异,各州也存在较大差异,基础设施始终处于一种演进状态。美国政府目前推动的“再工业化”一个重要考虑是借助再工业化契机推动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改造,在这一背景下,较好的表达可参考“美国作为成熟经济体,基础设施保持着与外部投资需求的同步更新并不断走向成熟”。此外,在一些重要的议题点位,本报告并未涉及,比如低碳生产、ESG、企业社会责任、接受采访企业的考虑以及不愿接受采访企业的顾虑、企业的社区参与、受所在州政府或联邦政府专项资金协助投资、与投资中间商的互动、州政府对所在州企业的评价、日渐增长的“反华主义”等重要内容均有遗漏,不能不说是遗憾。

报告力求凸显消费品领域的投资机遇。其实,经近半个世纪的直接投资对接,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审查规范基本已成形,而且现有审查及其更新主要就是针对中国。诸如航空工业、芯片、涉数据和网络等两用型产业对美直接投资的“机会窗口”基本已关闭并终结。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若要获得持续的成功,其走势是必须匹配美国的产业需要以及政府对产业升级的战略利益所需,同时获得州政府的支持,否则投资会面临预想不到的困难。

报告要获取更好的阅读评价,建议增加美国政府(联邦及州政府)对中国直接投资的认知、安全偏好与风险评价,毕竟美国政府是中资企业对美直接投资的“便利提供方”也是“麻烦制造者”。希望报告往后多着墨于这部分议题。当然,瑕不掩瑜,这一份高质量的报告我相信会被各界所接受。

注:笔者感谢美国中国商会企业传播与研究总监李莹(Abby Li)女士在繁忙工作中提供了及时而完整的报告。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