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5-05 13:12
金融

为何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巴菲特?

个人特质、所处时代以及投资架构这三个要素共同作用,让巴菲特成为了一位无可匹敌,且永远不会被超越的投资者。
巴菲特精准脱手苹果股票,接下来会如何?
Jason Zweig



世上只有一个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而且再也不会有第二个。

5月3日,巴菲特宣布将卸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首席执行官一职。他将这家企业集团打造成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之一。他之所以无可匹敌,且永远不会被超越,原因有三:个人特质、所处时代以及投资架构。

先从个人特质说起。巴菲特不仅才华横溢,而且他几乎整个漫长的一生都痴迷于股市。尤其是在他作为投资者的早期,他取得的无与伦比的成功,靠的是一种常人难以承受的牺牲:放弃正常的社交和家庭生活。

后来有位作家称伟大的17世纪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为“心醉于上帝的人“。而巴菲特则是为股票沉醉的人。

自1942年11岁买入第一只股票以来,巴菲特就如饥似渴地研究有关企业的信息,阅读企业财报就像大多数人听音乐那样津津有味。

年轻的巴菲特在担任投资经理时,常常边在屋里踱步边捧着公司年报埋头研读,几乎撞上了家具,对家人朋友的来来往往浑然不觉。当他的孩子们在游乐园玩耍时,他会坐在长椅上阅读财务报表。巴菲特虽然身在游乐园,但精神和情感上却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专注于分析税收亏损结转和摊销计划。

想象一下如此痴迷的状态,再想象一下乐在其中的感觉。

现在想象一下,自从哈里·杜鲁门(Harry Truman)入主白宫以来,几乎每个醒着的时刻都在享受这种痴迷。这就是巴菲特的与众不同之处。

专业技能源于对模式的识别,而巴菲特见识过所有能想象到的模式。根据我对巴菲特工作习惯的了解,我估计——而且我认为是保守估计——在他七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阅读过的财务报表超过10万份。

而且他的记忆力近乎超凡。多年前,在结束对巴菲特的一次电话采访时,我提到我正在读的一本书。他惊呼自己也读过这本书,而且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当他开始描述书中的一段话时,我拿起那本书,翻到那一页,惊讶地发现巴菲特几乎能逐字逐句地记住每一句话。

巴菲特对财务信息的接触程度无人能及,加上他惊人的记忆力,使他成为了一个人形的人工智能(AI)。他几乎可以从自己的内部数据库中回答任何疑问。

他由此拥有能够识别任何新信息中关键要点的超常能力,也获得了超越其他投资者的持久优势。鉴于如今AI已经普及,未来即便是拥有巴菲特这般海量数据驾驭能力的人甚至也不会有任何优势。

接下来是他所处的时代,也就是巴菲特施展其投资才华的时期。正如他多次说过的,他是“出生在了对的时间和地点,中了卵巢彩票” 。

如果巴菲特出生在1880年的奥马哈,而不是1930年,那他投资的就得是牲畜而不是股票了。如果他1930年出生在俄罗斯的鄂木斯克,而不是美国的奥马哈,他就不会拥有铁路公司,可能会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工作。

而且巴菲特恰好在成年之际师从了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后者是证券分析领域的先驱,也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投资者之一。

巴菲特的职业生涯起步之时,指数基金和其他大型机构投资者尚未向股市投入数以万亿美元计的资金。

他早期取得的骄人业绩,靠的是在无人问津的领域寻找机会。他以股市中最微小的“浮游生物”为生。

他大举押注这些“小鱼小虾”。在某些时段,他的投资合作企业的总资产中有21%投入到内布拉斯加州比阿特丽斯市的农业设备制造商Dempster Mill Manufacturing,有35%投入到总部位于纽约的地图绘制公司Sanborn Map,后者投资组合的价值本身就超过了其股票市值。有时,他需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在几乎从不交易的股票上建仓。

从1957年至1968年,这些不太起眼的投资帮助他实现了年均25.3%的回报率,而同期标普500指数的回报率为10.5%。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跑赢大盘,是因为他跳出了当时多数其他专业投资者所定义的大盘。一项对1945年至1964年期间股票共同基金回报率的研究将它们与标普综合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没有一只基金的表现能明显好于“纯粹的随机概率”水平。

另一方面,巴菲特几乎没有买入任何属于道琼斯指数或标普综合指数(标普500指数当时的名称)等主要市场指数成分股的股票。

而且,巴菲特不仅仅是取得了成功。他是在投资者有史以来最长的职业生涯跨度之一中取得了成功。1965年,他接管了破败的纺织品制造商伯克希尔。到去年年底,巴菲特已获得19.9%的年化平均回报率,而标普500指数的回报率为10.4%。

只要运气不算差,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在一年内跑赢大盘。就我所知,历史上没有人能以如此大的优势在长达60年的时间跨度里跑赢大盘,因为只有巴菲特既有非凡的投资技能,又这么长寿。

最后,巴菲特的投资架构独一无二。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作为一家公开上市的控股公司运营,持有巴菲特认为值得拥有的任何资产:其他公开上市的股票、美国国债、非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还曾是全球最大的白银持有者之一;目前该公司持有超过3,300亿美元的现金。

伯克希尔不是对冲基金、共同基金、交易所交易基金或任何其他常规投资工具。

按照设计,它不从回报中抽取管理费,也不收取会鼓励过度冒险以追求高额回报的业绩激励费。

大多数投资基金都有一种经济学家所称的“顺周期性”困境。当一只基金取得一连串良好的回报后,投资者就会把钱投向这只基金,迫使基金经理将新的现金投入到可能变得估值过高的市场中。这不利于未来的业绩。

然后,当市场下跌、基金回报不佳时,投资者又会抽回资金,迫使基金经理在到处都是便宜货时卖出。基金自己的投资者让基金的表现变得更差,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但伯克希尔的现金流都来自内部。资金从它所拥有的资产中流入(或流出)。现金不会从新投资者那里涌入,也不会在最糟糕的时候因为投资者撤资而被抽走,因为你只能通过在二级市场上从其他人手中购买股票来投资伯克希尔。

这种投资架构给了巴菲特一种结构性优势,使他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现机会时就去把握。这是几乎其他任何专业投资者都没有、甚至也不想要的优势。

只要大多数基金经理在跑输大盘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过上优渥的生活,那么对他们来说,尝试任何不同的做法才是真正的风险。要是有人敢于真正效仿沃伦·巴菲特,猪都能长出羽毛了。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巴菲特精准脱手苹果股票,接下来会如何?
2025-05-05 13:12
金融

为何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巴菲特?

个人特质、所处时代以及投资架构这三个要素共同作用,让巴菲特成为了一位无可匹敌,且永远不会被超越的投资者。
Jason Zweig



世上只有一个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而且再也不会有第二个。

5月3日,巴菲特宣布将卸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首席执行官一职。他将这家企业集团打造成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之一。他之所以无可匹敌,且永远不会被超越,原因有三:个人特质、所处时代以及投资架构。

先从个人特质说起。巴菲特不仅才华横溢,而且他几乎整个漫长的一生都痴迷于股市。尤其是在他作为投资者的早期,他取得的无与伦比的成功,靠的是一种常人难以承受的牺牲:放弃正常的社交和家庭生活。

后来有位作家称伟大的17世纪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为“心醉于上帝的人“。而巴菲特则是为股票沉醉的人。

自1942年11岁买入第一只股票以来,巴菲特就如饥似渴地研究有关企业的信息,阅读企业财报就像大多数人听音乐那样津津有味。

年轻的巴菲特在担任投资经理时,常常边在屋里踱步边捧着公司年报埋头研读,几乎撞上了家具,对家人朋友的来来往往浑然不觉。当他的孩子们在游乐园玩耍时,他会坐在长椅上阅读财务报表。巴菲特虽然身在游乐园,但精神和情感上却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专注于分析税收亏损结转和摊销计划。

想象一下如此痴迷的状态,再想象一下乐在其中的感觉。

现在想象一下,自从哈里·杜鲁门(Harry Truman)入主白宫以来,几乎每个醒着的时刻都在享受这种痴迷。这就是巴菲特的与众不同之处。

专业技能源于对模式的识别,而巴菲特见识过所有能想象到的模式。根据我对巴菲特工作习惯的了解,我估计——而且我认为是保守估计——在他七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阅读过的财务报表超过10万份。

而且他的记忆力近乎超凡。多年前,在结束对巴菲特的一次电话采访时,我提到我正在读的一本书。他惊呼自己也读过这本书,而且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当他开始描述书中的一段话时,我拿起那本书,翻到那一页,惊讶地发现巴菲特几乎能逐字逐句地记住每一句话。

巴菲特对财务信息的接触程度无人能及,加上他惊人的记忆力,使他成为了一个人形的人工智能(AI)。他几乎可以从自己的内部数据库中回答任何疑问。

他由此拥有能够识别任何新信息中关键要点的超常能力,也获得了超越其他投资者的持久优势。鉴于如今AI已经普及,未来即便是拥有巴菲特这般海量数据驾驭能力的人甚至也不会有任何优势。

接下来是他所处的时代,也就是巴菲特施展其投资才华的时期。正如他多次说过的,他是“出生在了对的时间和地点,中了卵巢彩票” 。

如果巴菲特出生在1880年的奥马哈,而不是1930年,那他投资的就得是牲畜而不是股票了。如果他1930年出生在俄罗斯的鄂木斯克,而不是美国的奥马哈,他就不会拥有铁路公司,可能会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工作。

而且巴菲特恰好在成年之际师从了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后者是证券分析领域的先驱,也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投资者之一。

巴菲特的职业生涯起步之时,指数基金和其他大型机构投资者尚未向股市投入数以万亿美元计的资金。

他早期取得的骄人业绩,靠的是在无人问津的领域寻找机会。他以股市中最微小的“浮游生物”为生。

他大举押注这些“小鱼小虾”。在某些时段,他的投资合作企业的总资产中有21%投入到内布拉斯加州比阿特丽斯市的农业设备制造商Dempster Mill Manufacturing,有35%投入到总部位于纽约的地图绘制公司Sanborn Map,后者投资组合的价值本身就超过了其股票市值。有时,他需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在几乎从不交易的股票上建仓。

从1957年至1968年,这些不太起眼的投资帮助他实现了年均25.3%的回报率,而同期标普500指数的回报率为10.5%。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跑赢大盘,是因为他跳出了当时多数其他专业投资者所定义的大盘。一项对1945年至1964年期间股票共同基金回报率的研究将它们与标普综合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没有一只基金的表现能明显好于“纯粹的随机概率”水平。

另一方面,巴菲特几乎没有买入任何属于道琼斯指数或标普综合指数(标普500指数当时的名称)等主要市场指数成分股的股票。

而且,巴菲特不仅仅是取得了成功。他是在投资者有史以来最长的职业生涯跨度之一中取得了成功。1965年,他接管了破败的纺织品制造商伯克希尔。到去年年底,巴菲特已获得19.9%的年化平均回报率,而标普500指数的回报率为10.4%。

只要运气不算差,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在一年内跑赢大盘。就我所知,历史上没有人能以如此大的优势在长达60年的时间跨度里跑赢大盘,因为只有巴菲特既有非凡的投资技能,又这么长寿。

最后,巴菲特的投资架构独一无二。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作为一家公开上市的控股公司运营,持有巴菲特认为值得拥有的任何资产:其他公开上市的股票、美国国债、非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还曾是全球最大的白银持有者之一;目前该公司持有超过3,300亿美元的现金。

伯克希尔不是对冲基金、共同基金、交易所交易基金或任何其他常规投资工具。

按照设计,它不从回报中抽取管理费,也不收取会鼓励过度冒险以追求高额回报的业绩激励费。

大多数投资基金都有一种经济学家所称的“顺周期性”困境。当一只基金取得一连串良好的回报后,投资者就会把钱投向这只基金,迫使基金经理将新的现金投入到可能变得估值过高的市场中。这不利于未来的业绩。

然后,当市场下跌、基金回报不佳时,投资者又会抽回资金,迫使基金经理在到处都是便宜货时卖出。基金自己的投资者让基金的表现变得更差,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但伯克希尔的现金流都来自内部。资金从它所拥有的资产中流入(或流出)。现金不会从新投资者那里涌入,也不会在最糟糕的时候因为投资者撤资而被抽走,因为你只能通过在二级市场上从其他人手中购买股票来投资伯克希尔。

这种投资架构给了巴菲特一种结构性优势,使他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现机会时就去把握。这是几乎其他任何专业投资者都没有、甚至也不想要的优势。

只要大多数基金经理在跑输大盘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过上优渥的生活,那么对他们来说,尝试任何不同的做法才是真正的风险。要是有人敢于真正效仿沃伦·巴菲特,猪都能长出羽毛了。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