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2-11 06:32
徐瑾
■李克强总理的骤然离世,让人禁不住感慨万千。
“带走一个时代”的说法再次浮现,说出的不一定是现实,但确实道出不少人心中情绪。过去的十年对于经历过改革开放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转折的十年,从天天向上到“今年是未来十年最好一年”,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李克强经济学这十年
时间回到2012年末,十八大召开,李克强再次当选常委,排名第二,即将成为新一任总理。
那时,每年GDP保8的任务很轻松,社交媒体还没火,移动互联网的大船刚刚起步,大众对于新闻时事的热情依旧火热,宏大叙事依旧是主流话题。当时我刚好在北大学习,印象中各个圈子兴致勃勃谈论最多话题都离不开新一届政府,多数知识分子对李克强背景都很认同,也对他可能带来的改革寄予厚望。
2013年,李克强总理百日新政之后,时任英国巴克莱资本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提出了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让这个词语成为一时流行语。李克强经济学被总结有三个重要支柱,即“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
2022年3月,李克强总理卸任,李克强经济学三大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走向?李总理本人并没有公开提出这三大要素,甚至也没有承认过李克强经济学。
事后来看,李克强经济学三大思路与其说对于新经济班底理念的总结,不如说外界对于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期待。而外界总结的三点,可以说最终在这十年经济执政效果一言难尽。“徐瑾经济人”就曾评价,从“不刺激、去杠杆、结构性改革”三方面来看,这一大方向在十年内遭遇了不少内外阻力,方案落地更是见仁见智。
先看“不刺激”。李克强总理上任之初即喊话“激活财政存量资金”,十年时间,中国政府公开的财政赤字率确实被维持在较低水平,以至于直到现在,呼吁加大刺激仍旧一直是主流经济政策研究圈的核心建议。
姑且不论这些呼吁刺激的建议是否正确,关键在于目前财政压力确实不小。中国财政压力表面看起来并不大,但是问题不在于中央财政而在于地方财政。不少地方财政和本地经济以及当地房地产深度绑定,其收缩与扩张也与之息息相关。房地产火热之时,不少地方大干快上,迅速增加债务,憧憬房地产行业带来的收入将一直指数化增长。在房地产行业走弱之后,各地财政迅即步入困境。
如果说中央的“不刺激”是为了为政策留出空间,那么,一些地方的“过把瘾”则用尽了空间。将中央、地方的公开负债与规模大出许多的隐形负债加总计算,那么债务杠杆率早已超越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应有的合理范围,比肩美、欧等高收入经济体。
其次,“去杠杆”也是这十年热门词汇。如果说“不刺激”更多体现在财政政策的从紧,那么“去杠杆”更多体现在货币政策的从严。李克强初期就提出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等,后期也多次表示不搞“大水漫灌”超发货币。
货币不刺激的决心刚开始很大,甚至发生了2014年钱荒事件。2013至2022年十年时间期间,中国货币供应量M2平均增速从之前十来年的17.8%降低到10.6%,消费物价平均涨幅从之前十来年的3.1%降低到1.9%,也从一个侧面显示,至少在央行货币政策层面,李克强经济学坚守了初衷。
然而,从非政府债务杠杆率的角度看,“去杠杆”可谓落空。按照中国社科院提供的数据,实体经济债务杠杆率从2012年年底的190.4%,10年后上升到273.1%,远超欧洲、美国、日本在经济危机前创出的最高水平。
如此高的债务杠杆率,同样意味着政策空间逼仄,政策必然摇摆不定。前些年是个人和企业大幅加杠杆,近来则主动去杠杆。无论主动去杠杆还是被动去杠杆,核心都在于资产负债表的情况不佳。从居民、企业来看,杠杆率居高不小,通俗地说,就是大家都没钱了。
所谓内需不足,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杠杆空间用尽、预期不佳之下,去杠杆行为的宏观症状。
最后,就不得不谈李克强经济学最后一点“结构性改革”,“以改革添动力”、深化“放管服”等提法李克强一直在强调。
改革在中国,往往与开放往往一起使用,这不是不精确,恰恰道出了本质,在某种程度上,改革和开放对于中国经济就是一体两面,没有开放,就没有真正的改革,而改革必然意味着真正的开放。
“结构性改革”可以说中国经济界的长久呼声,经济学家吴敬琏当年也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本质是“经济改革、转换政府职能、放开市场”。
李克强本人诸多发言也体现了这一精神,在2012年就呼吁“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在达沃斯等多次呼吁“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未有穷期,政府带头自我革命”,在2022更是直言, “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中国开放40多年,发展了自己也壮大了别人,这是个机遇的大门,我们绝不会也不能让它关上”。
回顾中国四十年经济增长,改革开放既是原因,也是结果。到了改革的最后关头,必须以基于法治的制度化建设来作为市场经济的保障,作为法律专业经济学背景的总理,李克强力推自贸区、地摊经济、万众创新、呼吁法治,并非偶然。
如今,十年一觉,改革依旧逆水行舟,经济自由度变化冷暖自知。比起李克强经济学的呼吁,也许大众民心更为真实。如此说来,如果不怕过分简化带来的不公正,那么,我们或许可以说,“李克强经济学”坚持了初衷,却未得到终果。这里面自然有深刻的道理,就不是一篇小文能够谈论的了。
一个时代的落幕
在经济下行的时代,李克强总理的离开触动人心,引发不少悼念思潮。
在官方悼念之外,这次不少悼念是个人化的记忆,这也映射了时代与世道的变化。成年之后,就是不断失去的过程。中年之后,这个进程更加加速。家人、朋友、熟人甚至名人的离开,也属于这种失去的过程,有时候真的代表一个时代的记忆与哀悼。所以,一个时代落幕的感慨,既常见,也自然。
李克强1955年出生于安徽合肥,有插队知青经历,担任过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大庙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也是安徽省的“学习毛泽东思想”先进个人。恢复高考后,李克强成为第一批大学生,77级北大法律系学生,毕业后留校成为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后来去了团中央工作后,又在北大读了经济学家厉以宁的博士,是不少北大人口中的“老北大”。
在他上任总理之前,记者采访了他的北大同学,同学说他给人第一印象是严肃认真,且从不张扬,“拍集体照几乎总是喜欢站在后面,或者站在最边上”。但他也是同学中最早关注经济问题的,在图书馆借了不少经济和经济法的英文原著,“同学中学英文最卖力的之一”。
可以看出,他在每个阶段都善于学习,把握机遇,更懂得低调谨慎,正如他在1982年毕业时候给班上最小的同学留下的那几句临别赠言:“纯真而不欠闻达,善良而不失坚强,把生命高举在尘俗之上,又融化于社会之中,这应当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追求。”
他的经历也有不少普遍性,其成长可以说与中国改革开放几乎同步,这点恰恰让不少国人可以同情,从中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自己一些影子。这次他骤然离开引发的悼念,不少也来自大家对自身以及时代的感叹,也是悼念自身的曾经,无论是梦想还是失落。
一位长者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要靠个人的奋斗,当然历史的进程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命运如此,时代如此,国家也是一样。当年,李克强同学谈到对他的期待时候,曾经说,“我只希望他好好为国家做事,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养老问题和孩子们的教育问题。真正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相信这不仅是老同学的个人期待,也是多数老百姓的普遍呼声,从这个意义上,也许比起“李克强经济学”等外界附加的宏大叙事,李克强关于升斗小民的一些话语更有生命力,比他的施政实绩更有资格成为他的政治遗产,比如“人在做、天在看。权在用、云在看”、“有6亿人每月收入1000元”、“有权不可任性”等。
当中国经济走过高速增长,人均收入迈入一万美元大关,真正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也许刚好时运转化的关头,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无法忽视,技术性修补也许难以为继。这个时候,以领衔官员命名的经济学种种,或许并不是问题的钥匙,其落地成败更多也是趋势决定。默哀十秒,为我们的曾经拥有的过去与可能性。■
“带走一个时代”的说法再次浮现,说出的不一定是现实,但确实道出不少人心中情绪。过去的十年对于经历过改革开放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转折的十年,从天天向上到“今年是未来十年最好一年”,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李克强经济学这十年
时间回到2012年末,十八大召开,李克强再次当选常委,排名第二,即将成为新一任总理。
那时,每年GDP保8的任务很轻松,社交媒体还没火,移动互联网的大船刚刚起步,大众对于新闻时事的热情依旧火热,宏大叙事依旧是主流话题。当时我刚好在北大学习,印象中各个圈子兴致勃勃谈论最多话题都离不开新一届政府,多数知识分子对李克强背景都很认同,也对他可能带来的改革寄予厚望。
2013年,李克强总理百日新政之后,时任英国巴克莱资本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提出了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让这个词语成为一时流行语。李克强经济学被总结有三个重要支柱,即“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
2022年3月,李克强总理卸任,李克强经济学三大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走向?李总理本人并没有公开提出这三大要素,甚至也没有承认过李克强经济学。
事后来看,李克强经济学三大思路与其说对于新经济班底理念的总结,不如说外界对于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期待。而外界总结的三点,可以说最终在这十年经济执政效果一言难尽。“徐瑾经济人”就曾评价,从“不刺激、去杠杆、结构性改革”三方面来看,这一大方向在十年内遭遇了不少内外阻力,方案落地更是见仁见智。
先看“不刺激”。李克强总理上任之初即喊话“激活财政存量资金”,十年时间,中国政府公开的财政赤字率确实被维持在较低水平,以至于直到现在,呼吁加大刺激仍旧一直是主流经济政策研究圈的核心建议。
姑且不论这些呼吁刺激的建议是否正确,关键在于目前财政压力确实不小。中国财政压力表面看起来并不大,但是问题不在于中央财政而在于地方财政。不少地方财政和本地经济以及当地房地产深度绑定,其收缩与扩张也与之息息相关。房地产火热之时,不少地方大干快上,迅速增加债务,憧憬房地产行业带来的收入将一直指数化增长。在房地产行业走弱之后,各地财政迅即步入困境。
如果说中央的“不刺激”是为了为政策留出空间,那么,一些地方的“过把瘾”则用尽了空间。将中央、地方的公开负债与规模大出许多的隐形负债加总计算,那么债务杠杆率早已超越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应有的合理范围,比肩美、欧等高收入经济体。
其次,“去杠杆”也是这十年热门词汇。如果说“不刺激”更多体现在财政政策的从紧,那么“去杠杆”更多体现在货币政策的从严。李克强初期就提出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等,后期也多次表示不搞“大水漫灌”超发货币。
货币不刺激的决心刚开始很大,甚至发生了2014年钱荒事件。2013至2022年十年时间期间,中国货币供应量M2平均增速从之前十来年的17.8%降低到10.6%,消费物价平均涨幅从之前十来年的3.1%降低到1.9%,也从一个侧面显示,至少在央行货币政策层面,李克强经济学坚守了初衷。
然而,从非政府债务杠杆率的角度看,“去杠杆”可谓落空。按照中国社科院提供的数据,实体经济债务杠杆率从2012年年底的190.4%,10年后上升到273.1%,远超欧洲、美国、日本在经济危机前创出的最高水平。
如此高的债务杠杆率,同样意味着政策空间逼仄,政策必然摇摆不定。前些年是个人和企业大幅加杠杆,近来则主动去杠杆。无论主动去杠杆还是被动去杠杆,核心都在于资产负债表的情况不佳。从居民、企业来看,杠杆率居高不小,通俗地说,就是大家都没钱了。
所谓内需不足,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杠杆空间用尽、预期不佳之下,去杠杆行为的宏观症状。
最后,就不得不谈李克强经济学最后一点“结构性改革”,“以改革添动力”、深化“放管服”等提法李克强一直在强调。
改革在中国,往往与开放往往一起使用,这不是不精确,恰恰道出了本质,在某种程度上,改革和开放对于中国经济就是一体两面,没有开放,就没有真正的改革,而改革必然意味着真正的开放。
“结构性改革”可以说中国经济界的长久呼声,经济学家吴敬琏当年也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本质是“经济改革、转换政府职能、放开市场”。
李克强本人诸多发言也体现了这一精神,在2012年就呼吁“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在达沃斯等多次呼吁“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未有穷期,政府带头自我革命”,在2022更是直言, “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中国开放40多年,发展了自己也壮大了别人,这是个机遇的大门,我们绝不会也不能让它关上”。
回顾中国四十年经济增长,改革开放既是原因,也是结果。到了改革的最后关头,必须以基于法治的制度化建设来作为市场经济的保障,作为法律专业经济学背景的总理,李克强力推自贸区、地摊经济、万众创新、呼吁法治,并非偶然。
如今,十年一觉,改革依旧逆水行舟,经济自由度变化冷暖自知。比起李克强经济学的呼吁,也许大众民心更为真实。如此说来,如果不怕过分简化带来的不公正,那么,我们或许可以说,“李克强经济学”坚持了初衷,却未得到终果。这里面自然有深刻的道理,就不是一篇小文能够谈论的了。
一个时代的落幕
在经济下行的时代,李克强总理的离开触动人心,引发不少悼念思潮。
在官方悼念之外,这次不少悼念是个人化的记忆,这也映射了时代与世道的变化。成年之后,就是不断失去的过程。中年之后,这个进程更加加速。家人、朋友、熟人甚至名人的离开,也属于这种失去的过程,有时候真的代表一个时代的记忆与哀悼。所以,一个时代落幕的感慨,既常见,也自然。
李克强1955年出生于安徽合肥,有插队知青经历,担任过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大庙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也是安徽省的“学习毛泽东思想”先进个人。恢复高考后,李克强成为第一批大学生,77级北大法律系学生,毕业后留校成为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后来去了团中央工作后,又在北大读了经济学家厉以宁的博士,是不少北大人口中的“老北大”。
在他上任总理之前,记者采访了他的北大同学,同学说他给人第一印象是严肃认真,且从不张扬,“拍集体照几乎总是喜欢站在后面,或者站在最边上”。但他也是同学中最早关注经济问题的,在图书馆借了不少经济和经济法的英文原著,“同学中学英文最卖力的之一”。
可以看出,他在每个阶段都善于学习,把握机遇,更懂得低调谨慎,正如他在1982年毕业时候给班上最小的同学留下的那几句临别赠言:“纯真而不欠闻达,善良而不失坚强,把生命高举在尘俗之上,又融化于社会之中,这应当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追求。”
他的经历也有不少普遍性,其成长可以说与中国改革开放几乎同步,这点恰恰让不少国人可以同情,从中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自己一些影子。这次他骤然离开引发的悼念,不少也来自大家对自身以及时代的感叹,也是悼念自身的曾经,无论是梦想还是失落。
一位长者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要靠个人的奋斗,当然历史的进程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命运如此,时代如此,国家也是一样。当年,李克强同学谈到对他的期待时候,曾经说,“我只希望他好好为国家做事,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养老问题和孩子们的教育问题。真正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相信这不仅是老同学的个人期待,也是多数老百姓的普遍呼声,从这个意义上,也许比起“李克强经济学”等外界附加的宏大叙事,李克强关于升斗小民的一些话语更有生命力,比他的施政实绩更有资格成为他的政治遗产,比如“人在做、天在看。权在用、云在看”、“有6亿人每月收入1000元”、“有权不可任性”等。
当中国经济走过高速增长,人均收入迈入一万美元大关,真正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也许刚好时运转化的关头,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无法忽视,技术性修补也许难以为继。这个时候,以领衔官员命名的经济学种种,或许并不是问题的钥匙,其落地成败更多也是趋势决定。默哀十秒,为我们的曾经拥有的过去与可能性。■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中,「OR」能给您创造优越的阅读体验。只要您在浏览器中输入我们的网址:
oror.vip
即可畅享我们为您提供的优质资讯。
■ 您也可通过手机而或平板电脑从浏览器输入我们的网址:
oror.vip
访问我们的网站,获得一样的精彩!
2023-10-31 14:04
政经
李克强经济学的初衷与遗产+ 查看更多
李克强经济学的初衷与遗产
+ 查看更多
徐瑾:在经济下行的时代,李克强总理的离开触动人心,引发不少悼念思潮。如何评价李克强经济学,其遗产又是什么呢?
徐瑾
■李克强总理的骤然离世,让人禁不住感慨万千。
“带走一个时代”的说法再次浮现,说出的不一定是现实,但确实道出不少人心中情绪。过去的十年对于经历过改革开放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转折的十年,从天天向上到“今年是未来十年最好一年”,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李克强经济学这十年
时间回到2012年末,十八大召开,李克强再次当选常委,排名第二,即将成为新一任总理。
那时,每年GDP保8的任务很轻松,社交媒体还没火,移动互联网的大船刚刚起步,大众对于新闻时事的热情依旧火热,宏大叙事依旧是主流话题。当时我刚好在北大学习,印象中各个圈子兴致勃勃谈论最多话题都离不开新一届政府,多数知识分子对李克强背景都很认同,也对他可能带来的改革寄予厚望。
2013年,李克强总理百日新政之后,时任英国巴克莱资本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提出了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让这个词语成为一时流行语。李克强经济学被总结有三个重要支柱,即“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
2022年3月,李克强总理卸任,李克强经济学三大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走向?李总理本人并没有公开提出这三大要素,甚至也没有承认过李克强经济学。
事后来看,李克强经济学三大思路与其说对于新经济班底理念的总结,不如说外界对于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期待。而外界总结的三点,可以说最终在这十年经济执政效果一言难尽。“徐瑾经济人”就曾评价,从“不刺激、去杠杆、结构性改革”三方面来看,这一大方向在十年内遭遇了不少内外阻力,方案落地更是见仁见智。
先看“不刺激”。李克强总理上任之初即喊话“激活财政存量资金”,十年时间,中国政府公开的财政赤字率确实被维持在较低水平,以至于直到现在,呼吁加大刺激仍旧一直是主流经济政策研究圈的核心建议。
姑且不论这些呼吁刺激的建议是否正确,关键在于目前财政压力确实不小。中国财政压力表面看起来并不大,但是问题不在于中央财政而在于地方财政。不少地方财政和本地经济以及当地房地产深度绑定,其收缩与扩张也与之息息相关。房地产火热之时,不少地方大干快上,迅速增加债务,憧憬房地产行业带来的收入将一直指数化增长。在房地产行业走弱之后,各地财政迅即步入困境。
如果说中央的“不刺激”是为了为政策留出空间,那么,一些地方的“过把瘾”则用尽了空间。将中央、地方的公开负债与规模大出许多的隐形负债加总计算,那么债务杠杆率早已超越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应有的合理范围,比肩美、欧等高收入经济体。
其次,“去杠杆”也是这十年热门词汇。如果说“不刺激”更多体现在财政政策的从紧,那么“去杠杆”更多体现在货币政策的从严。李克强初期就提出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等,后期也多次表示不搞“大水漫灌”超发货币。
货币不刺激的决心刚开始很大,甚至发生了2014年钱荒事件。2013至2022年十年时间期间,中国货币供应量M2平均增速从之前十来年的17.8%降低到10.6%,消费物价平均涨幅从之前十来年的3.1%降低到1.9%,也从一个侧面显示,至少在央行货币政策层面,李克强经济学坚守了初衷。
然而,从非政府债务杠杆率的角度看,“去杠杆”可谓落空。按照中国社科院提供的数据,实体经济债务杠杆率从2012年年底的190.4%,10年后上升到273.1%,远超欧洲、美国、日本在经济危机前创出的最高水平。
如此高的债务杠杆率,同样意味着政策空间逼仄,政策必然摇摆不定。前些年是个人和企业大幅加杠杆,近来则主动去杠杆。无论主动去杠杆还是被动去杠杆,核心都在于资产负债表的情况不佳。从居民、企业来看,杠杆率居高不小,通俗地说,就是大家都没钱了。
所谓内需不足,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杠杆空间用尽、预期不佳之下,去杠杆行为的宏观症状。
最后,就不得不谈李克强经济学最后一点“结构性改革”,“以改革添动力”、深化“放管服”等提法李克强一直在强调。
改革在中国,往往与开放往往一起使用,这不是不精确,恰恰道出了本质,在某种程度上,改革和开放对于中国经济就是一体两面,没有开放,就没有真正的改革,而改革必然意味着真正的开放。
“结构性改革”可以说中国经济界的长久呼声,经济学家吴敬琏当年也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本质是“经济改革、转换政府职能、放开市场”。
李克强本人诸多发言也体现了这一精神,在2012年就呼吁“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在达沃斯等多次呼吁“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未有穷期,政府带头自我革命”,在2022更是直言, “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中国开放40多年,发展了自己也壮大了别人,这是个机遇的大门,我们绝不会也不能让它关上”。
回顾中国四十年经济增长,改革开放既是原因,也是结果。到了改革的最后关头,必须以基于法治的制度化建设来作为市场经济的保障,作为法律专业经济学背景的总理,李克强力推自贸区、地摊经济、万众创新、呼吁法治,并非偶然。
如今,十年一觉,改革依旧逆水行舟,经济自由度变化冷暖自知。比起李克强经济学的呼吁,也许大众民心更为真实。如此说来,如果不怕过分简化带来的不公正,那么,我们或许可以说,“李克强经济学”坚持了初衷,却未得到终果。这里面自然有深刻的道理,就不是一篇小文能够谈论的了。
一个时代的落幕
在经济下行的时代,李克强总理的离开触动人心,引发不少悼念思潮。
在官方悼念之外,这次不少悼念是个人化的记忆,这也映射了时代与世道的变化。成年之后,就是不断失去的过程。中年之后,这个进程更加加速。家人、朋友、熟人甚至名人的离开,也属于这种失去的过程,有时候真的代表一个时代的记忆与哀悼。所以,一个时代落幕的感慨,既常见,也自然。
李克强1955年出生于安徽合肥,有插队知青经历,担任过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大庙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也是安徽省的“学习毛泽东思想”先进个人。恢复高考后,李克强成为第一批大学生,77级北大法律系学生,毕业后留校成为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后来去了团中央工作后,又在北大读了经济学家厉以宁的博士,是不少北大人口中的“老北大”。
在他上任总理之前,记者采访了他的北大同学,同学说他给人第一印象是严肃认真,且从不张扬,“拍集体照几乎总是喜欢站在后面,或者站在最边上”。但他也是同学中最早关注经济问题的,在图书馆借了不少经济和经济法的英文原著,“同学中学英文最卖力的之一”。
可以看出,他在每个阶段都善于学习,把握机遇,更懂得低调谨慎,正如他在1982年毕业时候给班上最小的同学留下的那几句临别赠言:“纯真而不欠闻达,善良而不失坚强,把生命高举在尘俗之上,又融化于社会之中,这应当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追求。”
他的经历也有不少普遍性,其成长可以说与中国改革开放几乎同步,这点恰恰让不少国人可以同情,从中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自己一些影子。这次他骤然离开引发的悼念,不少也来自大家对自身以及时代的感叹,也是悼念自身的曾经,无论是梦想还是失落。
一位长者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要靠个人的奋斗,当然历史的进程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命运如此,时代如此,国家也是一样。当年,李克强同学谈到对他的期待时候,曾经说,“我只希望他好好为国家做事,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养老问题和孩子们的教育问题。真正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相信这不仅是老同学的个人期待,也是多数老百姓的普遍呼声,从这个意义上,也许比起“李克强经济学”等外界附加的宏大叙事,李克强关于升斗小民的一些话语更有生命力,比他的施政实绩更有资格成为他的政治遗产,比如“人在做、天在看。权在用、云在看”、“有6亿人每月收入1000元”、“有权不可任性”等。
当中国经济走过高速增长,人均收入迈入一万美元大关,真正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也许刚好时运转化的关头,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无法忽视,技术性修补也许难以为继。这个时候,以领衔官员命名的经济学种种,或许并不是问题的钥匙,其落地成败更多也是趋势决定。默哀十秒,为我们的曾经拥有的过去与可能性。■
“带走一个时代”的说法再次浮现,说出的不一定是现实,但确实道出不少人心中情绪。过去的十年对于经历过改革开放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转折的十年,从天天向上到“今年是未来十年最好一年”,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李克强经济学这十年
时间回到2012年末,十八大召开,李克强再次当选常委,排名第二,即将成为新一任总理。
那时,每年GDP保8的任务很轻松,社交媒体还没火,移动互联网的大船刚刚起步,大众对于新闻时事的热情依旧火热,宏大叙事依旧是主流话题。当时我刚好在北大学习,印象中各个圈子兴致勃勃谈论最多话题都离不开新一届政府,多数知识分子对李克强背景都很认同,也对他可能带来的改革寄予厚望。
2013年,李克强总理百日新政之后,时任英国巴克莱资本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提出了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让这个词语成为一时流行语。李克强经济学被总结有三个重要支柱,即“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
2022年3月,李克强总理卸任,李克强经济学三大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走向?李总理本人并没有公开提出这三大要素,甚至也没有承认过李克强经济学。
事后来看,李克强经济学三大思路与其说对于新经济班底理念的总结,不如说外界对于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期待。而外界总结的三点,可以说最终在这十年经济执政效果一言难尽。“徐瑾经济人”就曾评价,从“不刺激、去杠杆、结构性改革”三方面来看,这一大方向在十年内遭遇了不少内外阻力,方案落地更是见仁见智。
先看“不刺激”。李克强总理上任之初即喊话“激活财政存量资金”,十年时间,中国政府公开的财政赤字率确实被维持在较低水平,以至于直到现在,呼吁加大刺激仍旧一直是主流经济政策研究圈的核心建议。
姑且不论这些呼吁刺激的建议是否正确,关键在于目前财政压力确实不小。中国财政压力表面看起来并不大,但是问题不在于中央财政而在于地方财政。不少地方财政和本地经济以及当地房地产深度绑定,其收缩与扩张也与之息息相关。房地产火热之时,不少地方大干快上,迅速增加债务,憧憬房地产行业带来的收入将一直指数化增长。在房地产行业走弱之后,各地财政迅即步入困境。
如果说中央的“不刺激”是为了为政策留出空间,那么,一些地方的“过把瘾”则用尽了空间。将中央、地方的公开负债与规模大出许多的隐形负债加总计算,那么债务杠杆率早已超越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应有的合理范围,比肩美、欧等高收入经济体。
其次,“去杠杆”也是这十年热门词汇。如果说“不刺激”更多体现在财政政策的从紧,那么“去杠杆”更多体现在货币政策的从严。李克强初期就提出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等,后期也多次表示不搞“大水漫灌”超发货币。
货币不刺激的决心刚开始很大,甚至发生了2014年钱荒事件。2013至2022年十年时间期间,中国货币供应量M2平均增速从之前十来年的17.8%降低到10.6%,消费物价平均涨幅从之前十来年的3.1%降低到1.9%,也从一个侧面显示,至少在央行货币政策层面,李克强经济学坚守了初衷。
然而,从非政府债务杠杆率的角度看,“去杠杆”可谓落空。按照中国社科院提供的数据,实体经济债务杠杆率从2012年年底的190.4%,10年后上升到273.1%,远超欧洲、美国、日本在经济危机前创出的最高水平。
如此高的债务杠杆率,同样意味着政策空间逼仄,政策必然摇摆不定。前些年是个人和企业大幅加杠杆,近来则主动去杠杆。无论主动去杠杆还是被动去杠杆,核心都在于资产负债表的情况不佳。从居民、企业来看,杠杆率居高不小,通俗地说,就是大家都没钱了。
所谓内需不足,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杠杆空间用尽、预期不佳之下,去杠杆行为的宏观症状。
最后,就不得不谈李克强经济学最后一点“结构性改革”,“以改革添动力”、深化“放管服”等提法李克强一直在强调。
改革在中国,往往与开放往往一起使用,这不是不精确,恰恰道出了本质,在某种程度上,改革和开放对于中国经济就是一体两面,没有开放,就没有真正的改革,而改革必然意味着真正的开放。
“结构性改革”可以说中国经济界的长久呼声,经济学家吴敬琏当年也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本质是“经济改革、转换政府职能、放开市场”。
李克强本人诸多发言也体现了这一精神,在2012年就呼吁“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在达沃斯等多次呼吁“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未有穷期,政府带头自我革命”,在2022更是直言, “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中国开放40多年,发展了自己也壮大了别人,这是个机遇的大门,我们绝不会也不能让它关上”。
回顾中国四十年经济增长,改革开放既是原因,也是结果。到了改革的最后关头,必须以基于法治的制度化建设来作为市场经济的保障,作为法律专业经济学背景的总理,李克强力推自贸区、地摊经济、万众创新、呼吁法治,并非偶然。
如今,十年一觉,改革依旧逆水行舟,经济自由度变化冷暖自知。比起李克强经济学的呼吁,也许大众民心更为真实。如此说来,如果不怕过分简化带来的不公正,那么,我们或许可以说,“李克强经济学”坚持了初衷,却未得到终果。这里面自然有深刻的道理,就不是一篇小文能够谈论的了。
一个时代的落幕
在经济下行的时代,李克强总理的离开触动人心,引发不少悼念思潮。
在官方悼念之外,这次不少悼念是个人化的记忆,这也映射了时代与世道的变化。成年之后,就是不断失去的过程。中年之后,这个进程更加加速。家人、朋友、熟人甚至名人的离开,也属于这种失去的过程,有时候真的代表一个时代的记忆与哀悼。所以,一个时代落幕的感慨,既常见,也自然。
李克强1955年出生于安徽合肥,有插队知青经历,担任过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大庙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也是安徽省的“学习毛泽东思想”先进个人。恢复高考后,李克强成为第一批大学生,77级北大法律系学生,毕业后留校成为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后来去了团中央工作后,又在北大读了经济学家厉以宁的博士,是不少北大人口中的“老北大”。
在他上任总理之前,记者采访了他的北大同学,同学说他给人第一印象是严肃认真,且从不张扬,“拍集体照几乎总是喜欢站在后面,或者站在最边上”。但他也是同学中最早关注经济问题的,在图书馆借了不少经济和经济法的英文原著,“同学中学英文最卖力的之一”。
可以看出,他在每个阶段都善于学习,把握机遇,更懂得低调谨慎,正如他在1982年毕业时候给班上最小的同学留下的那几句临别赠言:“纯真而不欠闻达,善良而不失坚强,把生命高举在尘俗之上,又融化于社会之中,这应当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追求。”
他的经历也有不少普遍性,其成长可以说与中国改革开放几乎同步,这点恰恰让不少国人可以同情,从中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自己一些影子。这次他骤然离开引发的悼念,不少也来自大家对自身以及时代的感叹,也是悼念自身的曾经,无论是梦想还是失落。
一位长者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要靠个人的奋斗,当然历史的进程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命运如此,时代如此,国家也是一样。当年,李克强同学谈到对他的期待时候,曾经说,“我只希望他好好为国家做事,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养老问题和孩子们的教育问题。真正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相信这不仅是老同学的个人期待,也是多数老百姓的普遍呼声,从这个意义上,也许比起“李克强经济学”等外界附加的宏大叙事,李克强关于升斗小民的一些话语更有生命力,比他的施政实绩更有资格成为他的政治遗产,比如“人在做、天在看。权在用、云在看”、“有6亿人每月收入1000元”、“有权不可任性”等。
当中国经济走过高速增长,人均收入迈入一万美元大关,真正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也许刚好时运转化的关头,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无法忽视,技术性修补也许难以为继。这个时候,以领衔官员命名的经济学种种,或许并不是问题的钥匙,其落地成败更多也是趋势决定。默哀十秒,为我们的曾经拥有的过去与可能性。■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