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7-30 07:56
商业与经济

3600元的生育补贴:重要的一步

徐瑾:钱在哪里,心就在哪里。3600元的生育补贴,是公共政策的进步。政府对民间任何补贴都应支持。补贴生育是一小步,但姿态意义更加重大。
生育人口减少是福还是祸?这两位经济学家指出隐患
徐瑾



传闻已久的“靴子”终于落地。

最新的生育补贴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适用,从202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3岁以下婴幼儿,无论是一孩、二孩还是三孩,每个孩子每个月有300补贴元。补贴会一直发到孩子满3周岁,对于此前出生但还未满3周岁的孩子,也可以按月申领。

对于这一政策,关注不少。对人口的重视,终于迈出艰难一步,从罚钱到发钱,这是一个时代的转变。

一年3600元,你愿意生孩子吗?

新的补贴政策一年是3600人民币,领满的话满打满算10800元。

为了这笔钱,你觉得多少人会生孩子?从社交媒体的反应来说,并不多。有人调侃,别为了区区3600元的“巨款”去冒险,也有人调侃说送房子才生。确实,孩子实在太贵了,甚至可能是当下最大的奢侈品。

养育孩子的开支,不同统计报告有不同成本。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中国家庭(港澳台未纳入统计),0-17岁孩子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上海、北京、浙江为养娃成本最高的三大地区,分别为101万、93.6万、85.5万,其他城市大几十万总是有的。如此算来,在中国养育孩子的成本大约是家庭年收入的6倍多,而美国和日本大概是4倍多一点。像澳大利亚、法国、瑞典这些国家,成本则相对较低,基本在2到3倍左右。

当然,对于孩子的成本,见仁见智,毕竟富养穷养都可以,下限和上限都很高。更重要的是,上述成本只是孩子的抚养成本,没有考虑继续读书与婚恋的成本,而在当下的环境下这些开支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父母支持。

任何决策都是经济学决策。很显然,当下生育率之所以低,核心在于女性的生育意愿受到高昂的生育成本抑制。很多人只看到养育孩子的支出,却没有看到隐性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

从经济学上说,养育这个决策,应该计算机会成本,尤其是妈妈的机会成本。非洲一个谚语说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举全村之力,在中国养育一个孩子则往往需要全家之力,不少情况下都需要长辈的帮助。甚至有调研表示,比起丈夫的支持,妻子是否愿意生育更取决于公婆的育儿参与度。如果借助育儿嫂,哪怕在二三线,每个月开支将在税后八千甚至更多,这是很多职场女性自己也无法拿到的薪酬。

除了直接成本外,还有机会成本。生养一个孩子,起码耽搁一年,工作方面连带损失怎么也有个两三年。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下,哪怕很多职场妈妈有丰厚的生育津贴,生孩子对他们经济没有太大压力,但考虑时间精力以及发展,她们也很难义无反顾投入生育。我一个在外企工作的熟人,职场环境宽松,还可以享受高达几十万的生育津贴,哪怕如此,她对于生育也毫无兴趣,说“我怎么能为一碟醋的便宜,去买一盘饺子”。

对于区区300元生育补贴,一般人可能觉得一线城市的人不会看上,甚至二三线也难,但是农村人口可能会考虑。但是实际情况未必。我时常和小区的钟点工阿姨聊天,他们基本来自农村,也很关心补贴,甚至也希望赶上生育的末班车。但是他们一听补贴直到三岁,就撇撇嘴走开了,很多人以为会补贴到十八岁。三年对比十八年,这笔钱哪怕对他们,也是杯水车薪,算不过账。

在2021年,三胎放开热议时,我曾经在公众号「重要的是经济」发起一个投票,问三胎放开,软阶层是否考虑,投票人数 3833人,只有6%的人表示“看政策福利,有些动心”,而表示“压力太大,基本不考虑”有3343票,占87%,剩下的大7%的人表示没想好。今天,我做了一个新的小范围调研,3岁前每年3600的补贴,对你生育计划有影响吗,表示很大的约为6%,有一些有11%,基本没有占比是83%。

可见,要撬动生孩子,一年3600元真的不够。但是,这不能抹杀3600元的意义——因为这是政府第一次拿出真金白银,来鼓励生育。如同孩子费尽全力,才蹒跚走出第一步,未来的迈出更多步伐会更容易。

从罚钱到发钱

曾经何时,中国人多是共识,控制人口是绝对的政治正确。

彼时,多生孩子就是原罪,甚至在入学、考公、落户、提拔等方面是一票否决。这些时代并不遥远,稍微经历过的人都能感到每一步生育放开的艰难,都是在不断地争取之下取得。

所谓社会抚养费,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超生罚款”,迟至1992年才改名。90年代著名小品《超生游击队》中,黄宏和宋丹丹扮演的角色已经为了三个孩子被罚款得家徒四壁,就为了躲避第四个孩子的罚款,不得不四处鼠窜,“孩的妈,我有时候也想回去。可回了村咋整啊?小打小二小三把家里的东西都罚的差不多了,剩个小四罚啥呀?”

哪怕在几年前政策松动的时候,社会抚养费还是一个悬在一些二胎三胎家庭心上的一把大刀,不知到什么时候要被上门征收。直到2021年7月20日,官方才彻底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将入户、入学、入职等与个人生育情况全面脱钩。

就在不久的十年前,即使人口普查已经揭示人口增长年年下降,不少财经大咖还在论证计划生育政策合理。讥讽的是,如今他们中不少人又摇身一变,变为催生大军,令人齿冷。

人口是长周期变量,变化速度慢,但劲道巨大。政策转变如此之慢,民众思维又如此从众,在反复拉扯中,是无数人的苦难与代价。

最近两年, 中国孩子少才逐渐成为共识,甚至有企业家学者说,中国什么都不缺,就缺孩子。如果从人口稳定的角度来看,总和出生率应该维持2.1左右。当前,中国总和生育率约1.05,在人口超1亿的国家中排名最低。比邻的韩国,总和生育率只有0.81,全球最低。不过,在上海北京一些老城区,出生率已经比韩国更低。

孩子危机是全球性危机,全球平均总和生育率从1990年的3.3降至2024年的2.3。在本世纪中叶,人口危机将会凸显。

面对生育危机,补贴虽然无奈,却不得不做。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削减了很多开支,但是也给新生儿开出更大支票。


很多人,包含我在徐瑾经济人专栏,都论证过生育补贴的局限,因为如前所述,补贴力度不够,难有成效。有人戏称,你买一辆新能源汽车,补贴8万元,你生一个孩子,补贴1万元。即使如此,生育越来越低的情况下,补贴不应缺席。

孩子在哪里,希望就在哪里

孩子不是家长的个人财产,而是社会和文明的希望所在。在韩国,韩国政府不断加大补贴,2024年推出 "从出生到7岁" 补贴计划,每个孩子累计可获得2960万韩元(约16万人民币),有的地方甚至补贴超过50万人民币。这些政策其确实开始体现出效果,25年一季度韩国新生儿数量创下近44年最高增速。

不知道你没有注意到,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东亚社会占据绝大多数。这不是巧合,也不是文化因素可以解释,我认为更体现了资源分配中,普通民众地位低下,牛马以低生育率作为沉默抵制。

孩子在哪里,消费就在哪里,希望在哪来,未来就在哪里。只有拥有孩子,才代表着文明的延续。当然,你可以说未来硅基生物会取代碳基生物,但是中期可能还是以人类为主。

支持鼓励生育,不仅仅是为了支持鼓励生孩子这件事,对于公共政策对民间的一切反哺,都应该大力支持。生育补贴虽然只是一小步,却是公共政策的一大步。任何政府对于民间的任何补贴,都应该支持。从三岁幼儿开始,到更多年龄段孩子,再到成年人,我们呼唤政府出台更多补贴政策。这不仅事关生孩子的人,也事关不生孩子的人。生育应该补贴,生育之外的事情也应该支持。毕竟,政府从民间取之太多,有所回哺也是应当。

这次国内补贴可以说迈出实质性一步,首次以现金直补形式面向全国育儿家庭的政策——在我的记忆中,中央财政拿出现金针对个体进行普惠性的国民补贴,这几乎是是破天荒的事。以前当然有很多补贴,但往往都是特定行业人群,比如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农业贫困人口等。

情感博主常常说,在亲密关系中,钱在哪里,感情就在那里。国家政策同样如此,钱花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补贴生育是一小步,但姿态的意义更加重大。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生育人口减少是福还是祸?这两位经济学家指出隐患
2025-07-30 07:56
商业与经济

3600元的生育补贴:重要的一步

徐瑾:钱在哪里,心就在哪里。3600元的生育补贴,是公共政策的进步。政府对民间任何补贴都应支持。补贴生育是一小步,但姿态意义更加重大。
广告
OR
+
徐瑾



传闻已久的“靴子”终于落地。

最新的生育补贴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适用,从202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3岁以下婴幼儿,无论是一孩、二孩还是三孩,每个孩子每个月有300补贴元。补贴会一直发到孩子满3周岁,对于此前出生但还未满3周岁的孩子,也可以按月申领。

对于这一政策,关注不少。对人口的重视,终于迈出艰难一步,从罚钱到发钱,这是一个时代的转变。

一年3600元,你愿意生孩子吗?

新的补贴政策一年是3600人民币,领满的话满打满算10800元。

为了这笔钱,你觉得多少人会生孩子?从社交媒体的反应来说,并不多。有人调侃,别为了区区3600元的“巨款”去冒险,也有人调侃说送房子才生。确实,孩子实在太贵了,甚至可能是当下最大的奢侈品。

养育孩子的开支,不同统计报告有不同成本。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中国家庭(港澳台未纳入统计),0-17岁孩子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上海、北京、浙江为养娃成本最高的三大地区,分别为101万、93.6万、85.5万,其他城市大几十万总是有的。如此算来,在中国养育孩子的成本大约是家庭年收入的6倍多,而美国和日本大概是4倍多一点。像澳大利亚、法国、瑞典这些国家,成本则相对较低,基本在2到3倍左右。

当然,对于孩子的成本,见仁见智,毕竟富养穷养都可以,下限和上限都很高。更重要的是,上述成本只是孩子的抚养成本,没有考虑继续读书与婚恋的成本,而在当下的环境下这些开支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父母支持。

任何决策都是经济学决策。很显然,当下生育率之所以低,核心在于女性的生育意愿受到高昂的生育成本抑制。很多人只看到养育孩子的支出,却没有看到隐性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

从经济学上说,养育这个决策,应该计算机会成本,尤其是妈妈的机会成本。非洲一个谚语说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举全村之力,在中国养育一个孩子则往往需要全家之力,不少情况下都需要长辈的帮助。甚至有调研表示,比起丈夫的支持,妻子是否愿意生育更取决于公婆的育儿参与度。如果借助育儿嫂,哪怕在二三线,每个月开支将在税后八千甚至更多,这是很多职场女性自己也无法拿到的薪酬。

除了直接成本外,还有机会成本。生养一个孩子,起码耽搁一年,工作方面连带损失怎么也有个两三年。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下,哪怕很多职场妈妈有丰厚的生育津贴,生孩子对他们经济没有太大压力,但考虑时间精力以及发展,她们也很难义无反顾投入生育。我一个在外企工作的熟人,职场环境宽松,还可以享受高达几十万的生育津贴,哪怕如此,她对于生育也毫无兴趣,说“我怎么能为一碟醋的便宜,去买一盘饺子”。

对于区区300元生育补贴,一般人可能觉得一线城市的人不会看上,甚至二三线也难,但是农村人口可能会考虑。但是实际情况未必。我时常和小区的钟点工阿姨聊天,他们基本来自农村,也很关心补贴,甚至也希望赶上生育的末班车。但是他们一听补贴直到三岁,就撇撇嘴走开了,很多人以为会补贴到十八岁。三年对比十八年,这笔钱哪怕对他们,也是杯水车薪,算不过账。

在2021年,三胎放开热议时,我曾经在公众号「重要的是经济」发起一个投票,问三胎放开,软阶层是否考虑,投票人数 3833人,只有6%的人表示“看政策福利,有些动心”,而表示“压力太大,基本不考虑”有3343票,占87%,剩下的大7%的人表示没想好。今天,我做了一个新的小范围调研,3岁前每年3600的补贴,对你生育计划有影响吗,表示很大的约为6%,有一些有11%,基本没有占比是83%。

可见,要撬动生孩子,一年3600元真的不够。但是,这不能抹杀3600元的意义——因为这是政府第一次拿出真金白银,来鼓励生育。如同孩子费尽全力,才蹒跚走出第一步,未来的迈出更多步伐会更容易。

从罚钱到发钱

曾经何时,中国人多是共识,控制人口是绝对的政治正确。

彼时,多生孩子就是原罪,甚至在入学、考公、落户、提拔等方面是一票否决。这些时代并不遥远,稍微经历过的人都能感到每一步生育放开的艰难,都是在不断地争取之下取得。

所谓社会抚养费,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超生罚款”,迟至1992年才改名。90年代著名小品《超生游击队》中,黄宏和宋丹丹扮演的角色已经为了三个孩子被罚款得家徒四壁,就为了躲避第四个孩子的罚款,不得不四处鼠窜,“孩的妈,我有时候也想回去。可回了村咋整啊?小打小二小三把家里的东西都罚的差不多了,剩个小四罚啥呀?”

哪怕在几年前政策松动的时候,社会抚养费还是一个悬在一些二胎三胎家庭心上的一把大刀,不知到什么时候要被上门征收。直到2021年7月20日,官方才彻底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将入户、入学、入职等与个人生育情况全面脱钩。

就在不久的十年前,即使人口普查已经揭示人口增长年年下降,不少财经大咖还在论证计划生育政策合理。讥讽的是,如今他们中不少人又摇身一变,变为催生大军,令人齿冷。

人口是长周期变量,变化速度慢,但劲道巨大。政策转变如此之慢,民众思维又如此从众,在反复拉扯中,是无数人的苦难与代价。

最近两年, 中国孩子少才逐渐成为共识,甚至有企业家学者说,中国什么都不缺,就缺孩子。如果从人口稳定的角度来看,总和出生率应该维持2.1左右。当前,中国总和生育率约1.05,在人口超1亿的国家中排名最低。比邻的韩国,总和生育率只有0.81,全球最低。不过,在上海北京一些老城区,出生率已经比韩国更低。

孩子危机是全球性危机,全球平均总和生育率从1990年的3.3降至2024年的2.3。在本世纪中叶,人口危机将会凸显。

面对生育危机,补贴虽然无奈,却不得不做。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削减了很多开支,但是也给新生儿开出更大支票。


很多人,包含我在徐瑾经济人专栏,都论证过生育补贴的局限,因为如前所述,补贴力度不够,难有成效。有人戏称,你买一辆新能源汽车,补贴8万元,你生一个孩子,补贴1万元。即使如此,生育越来越低的情况下,补贴不应缺席。

孩子在哪里,希望就在哪里

孩子不是家长的个人财产,而是社会和文明的希望所在。在韩国,韩国政府不断加大补贴,2024年推出 "从出生到7岁" 补贴计划,每个孩子累计可获得2960万韩元(约16万人民币),有的地方甚至补贴超过50万人民币。这些政策其确实开始体现出效果,25年一季度韩国新生儿数量创下近44年最高增速。

不知道你没有注意到,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东亚社会占据绝大多数。这不是巧合,也不是文化因素可以解释,我认为更体现了资源分配中,普通民众地位低下,牛马以低生育率作为沉默抵制。

孩子在哪里,消费就在哪里,希望在哪来,未来就在哪里。只有拥有孩子,才代表着文明的延续。当然,你可以说未来硅基生物会取代碳基生物,但是中期可能还是以人类为主。

支持鼓励生育,不仅仅是为了支持鼓励生孩子这件事,对于公共政策对民间的一切反哺,都应该大力支持。生育补贴虽然只是一小步,却是公共政策的一大步。任何政府对于民间的任何补贴,都应该支持。从三岁幼儿开始,到更多年龄段孩子,再到成年人,我们呼唤政府出台更多补贴政策。这不仅事关生孩子的人,也事关不生孩子的人。生育应该补贴,生育之外的事情也应该支持。毕竟,政府从民间取之太多,有所回哺也是应当。

这次国内补贴可以说迈出实质性一步,首次以现金直补形式面向全国育儿家庭的政策——在我的记忆中,中央财政拿出现金针对个体进行普惠性的国民补贴,这几乎是是破天荒的事。以前当然有很多补贴,但往往都是特定行业人群,比如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农业贫困人口等。

情感博主常常说,在亲密关系中,钱在哪里,感情就在那里。国家政策同样如此,钱花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补贴生育是一小步,但姿态的意义更加重大。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