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任美国总统都坦然接受了官方统计数据中的坏消息,特朗普却走了一条不同的路。领导者应该明白:公平地输掉比赛远比靠强迫获胜更光荣。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8-05 11:09
商业与经济
上海加入“Robotaxi盈利第一城”角逐+ 查看更多
上海加入“Robotaxi盈利第一城”角逐
+ 查看更多
制约行业扩张的最大因素,从技术变成了人。
王昉
■
中美无人驾驶竞逐赛中,中国又增加一块练兵场——上海。
7月26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上海正式发放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百度旗下萝卜快跑等八家企业获得牌照,可以在金桥、花木、世博、浦东国际机场等浦东新区重要功能片区,提供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
两天后,上海方面又表示,将争取在年内实现浦东新区全域开放,同时推动奉贤、闵行等区域开放。该市还制定目标:到2027年时,成为全球自动驾驶的领先玩家,L4自动驾驶车运送乘客超600万人次,拉货超80万吨,全市Robotaxi商业运营范围扩大至2000平方公里、超5000公里道路。
此举意味着上海终于加入北京、广州、深圳、武汉等中国大城市,允许L4级无人驾驶出租车驶入真正的城市道路并商业化载客运营。与需要驾驶员随时接管方向盘的L2/L3辅助驾驶不同,L4意味着出租车无人驾驶甚至不设方向盘,独立完成接驾,应对复杂路况、安全送达终点。
这也意味着在全球“Robotaxi盈利第一城”的角逐中,上海为中国增添了一块砝码。
与传统出租车一样,Robotaxi的商业部署大多以城市为单位,极少跨城运营。因此,实现“城市级盈利”的那一刻,普遍被视为一家Robotaxi企业的“成人礼”,意味着它跨越了技术、成本、监管、人心四重挑战。
高盛近期发布的一份研报预测,Robotaxi在中国实现“城市级净利润转正” 的时点将会出现在2026 年。其分析师团队指出,上海最新举措印证了其早期观点:一线城市将凭借更高的用户接受度、更强的监管支持和更好的运营效率,最早实现城市级盈利。
此前数年,对Robotaxi产业扩张速度的讨论聚焦于技术升级、成本下降、安全与体验。今年以来,焦点开始发生转移。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制约Robotaxi产业扩张最大的因素已经不再是技术,而变成了人,尤其是监管者。
在《财富》近日于新加坡举办的头脑风暴人工智能大会上,几位自动驾驶领域的资深从业者认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进步已经让Robotaxi的整车制造和运营成本降到足够低,而监管者的态度正在决定这一技术在各地的商业部署速度,后者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和扩张前景。
“技术显然已经足够成熟到可以实现规模化了,但我们在监管上必须与各地政府合作,”文远知行新加坡总经理许开新在论坛上说。
对于全球化步伐迈得比国内同行更快的文远知行而言,上海是它入驻的全球第十座城市。此前它已在北京、广州、南京、苏州、鄂尔多斯、阿布扎比、迪拜、利雅得、苏黎世等9座国内外城市落地。
Robotaxi在各国都还处于强监管的早期商用阶段,企业需要获得政府发放的牌照才能上路运营。运营一般也分两步走:先在封闭的城市片区和路段上做测试,在积累了足够多的里程和数据之后才能展开正式的商业运营。
于是,监管和与产业成熟度就形成了齿轮一般相互咬合的关系:政府牌照早发一步,技术、资本、供应链就能提前半圈;技术快半步,反过来会鼓励政府继续向企业开放路权。
在中国,这对齿轮滚动得最快的城市,当属武汉。
有着深厚的汽车和通信产业基础的武汉早在2022年9就在国内率先发布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试点政策,百度旗下萝卜快跑首批入驻,成为这里的运营主力。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武汉市允许Robotaxi商业运营的区域从最初的13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覆盖大部分主城区的3000平方公里,令这里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运营服务区。萝卜快跑已在武汉投入超600辆全无人车,实现了全天候 7×24接单。
武汉与萝卜快跑相互成就。2024年第二季度,萝卜快跑就宣布在武汉已录得单城 EBITDA 为正,即日常运营收入已经够付所有运营成本,令武汉成为全球最接近Robotaxi单城盈利的城市。
以武汉作为练兵大本营,萝卜快跑已将业务推广至全球15座城市,海外拓展至马来西亚和瑞士,迄今已在全球部署超过1000台无人驾驶汽车,累计行驶里程超过1.7亿公里。今年7月,萝卜快跑重申去年制定的财务目标:在2025年全面进入盈利期,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盈利的自动驾驶商业平台。
因此,武汉市很有可能在今年摘得“Robotaxi盈利第一城”的贵冠。
与武汉相比,北京、广州与上海等其他中国城市稍显保守。
武汉市区对Robotaxi几乎全域开放,车辆可以跨区运营,而其它城市一般将运营限制在一个行政区域内,比如北京的亦庄、广州的南沙区、上海的浦东新区,运营面积只有几十到数百平方公里。
运营范围与规模,会直接影响数据质量与模型的学习速度。在武汉,车辆一天就能跨江、穿巷、应对早晚高峰,遇到的车、人、天气都不一样。数据种类多,算法学得就快。而运营片区受限,模型很容易“背熟”其中的几条路,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逼近城市级商业落地所需的安全冗余。
在另一个Robotaxi大国美国,商业化运营走在最前面的城市是旧金山。这里也是Robotaxi领军企业Waymo的大本营。旧金山核心城区55平方英里,约合140平方公里,远小于武汉,但人口密度高、岔路多、坡度大,场景复杂。Waymo 在这里投放的车队规模比萝卜快跑稍大,达到800辆,日均订单约8800单,超过萝卜快跑的3500单。
但旧金山仍处于高成本、离盈利尚远的阶段。Waymo自行计算过,其单车成本15-20万美元,平均每单里程9英里,收费达到32美元时才能实现盈亏平衡,折合每公里2.2美元,远超当前的实际收费。
相比而言,萝卜快跑在武汉推出的第六代无人租出车整车价格降到20.46 万元人民币,算上车辆折旧、付给远程安全员的工资、电费、保险、维保、停车费用之后,单车日均运营成本约为250 元,每公里只需收费 1.0-1.2 元人民币就能实现盈亏平衡。
除了监管者的态度,还有一个与人相关的变量,将深刻影响Robotaxi驶向盈利的速度,那就是各家企业对商业模式的选择。
目前无论在中美,自营仍是主流商业模式,即Robotaxi公司无论是自建叫车应用(如Waymo One)还是与第三方叫车平台(如高德地图)合作,都自己拥有车队产权,远程安全员的雇佣管理、车辆充电、维保、客服也全部由自营团队完成。自营模式的优势是全流程可控,硬件、算法、运维数据实现闭环,服务标准统一,但劣势在于资产很重,造车与运营成本都十分高昂。
越来越多的中国Robotaxi公司在走向海外时尝试“由重转轻”,一条重要路径是与全球最大出行平台Uber合作,将海外车队交给Uber运营,自己则可以专注于技术与软件,依托后者的全球网络快速部署到更多海外市场。
文远知行2024年底就与Uber在阿布扎比展开服务。Uber买下50辆文远知行与吉利远程合作生产的Robotaxi——GXR,并负责这支车队在阿布扎比的运营。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文远知行从Uber获取三份收入:卖车费、软件服务费和订单收入分成。最近双方联合宣布,未来5年将额外落地15 座国际城市。
小马智行最近宣布将在今年下半年接入Uber,在中东率先落地并逐步推广至其他国际市场。7月,萝卜快跑宣布将其数千辆第六代车接入Uber,今年年底率先在亚洲和中东地区推出服务。
这意味着在中美之外,更多全球城市正在加入“Robotaxi盈利第一城”的角逐,各个城市监管者的态度、各家企业选择的商业模式,正在成为这场角逐中的两大重要变量。
■
中美无人驾驶竞逐赛中,中国又增加一块练兵场——上海。
7月26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上海正式发放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百度旗下萝卜快跑等八家企业获得牌照,可以在金桥、花木、世博、浦东国际机场等浦东新区重要功能片区,提供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
两天后,上海方面又表示,将争取在年内实现浦东新区全域开放,同时推动奉贤、闵行等区域开放。该市还制定目标:到2027年时,成为全球自动驾驶的领先玩家,L4自动驾驶车运送乘客超600万人次,拉货超80万吨,全市Robotaxi商业运营范围扩大至2000平方公里、超5000公里道路。
此举意味着上海终于加入北京、广州、深圳、武汉等中国大城市,允许L4级无人驾驶出租车驶入真正的城市道路并商业化载客运营。与需要驾驶员随时接管方向盘的L2/L3辅助驾驶不同,L4意味着出租车无人驾驶甚至不设方向盘,独立完成接驾,应对复杂路况、安全送达终点。
这也意味着在全球“Robotaxi盈利第一城”的角逐中,上海为中国增添了一块砝码。
与传统出租车一样,Robotaxi的商业部署大多以城市为单位,极少跨城运营。因此,实现“城市级盈利”的那一刻,普遍被视为一家Robotaxi企业的“成人礼”,意味着它跨越了技术、成本、监管、人心四重挑战。
高盛近期发布的一份研报预测,Robotaxi在中国实现“城市级净利润转正” 的时点将会出现在2026 年。其分析师团队指出,上海最新举措印证了其早期观点:一线城市将凭借更高的用户接受度、更强的监管支持和更好的运营效率,最早实现城市级盈利。
此前数年,对Robotaxi产业扩张速度的讨论聚焦于技术升级、成本下降、安全与体验。今年以来,焦点开始发生转移。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制约Robotaxi产业扩张最大的因素已经不再是技术,而变成了人,尤其是监管者。
在《财富》近日于新加坡举办的头脑风暴人工智能大会上,几位自动驾驶领域的资深从业者认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进步已经让Robotaxi的整车制造和运营成本降到足够低,而监管者的态度正在决定这一技术在各地的商业部署速度,后者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和扩张前景。
“技术显然已经足够成熟到可以实现规模化了,但我们在监管上必须与各地政府合作,”文远知行新加坡总经理许开新在论坛上说。
对于全球化步伐迈得比国内同行更快的文远知行而言,上海是它入驻的全球第十座城市。此前它已在北京、广州、南京、苏州、鄂尔多斯、阿布扎比、迪拜、利雅得、苏黎世等9座国内外城市落地。
Robotaxi在各国都还处于强监管的早期商用阶段,企业需要获得政府发放的牌照才能上路运营。运营一般也分两步走:先在封闭的城市片区和路段上做测试,在积累了足够多的里程和数据之后才能展开正式的商业运营。
于是,监管和与产业成熟度就形成了齿轮一般相互咬合的关系:政府牌照早发一步,技术、资本、供应链就能提前半圈;技术快半步,反过来会鼓励政府继续向企业开放路权。
在中国,这对齿轮滚动得最快的城市,当属武汉。
有着深厚的汽车和通信产业基础的武汉早在2022年9就在国内率先发布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试点政策,百度旗下萝卜快跑首批入驻,成为这里的运营主力。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武汉市允许Robotaxi商业运营的区域从最初的13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覆盖大部分主城区的3000平方公里,令这里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运营服务区。萝卜快跑已在武汉投入超600辆全无人车,实现了全天候 7×24接单。
武汉与萝卜快跑相互成就。2024年第二季度,萝卜快跑就宣布在武汉已录得单城 EBITDA 为正,即日常运营收入已经够付所有运营成本,令武汉成为全球最接近Robotaxi单城盈利的城市。
以武汉作为练兵大本营,萝卜快跑已将业务推广至全球15座城市,海外拓展至马来西亚和瑞士,迄今已在全球部署超过1000台无人驾驶汽车,累计行驶里程超过1.7亿公里。今年7月,萝卜快跑重申去年制定的财务目标:在2025年全面进入盈利期,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盈利的自动驾驶商业平台。
因此,武汉市很有可能在今年摘得“Robotaxi盈利第一城”的贵冠。
与武汉相比,北京、广州与上海等其他中国城市稍显保守。
武汉市区对Robotaxi几乎全域开放,车辆可以跨区运营,而其它城市一般将运营限制在一个行政区域内,比如北京的亦庄、广州的南沙区、上海的浦东新区,运营面积只有几十到数百平方公里。
运营范围与规模,会直接影响数据质量与模型的学习速度。在武汉,车辆一天就能跨江、穿巷、应对早晚高峰,遇到的车、人、天气都不一样。数据种类多,算法学得就快。而运营片区受限,模型很容易“背熟”其中的几条路,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逼近城市级商业落地所需的安全冗余。
在另一个Robotaxi大国美国,商业化运营走在最前面的城市是旧金山。这里也是Robotaxi领军企业Waymo的大本营。旧金山核心城区55平方英里,约合140平方公里,远小于武汉,但人口密度高、岔路多、坡度大,场景复杂。Waymo 在这里投放的车队规模比萝卜快跑稍大,达到800辆,日均订单约8800单,超过萝卜快跑的3500单。
但旧金山仍处于高成本、离盈利尚远的阶段。Waymo自行计算过,其单车成本15-20万美元,平均每单里程9英里,收费达到32美元时才能实现盈亏平衡,折合每公里2.2美元,远超当前的实际收费。
相比而言,萝卜快跑在武汉推出的第六代无人租出车整车价格降到20.46 万元人民币,算上车辆折旧、付给远程安全员的工资、电费、保险、维保、停车费用之后,单车日均运营成本约为250 元,每公里只需收费 1.0-1.2 元人民币就能实现盈亏平衡。
除了监管者的态度,还有一个与人相关的变量,将深刻影响Robotaxi驶向盈利的速度,那就是各家企业对商业模式的选择。
目前无论在中美,自营仍是主流商业模式,即Robotaxi公司无论是自建叫车应用(如Waymo One)还是与第三方叫车平台(如高德地图)合作,都自己拥有车队产权,远程安全员的雇佣管理、车辆充电、维保、客服也全部由自营团队完成。自营模式的优势是全流程可控,硬件、算法、运维数据实现闭环,服务标准统一,但劣势在于资产很重,造车与运营成本都十分高昂。
越来越多的中国Robotaxi公司在走向海外时尝试“由重转轻”,一条重要路径是与全球最大出行平台Uber合作,将海外车队交给Uber运营,自己则可以专注于技术与软件,依托后者的全球网络快速部署到更多海外市场。
文远知行2024年底就与Uber在阿布扎比展开服务。Uber买下50辆文远知行与吉利远程合作生产的Robotaxi——GXR,并负责这支车队在阿布扎比的运营。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文远知行从Uber获取三份收入:卖车费、软件服务费和订单收入分成。最近双方联合宣布,未来5年将额外落地15 座国际城市。
小马智行最近宣布将在今年下半年接入Uber,在中东率先落地并逐步推广至其他国际市场。7月,萝卜快跑宣布将其数千辆第六代车接入Uber,今年年底率先在亚洲和中东地区推出服务。
这意味着在中美之外,更多全球城市正在加入“Robotaxi盈利第一城”的角逐,各个城市监管者的态度、各家企业选择的商业模式,正在成为这场角逐中的两大重要变量。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读者评论
MORE +
最受欢迎(图文左右滑动)
OR
+
王昉
■
中美无人驾驶竞逐赛中,中国又增加一块练兵场——上海。
7月26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上海正式发放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百度旗下萝卜快跑等八家企业获得牌照,可以在金桥、花木、世博、浦东国际机场等浦东新区重要功能片区,提供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
两天后,上海方面又表示,将争取在年内实现浦东新区全域开放,同时推动奉贤、闵行等区域开放。该市还制定目标:到2027年时,成为全球自动驾驶的领先玩家,L4自动驾驶车运送乘客超600万人次,拉货超80万吨,全市Robotaxi商业运营范围扩大至2000平方公里、超5000公里道路。
此举意味着上海终于加入北京、广州、深圳、武汉等中国大城市,允许L4级无人驾驶出租车驶入真正的城市道路并商业化载客运营。与需要驾驶员随时接管方向盘的L2/L3辅助驾驶不同,L4意味着出租车无人驾驶甚至不设方向盘,独立完成接驾,应对复杂路况、安全送达终点。
这也意味着在全球“Robotaxi盈利第一城”的角逐中,上海为中国增添了一块砝码。
与传统出租车一样,Robotaxi的商业部署大多以城市为单位,极少跨城运营。因此,实现“城市级盈利”的那一刻,普遍被视为一家Robotaxi企业的“成人礼”,意味着它跨越了技术、成本、监管、人心四重挑战。
高盛近期发布的一份研报预测,Robotaxi在中国实现“城市级净利润转正” 的时点将会出现在2026 年。其分析师团队指出,上海最新举措印证了其早期观点:一线城市将凭借更高的用户接受度、更强的监管支持和更好的运营效率,最早实现城市级盈利。
此前数年,对Robotaxi产业扩张速度的讨论聚焦于技术升级、成本下降、安全与体验。今年以来,焦点开始发生转移。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制约Robotaxi产业扩张最大的因素已经不再是技术,而变成了人,尤其是监管者。
在《财富》近日于新加坡举办的头脑风暴人工智能大会上,几位自动驾驶领域的资深从业者认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进步已经让Robotaxi的整车制造和运营成本降到足够低,而监管者的态度正在决定这一技术在各地的商业部署速度,后者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和扩张前景。
“技术显然已经足够成熟到可以实现规模化了,但我们在监管上必须与各地政府合作,”文远知行新加坡总经理许开新在论坛上说。
对于全球化步伐迈得比国内同行更快的文远知行而言,上海是它入驻的全球第十座城市。此前它已在北京、广州、南京、苏州、鄂尔多斯、阿布扎比、迪拜、利雅得、苏黎世等9座国内外城市落地。
Robotaxi在各国都还处于强监管的早期商用阶段,企业需要获得政府发放的牌照才能上路运营。运营一般也分两步走:先在封闭的城市片区和路段上做测试,在积累了足够多的里程和数据之后才能展开正式的商业运营。
于是,监管和与产业成熟度就形成了齿轮一般相互咬合的关系:政府牌照早发一步,技术、资本、供应链就能提前半圈;技术快半步,反过来会鼓励政府继续向企业开放路权。
在中国,这对齿轮滚动得最快的城市,当属武汉。
有着深厚的汽车和通信产业基础的武汉早在2022年9就在国内率先发布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试点政策,百度旗下萝卜快跑首批入驻,成为这里的运营主力。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武汉市允许Robotaxi商业运营的区域从最初的13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覆盖大部分主城区的3000平方公里,令这里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运营服务区。萝卜快跑已在武汉投入超600辆全无人车,实现了全天候 7×24接单。
武汉与萝卜快跑相互成就。2024年第二季度,萝卜快跑就宣布在武汉已录得单城 EBITDA 为正,即日常运营收入已经够付所有运营成本,令武汉成为全球最接近Robotaxi单城盈利的城市。
以武汉作为练兵大本营,萝卜快跑已将业务推广至全球15座城市,海外拓展至马来西亚和瑞士,迄今已在全球部署超过1000台无人驾驶汽车,累计行驶里程超过1.7亿公里。今年7月,萝卜快跑重申去年制定的财务目标:在2025年全面进入盈利期,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盈利的自动驾驶商业平台。
因此,武汉市很有可能在今年摘得“Robotaxi盈利第一城”的贵冠。
与武汉相比,北京、广州与上海等其他中国城市稍显保守。
武汉市区对Robotaxi几乎全域开放,车辆可以跨区运营,而其它城市一般将运营限制在一个行政区域内,比如北京的亦庄、广州的南沙区、上海的浦东新区,运营面积只有几十到数百平方公里。
运营范围与规模,会直接影响数据质量与模型的学习速度。在武汉,车辆一天就能跨江、穿巷、应对早晚高峰,遇到的车、人、天气都不一样。数据种类多,算法学得就快。而运营片区受限,模型很容易“背熟”其中的几条路,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逼近城市级商业落地所需的安全冗余。
在另一个Robotaxi大国美国,商业化运营走在最前面的城市是旧金山。这里也是Robotaxi领军企业Waymo的大本营。旧金山核心城区55平方英里,约合140平方公里,远小于武汉,但人口密度高、岔路多、坡度大,场景复杂。Waymo 在这里投放的车队规模比萝卜快跑稍大,达到800辆,日均订单约8800单,超过萝卜快跑的3500单。
但旧金山仍处于高成本、离盈利尚远的阶段。Waymo自行计算过,其单车成本15-20万美元,平均每单里程9英里,收费达到32美元时才能实现盈亏平衡,折合每公里2.2美元,远超当前的实际收费。
相比而言,萝卜快跑在武汉推出的第六代无人租出车整车价格降到20.46 万元人民币,算上车辆折旧、付给远程安全员的工资、电费、保险、维保、停车费用之后,单车日均运营成本约为250 元,每公里只需收费 1.0-1.2 元人民币就能实现盈亏平衡。
除了监管者的态度,还有一个与人相关的变量,将深刻影响Robotaxi驶向盈利的速度,那就是各家企业对商业模式的选择。
目前无论在中美,自营仍是主流商业模式,即Robotaxi公司无论是自建叫车应用(如Waymo One)还是与第三方叫车平台(如高德地图)合作,都自己拥有车队产权,远程安全员的雇佣管理、车辆充电、维保、客服也全部由自营团队完成。自营模式的优势是全流程可控,硬件、算法、运维数据实现闭环,服务标准统一,但劣势在于资产很重,造车与运营成本都十分高昂。
越来越多的中国Robotaxi公司在走向海外时尝试“由重转轻”,一条重要路径是与全球最大出行平台Uber合作,将海外车队交给Uber运营,自己则可以专注于技术与软件,依托后者的全球网络快速部署到更多海外市场。
文远知行2024年底就与Uber在阿布扎比展开服务。Uber买下50辆文远知行与吉利远程合作生产的Robotaxi——GXR,并负责这支车队在阿布扎比的运营。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文远知行从Uber获取三份收入:卖车费、软件服务费和订单收入分成。最近双方联合宣布,未来5年将额外落地15 座国际城市。
小马智行最近宣布将在今年下半年接入Uber,在中东率先落地并逐步推广至其他国际市场。7月,萝卜快跑宣布将其数千辆第六代车接入Uber,今年年底率先在亚洲和中东地区推出服务。
这意味着在中美之外,更多全球城市正在加入“Robotaxi盈利第一城”的角逐,各个城市监管者的态度、各家企业选择的商业模式,正在成为这场角逐中的两大重要变量。
■
中美无人驾驶竞逐赛中,中国又增加一块练兵场——上海。
7月26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上海正式发放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百度旗下萝卜快跑等八家企业获得牌照,可以在金桥、花木、世博、浦东国际机场等浦东新区重要功能片区,提供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
两天后,上海方面又表示,将争取在年内实现浦东新区全域开放,同时推动奉贤、闵行等区域开放。该市还制定目标:到2027年时,成为全球自动驾驶的领先玩家,L4自动驾驶车运送乘客超600万人次,拉货超80万吨,全市Robotaxi商业运营范围扩大至2000平方公里、超5000公里道路。
此举意味着上海终于加入北京、广州、深圳、武汉等中国大城市,允许L4级无人驾驶出租车驶入真正的城市道路并商业化载客运营。与需要驾驶员随时接管方向盘的L2/L3辅助驾驶不同,L4意味着出租车无人驾驶甚至不设方向盘,独立完成接驾,应对复杂路况、安全送达终点。
这也意味着在全球“Robotaxi盈利第一城”的角逐中,上海为中国增添了一块砝码。
与传统出租车一样,Robotaxi的商业部署大多以城市为单位,极少跨城运营。因此,实现“城市级盈利”的那一刻,普遍被视为一家Robotaxi企业的“成人礼”,意味着它跨越了技术、成本、监管、人心四重挑战。
高盛近期发布的一份研报预测,Robotaxi在中国实现“城市级净利润转正” 的时点将会出现在2026 年。其分析师团队指出,上海最新举措印证了其早期观点:一线城市将凭借更高的用户接受度、更强的监管支持和更好的运营效率,最早实现城市级盈利。
此前数年,对Robotaxi产业扩张速度的讨论聚焦于技术升级、成本下降、安全与体验。今年以来,焦点开始发生转移。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制约Robotaxi产业扩张最大的因素已经不再是技术,而变成了人,尤其是监管者。
在《财富》近日于新加坡举办的头脑风暴人工智能大会上,几位自动驾驶领域的资深从业者认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进步已经让Robotaxi的整车制造和运营成本降到足够低,而监管者的态度正在决定这一技术在各地的商业部署速度,后者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和扩张前景。
“技术显然已经足够成熟到可以实现规模化了,但我们在监管上必须与各地政府合作,”文远知行新加坡总经理许开新在论坛上说。
对于全球化步伐迈得比国内同行更快的文远知行而言,上海是它入驻的全球第十座城市。此前它已在北京、广州、南京、苏州、鄂尔多斯、阿布扎比、迪拜、利雅得、苏黎世等9座国内外城市落地。
Robotaxi在各国都还处于强监管的早期商用阶段,企业需要获得政府发放的牌照才能上路运营。运营一般也分两步走:先在封闭的城市片区和路段上做测试,在积累了足够多的里程和数据之后才能展开正式的商业运营。
于是,监管和与产业成熟度就形成了齿轮一般相互咬合的关系:政府牌照早发一步,技术、资本、供应链就能提前半圈;技术快半步,反过来会鼓励政府继续向企业开放路权。
在中国,这对齿轮滚动得最快的城市,当属武汉。
有着深厚的汽车和通信产业基础的武汉早在2022年9就在国内率先发布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试点政策,百度旗下萝卜快跑首批入驻,成为这里的运营主力。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武汉市允许Robotaxi商业运营的区域从最初的13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覆盖大部分主城区的3000平方公里,令这里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运营服务区。萝卜快跑已在武汉投入超600辆全无人车,实现了全天候 7×24接单。
武汉与萝卜快跑相互成就。2024年第二季度,萝卜快跑就宣布在武汉已录得单城 EBITDA 为正,即日常运营收入已经够付所有运营成本,令武汉成为全球最接近Robotaxi单城盈利的城市。
以武汉作为练兵大本营,萝卜快跑已将业务推广至全球15座城市,海外拓展至马来西亚和瑞士,迄今已在全球部署超过1000台无人驾驶汽车,累计行驶里程超过1.7亿公里。今年7月,萝卜快跑重申去年制定的财务目标:在2025年全面进入盈利期,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盈利的自动驾驶商业平台。
因此,武汉市很有可能在今年摘得“Robotaxi盈利第一城”的贵冠。
与武汉相比,北京、广州与上海等其他中国城市稍显保守。
武汉市区对Robotaxi几乎全域开放,车辆可以跨区运营,而其它城市一般将运营限制在一个行政区域内,比如北京的亦庄、广州的南沙区、上海的浦东新区,运营面积只有几十到数百平方公里。
运营范围与规模,会直接影响数据质量与模型的学习速度。在武汉,车辆一天就能跨江、穿巷、应对早晚高峰,遇到的车、人、天气都不一样。数据种类多,算法学得就快。而运营片区受限,模型很容易“背熟”其中的几条路,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逼近城市级商业落地所需的安全冗余。
在另一个Robotaxi大国美国,商业化运营走在最前面的城市是旧金山。这里也是Robotaxi领军企业Waymo的大本营。旧金山核心城区55平方英里,约合140平方公里,远小于武汉,但人口密度高、岔路多、坡度大,场景复杂。Waymo 在这里投放的车队规模比萝卜快跑稍大,达到800辆,日均订单约8800单,超过萝卜快跑的3500单。
但旧金山仍处于高成本、离盈利尚远的阶段。Waymo自行计算过,其单车成本15-20万美元,平均每单里程9英里,收费达到32美元时才能实现盈亏平衡,折合每公里2.2美元,远超当前的实际收费。
相比而言,萝卜快跑在武汉推出的第六代无人租出车整车价格降到20.46 万元人民币,算上车辆折旧、付给远程安全员的工资、电费、保险、维保、停车费用之后,单车日均运营成本约为250 元,每公里只需收费 1.0-1.2 元人民币就能实现盈亏平衡。
除了监管者的态度,还有一个与人相关的变量,将深刻影响Robotaxi驶向盈利的速度,那就是各家企业对商业模式的选择。
目前无论在中美,自营仍是主流商业模式,即Robotaxi公司无论是自建叫车应用(如Waymo One)还是与第三方叫车平台(如高德地图)合作,都自己拥有车队产权,远程安全员的雇佣管理、车辆充电、维保、客服也全部由自营团队完成。自营模式的优势是全流程可控,硬件、算法、运维数据实现闭环,服务标准统一,但劣势在于资产很重,造车与运营成本都十分高昂。
越来越多的中国Robotaxi公司在走向海外时尝试“由重转轻”,一条重要路径是与全球最大出行平台Uber合作,将海外车队交给Uber运营,自己则可以专注于技术与软件,依托后者的全球网络快速部署到更多海外市场。
文远知行2024年底就与Uber在阿布扎比展开服务。Uber买下50辆文远知行与吉利远程合作生产的Robotaxi——GXR,并负责这支车队在阿布扎比的运营。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文远知行从Uber获取三份收入:卖车费、软件服务费和订单收入分成。最近双方联合宣布,未来5年将额外落地15 座国际城市。
小马智行最近宣布将在今年下半年接入Uber,在中东率先落地并逐步推广至其他国际市场。7月,萝卜快跑宣布将其数千辆第六代车接入Uber,今年年底率先在亚洲和中东地区推出服务。
这意味着在中美之外,更多全球城市正在加入“Robotaxi盈利第一城”的角逐,各个城市监管者的态度、各家企业选择的商业模式,正在成为这场角逐中的两大重要变量。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特别报道
OR
+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