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7-07 16:59
社会与生活

教育:那些选择退学的博士生们

又到毕业季,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现实是,博士毕业越来越难了。
大学生沉默的二本学生,在「最难」毕业季
罗芊


又到毕业季,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现实是,博士毕业越来越难了。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博士生的延毕率持续上升,2012年就已经突破60%,2018年超过64%——每年,都有超过六成的博士无法如期毕业。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毕业无望,选择退学。

任何一个群体都不缺成功者的叙事,这次,我们想讲述那些选择退学的博士故事——他们都经历了什么?他们也曾是优绩主义一层层筛选出来的顶尖人才,为什么没能在博士的评价体系中顺畅地走下去?做出退学这个决定,他们经历了哪些挣扎和思考,其中对他们价值观冲击最大的部分是什么?

为此,我们找到4位已经退学的博士,他们中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读博的高校有南有北。大家的讲述都非常真诚,他们会主动提起读博期间经济的窘迫,同辈压力带来的落差,亲密关系的难以为继,说的都是内心最深处的、很难与外人道的部分。

我们试图通过个体鲜活的叙述,让更多人看见博士的现状和困境。看到他们「脱不下长衫的痛苦和纠结,年龄增长却收入微薄的窘迫,面对课题和生活的无力,社会家庭以及过去还算优秀的自己所带来的无形压力」,看到他们「外表是高知,内心是高危」的精神世界。

很意外的是,几乎每个人在访谈结束时都提到了感谢,感谢倾听,因为这些话「真不知道和谁说」,他们也提到了倡议,希望有更多人看见这个群体,多一些理解和共情。

或许,博士生活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光鲜亮丽。

以下,是来自他们的讲述——】


生化环材,都趟一遍

@摩师傅 34岁 退学4年

1
 

我申上博士还挺顺的。本科毕业之后,考研到了一个中等的学校,研一下半年申了硕博连读,申完就开始正常读研读博。

硕士期间我感觉很好。那会儿的学习状态不错,早上8点去实验室,中午休息,晚上10点回宿舍,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看书、看文献、做实验,周末跑跑步、逛逛公园,晚上回来接着看书,特别正常,特别规律。

转博第一年就觉得有点问题了,我是理工科学化学的,博士是材料方向,做材料就跟发新闻一样,对时效性的要求非常高,你做一个东西出来,如果是一个全新的东西,就算做得很糟糕,只要有很多新的部分,就能发出比较好的文章。但是如果你跟在别人后面,就很难做。

但我们实验室做的东西它的方向就不是很新,还是偏传统的材料,这个方向已经没落了,文章比较难发,而学校会要求,每个实验室每个博士生要发一定数量的文章,当时我就很着急,继续做这个东西肯定是不行的,能不能换个方向。

我没有求助导师,因为我导师缺位还挺严重的。他当时专注于做工业项目,在学术这块,也没有放太多的精力。他跟我父亲一个年龄,当时五十多岁,现在已经退休两年了。

因为很难寻求他的帮助,所以我们几个同学自己琢磨了一下,搞了一个方向,但是没有那么新,做了一段时间以后,效果一般,等到应该写文章投文章了,我需要有一些指导或者帮助,和导师的沟通也很不顺畅。

正常一个博士生,他是很需要导师指导的,我们毕竟是学生,前瞻性和各种判断并没有那么好,会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导师缺位,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我也不是那种特别擅长沟通的性格,没有出口
,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一直这么拖着。

2
 

那种感觉真的很绝望,作为学生,我好像没有求助的渠道以及求助的方法,文章推进不下去,做科研也不是说换方向就可以换的,一换就得花好几年重新开始,我现在回想起那时候的记忆,都是有些模糊的,可能自己也在逃避吧。

我就记得越到后面,我都不愿意去实验室了,在宿舍里住了一年多,文章也没有进展,以前我是一个完全的学习机器,不发朋友圈,不看娱乐性的东西,电视剧基本上没看过,电影和话剧可能一年只看一两场,只会学习,但那段时间我真的太憋得慌了,开始想办法出去走走,跟朋友聊天。

我们学校离交道口比较近,那一年多我经常去胡同里乱逛,去小西天看电影,接触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倒是也不空虚。我过了一段特别散漫的生活,其实也是给自己找一些出口,从一个理工科人突然变成一个文艺青年,生活才能喘口气,现在想想也算是有舍有得。

虽然精神上找到了出口,经济上压力还是不小。30岁之前,我身上就没什么多余的钱,从研究生开始,我就会自己打工挣钱,我们读博基本没有补助,也不好意思问家里要钱,就是靠着以前打工积攒的一点钱撑着。学校的生活成本很低,宿舍一年才1000多块钱,食堂也很便宜,我自己都很惊讶,居然靠之前那点积蓄也能活下来。

等到2020年,因为我们学校有年限限制,博士最长8年会被清退,我被退学了。

这个结果说实话,是意料之中,我没有特别难以接受。如果有人问我,后不后悔读博,其实我倒没那么后悔。但我在读博不顺利的路途中,似乎有一些补救的方法,因为我当时陷入在无解的情绪里,没有办法自救。

比如当时想过还要不要尝试一个别的方向,但我们实验室没有这个条件,你知道有些仪器很贵,有些测试是要约很久,我有一个测试约了好几年都没有约上,像我们这种纯实验专业,非常非常依赖实验仪器和资源,如果你做了这个检测,就能发一个好文,缺了一个检测,你就发不了。

但我一个朋友就很明智地避开了这个问题,他在读研的时候也是偏实验一类,他就会思考,如果这个实验失败了或者做不出来,或者遇到各种情况做不了,就没有成果了。所以他博士选的方向是实验不管成功失败都能出成果的。我是觉得如果我早日能想清楚这个问题,也会有一些别的思路,申博的时候还是太局限了。

所以有时候我会觉得读博像是开盲盒。我是小地方来的,这种关键的人生选择都有点在开盲盒,我记得高考报志愿的时候,那会儿也没有智能手机,资讯不发达,大家都是拿着一本报志愿的书翻一翻,然后靠脑补这个名字是干嘛的,靠想象来决定以后的方向。我是山东人,我们当地有出息的人很多在胜利油田上班,于是我的首选志愿填的多是石油类,最后一个志愿填的化学。就是这么巧,我被调剂到学化学。

我本科毕业正好赶上金融危机,也不好找工作。我们专业本科毕业一般只能去当工人,做技术员都很难,所以我才想考研考博。等到了博士也一样迷茫,当时也才20多岁,硕士博士到底难度差异有多大,博士方向要怎么选,导师要怎么选,知之甚少。

结果就是,大家开玩笑说,生化环材,四大天坑,我误打误撞全都做过——本科是偏生物方向的化学,研究生做的是材料化学,最后工作是环境类的化学,四个坑反正都趟一遍。

3

读博过程中,我还后悔一件事,后悔自己的性格太软弱。我们实验室有一个师妹,她和我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但是她性格特别泼辣,跟「老板」(导师)大吵一架,转组了。我当时完全没有想过,还可以这样解决问题。师妹也是运气很好,转组之后特别顺利,节点很好,刚好遇到学校成立一个新的学院,她转到了一个特别牛的指导老师名下。

师妹的人生就像是重新洗牌一样,我当然很羡慕,但也觉得自己做不到。我从小算是留守儿童,也不跟父母一起长大,遇到很多情况都没有人帮助,也不知道找谁求助,这种性格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碰到什么事,我谁都不告诉,就自己忍着,缺少斗争的勇气,导致后面很被动。

所以我「博士退学」这件事背后,其实是一个很复合的背景,很复合的原因造成的。师妹能够想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也算是自己奋斗出来的结果。

博士退学后,因为我是硕博连读,硕士学位也拿不到,只能以本科生的身份找工作,可想而知,HR会一直追着这个问题问,我会解释,其实在实验室也做很多工业项目,也有一直在做实验,有前沿的学术经验,肯定比工厂的技术员条件要好,但是实际上大家对这种「失败」的接受度是很低的。

我辗转找过几份工作,现在做的这份工作是在克拉玛依油田,做一些处理器相关工作,月薪8000元左右。我现在的生活怎么评价呢,工作还能干,能活得下去,但不是特别理想,所以还在想别的出路。

毕竟,我已经不是一个像读研那时候一样的工作狂了,克拉玛依偏僻,工作强度也很高,有时候24小时都没办法睡觉,身体也难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需要文化生活,需要朋友,需要亲密关系。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之后还是会选择辞职。现在回想读博这8年,你说亏吗,确实觉得亏,但这段经历也挺宝贵的,它让我更加看清了自己,也让我知道什么东西是重要的,它也是组成现在的我的一部分。

读博六年,一无所有

@小咪 37岁 退学1年


1
 

我是一个小镇做题家。从小接受的教育理念就是,你要好好读书,努力就会有好的结果。

抱着这样的信念,我从本科一路读到硕士,并很自然地想要读博士。第一次考博成绩不是很理想,我还去工作过几年,做公务员,那时候我从未想过不读博这个选项,辞去公职的时候我还安慰自己,这几年的工作就像弹簧一样,压下去是为了将来博士生涯更好地腾飞。

第二次考博,我顺利地考进了想去的学校。那时对博士生活还是很憧憬的。我是学经济学出身,一直很喜欢本专业。大学时,我看那些专业课的书,能沉迷到什么程度,12点要吃饭,我经常拿出手机一看,怎么已经2点了,晚上睡觉做梦,都是学术相关的东西。

确实没有想到,我的博士生活会那样波折。

其实硕士时期就听说了,我要报考的博士导师人比较难搞。记得在报名时,就有同学非常震惊地问我,「你要考他?」我当时心想,这个人难搞就难搞呗,「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我就是来学习的,不管其他。导师只要学术做得好就行了。

但事实上,和导师关系紧张,你就很难做好学术。

我的博士导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并不是那种会直接骂你的导师,比如说我同学的导师,会直接骂「你是猪脑子」,但我这个导师从来没有过这种人身攻击。

但他会一直否定你。比如我交一篇论文上去,他会说,「我看你这个东西我就烦躁,你的观点都不对,你这观点要证明出来你可以去拿诺贝尔奖。」就说类似于这样的话。

很多时刻我会感觉,我准备了一张桌子和他讨论问题,他直接把桌子掀了。比如你写文章的时候,题目他是认可的,但是你写出来之后,他全盘推翻了,认为你是在证明1+1=3。

我希望能得到正常的指导和交流。比如我想证明1+1=2,那么我在证明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哪里证明得不对,都是可以讨论的,老师你可以批评我的文章,但我们要具体地说哪里不对、需要怎么修改,而不是全盘否定,上来就是「不行,没法改」。

我曾经看过一个心理学实验,讲驯狗师如何去驯化一只狗,让狗变得听话。一开始狗会有自己的想法,还是有「自我」的,驯狗师会给狗下命令,让狗做出一定的反应,狗做出a反应,被训狗师否定,做出b反应,又被否定,做出c反应还是被否定,狗就会不知所措,渐渐失去自我。

我有时甚至会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不就是我自己?一开始还会坚持某一个观点,被不断地否定之后,自我慢慢消解,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我就怎么做,但是做下来结果又不合适,在这个过程中一再被否定,到最后我自己都没有信心了。

我的博士论文换了好几个题目,换到最后怎么说呢?我连专业书的封面都不想看了,写论文不是会有文件夹吗,里边放着各种资料,每天要打开这个文件夹,我都要做很长时间的心理准备,就到这种程度。

我对学术已经没有任何信心了。

2

我这个导师带过不少学生,后来我才知道,大家对他统一的评价,就是「不轻松」

我们这个圈子是很小的,一个学校细分领域带博士的也就那么几个人,这个老师你和他处得关系不好,其他老师也很难接收你,因为接收了你,新导师和之前的导师关系都是很微妙的。就像结婚一样,谁不愿意从一而终,半路的缘分老师也会觉得,毕业了感情也不深。

我和导师的关系就这样陷入了一个漩涡,我拿什么东西给他看,他都是否定,到最后就是我们两个各干各的,没事不联系。

我读硕士的时候,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完全不是这样。

硕士导师会真正地指导你,还是很上心的,你写文章交上去之后,他会真的给你批改。我发现,选择导师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愿意把你当学生看。

我硕士导师是一个很包容的人,他天然会觉得,你就是一个学生,你是来学习的,你不懂得很正常。他能够容忍你很多东西不懂,容忍你问一些低端的问题。他经常跟我们传递的是,不管你是硕士、博士,知识上有缺陷或不足太正常了。

但到了博士阶段,我不知道是只有我导师这样还是很多导师都这样,导师不把你当成一个学生了,他觉得你是那个已经有了科研能力的同行。你这个不懂,那个不懂,很不应该,他会直接说你,怎么连这个不知道?慢慢的你就讳疾忌医了,不懂的地方遮掩一下就过去了。

你会不断地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我是不是真的有学术能力?我是不是真的能走学术的道路。等到第五年、第六年的时候,这种怀疑会越来越深,你之前所建立的所有正反馈,到现在已经失灵了。

做出退学这个决定真的很艰难。毕竟我此前的人生也没有经历过很大的波折,每次想到退学,总会忍不住想,要不我再努力一把,但理性告诉我,就算再延期一年或者两年,哪怕三年,也很难得到期望的结果。感性的声音让我再试试,理性的声音又告诉我不要再这么执拗了。

整个过程就是这样,一直感性和理性天人交战,非常煎熬。你要放弃一个东西,而这个东西是你人生到目前为止所信仰的东西——「努力就有结果」,这是从小就深植在我脑海里的,但读博以后我会发现,这个模式它没有得到实现,努力没有得到成功,没有转化为成果。

像打游戏一样,我这个号被练废了。

3

正常博士是四年毕业,我延毕了两次,两次之后,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我像一个赌徒一样,在牌桌上总是输,觉得下一把可以翻盘,但现在我不想再赌了,我决定下桌。

申请退学那天,我感到了强烈的解脱感。感觉阳光都更明亮了,特别开心。我甚至想,我应该早一点退学,没有必要这么耗着。

交完退学申请,我非常清楚,这件事情对我人生的意义,它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从前我对生活的设想是,可能去一个大学教书,现在没有拿到学位,叠加年龄的问题,我可能只能去社招,去找一个公司上班。

我读博那年30岁,是个公务员,现在已经超过35岁了,报考公务员的资格都已经没有了。而且我发现,即使我拿到了博士学位,再想去应聘我以前所在的单位,也已经应聘不到了。

这些话我也没法和别人说,当时决定读博的时候,家里人就不是很支持。没有拿到学位,我也没有和父母说。我的父母是很普通的人,文化水平有限,当时我一直延毕,我妈妈就很愁,愁毕业,愁工作,愁我的婚恋。我妈妈整晚整晚地失眠,就在想我的事情,我更不敢和她说这些了。

这也是我们这一代普通家庭博士的悲哀。

父母以为你读博了,是光宗耀祖,你可以在大城市吃香喝辣,享受繁华,事实上,一个博士一个月就1000块钱,还是在北京,我问过亲戚家的小孩读大学生活费多少,一个说1500块,另一个是2000块。这些都是很现实的困境。

我在博士期间还谈了一场恋爱,异地恋,她在别的城市有编制,而我还在念书,要赶学业的进度,经济也受限,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总是去找她,两个人总是不能见面,有些误会就不能及时解除,我读博不顺利,也很难给她太多好的情绪价值和支撑。

人是很现实的。她在当地有很多人可以选择,慢慢的两个人就淡了,散了。我能够理解,也祝她幸福。

所有发生的这一切,读博六年,我最后可以称得上一无所有。

有时候我也会想,这一切都值得吗?

这个专业,直到现在,扪心自问,我也是非常热爱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消磨掉了许多。

现在我求职 ,35岁年龄卡的,真的是没有天理,以前觉得年纪不是问题,等到找工作的时候,真是一条铁律,有时你连简历都投不出去。

在我退学的这一年时间,很多个反反复复纠结的晚上,我明显感觉到自己老了,人家都说,苍老是断崖式的,我同学都说我,「好几年不见,你怎么头发都白了」。曾经那么一个鲜活、风趣、健谈的人,现在看起来蔫了吧唧的。

以前家长和我讲大道理、谈人生,我都觉得太虚了,但现在,可能上了年纪了,经历得多了,怎么就开始感叹人生了,上了层楼之后欲说还休,就像网上说的那句话,年少的这颗子弹终于正中眉心。


「拿不拿博士学位,你都是我最好的朋友」

@秦川  42岁 退学5年


1

我是2011年9月博士入学,2019年5月申请退学,期间一共8年。

读博那年,我29岁,算比较晚的。那时候硕士毕业后工作了两年,做编辑工作,整个出版社环境还比较宽松,不像现在这么卷,工作之余有大量时间,我可以去听听课,跟学者、高校的老师打交道比较多,我也很喜欢学术,很自然地会想,「是不是可以回高校读读书」。

当时比较幼稚,把读博这件事想得比较简单,比较理想化,觉得就是读书,也想完善一下自己。

我忽略了博士选题的难度,直接给自己选了一个难度特别高的题,根据我所学的专业,想做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议题,我需要补很多知识,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地理以及很多工具性的东西,要熟悉当地的文献资料,当我意识到这个论文的选题难度时,已经很晚了。

事实上,每个学校都有所谓的开题制度,开题时我完全没有接受到这方面的警告,基本上就是老师同意了,你就去做。我们有很多同学,甚至到了博士第三年还有换题目的。

为了毕业,也有一些同学拿文集和提供的数据库做研究,我不太喜欢这种做学术的方式,我觉得还是要走到你研究的群体中间。只有在进入当地,跟当地人有联系的时候,才能够共情他们对这片土地、对当地的历史的真实看法。

结果可想而知,我的博士论文完成起来异常艰难。

在学术上,我们学校要博士毕业,不仅要提交博士论文,毕业前必须发表两篇C刊,这个发文章的过程也让我很不好受。

现在期刊发表制度,对学术白丁不是特别友好,我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就碰到这种情况,编辑觉得我文章很好,但他说,你是博士生我不会给你发的,除非你挂你导师的名字。

有些导师无所谓,愿意和学生合作,一作二作都无所谓,但我导师性格是绝对不可能接受这种事情,我就自己想办法发表。

最受伤的并不是我导师不愿意帮我,而是我花很长时间写了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投出去一直没有音讯,拖了将近半年,后来托人打听之后,得到的回复也特别草率。

后来我又按照所谓的套路写了两篇文章,那两篇文章其实写得很一般,一个月就写完了,很快就发了。这件事特别荒诞,我心里对发文章就很袪魅,这件事的合理性在我这已经崩塌了。

2

学术圈其实是一个江湖。博士生进入到这个学术江湖,你可能会有错位感,你觉得你是学生身份,但事实上你已经进入职场了。

「博士」这个身份,你说是学生,它更像一份科研工作,我们都开玩笑,我们把导师叫「老板」,他真是你「老板」,决定你能不能毕业,给你发津贴。

这个「老板」不仅可以管你的科研,还会管你的生活,他会干预你,会用很多方式评价你,比如说我知道有一个大牛,他对学生说,「诶,你最近怎么胖了?」他的学生就特别紧张,赶快去健身。因为这个背后可能会涉及到,你是不是不够刻苦?你最近是不是没有用心学术?它会带着很多道德的审判,干预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你离不开导师。刚入学术圈的时候,一定需要导师带你,甚至提携你,帮你推一把。有些导师就像父母似的,他会很热心地帮你找学术刊物发表,很热心地带你参加一些学术交际,向大牛推荐这个学生,他可以给你这样的机会,也会给你相应的科研资源保证,这种导师太好了,甚至还帮你找工作,属于保姆型导师。

也有的导师很严苛,像我同学的导师,如果他做的选题违背导师意志,导师就会勃然大怒,把他开除师门,师生关系瞬间就崩解了。

我和我导师的关系,开始还是比较理想的。我很崇拜他,很推崇他的学术。我导师是个非常年轻的博导,通过个人奋斗一路走上去,他非常聪明,发文章也快,在学术的体系下晋升也快。

但很不凑巧的是,我刚一入学,我导师就和我说,他可能要跳槽到别的学校。他招我的时候并没有说明这一点,在我入学两个多月的时候,我导师跳槽了。

一开始,觉得这都不是问题,只要跟着这个导师去做自己想要的学术学问研究,这些都可以克服。事实上我低估了这件事情对我的影响。

从前我只看到我导师学术上的成就,并不了解他本人,随着接触得越来越深,我发现我导师有些不近人情。他个性极强,年轻时批评学生比较厉害,现在上了岁数,好很多了。但他对学生难处和困境的同理心,确实不强。

导师会对我提要求,也还会教,但他教的东西和方法有些套路化,或者说,只在他熟悉的领域适用,很多实际情况他并不清楚,也不擅长,所以就很难指导,只能靠我们自己慢慢摸索。

就比如我论文遇到的困难,我承认,我确实有能力上的欠缺,但每当我需要他的帮助,我们的交流总是很不通畅,我发现太聪明的人他理解不了你为什么做不好。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和导师之间隔阂越来越大,因为要接受采访,我梳理了一下读博8年和导师的通信,屈指可数。我很少联系他,他其实也没有主动联系过我,在我印象中,他通过师门的人打听过我几次。后来也说不清彼此是有什么样的误会,总之,在某种程度上,我对他而言似乎是个不存在的学生。

3

随着整件事的推进,我对读博的失望感越来越深,很多情绪都搅在一起,陷入到一种无边无际的沮丧中,像沼泽一样。

等到第8年,我已经厌倦这件事情了,也不想为了学位继续折腾,就想赶快给它结束掉,眼前的一切跟我当初读博的初衷已经相差太远了。

我决定退学,一方面换一个环境,另外,我也找到了工作,如果不从事科研不去高校,博士学位对我来说价值也不大,退出就好了。

谈到这里,我真的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和妻子。

读博第三年第四年,家里出了好多事,先是姥姥姥爷生病,我妈去照顾,姥姥姥爷相继离世了,我妈又病了。

当时我在上海读博,我妈在北京看病,每次回北京,带着我妈跑这跑那的时候,会很自责很愧疚,觉得对家庭毫无贡献。在就医过程中,你要大量地找人、求人,你会觉得读了那么多书,做的那些学术,我会质疑那些学术,对社会有多大意义。起码对我妈毫无意义,它不会帮助你认识更多的医生,那时候我坐车回北京的路上,真的忍不住掉眼泪。

在这种情况下,我更着急地希望能快点发表文章,但又做不出来,论文和人生,同时被卡住了。

最终我决定退学,家里也没有给我太多压力,我爱人是个很稳当的人,她自己博士顺利毕业了,却没有苛责我,总安慰我说,「你的人比这玩意儿(博士学位)重要」,我父母也会说,你健健康康就好了。

我会觉得很愧对他们。

除了家庭的支撑,我的朋友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心里最难受的那段时间,有些话没法跟父母、妻子说,只能跟高中的死党说,死党说了一番话,给我很大的安慰——

他说,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拿不拿博士学位,你都是我最好的朋友。我跟你交朋友是因为你的价值观,你的兴趣,你这个人很好,很幽默,我不会因为你发了几个C刊,你拿到什么奖学金,拿到什么项目,拿到什么学位,才跟你做朋友。 

他让我明白,我对我周围的人是有价值的,而这个价值不取决于学位。
 
4

读博这些年,除了消磨感,必须承认,我是感受过一些快乐的。

因为我想做的研究会有很多田野调查,每次我去这些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大家看你是一个外来的孩子,又对他们地区感兴趣,会非常热情,从工作到生活尽可能给我一些便利和配合,包括当地的一些老师,都会给我引荐受访者,这点我真的特别感动。

但我也会遗憾,遗憾没有及时止损,人生有几个8年?这段时间太宝贵了,如果我觉得这事不行的话,应该第五年、第六年就及时止损,及时跳出这个环境。

我还遗憾的是,收集了那么多资料,在当地结交了很多朋友,甚至夸些海口说将来我写完论文可以送他们,那些人都特别好,最后没有写出来,有点对不起他们。

至于学位本身,我没有什么后悔的,我现在做这行,也接触大量的学者,我对这个圈子的很多东西认识得更清楚了,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进入这个圈子。

最后我想说的是,博士真的挺辛苦的,我记得念书的时候,对面就是化学系,每天两三点钟,都有人刚从实验室回来,有时候我都在想,这么辛苦真的值得吗?

前段时间我们还聊天,念博士已经不是贫寒的小镇做题家的优选了,特别是文科博士,如果单纯从所谓的回报率来看,没有什么性价比可言。

虽然我已经离开学校很多年,但偶尔也会去豆瓣博士退学小组、博士互助小组看看,有太多人还在受困扰,光是退学小组,就有34378个成员,他们的经历也还会触动我。

很想和大家说,这个世界并不是单一的,发了几篇文章?文章引用什么样?投了什么样的刊物?论文写多少字?有什么创新?这并不是世界的全部,生命其实还有更多美好的东西。

当你觉得读博让你痛苦不已时,你要么去解决它,要么就及时地放弃它,放弃不可耻,也挺有用的。还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及早地认清自己,认清这个环境,你能不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这点很重要。

「外表是高知,内心是高危」

1
 

我本硕都过得挺顺的,保送的研究生,但当时我没想读博,感觉读博挺苦的,就直接工作了。

有考博的念头也是因为工作不太开心,我硕士导师一直很遗憾,想让我走科研这条路,他就又建议我,要不要考虑去考个博,因为我硕士期间在课题组做得也很好,也拿了国家奖学金,我就有点被他说动了。

考博的过程就有点玄学,我本来想考的一个学校初试面试都过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去成。后来我又考另外一所学校一个很牛的导师,结果那个导师也招满了,于是我被调剂到了后来这个博导这边,我对这个博导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当时也没什么选择权,考虑的时间也就小半天,不接受调剂也不知道去哪读,我就这么去了。

刚过去其实就感觉有点别扭。因为我是工科生,但是我读的博士专业偏向于理科专业,我导师又是一个学物理出身的,他对我说了一句话,我到现在想起来都很难受,他说,「你就是个工科生出身,你不是搞科学的」。

我的博士生活和硕士生活反差真的太大了。我硕士过得很愉悦,和导师关系也非常好,但不知道为什么,跟博导就完全无法沟通。

我去了6年,就参加过一次学术会议,我读硕士的时候,硕士老师最喜欢带着我参加学术会议,但是读博我发现老师他去开会,他不带你,他不带任何学生,他不允许别人去,他觉得你去就是玩的。真去玩的话我自己出去玩好了,我干嘛还要开个会?

他自己每个月说要开组会,但是我们的组会永远是他在吐槽我们,你在上面讲得好好的,导师就啪一下给你掐断,输出自己一堆观点,他的观点,永远是很大的、很宽的,就像「老板」跟你画饼一样。

你说老师我能继续向下讲吗?然后他点了个头之后我就开始讲了,还没讲一句,啪,他又给你打断了,他永远不会去倾听,只会照着他的逻辑去做事情。

那段时间真的很焦虑。我就去跑步,绕着三环跑,一次最多能跑15公里,但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是,我经常跑完10公里之后,一点不觉得放松,按理说,这种大量的有氧运动过后,整个人会轻松下来的。

我无法轻松下来,也睡不好,一点钟醒一次,两点钟醒一次,三点钟醒一次。有一次,我整个晚上都没睡着,第二天早上5点多钟起来,凌晨5点的北京城真的好安静。

2

去年5月20号,我正式申请退学了。

我一直给自己一个预期,如果读到第六年再不毕业,我就放弃了。正好我也是卡在第六年,我不想再拖了。

其实去年过年那会儿,我还是很想逼自己一把,大年初五我就回北京了,一回来就疯狂干活,心里还是很渴望能毕业,无论怎么着,这么多年的沉没成本太高了。

去年春天发生了好多事。3月,我爸查出来疑似肺癌,我连夜坐火车回到南京,带我爸看病,做活体检查。回南京那几天,我导师倒是没一直催,只是在我走之前让我早点回,那段时间,导师也在不停push我,那几天我大概三天就睡了8小时。所幸我爸是误诊,没什么大问题,我连夜又回北京继续干活。

等到4月初,我看不到任何希望,开始准备退学的事。我走的那天,导师不在学校,其实我是想当面跟他告别的,那天我给他发了一条长微信,他还打了个电话过来,说让我冷静冷静,我说我想得很清楚了。

退学后第一个月,其实挺开心的。压在头上的大山没有了,当时我的计划是,休息几个月,到10月开始工作,但休息休息着我就发现不对劲,我好像变了一个人,精气神没了,好像突然间博士那六年的沉没成本一下子反噬回来了。

自我否定得特别厉害,觉得自己是个垃圾,什么用都没有,怎么看怎么觉得自己是个废物。也不敢跟别人说,没有人可以分享。父母也不可能跟他们说,直到现在,我父母都不知道我博士学位没拿到。

我一直以为我退学之后肯定会找个契机大哭一场,但没有,从离开北京到现在,可能因为其他事哭我都没有因为自己没毕业这件事哭,我很想哭一次。

虽然整个人很难受,表面上还得装作热爱生活,没事干就去跟不认识的人打羽毛球、跑步,这是我去年下半年干得最多的两件事。

因为没有收入,钱在慢慢减少,去年10月份,我开始投简历,真的简历都不知道怎么写,我都不知道怎么跟人解释,为什么会有一段长达6年的gap。

我去面试过一些大企业,人家给我一句话,你博士没毕业,我接收不了你。去年元旦我遇到一个很好的机会能进入行业头部,一面二面都过了,死在了终面,就感觉生活给了我很大的希望,啪一下又给我拍得死死的。

去年过年,我也找了个借口没回家,就留在了深圳,深圳有很多山,我就在山里走一走,回去静下心把简历好好打磨,年后就开始疯狂地投,不要脸地投,什么都投,面到了现在的这个单位。

我很喜欢现在这个单位。

这种生活是我想要的。没那么大欲望,可能也没那么大的激情,生活平淡。比如上个周六,我把空调装好之后,下午带着相机,去海边走了走,拍了拍照,吃点自己想吃的东西,回来收拾收拾,我这个人比较有仪式感,7 月份来了,我把床单全部洗一遍,换一遍,晚上要接受采访,我就找了一个特别舒服的状态,点一个小灯,戴着耳机聊天。

3

关于我自己的读博生涯,我反刍过很多次。

好像真的只有现在找到工作了,生活得还不错,才可以这样去聊那件事情。如果是去年这个时候,我应该还没办法理清思路讲述。

我到现在都时不时会想, 26岁到32岁这几年,本该是人生最美好和最能成长的几年,但我这几年彻底没了。

人家说三十而立,我根本立都立不起来。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也很大,没退学之前我老劝自己,不要想那么多,不要跟别人比,一直在给自己灌鸡汤。但是实际情况是,你看到人家升职加薪,看到人家满世界旅游,看到人家带着孩子出去玩,看到人家开始孝敬父母、买车买房,你就会觉得自己失败,或者说,已经落后别人太多太多了。

你因为自己吃一顿一两百块的自助餐庆幸的时候,人家已经餐厅自由了,我也有在北京的朋友,硕士毕业就工作了,生活得也很好,每次吃饭我都不好意思说请客的事,人家知道你上学,就说你不用付钱,但次数多了你也难受。

钱的事会让人很伤自尊。尤其是每年回家的时候,亲戚朋友会问你,你还在读博,什么时候出来工作?你看你爸妈多辛苦啊,供你一个博士。

没经历过的人可能共情不了。有的事现在我都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在阻碍着我去及时止损?

我总结出来一个不算答案的答案,其实有一个无形的身份在困着你,就像孔乙己的长衫,你永远觉得你是个博士,你还是有对于那个光环的所谓的期待。而做科研它不像在企业工作那么短平快,科研可能一年两年都做不出什么成果,日子一天天过,一天天熬,你一点一点被温水煮青蛙了。

关于读博,我还想说,导师真的很重要。可以这么说,找导师,比找对象还要难。我之前还和我对象吐槽过,伺候导师比伺候她难多了,哄她还挺容易的,哄导师真的哄不好。而且还不能和导师分手,一谈就是六年、八年,永远是弱势的一方。

本科毕业季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导师写给学生的话,特别感动,那导师写,为人师者,其心无异于父母。当时看到那句话,我眼泪都快下来了,太难得了。

这样的人太少了,太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随意对待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博士阶段导师就这么一个,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而对于导师来说,你只是万千学生中的一个而已。

我记得我最后一次见我导师,我当着他的面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说老师,您知道在您这几年,把我原来所有的锐气跟自信全部磨没了吗?他没说话。

现在又到毕业季,每年到毕业季,我都不看朋友圈。别人发毕业快乐,我觉得他们值得,但是对我来说是一种伤害,对很多延毕和退学的博士生来说,毕业季是一种心灵上的屠戮。

按理说你应该很快乐,但是发现你走不了,办公室的人已经换了一茬又一茬了,你还在那。像我在那待了6年,我熬走了3届硕士生,硕士博士是混着住的,我舍友都换了3拨,你看着比你小的孩子都已经去毕业去工作了,真的觉得很难受。

4

读书的时候,我们常开玩笑说的一句话叫做,读博其实它不叫读博,应该叫赌博,真的是拿自己的青春在赌这件事情,很多人赌出来了,很多人没赌出来。

之前,我在日记里写过一段话,我说我们这帮读博的,真的是精神压力很大的一帮人。外表是高知,但内心是高危。其实没那么光鲜亮丽,大家很脆弱,一直在象牙塔,社会的期许又特别高,感觉他们一直在闪闪发光,但是其实光越亮的地方影子也是越暗的,但这些影子大家都看不到。

主流视野宣传的博士都是很厉害的人,可能大家就陷入了一个幸存者偏差的误区,好像读博的人都能有很大的作为,都在开创世界,其实并不然,现在博士扩招,真正苦熬的人其实是大多数。

博士不只是出国深造那批人,不只是哈佛牛津剑桥麻省理工那批人,这些人太少了,更多的都是「土博士」,也没什么钱,面临着年龄的压力、同辈的压力、择业的压力、经济的压力……

其实很多读博的人,家境并不好,没有退路,在上学的过程当中,会觉得读书是能改变命运的,但是没想到,在博士这块卡住了,他们会觉得,如果拿不到这个学位,世界就塌了,因为对他们来说,在当下那一刻,学位就是一切。

去年我来深圳一个月后,北京的一所高校一个跟我同级的2017级的博士想不开自杀了,我当天晚上看到那个帖子,直接就哭了。虽然我在某一时刻也想过这个事,但是真的发生了,还是很难过。

那天晚上我特别遗憾我为什么不认识他,我要认识他,肯定会把他拉出来,肯定会说,哥们,我们一起走,不要想那么多,我们不读了,我们就去找份工作,我们怎么着也是有手有脚,也能养活自己。

不是每个人生下来都要去写文章、做科研的,干体力活不丢人,凭自己双手挣钱不丢人。

包括现在很多人说到博士去做一些所谓的底层工作,大家都说孔乙己不要脱下长衫,说你的层次会落下来,变成底层,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或者孔乙己本来就是底层呢?并不是说我们读到博士学位之后就是上流人了。

豆瓣有一个「博士,退学了嘛?」小组,我在上面发过两次帖子,一次求助帖,那时候想退学,想听听大家的建议,一个是还愿帖,退学后一年还愿,没有博士的title,却慢慢有了生活。

我的还愿帖其实写得很乱,因为当时一口气写完就发了,根本就没有去整理,很意外的,好多人来点赞留言,还有好几个给我发私信说了很多,大家的问题都不一样,但是其实大家都缺希望,他们有的甚至才硕士或者博一。

那些私信让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看到了对脱不下长衫的痛苦和纠结,也看到了年龄增长却无收入的窘迫,看到了面对课题和生活的无力,社会、家庭以及过去还算优秀的自己所带来的那种无形的压力,有些朋友宁愿放弃了生命,都没有勇气放弃对这个学位的挣扎。我觉得这个世界不应该这样。

还有人会直接来问我,要不要退学。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责任太重了,我很害怕,因为我说「你放弃」这句话很简单,但是对于他来说很沉重。我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或许有可能他只要再努力一下,他就能拿到那个学位,我不知道。

所以我每次回他们信息,我心里也很忐忑,我生怕哪一句话说得太绝对,导致了他们做了一些不合适的选择。

我只能回复他,我说我30多岁,一无是处地出来,没有博士学历,不是应届生,也努努力地把工作找着了,开始挣钱养活自己。

最后,在这里,我想对那些延毕的博士、徘徊在退学边缘的博士说,这个世界的容错性特别的大,千万不要被眼前的事情给绊住了,尤其是上学这个事。

我也想对不了解博士群体的其他人说,如果你身边有正在「溺水」的博士,需要拯救,需要帮忙,需要有一个人来陪着和开导,请不要犹豫,积极地向他们伸出手去。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大学生沉默的二本学生,在「最难」毕业季
2024-07-07 16:59
社会与生活

教育:那些选择退学的博士生们

又到毕业季,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现实是,博士毕业越来越难了。
罗芊


又到毕业季,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现实是,博士毕业越来越难了。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博士生的延毕率持续上升,2012年就已经突破60%,2018年超过64%——每年,都有超过六成的博士无法如期毕业。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毕业无望,选择退学。

任何一个群体都不缺成功者的叙事,这次,我们想讲述那些选择退学的博士故事——他们都经历了什么?他们也曾是优绩主义一层层筛选出来的顶尖人才,为什么没能在博士的评价体系中顺畅地走下去?做出退学这个决定,他们经历了哪些挣扎和思考,其中对他们价值观冲击最大的部分是什么?

为此,我们找到4位已经退学的博士,他们中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读博的高校有南有北。大家的讲述都非常真诚,他们会主动提起读博期间经济的窘迫,同辈压力带来的落差,亲密关系的难以为继,说的都是内心最深处的、很难与外人道的部分。

我们试图通过个体鲜活的叙述,让更多人看见博士的现状和困境。看到他们「脱不下长衫的痛苦和纠结,年龄增长却收入微薄的窘迫,面对课题和生活的无力,社会家庭以及过去还算优秀的自己所带来的无形压力」,看到他们「外表是高知,内心是高危」的精神世界。

很意外的是,几乎每个人在访谈结束时都提到了感谢,感谢倾听,因为这些话「真不知道和谁说」,他们也提到了倡议,希望有更多人看见这个群体,多一些理解和共情。

或许,博士生活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光鲜亮丽。

以下,是来自他们的讲述——】


生化环材,都趟一遍

@摩师傅 34岁 退学4年

1
 

我申上博士还挺顺的。本科毕业之后,考研到了一个中等的学校,研一下半年申了硕博连读,申完就开始正常读研读博。

硕士期间我感觉很好。那会儿的学习状态不错,早上8点去实验室,中午休息,晚上10点回宿舍,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看书、看文献、做实验,周末跑跑步、逛逛公园,晚上回来接着看书,特别正常,特别规律。

转博第一年就觉得有点问题了,我是理工科学化学的,博士是材料方向,做材料就跟发新闻一样,对时效性的要求非常高,你做一个东西出来,如果是一个全新的东西,就算做得很糟糕,只要有很多新的部分,就能发出比较好的文章。但是如果你跟在别人后面,就很难做。

但我们实验室做的东西它的方向就不是很新,还是偏传统的材料,这个方向已经没落了,文章比较难发,而学校会要求,每个实验室每个博士生要发一定数量的文章,当时我就很着急,继续做这个东西肯定是不行的,能不能换个方向。

我没有求助导师,因为我导师缺位还挺严重的。他当时专注于做工业项目,在学术这块,也没有放太多的精力。他跟我父亲一个年龄,当时五十多岁,现在已经退休两年了。

因为很难寻求他的帮助,所以我们几个同学自己琢磨了一下,搞了一个方向,但是没有那么新,做了一段时间以后,效果一般,等到应该写文章投文章了,我需要有一些指导或者帮助,和导师的沟通也很不顺畅。

正常一个博士生,他是很需要导师指导的,我们毕竟是学生,前瞻性和各种判断并没有那么好,会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导师缺位,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我也不是那种特别擅长沟通的性格,没有出口
,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一直这么拖着。

2
 

那种感觉真的很绝望,作为学生,我好像没有求助的渠道以及求助的方法,文章推进不下去,做科研也不是说换方向就可以换的,一换就得花好几年重新开始,我现在回想起那时候的记忆,都是有些模糊的,可能自己也在逃避吧。

我就记得越到后面,我都不愿意去实验室了,在宿舍里住了一年多,文章也没有进展,以前我是一个完全的学习机器,不发朋友圈,不看娱乐性的东西,电视剧基本上没看过,电影和话剧可能一年只看一两场,只会学习,但那段时间我真的太憋得慌了,开始想办法出去走走,跟朋友聊天。

我们学校离交道口比较近,那一年多我经常去胡同里乱逛,去小西天看电影,接触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倒是也不空虚。我过了一段特别散漫的生活,其实也是给自己找一些出口,从一个理工科人突然变成一个文艺青年,生活才能喘口气,现在想想也算是有舍有得。

虽然精神上找到了出口,经济上压力还是不小。30岁之前,我身上就没什么多余的钱,从研究生开始,我就会自己打工挣钱,我们读博基本没有补助,也不好意思问家里要钱,就是靠着以前打工积攒的一点钱撑着。学校的生活成本很低,宿舍一年才1000多块钱,食堂也很便宜,我自己都很惊讶,居然靠之前那点积蓄也能活下来。

等到2020年,因为我们学校有年限限制,博士最长8年会被清退,我被退学了。

这个结果说实话,是意料之中,我没有特别难以接受。如果有人问我,后不后悔读博,其实我倒没那么后悔。但我在读博不顺利的路途中,似乎有一些补救的方法,因为我当时陷入在无解的情绪里,没有办法自救。

比如当时想过还要不要尝试一个别的方向,但我们实验室没有这个条件,你知道有些仪器很贵,有些测试是要约很久,我有一个测试约了好几年都没有约上,像我们这种纯实验专业,非常非常依赖实验仪器和资源,如果你做了这个检测,就能发一个好文,缺了一个检测,你就发不了。

但我一个朋友就很明智地避开了这个问题,他在读研的时候也是偏实验一类,他就会思考,如果这个实验失败了或者做不出来,或者遇到各种情况做不了,就没有成果了。所以他博士选的方向是实验不管成功失败都能出成果的。我是觉得如果我早日能想清楚这个问题,也会有一些别的思路,申博的时候还是太局限了。

所以有时候我会觉得读博像是开盲盒。我是小地方来的,这种关键的人生选择都有点在开盲盒,我记得高考报志愿的时候,那会儿也没有智能手机,资讯不发达,大家都是拿着一本报志愿的书翻一翻,然后靠脑补这个名字是干嘛的,靠想象来决定以后的方向。我是山东人,我们当地有出息的人很多在胜利油田上班,于是我的首选志愿填的多是石油类,最后一个志愿填的化学。就是这么巧,我被调剂到学化学。

我本科毕业正好赶上金融危机,也不好找工作。我们专业本科毕业一般只能去当工人,做技术员都很难,所以我才想考研考博。等到了博士也一样迷茫,当时也才20多岁,硕士博士到底难度差异有多大,博士方向要怎么选,导师要怎么选,知之甚少。

结果就是,大家开玩笑说,生化环材,四大天坑,我误打误撞全都做过——本科是偏生物方向的化学,研究生做的是材料化学,最后工作是环境类的化学,四个坑反正都趟一遍。

3

读博过程中,我还后悔一件事,后悔自己的性格太软弱。我们实验室有一个师妹,她和我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但是她性格特别泼辣,跟「老板」(导师)大吵一架,转组了。我当时完全没有想过,还可以这样解决问题。师妹也是运气很好,转组之后特别顺利,节点很好,刚好遇到学校成立一个新的学院,她转到了一个特别牛的指导老师名下。

师妹的人生就像是重新洗牌一样,我当然很羡慕,但也觉得自己做不到。我从小算是留守儿童,也不跟父母一起长大,遇到很多情况都没有人帮助,也不知道找谁求助,这种性格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碰到什么事,我谁都不告诉,就自己忍着,缺少斗争的勇气,导致后面很被动。

所以我「博士退学」这件事背后,其实是一个很复合的背景,很复合的原因造成的。师妹能够想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也算是自己奋斗出来的结果。

博士退学后,因为我是硕博连读,硕士学位也拿不到,只能以本科生的身份找工作,可想而知,HR会一直追着这个问题问,我会解释,其实在实验室也做很多工业项目,也有一直在做实验,有前沿的学术经验,肯定比工厂的技术员条件要好,但是实际上大家对这种「失败」的接受度是很低的。

我辗转找过几份工作,现在做的这份工作是在克拉玛依油田,做一些处理器相关工作,月薪8000元左右。我现在的生活怎么评价呢,工作还能干,能活得下去,但不是特别理想,所以还在想别的出路。

毕竟,我已经不是一个像读研那时候一样的工作狂了,克拉玛依偏僻,工作强度也很高,有时候24小时都没办法睡觉,身体也难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需要文化生活,需要朋友,需要亲密关系。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之后还是会选择辞职。现在回想读博这8年,你说亏吗,确实觉得亏,但这段经历也挺宝贵的,它让我更加看清了自己,也让我知道什么东西是重要的,它也是组成现在的我的一部分。

读博六年,一无所有

@小咪 37岁 退学1年


1
 

我是一个小镇做题家。从小接受的教育理念就是,你要好好读书,努力就会有好的结果。

抱着这样的信念,我从本科一路读到硕士,并很自然地想要读博士。第一次考博成绩不是很理想,我还去工作过几年,做公务员,那时候我从未想过不读博这个选项,辞去公职的时候我还安慰自己,这几年的工作就像弹簧一样,压下去是为了将来博士生涯更好地腾飞。

第二次考博,我顺利地考进了想去的学校。那时对博士生活还是很憧憬的。我是学经济学出身,一直很喜欢本专业。大学时,我看那些专业课的书,能沉迷到什么程度,12点要吃饭,我经常拿出手机一看,怎么已经2点了,晚上睡觉做梦,都是学术相关的东西。

确实没有想到,我的博士生活会那样波折。

其实硕士时期就听说了,我要报考的博士导师人比较难搞。记得在报名时,就有同学非常震惊地问我,「你要考他?」我当时心想,这个人难搞就难搞呗,「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我就是来学习的,不管其他。导师只要学术做得好就行了。

但事实上,和导师关系紧张,你就很难做好学术。

我的博士导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并不是那种会直接骂你的导师,比如说我同学的导师,会直接骂「你是猪脑子」,但我这个导师从来没有过这种人身攻击。

但他会一直否定你。比如我交一篇论文上去,他会说,「我看你这个东西我就烦躁,你的观点都不对,你这观点要证明出来你可以去拿诺贝尔奖。」就说类似于这样的话。

很多时刻我会感觉,我准备了一张桌子和他讨论问题,他直接把桌子掀了。比如你写文章的时候,题目他是认可的,但是你写出来之后,他全盘推翻了,认为你是在证明1+1=3。

我希望能得到正常的指导和交流。比如我想证明1+1=2,那么我在证明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哪里证明得不对,都是可以讨论的,老师你可以批评我的文章,但我们要具体地说哪里不对、需要怎么修改,而不是全盘否定,上来就是「不行,没法改」。

我曾经看过一个心理学实验,讲驯狗师如何去驯化一只狗,让狗变得听话。一开始狗会有自己的想法,还是有「自我」的,驯狗师会给狗下命令,让狗做出一定的反应,狗做出a反应,被训狗师否定,做出b反应,又被否定,做出c反应还是被否定,狗就会不知所措,渐渐失去自我。

我有时甚至会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不就是我自己?一开始还会坚持某一个观点,被不断地否定之后,自我慢慢消解,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我就怎么做,但是做下来结果又不合适,在这个过程中一再被否定,到最后我自己都没有信心了。

我的博士论文换了好几个题目,换到最后怎么说呢?我连专业书的封面都不想看了,写论文不是会有文件夹吗,里边放着各种资料,每天要打开这个文件夹,我都要做很长时间的心理准备,就到这种程度。

我对学术已经没有任何信心了。

2

我这个导师带过不少学生,后来我才知道,大家对他统一的评价,就是「不轻松」

我们这个圈子是很小的,一个学校细分领域带博士的也就那么几个人,这个老师你和他处得关系不好,其他老师也很难接收你,因为接收了你,新导师和之前的导师关系都是很微妙的。就像结婚一样,谁不愿意从一而终,半路的缘分老师也会觉得,毕业了感情也不深。

我和导师的关系就这样陷入了一个漩涡,我拿什么东西给他看,他都是否定,到最后就是我们两个各干各的,没事不联系。

我读硕士的时候,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完全不是这样。

硕士导师会真正地指导你,还是很上心的,你写文章交上去之后,他会真的给你批改。我发现,选择导师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愿意把你当学生看。

我硕士导师是一个很包容的人,他天然会觉得,你就是一个学生,你是来学习的,你不懂得很正常。他能够容忍你很多东西不懂,容忍你问一些低端的问题。他经常跟我们传递的是,不管你是硕士、博士,知识上有缺陷或不足太正常了。

但到了博士阶段,我不知道是只有我导师这样还是很多导师都这样,导师不把你当成一个学生了,他觉得你是那个已经有了科研能力的同行。你这个不懂,那个不懂,很不应该,他会直接说你,怎么连这个不知道?慢慢的你就讳疾忌医了,不懂的地方遮掩一下就过去了。

你会不断地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我是不是真的有学术能力?我是不是真的能走学术的道路。等到第五年、第六年的时候,这种怀疑会越来越深,你之前所建立的所有正反馈,到现在已经失灵了。

做出退学这个决定真的很艰难。毕竟我此前的人生也没有经历过很大的波折,每次想到退学,总会忍不住想,要不我再努力一把,但理性告诉我,就算再延期一年或者两年,哪怕三年,也很难得到期望的结果。感性的声音让我再试试,理性的声音又告诉我不要再这么执拗了。

整个过程就是这样,一直感性和理性天人交战,非常煎熬。你要放弃一个东西,而这个东西是你人生到目前为止所信仰的东西——「努力就有结果」,这是从小就深植在我脑海里的,但读博以后我会发现,这个模式它没有得到实现,努力没有得到成功,没有转化为成果。

像打游戏一样,我这个号被练废了。

3

正常博士是四年毕业,我延毕了两次,两次之后,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我像一个赌徒一样,在牌桌上总是输,觉得下一把可以翻盘,但现在我不想再赌了,我决定下桌。

申请退学那天,我感到了强烈的解脱感。感觉阳光都更明亮了,特别开心。我甚至想,我应该早一点退学,没有必要这么耗着。

交完退学申请,我非常清楚,这件事情对我人生的意义,它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从前我对生活的设想是,可能去一个大学教书,现在没有拿到学位,叠加年龄的问题,我可能只能去社招,去找一个公司上班。

我读博那年30岁,是个公务员,现在已经超过35岁了,报考公务员的资格都已经没有了。而且我发现,即使我拿到了博士学位,再想去应聘我以前所在的单位,也已经应聘不到了。

这些话我也没法和别人说,当时决定读博的时候,家里人就不是很支持。没有拿到学位,我也没有和父母说。我的父母是很普通的人,文化水平有限,当时我一直延毕,我妈妈就很愁,愁毕业,愁工作,愁我的婚恋。我妈妈整晚整晚地失眠,就在想我的事情,我更不敢和她说这些了。

这也是我们这一代普通家庭博士的悲哀。

父母以为你读博了,是光宗耀祖,你可以在大城市吃香喝辣,享受繁华,事实上,一个博士一个月就1000块钱,还是在北京,我问过亲戚家的小孩读大学生活费多少,一个说1500块,另一个是2000块。这些都是很现实的困境。

我在博士期间还谈了一场恋爱,异地恋,她在别的城市有编制,而我还在念书,要赶学业的进度,经济也受限,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总是去找她,两个人总是不能见面,有些误会就不能及时解除,我读博不顺利,也很难给她太多好的情绪价值和支撑。

人是很现实的。她在当地有很多人可以选择,慢慢的两个人就淡了,散了。我能够理解,也祝她幸福。

所有发生的这一切,读博六年,我最后可以称得上一无所有。

有时候我也会想,这一切都值得吗?

这个专业,直到现在,扪心自问,我也是非常热爱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消磨掉了许多。

现在我求职 ,35岁年龄卡的,真的是没有天理,以前觉得年纪不是问题,等到找工作的时候,真是一条铁律,有时你连简历都投不出去。

在我退学的这一年时间,很多个反反复复纠结的晚上,我明显感觉到自己老了,人家都说,苍老是断崖式的,我同学都说我,「好几年不见,你怎么头发都白了」。曾经那么一个鲜活、风趣、健谈的人,现在看起来蔫了吧唧的。

以前家长和我讲大道理、谈人生,我都觉得太虚了,但现在,可能上了年纪了,经历得多了,怎么就开始感叹人生了,上了层楼之后欲说还休,就像网上说的那句话,年少的这颗子弹终于正中眉心。


「拿不拿博士学位,你都是我最好的朋友」

@秦川  42岁 退学5年


1

我是2011年9月博士入学,2019年5月申请退学,期间一共8年。

读博那年,我29岁,算比较晚的。那时候硕士毕业后工作了两年,做编辑工作,整个出版社环境还比较宽松,不像现在这么卷,工作之余有大量时间,我可以去听听课,跟学者、高校的老师打交道比较多,我也很喜欢学术,很自然地会想,「是不是可以回高校读读书」。

当时比较幼稚,把读博这件事想得比较简单,比较理想化,觉得就是读书,也想完善一下自己。

我忽略了博士选题的难度,直接给自己选了一个难度特别高的题,根据我所学的专业,想做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议题,我需要补很多知识,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地理以及很多工具性的东西,要熟悉当地的文献资料,当我意识到这个论文的选题难度时,已经很晚了。

事实上,每个学校都有所谓的开题制度,开题时我完全没有接受到这方面的警告,基本上就是老师同意了,你就去做。我们有很多同学,甚至到了博士第三年还有换题目的。

为了毕业,也有一些同学拿文集和提供的数据库做研究,我不太喜欢这种做学术的方式,我觉得还是要走到你研究的群体中间。只有在进入当地,跟当地人有联系的时候,才能够共情他们对这片土地、对当地的历史的真实看法。

结果可想而知,我的博士论文完成起来异常艰难。

在学术上,我们学校要博士毕业,不仅要提交博士论文,毕业前必须发表两篇C刊,这个发文章的过程也让我很不好受。

现在期刊发表制度,对学术白丁不是特别友好,我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就碰到这种情况,编辑觉得我文章很好,但他说,你是博士生我不会给你发的,除非你挂你导师的名字。

有些导师无所谓,愿意和学生合作,一作二作都无所谓,但我导师性格是绝对不可能接受这种事情,我就自己想办法发表。

最受伤的并不是我导师不愿意帮我,而是我花很长时间写了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投出去一直没有音讯,拖了将近半年,后来托人打听之后,得到的回复也特别草率。

后来我又按照所谓的套路写了两篇文章,那两篇文章其实写得很一般,一个月就写完了,很快就发了。这件事特别荒诞,我心里对发文章就很袪魅,这件事的合理性在我这已经崩塌了。

2

学术圈其实是一个江湖。博士生进入到这个学术江湖,你可能会有错位感,你觉得你是学生身份,但事实上你已经进入职场了。

「博士」这个身份,你说是学生,它更像一份科研工作,我们都开玩笑,我们把导师叫「老板」,他真是你「老板」,决定你能不能毕业,给你发津贴。

这个「老板」不仅可以管你的科研,还会管你的生活,他会干预你,会用很多方式评价你,比如说我知道有一个大牛,他对学生说,「诶,你最近怎么胖了?」他的学生就特别紧张,赶快去健身。因为这个背后可能会涉及到,你是不是不够刻苦?你最近是不是没有用心学术?它会带着很多道德的审判,干预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你离不开导师。刚入学术圈的时候,一定需要导师带你,甚至提携你,帮你推一把。有些导师就像父母似的,他会很热心地帮你找学术刊物发表,很热心地带你参加一些学术交际,向大牛推荐这个学生,他可以给你这样的机会,也会给你相应的科研资源保证,这种导师太好了,甚至还帮你找工作,属于保姆型导师。

也有的导师很严苛,像我同学的导师,如果他做的选题违背导师意志,导师就会勃然大怒,把他开除师门,师生关系瞬间就崩解了。

我和我导师的关系,开始还是比较理想的。我很崇拜他,很推崇他的学术。我导师是个非常年轻的博导,通过个人奋斗一路走上去,他非常聪明,发文章也快,在学术的体系下晋升也快。

但很不凑巧的是,我刚一入学,我导师就和我说,他可能要跳槽到别的学校。他招我的时候并没有说明这一点,在我入学两个多月的时候,我导师跳槽了。

一开始,觉得这都不是问题,只要跟着这个导师去做自己想要的学术学问研究,这些都可以克服。事实上我低估了这件事情对我的影响。

从前我只看到我导师学术上的成就,并不了解他本人,随着接触得越来越深,我发现我导师有些不近人情。他个性极强,年轻时批评学生比较厉害,现在上了岁数,好很多了。但他对学生难处和困境的同理心,确实不强。

导师会对我提要求,也还会教,但他教的东西和方法有些套路化,或者说,只在他熟悉的领域适用,很多实际情况他并不清楚,也不擅长,所以就很难指导,只能靠我们自己慢慢摸索。

就比如我论文遇到的困难,我承认,我确实有能力上的欠缺,但每当我需要他的帮助,我们的交流总是很不通畅,我发现太聪明的人他理解不了你为什么做不好。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和导师之间隔阂越来越大,因为要接受采访,我梳理了一下读博8年和导师的通信,屈指可数。我很少联系他,他其实也没有主动联系过我,在我印象中,他通过师门的人打听过我几次。后来也说不清彼此是有什么样的误会,总之,在某种程度上,我对他而言似乎是个不存在的学生。

3

随着整件事的推进,我对读博的失望感越来越深,很多情绪都搅在一起,陷入到一种无边无际的沮丧中,像沼泽一样。

等到第8年,我已经厌倦这件事情了,也不想为了学位继续折腾,就想赶快给它结束掉,眼前的一切跟我当初读博的初衷已经相差太远了。

我决定退学,一方面换一个环境,另外,我也找到了工作,如果不从事科研不去高校,博士学位对我来说价值也不大,退出就好了。

谈到这里,我真的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和妻子。

读博第三年第四年,家里出了好多事,先是姥姥姥爷生病,我妈去照顾,姥姥姥爷相继离世了,我妈又病了。

当时我在上海读博,我妈在北京看病,每次回北京,带着我妈跑这跑那的时候,会很自责很愧疚,觉得对家庭毫无贡献。在就医过程中,你要大量地找人、求人,你会觉得读了那么多书,做的那些学术,我会质疑那些学术,对社会有多大意义。起码对我妈毫无意义,它不会帮助你认识更多的医生,那时候我坐车回北京的路上,真的忍不住掉眼泪。

在这种情况下,我更着急地希望能快点发表文章,但又做不出来,论文和人生,同时被卡住了。

最终我决定退学,家里也没有给我太多压力,我爱人是个很稳当的人,她自己博士顺利毕业了,却没有苛责我,总安慰我说,「你的人比这玩意儿(博士学位)重要」,我父母也会说,你健健康康就好了。

我会觉得很愧对他们。

除了家庭的支撑,我的朋友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心里最难受的那段时间,有些话没法跟父母、妻子说,只能跟高中的死党说,死党说了一番话,给我很大的安慰——

他说,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拿不拿博士学位,你都是我最好的朋友。我跟你交朋友是因为你的价值观,你的兴趣,你这个人很好,很幽默,我不会因为你发了几个C刊,你拿到什么奖学金,拿到什么项目,拿到什么学位,才跟你做朋友。 

他让我明白,我对我周围的人是有价值的,而这个价值不取决于学位。
 
4

读博这些年,除了消磨感,必须承认,我是感受过一些快乐的。

因为我想做的研究会有很多田野调查,每次我去这些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大家看你是一个外来的孩子,又对他们地区感兴趣,会非常热情,从工作到生活尽可能给我一些便利和配合,包括当地的一些老师,都会给我引荐受访者,这点我真的特别感动。

但我也会遗憾,遗憾没有及时止损,人生有几个8年?这段时间太宝贵了,如果我觉得这事不行的话,应该第五年、第六年就及时止损,及时跳出这个环境。

我还遗憾的是,收集了那么多资料,在当地结交了很多朋友,甚至夸些海口说将来我写完论文可以送他们,那些人都特别好,最后没有写出来,有点对不起他们。

至于学位本身,我没有什么后悔的,我现在做这行,也接触大量的学者,我对这个圈子的很多东西认识得更清楚了,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进入这个圈子。

最后我想说的是,博士真的挺辛苦的,我记得念书的时候,对面就是化学系,每天两三点钟,都有人刚从实验室回来,有时候我都在想,这么辛苦真的值得吗?

前段时间我们还聊天,念博士已经不是贫寒的小镇做题家的优选了,特别是文科博士,如果单纯从所谓的回报率来看,没有什么性价比可言。

虽然我已经离开学校很多年,但偶尔也会去豆瓣博士退学小组、博士互助小组看看,有太多人还在受困扰,光是退学小组,就有34378个成员,他们的经历也还会触动我。

很想和大家说,这个世界并不是单一的,发了几篇文章?文章引用什么样?投了什么样的刊物?论文写多少字?有什么创新?这并不是世界的全部,生命其实还有更多美好的东西。

当你觉得读博让你痛苦不已时,你要么去解决它,要么就及时地放弃它,放弃不可耻,也挺有用的。还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及早地认清自己,认清这个环境,你能不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这点很重要。

「外表是高知,内心是高危」

1
 

我本硕都过得挺顺的,保送的研究生,但当时我没想读博,感觉读博挺苦的,就直接工作了。

有考博的念头也是因为工作不太开心,我硕士导师一直很遗憾,想让我走科研这条路,他就又建议我,要不要考虑去考个博,因为我硕士期间在课题组做得也很好,也拿了国家奖学金,我就有点被他说动了。

考博的过程就有点玄学,我本来想考的一个学校初试面试都过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去成。后来我又考另外一所学校一个很牛的导师,结果那个导师也招满了,于是我被调剂到了后来这个博导这边,我对这个博导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当时也没什么选择权,考虑的时间也就小半天,不接受调剂也不知道去哪读,我就这么去了。

刚过去其实就感觉有点别扭。因为我是工科生,但是我读的博士专业偏向于理科专业,我导师又是一个学物理出身的,他对我说了一句话,我到现在想起来都很难受,他说,「你就是个工科生出身,你不是搞科学的」。

我的博士生活和硕士生活反差真的太大了。我硕士过得很愉悦,和导师关系也非常好,但不知道为什么,跟博导就完全无法沟通。

我去了6年,就参加过一次学术会议,我读硕士的时候,硕士老师最喜欢带着我参加学术会议,但是读博我发现老师他去开会,他不带你,他不带任何学生,他不允许别人去,他觉得你去就是玩的。真去玩的话我自己出去玩好了,我干嘛还要开个会?

他自己每个月说要开组会,但是我们的组会永远是他在吐槽我们,你在上面讲得好好的,导师就啪一下给你掐断,输出自己一堆观点,他的观点,永远是很大的、很宽的,就像「老板」跟你画饼一样。

你说老师我能继续向下讲吗?然后他点了个头之后我就开始讲了,还没讲一句,啪,他又给你打断了,他永远不会去倾听,只会照着他的逻辑去做事情。

那段时间真的很焦虑。我就去跑步,绕着三环跑,一次最多能跑15公里,但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是,我经常跑完10公里之后,一点不觉得放松,按理说,这种大量的有氧运动过后,整个人会轻松下来的。

我无法轻松下来,也睡不好,一点钟醒一次,两点钟醒一次,三点钟醒一次。有一次,我整个晚上都没睡着,第二天早上5点多钟起来,凌晨5点的北京城真的好安静。

2

去年5月20号,我正式申请退学了。

我一直给自己一个预期,如果读到第六年再不毕业,我就放弃了。正好我也是卡在第六年,我不想再拖了。

其实去年过年那会儿,我还是很想逼自己一把,大年初五我就回北京了,一回来就疯狂干活,心里还是很渴望能毕业,无论怎么着,这么多年的沉没成本太高了。

去年春天发生了好多事。3月,我爸查出来疑似肺癌,我连夜坐火车回到南京,带我爸看病,做活体检查。回南京那几天,我导师倒是没一直催,只是在我走之前让我早点回,那段时间,导师也在不停push我,那几天我大概三天就睡了8小时。所幸我爸是误诊,没什么大问题,我连夜又回北京继续干活。

等到4月初,我看不到任何希望,开始准备退学的事。我走的那天,导师不在学校,其实我是想当面跟他告别的,那天我给他发了一条长微信,他还打了个电话过来,说让我冷静冷静,我说我想得很清楚了。

退学后第一个月,其实挺开心的。压在头上的大山没有了,当时我的计划是,休息几个月,到10月开始工作,但休息休息着我就发现不对劲,我好像变了一个人,精气神没了,好像突然间博士那六年的沉没成本一下子反噬回来了。

自我否定得特别厉害,觉得自己是个垃圾,什么用都没有,怎么看怎么觉得自己是个废物。也不敢跟别人说,没有人可以分享。父母也不可能跟他们说,直到现在,我父母都不知道我博士学位没拿到。

我一直以为我退学之后肯定会找个契机大哭一场,但没有,从离开北京到现在,可能因为其他事哭我都没有因为自己没毕业这件事哭,我很想哭一次。

虽然整个人很难受,表面上还得装作热爱生活,没事干就去跟不认识的人打羽毛球、跑步,这是我去年下半年干得最多的两件事。

因为没有收入,钱在慢慢减少,去年10月份,我开始投简历,真的简历都不知道怎么写,我都不知道怎么跟人解释,为什么会有一段长达6年的gap。

我去面试过一些大企业,人家给我一句话,你博士没毕业,我接收不了你。去年元旦我遇到一个很好的机会能进入行业头部,一面二面都过了,死在了终面,就感觉生活给了我很大的希望,啪一下又给我拍得死死的。

去年过年,我也找了个借口没回家,就留在了深圳,深圳有很多山,我就在山里走一走,回去静下心把简历好好打磨,年后就开始疯狂地投,不要脸地投,什么都投,面到了现在的这个单位。

我很喜欢现在这个单位。

这种生活是我想要的。没那么大欲望,可能也没那么大的激情,生活平淡。比如上个周六,我把空调装好之后,下午带着相机,去海边走了走,拍了拍照,吃点自己想吃的东西,回来收拾收拾,我这个人比较有仪式感,7 月份来了,我把床单全部洗一遍,换一遍,晚上要接受采访,我就找了一个特别舒服的状态,点一个小灯,戴着耳机聊天。

3

关于我自己的读博生涯,我反刍过很多次。

好像真的只有现在找到工作了,生活得还不错,才可以这样去聊那件事情。如果是去年这个时候,我应该还没办法理清思路讲述。

我到现在都时不时会想, 26岁到32岁这几年,本该是人生最美好和最能成长的几年,但我这几年彻底没了。

人家说三十而立,我根本立都立不起来。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也很大,没退学之前我老劝自己,不要想那么多,不要跟别人比,一直在给自己灌鸡汤。但是实际情况是,你看到人家升职加薪,看到人家满世界旅游,看到人家带着孩子出去玩,看到人家开始孝敬父母、买车买房,你就会觉得自己失败,或者说,已经落后别人太多太多了。

你因为自己吃一顿一两百块的自助餐庆幸的时候,人家已经餐厅自由了,我也有在北京的朋友,硕士毕业就工作了,生活得也很好,每次吃饭我都不好意思说请客的事,人家知道你上学,就说你不用付钱,但次数多了你也难受。

钱的事会让人很伤自尊。尤其是每年回家的时候,亲戚朋友会问你,你还在读博,什么时候出来工作?你看你爸妈多辛苦啊,供你一个博士。

没经历过的人可能共情不了。有的事现在我都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在阻碍着我去及时止损?

我总结出来一个不算答案的答案,其实有一个无形的身份在困着你,就像孔乙己的长衫,你永远觉得你是个博士,你还是有对于那个光环的所谓的期待。而做科研它不像在企业工作那么短平快,科研可能一年两年都做不出什么成果,日子一天天过,一天天熬,你一点一点被温水煮青蛙了。

关于读博,我还想说,导师真的很重要。可以这么说,找导师,比找对象还要难。我之前还和我对象吐槽过,伺候导师比伺候她难多了,哄她还挺容易的,哄导师真的哄不好。而且还不能和导师分手,一谈就是六年、八年,永远是弱势的一方。

本科毕业季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导师写给学生的话,特别感动,那导师写,为人师者,其心无异于父母。当时看到那句话,我眼泪都快下来了,太难得了。

这样的人太少了,太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随意对待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博士阶段导师就这么一个,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而对于导师来说,你只是万千学生中的一个而已。

我记得我最后一次见我导师,我当着他的面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说老师,您知道在您这几年,把我原来所有的锐气跟自信全部磨没了吗?他没说话。

现在又到毕业季,每年到毕业季,我都不看朋友圈。别人发毕业快乐,我觉得他们值得,但是对我来说是一种伤害,对很多延毕和退学的博士生来说,毕业季是一种心灵上的屠戮。

按理说你应该很快乐,但是发现你走不了,办公室的人已经换了一茬又一茬了,你还在那。像我在那待了6年,我熬走了3届硕士生,硕士博士是混着住的,我舍友都换了3拨,你看着比你小的孩子都已经去毕业去工作了,真的觉得很难受。

4

读书的时候,我们常开玩笑说的一句话叫做,读博其实它不叫读博,应该叫赌博,真的是拿自己的青春在赌这件事情,很多人赌出来了,很多人没赌出来。

之前,我在日记里写过一段话,我说我们这帮读博的,真的是精神压力很大的一帮人。外表是高知,但内心是高危。其实没那么光鲜亮丽,大家很脆弱,一直在象牙塔,社会的期许又特别高,感觉他们一直在闪闪发光,但是其实光越亮的地方影子也是越暗的,但这些影子大家都看不到。

主流视野宣传的博士都是很厉害的人,可能大家就陷入了一个幸存者偏差的误区,好像读博的人都能有很大的作为,都在开创世界,其实并不然,现在博士扩招,真正苦熬的人其实是大多数。

博士不只是出国深造那批人,不只是哈佛牛津剑桥麻省理工那批人,这些人太少了,更多的都是「土博士」,也没什么钱,面临着年龄的压力、同辈的压力、择业的压力、经济的压力……

其实很多读博的人,家境并不好,没有退路,在上学的过程当中,会觉得读书是能改变命运的,但是没想到,在博士这块卡住了,他们会觉得,如果拿不到这个学位,世界就塌了,因为对他们来说,在当下那一刻,学位就是一切。

去年我来深圳一个月后,北京的一所高校一个跟我同级的2017级的博士想不开自杀了,我当天晚上看到那个帖子,直接就哭了。虽然我在某一时刻也想过这个事,但是真的发生了,还是很难过。

那天晚上我特别遗憾我为什么不认识他,我要认识他,肯定会把他拉出来,肯定会说,哥们,我们一起走,不要想那么多,我们不读了,我们就去找份工作,我们怎么着也是有手有脚,也能养活自己。

不是每个人生下来都要去写文章、做科研的,干体力活不丢人,凭自己双手挣钱不丢人。

包括现在很多人说到博士去做一些所谓的底层工作,大家都说孔乙己不要脱下长衫,说你的层次会落下来,变成底层,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或者孔乙己本来就是底层呢?并不是说我们读到博士学位之后就是上流人了。

豆瓣有一个「博士,退学了嘛?」小组,我在上面发过两次帖子,一次求助帖,那时候想退学,想听听大家的建议,一个是还愿帖,退学后一年还愿,没有博士的title,却慢慢有了生活。

我的还愿帖其实写得很乱,因为当时一口气写完就发了,根本就没有去整理,很意外的,好多人来点赞留言,还有好几个给我发私信说了很多,大家的问题都不一样,但是其实大家都缺希望,他们有的甚至才硕士或者博一。

那些私信让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看到了对脱不下长衫的痛苦和纠结,也看到了年龄增长却无收入的窘迫,看到了面对课题和生活的无力,社会、家庭以及过去还算优秀的自己所带来的那种无形的压力,有些朋友宁愿放弃了生命,都没有勇气放弃对这个学位的挣扎。我觉得这个世界不应该这样。

还有人会直接来问我,要不要退学。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责任太重了,我很害怕,因为我说「你放弃」这句话很简单,但是对于他来说很沉重。我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或许有可能他只要再努力一下,他就能拿到那个学位,我不知道。

所以我每次回他们信息,我心里也很忐忑,我生怕哪一句话说得太绝对,导致了他们做了一些不合适的选择。

我只能回复他,我说我30多岁,一无是处地出来,没有博士学历,不是应届生,也努努力地把工作找着了,开始挣钱养活自己。

最后,在这里,我想对那些延毕的博士、徘徊在退学边缘的博士说,这个世界的容错性特别的大,千万不要被眼前的事情给绊住了,尤其是上学这个事。

我也想对不了解博士群体的其他人说,如果你身边有正在「溺水」的博士,需要拯救,需要帮忙,需要有一个人来陪着和开导,请不要犹豫,积极地向他们伸出手去。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