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9-20 15:19
社会与生活

教育:东北的大学更受欢迎了吗?

「内卷」之下的另辟新径。
大学生沉默的二本学生,在「最难」毕业季
邬宇琛


高校录取分数线和位次的上涨,说明东北地区高校在这几年重新成为一些考生的优先选择。过去一段时间,因为经济和地理位置等原因,东北地区丰厚的高等教育资源曾被部分外地考生冷落过,但现在,更多人重新审视了这一选择。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人们的择校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北上

落地了。

推着行李箱走到大连周水子机场的到达大厅,准大学生王小彤四处张望,面对眼前完全陌生的环境,紧张的情绪从心底里冒出来,甚至还闪过一丝念头:「要不掉头就回去?」就在两个月前,大连对她来说是个陌生的城市,而对大连理工大学,这个南方考生也了解很少。而现在,她马上要在这里度过她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

8月末,浙江人林枫也到了东北,目的地是辽宁大学。开学前的一个月,几乎每天一睁眼,她就到社交媒体上搜索辽宁大学以及在东北生活的相关信息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她在小红书上发帖求教,「南方人到北方,求生存法则」。夏天过去,她如期到达沈阳的桃仙机场。

对东三省外的许多考生,特别是沿海较发达省份的南方考生而言,到东北上大学一度不是优先选择。这其中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比如南北方在气候、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再加上对离家较远的距离,和城市发展机会的考量。中国教育在线总编陈志文曾在专栏中提出,「到哪里读书的问题,很多时候比学校和专业都重要」,而选择就读大学城市的一个原则意见是:到东部更发达的城市去读书。一直以来,持有这样观点的人不占少数。选城市还是选大学的争论也不停休。

趋势似乎在近些年有了新的变动。东北地区的高校今年在多省份的录取分数出现上涨,录取最低位次向前提高。以高考大省江苏的录取为例,哈尔滨工业大学今年在该省理科普通批的投档线达到665分,录取最低位次从前一年的2949名上涨到1669名,涨幅达43.4%;大连理工大学在该省的主要理科专业组招生最低位次从6898涨到了5322,文科专业从4244升至3366;东北大学的主要理科专业组则从9656上升到8379。

综合类大学的涨幅也不输工科院校。吉林大学热门的法学专业组,去年在江苏省录取的最低位次为2003,今年直接升至861。辽宁大学包含广告学在内的主要文科专业组录取最低位次也前进了212名。

东北高校的吸引力正在逐渐放大,更多的人,尤其是一些南方考生,把东北高校视为一种机遇。江苏泰州的文科考生陈帆帆考到吉林大学后,母亲有点遗憾地说:「你为什么不多考几分呢?要是多考几分就不至于去那么远的地方了。」但陈帆帆却说,「我希望趁年轻还出去走走。」

就连出了名不爱出省的广东人也更愿意去东北地区的高校。梁碧莹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中山人,她是去年的考生,面对近74万人的竞争,她主动放弃了珠三角所有可选择的高校,比如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填报了东北大学中外合办的生物医疗工程专业,一年学费要45000元。

东北地区的高校如何在这一两年变得热门起来?上涨的分数线背后,人们的择校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到达大连,王小彤的紧张情绪被这里干爽的风吹散了一些。在大连理工大学的梧桐大道,她抬起头想起了南京,也反问自己:「我的选择是对的吧?」


抉择

今年夏天,查完成绩回到房间,王小彤没忍住哭了起来。她是文科生,全省位次在2000多名。和平时的模拟考试相比,自己的优势学科政治低了大概20分。

她的目标院校是华东师范大学,一所上海的985大学,但她估计以自己的成绩,没办法去理想院校了。「成绩很尴尬」,对着那本厚厚的填报志愿手册,她放眼整个江浙沪地区,顶级的211大学没法去,中游以上的985高校也有难度。
 
知道录取分数的第二天,高中有各个高校的招生咨询活动,王小彤和爸妈回了趟学校。就是在那场咨询活动里,王小彤了解到「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摊位上的招生人员告诉她,这是一所985大学,保研率高、转专业政策很公平,「按你的分数,大胆报,没问题」。

新高考改革后,大学按照不同的选科搭配进行专业招生,但按照招生计划,一般院校中,历史作为首选科目的考生可选择的专业较少,首选物理,特别是物化一起选择的考生,可选择的专业往往更多。王小彤的选考科目是史地政,在许多综合类院校只能选择传统的文科专业。今年大连理工大学在江苏招生时新添建筑类专业,原本这一专业在部分理工院校只限首选物理考生填报,但该校文理兼收,毕业后为该专业毕业生颁发工学学士学位。这让她眼前一亮。她觉得「工科未来肯定比纯文科更好就业」,加上自己有些美术基础,就此把大连理工大学这个素未谋面的985大学纳入志愿栏里。

去东北上大学,对许多外省考生而言是「内卷」之后的另辟新径。浙江考生林枫也是文科生,分数是630分,省内位次在25000名左右。她的目标是浙江工商大学的法学专业,但结合往年录取情况来看,法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在640分上下,录取希望较小。

今年,浙江的文科考生竞争激烈,浙江省考试教育院公布的信息显示,一段线超过6000名考生滑档、退档,比去年多了1536人,最高的滑档考生分数达661分。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填报到好的志愿,父亲不惜花5000元找了个「高考志愿规划师」帮忙规划志愿。林枫原本也首选江浙沪地区的大学,但在这个范围内,同样难以触碰到211大学。

在家人的簇拥下,规划师列出了一些省外的「高性价比选择」,「东北师范、东北农业、辽宁大学、延边大学」——都是东北的学校,都是211,有很大概率可以上。那场谈话结束后,林枫回家脑袋一热,决定把辽宁大学的志愿放在更靠前的位置。因为害怕自己反悔,她马上提交了申请。
 
东北地区的高校教育资源较丰厚,三省高校数量合计259所,985大学有4所,211大学则有11所。而从「双一流」建设入围情况来看,东北地区的高校也位列全国中上游。「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有11所,「双一流」建设学科总计32个。
 
但其中东北部分985院校,有时对外省的录取分数不及当地的211大学。例如东北大学,作为985大学,相比211的南京理工大学,在江苏省普通类理科招生的最低位次要低4392名。而更高档次学校的诱惑力,大概从没有在当下显得那么大:它意味着更高的保研率,也是考公考编以及选调生的先行条件。

这届考生里,许多人早在高考结束那一刻就规划好了未来4年的目标:考公考研考编。陈帆帆高考成绩是614分,在江苏省位次1900名左右。她在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里长大,母亲是一名HR,父亲现在是一名外卖员。从父母的口中,这个准大学生得知当下的就业形势,母亲经常说企业的裁员情况,父亲则不时提及驿站里又来了几个「学历过硬的大学生」。

「稳定才是硬道理。」陈帆帆希望以后能够回家乡泰州考公考编,实在不行继续读研。她的目标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律专业,但分数大概率只能录取到非法律专业,她想了想,「这不如985来得更划算」。她的分数对应的985大学里,最符合条件的是吉林大学。她最终被吉林大学的新闻专业录取。

王小彤从学校的招生咨询活动回家后,亲戚们还在家里进行了一次大讨论,爸爸妈妈和叔叔阿姨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上本地的211,另一派则是东北的985,双方各有理由。但最后985的名号还是「战胜」了211,王小彤决定将大连理工大学放在更容易录取的位置。她给自己规划的道路是一定会读研,而根据大连理工大学公布的2024年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文件,该校推免人数超过20%。

广东考生梁碧莹选择到东北大学就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985大学的保研率高。她的家人给她的规划是读到博士,然后去大学任教,广东只有两所985大学,她没办法上。而「985」对她非常重要,宁愿花更多的学费进入更好的大学读中外合作办学。

他们也不约而同提到「捡漏」。许多考生都听过一个类似这样的「传说」:一个考生去了某名校的护理学专业,进去后通过转专业去了诸如计算机这样的热门学科。今年东北地区一些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改革也吸引了考生填报。最典型的是大连理工大学在今年进行了学域制改革,志愿填报时按照学域大类填报,入校1-2年后在接受完大类教育后再选择大类内的任意专业,在转专业上实行「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大连理工大学的招生办负责人明确表示:「2023年,我校转专业成功率非常高。」

种种因素影响下,到东北读大学成为一种新的热门选择。特别对专业受限的文科生来说,这个选择不一定是最满意的,但却看起来似乎是「最正确」的。 林枫把辽宁大学放在志愿栏的中间,周围被浙江的高校包围着。她一面想着被东北的211录取,另一面又有些祈祷自己留在省内。一周后,她被辽宁大学的金融学类专业录取。她意识到,不只是她在选择东北,东北其实也在选择她。


相互适应

「我们学校有空调。」王小彤还记得自己在大连理工大学的摊位上咨询时,招新人员特意提了这一嘴。这个苏州考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特意这么说?」直到到了大连理工大学,她发现,这个细节虽然小,但也是招生的吸引力之一,尤其是对南方考生来说。

由于纬度高,气候较寒冷,加上校区建设历史久,东北的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在宿舍和教室安装空调,甚至也没有风扇。墙体较厚,不易通风,加上近几年东北夏季气温上升,没有空调也成为在东北读书的大学生的痛点。

从去年开始,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相继安装了空调。开学后,王小彤到建好的新宿舍楼时,看到干净宽敞的四人间和新装的空调,才彻底把悬着的心放下。一个去了上海某985大学读书的朋友把自己的宿舍环境发给她看,王小彤对比之后突然庆幸,「去东北可能比上海还好」。

一些南方人到了东北,发现这里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适应。去年夏天,贵州人朱芬同样因为985的名号,最终远赴东北,到大连理工大学读书。在填志愿搜索资料时,她发现了大连理工大学正在对各种校内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针对南方人最担忧的公共澡堂:学生公寓的淋浴间面积增加,而且还在淋浴间之间增加了隔板和帘子。

这不是个例。在东北大学浑南校区,梁碧莹见证浴室翻新后加上了隔间,她听说辽宁大学也开始在食堂安装空调。一名浙江考生讲述了更北边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对他的震撼,「到处都是暖廊」,以保证学生尽量不在穿梭楼栋时感受到风寒。

东北的很多高校正在想尽办法吸引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有的高校还在食堂内引进了蜜雪冰城、库迪咖啡、霸王茶姬、海底捞等品牌,给学生发的校园卡还可以在全国300多个城市的公交地铁上使用。

硬件上的改善和细节上的关怀,很难不让学生产生归属感。今年暑假,朱芬带着这些新奇的感受回到贵州的高中母校推介大连理工大学,逢人就说它是「最文艺的理工大学」。

一些刻板印象被逐渐打碎。到了大连以后,王小彤开始喜欢上这里的气候,反倒觉得「苏州的天气太热」。林枫和爸妈在沈阳市区里玩了三天,大商场、繁华的商业街让她突然从「老工业基地」「人口流出」这些抽象词汇里抽离出来。王小彤也很惊奇,「明明同班同学都是刚入校不久,怎么说话已经有东北口音了?」原来是学院给每个寝室都配了至少一个大连同学带大家融入当地。

在机场开往市区的出租车上,陈帆帆窥见过长春这个城市的另一面。灰蒙蒙的天空下,一根巨大的烟囱正在向外冒着烟。在江苏,她从没见过这样的烟囱。这个文科生拿起手机对着它拍了张照片。她有点感慨,「这里是承担重任也接受命运的共和国长子留下的印记。」。


过客?

在东北读大学到底是种什么体验?

在大连理工大学的新闻专业学习了一年,作为文科生的朱芬,感受到理工科院校的优势。她要学数学,还要学python(一种编程语言)、程序设计和SPSS(一款统计相关的软件)。这一年,她参加了很多比赛,和理工科专业的同学一起组队做项目。其中一个项目和大型场馆内的超声波技术相关,理工科同学负责技术研发,朱芬就帮项目修改路演答辩的PPT,修改商业计划书。

去年夏天,大连理工大学设计研制的「大连1号—连理卫星」搭载天舟六号飞船升空。朱芬和同学在发回的卫星图上找到了自己的宿舍楼,这让她感受到工科的巨大魅力。

依托过去老工业基地的基础和影响力,东北地区的大学具备显著的工科优势。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航空航天专业、东北大学的冶金工程专业、大连理工大学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吉林大学的地质专业等,都是有特色的重点专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而如今,在几轮学科评估中,一些院校的工科专业收获A+学科。东北地区工科大学的优势或在未来更加突出。

对高考生们来说,选到了好的学校,就像买到一只不断上涨的股票。刚刚过去的一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榜上进步了4名,大连理工大学进步了4名,吉林大学进步了1名。朱芬说自己像是抄底的股民,赶上了「学校比学生还努力」的时候。

新鲜感散去,经过相互适应和磨合过后,他们终究要回归和千万本科生一样的日常里。梁碧莹去年进入东北大学之后,就开始在为保研努力,小心翼翼地维持自己的绩点。大多数时候,她就在图书馆和教室之间游走。她还参加志愿者活动,目的是为了拉高综合素质测评分。保研名额20个,去年期末她考了23名,辅导员告诉她,「只能卷呗,一直卷,争取个保研机会。」

在东北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回涨的背后,有一项缘由也令人感伤。从东南部沿海城市来的考生们似乎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因为自己迟早要离开,所以把这里当做4年的中转站也无妨。

王小彤在填报志愿时,就觉得「自己大概率会回江浙沪,所以先去锻炼四年」。林枫去沈阳之前,父母千叮咛万嘱咐:「你考研一定要考回来。」即便朱芬对大连如此喜爱,也认为自己会回到贵州。

能否留住人才是东北老生常谈的话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流失毕业生多前往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就业。2019年,东北20所代表性高校的10.59万毕业生(含本科、硕博士研究生)中,按毕业生总数和东北生源口径统计,毕业生流失率分别高达63.46%和26.45%。拿具体高校举例来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2021届就业质量报告里提到,毕业生在东北地区就业的占比不到三成,东北大学的2023届毕业生也如此。

不能忽视的是,东北地区的高校又回到许多人的视野中。来到东北的南方学生在未来可能会回味他们在这里遇到的一切,比如最能够代表东北的雪景。去年冬天,一觉醒来,梁碧莹发现楼下已经银装素裹。那天有高数课,但老师叫停了上课,带着全班同学走下楼一起玩雪。在雪上,梁碧莹写下自己的名字。她觉得自己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王小彤、陈帆帆、梁碧莹、朱芬、林枫为化名)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大学生沉默的二本学生,在「最难」毕业季
2024-09-20 15:19
社会与生活

教育:东北的大学更受欢迎了吗?

「内卷」之下的另辟新径。
邬宇琛


高校录取分数线和位次的上涨,说明东北地区高校在这几年重新成为一些考生的优先选择。过去一段时间,因为经济和地理位置等原因,东北地区丰厚的高等教育资源曾被部分外地考生冷落过,但现在,更多人重新审视了这一选择。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人们的择校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北上

落地了。

推着行李箱走到大连周水子机场的到达大厅,准大学生王小彤四处张望,面对眼前完全陌生的环境,紧张的情绪从心底里冒出来,甚至还闪过一丝念头:「要不掉头就回去?」就在两个月前,大连对她来说是个陌生的城市,而对大连理工大学,这个南方考生也了解很少。而现在,她马上要在这里度过她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

8月末,浙江人林枫也到了东北,目的地是辽宁大学。开学前的一个月,几乎每天一睁眼,她就到社交媒体上搜索辽宁大学以及在东北生活的相关信息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她在小红书上发帖求教,「南方人到北方,求生存法则」。夏天过去,她如期到达沈阳的桃仙机场。

对东三省外的许多考生,特别是沿海较发达省份的南方考生而言,到东北上大学一度不是优先选择。这其中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比如南北方在气候、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再加上对离家较远的距离,和城市发展机会的考量。中国教育在线总编陈志文曾在专栏中提出,「到哪里读书的问题,很多时候比学校和专业都重要」,而选择就读大学城市的一个原则意见是:到东部更发达的城市去读书。一直以来,持有这样观点的人不占少数。选城市还是选大学的争论也不停休。

趋势似乎在近些年有了新的变动。东北地区的高校今年在多省份的录取分数出现上涨,录取最低位次向前提高。以高考大省江苏的录取为例,哈尔滨工业大学今年在该省理科普通批的投档线达到665分,录取最低位次从前一年的2949名上涨到1669名,涨幅达43.4%;大连理工大学在该省的主要理科专业组招生最低位次从6898涨到了5322,文科专业从4244升至3366;东北大学的主要理科专业组则从9656上升到8379。

综合类大学的涨幅也不输工科院校。吉林大学热门的法学专业组,去年在江苏省录取的最低位次为2003,今年直接升至861。辽宁大学包含广告学在内的主要文科专业组录取最低位次也前进了212名。

东北高校的吸引力正在逐渐放大,更多的人,尤其是一些南方考生,把东北高校视为一种机遇。江苏泰州的文科考生陈帆帆考到吉林大学后,母亲有点遗憾地说:「你为什么不多考几分呢?要是多考几分就不至于去那么远的地方了。」但陈帆帆却说,「我希望趁年轻还出去走走。」

就连出了名不爱出省的广东人也更愿意去东北地区的高校。梁碧莹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中山人,她是去年的考生,面对近74万人的竞争,她主动放弃了珠三角所有可选择的高校,比如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填报了东北大学中外合办的生物医疗工程专业,一年学费要45000元。

东北地区的高校如何在这一两年变得热门起来?上涨的分数线背后,人们的择校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到达大连,王小彤的紧张情绪被这里干爽的风吹散了一些。在大连理工大学的梧桐大道,她抬起头想起了南京,也反问自己:「我的选择是对的吧?」


抉择

今年夏天,查完成绩回到房间,王小彤没忍住哭了起来。她是文科生,全省位次在2000多名。和平时的模拟考试相比,自己的优势学科政治低了大概20分。

她的目标院校是华东师范大学,一所上海的985大学,但她估计以自己的成绩,没办法去理想院校了。「成绩很尴尬」,对着那本厚厚的填报志愿手册,她放眼整个江浙沪地区,顶级的211大学没法去,中游以上的985高校也有难度。
 
知道录取分数的第二天,高中有各个高校的招生咨询活动,王小彤和爸妈回了趟学校。就是在那场咨询活动里,王小彤了解到「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摊位上的招生人员告诉她,这是一所985大学,保研率高、转专业政策很公平,「按你的分数,大胆报,没问题」。

新高考改革后,大学按照不同的选科搭配进行专业招生,但按照招生计划,一般院校中,历史作为首选科目的考生可选择的专业较少,首选物理,特别是物化一起选择的考生,可选择的专业往往更多。王小彤的选考科目是史地政,在许多综合类院校只能选择传统的文科专业。今年大连理工大学在江苏招生时新添建筑类专业,原本这一专业在部分理工院校只限首选物理考生填报,但该校文理兼收,毕业后为该专业毕业生颁发工学学士学位。这让她眼前一亮。她觉得「工科未来肯定比纯文科更好就业」,加上自己有些美术基础,就此把大连理工大学这个素未谋面的985大学纳入志愿栏里。

去东北上大学,对许多外省考生而言是「内卷」之后的另辟新径。浙江考生林枫也是文科生,分数是630分,省内位次在25000名左右。她的目标是浙江工商大学的法学专业,但结合往年录取情况来看,法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在640分上下,录取希望较小。

今年,浙江的文科考生竞争激烈,浙江省考试教育院公布的信息显示,一段线超过6000名考生滑档、退档,比去年多了1536人,最高的滑档考生分数达661分。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填报到好的志愿,父亲不惜花5000元找了个「高考志愿规划师」帮忙规划志愿。林枫原本也首选江浙沪地区的大学,但在这个范围内,同样难以触碰到211大学。

在家人的簇拥下,规划师列出了一些省外的「高性价比选择」,「东北师范、东北农业、辽宁大学、延边大学」——都是东北的学校,都是211,有很大概率可以上。那场谈话结束后,林枫回家脑袋一热,决定把辽宁大学的志愿放在更靠前的位置。因为害怕自己反悔,她马上提交了申请。
 
东北地区的高校教育资源较丰厚,三省高校数量合计259所,985大学有4所,211大学则有11所。而从「双一流」建设入围情况来看,东北地区的高校也位列全国中上游。「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有11所,「双一流」建设学科总计32个。
 
但其中东北部分985院校,有时对外省的录取分数不及当地的211大学。例如东北大学,作为985大学,相比211的南京理工大学,在江苏省普通类理科招生的最低位次要低4392名。而更高档次学校的诱惑力,大概从没有在当下显得那么大:它意味着更高的保研率,也是考公考编以及选调生的先行条件。

这届考生里,许多人早在高考结束那一刻就规划好了未来4年的目标:考公考研考编。陈帆帆高考成绩是614分,在江苏省位次1900名左右。她在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里长大,母亲是一名HR,父亲现在是一名外卖员。从父母的口中,这个准大学生得知当下的就业形势,母亲经常说企业的裁员情况,父亲则不时提及驿站里又来了几个「学历过硬的大学生」。

「稳定才是硬道理。」陈帆帆希望以后能够回家乡泰州考公考编,实在不行继续读研。她的目标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律专业,但分数大概率只能录取到非法律专业,她想了想,「这不如985来得更划算」。她的分数对应的985大学里,最符合条件的是吉林大学。她最终被吉林大学的新闻专业录取。

王小彤从学校的招生咨询活动回家后,亲戚们还在家里进行了一次大讨论,爸爸妈妈和叔叔阿姨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上本地的211,另一派则是东北的985,双方各有理由。但最后985的名号还是「战胜」了211,王小彤决定将大连理工大学放在更容易录取的位置。她给自己规划的道路是一定会读研,而根据大连理工大学公布的2024年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文件,该校推免人数超过20%。

广东考生梁碧莹选择到东北大学就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985大学的保研率高。她的家人给她的规划是读到博士,然后去大学任教,广东只有两所985大学,她没办法上。而「985」对她非常重要,宁愿花更多的学费进入更好的大学读中外合作办学。

他们也不约而同提到「捡漏」。许多考生都听过一个类似这样的「传说」:一个考生去了某名校的护理学专业,进去后通过转专业去了诸如计算机这样的热门学科。今年东北地区一些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改革也吸引了考生填报。最典型的是大连理工大学在今年进行了学域制改革,志愿填报时按照学域大类填报,入校1-2年后在接受完大类教育后再选择大类内的任意专业,在转专业上实行「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大连理工大学的招生办负责人明确表示:「2023年,我校转专业成功率非常高。」

种种因素影响下,到东北读大学成为一种新的热门选择。特别对专业受限的文科生来说,这个选择不一定是最满意的,但却看起来似乎是「最正确」的。 林枫把辽宁大学放在志愿栏的中间,周围被浙江的高校包围着。她一面想着被东北的211录取,另一面又有些祈祷自己留在省内。一周后,她被辽宁大学的金融学类专业录取。她意识到,不只是她在选择东北,东北其实也在选择她。


相互适应

「我们学校有空调。」王小彤还记得自己在大连理工大学的摊位上咨询时,招新人员特意提了这一嘴。这个苏州考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特意这么说?」直到到了大连理工大学,她发现,这个细节虽然小,但也是招生的吸引力之一,尤其是对南方考生来说。

由于纬度高,气候较寒冷,加上校区建设历史久,东北的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在宿舍和教室安装空调,甚至也没有风扇。墙体较厚,不易通风,加上近几年东北夏季气温上升,没有空调也成为在东北读书的大学生的痛点。

从去年开始,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相继安装了空调。开学后,王小彤到建好的新宿舍楼时,看到干净宽敞的四人间和新装的空调,才彻底把悬着的心放下。一个去了上海某985大学读书的朋友把自己的宿舍环境发给她看,王小彤对比之后突然庆幸,「去东北可能比上海还好」。

一些南方人到了东北,发现这里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适应。去年夏天,贵州人朱芬同样因为985的名号,最终远赴东北,到大连理工大学读书。在填志愿搜索资料时,她发现了大连理工大学正在对各种校内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针对南方人最担忧的公共澡堂:学生公寓的淋浴间面积增加,而且还在淋浴间之间增加了隔板和帘子。

这不是个例。在东北大学浑南校区,梁碧莹见证浴室翻新后加上了隔间,她听说辽宁大学也开始在食堂安装空调。一名浙江考生讲述了更北边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对他的震撼,「到处都是暖廊」,以保证学生尽量不在穿梭楼栋时感受到风寒。

东北的很多高校正在想尽办法吸引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有的高校还在食堂内引进了蜜雪冰城、库迪咖啡、霸王茶姬、海底捞等品牌,给学生发的校园卡还可以在全国300多个城市的公交地铁上使用。

硬件上的改善和细节上的关怀,很难不让学生产生归属感。今年暑假,朱芬带着这些新奇的感受回到贵州的高中母校推介大连理工大学,逢人就说它是「最文艺的理工大学」。

一些刻板印象被逐渐打碎。到了大连以后,王小彤开始喜欢上这里的气候,反倒觉得「苏州的天气太热」。林枫和爸妈在沈阳市区里玩了三天,大商场、繁华的商业街让她突然从「老工业基地」「人口流出」这些抽象词汇里抽离出来。王小彤也很惊奇,「明明同班同学都是刚入校不久,怎么说话已经有东北口音了?」原来是学院给每个寝室都配了至少一个大连同学带大家融入当地。

在机场开往市区的出租车上,陈帆帆窥见过长春这个城市的另一面。灰蒙蒙的天空下,一根巨大的烟囱正在向外冒着烟。在江苏,她从没见过这样的烟囱。这个文科生拿起手机对着它拍了张照片。她有点感慨,「这里是承担重任也接受命运的共和国长子留下的印记。」。


过客?

在东北读大学到底是种什么体验?

在大连理工大学的新闻专业学习了一年,作为文科生的朱芬,感受到理工科院校的优势。她要学数学,还要学python(一种编程语言)、程序设计和SPSS(一款统计相关的软件)。这一年,她参加了很多比赛,和理工科专业的同学一起组队做项目。其中一个项目和大型场馆内的超声波技术相关,理工科同学负责技术研发,朱芬就帮项目修改路演答辩的PPT,修改商业计划书。

去年夏天,大连理工大学设计研制的「大连1号—连理卫星」搭载天舟六号飞船升空。朱芬和同学在发回的卫星图上找到了自己的宿舍楼,这让她感受到工科的巨大魅力。

依托过去老工业基地的基础和影响力,东北地区的大学具备显著的工科优势。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航空航天专业、东北大学的冶金工程专业、大连理工大学的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吉林大学的地质专业等,都是有特色的重点专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而如今,在几轮学科评估中,一些院校的工科专业收获A+学科。东北地区工科大学的优势或在未来更加突出。

对高考生们来说,选到了好的学校,就像买到一只不断上涨的股票。刚刚过去的一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榜上进步了4名,大连理工大学进步了4名,吉林大学进步了1名。朱芬说自己像是抄底的股民,赶上了「学校比学生还努力」的时候。

新鲜感散去,经过相互适应和磨合过后,他们终究要回归和千万本科生一样的日常里。梁碧莹去年进入东北大学之后,就开始在为保研努力,小心翼翼地维持自己的绩点。大多数时候,她就在图书馆和教室之间游走。她还参加志愿者活动,目的是为了拉高综合素质测评分。保研名额20个,去年期末她考了23名,辅导员告诉她,「只能卷呗,一直卷,争取个保研机会。」

在东北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回涨的背后,有一项缘由也令人感伤。从东南部沿海城市来的考生们似乎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因为自己迟早要离开,所以把这里当做4年的中转站也无妨。

王小彤在填报志愿时,就觉得「自己大概率会回江浙沪,所以先去锻炼四年」。林枫去沈阳之前,父母千叮咛万嘱咐:「你考研一定要考回来。」即便朱芬对大连如此喜爱,也认为自己会回到贵州。

能否留住人才是东北老生常谈的话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流失毕业生多前往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就业。2019年,东北20所代表性高校的10.59万毕业生(含本科、硕博士研究生)中,按毕业生总数和东北生源口径统计,毕业生流失率分别高达63.46%和26.45%。拿具体高校举例来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2021届就业质量报告里提到,毕业生在东北地区就业的占比不到三成,东北大学的2023届毕业生也如此。

不能忽视的是,东北地区的高校又回到许多人的视野中。来到东北的南方学生在未来可能会回味他们在这里遇到的一切,比如最能够代表东北的雪景。去年冬天,一觉醒来,梁碧莹发现楼下已经银装素裹。那天有高数课,但老师叫停了上课,带着全班同学走下楼一起玩雪。在雪上,梁碧莹写下自己的名字。她觉得自己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王小彤、陈帆帆、梁碧莹、朱芬、林枫为化名)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