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nie Peng
■
对于32岁的Tracy Li来说,结婚生子从来都不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选择。她不像大多数长辈那样走传统的家庭生活,而是在北京一家公司担任人力资源经理,更喜欢独居生活。
她并非个例。2021年10月对约3000名城镇居民的一项调查发现,近44%的18至26岁未婚女性要么没有结婚的打算,要么不确定是否会结婚。
李女士表示:“生育成本对女性来说显然太高了,这导致了当代社会的低生育率。”她指的是儿童保育和教育支出,以及养家糊口所需的时间和精力。
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她应对单身挑战的决心和信心也更加坚定。随着人工智能(AI)的不断发展,李女士相信它最终将满足情感陪伴和养老等需求——而这些需求在中国社会传统上是通过婚姻和生育来实现的。
“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提供情感陪伴。我相信,再过二三十年,等我们这一代人老去的时候,家用护理老人的机器人将会普及,而且价格也会更便宜。”她说,“我现在希望护理机器人的发展能够加速。”
人们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取代了人类提供情感陪伴和照顾老人等角色,降低了结婚生育的积极性,加剧了中国人口下降的现象。
然而,一位知名专家认为,这种技术转变可能根本不是坏消息。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人口统计学研究员李建新表示,人工智能革命有可能从根本上重新定义生命、死亡和家庭结构——有可能使人们对人口减少的传统担忧变得过时,这种充满希望的观点引起了像 Tracy Li 这样的中国年轻人的共鸣。
李教授研究中国人口问题和政策已有三十多年,上个月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人口统计学的传统关注点在于出生率、死亡率等因素的变化。然而,当今社会正经历着从工业化社会向智能化社会的转变,这可能会彻底重塑甚至颠覆生物学中关于生死的概念。”他说道。
李教授认为,当今社会所担忧的人口萎缩和老龄化问题,在未来未必会成为问题。“在技术突破的推动下,新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出现,”他说。
这对于人口增长率较低的国家来说可能是个好消息,尤其是中国。
李飞飞在今年早些时候发表在中文学术期刊《金阳》上的一篇论文中概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未来人口规模和结构的一些潜在影响。
人工智能已经应用的一个领域是体外受精(IVF)。根据李的论文,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帮助识别高质量的胚胎并提高IVF的成功率,那么它可能会促进更多新生儿的出生。然而,该研究也承认,根据现有研究,此类技术进步对提高生育率的影响可能仍然有限。
另一种可能性是,定制化的智能机器人可以承担家庭角色,例如伴侣或孩子,从而形成由“人机组合”组成的新型家庭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工智能可以不同程度地取代人类的角色。
李飞飞在论文中写道:“人类与智能机器的共存可能会改变人类的社会关系。”
另一方面,未来死亡可能会被技术重新定义,例如,当数字永生的概念实现时,随着人工智能大大加速医学发展,死亡风险不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李飞飞表示:“人工智能时代的影响将是巨大的、革命性的。”他补充说,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不能再在过去的框架内思考人口问题。
“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全新且不确定的未来,这需要新的讨论和研究。”
李教授原本预计这篇论文发表后会引发一些讨论,但这并没有发生。他说,大多数人还没有对这个话题进行“前瞻性思考”。
受许多国家广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世界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阶段。
然而,在中国,由于数十年的政策决策,这一进程更加激烈和迅速——最显著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该政策直到不到10年前才取消。文化和经济转型也发挥了作用。
中国总生育率在经历了30多年的低于更替水平之后,于2021年达到人口峰值14.26亿,随后进入负增长阶段。
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16岁至59岁)在过去12年里减少了7000多万。
中国的老龄化速度比发达国家快好几倍,造成人口失衡,带来长期的经济和社会挑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去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3亿,占总人口的22%。预计到204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8%。
人口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一直在争论人工智能如何重塑社会。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李婷认为,人工智能将通过两条主要途径强化中国现有的人口结构。
去年 7 月,她在《人民论坛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人民论坛报》是《人民日报》的下属刊物。
她写道,人工智能可能会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支持系统,降低人们结婚生子的意愿。同时,人工智能推动的医疗技术创新和突破将有助于延长预期寿命,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
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智能养老设备发展的政策,包括上月初的一项试点计划,旨在加快机器人部署,以缓解老年人护理压力。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中国机器人制造商纷纷涌入该领域。
例如,当地媒体6月份报道称,江苏省无锡市一家科技公司开发的一款智能老年护理机器人能够快速感知是否有人跌倒并立即发出警报。夜间,它可以使用睡眠监测设备实时追踪老年人的心率、呼吸和其他状况。
中国人民大学的李婷乐观地表示,人工智能“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她表示,这项技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更好地应对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包括取代体力和脑力劳动、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延长工作寿命,以及加强个人职业培训。她的文章指出,人工智能可以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求职者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然而,现实可能更加复杂。北京大学人口统计学家李指出,尽管预期寿命将继续上升,但长寿的胜利也将带来老龄化社会日益严峻的挑战和成本。
他在论文中警告说:“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一系列人口动态问题,我们需要制定前瞻性、系统的计划,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一些专家警告说,在极端和长期的情况下,人工智能可能会在未来几个世纪引发全球人口的灾难性下降。
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苏巴什·卡克表示,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全球人口可能会大幅减少,从今天的 80 亿减少到 2300 年左右的不到 1 亿。
由于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迅速取代人类,预计人们将更不愿意生育可能失业的孩子,尤其是考虑到养家糊口的巨大成本。
卡克最近接受英国报纸《太阳报》采访时表示:“这将对社会乃至世界造成毁灭性打击。我认为人们真的对此一无所知。”
他强调,计算机或机器人将“取代我们所做的一切,因为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被取代”。他还补充道:“人们已经停止生育。欧洲、中国、日本,而目前人口下降最快的国家是韩国。”
中国南方智库友和人口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黄文政表示,认为人工智能有朝一日能够弥补低生育率问题的观点正在逐渐流行。然而,他驳斥了这些观点,认为这是“本末倒置”。
他认为,人类的价值不仅在于他们的劳动,更在于他们的存在。“人类拥有创造需求、传播基因和语言以及孕育智慧大脑的独特能力。”
黄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口规模实际上更为重要,因为技术发展依赖于更多的数据、“用例”和需求。
他强调,在当今大国的技术竞争中,人口规模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