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7-22 07:26
金融

港股上市热潮带来什么投资机会?

黄凡:今年港股市场已有42家公司成功上市,募资总额突破1055亿港元 。一次又一次的IPO敲钟仪式,将一个又一个的企业送入境外资本市场。如何解读?
香港证劵中国投资者大举涌向大型科技股,无惧关税搅动市场
黄凡


进入2025年,沉寂了4年港股市场仿佛迎来了一场久违的“春潮”。从年初开始,IPO浪潮一波接一波,仿佛资本市场的海面上不断掀起浪花。

从1月到6月,港股市场已有42家公司成功上市,募资总额突破1055亿港元 。一次又一次的IPO敲钟仪式,将一个又一个的企业送入境外资本市场。而来自全球各地的基石投资者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市场信心。中东主权基金、东南亚长线资金随之纷纷涌入,形成一道道“资本暖流” 。

一、这一轮港股春潮涌动的成因是什么?

港交所的最新改革举措带来的政策红利是主因,从优化上市门槛到试点人民币计价机制,再到压缩审批周期,每一项政策都像是打开了新的“水闸”,让IPO之水更快流向港股。

近年来,港交所一直持续改革上市制度,优化双重主要上市及二次上市准入标准,并为高市值A股公司开辟快速审批“绿色通道”。于是国内A股上市公司赴港股市场进行二次上市(包括二次上市与双重主要上市)趋势日益活跃,尤其自2025年以来表现尤为明显。以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为代表的A股龙头企业,纷纷选择在港股市场开展二次上市,在港股挂牌,不仅为企业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国际融资渠道,也助力其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

以宁德时代为例,2025年5月20日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吸引了包括科威特投资局等23家基石投资者,IPO募资高达307.18亿港元,成为今年全球最大IPO之一。上市首日,宁德时代股价高开12.55%,市值达到1.34万亿港元。企业此举旨在建立国际化融资平台,支持出海业务扩张。

同时,在美股市场监管趋严、退市风险上升的背景下,港股也成为中概股回归的关键选择地。越来越多企业选择“飞回”港股,完成二次上市,仿佛“候鸟归巢”。它们带着成熟的业务和清晰的盈利模式,为港股市场注入稳定力量。

实际上,不同类型的企业赴港二次上市带来的影响具有明显行业分化特征:

1. 新能源与高端制造

二次上市不仅提升了头部企业的国际融资能力,还加快了产能扩张进程。例如,宁德时代募资大部分将用于海外电池工厂布局。技术密集型企业通过港股平台更容易吸引国际产业链合作伙伴,获得跨境并购和技术合作机会。此外,港股市场对成长型行业估值相对宽松,2025年新能源板块平均市盈率较A股高出15%-20%。

2. 生物医药

港股融资有利于企业国际化研发和海外并购,能补充A股受政策影响下的流动性不足。2025年港股医药IPO的平均募资额比A股高30%。尽管港股投资者对尚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包容度有限,部分公司IPO首日即“破发”,但也不影响这些公司成功登陆港股。

3. 科技与互联网

赴港二次上市成为美股中概股规避退市风险的主流选择,同时保留美元融资能力。互联网企业利用港股平台可拓展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尽管港股科技板块流动性较美股偏低,日均成交额仅为美股1/5,但也实现了“回归”的主要目标了。

4. 消费与零售

港股上市有助于品牌国际化,提升海外知名度,支撑跨境并购与全球渠道建设。国际资本青睐中国消费升级主题,2025年港股消费企业外资持股比例高达42%。对ESG评级和高分红率的来自国际投资者要求,也促进了这些国内企业的不断自我提升。

5. 金融与地产

金融行业受益于港股低融资成本和稳定估值。相较A股,港股融资成本平均低0.8%。不过,内地房企赴港融资压力大,因为2025年内房港股平均市净率仅0.3倍,尽管难以实现高效再融资,不过也保留了一片上市的窗口。

显然,总体而言,无论是对港股市场,还是对到港股IPO的国内公司而言,近期港股的春潮赋予的多是机会,那么对广大投资者而言呢?

二、港股的暖流为国内投资人带来什么机会?

展望下半年,预期港股IPO依然会是热潮未止而风起云涌,AI芯片、生物医药、“一带一路”相关企业或将成为新一轮“弄潮儿”。随着政策持续优化、国内资金继续南下,港股市场正迎来一个“黄金时代”。然而,国内投资人该如何来把握这次的机会?

1,港股打新稳赚不赔?

说到IPO热潮,国内投资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去港股打新,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国特色”的发行机制的看护下,A股打新就是“包赚不赔”的代名词。新股认购一签难求,中签率通常只有万分之一左右,而且A股目前依然是散户主导,跟风炒作新股炒是 A股市场的 “优良传统” 之一。根据东方财富网的统计数据,过去五年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约120%。新股中签的幸运投资人真是买到就赚到。

不过,港股就不同了,因为没有了IPO发行节奏的管制,也没有官方对发行价的指导,因此新股发行随行就市,发行价与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基本接轨,交易也无涨跌幅限制,整个市场的资金参与也以机构为主导。因此,根据港交所数据,过去5年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只有2.1%,而破发率约为35%。

投资人如果以在A股建立起来的“打新稳赚不赔”的认知,积极而盲目地参与港股IPO,那么最终的赔钱可不是小概率事件。

2,利用A/H的溢价套利?

根据东方财富网数据,整体来看,80%的二次上市企业港股股价低于A股,平均折价率15-20%。半导体和券商等行业折价更为显著,反映A股与港股流动性与投资者结构差异。不少投资人即时想到的就是卖出A股而买入同样的H股,在港股与沪深A股早已开通互联互通交易的今天,这样的操作似乎就能妥妥地套利。

然而,历史经验无情地告诉我们此路不通。请看以下数据:

在人民币与港元之间还不能实现资本的自由兑换之前,利用A股与H股之间的差价将长期存在。从上图看,港股与沪深市场的北上与南下交易开通十年后的今天,A股与H股之间的溢价不但没有收窄,反而总体趋势是扩大的,2014年初,A股与H股总体股价相差无几,但其后A股相对H股的溢价逐步扩大,最高时是2024年初时的160%(A股比港股贵60%)。当年多家国际大牌投行与私行基于港股与A股开通而推出的、利用两个市场差价而套利的策略也早已是折戟沉沙了。

展望更长期的未来,内地投资者该如何把握港股的投资机会?

我认为,基本原则就在于:性价比高才是硬道理!

以下是A/H股价差最大公司一览表,差价最大公司其A股价格是H股的三倍左右:

显然,A股目前对科创板政策红利、国产替代叙事等给与超高估值,同时也给与亏损公司以及非盈利公司高的容忍度,同时也因坚持炒新、炒小盘、炒概念等“光荣传统“而给与相关公司高估值。不过,长期参与这些A股的炒作的普通投资人是鲜有赢家的。港股的投资人对此类A股的定价特色也并不太感冒。

港股以机构投资人参与为主,资金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普遍青睐有真实盈利能力的、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各行业龙头大公司。

不过,近期的A股相对于H股溢价明显收窄了,主要是因南下资金在港股市场的占比越来越高,慢慢地实现了五年前国内分析师们曾高呼的“跨过香江去,夺回定价权“的豪言。港股的风格越来越A股化了;而且,随着国内人民币实际利率水平的缓缓走低,过去以固定收益债券为主要配置的机构资金(如保险资金)需要寻找每年都能高派息的投资品来平替,于是,在港股上市的、每年稳定分红的、也比A股明显便宜的内地银行股票就成为了这些机构资金替代债券配置的首选,因此,我们就看到了过去一年来内地银行股票持续引领港股走强。

港股与A股上市公司股价趋同的是国内工业、消费、医药行业公司以及硬科技公司,这些公司经营稳健,且盘子大、利润丰厚、加上分红丰厚,有个别甚至出现H股股价高于A股的“反常现象”。对于这类公司,如果出现H股的价格明显低于A股场景,则是国内投资人以获取股息为目而长期参与的好机会了。

总体而言,目前H股的估值水平依然比A股低30%左右,随着港交所不断优化上市规则、扩大港股通范围,预计更多A股头部企业(尤其新能源、医药、硬科技等)将加速赴港上市,让港股市场更能代表中国经济的实力,也会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性价比更高的、可参与投资的港股投资标的的机会。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香港证劵中国投资者大举涌向大型科技股,无惧关税搅动市场
2025-07-22 07:26
金融

港股上市热潮带来什么投资机会?

黄凡:今年港股市场已有42家公司成功上市,募资总额突破1055亿港元 。一次又一次的IPO敲钟仪式,将一个又一个的企业送入境外资本市场。如何解读?
黄凡


进入2025年,沉寂了4年港股市场仿佛迎来了一场久违的“春潮”。从年初开始,IPO浪潮一波接一波,仿佛资本市场的海面上不断掀起浪花。

从1月到6月,港股市场已有42家公司成功上市,募资总额突破1055亿港元 。一次又一次的IPO敲钟仪式,将一个又一个的企业送入境外资本市场。而来自全球各地的基石投资者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市场信心。中东主权基金、东南亚长线资金随之纷纷涌入,形成一道道“资本暖流” 。

一、这一轮港股春潮涌动的成因是什么?

港交所的最新改革举措带来的政策红利是主因,从优化上市门槛到试点人民币计价机制,再到压缩审批周期,每一项政策都像是打开了新的“水闸”,让IPO之水更快流向港股。

近年来,港交所一直持续改革上市制度,优化双重主要上市及二次上市准入标准,并为高市值A股公司开辟快速审批“绿色通道”。于是国内A股上市公司赴港股市场进行二次上市(包括二次上市与双重主要上市)趋势日益活跃,尤其自2025年以来表现尤为明显。以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为代表的A股龙头企业,纷纷选择在港股市场开展二次上市,在港股挂牌,不仅为企业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国际融资渠道,也助力其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

以宁德时代为例,2025年5月20日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吸引了包括科威特投资局等23家基石投资者,IPO募资高达307.18亿港元,成为今年全球最大IPO之一。上市首日,宁德时代股价高开12.55%,市值达到1.34万亿港元。企业此举旨在建立国际化融资平台,支持出海业务扩张。

同时,在美股市场监管趋严、退市风险上升的背景下,港股也成为中概股回归的关键选择地。越来越多企业选择“飞回”港股,完成二次上市,仿佛“候鸟归巢”。它们带着成熟的业务和清晰的盈利模式,为港股市场注入稳定力量。

实际上,不同类型的企业赴港二次上市带来的影响具有明显行业分化特征:

1. 新能源与高端制造

二次上市不仅提升了头部企业的国际融资能力,还加快了产能扩张进程。例如,宁德时代募资大部分将用于海外电池工厂布局。技术密集型企业通过港股平台更容易吸引国际产业链合作伙伴,获得跨境并购和技术合作机会。此外,港股市场对成长型行业估值相对宽松,2025年新能源板块平均市盈率较A股高出15%-20%。

2. 生物医药

港股融资有利于企业国际化研发和海外并购,能补充A股受政策影响下的流动性不足。2025年港股医药IPO的平均募资额比A股高30%。尽管港股投资者对尚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包容度有限,部分公司IPO首日即“破发”,但也不影响这些公司成功登陆港股。

3. 科技与互联网

赴港二次上市成为美股中概股规避退市风险的主流选择,同时保留美元融资能力。互联网企业利用港股平台可拓展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尽管港股科技板块流动性较美股偏低,日均成交额仅为美股1/5,但也实现了“回归”的主要目标了。

4. 消费与零售

港股上市有助于品牌国际化,提升海外知名度,支撑跨境并购与全球渠道建设。国际资本青睐中国消费升级主题,2025年港股消费企业外资持股比例高达42%。对ESG评级和高分红率的来自国际投资者要求,也促进了这些国内企业的不断自我提升。

5. 金融与地产

金融行业受益于港股低融资成本和稳定估值。相较A股,港股融资成本平均低0.8%。不过,内地房企赴港融资压力大,因为2025年内房港股平均市净率仅0.3倍,尽管难以实现高效再融资,不过也保留了一片上市的窗口。

显然,总体而言,无论是对港股市场,还是对到港股IPO的国内公司而言,近期港股的春潮赋予的多是机会,那么对广大投资者而言呢?

二、港股的暖流为国内投资人带来什么机会?

展望下半年,预期港股IPO依然会是热潮未止而风起云涌,AI芯片、生物医药、“一带一路”相关企业或将成为新一轮“弄潮儿”。随着政策持续优化、国内资金继续南下,港股市场正迎来一个“黄金时代”。然而,国内投资人该如何来把握这次的机会?

1,港股打新稳赚不赔?

说到IPO热潮,国内投资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去港股打新,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国特色”的发行机制的看护下,A股打新就是“包赚不赔”的代名词。新股认购一签难求,中签率通常只有万分之一左右,而且A股目前依然是散户主导,跟风炒作新股炒是 A股市场的 “优良传统” 之一。根据东方财富网的统计数据,过去五年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约120%。新股中签的幸运投资人真是买到就赚到。

不过,港股就不同了,因为没有了IPO发行节奏的管制,也没有官方对发行价的指导,因此新股发行随行就市,发行价与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基本接轨,交易也无涨跌幅限制,整个市场的资金参与也以机构为主导。因此,根据港交所数据,过去5年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只有2.1%,而破发率约为35%。

投资人如果以在A股建立起来的“打新稳赚不赔”的认知,积极而盲目地参与港股IPO,那么最终的赔钱可不是小概率事件。

2,利用A/H的溢价套利?

根据东方财富网数据,整体来看,80%的二次上市企业港股股价低于A股,平均折价率15-20%。半导体和券商等行业折价更为显著,反映A股与港股流动性与投资者结构差异。不少投资人即时想到的就是卖出A股而买入同样的H股,在港股与沪深A股早已开通互联互通交易的今天,这样的操作似乎就能妥妥地套利。

然而,历史经验无情地告诉我们此路不通。请看以下数据:

在人民币与港元之间还不能实现资本的自由兑换之前,利用A股与H股之间的差价将长期存在。从上图看,港股与沪深市场的北上与南下交易开通十年后的今天,A股与H股之间的溢价不但没有收窄,反而总体趋势是扩大的,2014年初,A股与H股总体股价相差无几,但其后A股相对H股的溢价逐步扩大,最高时是2024年初时的160%(A股比港股贵60%)。当年多家国际大牌投行与私行基于港股与A股开通而推出的、利用两个市场差价而套利的策略也早已是折戟沉沙了。

展望更长期的未来,内地投资者该如何把握港股的投资机会?

我认为,基本原则就在于:性价比高才是硬道理!

以下是A/H股价差最大公司一览表,差价最大公司其A股价格是H股的三倍左右:

显然,A股目前对科创板政策红利、国产替代叙事等给与超高估值,同时也给与亏损公司以及非盈利公司高的容忍度,同时也因坚持炒新、炒小盘、炒概念等“光荣传统“而给与相关公司高估值。不过,长期参与这些A股的炒作的普通投资人是鲜有赢家的。港股的投资人对此类A股的定价特色也并不太感冒。

港股以机构投资人参与为主,资金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普遍青睐有真实盈利能力的、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各行业龙头大公司。

不过,近期的A股相对于H股溢价明显收窄了,主要是因南下资金在港股市场的占比越来越高,慢慢地实现了五年前国内分析师们曾高呼的“跨过香江去,夺回定价权“的豪言。港股的风格越来越A股化了;而且,随着国内人民币实际利率水平的缓缓走低,过去以固定收益债券为主要配置的机构资金(如保险资金)需要寻找每年都能高派息的投资品来平替,于是,在港股上市的、每年稳定分红的、也比A股明显便宜的内地银行股票就成为了这些机构资金替代债券配置的首选,因此,我们就看到了过去一年来内地银行股票持续引领港股走强。

港股与A股上市公司股价趋同的是国内工业、消费、医药行业公司以及硬科技公司,这些公司经营稳健,且盘子大、利润丰厚、加上分红丰厚,有个别甚至出现H股股价高于A股的“反常现象”。对于这类公司,如果出现H股的价格明显低于A股场景,则是国内投资人以获取股息为目而长期参与的好机会了。

总体而言,目前H股的估值水平依然比A股低30%左右,随着港交所不断优化上市规则、扩大港股通范围,预计更多A股头部企业(尤其新能源、医药、硬科技等)将加速赴港上市,让港股市场更能代表中国经济的实力,也会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性价比更高的、可参与投资的港股投资标的的机会。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