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10-13 13:00
艺术风尚

当建筑为街区带来久违的新奇

范庭略:在周边各种古旧建筑的围绕之中,外滩源的这些大楼显得时尚性感又冷峻无情。
当建筑为街区带来久违的新奇
范庭略

■建筑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用我们都了解的方式影响着每一个人。建筑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更多地谈论过,当北京成为全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们竞相登陆的赛场的时候,上海依旧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东方明珠的遗韵。中山东一路的外滩万国建筑群被视为上海最早与西方现代文化潮流接轨的街区,它的存在也让对岸的摩天大楼丛林更加显现出走进新时代的成就感。虽然大众对于设计平庸的恶俗建筑会加以猛烈抨击,但更广泛的受众其实并没有专业人士想象的那么保守。而今天的建筑师也更加懂得如何面对公众的关注了,他们非常清楚,建筑很重要,因为它的经久不衰,因为它的巨大体量,已经成为了塑造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景观。

但是站在外滩这个每逢节假日就会有几百万游客光临的景点,建筑比任何形式都能更好地澄清历史的记录。建筑师们绞尽脑汁在年代感、人文地理和建筑的历史中广泛搜寻,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程度,使得建筑设计本身具有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纪念意义。

当二十年前新天地成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新型商业体的时候,伦敦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在上海的设计工作开始变得愈发雄心勃勃。在1988年开始为三宅一生设计具有博物馆品质的伦敦专卖店的时候,他就意识到用一种比常规零售方式更加奢华的态度,才可以体现当年时尚零售行业正在兴起的极简主义浪潮。此后他获奖无数,为世界呈现了更多极简主义佳作。

而洛克•外滩源的整个项目从2005年开始,耗时18年才呈现在人们眼前。圆明园路的对面曾是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和半岛酒店,而在这边则是上海公共租界时期最显赫的洋行的办公楼。位于南苏州河107号的新天安堂,则是一座由当时旅沪的英国侨民在1886年建成的联合礼拜堂,1920年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曾经在这里过发表过演讲。上海解放后,钟楼被改为上海照明灯具厂的办公楼,而照明灯具厂也将教堂的内部分成了三层。2010年世博会之后被拆卸全部构件,然后重新进行落架大修的教堂重建完成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经常举办古典音乐会以及锐舞派对的场地。

全长462米的圆明园路,是186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的。当年的美丰洋行大楼、中实大楼、亚洲文会大楼、安培洋行大楼、圆明园公寓、女青年会大楼、哈密大楼、协进大楼、兰心大楼、广学大楼、光陆大楼、真光大楼以及众安大楼等历史建筑已经在今年的九月修缮完成,成为了高档餐厅以及酒店式公寓、奢侈品商场和高档写字楼。加上对面的新天安堂、划船俱乐部、半岛酒店以及金融家俱乐部和外滩酒窖,与临近的北京东路上中国现存的历史最为悠久的巴洛克式建筑益丰洋行大楼,一起构成今天上海最奢华的商业群体。如果说20年前的新天地让全世界的游客看到了上海石库门背景的生活方式,那么可以说今天的外滩源让全世界的游客以及上海的居民看到的则是历史空间的现代化品质。

都说戴卫•奇普菲尔德有一种让极简主义建筑看起来很清新的诀窍,他让建筑物锋利的边缘轮廓以及被精心打磨的表面看上去是柔和与舒适的。在上海外滩的发源地周围各种破旧黯淡的砖砌建筑物的围绕中,这些大楼显得时尚性感又冷酷无情。翻看英国人兰宁和库寿龄根据英国驻沪总领馆以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文件、会议记录等资料撰写的全两卷的《上海史》,可以一窥当年外滩建立的全貌。这个被称为上海近代开埠以来发展历史的百科全书,对了解一百二十多年前的上海区域的政治、商业、社会以及外侨对本地的影响都非常有帮助。而奇普菲尔德在今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时,评审团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关于他如何将建筑物转变为既具现代感的体验同时又不牺牲其历史魅力。

其实对于大部分在国庆长假前来打卡的游客而言,似乎更喜欢在这些古老大楼中央的博物院广场上所看到的艺术表演。国庆节的下午,我在挤满了游客的广场上看到了意大利歌剧的快闪表演。当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我的太阳》飘荡在这个广场上空的时候,久违的愉悦感也回荡在我的心头。在那一瞬间,眼前的广场恍然变成了电影《天堂电影院》里那个人群聚集的小广场。虽然戴卫•奇普菲尔德希望整个设计要恢复上海传统社区特有空间的珍贵记忆,但是在荡气回肠的歌剧和明亮天气的映衬下,这个广场就成了一个户外客厅。声音在红砖与大理石的墙面上优美投射,时光倒流的美景像是一种奢侈的奖励,让人们在干燥的夏秋之交,感受到室内与室外的区别正在消失,这或许也是人类最早聆听到歌剧的生理反应吧。通过这种朴素的方式来改变公共领域,也是设计师通过服务公共利益的设计初衷。或许有一天,这里也会出现常常在公共场合看到的广场舞,但是我更加期待的是,我在北京的那些跳阿根廷探戈舞的朋友们可以来这里做一次探戈舞广场派对。公共空间中人与人的默契,本来就应该像跳探戈舞的男女一样彼此心有灵犀。

在中国获得米其林和黑珍珠最多的新荣记,在这里也有一栋洛克•荣府的大楼,未来会有意大利餐厅以及小酒馆等餐饮业态出现。当然,顶楼的荣府又会是一票难求,不过现在开门营业的,则是我最喜欢的理想国书店以及理想国Naive酒吧。是啊,我们有的时候太年轻,太简单;有的时候又会太天真,等到可以莞尔一笑的时候,都已经是人到中年了。一楼的书店当然少不了个性的咖啡,各种名著中的金句会让人产生一种读书让你孤独但不寂寞的优越感。

书店的入口处,用蓝色的霓虹灯写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不要为每况愈下而喝酒,因为我们见过好日子。”而在二楼的理想国Naive酒吧,小小的包间里面摆着一个陶瓷浴缸,鱼缸里面堆满了理想国出版的那些熟悉的灰色封面的大部头著作。躺进浴缸,书籍会垫在你的身下,感受一下文化的泡澡也是很有意思的。酒吧里面的座椅一如所有文艺书店的椅子,都是属于那种拍出照片好看而坐上去不舒服的感觉,我想这不正是文艺青年喜欢的嘛,坐在深陷的椅子上,我开始怀念雪茄俱乐部里面深厚的沙发了。

酒吧的鸡尾酒酒单很有意思,上面写的都是理想国出版的各种作品里面的名言。我按照那本隐藏在《非普通读者》书中的酒单点了几杯酒。这本描写英国女王私密阅读史的小书,中间几页印着非常有趣的几款鸡尾酒。一杯“漫长的余生”是这样解释的:“历史和故事不同,历史是江河,有源头有终潮,历史是海洋,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一杯如此具有沧桑感的鸡尾酒,居然在银杯的杯底赫然印着“魂兮永逝,名举风旋”。这杯巷贩小酒掺了辣椒、白胡椒以及海盐和橄榄水,有些腥风血雨的意思。而另一杯用黑麦威士忌以及焦糖黄油和玉米片巧克力调出来的“纽约客”,则在后面注明了这样一句话:“在纽约最大的好处,便是渐渐忘却了自己的身份”,我估计很多人在外滩这些建筑物里面也会忘记自己的身份。而用佛手柑配制酒以及草本配制酒和味美思混合的“罗马日记”,则忧伤地写着:“每一种欢乐中都有痛苦,每一种炽热的激情都有阴暗面。”

如果说上海的灵魂,就从这片深厚且从未被完全掩埋的历史、神话、文化和记忆层的建筑物里面飘出的话,我还是认为一个书店带来的思考会更加深刻。在这些建筑物的通道中穿行,基调仍然是轻松愉快的,虽然使命感完全是个人化的表现,但是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欢乐之旅,而非标准的历史回顾。

从理想国Naive酒吧走出来,保洁人员在清扫广场,他们用水洗刷着地面,此时的建筑群是冷峻的:现代主义冷峻的线条,大理石外立面冷峻的泛着淡淡的光彩。广场后面洛克•安仁大楼的墙体上,艺术家郑波的用12种古树做成的霓虹灯作品已经熄灯了,我开始期待若干年之后整个墙面布满了爬藤植物的震撼。在一个过度商业化、过度设计、过度夸张的时代,优雅与克制也只有在喧嚣之后才会慢慢浮现出来。看完伟大的作品之后,总会产生一种“贫乏”的晕眩感,它会让人摆脱多余的东西。在作品全部读完之后,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空虚之中,这种空虚缘于丰富,而这种丰富是通过做减法而创造出来的。■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当建筑为街区带来久违的新奇
2023-10-13 13:00
艺术风尚

当建筑为街区带来久违的新奇

范庭略:在周边各种古旧建筑的围绕之中,外滩源的这些大楼显得时尚性感又冷峻无情。
范庭略

■建筑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用我们都了解的方式影响着每一个人。建筑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更多地谈论过,当北京成为全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们竞相登陆的赛场的时候,上海依旧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东方明珠的遗韵。中山东一路的外滩万国建筑群被视为上海最早与西方现代文化潮流接轨的街区,它的存在也让对岸的摩天大楼丛林更加显现出走进新时代的成就感。虽然大众对于设计平庸的恶俗建筑会加以猛烈抨击,但更广泛的受众其实并没有专业人士想象的那么保守。而今天的建筑师也更加懂得如何面对公众的关注了,他们非常清楚,建筑很重要,因为它的经久不衰,因为它的巨大体量,已经成为了塑造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景观。

但是站在外滩这个每逢节假日就会有几百万游客光临的景点,建筑比任何形式都能更好地澄清历史的记录。建筑师们绞尽脑汁在年代感、人文地理和建筑的历史中广泛搜寻,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程度,使得建筑设计本身具有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纪念意义。

当二十年前新天地成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新型商业体的时候,伦敦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在上海的设计工作开始变得愈发雄心勃勃。在1988年开始为三宅一生设计具有博物馆品质的伦敦专卖店的时候,他就意识到用一种比常规零售方式更加奢华的态度,才可以体现当年时尚零售行业正在兴起的极简主义浪潮。此后他获奖无数,为世界呈现了更多极简主义佳作。

而洛克•外滩源的整个项目从2005年开始,耗时18年才呈现在人们眼前。圆明园路的对面曾是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和半岛酒店,而在这边则是上海公共租界时期最显赫的洋行的办公楼。位于南苏州河107号的新天安堂,则是一座由当时旅沪的英国侨民在1886年建成的联合礼拜堂,1920年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曾经在这里过发表过演讲。上海解放后,钟楼被改为上海照明灯具厂的办公楼,而照明灯具厂也将教堂的内部分成了三层。2010年世博会之后被拆卸全部构件,然后重新进行落架大修的教堂重建完成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经常举办古典音乐会以及锐舞派对的场地。

全长462米的圆明园路,是186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的。当年的美丰洋行大楼、中实大楼、亚洲文会大楼、安培洋行大楼、圆明园公寓、女青年会大楼、哈密大楼、协进大楼、兰心大楼、广学大楼、光陆大楼、真光大楼以及众安大楼等历史建筑已经在今年的九月修缮完成,成为了高档餐厅以及酒店式公寓、奢侈品商场和高档写字楼。加上对面的新天安堂、划船俱乐部、半岛酒店以及金融家俱乐部和外滩酒窖,与临近的北京东路上中国现存的历史最为悠久的巴洛克式建筑益丰洋行大楼,一起构成今天上海最奢华的商业群体。如果说20年前的新天地让全世界的游客看到了上海石库门背景的生活方式,那么可以说今天的外滩源让全世界的游客以及上海的居民看到的则是历史空间的现代化品质。

都说戴卫•奇普菲尔德有一种让极简主义建筑看起来很清新的诀窍,他让建筑物锋利的边缘轮廓以及被精心打磨的表面看上去是柔和与舒适的。在上海外滩的发源地周围各种破旧黯淡的砖砌建筑物的围绕中,这些大楼显得时尚性感又冷酷无情。翻看英国人兰宁和库寿龄根据英国驻沪总领馆以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文件、会议记录等资料撰写的全两卷的《上海史》,可以一窥当年外滩建立的全貌。这个被称为上海近代开埠以来发展历史的百科全书,对了解一百二十多年前的上海区域的政治、商业、社会以及外侨对本地的影响都非常有帮助。而奇普菲尔德在今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时,评审团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关于他如何将建筑物转变为既具现代感的体验同时又不牺牲其历史魅力。

其实对于大部分在国庆长假前来打卡的游客而言,似乎更喜欢在这些古老大楼中央的博物院广场上所看到的艺术表演。国庆节的下午,我在挤满了游客的广场上看到了意大利歌剧的快闪表演。当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我的太阳》飘荡在这个广场上空的时候,久违的愉悦感也回荡在我的心头。在那一瞬间,眼前的广场恍然变成了电影《天堂电影院》里那个人群聚集的小广场。虽然戴卫•奇普菲尔德希望整个设计要恢复上海传统社区特有空间的珍贵记忆,但是在荡气回肠的歌剧和明亮天气的映衬下,这个广场就成了一个户外客厅。声音在红砖与大理石的墙面上优美投射,时光倒流的美景像是一种奢侈的奖励,让人们在干燥的夏秋之交,感受到室内与室外的区别正在消失,这或许也是人类最早聆听到歌剧的生理反应吧。通过这种朴素的方式来改变公共领域,也是设计师通过服务公共利益的设计初衷。或许有一天,这里也会出现常常在公共场合看到的广场舞,但是我更加期待的是,我在北京的那些跳阿根廷探戈舞的朋友们可以来这里做一次探戈舞广场派对。公共空间中人与人的默契,本来就应该像跳探戈舞的男女一样彼此心有灵犀。

在中国获得米其林和黑珍珠最多的新荣记,在这里也有一栋洛克•荣府的大楼,未来会有意大利餐厅以及小酒馆等餐饮业态出现。当然,顶楼的荣府又会是一票难求,不过现在开门营业的,则是我最喜欢的理想国书店以及理想国Naive酒吧。是啊,我们有的时候太年轻,太简单;有的时候又会太天真,等到可以莞尔一笑的时候,都已经是人到中年了。一楼的书店当然少不了个性的咖啡,各种名著中的金句会让人产生一种读书让你孤独但不寂寞的优越感。

书店的入口处,用蓝色的霓虹灯写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不要为每况愈下而喝酒,因为我们见过好日子。”而在二楼的理想国Naive酒吧,小小的包间里面摆着一个陶瓷浴缸,鱼缸里面堆满了理想国出版的那些熟悉的灰色封面的大部头著作。躺进浴缸,书籍会垫在你的身下,感受一下文化的泡澡也是很有意思的。酒吧里面的座椅一如所有文艺书店的椅子,都是属于那种拍出照片好看而坐上去不舒服的感觉,我想这不正是文艺青年喜欢的嘛,坐在深陷的椅子上,我开始怀念雪茄俱乐部里面深厚的沙发了。

酒吧的鸡尾酒酒单很有意思,上面写的都是理想国出版的各种作品里面的名言。我按照那本隐藏在《非普通读者》书中的酒单点了几杯酒。这本描写英国女王私密阅读史的小书,中间几页印着非常有趣的几款鸡尾酒。一杯“漫长的余生”是这样解释的:“历史和故事不同,历史是江河,有源头有终潮,历史是海洋,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一杯如此具有沧桑感的鸡尾酒,居然在银杯的杯底赫然印着“魂兮永逝,名举风旋”。这杯巷贩小酒掺了辣椒、白胡椒以及海盐和橄榄水,有些腥风血雨的意思。而另一杯用黑麦威士忌以及焦糖黄油和玉米片巧克力调出来的“纽约客”,则在后面注明了这样一句话:“在纽约最大的好处,便是渐渐忘却了自己的身份”,我估计很多人在外滩这些建筑物里面也会忘记自己的身份。而用佛手柑配制酒以及草本配制酒和味美思混合的“罗马日记”,则忧伤地写着:“每一种欢乐中都有痛苦,每一种炽热的激情都有阴暗面。”

如果说上海的灵魂,就从这片深厚且从未被完全掩埋的历史、神话、文化和记忆层的建筑物里面飘出的话,我还是认为一个书店带来的思考会更加深刻。在这些建筑物的通道中穿行,基调仍然是轻松愉快的,虽然使命感完全是个人化的表现,但是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欢乐之旅,而非标准的历史回顾。

从理想国Naive酒吧走出来,保洁人员在清扫广场,他们用水洗刷着地面,此时的建筑群是冷峻的:现代主义冷峻的线条,大理石外立面冷峻的泛着淡淡的光彩。广场后面洛克•安仁大楼的墙体上,艺术家郑波的用12种古树做成的霓虹灯作品已经熄灯了,我开始期待若干年之后整个墙面布满了爬藤植物的震撼。在一个过度商业化、过度设计、过度夸张的时代,优雅与克制也只有在喧嚣之后才会慢慢浮现出来。看完伟大的作品之后,总会产生一种“贫乏”的晕眩感,它会让人摆脱多余的东西。在作品全部读完之后,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空虚之中,这种空虚缘于丰富,而这种丰富是通过做减法而创造出来的。■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