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经济学家表示,如果关税维持在当前水平,仅美国关税一项就将导致 600 万个工作岗位面临风险。
曹辛
■上周,百岁外交家基辛格去世,这引发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继而在世界舆论中引发了不小的波澜,其中的核心主要聚焦在为其盖棺定论。而当世界舆论为基辛格盖棺定论之时,本身也就折射出了当今时代对外交的衡量标准,应该说,同基辛格那个时代相比,这其中的差距还是挺大的。
从这个角度说,基辛格基本上生活在历史中;而与此同时,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他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在今天未必不会重演。
他生活在历史中
基辛格留给世界最大的遗产,是他在做学者时根据欧洲近代国际关系史总结出来并付诸于实际、继而对当今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现实主义“均势外交”。然而基辛格的这套理论,本质上来源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早期、人民远不能当家作主的国际社会环境下,这必然与当今国际社会越来越强调价值观与道义的时代潮流不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他的那套现实主义“均势外交”,本质上存在着反民主的特性。作为一个和他学习、研究同一专业,并对他的理论及其历史脉搏有所研究的人,笔者对此感触颇深。
美国媒体评论说:基辛格的影响力并非依然能与昔日相比。他的招牌式的现实政治外交有时脱离了道德义务或意识形态承诺议题,已经被许多人厌弃。虽然他很容易获得进入权力大厅的通行证,但他仍被许多自由派人士斥为战犯,被许多保守派人士斥为绥靖者。
美国媒体断言:基辛格可能仍是典型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新加坡华文媒体对他的评论是:在政治理念上,他是一位冷酷无情的现实主义者,不会让意识形态差异过多地阻碍自己的现实行动,也不会因道德观念而影响政治决策。他没有理想主义的道德洁癖与价值观偏好,而是代之以现实利益的精明计算。因此在美国政界与学界,他都曾饱受批评,甚至被指是“中国影响的代理人”。
基辛格理论的哲学基础来源于黑格尔“存在即合理”的理念,而在实践中,这种外交政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承认矛盾、管理矛盾,但不解决矛盾;而且,这种政策还经常表现为借刀杀人或牺牲他人利益以实现矛盾的平衡或管理矛盾的特点。例如他最大的外交成就——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就是如此。
当年美国实施这一政策的本质是:借助中国与苏联的尖锐矛盾,联合中国,共同抗击苏联。而中国当时饱受国内文革之苦,在国际舞台上实行的“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已经难以为继,于是中美走到了一起。
此外,基辛格现实主义“均势外交”政策更适用于对垒双方力量大致旗鼓相当、且有秘密外交土壤的环境下,如此,他的政策较能成功实施,而且即便成功,往往也伴随着很多后遗症。
就前者来说,基辛格的那套理论之所以在特朗普和拜登政府时代对中美关系发挥的作用不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特朗普和拜登这两届美国政府均不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同美国相比已经是旗鼓相当了,至于团结盟国、影响世界舆论方面,中国和美国相比基本上就可以忽略不计,拜登在其涉华讲话中就曾高度强调这一点。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今天的美国,实施秘密外交的环境已经大不如前,尤其是涉及中国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基辛格在百岁之时还要在中美间奔走、呼喊。
就后者而言,在缺乏秘密外交土壤的地方,当政者如果接受基辛格的这套外交理念,往往必须承受来自国内的巨大压力,有时候还是关键性的压力,这在尼克松政府时代表现特别明显。根据美国媒体的介绍,尼克松下台后被人诟病的很多问题,都与基辛格的这套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相关。因此最后的结论就是:基辛格的这套现实主义“均势外交”理论客观上常常更适合在集权国家实施,并有利于这些国家。
因此,基辛格本质上生活在近代外交的历史中,而不是当代。这里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当代世界,各国人民对政治的要求更高了,他们在其中加入了更多的道德和文明的因素与要求,同时各国人民对政治的影响能力还在日益加大与加剧,这使得基辛格这套理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局限性。这同当年毛泽东对他讲的“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是当代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的话,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
但在另一方面,那个年代发生的事,只要时空条件允许,在今天还有可能重现,只要有重大利益方面的迫切需要,毕竟利益才是一切。
中国纪念基辛格的逻辑
从纪念基辛格去世来说,中国给予的规格是最高的:国家元首和总理、首席外交官都加入了。中国纪念基辛格的逻辑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话来说就是:基辛格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是中美关系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他“长期关心和支持中美关系发展,先后百余次访华,为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历史性贡献”,发言人还特别强调“中美双方要继承和发扬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眼光、政治勇气和外交智慧”,“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显然中方纪念基辛格的逻辑是:当年他成功打开中国大门,促成后来实现中美建交而孤立了苏联,把当时中国从与美苏两国敌对危急外部环境中解脱了出来,其次是借基辛格去世,主动期盼中美和解。结论只能是:美国对中国十分重要,中国希望实现中美和解。
然而另一方面,中国现在几乎在全世界和美国展开了竞争,在外交上与美国开始全球博弈已经成为基本态势,而且最重要的是,中国今天不是朝鲜,它是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大国,中国是在综合国力世界第二的背景下和美国展开抗争的,这当然也是基辛格所热爱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适用范围的一部分。而根据基辛格这一理论的实践经验,第一和第二大国间关系并不容易协调,反而是第三国与第一大国之间相对容易协调,这就是基辛格当年打开中美关系时中美苏三国态势的历史背景。
时代已经变了,中美之间的实力地位也在变化,基辛格的那一套理论,在今天恐怕面临着物异人非的境况,而且中美之间的这种变化,正是他高度强调的现实主义的生动体现。
基辛格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和美国国家利益的代表,这一点永远都不能忘记,只是他当朝时比较明智,从不为意识形态所冲昏头脑,这才是今天值得借鉴的。■
从这个角度说,基辛格基本上生活在历史中;而与此同时,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他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在今天未必不会重演。
他生活在历史中
基辛格留给世界最大的遗产,是他在做学者时根据欧洲近代国际关系史总结出来并付诸于实际、继而对当今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现实主义“均势外交”。然而基辛格的这套理论,本质上来源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早期、人民远不能当家作主的国际社会环境下,这必然与当今国际社会越来越强调价值观与道义的时代潮流不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他的那套现实主义“均势外交”,本质上存在着反民主的特性。作为一个和他学习、研究同一专业,并对他的理论及其历史脉搏有所研究的人,笔者对此感触颇深。
美国媒体评论说:基辛格的影响力并非依然能与昔日相比。他的招牌式的现实政治外交有时脱离了道德义务或意识形态承诺议题,已经被许多人厌弃。虽然他很容易获得进入权力大厅的通行证,但他仍被许多自由派人士斥为战犯,被许多保守派人士斥为绥靖者。
美国媒体断言:基辛格可能仍是典型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新加坡华文媒体对他的评论是:在政治理念上,他是一位冷酷无情的现实主义者,不会让意识形态差异过多地阻碍自己的现实行动,也不会因道德观念而影响政治决策。他没有理想主义的道德洁癖与价值观偏好,而是代之以现实利益的精明计算。因此在美国政界与学界,他都曾饱受批评,甚至被指是“中国影响的代理人”。
基辛格理论的哲学基础来源于黑格尔“存在即合理”的理念,而在实践中,这种外交政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承认矛盾、管理矛盾,但不解决矛盾;而且,这种政策还经常表现为借刀杀人或牺牲他人利益以实现矛盾的平衡或管理矛盾的特点。例如他最大的外交成就——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就是如此。
当年美国实施这一政策的本质是:借助中国与苏联的尖锐矛盾,联合中国,共同抗击苏联。而中国当时饱受国内文革之苦,在国际舞台上实行的“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已经难以为继,于是中美走到了一起。
此外,基辛格现实主义“均势外交”政策更适用于对垒双方力量大致旗鼓相当、且有秘密外交土壤的环境下,如此,他的政策较能成功实施,而且即便成功,往往也伴随着很多后遗症。
就前者来说,基辛格的那套理论之所以在特朗普和拜登政府时代对中美关系发挥的作用不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特朗普和拜登这两届美国政府均不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同美国相比已经是旗鼓相当了,至于团结盟国、影响世界舆论方面,中国和美国相比基本上就可以忽略不计,拜登在其涉华讲话中就曾高度强调这一点。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今天的美国,实施秘密外交的环境已经大不如前,尤其是涉及中国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基辛格在百岁之时还要在中美间奔走、呼喊。
就后者而言,在缺乏秘密外交土壤的地方,当政者如果接受基辛格的这套外交理念,往往必须承受来自国内的巨大压力,有时候还是关键性的压力,这在尼克松政府时代表现特别明显。根据美国媒体的介绍,尼克松下台后被人诟病的很多问题,都与基辛格的这套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相关。因此最后的结论就是:基辛格的这套现实主义“均势外交”理论客观上常常更适合在集权国家实施,并有利于这些国家。
因此,基辛格本质上生活在近代外交的历史中,而不是当代。这里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当代世界,各国人民对政治的要求更高了,他们在其中加入了更多的道德和文明的因素与要求,同时各国人民对政治的影响能力还在日益加大与加剧,这使得基辛格这套理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局限性。这同当年毛泽东对他讲的“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是当代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的话,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
但在另一方面,那个年代发生的事,只要时空条件允许,在今天还有可能重现,只要有重大利益方面的迫切需要,毕竟利益才是一切。
中国纪念基辛格的逻辑
从纪念基辛格去世来说,中国给予的规格是最高的:国家元首和总理、首席外交官都加入了。中国纪念基辛格的逻辑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话来说就是:基辛格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是中美关系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他“长期关心和支持中美关系发展,先后百余次访华,为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历史性贡献”,发言人还特别强调“中美双方要继承和发扬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眼光、政治勇气和外交智慧”,“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显然中方纪念基辛格的逻辑是:当年他成功打开中国大门,促成后来实现中美建交而孤立了苏联,把当时中国从与美苏两国敌对危急外部环境中解脱了出来,其次是借基辛格去世,主动期盼中美和解。结论只能是:美国对中国十分重要,中国希望实现中美和解。
然而另一方面,中国现在几乎在全世界和美国展开了竞争,在外交上与美国开始全球博弈已经成为基本态势,而且最重要的是,中国今天不是朝鲜,它是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大国,中国是在综合国力世界第二的背景下和美国展开抗争的,这当然也是基辛格所热爱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适用范围的一部分。而根据基辛格这一理论的实践经验,第一和第二大国间关系并不容易协调,反而是第三国与第一大国之间相对容易协调,这就是基辛格当年打开中美关系时中美苏三国态势的历史背景。
时代已经变了,中美之间的实力地位也在变化,基辛格的那一套理论,在今天恐怕面临着物异人非的境况,而且中美之间的这种变化,正是他高度强调的现实主义的生动体现。
基辛格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和美国国家利益的代表,这一点永远都不能忘记,只是他当朝时比较明智,从不为意识形态所冲昏头脑,这才是今天值得借鉴的。■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曹辛
■上周,百岁外交家基辛格去世,这引发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继而在世界舆论中引发了不小的波澜,其中的核心主要聚焦在为其盖棺定论。而当世界舆论为基辛格盖棺定论之时,本身也就折射出了当今时代对外交的衡量标准,应该说,同基辛格那个时代相比,这其中的差距还是挺大的。
从这个角度说,基辛格基本上生活在历史中;而与此同时,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他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在今天未必不会重演。
他生活在历史中
基辛格留给世界最大的遗产,是他在做学者时根据欧洲近代国际关系史总结出来并付诸于实际、继而对当今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现实主义“均势外交”。然而基辛格的这套理论,本质上来源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早期、人民远不能当家作主的国际社会环境下,这必然与当今国际社会越来越强调价值观与道义的时代潮流不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他的那套现实主义“均势外交”,本质上存在着反民主的特性。作为一个和他学习、研究同一专业,并对他的理论及其历史脉搏有所研究的人,笔者对此感触颇深。
美国媒体评论说:基辛格的影响力并非依然能与昔日相比。他的招牌式的现实政治外交有时脱离了道德义务或意识形态承诺议题,已经被许多人厌弃。虽然他很容易获得进入权力大厅的通行证,但他仍被许多自由派人士斥为战犯,被许多保守派人士斥为绥靖者。
美国媒体断言:基辛格可能仍是典型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新加坡华文媒体对他的评论是:在政治理念上,他是一位冷酷无情的现实主义者,不会让意识形态差异过多地阻碍自己的现实行动,也不会因道德观念而影响政治决策。他没有理想主义的道德洁癖与价值观偏好,而是代之以现实利益的精明计算。因此在美国政界与学界,他都曾饱受批评,甚至被指是“中国影响的代理人”。
基辛格理论的哲学基础来源于黑格尔“存在即合理”的理念,而在实践中,这种外交政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承认矛盾、管理矛盾,但不解决矛盾;而且,这种政策还经常表现为借刀杀人或牺牲他人利益以实现矛盾的平衡或管理矛盾的特点。例如他最大的外交成就——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就是如此。
当年美国实施这一政策的本质是:借助中国与苏联的尖锐矛盾,联合中国,共同抗击苏联。而中国当时饱受国内文革之苦,在国际舞台上实行的“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已经难以为继,于是中美走到了一起。
此外,基辛格现实主义“均势外交”政策更适用于对垒双方力量大致旗鼓相当、且有秘密外交土壤的环境下,如此,他的政策较能成功实施,而且即便成功,往往也伴随着很多后遗症。
就前者来说,基辛格的那套理论之所以在特朗普和拜登政府时代对中美关系发挥的作用不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特朗普和拜登这两届美国政府均不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同美国相比已经是旗鼓相当了,至于团结盟国、影响世界舆论方面,中国和美国相比基本上就可以忽略不计,拜登在其涉华讲话中就曾高度强调这一点。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今天的美国,实施秘密外交的环境已经大不如前,尤其是涉及中国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基辛格在百岁之时还要在中美间奔走、呼喊。
就后者而言,在缺乏秘密外交土壤的地方,当政者如果接受基辛格的这套外交理念,往往必须承受来自国内的巨大压力,有时候还是关键性的压力,这在尼克松政府时代表现特别明显。根据美国媒体的介绍,尼克松下台后被人诟病的很多问题,都与基辛格的这套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相关。因此最后的结论就是:基辛格的这套现实主义“均势外交”理论客观上常常更适合在集权国家实施,并有利于这些国家。
因此,基辛格本质上生活在近代外交的历史中,而不是当代。这里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当代世界,各国人民对政治的要求更高了,他们在其中加入了更多的道德和文明的因素与要求,同时各国人民对政治的影响能力还在日益加大与加剧,这使得基辛格这套理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局限性。这同当年毛泽东对他讲的“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是当代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的话,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
但在另一方面,那个年代发生的事,只要时空条件允许,在今天还有可能重现,只要有重大利益方面的迫切需要,毕竟利益才是一切。
中国纪念基辛格的逻辑
从纪念基辛格去世来说,中国给予的规格是最高的:国家元首和总理、首席外交官都加入了。中国纪念基辛格的逻辑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话来说就是:基辛格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是中美关系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他“长期关心和支持中美关系发展,先后百余次访华,为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历史性贡献”,发言人还特别强调“中美双方要继承和发扬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眼光、政治勇气和外交智慧”,“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显然中方纪念基辛格的逻辑是:当年他成功打开中国大门,促成后来实现中美建交而孤立了苏联,把当时中国从与美苏两国敌对危急外部环境中解脱了出来,其次是借基辛格去世,主动期盼中美和解。结论只能是:美国对中国十分重要,中国希望实现中美和解。
然而另一方面,中国现在几乎在全世界和美国展开了竞争,在外交上与美国开始全球博弈已经成为基本态势,而且最重要的是,中国今天不是朝鲜,它是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大国,中国是在综合国力世界第二的背景下和美国展开抗争的,这当然也是基辛格所热爱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适用范围的一部分。而根据基辛格这一理论的实践经验,第一和第二大国间关系并不容易协调,反而是第三国与第一大国之间相对容易协调,这就是基辛格当年打开中美关系时中美苏三国态势的历史背景。
时代已经变了,中美之间的实力地位也在变化,基辛格的那一套理论,在今天恐怕面临着物异人非的境况,而且中美之间的这种变化,正是他高度强调的现实主义的生动体现。
基辛格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和美国国家利益的代表,这一点永远都不能忘记,只是他当朝时比较明智,从不为意识形态所冲昏头脑,这才是今天值得借鉴的。■
从这个角度说,基辛格基本上生活在历史中;而与此同时,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他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在今天未必不会重演。
他生活在历史中
基辛格留给世界最大的遗产,是他在做学者时根据欧洲近代国际关系史总结出来并付诸于实际、继而对当今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现实主义“均势外交”。然而基辛格的这套理论,本质上来源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早期、人民远不能当家作主的国际社会环境下,这必然与当今国际社会越来越强调价值观与道义的时代潮流不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他的那套现实主义“均势外交”,本质上存在着反民主的特性。作为一个和他学习、研究同一专业,并对他的理论及其历史脉搏有所研究的人,笔者对此感触颇深。
美国媒体评论说:基辛格的影响力并非依然能与昔日相比。他的招牌式的现实政治外交有时脱离了道德义务或意识形态承诺议题,已经被许多人厌弃。虽然他很容易获得进入权力大厅的通行证,但他仍被许多自由派人士斥为战犯,被许多保守派人士斥为绥靖者。
美国媒体断言:基辛格可能仍是典型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新加坡华文媒体对他的评论是:在政治理念上,他是一位冷酷无情的现实主义者,不会让意识形态差异过多地阻碍自己的现实行动,也不会因道德观念而影响政治决策。他没有理想主义的道德洁癖与价值观偏好,而是代之以现实利益的精明计算。因此在美国政界与学界,他都曾饱受批评,甚至被指是“中国影响的代理人”。
基辛格理论的哲学基础来源于黑格尔“存在即合理”的理念,而在实践中,这种外交政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承认矛盾、管理矛盾,但不解决矛盾;而且,这种政策还经常表现为借刀杀人或牺牲他人利益以实现矛盾的平衡或管理矛盾的特点。例如他最大的外交成就——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就是如此。
当年美国实施这一政策的本质是:借助中国与苏联的尖锐矛盾,联合中国,共同抗击苏联。而中国当时饱受国内文革之苦,在国际舞台上实行的“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已经难以为继,于是中美走到了一起。
此外,基辛格现实主义“均势外交”政策更适用于对垒双方力量大致旗鼓相当、且有秘密外交土壤的环境下,如此,他的政策较能成功实施,而且即便成功,往往也伴随着很多后遗症。
就前者来说,基辛格的那套理论之所以在特朗普和拜登政府时代对中美关系发挥的作用不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特朗普和拜登这两届美国政府均不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同美国相比已经是旗鼓相当了,至于团结盟国、影响世界舆论方面,中国和美国相比基本上就可以忽略不计,拜登在其涉华讲话中就曾高度强调这一点。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今天的美国,实施秘密外交的环境已经大不如前,尤其是涉及中国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基辛格在百岁之时还要在中美间奔走、呼喊。
就后者而言,在缺乏秘密外交土壤的地方,当政者如果接受基辛格的这套外交理念,往往必须承受来自国内的巨大压力,有时候还是关键性的压力,这在尼克松政府时代表现特别明显。根据美国媒体的介绍,尼克松下台后被人诟病的很多问题,都与基辛格的这套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相关。因此最后的结论就是:基辛格的这套现实主义“均势外交”理论客观上常常更适合在集权国家实施,并有利于这些国家。
因此,基辛格本质上生活在近代外交的历史中,而不是当代。这里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当代世界,各国人民对政治的要求更高了,他们在其中加入了更多的道德和文明的因素与要求,同时各国人民对政治的影响能力还在日益加大与加剧,这使得基辛格这套理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局限性。这同当年毛泽东对他讲的“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是当代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的话,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
但在另一方面,那个年代发生的事,只要时空条件允许,在今天还有可能重现,只要有重大利益方面的迫切需要,毕竟利益才是一切。
中国纪念基辛格的逻辑
从纪念基辛格去世来说,中国给予的规格是最高的:国家元首和总理、首席外交官都加入了。中国纪念基辛格的逻辑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话来说就是:基辛格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是中美关系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他“长期关心和支持中美关系发展,先后百余次访华,为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历史性贡献”,发言人还特别强调“中美双方要继承和发扬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眼光、政治勇气和外交智慧”,“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显然中方纪念基辛格的逻辑是:当年他成功打开中国大门,促成后来实现中美建交而孤立了苏联,把当时中国从与美苏两国敌对危急外部环境中解脱了出来,其次是借基辛格去世,主动期盼中美和解。结论只能是:美国对中国十分重要,中国希望实现中美和解。
然而另一方面,中国现在几乎在全世界和美国展开了竞争,在外交上与美国开始全球博弈已经成为基本态势,而且最重要的是,中国今天不是朝鲜,它是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大国,中国是在综合国力世界第二的背景下和美国展开抗争的,这当然也是基辛格所热爱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适用范围的一部分。而根据基辛格这一理论的实践经验,第一和第二大国间关系并不容易协调,反而是第三国与第一大国之间相对容易协调,这就是基辛格当年打开中美关系时中美苏三国态势的历史背景。
时代已经变了,中美之间的实力地位也在变化,基辛格的那一套理论,在今天恐怕面临着物异人非的境况,而且中美之间的这种变化,正是他高度强调的现实主义的生动体现。
基辛格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和美国国家利益的代表,这一点永远都不能忘记,只是他当朝时比较明智,从不为意识形态所冲昏头脑,这才是今天值得借鉴的。■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