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8-06 07:38
商业与经济 科技

机器人爆发元年:德国Automatica展会涌入中国玩家

宋欣、周掌柜:机器人时代的来临,已不再是遥远设想,而是清晰可感的现实浪潮。它所牵动的不止制造、服务,而是人与机器共生协作的全新范式。
无人机送餐新势力:机器人接管外卖服务
宋欣、周掌柜



本次访谈我们共访谈了Automatica展会参展的近25位企业高管,以及展会组织者德国机器人与自动化协会(VDMA)执行董事以及国际机器人联盟秘书长,应该说是一次世界级机器人专家的集体发言。本文汇聚了ABB、库卡、史陶比尔、Güdel、Comau、德涵、思灵、RealTime、越疆、非夕、Neura、华威科等公司集体智慧,再次对于以上受访嘉宾的支持和贡献给予衷心感谢。

机器人革命正在席卷全球,这一点全球机器人创新企业的高管们无比坚定。

在刚刚闭幕的2025年德国慕尼黑Automatica展会上,与会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由算法融合钢铁洪流的未来实验场:协作机械臂精准而柔顺,如舞者般在特定场景下高频率工作;机器人控制AI屏幕实时响应,映衬着工业制造机器人生产线的新景象;机器人已经可以变形、感知、对话、学习,而且正从“工具”跃升为“伙伴”——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展览,更是一场对人类生产力边界的极限探索。

而在这场创新盛宴中,中国机器人企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到创新最前沿。

作为FT中文网的专栏作家,笔者深入采访了二十几位全球机器人领袖企业的多位代表,详细倾听了他们剖析科技趋势、展示核心技术,以及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如何以全球50%的份额成为行业“增长引擎”的励志故事。应该说,这次深度调研访谈,给了我们一个全景视角洞察全球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的契机,并加深了对中国新一代机器人创新企业的深入了解。

本文,笔者将结合在展会的深度访谈,力求从三个维度全面解析这些企业战略战术层面的创新焦点,这三个洞察维度分别是:一、极致创新,我们发现每家企业都在努力用技术突破生产力极限;二、全球化拓展,我们关注到中国机器人企业正在全球化快速拓展进程之中;三、机器人科技趋势,让人震撼的是——当前中美欧日机器人产业展现出来的想象力还是远远超过外界认知。

可见,三者交织在一起,正在推动着全球机器人产业向工业、家庭和办公智能伙伴时代全面迈进。

维度一:极致创新——AI+机器人正在深度融合

在慕尼黑Automatica的展馆里,AI正像一束高压电流,贯穿着每一场机器人对话。从人形机器人、协作机械臂,到具身智能与云端路径规划,不同形态的创新几乎同时指向一个事实:AI与机器人硬件的深度融合,正在开启一个全新工业时代的新纪元。

“我们洞察到 AI 与机器人硬件正在深度融合,这种融合方式让机器人产业毋庸置疑地将在未来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在采访中,一位技术决策者这样断言。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集体共识:机器人已不再是机械化工具,而是环境适应的智能伙伴。

这场融合的第一个表现,来自形态的跃迁。ABB机器人事业部总裁Marc Segura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下一代多功能机器人将具备“精确移动、语义理解、99% 的AI拾取准确率”,并能根据场景需要灵活切换轮式或腿式形态。他所描绘的机器人在展厅中化身“变形金刚”,面对货架变异与通道切换从容应对,表现出空前的环境适应能力。

而另一边,库卡 正在重构整个工业部署体系的底层逻辑。其数字化业务总裁Quirin Goerz博士表示,库卡已将生成式AI与SIM编程工具深度融合,实现了自然语言编程和AI与视觉协同抓取,让机器人不仅能看、会抓,还能理解任务背后的语义。更关键的是,他们利用此前25年的机器人维护经验建成了完备的数据库,搭建了一套完整的软件产品线,实现了从3D仿真到虚拟调试的一体化部署。

如果说库卡专注的是大而全的德国路线,那么Realtime为代表的美国软件企业则是通过AI平台单点突破了机器人行业的编程问题,“以前部署 10 台机械臂需 编程700小时,而且还可能不断需要去调试其中的bug,如今云端路径规划只需一天,哪怕是 10 组机器人也一样。”Realtime Robotics的首席技术官Ville Letonen 直言,这意味着柔性制造将真正成为主流,“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就是可以帮助车厂在几周内完成车型切换。比如原本只能在美国生产皮卡的主机厂工厂也可以开始本土化生产SUV,从而巧妙地绕开美国树立起的高关税壁垒。”

AI的能力不仅是体现在工业机器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AI也赋予了机器人更多的能力,特别是“触觉”和“感知”。华威科CEO朱晓辉分享了其“传感器皮肤”的突破:“这种模拟人类最大器官皮肤的传感材料,已经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实现量产。这种器件可以感知 1 克羽毛的微压变化。完整拿取豆腐或绿豆糕不再是难题”。而且未来,这种感知系统还将被用在汽车座椅或床垫上,识别驾驶疲劳、感知压力分布,实现“千人千面的智能支撑体验”。

在通用性平台上不断下注的思灵机器人则强调打造的是能覆盖工厂流水线和服务场景的端到端 AI平台,灵活性与自主决策力是未来核心竞争力。

而所有这些突破,正在汇聚成某种行业原点的回声——机器人正在重新定义自身角色:不再是孤立于生产线之外的执行器,而是能参与设计、感知、交互、预测与决策的“系统节点”。

德国机器人与自动化协会(VDMA)执行董事 Patrick Schwarzkopf 在采访中表示,虽然人形机器人技术仍处于早期,但 AI 在机器人中“实现通用语义理解和复杂环境适应”的能力,正在迅速蔓延至整个产业链。他强调:“机器人不会被人形替代,但人形将带动整个行业技术的跃迁。”

从以上多位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的重磅访谈中,我们发现目前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创新高度活跃的早期阶段,应用场景正在爆发式涌现,而且每一家企业都有独特的创新切入点获取比较优势,总体创新质量远远高于互联网繁荣期的想法创新。对比来看,本次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和上世纪末日本产业界的机器人创新热潮有本质不同,就是AI对于机器人的极致创新起到了根本推动作用。

此外,从以上诸多访谈中,我们可以洞察到全球科技企业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才刚刚开始,因此,这个行业远远没到泡沫化的程度,依然存在更大的爆发空间。

维度二:生于全球化拓展——机器人产业的“世界基因”

Automatica的展馆中,除了AI融合的浪潮之外,笔者也发现了另一个重要的行业趋势:机器人产业,生而全球化。

与许多产业从本地走向世界的路径不同,机器人企业似乎一开始就具备“全球运行逻辑”:全球市场、全球供应链、全球应用场景以及全球化团队。这不仅是企业战略,更是行业本身的运行本质。正如一位业内高管所说,机器人产业“就是为全球化而生”的。

中国市场成为这场全球竞赛的核心战场——一个占据全球机器人装机量 50% 的超级市场。在这里,国际巨头与本土新贵展开了激烈角力,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在以本地化的方式推动全球战略协同。这种“本地全球化”正在成为机器人时代的标准作业流程(SOP)。

ABB机器人事业部总裁Marc Segura表示,他们在中国建立了完整的价值链体系,包括2,000多名员工与先进的工厂布局,涵盖从高端到定制化中低端产品的全链服务。他强调“我们的服务网络覆盖 55 个国家,客户会因为我们的服务水平而感到安心与舒服。特别是当中小企业客户预算有限的时候,我们提供的自动化服务必须物超所值。”

来自意大利的Comau同样早早布局中国,其首席市场官Stefania Ferrero女士描述了他们“全球拼图式”的运营:上海和昆山两座工厂分别聚焦电气化与系统集成,并与吉利、理想、蔚来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建立深度合作。“中国是立足点,也是我们通向马来西亚、非洲的跳板。高质量产品和长效团队让我们获得信任,员工的长期任职是Comau大家庭的文化基石。”

库卡数字部门总裁Quirin Goerz博士提到,库卡的顺德工厂是公司全球客户接触最前沿的“神经末梢”,不仅贴近客户需求,更拥有完整的软件生态体系。他直言,“中国市场更重视价格、德国市场更重视质量”,但由于美的的投资使得这些要求都在库卡身上得到完美融合,库卡数字化的使命正是用AI和数字技术解决这对张力。

在竞争中保持张力,也许正是外企在中国市场的生存法则。瑞士知名精密零部件企业Güdel的市场代表Marc Fischer先生表示,正是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倒逼他们更灵活,“我们的定价和质量已具优势,轴、龙门架等部件已实现本地化,工程团队提供定制模块,保持全球标准同时快速适配本地。”

德国唯一的人形机器人公司Neura Robotics的创始人David Reger也对中国市场抱有极大热情:“中国政府的2030/2035机器人化目标不仅激励本土市场,也正在激发全球创新。”他透露,Neura已经开始逐步进军中国市场,构建一个类DIY模块化生态能让全球开发者快速进入机器人开发门槛,“这会推进整条价值链的向前发展”。

当然,这并非只有“国际品牌的中国化”。中国机器人企业正以更强的全球视野加速出海。

总部位于深圳的越疆科技,是全球首家协作机器人上市公司。他们的欧、非、中东市场技术负责人Alexander Hou 表示:“我们深耕海外本土市场,提升拓展速度。目前年交付量已经达到了10万台,全球第二,中国第一。而且在国际经济压力增大的当下,依旧保持了20%的增长。”

位于中德融合交叉点上的思灵机器人也提供了范例,结合德国精密制造的底蕴与中国市场的快速反馈,实现产品快速迭代,特别是在高毛利的欧洲市场逐步站稳脚跟。而华威科的朱晓辉则直言,本地传感器皮肤的量产能力将极大帮助中国机器人制造商打破在“触觉感知”方面的瓶颈,从而取得全球市场的先机。

自适应机器人头部企业非夕科技(Flexiv)的副总裁高云帆指出,机器人产业的全球化进程,不能脱离其技术路径的选择来看待。“传统市场已成为红海,我们选择从蓝海切入,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复杂场景的自动化落地,这是我们的差异化战略。”他进一步解释称,机器人产业的下一阶段发展,并非追求传统意义上的“规模化、标准化”,而是围绕具体应用场景定义产品逻辑。

换言之,在成熟工业机器人市场中,随着玩家不断涌入,竞争加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与此同时,一些尚未被完全开发或尚处早期阶段的“非典型”场景,正逐渐形成新的“技术蓝海”。这些场景一旦被成功突破,不仅能够迅速形成壁垒,更有望支撑企业实现阶段性高速增长。

然而,全球化的道路并非坦途。尽管中国企业表现出强烈的全球扩张意愿,但来自海外市场的警惕与竞争也在升温。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执行董事 Patrick Schwarzkopf 就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机器人企业“在本土打磨五年再出海”的策略,已对欧洲本地企业构成价格战压力。他指出,农业、医疗、酒店服务等领域将是中国服务型机器人海外突围的前沿战场,“但我们必须确保欧洲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德国自动化企业德涵自动化亚太区总经理 Cao Jiang 同样感受到压力:“德国公司目前的压力明显加剧。我们唯有通过提升创新力、加强本地化布局,以及优化成本结构,才能更好服务于多元市场。”不过他也指出,中国企业在交付周期和商务灵活性上的优势,是欧洲企业必须学习与调整的地方。

那么,随着竞争加剧,机器人产业是否会沦为一场零和博弈?

对此,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秘书长 Susanne Bieller 博士在接受独家专访时提出不同的视角:“企业之间始终存在竞争,但机器人技术的使命不仅是推动自身增长,更是赋能更广泛产业。我们的目标是联合各国企业,共同拓展机器人技术的潜在市场——无论是全球维度,还是跨行业场景——而不是在有限市场中相互厮杀。”她强调,真正的挑战在于跨越技术门槛、服务长尾市场与复杂行业,“只有不断攀登‘高枝果实’,更多人才能真正从机器人技术中获益。”

从趋势来看,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全球化动能甚至超过了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时代。他们在应用判断和市场路径上,已与全球顶尖科技公司保持高度同步。

从当前趋势来看,中国机器人企业展现出的全球化布局意愿与执行力,甚至超过了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企业当年的出海节奏。他们不仅拥有清晰的本地化战略,还在技术路径和市场节奏上,与全球领先科技公司实现了高度同步。

然而,真正深入全球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仅靠“性价比”驱动的规模扩张,难以构建持续竞争优势。如何在不同市场之间实现战略上的有机平衡,不只是“走出去”,更考验企业对本地市场的深度洞察与差异化策略。

对此,FT中文网专栏作家、海展通首席顾问周掌柜指出:出海全球化拓展其实不仅是中国企业的首要战略选择,也是欧美日机器人创新企业的共同需求,因为用全球化筛选出的场景往往能让机器人产品更能发挥价值。比如日本的养老、欧洲的建筑需求、美国的农业需求等等,这也提醒中国的机器人创新企业,需要有全球视野,并且有专业的出海能力。

新的机器人创新时代,中国机器人创新企业大概率需要超越互联网专注国内市场的惯性,走出去才可能获得更大成就。

维度三:从幻想到现实:人形机器人如何成为下一个产业变量

这方面我们发现具身智能场景应用机器人正在放量爆发,很多企业全球销售每年可以增长200%以上,而人形机器人在各方投资的簇拥之下正在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与其说我们站在“人形机器人元年”的门槛,不如说我们正步入一个机器智能全面升级的转折点。

在Automatica展会现场上,对于趋势的探讨非常充分,包括英伟达等全球顶尖科技公司高管也都参与其中。现场展现的趋势科技如展会灯光,明亮却不刺眼,很多实体机器人产品销售都在平稳增长,人形机器人虽更加前沿,而且要平衡场景应用刚需和效率的关系,但人形机器人由于和人类社会的贴近性,其核心价值也在更多场景开始展现出实用性。

与其说我们站在“人形机器人元年”的门槛,不如说我们正步入一个机器智能全面进化的转折点:我们看到机器人正在走进人类生活,不再是工具,而是智慧节点。

这是展会现场最普遍的共识之一。在和数十位全球机器人企业高管的深入交流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一方面,传统场景机器人正在大规模放量;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的“产业想象力”正变得异常真实。

ABB的机器人事业部总裁Marc Segura就强调,大语言模型与自主AI 系统的结合,正在“降低机器人应用门槛”,“客户可以直接告诉机器人任务,市场空间将由此扩张。”他还以电动车领域的自动化部署为例,指出“AI 不仅优化流程,更是直接降本的核心。”

而库卡的Quirin Goerz博士则认为,在真正的机器人革命来临前,仍将是传统六轴工业机器人与新技术“共同主导”的阶段。他预测未来趋势是“传统平台,叠加 AI 视觉、多臂协作与轮式驱动系统的灵活组合”,在扩展场景的同时保持低故障率与易维护性。“生成式 AI 已经用于车间编程,接下来将进一步扩展至非工业空间。”

Comau 的首席市场官Stefania Ferrero则表示:“我们不再只卖产品,而是提供系统级解决方案。”尤其是在电动化产业链中,AI被用于电池模块装配线的全流程优化,“产品不再是孤岛,而是柔性系统的一部分。”

VDMA 执行董事 Patrick Schwarzkopf 提供了宏观视角:“全球每年新部署工业机器人超过 60 万台,正持续稳健增长。”他指出,人形机器人并非传统机器人的替代,而是“附加章节”。“人形是 AI 前沿技术的载体,它们能适应楼梯、人类尺度的环境,将极大拓展服务类场景。”他还提到,中国通过春晚等大众传播强化了机器人认知(“有 10 亿观众看到机器人亮相”),而欧洲则需要“更多公众沟通”。

不过,相较于欧洲部分产业巨头在发展人形机器人问题上的相对“谨慎”,中国机器人企业则展现出更强的信心与行动力,普遍将人形机器人视为下一轮产业变革中的“明星变量”。

越疆科技技术负责人 Alexander Hou 明确表示:“天时、地利、人和已然具备,我们相信五年内人形机器人将进入爆发期。”他进一步指出,正是基于对这一趋势的高度判断,越疆正持续加码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研发投入,并已推出具备自主移动与灵巧操作能力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以提前布局未来市场的竞争主动权。

非夕副总裁高云帆则提出了清晰的技术路径:“AI智能化、多场景应用、数字化辅助正在交织成行业主线,人形机器人成为这种复合趋势的自然延展。”他们更关注任务导向型智能平台,而非形态先行。

华威科的CEO朱晓辉则继续深化“类人感知”的可能性。他认为,传感器皮肤的成熟将打开医疗、康养与家庭生活的新场景:“比如智能床垫可识别用户疲劳状态并实时调整支撑,这类人机协作产品将快速进入日常生活。”

德国Neura Robotics创始人David Reger对人形机器人发展持更加中性的判断。他表示:“我们的初衷就是打造认知机器人——那些能够看、听、感知并自主决策的机器。目标是摆脱复杂编程,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直观交互。”

他进一步指出,在机器人真正大规模进入人类生活之前,最关键的是确保它们在安全性和社会可接受性方面达到标准。而这一切的打磨与验证,必须在现实可控的环境中完成——“工业场景无疑是理想的起点。”因此,在他看来,“我们不应将未来的愿景与当下工业应用中的认知机器人割裂开来”,而是要在现实中不断迭代,把认知机器人一步步带向真实社会。

小结

综观本次Automatica展会所呈现出的技术趋势与多方访谈,我们得以一窥机器人产业的系统全貌与发展逻辑。这些来自全球领先企业高管的真知灼见,为创业者与投资者提供了明确的观察坐标与战略参考。

面向未来,我们尝试提出三点判断性思考:

其一,具身智能场景型机器人,由于具备解决方案属性,将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成为最早获得利润支撑的细分赛道;

其二,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千家大战”正在启动,其未来路径大概率将通过对具体场景的切入实现分化,走向垂直化应用;

其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领域,如电机、传感器、仿生皮肤等,将成为中国供应链企业的重要突破口和技术跃迁窗口。

我们认为,2025 年或将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真正的“元年”。在接下来的十年内,一个或数个“机器人领域的特斯拉”极有可能脱颖而出,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力结构的深度重构。AI、硬件与算力三股力量正在同步催化欧美、日本和中国的科技体系共振。

这不仅仅是一场产业演进,更是一次面向全社会的技术革新。机器人时代的来临,已不再是遥远设想,而是清晰可感的现实浪潮。它所牵动的,不止制造,也不止服务,而是人与机器共生协作的全新范式。

本文所汇集的多方视角,意在提供一个早期产业洞察的完整横截面。正是这些交错的声音与方向,构成了今日机器人产业高速演进的真实图景。而这股技术与市场合流的活力,正加速推动人机智能时代的全面展开。

作者介绍:宋欣,出海市场策略专家、欣孚咨询CEO、海展通品牌创始人,著有《企业出海实战手册》。

周掌柜,科技战略顾问,专栏作家,海展通首席顾问,全球近30国服务20多家千亿级别科技巨头,著有《战略思维十二讲》《企业出海实站手册》等。




相关内容(图文左右滑动)
OR
+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1条评论,1人参与。

最受欢迎(图文左右滑动)
OR
+
无人机送餐新势力:机器人接管外卖服务
2025-08-06 07:38
商业与经济 科技

机器人爆发元年:德国Automatica展会涌入中国玩家

宋欣、周掌柜:机器人时代的来临,已不再是遥远设想,而是清晰可感的现实浪潮。它所牵动的不止制造、服务,而是人与机器共生协作的全新范式。
宋欣、周掌柜



本次访谈我们共访谈了Automatica展会参展的近25位企业高管,以及展会组织者德国机器人与自动化协会(VDMA)执行董事以及国际机器人联盟秘书长,应该说是一次世界级机器人专家的集体发言。本文汇聚了ABB、库卡、史陶比尔、Güdel、Comau、德涵、思灵、RealTime、越疆、非夕、Neura、华威科等公司集体智慧,再次对于以上受访嘉宾的支持和贡献给予衷心感谢。

机器人革命正在席卷全球,这一点全球机器人创新企业的高管们无比坚定。

在刚刚闭幕的2025年德国慕尼黑Automatica展会上,与会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由算法融合钢铁洪流的未来实验场:协作机械臂精准而柔顺,如舞者般在特定场景下高频率工作;机器人控制AI屏幕实时响应,映衬着工业制造机器人生产线的新景象;机器人已经可以变形、感知、对话、学习,而且正从“工具”跃升为“伙伴”——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展览,更是一场对人类生产力边界的极限探索。

而在这场创新盛宴中,中国机器人企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到创新最前沿。

作为FT中文网的专栏作家,笔者深入采访了二十几位全球机器人领袖企业的多位代表,详细倾听了他们剖析科技趋势、展示核心技术,以及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如何以全球50%的份额成为行业“增长引擎”的励志故事。应该说,这次深度调研访谈,给了我们一个全景视角洞察全球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的契机,并加深了对中国新一代机器人创新企业的深入了解。

本文,笔者将结合在展会的深度访谈,力求从三个维度全面解析这些企业战略战术层面的创新焦点,这三个洞察维度分别是:一、极致创新,我们发现每家企业都在努力用技术突破生产力极限;二、全球化拓展,我们关注到中国机器人企业正在全球化快速拓展进程之中;三、机器人科技趋势,让人震撼的是——当前中美欧日机器人产业展现出来的想象力还是远远超过外界认知。

可见,三者交织在一起,正在推动着全球机器人产业向工业、家庭和办公智能伙伴时代全面迈进。

维度一:极致创新——AI+机器人正在深度融合

在慕尼黑Automatica的展馆里,AI正像一束高压电流,贯穿着每一场机器人对话。从人形机器人、协作机械臂,到具身智能与云端路径规划,不同形态的创新几乎同时指向一个事实:AI与机器人硬件的深度融合,正在开启一个全新工业时代的新纪元。

“我们洞察到 AI 与机器人硬件正在深度融合,这种融合方式让机器人产业毋庸置疑地将在未来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在采访中,一位技术决策者这样断言。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集体共识:机器人已不再是机械化工具,而是环境适应的智能伙伴。

这场融合的第一个表现,来自形态的跃迁。ABB机器人事业部总裁Marc Segura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下一代多功能机器人将具备“精确移动、语义理解、99% 的AI拾取准确率”,并能根据场景需要灵活切换轮式或腿式形态。他所描绘的机器人在展厅中化身“变形金刚”,面对货架变异与通道切换从容应对,表现出空前的环境适应能力。

而另一边,库卡 正在重构整个工业部署体系的底层逻辑。其数字化业务总裁Quirin Goerz博士表示,库卡已将生成式AI与SIM编程工具深度融合,实现了自然语言编程和AI与视觉协同抓取,让机器人不仅能看、会抓,还能理解任务背后的语义。更关键的是,他们利用此前25年的机器人维护经验建成了完备的数据库,搭建了一套完整的软件产品线,实现了从3D仿真到虚拟调试的一体化部署。

如果说库卡专注的是大而全的德国路线,那么Realtime为代表的美国软件企业则是通过AI平台单点突破了机器人行业的编程问题,“以前部署 10 台机械臂需 编程700小时,而且还可能不断需要去调试其中的bug,如今云端路径规划只需一天,哪怕是 10 组机器人也一样。”Realtime Robotics的首席技术官Ville Letonen 直言,这意味着柔性制造将真正成为主流,“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就是可以帮助车厂在几周内完成车型切换。比如原本只能在美国生产皮卡的主机厂工厂也可以开始本土化生产SUV,从而巧妙地绕开美国树立起的高关税壁垒。”

AI的能力不仅是体现在工业机器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AI也赋予了机器人更多的能力,特别是“触觉”和“感知”。华威科CEO朱晓辉分享了其“传感器皮肤”的突破:“这种模拟人类最大器官皮肤的传感材料,已经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实现量产。这种器件可以感知 1 克羽毛的微压变化。完整拿取豆腐或绿豆糕不再是难题”。而且未来,这种感知系统还将被用在汽车座椅或床垫上,识别驾驶疲劳、感知压力分布,实现“千人千面的智能支撑体验”。

在通用性平台上不断下注的思灵机器人则强调打造的是能覆盖工厂流水线和服务场景的端到端 AI平台,灵活性与自主决策力是未来核心竞争力。

而所有这些突破,正在汇聚成某种行业原点的回声——机器人正在重新定义自身角色:不再是孤立于生产线之外的执行器,而是能参与设计、感知、交互、预测与决策的“系统节点”。

德国机器人与自动化协会(VDMA)执行董事 Patrick Schwarzkopf 在采访中表示,虽然人形机器人技术仍处于早期,但 AI 在机器人中“实现通用语义理解和复杂环境适应”的能力,正在迅速蔓延至整个产业链。他强调:“机器人不会被人形替代,但人形将带动整个行业技术的跃迁。”

从以上多位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的重磅访谈中,我们发现目前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创新高度活跃的早期阶段,应用场景正在爆发式涌现,而且每一家企业都有独特的创新切入点获取比较优势,总体创新质量远远高于互联网繁荣期的想法创新。对比来看,本次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和上世纪末日本产业界的机器人创新热潮有本质不同,就是AI对于机器人的极致创新起到了根本推动作用。

此外,从以上诸多访谈中,我们可以洞察到全球科技企业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才刚刚开始,因此,这个行业远远没到泡沫化的程度,依然存在更大的爆发空间。

维度二:生于全球化拓展——机器人产业的“世界基因”

Automatica的展馆中,除了AI融合的浪潮之外,笔者也发现了另一个重要的行业趋势:机器人产业,生而全球化。

与许多产业从本地走向世界的路径不同,机器人企业似乎一开始就具备“全球运行逻辑”:全球市场、全球供应链、全球应用场景以及全球化团队。这不仅是企业战略,更是行业本身的运行本质。正如一位业内高管所说,机器人产业“就是为全球化而生”的。

中国市场成为这场全球竞赛的核心战场——一个占据全球机器人装机量 50% 的超级市场。在这里,国际巨头与本土新贵展开了激烈角力,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在以本地化的方式推动全球战略协同。这种“本地全球化”正在成为机器人时代的标准作业流程(SOP)。

ABB机器人事业部总裁Marc Segura表示,他们在中国建立了完整的价值链体系,包括2,000多名员工与先进的工厂布局,涵盖从高端到定制化中低端产品的全链服务。他强调“我们的服务网络覆盖 55 个国家,客户会因为我们的服务水平而感到安心与舒服。特别是当中小企业客户预算有限的时候,我们提供的自动化服务必须物超所值。”

来自意大利的Comau同样早早布局中国,其首席市场官Stefania Ferrero女士描述了他们“全球拼图式”的运营:上海和昆山两座工厂分别聚焦电气化与系统集成,并与吉利、理想、蔚来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建立深度合作。“中国是立足点,也是我们通向马来西亚、非洲的跳板。高质量产品和长效团队让我们获得信任,员工的长期任职是Comau大家庭的文化基石。”

库卡数字部门总裁Quirin Goerz博士提到,库卡的顺德工厂是公司全球客户接触最前沿的“神经末梢”,不仅贴近客户需求,更拥有完整的软件生态体系。他直言,“中国市场更重视价格、德国市场更重视质量”,但由于美的的投资使得这些要求都在库卡身上得到完美融合,库卡数字化的使命正是用AI和数字技术解决这对张力。

在竞争中保持张力,也许正是外企在中国市场的生存法则。瑞士知名精密零部件企业Güdel的市场代表Marc Fischer先生表示,正是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倒逼他们更灵活,“我们的定价和质量已具优势,轴、龙门架等部件已实现本地化,工程团队提供定制模块,保持全球标准同时快速适配本地。”

德国唯一的人形机器人公司Neura Robotics的创始人David Reger也对中国市场抱有极大热情:“中国政府的2030/2035机器人化目标不仅激励本土市场,也正在激发全球创新。”他透露,Neura已经开始逐步进军中国市场,构建一个类DIY模块化生态能让全球开发者快速进入机器人开发门槛,“这会推进整条价值链的向前发展”。

当然,这并非只有“国际品牌的中国化”。中国机器人企业正以更强的全球视野加速出海。

总部位于深圳的越疆科技,是全球首家协作机器人上市公司。他们的欧、非、中东市场技术负责人Alexander Hou 表示:“我们深耕海外本土市场,提升拓展速度。目前年交付量已经达到了10万台,全球第二,中国第一。而且在国际经济压力增大的当下,依旧保持了20%的增长。”

位于中德融合交叉点上的思灵机器人也提供了范例,结合德国精密制造的底蕴与中国市场的快速反馈,实现产品快速迭代,特别是在高毛利的欧洲市场逐步站稳脚跟。而华威科的朱晓辉则直言,本地传感器皮肤的量产能力将极大帮助中国机器人制造商打破在“触觉感知”方面的瓶颈,从而取得全球市场的先机。

自适应机器人头部企业非夕科技(Flexiv)的副总裁高云帆指出,机器人产业的全球化进程,不能脱离其技术路径的选择来看待。“传统市场已成为红海,我们选择从蓝海切入,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复杂场景的自动化落地,这是我们的差异化战略。”他进一步解释称,机器人产业的下一阶段发展,并非追求传统意义上的“规模化、标准化”,而是围绕具体应用场景定义产品逻辑。

换言之,在成熟工业机器人市场中,随着玩家不断涌入,竞争加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与此同时,一些尚未被完全开发或尚处早期阶段的“非典型”场景,正逐渐形成新的“技术蓝海”。这些场景一旦被成功突破,不仅能够迅速形成壁垒,更有望支撑企业实现阶段性高速增长。

然而,全球化的道路并非坦途。尽管中国企业表现出强烈的全球扩张意愿,但来自海外市场的警惕与竞争也在升温。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执行董事 Patrick Schwarzkopf 就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机器人企业“在本土打磨五年再出海”的策略,已对欧洲本地企业构成价格战压力。他指出,农业、医疗、酒店服务等领域将是中国服务型机器人海外突围的前沿战场,“但我们必须确保欧洲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德国自动化企业德涵自动化亚太区总经理 Cao Jiang 同样感受到压力:“德国公司目前的压力明显加剧。我们唯有通过提升创新力、加强本地化布局,以及优化成本结构,才能更好服务于多元市场。”不过他也指出,中国企业在交付周期和商务灵活性上的优势,是欧洲企业必须学习与调整的地方。

那么,随着竞争加剧,机器人产业是否会沦为一场零和博弈?

对此,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秘书长 Susanne Bieller 博士在接受独家专访时提出不同的视角:“企业之间始终存在竞争,但机器人技术的使命不仅是推动自身增长,更是赋能更广泛产业。我们的目标是联合各国企业,共同拓展机器人技术的潜在市场——无论是全球维度,还是跨行业场景——而不是在有限市场中相互厮杀。”她强调,真正的挑战在于跨越技术门槛、服务长尾市场与复杂行业,“只有不断攀登‘高枝果实’,更多人才能真正从机器人技术中获益。”

从趋势来看,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全球化动能甚至超过了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时代。他们在应用判断和市场路径上,已与全球顶尖科技公司保持高度同步。

从当前趋势来看,中国机器人企业展现出的全球化布局意愿与执行力,甚至超过了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企业当年的出海节奏。他们不仅拥有清晰的本地化战略,还在技术路径和市场节奏上,与全球领先科技公司实现了高度同步。

然而,真正深入全球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仅靠“性价比”驱动的规模扩张,难以构建持续竞争优势。如何在不同市场之间实现战略上的有机平衡,不只是“走出去”,更考验企业对本地市场的深度洞察与差异化策略。

对此,FT中文网专栏作家、海展通首席顾问周掌柜指出:出海全球化拓展其实不仅是中国企业的首要战略选择,也是欧美日机器人创新企业的共同需求,因为用全球化筛选出的场景往往能让机器人产品更能发挥价值。比如日本的养老、欧洲的建筑需求、美国的农业需求等等,这也提醒中国的机器人创新企业,需要有全球视野,并且有专业的出海能力。

新的机器人创新时代,中国机器人创新企业大概率需要超越互联网专注国内市场的惯性,走出去才可能获得更大成就。

维度三:从幻想到现实:人形机器人如何成为下一个产业变量

这方面我们发现具身智能场景应用机器人正在放量爆发,很多企业全球销售每年可以增长200%以上,而人形机器人在各方投资的簇拥之下正在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与其说我们站在“人形机器人元年”的门槛,不如说我们正步入一个机器智能全面升级的转折点。

在Automatica展会现场上,对于趋势的探讨非常充分,包括英伟达等全球顶尖科技公司高管也都参与其中。现场展现的趋势科技如展会灯光,明亮却不刺眼,很多实体机器人产品销售都在平稳增长,人形机器人虽更加前沿,而且要平衡场景应用刚需和效率的关系,但人形机器人由于和人类社会的贴近性,其核心价值也在更多场景开始展现出实用性。

与其说我们站在“人形机器人元年”的门槛,不如说我们正步入一个机器智能全面进化的转折点:我们看到机器人正在走进人类生活,不再是工具,而是智慧节点。

这是展会现场最普遍的共识之一。在和数十位全球机器人企业高管的深入交流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一方面,传统场景机器人正在大规模放量;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的“产业想象力”正变得异常真实。

ABB的机器人事业部总裁Marc Segura就强调,大语言模型与自主AI 系统的结合,正在“降低机器人应用门槛”,“客户可以直接告诉机器人任务,市场空间将由此扩张。”他还以电动车领域的自动化部署为例,指出“AI 不仅优化流程,更是直接降本的核心。”

而库卡的Quirin Goerz博士则认为,在真正的机器人革命来临前,仍将是传统六轴工业机器人与新技术“共同主导”的阶段。他预测未来趋势是“传统平台,叠加 AI 视觉、多臂协作与轮式驱动系统的灵活组合”,在扩展场景的同时保持低故障率与易维护性。“生成式 AI 已经用于车间编程,接下来将进一步扩展至非工业空间。”

Comau 的首席市场官Stefania Ferrero则表示:“我们不再只卖产品,而是提供系统级解决方案。”尤其是在电动化产业链中,AI被用于电池模块装配线的全流程优化,“产品不再是孤岛,而是柔性系统的一部分。”

VDMA 执行董事 Patrick Schwarzkopf 提供了宏观视角:“全球每年新部署工业机器人超过 60 万台,正持续稳健增长。”他指出,人形机器人并非传统机器人的替代,而是“附加章节”。“人形是 AI 前沿技术的载体,它们能适应楼梯、人类尺度的环境,将极大拓展服务类场景。”他还提到,中国通过春晚等大众传播强化了机器人认知(“有 10 亿观众看到机器人亮相”),而欧洲则需要“更多公众沟通”。

不过,相较于欧洲部分产业巨头在发展人形机器人问题上的相对“谨慎”,中国机器人企业则展现出更强的信心与行动力,普遍将人形机器人视为下一轮产业变革中的“明星变量”。

越疆科技技术负责人 Alexander Hou 明确表示:“天时、地利、人和已然具备,我们相信五年内人形机器人将进入爆发期。”他进一步指出,正是基于对这一趋势的高度判断,越疆正持续加码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研发投入,并已推出具备自主移动与灵巧操作能力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以提前布局未来市场的竞争主动权。

非夕副总裁高云帆则提出了清晰的技术路径:“AI智能化、多场景应用、数字化辅助正在交织成行业主线,人形机器人成为这种复合趋势的自然延展。”他们更关注任务导向型智能平台,而非形态先行。

华威科的CEO朱晓辉则继续深化“类人感知”的可能性。他认为,传感器皮肤的成熟将打开医疗、康养与家庭生活的新场景:“比如智能床垫可识别用户疲劳状态并实时调整支撑,这类人机协作产品将快速进入日常生活。”

德国Neura Robotics创始人David Reger对人形机器人发展持更加中性的判断。他表示:“我们的初衷就是打造认知机器人——那些能够看、听、感知并自主决策的机器。目标是摆脱复杂编程,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直观交互。”

他进一步指出,在机器人真正大规模进入人类生活之前,最关键的是确保它们在安全性和社会可接受性方面达到标准。而这一切的打磨与验证,必须在现实可控的环境中完成——“工业场景无疑是理想的起点。”因此,在他看来,“我们不应将未来的愿景与当下工业应用中的认知机器人割裂开来”,而是要在现实中不断迭代,把认知机器人一步步带向真实社会。

小结

综观本次Automatica展会所呈现出的技术趋势与多方访谈,我们得以一窥机器人产业的系统全貌与发展逻辑。这些来自全球领先企业高管的真知灼见,为创业者与投资者提供了明确的观察坐标与战略参考。

面向未来,我们尝试提出三点判断性思考:

其一,具身智能场景型机器人,由于具备解决方案属性,将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成为最早获得利润支撑的细分赛道;

其二,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千家大战”正在启动,其未来路径大概率将通过对具体场景的切入实现分化,走向垂直化应用;

其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领域,如电机、传感器、仿生皮肤等,将成为中国供应链企业的重要突破口和技术跃迁窗口。

我们认为,2025 年或将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真正的“元年”。在接下来的十年内,一个或数个“机器人领域的特斯拉”极有可能脱颖而出,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力结构的深度重构。AI、硬件与算力三股力量正在同步催化欧美、日本和中国的科技体系共振。

这不仅仅是一场产业演进,更是一次面向全社会的技术革新。机器人时代的来临,已不再是遥远设想,而是清晰可感的现实浪潮。它所牵动的,不止制造,也不止服务,而是人与机器共生协作的全新范式。

本文所汇集的多方视角,意在提供一个早期产业洞察的完整横截面。正是这些交错的声音与方向,构成了今日机器人产业高速演进的真实图景。而这股技术与市场合流的活力,正加速推动人机智能时代的全面展开。

作者介绍:宋欣,出海市场策略专家、欣孚咨询CEO、海展通品牌创始人,著有《企业出海实战手册》。

周掌柜,科技战略顾问,专栏作家,海展通首席顾问,全球近30国服务20多家千亿级别科技巨头,著有《战略思维十二讲》《企业出海实站手册》等。




相关内容(图文左右滑动)
OR
+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1条评论,1人参与。

特别报道
OR
+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