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3 12:45
商业与经济
今天,看病买药为什么变得更简单了?+ 查看更多
今天,看病买药为什么变得更简单了?
+ 查看更多
当美团把最难普及的医疗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限向用户拉近,用户所感受到的24小时即时送药,背后到底是什么?
包雯贝
■
很多人已经忘了三年前的冬天,一场买药的竞赛。但很多骑手还记得。
一个骑手说,遇到催得最急的一个订单发生在凌晨。一点刚过,顾客下单了一盒退烧药,没过十分钟,外卖小哥就接到催促信息,几乎一分钟一条。
退烧药的需求激增,全国不少药店门口都贴上了“售罄”的告示,医院的发热门诊里聚集了很多人。这种恼人而不知尽头的寂静,通常是被一声清脆的叮咚打破——
“您有新的美团外卖订单,请及时处理。”十多分钟后,一道黄色走进凌晨的药店,取走药物,跨上电动车,驶入夜幕。
在此之前,美团即时送药的服务已经上线运营了两年。
如果说那些冬天有什么温暖的遗产,在线问诊与即时送药的普及,或许是最重要的之一。
今天,即便是家住县城的用户也会发帖,分享这样一个故事:凌晨两点突然胃痛,打开手机,十几秒钟后,一名还在值夜班的三甲医生在线上做出诊断,十几分后,药品就送到了家门口。
或许你要说,这并非什么进步。
可在更早的2016年深夜,我们更习惯于看到这样的一则新闻:重庆王先生为发烧的女儿买温度计,开车3个小时跑了40多家药店,一无所获。
当美团把最难普及的医疗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限向用户拉近,用户所感受到的24小时即时送药,背后到底是什么?
01:00深夜隐秘故事
通常来说,人们的一天是从清晨开始的。
但对医生来说,新一天的病患从零点的第一秒钟就开始出现,尤其对于入驻线上问诊平台的医生来说,一天中白天和夜晚的间隔变得非常模糊。

一个骑手说,遇到催得最急的一个订单发生在凌晨。一点刚过,顾客下单了一盒退烧药,没过十分钟,外卖小哥就接到催促信息,几乎一分钟一条。
退烧药的需求激增,全国不少药店门口都贴上了“售罄”的告示,医院的发热门诊里聚集了很多人。这种恼人而不知尽头的寂静,通常是被一声清脆的叮咚打破——
“您有新的美团外卖订单,请及时处理。”十多分钟后,一道黄色走进凌晨的药店,取走药物,跨上电动车,驶入夜幕。
在此之前,美团即时送药的服务已经上线运营了两年。
如果说那些冬天有什么温暖的遗产,在线问诊与即时送药的普及,或许是最重要的之一。
今天,即便是家住县城的用户也会发帖,分享这样一个故事:凌晨两点突然胃痛,打开手机,十几秒钟后,一名还在值夜班的三甲医生在线上做出诊断,十几分后,药品就送到了家门口。
或许你要说,这并非什么进步。
可在更早的2016年深夜,我们更习惯于看到这样的一则新闻:重庆王先生为发烧的女儿买温度计,开车3个小时跑了40多家药店,一无所获。
当美团把最难普及的医疗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限向用户拉近,用户所感受到的24小时即时送药,背后到底是什么?
01:00深夜隐秘故事
通常来说,人们的一天是从清晨开始的。
但对医生来说,新一天的病患从零点的第一秒钟就开始出现,尤其对于入驻线上问诊平台的医生来说,一天中白天和夜晚的间隔变得非常模糊。

八月初某天的凌晨一点,呼吸内科医生徐圣杰听到一声通知提示音。
接诊平台那头的病患,位于南半球的新西兰。这是一则跨越太平洋的问诊——南半球正值冬季,留学生李晓悦刚刚落地,奥克兰的湿冷天气让她头昏脑胀,嗓子像咽下刀片一样疼。
出国前,晓悦的妈妈给她准备了半个行李箱的常见药。但到了要用药的时候,李晓悦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该吃什么药。初来乍到,去当地的医院不太现实,出于在国内生活时养成的习惯,李晓悦鬼使神差打开了美团买药线上问诊,“完全忘了自己在新西兰”。
电话那头,徐圣杰接起视频问诊,指导李晓悦翻遍了半个行李箱的药品,制定了一版用药方案,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挂掉电话后,李晓悦有些恍惚,这里明明距中国一万公里,“感觉却仿佛还在家门口一样”。
物理时空的打破,只需一根网线。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关欣也是美团线上医生的一员,她说:“接入线上问诊两年多,2/3的订单都来自外地。”鲜有人知的是,美团上目前已入驻1.5万名来自全国各地三甲医院的医生,每年服务的像李晓悦这样的患者,已经达到上千万。
很多脆弱、痛苦的时刻都被折叠进了深夜。三甲医院精神科的医生赵行,曾接到一通来自湖边的问诊。电话那头,失恋的女孩放声大哭,觉得生活已失去色彩。
赵行敏锐察觉到,女孩存在轻生的可能。他不动声色地和女孩文字沟通,同时联络平台的24小时值班团队,请他们帮忙甄别信息、联系警方。原本30分钟的问诊时长,变成了将近三个小时。直到女孩安全到家的消息传来,赵行才松了口气。
等候在深夜里的除了线上问诊平台的医生,还有无数随时准备奔跑进黑夜的驻店骑手们。
凌晨一点,辽宁锦州,骑手王占平已经在营房药店驻守了一个小时。夜色越深,他越精神。经验告诉他,3点到6点的下半夜,外卖订单最多,也是最忙的时候。
锦州营盘药店是当地第一个夜间上线驻店骑手的药店。2023年,营盘药房加入美团买药发起的“小黄灯”计划,新开了5家24小时门店。单量增多后,平台运营人和当地配送站点沟通,给这家药店配了专职驻店骑手。王占平就是营盘药房5位驻店的美团骑手之一。
他白天不送餐,只跑晚高峰和夜间。从傍晚5点到凌晨,中间休息两个小时,接着就会在营盘药房的店门口等着,有单就去送,送完返回店里,“节省了到店取药的时间,配送时间比白天能缩短一半,这就是驻店的好处”。
08:00不让药缺货
比起更多医生可以接力实现24小时在线,药品要实现平稳供给,远比想象中更难。
当人们买药的需求,不仅处于焦灼之中,更重要的是,同一时刻,往往有无数人正在被同样的流行病困扰。
李林在上海做了五年的美团骑手。在他的印象中,每次到流感暴发的季节,就是任务最多的时候。最近一次的忙碌时刻出现在今年1月,当时,很多人都患上了流感,中国疾控中心也曾发布数据,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99%以上为甲流。
这些瞬时爆发的订单和需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药店往往不会为这些不确定的需求储备太多药品,这就意味着,早于用户的需求爆发前观察到趋势,并迅速协调药店临时备货,才能抚平用户的焦虑。
在李林的印象里,年初他所在的上海地区,完全没有出现缺货的情况,取药的药店“(虽然)走的量都很大,但没到需要囤和抢的地步”。
王勋向我们解释了“用户之所以感受不到缺货”,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王勋是美团买药快递电商的员工。去年底,他发现美团买药健康指数突然发出预警:多地甲流指数异常上涨。有一周,来自北京的甲流用药需求上涨了46%,上海上涨了195%,广州则上涨了267%。
美团判断,药品需求即将激增,多地可能会出现临时性短缺。王勋开始迅速联系厂家、发动商家找药。目标只有一个,保证供给,让急需用药的用户无需恐慌,“无论是30分钟就能送到的外卖,还是次日可达的快递电商,美团买药都有货”。
疫情期间爆火的“居家快检”和线上问诊等服务,帮助美团建立了数据预警的能力。当上海的一名患者开始感受到不适,在美团上搜索症状、问诊或下单居家检测时,和他一样的患者行为开始被收集记录,传递给药店、医院和厂商,以做好需求爆发的应对。
除了需求的短时激增,多数药品属于标准的“长尾商品”,即每一种药只能面向一部分人群。一家位于社区内的药房,不会为了社区内可能只有1个罕见病人所需的药而储备库存,更不会冒险引入还在市场早期的创新药。
今年2月,失眠患者李青听说一种睡眠药“效果很好”,翻译过来叫“莱博雷生”。此前,抗失眠药在我国大多被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受到严格管控,莱博雷生也并没有在国内发售。
事情不久后有了转机。5月27日,莱博雷生在国内获批。之后,李青一直等待着莱博雷生的上市。到了8月6日,李青发现这款新药在美团医药电商平台首发上线,她也第一时间下了单。
虽然有了购买渠道,但王勋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很多患者在自发“拼单买药”。原来,购买一盒莱博雷生要花500元左右,再加上新药效果不明,多数患者不敢轻易尝试购买。那些对失眠药只有短期需求的用户,买上一整盒也不划算。
弄清楚用户顾虑后,王勋和团队一起琢磨售卖策略,思来想去,决定尝试拆零服务。如今,消费者已经可以用不超过100元的价格,买到散装的抗失眠创新药莱博雷生。美团买药同时建议厂家推出小包装,不久后,消费者或许能买到7片一盒的新规格。
新药上市,使用者从试用到接受,一般都需要一段时间。如果缺少用户的真实反馈,从试用到反馈研发调整,往往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
患有糖尿病的刘娜发了一个帖子,询问大家:有朋友打了新版的替尔吗?什么感觉?“替尔”即降糖减重药替尔泊肽,需要以针剂形式注射。
近日厂家刚刚更换包装,取消了原本自带的隐藏式针头,由药房自行配备针头。群里清一色地都在问:疼不疼?
为了减少用户对打针的恐惧,王勋说,美团医药团队买了市面上20多种针头产品,回来一一试用,最终选出一款痛感最小的针头,还在购买页面上标注出疼痛十大等级,方便患者对照:“打针的痛感就相当于揪头发,比蚊子叮稍微疼一点点。”
其实,像莱博雷生、替尔泊肽等新药获批后,都在美团第一时间首发。让更多好药触手可及,是美团买药战略的一部分。
从去年以来,已陆续有7款新药在美团首发,包括美欧品(兴齐硫酸阿托品0.01%滴眼液)、诺和盈(司美格鲁肽)、诺和忻(司美格鲁肽)、穆峰达(替尔泊肽)、信尔美(玛仕度肽)、优乐思(多替诺雷),达卫可(莱博雷生)等,涵盖GLP-1、近视、痛风、抗失眠等领域。
这些新药首发,也离不开王勋和同事们的努力。“我们一直在关注国内获批的新药,并追踪它们在国内外临床试验的结果,从中挑选出有价值的新药。”王勋说。
15:00你的订单已开始配送
家中常备基础药品已经成了常识。尤其是不止一位家庭成员需要和慢性病长期作战时,不少药品更需 要时常储备,定期关注有效期限,及时更新。
过去,备齐药品往往需要跑好几次医院或药店,但如今,在线上都可以一站式解决。
李林至今还记得,疫情期间,不少常见药品跨越大半个城市才能买到。一般来说,药品的配送范围大多是3-5公里,超出范围就无法进行配送。可疫情期间,跨省运输受限,本地用药量又大,很多家庭难以在配送范围内凑齐药物。
2022年4月,家住上海浦西的李琪,想把一些药品送给几个区以外的父亲,那是保证父亲心脏安全运转的救命药。那时,父亲正好赶上了工厂封控生产,人出不来,随身带的药眼看着就要见底了,李琪必须得行动起来。她打了居委会的电话,还叫了跑腿服务,都无法成功运出药物,无奈之下拨通了美团跑腿客服的电话。
客服王佳接起了电话。当时,美团刚刚推出了应急帮手服务,王佳赶紧在帮手群里询问能跨区送货的人,最终通过一名志愿司机,成功把药送到了李琪父亲手中。
李林当时也在应急帮手群里。他记得,这一案例成功后,大家都意识到原本3-5公里的药品搜索范围很难应对紧急情况,随后,平台在一周左右就上线了“全城找药”功能,将药品搜索范围扩大到全市16区。针对远距离订单,下单成功后会唤起“跑腿服务”,帮忙取送药品。
那段时间,李林也会接跑腿服务,他记得经常发生的一幕是,用户在一个区的药店凑齐药品,他取了以后可能要跨两个区送到用户手里,“跑十几公里是常有的事”。
“全城找药”服务上线后迅速扩展,到2022年底迅速登陆了15个城市,完成了将近9万个远距离找药订单。直到今天,这个服务仍在正常使用。
特殊时期,不止外卖服务范围在扩大,电商的时效也要缩短,“让药越快到越好”。王勋介绍,一般来说药企给自营电商发货,从经销商出库到自营仓收拾、打包和上架,平均时间要花上3-4天。可一旦用药需求暴发,这么多天根本来不及。
为了尽可能节省时间,王勋和团队曾经直接跨城开车,跑到经销商仓库前蹲守。品牌商的货一运到就立刻扫码入库,团队的人再把货搬上车运输至自营仓,这么一套流程下来,“最快的一批货只花了8个小时就完成了上架”。
疫情时,用药需求量大,且集中在治疗感冒、发烧的药物。这几年,李林发现送的药品也发生了变化,渐渐多了一些治疗慢性病的原研药。
家住某二线城市的郑菲菲,她的父亲因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需要长时间服用立普妥。可这两年,家附近的医院里开不出立普妥,郑菲菲一下子不知道该去哪里买到相同的药。有朋友告诉她,在美团买药上就能搜索到售卖原研药的门店,一些进口药也没有因为关税涨价。
多数人只看到疫情是互联网买药的催化剂,却忽略了五年间,互联网医疗在中国的覆盖面之广、消费升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不只是随时随地买到常用药,还要“买药更划算”(医保上网),还要买到创新药,甚至有了“从药到医”等更高级的需求。
在美团上,还有一类配送正在高频发生。多数来自独居的打工人和一家之主,着急为自己或者家人确认到底“中了什么毒”。2023年,美团开设居家快检业务,从最开始仅仅提供呼吸道病原体检测,到现在更多即时、高隐私性的检测试纸开始被送往用户,从下单、采样到出结果,3小时内就能被完成。
更全面和严肃的检测需求,则被更多优质的线下体检机构满足。无论是三甲公立医院的体检套餐还是私立医院的孕前检查,越来越多的体检服务被搬到线上,更多人开始用一个手机App为自己的健康长远打算。
每到年末冷空气携带病毒来袭,呼叫小哥上门检测,再下单一盒药,成了更多互联网原住民用户的“治疗”路径。2024年11月开始,美团平台用户购买原研药产品的订单量逐月增长。这些原研药中,既有阶段性需求较高的呼吸道疾病特效药“速福达”,还有慢病用药及季节性家庭常用药。去年,居家快检订单在美团上同比增长了473%。
23:00为治愈托底的人
工作会有明显的休息分界线,但生病不会。
为了接住用户突如其来的用药需求,商家和骑手已经习惯了随时待命。
短暂休息了两个小时后,王占平守在了营房药店旁,准备接单。这几天不算忙碌,平时药店每晚大概接10单左右,等到节假日,订单量可能就要翻倍了。他记得,去年十一,夜里最多接了20多单,超过六成都送往了酒店。
不止东部县城居民可以深夜买药,美团买药小黄灯还点亮了大西北。赵远帆负责在新疆开拓24小时药店。在偏远地区的开店之路并不容易,当地店员不会普通话,医院也不是24小时值班,很多药店不愿意尝试,觉得深夜订单少。
为了说服当地药店加入“24小时药店计划”,赵远帆决定为商户增加运力,还申请了佣金减免等一系列政策。终于在2023年11月,新疆送出了美团买药深夜的第一单。药品甚至早于餐食,成为当地第一个在美团24小时经营的类目。
赵远帆甚至发现,“(偏远地区)夜间购药的需求其实比一、二线城市更大”。
此前,药店深夜不开张主要是因为成本。2016年,重庆王先生横跨三区未能买到温度计,记者走访了全市70多家药店,一家药房老板直言,24小时服务一个月“至少亏2000块钱”。
但在新疆,商家的收入反而变多了。赵远帆详细算过,和田这家药店一晚上仅在美团就多出二十几单,客单价比白天高,扣除商户夜间值班多出的成本,算下来一个月多出几千元的利润。
“小黄灯”数量还在迅速增加。截至目前,美团买药常态运营的24小时线上药店已超1.5万家。从细分的数据来看,2024年,夜间用药订单量同比增长超40%,远高于即时零售大盘的增长速度。
让有需要的人买到药,还只是第一步。要想解决更多人“看病难”的问题,还得算上一笔成本账,让有需要的人买得起药。
住在北京的林援,就曾被买药的巨额支出吓退过。她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集中购置一批药品,包括给父母买的老年钙片,给自己囤的维生素,还得再买点感冒、发烧的常用药,每次买药都要花上将近1000元。
原本,林援不会在意这笔支出,可去年,她被公司裁员了,收入断崖式降到了0。没有了进项,生活里以千元为单位的支出,都变成了压力。有一天深夜11点,林援意外发现美团买药的界面里有“医保个账”的选项,想买的药全都能走医保,“一下省下来1000多元”。
对于用户来说,美团开通线上买药医保个帐支付的服务,仿佛打通了治愈的最后一公里,很多此前因为不能用医保而放弃线上买药的人,终于能够安心体验这项触手可及的服务。而对于商家来说,原本不太容易接受的医保上网,也变得不再那么可怕。
去年7月,深圳地区的线上药店开始试点开通医保支付,很多商家刚开始非常抗拒,总是担心收入可能会比以前少。可试点后发现,开通医保支付的商家订单量反而多了起来。
据深圳坪山某医保定点药店数据,开通线上医保结算服务后,该店线上日均单量环比增长了20倍,医保订单占其中1/5,商家入口曝光人数对比上线前后提升超过6倍,线上订单量所在地区排序从第8名升至第2名,“旁边的好几家店也都开始搞(医保支付)了”。
被改变的24小时,和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
一天24小时,每时每刻,都有人可能被疾病困扰。
但不同的是,如今不论什么时刻,被疾病困扰后的几分钟内,都能找到医生及时诊断和减轻痛苦,半小时内,都能拿到药品。
相比于白天跑外卖送餐,王占平更喜欢夜里送药。原因很简单:强烈的被需要感。曾有一位妈妈给小孩买治拉肚子的药,药品送到后,妈妈对王占平接连说了好几声“太感谢了,多亏了你”。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深夜的奔波非常值得。
与日俱增的不止有成就感,还有实打实的收入。王占平当了8年骑手,如今一个月到手6000到8000,是锦州当地平均工资的2倍。
王占平的奔波背后,3亿人的生活正发生改变。《2020夜间用药行业研究报告》显示,近一年有9成受访者遇到过夜间急需用药却买不到的情况,61%的人只能忍着等到第二天。而今已有超过3亿人使用过美团买药,24小时药店城市覆盖率增长近2倍,小黄灯服务版图点亮1600多个县城,西藏、青海、云南、新疆四地实现零突破。
成为骑手这些年,李林也感受到了变化。从最开始大家都抢不到药,到如今第一时间就能通过外卖抢到新药,“好像真的参与了一个时代变化”。
美团买药,表面上是互联网服务的一种,但对于急需买药的普通人来说,美团让医生、医院、医药,都更加触手可及。
便利,是一种容易被遗忘的变化。回想过去时才会恍然有悟,我们生活所有重要的变化,都绝非朝夕之间轻易可得。需要医生、骑手、商家乃至药厂,都因循着美团这种平台提供的服务场景,同心向前。
可以想见,未来,小黄灯将会点亮更多的地方,线上医保支付也会接入更多城市的更多药店。
最近,广州医保局发文强调,持续推动“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深化应用,继续开展医保药品外配处方业务,有序推进医保线上个账购药扩面工作,进一步提升医保线上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度。
而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再一次起到了连接作用,满足了无数人治病求医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北上广深的医保上网,就是医保扩容的一环。或许,我们可以设想未来,连接将不断伸向更远的地方,不论人在哪里,当身体出现问题,可靠的药品和医疗终将触手可及。
(除王占平、徐圣杰、赵行外,其余讲述者为化名)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包雯贝
■
很多人已经忘了三年前的冬天,一场买药的竞赛。但很多骑手还记得。
一个骑手说,遇到催得最急的一个订单发生在凌晨。一点刚过,顾客下单了一盒退烧药,没过十分钟,外卖小哥就接到催促信息,几乎一分钟一条。
退烧药的需求激增,全国不少药店门口都贴上了“售罄”的告示,医院的发热门诊里聚集了很多人。这种恼人而不知尽头的寂静,通常是被一声清脆的叮咚打破——
“您有新的美团外卖订单,请及时处理。”十多分钟后,一道黄色走进凌晨的药店,取走药物,跨上电动车,驶入夜幕。
在此之前,美团即时送药的服务已经上线运营了两年。
如果说那些冬天有什么温暖的遗产,在线问诊与即时送药的普及,或许是最重要的之一。
今天,即便是家住县城的用户也会发帖,分享这样一个故事:凌晨两点突然胃痛,打开手机,十几秒钟后,一名还在值夜班的三甲医生在线上做出诊断,十几分后,药品就送到了家门口。
或许你要说,这并非什么进步。
可在更早的2016年深夜,我们更习惯于看到这样的一则新闻:重庆王先生为发烧的女儿买温度计,开车3个小时跑了40多家药店,一无所获。
当美团把最难普及的医疗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限向用户拉近,用户所感受到的24小时即时送药,背后到底是什么?
01:00深夜隐秘故事
通常来说,人们的一天是从清晨开始的。
但对医生来说,新一天的病患从零点的第一秒钟就开始出现,尤其对于入驻线上问诊平台的医生来说,一天中白天和夜晚的间隔变得非常模糊。

一个骑手说,遇到催得最急的一个订单发生在凌晨。一点刚过,顾客下单了一盒退烧药,没过十分钟,外卖小哥就接到催促信息,几乎一分钟一条。
退烧药的需求激增,全国不少药店门口都贴上了“售罄”的告示,医院的发热门诊里聚集了很多人。这种恼人而不知尽头的寂静,通常是被一声清脆的叮咚打破——
“您有新的美团外卖订单,请及时处理。”十多分钟后,一道黄色走进凌晨的药店,取走药物,跨上电动车,驶入夜幕。
在此之前,美团即时送药的服务已经上线运营了两年。
如果说那些冬天有什么温暖的遗产,在线问诊与即时送药的普及,或许是最重要的之一。
今天,即便是家住县城的用户也会发帖,分享这样一个故事:凌晨两点突然胃痛,打开手机,十几秒钟后,一名还在值夜班的三甲医生在线上做出诊断,十几分后,药品就送到了家门口。
或许你要说,这并非什么进步。
可在更早的2016年深夜,我们更习惯于看到这样的一则新闻:重庆王先生为发烧的女儿买温度计,开车3个小时跑了40多家药店,一无所获。
当美团把最难普及的医疗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限向用户拉近,用户所感受到的24小时即时送药,背后到底是什么?
01:00深夜隐秘故事
通常来说,人们的一天是从清晨开始的。
但对医生来说,新一天的病患从零点的第一秒钟就开始出现,尤其对于入驻线上问诊平台的医生来说,一天中白天和夜晚的间隔变得非常模糊。

八月初某天的凌晨一点,呼吸内科医生徐圣杰听到一声通知提示音。
接诊平台那头的病患,位于南半球的新西兰。这是一则跨越太平洋的问诊——南半球正值冬季,留学生李晓悦刚刚落地,奥克兰的湿冷天气让她头昏脑胀,嗓子像咽下刀片一样疼。
出国前,晓悦的妈妈给她准备了半个行李箱的常见药。但到了要用药的时候,李晓悦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该吃什么药。初来乍到,去当地的医院不太现实,出于在国内生活时养成的习惯,李晓悦鬼使神差打开了美团买药线上问诊,“完全忘了自己在新西兰”。
电话那头,徐圣杰接起视频问诊,指导李晓悦翻遍了半个行李箱的药品,制定了一版用药方案,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挂掉电话后,李晓悦有些恍惚,这里明明距中国一万公里,“感觉却仿佛还在家门口一样”。
物理时空的打破,只需一根网线。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关欣也是美团线上医生的一员,她说:“接入线上问诊两年多,2/3的订单都来自外地。”鲜有人知的是,美团上目前已入驻1.5万名来自全国各地三甲医院的医生,每年服务的像李晓悦这样的患者,已经达到上千万。
很多脆弱、痛苦的时刻都被折叠进了深夜。三甲医院精神科的医生赵行,曾接到一通来自湖边的问诊。电话那头,失恋的女孩放声大哭,觉得生活已失去色彩。
赵行敏锐察觉到,女孩存在轻生的可能。他不动声色地和女孩文字沟通,同时联络平台的24小时值班团队,请他们帮忙甄别信息、联系警方。原本30分钟的问诊时长,变成了将近三个小时。直到女孩安全到家的消息传来,赵行才松了口气。
等候在深夜里的除了线上问诊平台的医生,还有无数随时准备奔跑进黑夜的驻店骑手们。
凌晨一点,辽宁锦州,骑手王占平已经在营房药店驻守了一个小时。夜色越深,他越精神。经验告诉他,3点到6点的下半夜,外卖订单最多,也是最忙的时候。
锦州营盘药店是当地第一个夜间上线驻店骑手的药店。2023年,营盘药房加入美团买药发起的“小黄灯”计划,新开了5家24小时门店。单量增多后,平台运营人和当地配送站点沟通,给这家药店配了专职驻店骑手。王占平就是营盘药房5位驻店的美团骑手之一。
他白天不送餐,只跑晚高峰和夜间。从傍晚5点到凌晨,中间休息两个小时,接着就会在营盘药房的店门口等着,有单就去送,送完返回店里,“节省了到店取药的时间,配送时间比白天能缩短一半,这就是驻店的好处”。
08:00不让药缺货
比起更多医生可以接力实现24小时在线,药品要实现平稳供给,远比想象中更难。
当人们买药的需求,不仅处于焦灼之中,更重要的是,同一时刻,往往有无数人正在被同样的流行病困扰。
李林在上海做了五年的美团骑手。在他的印象中,每次到流感暴发的季节,就是任务最多的时候。最近一次的忙碌时刻出现在今年1月,当时,很多人都患上了流感,中国疾控中心也曾发布数据,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99%以上为甲流。
这些瞬时爆发的订单和需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药店往往不会为这些不确定的需求储备太多药品,这就意味着,早于用户的需求爆发前观察到趋势,并迅速协调药店临时备货,才能抚平用户的焦虑。
在李林的印象里,年初他所在的上海地区,完全没有出现缺货的情况,取药的药店“(虽然)走的量都很大,但没到需要囤和抢的地步”。
王勋向我们解释了“用户之所以感受不到缺货”,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王勋是美团买药快递电商的员工。去年底,他发现美团买药健康指数突然发出预警:多地甲流指数异常上涨。有一周,来自北京的甲流用药需求上涨了46%,上海上涨了195%,广州则上涨了267%。
美团判断,药品需求即将激增,多地可能会出现临时性短缺。王勋开始迅速联系厂家、发动商家找药。目标只有一个,保证供给,让急需用药的用户无需恐慌,“无论是30分钟就能送到的外卖,还是次日可达的快递电商,美团买药都有货”。
疫情期间爆火的“居家快检”和线上问诊等服务,帮助美团建立了数据预警的能力。当上海的一名患者开始感受到不适,在美团上搜索症状、问诊或下单居家检测时,和他一样的患者行为开始被收集记录,传递给药店、医院和厂商,以做好需求爆发的应对。
除了需求的短时激增,多数药品属于标准的“长尾商品”,即每一种药只能面向一部分人群。一家位于社区内的药房,不会为了社区内可能只有1个罕见病人所需的药而储备库存,更不会冒险引入还在市场早期的创新药。
今年2月,失眠患者李青听说一种睡眠药“效果很好”,翻译过来叫“莱博雷生”。此前,抗失眠药在我国大多被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受到严格管控,莱博雷生也并没有在国内发售。
事情不久后有了转机。5月27日,莱博雷生在国内获批。之后,李青一直等待着莱博雷生的上市。到了8月6日,李青发现这款新药在美团医药电商平台首发上线,她也第一时间下了单。
虽然有了购买渠道,但王勋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很多患者在自发“拼单买药”。原来,购买一盒莱博雷生要花500元左右,再加上新药效果不明,多数患者不敢轻易尝试购买。那些对失眠药只有短期需求的用户,买上一整盒也不划算。
弄清楚用户顾虑后,王勋和团队一起琢磨售卖策略,思来想去,决定尝试拆零服务。如今,消费者已经可以用不超过100元的价格,买到散装的抗失眠创新药莱博雷生。美团买药同时建议厂家推出小包装,不久后,消费者或许能买到7片一盒的新规格。
新药上市,使用者从试用到接受,一般都需要一段时间。如果缺少用户的真实反馈,从试用到反馈研发调整,往往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
患有糖尿病的刘娜发了一个帖子,询问大家:有朋友打了新版的替尔吗?什么感觉?“替尔”即降糖减重药替尔泊肽,需要以针剂形式注射。
近日厂家刚刚更换包装,取消了原本自带的隐藏式针头,由药房自行配备针头。群里清一色地都在问:疼不疼?
为了减少用户对打针的恐惧,王勋说,美团医药团队买了市面上20多种针头产品,回来一一试用,最终选出一款痛感最小的针头,还在购买页面上标注出疼痛十大等级,方便患者对照:“打针的痛感就相当于揪头发,比蚊子叮稍微疼一点点。”
其实,像莱博雷生、替尔泊肽等新药获批后,都在美团第一时间首发。让更多好药触手可及,是美团买药战略的一部分。
从去年以来,已陆续有7款新药在美团首发,包括美欧品(兴齐硫酸阿托品0.01%滴眼液)、诺和盈(司美格鲁肽)、诺和忻(司美格鲁肽)、穆峰达(替尔泊肽)、信尔美(玛仕度肽)、优乐思(多替诺雷),达卫可(莱博雷生)等,涵盖GLP-1、近视、痛风、抗失眠等领域。
这些新药首发,也离不开王勋和同事们的努力。“我们一直在关注国内获批的新药,并追踪它们在国内外临床试验的结果,从中挑选出有价值的新药。”王勋说。
15:00你的订单已开始配送
家中常备基础药品已经成了常识。尤其是不止一位家庭成员需要和慢性病长期作战时,不少药品更需 要时常储备,定期关注有效期限,及时更新。
过去,备齐药品往往需要跑好几次医院或药店,但如今,在线上都可以一站式解决。
李林至今还记得,疫情期间,不少常见药品跨越大半个城市才能买到。一般来说,药品的配送范围大多是3-5公里,超出范围就无法进行配送。可疫情期间,跨省运输受限,本地用药量又大,很多家庭难以在配送范围内凑齐药物。
2022年4月,家住上海浦西的李琪,想把一些药品送给几个区以外的父亲,那是保证父亲心脏安全运转的救命药。那时,父亲正好赶上了工厂封控生产,人出不来,随身带的药眼看着就要见底了,李琪必须得行动起来。她打了居委会的电话,还叫了跑腿服务,都无法成功运出药物,无奈之下拨通了美团跑腿客服的电话。
客服王佳接起了电话。当时,美团刚刚推出了应急帮手服务,王佳赶紧在帮手群里询问能跨区送货的人,最终通过一名志愿司机,成功把药送到了李琪父亲手中。
李林当时也在应急帮手群里。他记得,这一案例成功后,大家都意识到原本3-5公里的药品搜索范围很难应对紧急情况,随后,平台在一周左右就上线了“全城找药”功能,将药品搜索范围扩大到全市16区。针对远距离订单,下单成功后会唤起“跑腿服务”,帮忙取送药品。
那段时间,李林也会接跑腿服务,他记得经常发生的一幕是,用户在一个区的药店凑齐药品,他取了以后可能要跨两个区送到用户手里,“跑十几公里是常有的事”。
“全城找药”服务上线后迅速扩展,到2022年底迅速登陆了15个城市,完成了将近9万个远距离找药订单。直到今天,这个服务仍在正常使用。
特殊时期,不止外卖服务范围在扩大,电商的时效也要缩短,“让药越快到越好”。王勋介绍,一般来说药企给自营电商发货,从经销商出库到自营仓收拾、打包和上架,平均时间要花上3-4天。可一旦用药需求暴发,这么多天根本来不及。
为了尽可能节省时间,王勋和团队曾经直接跨城开车,跑到经销商仓库前蹲守。品牌商的货一运到就立刻扫码入库,团队的人再把货搬上车运输至自营仓,这么一套流程下来,“最快的一批货只花了8个小时就完成了上架”。
疫情时,用药需求量大,且集中在治疗感冒、发烧的药物。这几年,李林发现送的药品也发生了变化,渐渐多了一些治疗慢性病的原研药。
家住某二线城市的郑菲菲,她的父亲因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需要长时间服用立普妥。可这两年,家附近的医院里开不出立普妥,郑菲菲一下子不知道该去哪里买到相同的药。有朋友告诉她,在美团买药上就能搜索到售卖原研药的门店,一些进口药也没有因为关税涨价。
多数人只看到疫情是互联网买药的催化剂,却忽略了五年间,互联网医疗在中国的覆盖面之广、消费升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不只是随时随地买到常用药,还要“买药更划算”(医保上网),还要买到创新药,甚至有了“从药到医”等更高级的需求。
在美团上,还有一类配送正在高频发生。多数来自独居的打工人和一家之主,着急为自己或者家人确认到底“中了什么毒”。2023年,美团开设居家快检业务,从最开始仅仅提供呼吸道病原体检测,到现在更多即时、高隐私性的检测试纸开始被送往用户,从下单、采样到出结果,3小时内就能被完成。
更全面和严肃的检测需求,则被更多优质的线下体检机构满足。无论是三甲公立医院的体检套餐还是私立医院的孕前检查,越来越多的体检服务被搬到线上,更多人开始用一个手机App为自己的健康长远打算。
每到年末冷空气携带病毒来袭,呼叫小哥上门检测,再下单一盒药,成了更多互联网原住民用户的“治疗”路径。2024年11月开始,美团平台用户购买原研药产品的订单量逐月增长。这些原研药中,既有阶段性需求较高的呼吸道疾病特效药“速福达”,还有慢病用药及季节性家庭常用药。去年,居家快检订单在美团上同比增长了473%。
23:00为治愈托底的人
工作会有明显的休息分界线,但生病不会。
为了接住用户突如其来的用药需求,商家和骑手已经习惯了随时待命。
短暂休息了两个小时后,王占平守在了营房药店旁,准备接单。这几天不算忙碌,平时药店每晚大概接10单左右,等到节假日,订单量可能就要翻倍了。他记得,去年十一,夜里最多接了20多单,超过六成都送往了酒店。
不止东部县城居民可以深夜买药,美团买药小黄灯还点亮了大西北。赵远帆负责在新疆开拓24小时药店。在偏远地区的开店之路并不容易,当地店员不会普通话,医院也不是24小时值班,很多药店不愿意尝试,觉得深夜订单少。
为了说服当地药店加入“24小时药店计划”,赵远帆决定为商户增加运力,还申请了佣金减免等一系列政策。终于在2023年11月,新疆送出了美团买药深夜的第一单。药品甚至早于餐食,成为当地第一个在美团24小时经营的类目。
赵远帆甚至发现,“(偏远地区)夜间购药的需求其实比一、二线城市更大”。
此前,药店深夜不开张主要是因为成本。2016年,重庆王先生横跨三区未能买到温度计,记者走访了全市70多家药店,一家药房老板直言,24小时服务一个月“至少亏2000块钱”。
但在新疆,商家的收入反而变多了。赵远帆详细算过,和田这家药店一晚上仅在美团就多出二十几单,客单价比白天高,扣除商户夜间值班多出的成本,算下来一个月多出几千元的利润。
“小黄灯”数量还在迅速增加。截至目前,美团买药常态运营的24小时线上药店已超1.5万家。从细分的数据来看,2024年,夜间用药订单量同比增长超40%,远高于即时零售大盘的增长速度。
让有需要的人买到药,还只是第一步。要想解决更多人“看病难”的问题,还得算上一笔成本账,让有需要的人买得起药。
住在北京的林援,就曾被买药的巨额支出吓退过。她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集中购置一批药品,包括给父母买的老年钙片,给自己囤的维生素,还得再买点感冒、发烧的常用药,每次买药都要花上将近1000元。
原本,林援不会在意这笔支出,可去年,她被公司裁员了,收入断崖式降到了0。没有了进项,生活里以千元为单位的支出,都变成了压力。有一天深夜11点,林援意外发现美团买药的界面里有“医保个账”的选项,想买的药全都能走医保,“一下省下来1000多元”。
对于用户来说,美团开通线上买药医保个帐支付的服务,仿佛打通了治愈的最后一公里,很多此前因为不能用医保而放弃线上买药的人,终于能够安心体验这项触手可及的服务。而对于商家来说,原本不太容易接受的医保上网,也变得不再那么可怕。
去年7月,深圳地区的线上药店开始试点开通医保支付,很多商家刚开始非常抗拒,总是担心收入可能会比以前少。可试点后发现,开通医保支付的商家订单量反而多了起来。
据深圳坪山某医保定点药店数据,开通线上医保结算服务后,该店线上日均单量环比增长了20倍,医保订单占其中1/5,商家入口曝光人数对比上线前后提升超过6倍,线上订单量所在地区排序从第8名升至第2名,“旁边的好几家店也都开始搞(医保支付)了”。
被改变的24小时,和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
一天24小时,每时每刻,都有人可能被疾病困扰。
但不同的是,如今不论什么时刻,被疾病困扰后的几分钟内,都能找到医生及时诊断和减轻痛苦,半小时内,都能拿到药品。
相比于白天跑外卖送餐,王占平更喜欢夜里送药。原因很简单:强烈的被需要感。曾有一位妈妈给小孩买治拉肚子的药,药品送到后,妈妈对王占平接连说了好几声“太感谢了,多亏了你”。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深夜的奔波非常值得。
与日俱增的不止有成就感,还有实打实的收入。王占平当了8年骑手,如今一个月到手6000到8000,是锦州当地平均工资的2倍。
王占平的奔波背后,3亿人的生活正发生改变。《2020夜间用药行业研究报告》显示,近一年有9成受访者遇到过夜间急需用药却买不到的情况,61%的人只能忍着等到第二天。而今已有超过3亿人使用过美团买药,24小时药店城市覆盖率增长近2倍,小黄灯服务版图点亮1600多个县城,西藏、青海、云南、新疆四地实现零突破。
成为骑手这些年,李林也感受到了变化。从最开始大家都抢不到药,到如今第一时间就能通过外卖抢到新药,“好像真的参与了一个时代变化”。
美团买药,表面上是互联网服务的一种,但对于急需买药的普通人来说,美团让医生、医院、医药,都更加触手可及。
便利,是一种容易被遗忘的变化。回想过去时才会恍然有悟,我们生活所有重要的变化,都绝非朝夕之间轻易可得。需要医生、骑手、商家乃至药厂,都因循着美团这种平台提供的服务场景,同心向前。
可以想见,未来,小黄灯将会点亮更多的地方,线上医保支付也会接入更多城市的更多药店。
最近,广州医保局发文强调,持续推动“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深化应用,继续开展医保药品外配处方业务,有序推进医保线上个账购药扩面工作,进一步提升医保线上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度。
而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再一次起到了连接作用,满足了无数人治病求医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北上广深的医保上网,就是医保扩容的一环。或许,我们可以设想未来,连接将不断伸向更远的地方,不论人在哪里,当身体出现问题,可靠的药品和医疗终将触手可及。
(除王占平、徐圣杰、赵行外,其余讲述者为化名)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特别报道+ 更多
特别报道
+ 更多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
读者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