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

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共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10-03 17:18
艺术风尚

泰勒·斯威夫特:被低估与误读的创作天才

她不只是流行歌手,更是一名天赋非凡的创作者,用词和曲的精妙巧思唤起听者的广泛共鸣。正所谓,曲高未必和寡。
泰勒斯威夫特
Stephanie Burt

泰勒·斯威夫特 (Taylor Swift) 承诺,她于10月3日发行的新专辑《星梦浮生》(The Life of a Showgirl)将是一场“欢愉、不羁和激烈”的盛宴,是比去年《苦难诗社》(The Tortured Poets Department)“更为昂扬”的续章。作为同时也是“霉粉(Swiftie)”的一名文学评论者,我对此充满期待。与此同时,一个熟悉的疑问萦绕心头:这一次,评论界又将如何落笔?她能否收获自己——不是作为名人或特拉维斯·凯尔西(Travis Kelce)的未婚妻,而是作为才思卓绝、笔触细腻的创作者——应得的关注?

我第一次记住斯威夫特的作品是在2010年,当时我站在一家杂货店收银台前晃眼的灯光中排队结账(买的似乎是牙膏),听到了《你属于我》(You Belong With Me)这首歌。班卓琴的乐声丝丝入耳,哀婉而又笃定的唱腔直击我的心扉。我立刻渴望反复聆听,进而探寻究竟是是哪位艺术家谱写出了如此匠心独运,堪称完美的歌曲。副歌中摇曳往复的三和弦(“she wears short skirts, I wear T-shirts”,译:她穿短裙,而我穿T恤),贯穿过渡桥段的灵动切分(“I’m the one who makes you laugh/ When you know you’re ‘bout to cry”,译:当你清楚自己快要哭出来时/我才是能让你笑的人)——所有这些都让我感慨,上乘之作就该如此。

从那时起,我开始卸下过往品味中那份不自知的傲慢。我以教授和评述诗歌为业,致力于解读艰深复杂的艺术作品,从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到当代都涵盖其中。在斯威夫特之前,我所钟情的流行乐大抵来自一些未能大热的独立音乐人。我喜欢他们的乖张怪诞:因为我与之感同身受。

收银台前的那天过后,我对旧时诗人或独立乐队的喜爱并未减少,但对斯威夫特的倾心或许更甚。可能是她的歌点醒了我——可能我的确需要这样的点醒——即便在今时今日,大众的追捧和词曲的精妙也可融于一体,并行不悖。

从《红》(Red)到《名誉》(Reputation)再到《恋人》(Lover),当我反复聆听她的诸多专辑之后,这一信念愈发坚定。到2020年初看完官方授权纪录片《美利坚女士》(Miss Americana)之后,我觉得已经可以给自己贴上“霉粉”的标签了。因此,当2023年哈佛学子问我可否为其撰写斯威夫特相关论文提供帮助时,我便开设了“泰勒·斯威夫特与她的世界”这门课程。未曾想这竟吸引了200名学生申请,更成了国际新闻。NBC电视台还派来摄制组,为其《今日秀》(Today Show)栏目报道取材。

这堂课审视了斯威夫特的双重身份:她既是深谙经营之道的事业塑造者,也是一位作家。近20年来——从她第一张专辑的采访算起——她一直在向世人宣告,词曲作者是她最重要的身份。她演唱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作品;而精进唱功、坚持完成三个多小时的舞台演出,皆是她为作品护航的毕生之役。因此我们研究斯威夫特的遣词造句,考据其阅读谱系,如达芙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的《蝴蝶梦》(Rebecca),并探讨她的歌词如何与那些逝去已久的作家的作品遥相呼应,如18世纪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越是细究,就越能发现她建构歌曲的巧思。在《覆水难收》(We Are Never Ever Getting Back Together)中,词句和旋律巧妙堆叠,情感浓度也随之攀升,从真切的焦躁到毫不掩饰的辛辣反讽(“I’m really gonna miss you picking fights”,译:我真怀念你总在找茬吵架的样子),直至刺耳而悸动的节拍与她内心的怒火同频共振。她在过渡桥段中由唱转述(“I mean, this is exhausting, you know?”,译:我是说,这实在太心累了,你懂吗?),仿佛心力交瘁,再无意——哪怕是佯装——置身于一首情歌的虚妄,然后在副歌响起时又切回唱腔,尽显力量。她与联合制作人马克斯·马丁(Max Martin)和希尔贝克(Shellback)都深谙舞曲流行乐范式,故能在两句唱白间将其解构,转瞬又让一切回归正轨。

若论她近年的创作功力,不妨一听2024年那首剖白其舞台生涯的《带着破碎的心前行》(I Can Do It With a Broken Heart)中的自省式独白。第一段主歌便是“The lights reflect sequined stars off her silhouette every night(夜夜灯火,为她的剪影缀满闪烁星光)”,无怪乎歌迷皆以为“ “she’s having the time of her life(她正享尽此生良辰)”。但她当然并非如此:主歌末句的“I can show you lies(我来告诉你什么是谎言)”,用“谎言”置换了听众以为会出现的“理由”。她必须对我们伪装,内心支离破碎,却在台前扮演欢愉。她渴望我们窥见真实——她的忧伤,以及她从未停歇的努力:“I hold my breath/ And I’ve been doing it since he left(我屏住呼吸/自他离去,日日如此)。”

如果你敢,可以试试(像我一样)在KTV唱这首歌:你将会发现其演绎之艰难,在那潮水般涌来的主歌中,她对气息的掌控恰如她在舞台上必须修炼而得的自我控制。这首歌触动了每一个年龄段的听者,他们在成长中无不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去扮演老师、上司或伴侣期许的角色。难怪斯威夫特在掷地有声的落笔中写道,没有人能“try and come for my job(尝试挑战我的位置)”。或者,至少是没人能够胜任她的角色。

斯威夫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然而这声名大多附着于她的形象、恋情、粉丝乃至商业头脑。为何她锻造词曲的匠心(毕竟这也是她工作的一部分)却未能获得同等瞩目?

答案之一就在于我们看待歌与唱的视角。我们是在学校之外——在车里、在卧室里戴着耳机、在派对上——学会喜爱这些音乐的,或因此就未能赋予歌曲创作与小说、交响乐等艺术同等的尊崇。即便是我们之中对流行歌曲心怀敬意者,也可能将其与其他艺术混为一谈。当鲍勃·迪伦(Bob Dylan)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我辈英语教授便常被问及:迪伦真称得上是伟大的诗人吗?他不是(尽管他出版过诗作),也非剧作大家。他创作的是伟大的文学性歌曲,而歌曲艺术价值的沉淀,往往需要更漫长的岁月。

尽管如此,时至今日将迪伦誉为天才已是寻常论调。但为何我们鲜少听闻这一桂冠被加冕于斯威夫特之身?原因之一在于,她从未假装自己是在凭空缔造全新的艺术形式。恰恰相反,她的成就是对前人遗产的重塑。

20世纪现代主义坚持认为,伟大艺术必在破旧立新,一位“苦难诗人”(打个比方)必须与过去进行某种尖锐而具有破坏性的决裂。想想画家杰克逊·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那溅满无畏而痛苦的颜料的画布,亦或艾伦·金斯伯格 (Allen Ginsberg)笔下那些“头顶天使光环的嬉皮士(angelheaded hipsters)”,如何“被疯狂、饥饿、歇斯底里、赤身裸体所摧毁”。若以此为衡量伟大的标准,那另一种艺术便极易被低估——它先以亲和引人入胜,再以深度启人思考。

斯威夫特创造的恰是这种艺术。《苦难诗社》便是为她那脆弱、坦诚、从不回避的艺术风格正名,以对抗“苦难诗人”们孤芳自赏、故作高深、愤世嫉俗的姿态。在《黯犬》(The Black Dog)一曲中,心碎的歌者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她的感受:“I just don’t understand…How you don’t miss me/In the shower/And remember/How my rain-soaked body was shaking(我只是不解……你怎能不想念我/当沐浴之时/又怎能忘却/我那被雨浸湿的身体是如何颤抖)”。

斯威夫特亦乐于与其他创作者合作。除了《爱的告白》(Speak Now),她的所有专辑皆是独立创作与合作成果的交融,辉映着合作者的才华。《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和《无畏》(Fearless)中凝练的纳什维尔曲式便出自当地资深音乐人利兹·罗斯(Liz Rose)的手笔。《1989》中的热门舞曲则由瑞典流行乐巧匠马丁操刀,他也曾是后街男孩(Backstreet Boys)的热单缔造者。《民间故事》(Folklore)和《永恒故事》(Evermore)中疫情时代的幽居之寂与精妙原声则得益于亚伦·德斯纳(Aaron Dessner)的贡献,他在充满思辨和忧郁气质的独立乐队The National中担任吉他和钢琴手。

合作让斯威夫特的创作保持鲜活,但也易使其自身才华被世人忽视。诚然,德斯纳为《世上最小的男人》(The Smallest Man Who Ever Lived)构建了7/4拍的基础,但只有斯威夫特才能在字里行间注入义愤与心酸,以及不落俗套的句法:“You crashed my party and your rental car/You said normal girls were boring/ But you were gone by morning/You kicked out the stage lights but you’re still performing(你闯进我的派对,也毁了那辆租来的车/你曾说寻常女子乏味无趣/黎明破晓你却已然离去/你踢灭了舞台追光,表演却未曾落幕)。”(什么样的混蛋才会踢坏舞台灯光,让技术人员收拾残局?)

斯威夫特的天才在于文字机锋(“你闯进我的派对,也毁了那辆租来的车”的双关),也在旋律匠心。需反复聆听方能察觉,那首描摹失意心境的《反英雄》(Anti-Hero)副歌正好落幕在她声线的最低点。这份天才也体现在洞悉人心的敏锐。她懂得如何在引起共鸣的同时又能予人期许。或许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人前强撑着完成一件难事,内心却在哭泣。或许你也曾期盼自己能像斯威夫特那般游刃有余。她最好的作品既是升华自我,也是拥抱众生。她的音乐渴望触动你的心弦。

而这种渴望也揭示了她鲜少被冠以“天才”之名的最重要——或许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传统语境里,这个词及其背后的理念,向来是意志坚强、好辩善斗的男性的专属。斯威夫特的灵感,却源自她作为女性的自我认知和少女时代的记忆:那是牛仔靴与夏日连衣裙的搭配,是闪亮的表演服,是淡紫色的舞会礼裙。女孩们从小被教导要取悦所有人,要渴求认可,要“do it with a broken heart(带着破碎的心前行)”。她们在成长中总被期许要与人为善。男性却因其革命性的天才而备受称颂。

那不是斯威夫特所寻求的赞美。她想要的,是撷取旧形式,并对其进行演绎,直至其焕然一新,栩栩如生,并为每一个人所拥有。这才是她的天才所在,也是我们应更关注其艺术家身份,而非只看其名人光环的理由。正因如此,包括我在内的无数人才会沉醉于她的伟大乐章,研读,景仰,并于其中寻见自己人生的倒影。



相关内容

  • 泰勒·斯威夫特和 NFL 球星特拉维斯·凯尔西在 Instagram 上宣布订婚
泰勒斯威夫特
2025-10-03 17:18
艺术风尚

泰勒·斯威夫特:被低估与误读的创作天才

她不只是流行歌手,更是一名天赋非凡的创作者,用词和曲的精妙巧思唤起听者的广泛共鸣。正所谓,曲高未必和寡。
Stephanie Burt

泰勒·斯威夫特 (Taylor Swift) 承诺,她于10月3日发行的新专辑《星梦浮生》(The Life of a Showgirl)将是一场“欢愉、不羁和激烈”的盛宴,是比去年《苦难诗社》(The Tortured Poets Department)“更为昂扬”的续章。作为同时也是“霉粉(Swiftie)”的一名文学评论者,我对此充满期待。与此同时,一个熟悉的疑问萦绕心头:这一次,评论界又将如何落笔?她能否收获自己——不是作为名人或特拉维斯·凯尔西(Travis Kelce)的未婚妻,而是作为才思卓绝、笔触细腻的创作者——应得的关注?

我第一次记住斯威夫特的作品是在2010年,当时我站在一家杂货店收银台前晃眼的灯光中排队结账(买的似乎是牙膏),听到了《你属于我》(You Belong With Me)这首歌。班卓琴的乐声丝丝入耳,哀婉而又笃定的唱腔直击我的心扉。我立刻渴望反复聆听,进而探寻究竟是是哪位艺术家谱写出了如此匠心独运,堪称完美的歌曲。副歌中摇曳往复的三和弦(“she wears short skirts, I wear T-shirts”,译:她穿短裙,而我穿T恤),贯穿过渡桥段的灵动切分(“I’m the one who makes you laugh/ When you know you’re ‘bout to cry”,译:当你清楚自己快要哭出来时/我才是能让你笑的人)——所有这些都让我感慨,上乘之作就该如此。

从那时起,我开始卸下过往品味中那份不自知的傲慢。我以教授和评述诗歌为业,致力于解读艰深复杂的艺术作品,从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到当代都涵盖其中。在斯威夫特之前,我所钟情的流行乐大抵来自一些未能大热的独立音乐人。我喜欢他们的乖张怪诞:因为我与之感同身受。

收银台前的那天过后,我对旧时诗人或独立乐队的喜爱并未减少,但对斯威夫特的倾心或许更甚。可能是她的歌点醒了我——可能我的确需要这样的点醒——即便在今时今日,大众的追捧和词曲的精妙也可融于一体,并行不悖。

从《红》(Red)到《名誉》(Reputation)再到《恋人》(Lover),当我反复聆听她的诸多专辑之后,这一信念愈发坚定。到2020年初看完官方授权纪录片《美利坚女士》(Miss Americana)之后,我觉得已经可以给自己贴上“霉粉”的标签了。因此,当2023年哈佛学子问我可否为其撰写斯威夫特相关论文提供帮助时,我便开设了“泰勒·斯威夫特与她的世界”这门课程。未曾想这竟吸引了200名学生申请,更成了国际新闻。NBC电视台还派来摄制组,为其《今日秀》(Today Show)栏目报道取材。

这堂课审视了斯威夫特的双重身份:她既是深谙经营之道的事业塑造者,也是一位作家。近20年来——从她第一张专辑的采访算起——她一直在向世人宣告,词曲作者是她最重要的身份。她演唱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作品;而精进唱功、坚持完成三个多小时的舞台演出,皆是她为作品护航的毕生之役。因此我们研究斯威夫特的遣词造句,考据其阅读谱系,如达芙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的《蝴蝶梦》(Rebecca),并探讨她的歌词如何与那些逝去已久的作家的作品遥相呼应,如18世纪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越是细究,就越能发现她建构歌曲的巧思。在《覆水难收》(We Are Never Ever Getting Back Together)中,词句和旋律巧妙堆叠,情感浓度也随之攀升,从真切的焦躁到毫不掩饰的辛辣反讽(“I’m really gonna miss you picking fights”,译:我真怀念你总在找茬吵架的样子),直至刺耳而悸动的节拍与她内心的怒火同频共振。她在过渡桥段中由唱转述(“I mean, this is exhausting, you know?”,译:我是说,这实在太心累了,你懂吗?),仿佛心力交瘁,再无意——哪怕是佯装——置身于一首情歌的虚妄,然后在副歌响起时又切回唱腔,尽显力量。她与联合制作人马克斯·马丁(Max Martin)和希尔贝克(Shellback)都深谙舞曲流行乐范式,故能在两句唱白间将其解构,转瞬又让一切回归正轨。

若论她近年的创作功力,不妨一听2024年那首剖白其舞台生涯的《带着破碎的心前行》(I Can Do It With a Broken Heart)中的自省式独白。第一段主歌便是“The lights reflect sequined stars off her silhouette every night(夜夜灯火,为她的剪影缀满闪烁星光)”,无怪乎歌迷皆以为“ “she’s having the time of her life(她正享尽此生良辰)”。但她当然并非如此:主歌末句的“I can show you lies(我来告诉你什么是谎言)”,用“谎言”置换了听众以为会出现的“理由”。她必须对我们伪装,内心支离破碎,却在台前扮演欢愉。她渴望我们窥见真实——她的忧伤,以及她从未停歇的努力:“I hold my breath/ And I’ve been doing it since he left(我屏住呼吸/自他离去,日日如此)。”

如果你敢,可以试试(像我一样)在KTV唱这首歌:你将会发现其演绎之艰难,在那潮水般涌来的主歌中,她对气息的掌控恰如她在舞台上必须修炼而得的自我控制。这首歌触动了每一个年龄段的听者,他们在成长中无不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去扮演老师、上司或伴侣期许的角色。难怪斯威夫特在掷地有声的落笔中写道,没有人能“try and come for my job(尝试挑战我的位置)”。或者,至少是没人能够胜任她的角色。

斯威夫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然而这声名大多附着于她的形象、恋情、粉丝乃至商业头脑。为何她锻造词曲的匠心(毕竟这也是她工作的一部分)却未能获得同等瞩目?

答案之一就在于我们看待歌与唱的视角。我们是在学校之外——在车里、在卧室里戴着耳机、在派对上——学会喜爱这些音乐的,或因此就未能赋予歌曲创作与小说、交响乐等艺术同等的尊崇。即便是我们之中对流行歌曲心怀敬意者,也可能将其与其他艺术混为一谈。当鲍勃·迪伦(Bob Dylan)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我辈英语教授便常被问及:迪伦真称得上是伟大的诗人吗?他不是(尽管他出版过诗作),也非剧作大家。他创作的是伟大的文学性歌曲,而歌曲艺术价值的沉淀,往往需要更漫长的岁月。

尽管如此,时至今日将迪伦誉为天才已是寻常论调。但为何我们鲜少听闻这一桂冠被加冕于斯威夫特之身?原因之一在于,她从未假装自己是在凭空缔造全新的艺术形式。恰恰相反,她的成就是对前人遗产的重塑。

20世纪现代主义坚持认为,伟大艺术必在破旧立新,一位“苦难诗人”(打个比方)必须与过去进行某种尖锐而具有破坏性的决裂。想想画家杰克逊·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那溅满无畏而痛苦的颜料的画布,亦或艾伦·金斯伯格 (Allen Ginsberg)笔下那些“头顶天使光环的嬉皮士(angelheaded hipsters)”,如何“被疯狂、饥饿、歇斯底里、赤身裸体所摧毁”。若以此为衡量伟大的标准,那另一种艺术便极易被低估——它先以亲和引人入胜,再以深度启人思考。

斯威夫特创造的恰是这种艺术。《苦难诗社》便是为她那脆弱、坦诚、从不回避的艺术风格正名,以对抗“苦难诗人”们孤芳自赏、故作高深、愤世嫉俗的姿态。在《黯犬》(The Black Dog)一曲中,心碎的歌者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她的感受:“I just don’t understand…How you don’t miss me/In the shower/And remember/How my rain-soaked body was shaking(我只是不解……你怎能不想念我/当沐浴之时/又怎能忘却/我那被雨浸湿的身体是如何颤抖)”。

斯威夫特亦乐于与其他创作者合作。除了《爱的告白》(Speak Now),她的所有专辑皆是独立创作与合作成果的交融,辉映着合作者的才华。《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和《无畏》(Fearless)中凝练的纳什维尔曲式便出自当地资深音乐人利兹·罗斯(Liz Rose)的手笔。《1989》中的热门舞曲则由瑞典流行乐巧匠马丁操刀,他也曾是后街男孩(Backstreet Boys)的热单缔造者。《民间故事》(Folklore)和《永恒故事》(Evermore)中疫情时代的幽居之寂与精妙原声则得益于亚伦·德斯纳(Aaron Dessner)的贡献,他在充满思辨和忧郁气质的独立乐队The National中担任吉他和钢琴手。

合作让斯威夫特的创作保持鲜活,但也易使其自身才华被世人忽视。诚然,德斯纳为《世上最小的男人》(The Smallest Man Who Ever Lived)构建了7/4拍的基础,但只有斯威夫特才能在字里行间注入义愤与心酸,以及不落俗套的句法:“You crashed my party and your rental car/You said normal girls were boring/ But you were gone by morning/You kicked out the stage lights but you’re still performing(你闯进我的派对,也毁了那辆租来的车/你曾说寻常女子乏味无趣/黎明破晓你却已然离去/你踢灭了舞台追光,表演却未曾落幕)。”(什么样的混蛋才会踢坏舞台灯光,让技术人员收拾残局?)

斯威夫特的天才在于文字机锋(“你闯进我的派对,也毁了那辆租来的车”的双关),也在旋律匠心。需反复聆听方能察觉,那首描摹失意心境的《反英雄》(Anti-Hero)副歌正好落幕在她声线的最低点。这份天才也体现在洞悉人心的敏锐。她懂得如何在引起共鸣的同时又能予人期许。或许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人前强撑着完成一件难事,内心却在哭泣。或许你也曾期盼自己能像斯威夫特那般游刃有余。她最好的作品既是升华自我,也是拥抱众生。她的音乐渴望触动你的心弦。

而这种渴望也揭示了她鲜少被冠以“天才”之名的最重要——或许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传统语境里,这个词及其背后的理念,向来是意志坚强、好辩善斗的男性的专属。斯威夫特的灵感,却源自她作为女性的自我认知和少女时代的记忆:那是牛仔靴与夏日连衣裙的搭配,是闪亮的表演服,是淡紫色的舞会礼裙。女孩们从小被教导要取悦所有人,要渴求认可,要“do it with a broken heart(带着破碎的心前行)”。她们在成长中总被期许要与人为善。男性却因其革命性的天才而备受称颂。

那不是斯威夫特所寻求的赞美。她想要的,是撷取旧形式,并对其进行演绎,直至其焕然一新,栩栩如生,并为每一个人所拥有。这才是她的天才所在,也是我们应更关注其艺术家身份,而非只看其名人光环的理由。正因如此,包括我在内的无数人才会沉醉于她的伟大乐章,研读,景仰,并于其中寻见自己人生的倒影。



相关内容

  • 泰勒·斯威夫特和 NFL 球星特拉维斯·凯尔西在 Instagram 上宣布订婚
 

读者评论
OR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

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共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特别报道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



读者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