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6-21 15:45
艺术风尚

青春就像装满琐事的漂流瓶

郑静:街道旁的商业区已经褪去鼎盛时的风貌,带着年代感的电车从路中驶过,我和女儿看着它驶进梧桐,心里想着有关时间的不同问题。
绿叶
郑静


第一次知道芒种这个节气,是在《红楼梦》的书里。芒种日,花神退位,须要饯行。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祭拜花神,场面十分热闹。她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女孩子们嬉闹开心,把一个节气过成了节日。

在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中除了花红柳绿、青春烂漫的大场景,还特意给李纨拍了特写镜头。她站在花圃中,对着芍药虔诚地拜了又拜。这本是未婚嫁的女孩子热衷的仪式,李纨一个寡嫂,却格外投入,她拜的不是花神,而是自己的青春。那盛开的芍药,那烂漫的姑娘们,就是她曾经的青春,一去不复返了。

致青春,是永恒的情绪,它不光停留在大观园里,连绵不断地在不同世代,轮番上演着。书中的大观园是一座乌托邦,它收藏着贾府女孩们的青春梦想,也一并寄托着曹雪芹的美好岁月。那些无忧无虑,那些诗意与梦想,都在那个园子里。在今天,中年人聚会的时候,也总时不时地会提起年少轻狂的往事,谈过的吉他,喝过的酒,看过的世界杯,还有那挑灯夜战的“红警”,那一件件琐事,都成了青春的漂流瓶,一直荡漾在彼此的心中。青春,是不需要申遗的,它比任何一项手工艺,都会更留长,因为它才是共性。

六月的上海,没有什么古法拜花神的仪式,这个城市对于太摹古太守旧的事物,总是不太执拗。从180年的开埠那天起,上海就是一个开化的代名词,它喜欢洋气的摩登的,如果觉着太过于超前,那它可以折衷下,调和成自己喜欢的口味,如同上海红房子的西餐,但绝对不会扔了吐司只吃炝饼,这种海派文化,成了这个城市的根基,100没变,再过若干个100年,应该也不会变。


所以在上海人看来,芍药就是那买来可以插瓶装饰房间的鲜切花。有单瓣的,有重瓣的,更将就一点的还有莎拉,颜色重重叠叠,花瓣重重叠叠,像极了舞台上的公主群服,很是隆重。这种公主裙款式,是许多少女的梦想,梦想着长大后能穿上它步入婚姻的殿堂。但她们知道,她们想要的并不只是那件纱裙,而是穿上纱裙后的生活,富足、华美而又浪漫。

有人说,上海人精明、现实,那不如说是通透,直白。她们从小就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未来什么样的生活是她们向往的。不单一地恋物,而是喜欢以物为代表的生活状态。就像芍药花是春末夏初的风物,喜欢它,是喜欢在家中的美好姿态,至于残红,至于青春,还是把它留在文学概念里,这个城有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支持梦想的不是物,而是物欲。希望拥有更好的物质,改善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梦想能落地,这是最切实际的,也是最可触及的。上海的繁华,很大程度上也正因为有这些梦想,并有能让梦想成为现实的可能,是这种动力,让上海人的青春变得更加飞扬,也因为这张动力,让上海成为了很多青年人的梦想乐园。这里的高楼大厦,不光是电梯的速度惊人,更主要的是,那里的公司、办公室、格子间正在将这种梦想一步步地变成现实。写字楼下的商场,琳琅满目,那一件件的舶来品将自己装扮起来,是奖赏,也是下一个目标的起点,就像游戏里的装备,有了它才能更好地应对下一关,不管是战斗能力或是心理,都是提升。

春天的时候,南京西路上的梅龙镇伊势丹宣告因为租约到期,到今年的6月底终止营业。2008年的时候伊势丹在上海的首店,华亭伊势丹关张,那家店1993年开业,营业了15年后和上海告别。如今梅龙镇伊势丹,经营了27年后,也终于要说再见。

1997年,那一年香港回归。7月1日凌晨的南京路上人山人海,大家都在等着倒计时,等着回归的时刻。当外滩钟声敲响的时候,整个马路,整个上海都是沸腾的。也就是那一年,南京西路上的梅龙镇广场开业了,这家港资背景的商场成了上海滩上一大风景。

上海人自诩是见过市面的,但改革开放的那几年,上海人也不得不羡慕广州、深圳,他们离着香港近,他们能更早地知道时尚到底是什么。在梅龙镇广场开业之前,上海的百货公司都还是一派老样子。南京东路上的四大公司,是之前的荣光,国营店守旧的营业模式,一成不变的货品,加上老建筑自带的那种年代感,让店铺变得死气成成。历史是可以给现实带来光环的,但如果一直不维护不擦洗,那光环上也终究会落满灰尘,蜘蛛网将光芒遮挡。

在这之前,上海人的印象中,商场就是买东西的地方,要想有其他消费,那就去其他地方。上海有解放前最好的西餐馆、咖啡馆,电影院,南京路上的大光明曾经第一时间上映美国电影,贴在外面的海报都是金发碧眼的外国女明星。可梅龙镇广场不一样,它除了卖衣服箱包,到那里还能吃饭、喝咖啡,甚至还能看电影。一部观光电梯,从天到地,载着客人一天的消遣和欢乐,这是上海人之前完全没有的经历。

去年夏天关闭的太平洋百货,曾是上海商业的又一春。每天晚上打烊前的那首“宝贝,对不起”成了很多人的回忆。在歌声中付完最后一笔款,拎上那个印着LOGO的购物袋,心满意足的把家还,想象着第二天可以穿着新衣服去上班,去约会,梦里都是美的。1993开业的太平洋百货,成了徐家汇的商业中心,也成了年轻人的时尚朝圣地,在那碰头相约着一起逛街,一起吃冷饮,一起挥洒着青春的闲散时光。一旁的第六百货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去太平洋还是去六百购物,成了这个城最实际的代沟。

太平洋虽然已经区别与当时其他商场,但还属于百货公司业态。几年后的梅龙镇广场这种集购物、娱乐、餐饮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就是以后我们说的Shopping Mall。这种零售业态在国外,想香港已经不算新鲜,但对于当是的上海来说,确是全新的。挑空的中庭,雪亮的照明,每一个商铺都是独立的,有自己的品牌,营业员年轻漂亮,穿戴制服,像高级宾馆里的服务员。梅龙镇广场的英文名是Westgate Plaza,翻译成中文的话,应该叫“西门广场”,但因为商场的对面就是大名鼎鼎的梅龙镇酒家,加上梅龙镇集团是开放商之一,入乡随俗,所以后来商家还是保留着这个有历史印记的名字。

梅龙镇酒家是上海滩有名的老字号,因为一出《游龙戏凤》而得名。这家店最早开于1938年,创始人也是资深的京剧名票友。这出《游龙戏凤》梅兰芳梅老板和“冬皇”孟小冬也唱过,正德皇帝在梅龙镇酒肆偶遇李凤姐,一朵风流海棠花,唱倒多少戏迷。老字号成了一代人的记忆,在那办酒席纪念重要的日子,张灯结彩、雕梁画栋的风格虽然不是上海人平日里的做派,但那份隆重喜庆确实符合中国人的心思。至于那印在骨子里喜好摩登的品性,许多年后终于在马路对面得到抚慰。

在梅龙镇广场里,买了人生的第一件奢侈品给自己做礼物。加班时吃一碗日式拉面犒劳自己,面上铺着海苔和半粒溏心蛋,它和弄堂边的浇头面显得如此不同。梅龙镇伊势丹是嵌在商场里的百货中心,那里有日本进口的化妆品、衣服,连丝袜的包装上都印着日文字样。家居用品楼面有卖很贵的电饭煲、保温杯,很多年后,上海人去日本旅游,一趟趟地背回这些日用品,它们好用好看,最重要的是比国内便宜很多。商场的陈列成了家居用品升级的启蒙教材,是它们让上海人看到了更美好的生活样本,一旦条件成熟,马上更换。

在店铺里购物,在中庭里看各种庆典活动,除此之外,楼上的美国签证点是另一个热门点。出国,对于这个城来说,有着不小的吸引力,每条弄堂都有人在国外。或是祖辈出去扎根,或是小一辈在出国热中努力把自己办出去的,一个日本,一个美国,是很多上海人心中的梦想目标。每个工作日的清晨,梅龙镇广场的一侧就排满队伍,每个人手中都举着各种资料,队伍井然有序,虽冗长但不乱。队伍周边同样簇拥着不少人,有来打听消息的,有来兜售生意的,黄牛吹嘘着自己的各种资源,兑换外币,相帮代理,甚至会绘声绘色地说,认识里面的签证官,他们昨晚还一起在楼下吃饭,其实有很大概率只是坐在隔壁桌而已。

年轻人在那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或是出去读书,或是出去找工作,他们构思着在异国他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也能为家人捎回进口彩电冰箱,和大把大把的美元。邻居们会投来羡慕的目光,晚饭时候喋喋不休地念叨着自己的成就。那一年,上海的商品房价格开始往上走,报纸上登出1998年静安区的房价,升至2300元/㎡,有专家建议涨幅过快,可尽快抛售,那一年上海的平均月工资是1005元。出国,告别亭子间,改善生活,这就是当时许许多多人最实际的梦想。晨雾散去,队伍开始逐渐往前挪动,等到商场开门营业的时候,队伍尾部还有几位等候者,他们是来拼运气的。每天的签证数是固定的,需要提前预约,听说有时候签证官心情好,会多放点号出来,所以总有人盼着幸运会降临在自己身上。正因为这些梦想,正因为这些经历,当商场宣告月底关张的时候,有太多的上海人开始惆怅感慨。它如同一艘航船,这么多年来来回行驶,错过了一班还有一班,就算不能确定自己的行程,但知道不管什么,总是会载着自己去往远方。可突发,它停航了,远方,从此更远。

那些感慨的年轻人,已经步入中年,按部就班地生活,过着六月的每一天,上班下班,周而复始。另一批年轻人,开始憧憬着自己的明天。高考,从曾经的七月挪到了六月,今年是在端午节前。原本为了咸甜口味之争的粽子,在今年成了一种吉祥符号。一举高“粽”、才华出“粽”、步步高“粽”,粽子是祝福语中必不可少的应景元素。老师们在教室门口挂一枚粽子式样的香包,让每个学生跳起来顶一下,预示着“高考必中”。当一切努力都经历过后,宇宙的尽头就成了玄学,家长、老师和考生一起配合着完成这个仪式,剩下着也就各安天命了。

考试日,考场外穿着红旗袍的妈妈,举着向日葵去送考,寓意是“旗开得胜、一举夺魁”。外卖平台上“定胜糕”就被抢购一空,商家忙着补货。定胜糕是江南的一种糕团,米粉做的,里面裹着豆沙馅。样子像一个粉红色银锭,上面印着“定胜”字样。这本是传说中为鼓舞军队士气的点心小食,因为有着好口彩,所以民间流传下来。

原先上海人自己很少会自己买来吃,大多定了送礼用,尤其是贺乔迁之喜,糕还有着“步步高”的寓意。这糕团到了今天,和粽子一样,成了考前“锦鲤”,家人们备着,希望能全方位地给孩子带来好运。不管教育体制如何改革,高考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像一个分水岭,影响着人生的很多选择。既然这样,那都希望这一趟旅程是顺利的,平坦的。

值得庆幸的是,今年的高考生可以安心地过一个端午,考试结束,让自己先放松下来,陪伴着紧张了许久的家人也终于能缓和一下。吃粽子,吃五红五黄,在门上挂艾草菖蒲,驱邪祈福,把所有该做的都做一遍,节庆习俗求的就是一个心安。

端午前的高考,端午后的中考,六月这密集的考试季,定胜糕一直热卖着,连城隍庙的松仁粽子糖,都在包装上印着“状元”的图案,成了考试特供。因为上海的不同,历史科目的中考是在初二完成的,不过这也是最后一年,到了明年就挪到初三,上海逐步进入大一统的行列,那些不同慢慢消失,如同这个城的一处处地标一样。

梅龙镇广场开业的那年,附近的恒隆百货也在破土动工,后来和中信泰富,一起成为南京西路的顶级商圈。如今三十年的合约到期,端午以后,梅龙镇伊势丹开始倒计时,恒隆和中信泰富的鼎盛风貌也逐渐褪去,南京西路上的商铺一再出现空置。20路电车,是这条路上难得一见的风景,它从外滩,经过静安寺一直开往中山公园。复古的车身,拖着两条辫子,在上海曾经最繁华的商业街上来回穿梭,它显得和一旁的街道有些匹配,又有些格格不入。

当它在我前面驶过的时候,我想起那些年坐着它的周末时光,而身边的女儿告诉我,出门前做的历史试卷里具有也有它。那是一道材料题,列举着公交20路的大事记,从1908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经营的第一条有轨电车,到1951年上海公交公司自主生产的“大红旗“车型,再到后来的“香蕉椅”、取消月票,一直到今天,20路是上海印象的复古涂装,内芯确是新能源的……

她兴奋地喋喋不休地说着如何解读,如何罗列答题要点,等她举起手机想要抓拍的时候,车已经开过,好在一个红灯,停了下来,她拍到了车尾,那两条电线隐入梧桐树中,农历五月,上海的梧桐叶更密了。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绿叶
2024-06-21 15:45
艺术风尚

青春就像装满琐事的漂流瓶

郑静:街道旁的商业区已经褪去鼎盛时的风貌,带着年代感的电车从路中驶过,我和女儿看着它驶进梧桐,心里想着有关时间的不同问题。
郑静


第一次知道芒种这个节气,是在《红楼梦》的书里。芒种日,花神退位,须要饯行。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祭拜花神,场面十分热闹。她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女孩子们嬉闹开心,把一个节气过成了节日。

在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中除了花红柳绿、青春烂漫的大场景,还特意给李纨拍了特写镜头。她站在花圃中,对着芍药虔诚地拜了又拜。这本是未婚嫁的女孩子热衷的仪式,李纨一个寡嫂,却格外投入,她拜的不是花神,而是自己的青春。那盛开的芍药,那烂漫的姑娘们,就是她曾经的青春,一去不复返了。

致青春,是永恒的情绪,它不光停留在大观园里,连绵不断地在不同世代,轮番上演着。书中的大观园是一座乌托邦,它收藏着贾府女孩们的青春梦想,也一并寄托着曹雪芹的美好岁月。那些无忧无虑,那些诗意与梦想,都在那个园子里。在今天,中年人聚会的时候,也总时不时地会提起年少轻狂的往事,谈过的吉他,喝过的酒,看过的世界杯,还有那挑灯夜战的“红警”,那一件件琐事,都成了青春的漂流瓶,一直荡漾在彼此的心中。青春,是不需要申遗的,它比任何一项手工艺,都会更留长,因为它才是共性。

六月的上海,没有什么古法拜花神的仪式,这个城市对于太摹古太守旧的事物,总是不太执拗。从180年的开埠那天起,上海就是一个开化的代名词,它喜欢洋气的摩登的,如果觉着太过于超前,那它可以折衷下,调和成自己喜欢的口味,如同上海红房子的西餐,但绝对不会扔了吐司只吃炝饼,这种海派文化,成了这个城市的根基,100没变,再过若干个100年,应该也不会变。


所以在上海人看来,芍药就是那买来可以插瓶装饰房间的鲜切花。有单瓣的,有重瓣的,更将就一点的还有莎拉,颜色重重叠叠,花瓣重重叠叠,像极了舞台上的公主群服,很是隆重。这种公主裙款式,是许多少女的梦想,梦想着长大后能穿上它步入婚姻的殿堂。但她们知道,她们想要的并不只是那件纱裙,而是穿上纱裙后的生活,富足、华美而又浪漫。

有人说,上海人精明、现实,那不如说是通透,直白。她们从小就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未来什么样的生活是她们向往的。不单一地恋物,而是喜欢以物为代表的生活状态。就像芍药花是春末夏初的风物,喜欢它,是喜欢在家中的美好姿态,至于残红,至于青春,还是把它留在文学概念里,这个城有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支持梦想的不是物,而是物欲。希望拥有更好的物质,改善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梦想能落地,这是最切实际的,也是最可触及的。上海的繁华,很大程度上也正因为有这些梦想,并有能让梦想成为现实的可能,是这种动力,让上海人的青春变得更加飞扬,也因为这张动力,让上海成为了很多青年人的梦想乐园。这里的高楼大厦,不光是电梯的速度惊人,更主要的是,那里的公司、办公室、格子间正在将这种梦想一步步地变成现实。写字楼下的商场,琳琅满目,那一件件的舶来品将自己装扮起来,是奖赏,也是下一个目标的起点,就像游戏里的装备,有了它才能更好地应对下一关,不管是战斗能力或是心理,都是提升。

春天的时候,南京西路上的梅龙镇伊势丹宣告因为租约到期,到今年的6月底终止营业。2008年的时候伊势丹在上海的首店,华亭伊势丹关张,那家店1993年开业,营业了15年后和上海告别。如今梅龙镇伊势丹,经营了27年后,也终于要说再见。

1997年,那一年香港回归。7月1日凌晨的南京路上人山人海,大家都在等着倒计时,等着回归的时刻。当外滩钟声敲响的时候,整个马路,整个上海都是沸腾的。也就是那一年,南京西路上的梅龙镇广场开业了,这家港资背景的商场成了上海滩上一大风景。

上海人自诩是见过市面的,但改革开放的那几年,上海人也不得不羡慕广州、深圳,他们离着香港近,他们能更早地知道时尚到底是什么。在梅龙镇广场开业之前,上海的百货公司都还是一派老样子。南京东路上的四大公司,是之前的荣光,国营店守旧的营业模式,一成不变的货品,加上老建筑自带的那种年代感,让店铺变得死气成成。历史是可以给现实带来光环的,但如果一直不维护不擦洗,那光环上也终究会落满灰尘,蜘蛛网将光芒遮挡。

在这之前,上海人的印象中,商场就是买东西的地方,要想有其他消费,那就去其他地方。上海有解放前最好的西餐馆、咖啡馆,电影院,南京路上的大光明曾经第一时间上映美国电影,贴在外面的海报都是金发碧眼的外国女明星。可梅龙镇广场不一样,它除了卖衣服箱包,到那里还能吃饭、喝咖啡,甚至还能看电影。一部观光电梯,从天到地,载着客人一天的消遣和欢乐,这是上海人之前完全没有的经历。

去年夏天关闭的太平洋百货,曾是上海商业的又一春。每天晚上打烊前的那首“宝贝,对不起”成了很多人的回忆。在歌声中付完最后一笔款,拎上那个印着LOGO的购物袋,心满意足的把家还,想象着第二天可以穿着新衣服去上班,去约会,梦里都是美的。1993开业的太平洋百货,成了徐家汇的商业中心,也成了年轻人的时尚朝圣地,在那碰头相约着一起逛街,一起吃冷饮,一起挥洒着青春的闲散时光。一旁的第六百货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去太平洋还是去六百购物,成了这个城最实际的代沟。

太平洋虽然已经区别与当时其他商场,但还属于百货公司业态。几年后的梅龙镇广场这种集购物、娱乐、餐饮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就是以后我们说的Shopping Mall。这种零售业态在国外,想香港已经不算新鲜,但对于当是的上海来说,确是全新的。挑空的中庭,雪亮的照明,每一个商铺都是独立的,有自己的品牌,营业员年轻漂亮,穿戴制服,像高级宾馆里的服务员。梅龙镇广场的英文名是Westgate Plaza,翻译成中文的话,应该叫“西门广场”,但因为商场的对面就是大名鼎鼎的梅龙镇酒家,加上梅龙镇集团是开放商之一,入乡随俗,所以后来商家还是保留着这个有历史印记的名字。

梅龙镇酒家是上海滩有名的老字号,因为一出《游龙戏凤》而得名。这家店最早开于1938年,创始人也是资深的京剧名票友。这出《游龙戏凤》梅兰芳梅老板和“冬皇”孟小冬也唱过,正德皇帝在梅龙镇酒肆偶遇李凤姐,一朵风流海棠花,唱倒多少戏迷。老字号成了一代人的记忆,在那办酒席纪念重要的日子,张灯结彩、雕梁画栋的风格虽然不是上海人平日里的做派,但那份隆重喜庆确实符合中国人的心思。至于那印在骨子里喜好摩登的品性,许多年后终于在马路对面得到抚慰。

在梅龙镇广场里,买了人生的第一件奢侈品给自己做礼物。加班时吃一碗日式拉面犒劳自己,面上铺着海苔和半粒溏心蛋,它和弄堂边的浇头面显得如此不同。梅龙镇伊势丹是嵌在商场里的百货中心,那里有日本进口的化妆品、衣服,连丝袜的包装上都印着日文字样。家居用品楼面有卖很贵的电饭煲、保温杯,很多年后,上海人去日本旅游,一趟趟地背回这些日用品,它们好用好看,最重要的是比国内便宜很多。商场的陈列成了家居用品升级的启蒙教材,是它们让上海人看到了更美好的生活样本,一旦条件成熟,马上更换。

在店铺里购物,在中庭里看各种庆典活动,除此之外,楼上的美国签证点是另一个热门点。出国,对于这个城来说,有着不小的吸引力,每条弄堂都有人在国外。或是祖辈出去扎根,或是小一辈在出国热中努力把自己办出去的,一个日本,一个美国,是很多上海人心中的梦想目标。每个工作日的清晨,梅龙镇广场的一侧就排满队伍,每个人手中都举着各种资料,队伍井然有序,虽冗长但不乱。队伍周边同样簇拥着不少人,有来打听消息的,有来兜售生意的,黄牛吹嘘着自己的各种资源,兑换外币,相帮代理,甚至会绘声绘色地说,认识里面的签证官,他们昨晚还一起在楼下吃饭,其实有很大概率只是坐在隔壁桌而已。

年轻人在那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或是出去读书,或是出去找工作,他们构思着在异国他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也能为家人捎回进口彩电冰箱,和大把大把的美元。邻居们会投来羡慕的目光,晚饭时候喋喋不休地念叨着自己的成就。那一年,上海的商品房价格开始往上走,报纸上登出1998年静安区的房价,升至2300元/㎡,有专家建议涨幅过快,可尽快抛售,那一年上海的平均月工资是1005元。出国,告别亭子间,改善生活,这就是当时许许多多人最实际的梦想。晨雾散去,队伍开始逐渐往前挪动,等到商场开门营业的时候,队伍尾部还有几位等候者,他们是来拼运气的。每天的签证数是固定的,需要提前预约,听说有时候签证官心情好,会多放点号出来,所以总有人盼着幸运会降临在自己身上。正因为这些梦想,正因为这些经历,当商场宣告月底关张的时候,有太多的上海人开始惆怅感慨。它如同一艘航船,这么多年来来回行驶,错过了一班还有一班,就算不能确定自己的行程,但知道不管什么,总是会载着自己去往远方。可突发,它停航了,远方,从此更远。

那些感慨的年轻人,已经步入中年,按部就班地生活,过着六月的每一天,上班下班,周而复始。另一批年轻人,开始憧憬着自己的明天。高考,从曾经的七月挪到了六月,今年是在端午节前。原本为了咸甜口味之争的粽子,在今年成了一种吉祥符号。一举高“粽”、才华出“粽”、步步高“粽”,粽子是祝福语中必不可少的应景元素。老师们在教室门口挂一枚粽子式样的香包,让每个学生跳起来顶一下,预示着“高考必中”。当一切努力都经历过后,宇宙的尽头就成了玄学,家长、老师和考生一起配合着完成这个仪式,剩下着也就各安天命了。

考试日,考场外穿着红旗袍的妈妈,举着向日葵去送考,寓意是“旗开得胜、一举夺魁”。外卖平台上“定胜糕”就被抢购一空,商家忙着补货。定胜糕是江南的一种糕团,米粉做的,里面裹着豆沙馅。样子像一个粉红色银锭,上面印着“定胜”字样。这本是传说中为鼓舞军队士气的点心小食,因为有着好口彩,所以民间流传下来。

原先上海人自己很少会自己买来吃,大多定了送礼用,尤其是贺乔迁之喜,糕还有着“步步高”的寓意。这糕团到了今天,和粽子一样,成了考前“锦鲤”,家人们备着,希望能全方位地给孩子带来好运。不管教育体制如何改革,高考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像一个分水岭,影响着人生的很多选择。既然这样,那都希望这一趟旅程是顺利的,平坦的。

值得庆幸的是,今年的高考生可以安心地过一个端午,考试结束,让自己先放松下来,陪伴着紧张了许久的家人也终于能缓和一下。吃粽子,吃五红五黄,在门上挂艾草菖蒲,驱邪祈福,把所有该做的都做一遍,节庆习俗求的就是一个心安。

端午前的高考,端午后的中考,六月这密集的考试季,定胜糕一直热卖着,连城隍庙的松仁粽子糖,都在包装上印着“状元”的图案,成了考试特供。因为上海的不同,历史科目的中考是在初二完成的,不过这也是最后一年,到了明年就挪到初三,上海逐步进入大一统的行列,那些不同慢慢消失,如同这个城的一处处地标一样。

梅龙镇广场开业的那年,附近的恒隆百货也在破土动工,后来和中信泰富,一起成为南京西路的顶级商圈。如今三十年的合约到期,端午以后,梅龙镇伊势丹开始倒计时,恒隆和中信泰富的鼎盛风貌也逐渐褪去,南京西路上的商铺一再出现空置。20路电车,是这条路上难得一见的风景,它从外滩,经过静安寺一直开往中山公园。复古的车身,拖着两条辫子,在上海曾经最繁华的商业街上来回穿梭,它显得和一旁的街道有些匹配,又有些格格不入。

当它在我前面驶过的时候,我想起那些年坐着它的周末时光,而身边的女儿告诉我,出门前做的历史试卷里具有也有它。那是一道材料题,列举着公交20路的大事记,从1908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经营的第一条有轨电车,到1951年上海公交公司自主生产的“大红旗“车型,再到后来的“香蕉椅”、取消月票,一直到今天,20路是上海印象的复古涂装,内芯确是新能源的……

她兴奋地喋喋不休地说着如何解读,如何罗列答题要点,等她举起手机想要抓拍的时候,车已经开过,好在一个红灯,停了下来,她拍到了车尾,那两条电线隐入梧桐树中,农历五月,上海的梧桐叶更密了。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