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经济学家表示,如果关税维持在当前水平,仅美国关税一项就将导致 600 万个工作岗位面临风险。
朱宝、李剑
■你如何看待更高层次的全球化?
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全球化未来怎么走?中国企业全球化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这是对中国经济未来能否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事。作为中国企业,要认真学习考虑这个问题,能够为自己寻求突破,也给中国经济全球化蹚一些路。
在这一点上,我想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与看法。首先,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例非常高。现在中国制造占全球制造产出大概是30%,而中国自己能够消纳大概只有15%多一点。这个是大账算出来的。因为中国在工业产品消费方面大概是占全球的20%,但是我们有进口。扣掉进口的话,国内的消费肯定不到20%。肯定有百分之十几的工业产能必须要输出到国外去,参与国际循环。
所以两个循环,国际循环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参与国际循环,中国工业的优势才能在全球市场展现。另外,中国制造的相对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之前,中国企业一直保持效率、成本的优势。我们产品做得好,但我比你更便宜。这个优势在以往被别人诟病,你这个优势第一是靠劳工成本,加上人口红利带来的,也有可能是破坏环境带来的。
其实现在环境已经变了。中国的劳工收入已经高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也完全遵守环保的相关规则。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花在这些方面的投入达到了国际标准。
还有知识产权。除了少数领域之外,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完全是能够支撑我们的发展,我们并没有在知识产权方面违反它的规则。
加入WTO之后,中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所以现在中国的相对优势是基于这样条件的相对优势。这种相对优势,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中国就一定能够继续保持在全球制造业的相对竞争力。
我相信这个相对竞争力是能够继续保持的,但是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来说,可能是一些非市场行为会扭曲全球产业的布局。譬如说美国,现在它宣布对若干个产业进行高额补贴,包括集成电路。最近宣布的对光伏产业在美国制造的补贴,欧洲也有一些,但是美国做的是很极端的。而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市场他们依然维持很高的进口关税,这些都会推动高端制造业、美国有补贴的产业会往美国方面迁移、回归。在新兴国家市场,过去几年一直发生着,必须要把一部分终端制造在目标国家市场来生产。
所以全球经济格局重构,WTO的改革、规则的修订最终要满足这些国家的诉求。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适应未来全球化,我们是没有法则去改变这个规则的。现在争取能够在制定规则方面,中国能够多参与一点。但目前我们的话语权都不可能太大,所以我们只有、只能去适应规则,特别是企业只有、只能去适应规则。
在美国建工厂和国内设立工厂有什么不同?
这一次我们去做调研,美国建一个工厂的成本至少是我们在国内主要城市建立工厂的3倍。
是不是美国的钢材比中国贵3倍呢?不是的。美国钢材最多比中国贵20%,其他的建筑材料也比中国贵不了那么多。是不是美国工人的人工成本比中国高呢?是高,但是最多是高一倍。但是整个经济体系下来,整个厂房的建设成本就得要高3倍。它有许多间接的成本,这个间接的成本是由于制度性的成本造成的。我现在在美国建一个工厂和在中国建一个工厂,环保标准是一样的。各方面的标准都是一样的,材料也是一样的。这样的一个工厂,(成本)就得要比中国高3倍。
劳动成本、材料成本这些加起来就是成本吗?实际上完全不是。还有大量的非直接成本,实际是一种制度成本。这种制度成本,不是因为我这个厂,更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企业,而是它所有企业要建一个这样的厂都一样。
这就造成了在这种情况下,它的制造业哪有可能有竞争力。比如申请一个工厂的话,我建好之后要申请用电,大概这个周期至少6个月。我们工厂建成、投产,我在广州t9的工厂投产建成创了一个全球行业纪录,从建成到投产就花了17个月。但是如果在美国建一个这样的工厂,周期是绝对不可能这么快,这就是效率。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下一步是什么?
未来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怎么探索新的模式?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样去走这样的路?我现在在反复思考,以前我们这种全球化布局更多是适应终端产品,对外投资额很小、风险也很小。
我在越南建一个彩电工厂,在印度尼西亚建一个空调工厂,这些投入都很有限。而且投资回报时间都很短,做好了两三年就把投资收回来了。在当地做这种终端的经营也比较容易建立能力。因为当地经营,我们在本土化经营能力做得比较好。
未来像高科技、重资产的投入怎么来做?这个资本投入太大了。这个资本投入首先涉及到你的投资安全。第二,这种业务涉及到核心能力的输出,比如技术能力输出和专利授权出去。
像这类转型,首先其实这是一个进步,是我们企业达到了这个水平才能转型。就像当年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到中国办厂一样,现在我们到海外办厂,走到那个阶段了。我们现在也是在走这样的路。
首先我们要适应这个变化,中国企业、中国制造业更高一个层次的全球化,这条路怎么走?在现在整个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中国不太友好的环境下,中国企业的下一个阶段的全球化怎么走?确实是需要探讨的。
还有一个很大的困扰,在这个阶段的投资,涉及到可能会在发达国家做投资。前一个阶段我们是在发展中国家做投资,那个投资决策比较容易做。我在印尼建一个工厂和在中国建一个工厂,成本不会差太远。但是在欧美建一个工厂和在中国建一个工厂相比,欧美建一个工厂的成本就会高好多。管理的方式必须要有很大的变化,运营的成本也要高很多。所以在整个工厂的智能化、自动化方面一定要做到极致,效率要做到很高。否则,那边的劳动成本就很难承受。
这些对我们来讲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最近我们在做一些探索,在做一些研究。未来TCL的全球化,在这个阶段的发展能不能蹚出来,这对我们企业的未来发展影响非常大。■
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全球化未来怎么走?中国企业全球化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这是对中国经济未来能否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事。作为中国企业,要认真学习考虑这个问题,能够为自己寻求突破,也给中国经济全球化蹚一些路。
在这一点上,我想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与看法。首先,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例非常高。现在中国制造占全球制造产出大概是30%,而中国自己能够消纳大概只有15%多一点。这个是大账算出来的。因为中国在工业产品消费方面大概是占全球的20%,但是我们有进口。扣掉进口的话,国内的消费肯定不到20%。肯定有百分之十几的工业产能必须要输出到国外去,参与国际循环。
所以两个循环,国际循环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参与国际循环,中国工业的优势才能在全球市场展现。另外,中国制造的相对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之前,中国企业一直保持效率、成本的优势。我们产品做得好,但我比你更便宜。这个优势在以往被别人诟病,你这个优势第一是靠劳工成本,加上人口红利带来的,也有可能是破坏环境带来的。
其实现在环境已经变了。中国的劳工收入已经高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也完全遵守环保的相关规则。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花在这些方面的投入达到了国际标准。
还有知识产权。除了少数领域之外,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完全是能够支撑我们的发展,我们并没有在知识产权方面违反它的规则。
加入WTO之后,中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所以现在中国的相对优势是基于这样条件的相对优势。这种相对优势,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中国就一定能够继续保持在全球制造业的相对竞争力。
我相信这个相对竞争力是能够继续保持的,但是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来说,可能是一些非市场行为会扭曲全球产业的布局。譬如说美国,现在它宣布对若干个产业进行高额补贴,包括集成电路。最近宣布的对光伏产业在美国制造的补贴,欧洲也有一些,但是美国做的是很极端的。而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市场他们依然维持很高的进口关税,这些都会推动高端制造业、美国有补贴的产业会往美国方面迁移、回归。在新兴国家市场,过去几年一直发生着,必须要把一部分终端制造在目标国家市场来生产。
所以全球经济格局重构,WTO的改革、规则的修订最终要满足这些国家的诉求。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适应未来全球化,我们是没有法则去改变这个规则的。现在争取能够在制定规则方面,中国能够多参与一点。但目前我们的话语权都不可能太大,所以我们只有、只能去适应规则,特别是企业只有、只能去适应规则。
在美国建工厂和国内设立工厂有什么不同?
这一次我们去做调研,美国建一个工厂的成本至少是我们在国内主要城市建立工厂的3倍。
是不是美国的钢材比中国贵3倍呢?不是的。美国钢材最多比中国贵20%,其他的建筑材料也比中国贵不了那么多。是不是美国工人的人工成本比中国高呢?是高,但是最多是高一倍。但是整个经济体系下来,整个厂房的建设成本就得要高3倍。它有许多间接的成本,这个间接的成本是由于制度性的成本造成的。我现在在美国建一个工厂和在中国建一个工厂,环保标准是一样的。各方面的标准都是一样的,材料也是一样的。这样的一个工厂,(成本)就得要比中国高3倍。
劳动成本、材料成本这些加起来就是成本吗?实际上完全不是。还有大量的非直接成本,实际是一种制度成本。这种制度成本,不是因为我这个厂,更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企业,而是它所有企业要建一个这样的厂都一样。
这就造成了在这种情况下,它的制造业哪有可能有竞争力。比如申请一个工厂的话,我建好之后要申请用电,大概这个周期至少6个月。我们工厂建成、投产,我在广州t9的工厂投产建成创了一个全球行业纪录,从建成到投产就花了17个月。但是如果在美国建一个这样的工厂,周期是绝对不可能这么快,这就是效率。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下一步是什么?
未来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怎么探索新的模式?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样去走这样的路?我现在在反复思考,以前我们这种全球化布局更多是适应终端产品,对外投资额很小、风险也很小。
我在越南建一个彩电工厂,在印度尼西亚建一个空调工厂,这些投入都很有限。而且投资回报时间都很短,做好了两三年就把投资收回来了。在当地做这种终端的经营也比较容易建立能力。因为当地经营,我们在本土化经营能力做得比较好。
未来像高科技、重资产的投入怎么来做?这个资本投入太大了。这个资本投入首先涉及到你的投资安全。第二,这种业务涉及到核心能力的输出,比如技术能力输出和专利授权出去。
像这类转型,首先其实这是一个进步,是我们企业达到了这个水平才能转型。就像当年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到中国办厂一样,现在我们到海外办厂,走到那个阶段了。我们现在也是在走这样的路。
首先我们要适应这个变化,中国企业、中国制造业更高一个层次的全球化,这条路怎么走?在现在整个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中国不太友好的环境下,中国企业的下一个阶段的全球化怎么走?确实是需要探讨的。
还有一个很大的困扰,在这个阶段的投资,涉及到可能会在发达国家做投资。前一个阶段我们是在发展中国家做投资,那个投资决策比较容易做。我在印尼建一个工厂和在中国建一个工厂,成本不会差太远。但是在欧美建一个工厂和在中国建一个工厂相比,欧美建一个工厂的成本就会高好多。管理的方式必须要有很大的变化,运营的成本也要高很多。所以在整个工厂的智能化、自动化方面一定要做到极致,效率要做到很高。否则,那边的劳动成本就很难承受。
这些对我们来讲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最近我们在做一些探索,在做一些研究。未来TCL的全球化,在这个阶段的发展能不能蹚出来,这对我们企业的未来发展影响非常大。■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朱宝、李剑
■你如何看待更高层次的全球化?
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全球化未来怎么走?中国企业全球化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这是对中国经济未来能否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事。作为中国企业,要认真学习考虑这个问题,能够为自己寻求突破,也给中国经济全球化蹚一些路。
在这一点上,我想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与看法。首先,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例非常高。现在中国制造占全球制造产出大概是30%,而中国自己能够消纳大概只有15%多一点。这个是大账算出来的。因为中国在工业产品消费方面大概是占全球的20%,但是我们有进口。扣掉进口的话,国内的消费肯定不到20%。肯定有百分之十几的工业产能必须要输出到国外去,参与国际循环。
所以两个循环,国际循环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参与国际循环,中国工业的优势才能在全球市场展现。另外,中国制造的相对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之前,中国企业一直保持效率、成本的优势。我们产品做得好,但我比你更便宜。这个优势在以往被别人诟病,你这个优势第一是靠劳工成本,加上人口红利带来的,也有可能是破坏环境带来的。
其实现在环境已经变了。中国的劳工收入已经高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也完全遵守环保的相关规则。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花在这些方面的投入达到了国际标准。
还有知识产权。除了少数领域之外,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完全是能够支撑我们的发展,我们并没有在知识产权方面违反它的规则。
加入WTO之后,中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所以现在中国的相对优势是基于这样条件的相对优势。这种相对优势,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中国就一定能够继续保持在全球制造业的相对竞争力。
我相信这个相对竞争力是能够继续保持的,但是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来说,可能是一些非市场行为会扭曲全球产业的布局。譬如说美国,现在它宣布对若干个产业进行高额补贴,包括集成电路。最近宣布的对光伏产业在美国制造的补贴,欧洲也有一些,但是美国做的是很极端的。而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市场他们依然维持很高的进口关税,这些都会推动高端制造业、美国有补贴的产业会往美国方面迁移、回归。在新兴国家市场,过去几年一直发生着,必须要把一部分终端制造在目标国家市场来生产。
所以全球经济格局重构,WTO的改革、规则的修订最终要满足这些国家的诉求。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适应未来全球化,我们是没有法则去改变这个规则的。现在争取能够在制定规则方面,中国能够多参与一点。但目前我们的话语权都不可能太大,所以我们只有、只能去适应规则,特别是企业只有、只能去适应规则。
在美国建工厂和国内设立工厂有什么不同?
这一次我们去做调研,美国建一个工厂的成本至少是我们在国内主要城市建立工厂的3倍。
是不是美国的钢材比中国贵3倍呢?不是的。美国钢材最多比中国贵20%,其他的建筑材料也比中国贵不了那么多。是不是美国工人的人工成本比中国高呢?是高,但是最多是高一倍。但是整个经济体系下来,整个厂房的建设成本就得要高3倍。它有许多间接的成本,这个间接的成本是由于制度性的成本造成的。我现在在美国建一个工厂和在中国建一个工厂,环保标准是一样的。各方面的标准都是一样的,材料也是一样的。这样的一个工厂,(成本)就得要比中国高3倍。
劳动成本、材料成本这些加起来就是成本吗?实际上完全不是。还有大量的非直接成本,实际是一种制度成本。这种制度成本,不是因为我这个厂,更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企业,而是它所有企业要建一个这样的厂都一样。
这就造成了在这种情况下,它的制造业哪有可能有竞争力。比如申请一个工厂的话,我建好之后要申请用电,大概这个周期至少6个月。我们工厂建成、投产,我在广州t9的工厂投产建成创了一个全球行业纪录,从建成到投产就花了17个月。但是如果在美国建一个这样的工厂,周期是绝对不可能这么快,这就是效率。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下一步是什么?
未来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怎么探索新的模式?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样去走这样的路?我现在在反复思考,以前我们这种全球化布局更多是适应终端产品,对外投资额很小、风险也很小。
我在越南建一个彩电工厂,在印度尼西亚建一个空调工厂,这些投入都很有限。而且投资回报时间都很短,做好了两三年就把投资收回来了。在当地做这种终端的经营也比较容易建立能力。因为当地经营,我们在本土化经营能力做得比较好。
未来像高科技、重资产的投入怎么来做?这个资本投入太大了。这个资本投入首先涉及到你的投资安全。第二,这种业务涉及到核心能力的输出,比如技术能力输出和专利授权出去。
像这类转型,首先其实这是一个进步,是我们企业达到了这个水平才能转型。就像当年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到中国办厂一样,现在我们到海外办厂,走到那个阶段了。我们现在也是在走这样的路。
首先我们要适应这个变化,中国企业、中国制造业更高一个层次的全球化,这条路怎么走?在现在整个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中国不太友好的环境下,中国企业的下一个阶段的全球化怎么走?确实是需要探讨的。
还有一个很大的困扰,在这个阶段的投资,涉及到可能会在发达国家做投资。前一个阶段我们是在发展中国家做投资,那个投资决策比较容易做。我在印尼建一个工厂和在中国建一个工厂,成本不会差太远。但是在欧美建一个工厂和在中国建一个工厂相比,欧美建一个工厂的成本就会高好多。管理的方式必须要有很大的变化,运营的成本也要高很多。所以在整个工厂的智能化、自动化方面一定要做到极致,效率要做到很高。否则,那边的劳动成本就很难承受。
这些对我们来讲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最近我们在做一些探索,在做一些研究。未来TCL的全球化,在这个阶段的发展能不能蹚出来,这对我们企业的未来发展影响非常大。■
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全球化未来怎么走?中国企业全球化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这是对中国经济未来能否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事。作为中国企业,要认真学习考虑这个问题,能够为自己寻求突破,也给中国经济全球化蹚一些路。
在这一点上,我想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与看法。首先,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例非常高。现在中国制造占全球制造产出大概是30%,而中国自己能够消纳大概只有15%多一点。这个是大账算出来的。因为中国在工业产品消费方面大概是占全球的20%,但是我们有进口。扣掉进口的话,国内的消费肯定不到20%。肯定有百分之十几的工业产能必须要输出到国外去,参与国际循环。
所以两个循环,国际循环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参与国际循环,中国工业的优势才能在全球市场展现。另外,中国制造的相对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之前,中国企业一直保持效率、成本的优势。我们产品做得好,但我比你更便宜。这个优势在以往被别人诟病,你这个优势第一是靠劳工成本,加上人口红利带来的,也有可能是破坏环境带来的。
其实现在环境已经变了。中国的劳工收入已经高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也完全遵守环保的相关规则。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花在这些方面的投入达到了国际标准。
还有知识产权。除了少数领域之外,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完全是能够支撑我们的发展,我们并没有在知识产权方面违反它的规则。
加入WTO之后,中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所以现在中国的相对优势是基于这样条件的相对优势。这种相对优势,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中国就一定能够继续保持在全球制造业的相对竞争力。
我相信这个相对竞争力是能够继续保持的,但是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来说,可能是一些非市场行为会扭曲全球产业的布局。譬如说美国,现在它宣布对若干个产业进行高额补贴,包括集成电路。最近宣布的对光伏产业在美国制造的补贴,欧洲也有一些,但是美国做的是很极端的。而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市场他们依然维持很高的进口关税,这些都会推动高端制造业、美国有补贴的产业会往美国方面迁移、回归。在新兴国家市场,过去几年一直发生着,必须要把一部分终端制造在目标国家市场来生产。
所以全球经济格局重构,WTO的改革、规则的修订最终要满足这些国家的诉求。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适应未来全球化,我们是没有法则去改变这个规则的。现在争取能够在制定规则方面,中国能够多参与一点。但目前我们的话语权都不可能太大,所以我们只有、只能去适应规则,特别是企业只有、只能去适应规则。
在美国建工厂和国内设立工厂有什么不同?
这一次我们去做调研,美国建一个工厂的成本至少是我们在国内主要城市建立工厂的3倍。
是不是美国的钢材比中国贵3倍呢?不是的。美国钢材最多比中国贵20%,其他的建筑材料也比中国贵不了那么多。是不是美国工人的人工成本比中国高呢?是高,但是最多是高一倍。但是整个经济体系下来,整个厂房的建设成本就得要高3倍。它有许多间接的成本,这个间接的成本是由于制度性的成本造成的。我现在在美国建一个工厂和在中国建一个工厂,环保标准是一样的。各方面的标准都是一样的,材料也是一样的。这样的一个工厂,(成本)就得要比中国高3倍。
劳动成本、材料成本这些加起来就是成本吗?实际上完全不是。还有大量的非直接成本,实际是一种制度成本。这种制度成本,不是因为我这个厂,更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企业,而是它所有企业要建一个这样的厂都一样。
这就造成了在这种情况下,它的制造业哪有可能有竞争力。比如申请一个工厂的话,我建好之后要申请用电,大概这个周期至少6个月。我们工厂建成、投产,我在广州t9的工厂投产建成创了一个全球行业纪录,从建成到投产就花了17个月。但是如果在美国建一个这样的工厂,周期是绝对不可能这么快,这就是效率。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下一步是什么?
未来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怎么探索新的模式?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样去走这样的路?我现在在反复思考,以前我们这种全球化布局更多是适应终端产品,对外投资额很小、风险也很小。
我在越南建一个彩电工厂,在印度尼西亚建一个空调工厂,这些投入都很有限。而且投资回报时间都很短,做好了两三年就把投资收回来了。在当地做这种终端的经营也比较容易建立能力。因为当地经营,我们在本土化经营能力做得比较好。
未来像高科技、重资产的投入怎么来做?这个资本投入太大了。这个资本投入首先涉及到你的投资安全。第二,这种业务涉及到核心能力的输出,比如技术能力输出和专利授权出去。
像这类转型,首先其实这是一个进步,是我们企业达到了这个水平才能转型。就像当年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到中国办厂一样,现在我们到海外办厂,走到那个阶段了。我们现在也是在走这样的路。
首先我们要适应这个变化,中国企业、中国制造业更高一个层次的全球化,这条路怎么走?在现在整个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中国不太友好的环境下,中国企业的下一个阶段的全球化怎么走?确实是需要探讨的。
还有一个很大的困扰,在这个阶段的投资,涉及到可能会在发达国家做投资。前一个阶段我们是在发展中国家做投资,那个投资决策比较容易做。我在印尼建一个工厂和在中国建一个工厂,成本不会差太远。但是在欧美建一个工厂和在中国建一个工厂相比,欧美建一个工厂的成本就会高好多。管理的方式必须要有很大的变化,运营的成本也要高很多。所以在整个工厂的智能化、自动化方面一定要做到极致,效率要做到很高。否则,那边的劳动成本就很难承受。
这些对我们来讲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最近我们在做一些探索,在做一些研究。未来TCL的全球化,在这个阶段的发展能不能蹚出来,这对我们企业的未来发展影响非常大。■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