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2-04 19:34
张冬方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力图收紧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尤其是针对中资的审查,早已不是秘密,悬而未决的是他将如何和在何种程度上实现它。
据《商报》和《南德意志报》,哈贝克正有意将外商投资审查规定从德国的《对外经济法》(AWG)和《对外经济条例》(AWV)中分离出来,出台一部专门的投资审查法律。新法律计划降低审查门槛,加大审查力度和扩大审查范围,比如,外资即使没有获得表决权,但若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产品或技术,也可能会落入审查范围。外商在德建厂,或者在关键研发上进行合作,也可能被纳入安全的范畴,以防关键知识被他国滥用。在《对外经济条例》中,泛行业投资关涉到公共秩序和安全的27个领域,也可能会面临更严格的审查,在这些行业中的每一起投资可能一律被视为关涉安全问题。
而德国在2021年对《对外贸易条例》的修订中,已经扩充了审查范围,降低了审查门槛。比如,泛行业投资中,关涉到公共秩序和安全的行业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27个,新增的技术领域包括可能用于监控的人工智能、半导体、自动驾驶等。在泛行业投资中,履行申报义务的门槛为10%的表决权,或20%,在包括国防在内的特定行业投资,门槛则为10%。
按照媒体的解读,哈贝克试图推进的这部法律并非仅仅针对中国,但至少中国会首当其冲。据媒体披露的经济部文件,为了应对变化中的世界安全局势和经济依赖带来的不断增加的风险,德国政府将其对外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以经济安全为目标,并出台专门的外商投资法律,从而与欧盟的经济安全战略保持一致,将德国联邦政府的中国战略具体化。换句话说,哈贝克将近期公布的欧盟经济安全战略和德国的中国战略当作收紧外资审查的起因和契机。
但起因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事件。我在《中资收购德国汉堡码头为何会一波三折》曾写到过,中远海运港口收购汉堡港CTT码头Tollerort的波折,可以部分归因为德国内部的分歧,经济部长哈贝克为首极力反对,而总理朔尔茨则坚持放行,最后博弈的结果是中远海运港口(Cosco)收购汉堡港CTT码头24.99%的股权,区别于最初的35%,并对中远海运的控制权进行了限制,比如中远海运不得任命CTT负责人,在商业战略和人事决策中也不享有否决权。哈贝克没能从根本上阻止这起交易,但他可以通过推动立法的方式来避免日后出现类似的分歧,这样的动机估计也不难说服朔尔茨。
其实,哈贝克虽在汉堡码头上失利,但在其他交易中仍可以施展拳脚。去年11月,德国政府做出决定,禁止中资收购Elmos晶圆厂,给出的理由为,收购将危及德国的公共秩序和安全,而以增加附加条件的收购方式也无法排除风险。哈贝克称,如果涉及到重要的基础设施,或者有技术外流至非欧盟国家的危险,我们必须对企业收购保持谨慎,尤其在半导体领域,它关系到维护德国和欧洲的经济和技术主权。
德国联邦议院曾就此事向经济部发起了询问:为什么德国政府在汉堡码头和Elmos晶圆厂上有不同的操作。经济部给出的回复为,两者情况不同,在对收购Elmos的审查中,经济部对包括附条件批准在内的不同手段都进行了考量,最终结论为,禁止交易是维护德国公共秩序或安全的唯一的合适手段。然而,德国经济部后来却放行了美资收购该晶圆厂。今年8月初,Elmos宣布,德国经济部无条件批准了美企Littelfuse收购Elmos。
据德国经济部发布的2022年外商投资审查报告,2022年,在根据《对外贸易条例》发起的306起投资审查中,泛行业审查占86%,特定行业审查占14%。按投资来源国来分,美国共110起,中国37起。从投资领域的角度来看,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最多,共87起,其次为健康和生物技术,共35起,另外,半导体占7起,Elmos想必包含在内。从审查数目来看,2022年与2021年持平,但高于2020年的160起、2019年的106起和2018年的78起。而对德国的头三大投资来源国进行比较,对美资的审查数2021年为139起,2022年为110起,对中资的审查数两年间持平,对英企的审查数由2021年的45起变成2022年的40起。这里需指出的是,据德国联邦外贸与与投资署,美国2022年在德投资同比增加了10%,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对美审查数目有所下降。再从审查程序上来看,德国经济部若在初步审查阶段认为交易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则会进入第二阶段,即实质审查阶段。2022年,在306起投资审查中,进入第二阶段的为25起,低于2021年的40起。可以理解为,德国经济部加快了投资审查速度,提高了审查效率。
正在变化的不仅仅是监管,还有受其影响的投资趋势。据德国联邦外贸与与投资署发布的《2022年外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报告》,以外国公司的投资项目数量来衡量,美国以279个项目排名第一,同比增长了10%,中国以141个项目位居第四,比去年略有下降,2021年为149个。报告显示,中国公司主要投资于制药和生物技术、机械和设备、信息通信技术和软件等。
而Rhodium Group和MERICS发布的中国对欧直接投资研究报告,能更全面地呈现了中国在欧投资趋向。研究称,2022年,中国在欧盟27国和英国的直接投资同比减少22%,倒退到2013年水平。其中,88%的投资发生在英国、德国、法国和匈牙利。研究指出,投资之所以减少,除了中国国内原因,还在于欧洲各国政府正在收紧对中国收购的审查,尤其是在半导体和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在德国的2022年中国投资大项目中,宁德时代和蜂巢能源的电池厂,以及对医疗技术公司Phenox的收购较为突出。除了投资金额减少,投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中国投资从并购已有的欧洲企业正转向创建子公司或建厂,其中超过一半的金额都流向了自建工厂,尤其是电池制造厂。需指出的是,德国外商投资法规尚未覆盖绿地投资。
德国收紧外商投资审查并非孤例。Rhodium研究判断,欧洲各国正在收紧对中国投资的审查。2017年时,欧盟成员国中只有11国存在外商投资审查机制,至2022年底,除了两国,所有欧盟成员国都已经建立了或正在建立相关审查机制。哈贝克力图大幅度收紧投资审查,只是他在经济去风险计划中迈出的第一步,而德国经济界已经表达了对“过度监管”的担忧。■
据《商报》和《南德意志报》,哈贝克正有意将外商投资审查规定从德国的《对外经济法》(AWG)和《对外经济条例》(AWV)中分离出来,出台一部专门的投资审查法律。新法律计划降低审查门槛,加大审查力度和扩大审查范围,比如,外资即使没有获得表决权,但若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产品或技术,也可能会落入审查范围。外商在德建厂,或者在关键研发上进行合作,也可能被纳入安全的范畴,以防关键知识被他国滥用。在《对外经济条例》中,泛行业投资关涉到公共秩序和安全的27个领域,也可能会面临更严格的审查,在这些行业中的每一起投资可能一律被视为关涉安全问题。
而德国在2021年对《对外贸易条例》的修订中,已经扩充了审查范围,降低了审查门槛。比如,泛行业投资中,关涉到公共秩序和安全的行业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27个,新增的技术领域包括可能用于监控的人工智能、半导体、自动驾驶等。在泛行业投资中,履行申报义务的门槛为10%的表决权,或20%,在包括国防在内的特定行业投资,门槛则为10%。
按照媒体的解读,哈贝克试图推进的这部法律并非仅仅针对中国,但至少中国会首当其冲。据媒体披露的经济部文件,为了应对变化中的世界安全局势和经济依赖带来的不断增加的风险,德国政府将其对外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以经济安全为目标,并出台专门的外商投资法律,从而与欧盟的经济安全战略保持一致,将德国联邦政府的中国战略具体化。换句话说,哈贝克将近期公布的欧盟经济安全战略和德国的中国战略当作收紧外资审查的起因和契机。
但起因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事件。我在《中资收购德国汉堡码头为何会一波三折》曾写到过,中远海运港口收购汉堡港CTT码头Tollerort的波折,可以部分归因为德国内部的分歧,经济部长哈贝克为首极力反对,而总理朔尔茨则坚持放行,最后博弈的结果是中远海运港口(Cosco)收购汉堡港CTT码头24.99%的股权,区别于最初的35%,并对中远海运的控制权进行了限制,比如中远海运不得任命CTT负责人,在商业战略和人事决策中也不享有否决权。哈贝克没能从根本上阻止这起交易,但他可以通过推动立法的方式来避免日后出现类似的分歧,这样的动机估计也不难说服朔尔茨。
其实,哈贝克虽在汉堡码头上失利,但在其他交易中仍可以施展拳脚。去年11月,德国政府做出决定,禁止中资收购Elmos晶圆厂,给出的理由为,收购将危及德国的公共秩序和安全,而以增加附加条件的收购方式也无法排除风险。哈贝克称,如果涉及到重要的基础设施,或者有技术外流至非欧盟国家的危险,我们必须对企业收购保持谨慎,尤其在半导体领域,它关系到维护德国和欧洲的经济和技术主权。
德国联邦议院曾就此事向经济部发起了询问:为什么德国政府在汉堡码头和Elmos晶圆厂上有不同的操作。经济部给出的回复为,两者情况不同,在对收购Elmos的审查中,经济部对包括附条件批准在内的不同手段都进行了考量,最终结论为,禁止交易是维护德国公共秩序或安全的唯一的合适手段。然而,德国经济部后来却放行了美资收购该晶圆厂。今年8月初,Elmos宣布,德国经济部无条件批准了美企Littelfuse收购Elmos。
据德国经济部发布的2022年外商投资审查报告,2022年,在根据《对外贸易条例》发起的306起投资审查中,泛行业审查占86%,特定行业审查占14%。按投资来源国来分,美国共110起,中国37起。从投资领域的角度来看,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最多,共87起,其次为健康和生物技术,共35起,另外,半导体占7起,Elmos想必包含在内。从审查数目来看,2022年与2021年持平,但高于2020年的160起、2019年的106起和2018年的78起。而对德国的头三大投资来源国进行比较,对美资的审查数2021年为139起,2022年为110起,对中资的审查数两年间持平,对英企的审查数由2021年的45起变成2022年的40起。这里需指出的是,据德国联邦外贸与与投资署,美国2022年在德投资同比增加了10%,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对美审查数目有所下降。再从审查程序上来看,德国经济部若在初步审查阶段认为交易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则会进入第二阶段,即实质审查阶段。2022年,在306起投资审查中,进入第二阶段的为25起,低于2021年的40起。可以理解为,德国经济部加快了投资审查速度,提高了审查效率。
正在变化的不仅仅是监管,还有受其影响的投资趋势。据德国联邦外贸与与投资署发布的《2022年外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报告》,以外国公司的投资项目数量来衡量,美国以279个项目排名第一,同比增长了10%,中国以141个项目位居第四,比去年略有下降,2021年为149个。报告显示,中国公司主要投资于制药和生物技术、机械和设备、信息通信技术和软件等。
而Rhodium Group和MERICS发布的中国对欧直接投资研究报告,能更全面地呈现了中国在欧投资趋向。研究称,2022年,中国在欧盟27国和英国的直接投资同比减少22%,倒退到2013年水平。其中,88%的投资发生在英国、德国、法国和匈牙利。研究指出,投资之所以减少,除了中国国内原因,还在于欧洲各国政府正在收紧对中国收购的审查,尤其是在半导体和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在德国的2022年中国投资大项目中,宁德时代和蜂巢能源的电池厂,以及对医疗技术公司Phenox的收购较为突出。除了投资金额减少,投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中国投资从并购已有的欧洲企业正转向创建子公司或建厂,其中超过一半的金额都流向了自建工厂,尤其是电池制造厂。需指出的是,德国外商投资法规尚未覆盖绿地投资。
德国收紧外商投资审查并非孤例。Rhodium研究判断,欧洲各国正在收紧对中国投资的审查。2017年时,欧盟成员国中只有11国存在外商投资审查机制,至2022年底,除了两国,所有欧盟成员国都已经建立了或正在建立相关审查机制。哈贝克力图大幅度收紧投资审查,只是他在经济去风险计划中迈出的第一步,而德国经济界已经表达了对“过度监管”的担忧。■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中,「OR」能给您创造优越的阅读体验。只要您在浏览器中输入我们的网址:
oror.vip
即可畅享我们为您提供的优质资讯。
■ 您也可通过手机而或平板电脑从浏览器输入我们的网址:
oror.vip
访问我们的网站,获得一样的精彩!
2023-09-04 10:53
政经
德国为什么打算进一步收紧外商投资审查?+ 查看更多
德国为什么打算进一步收紧外商投资审查?
+ 查看更多
张冬方: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试图推进的这部法律,并非仅仅针对中国,但至少中国会首当其冲。
张冬方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力图收紧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尤其是针对中资的审查,早已不是秘密,悬而未决的是他将如何和在何种程度上实现它。
据《商报》和《南德意志报》,哈贝克正有意将外商投资审查规定从德国的《对外经济法》(AWG)和《对外经济条例》(AWV)中分离出来,出台一部专门的投资审查法律。新法律计划降低审查门槛,加大审查力度和扩大审查范围,比如,外资即使没有获得表决权,但若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产品或技术,也可能会落入审查范围。外商在德建厂,或者在关键研发上进行合作,也可能被纳入安全的范畴,以防关键知识被他国滥用。在《对外经济条例》中,泛行业投资关涉到公共秩序和安全的27个领域,也可能会面临更严格的审查,在这些行业中的每一起投资可能一律被视为关涉安全问题。
而德国在2021年对《对外贸易条例》的修订中,已经扩充了审查范围,降低了审查门槛。比如,泛行业投资中,关涉到公共秩序和安全的行业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27个,新增的技术领域包括可能用于监控的人工智能、半导体、自动驾驶等。在泛行业投资中,履行申报义务的门槛为10%的表决权,或20%,在包括国防在内的特定行业投资,门槛则为10%。
按照媒体的解读,哈贝克试图推进的这部法律并非仅仅针对中国,但至少中国会首当其冲。据媒体披露的经济部文件,为了应对变化中的世界安全局势和经济依赖带来的不断增加的风险,德国政府将其对外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以经济安全为目标,并出台专门的外商投资法律,从而与欧盟的经济安全战略保持一致,将德国联邦政府的中国战略具体化。换句话说,哈贝克将近期公布的欧盟经济安全战略和德国的中国战略当作收紧外资审查的起因和契机。
但起因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事件。我在《中资收购德国汉堡码头为何会一波三折》曾写到过,中远海运港口收购汉堡港CTT码头Tollerort的波折,可以部分归因为德国内部的分歧,经济部长哈贝克为首极力反对,而总理朔尔茨则坚持放行,最后博弈的结果是中远海运港口(Cosco)收购汉堡港CTT码头24.99%的股权,区别于最初的35%,并对中远海运的控制权进行了限制,比如中远海运不得任命CTT负责人,在商业战略和人事决策中也不享有否决权。哈贝克没能从根本上阻止这起交易,但他可以通过推动立法的方式来避免日后出现类似的分歧,这样的动机估计也不难说服朔尔茨。
其实,哈贝克虽在汉堡码头上失利,但在其他交易中仍可以施展拳脚。去年11月,德国政府做出决定,禁止中资收购Elmos晶圆厂,给出的理由为,收购将危及德国的公共秩序和安全,而以增加附加条件的收购方式也无法排除风险。哈贝克称,如果涉及到重要的基础设施,或者有技术外流至非欧盟国家的危险,我们必须对企业收购保持谨慎,尤其在半导体领域,它关系到维护德国和欧洲的经济和技术主权。
德国联邦议院曾就此事向经济部发起了询问:为什么德国政府在汉堡码头和Elmos晶圆厂上有不同的操作。经济部给出的回复为,两者情况不同,在对收购Elmos的审查中,经济部对包括附条件批准在内的不同手段都进行了考量,最终结论为,禁止交易是维护德国公共秩序或安全的唯一的合适手段。然而,德国经济部后来却放行了美资收购该晶圆厂。今年8月初,Elmos宣布,德国经济部无条件批准了美企Littelfuse收购Elmos。
据德国经济部发布的2022年外商投资审查报告,2022年,在根据《对外贸易条例》发起的306起投资审查中,泛行业审查占86%,特定行业审查占14%。按投资来源国来分,美国共110起,中国37起。从投资领域的角度来看,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最多,共87起,其次为健康和生物技术,共35起,另外,半导体占7起,Elmos想必包含在内。从审查数目来看,2022年与2021年持平,但高于2020年的160起、2019年的106起和2018年的78起。而对德国的头三大投资来源国进行比较,对美资的审查数2021年为139起,2022年为110起,对中资的审查数两年间持平,对英企的审查数由2021年的45起变成2022年的40起。这里需指出的是,据德国联邦外贸与与投资署,美国2022年在德投资同比增加了10%,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对美审查数目有所下降。再从审查程序上来看,德国经济部若在初步审查阶段认为交易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则会进入第二阶段,即实质审查阶段。2022年,在306起投资审查中,进入第二阶段的为25起,低于2021年的40起。可以理解为,德国经济部加快了投资审查速度,提高了审查效率。
正在变化的不仅仅是监管,还有受其影响的投资趋势。据德国联邦外贸与与投资署发布的《2022年外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报告》,以外国公司的投资项目数量来衡量,美国以279个项目排名第一,同比增长了10%,中国以141个项目位居第四,比去年略有下降,2021年为149个。报告显示,中国公司主要投资于制药和生物技术、机械和设备、信息通信技术和软件等。
而Rhodium Group和MERICS发布的中国对欧直接投资研究报告,能更全面地呈现了中国在欧投资趋向。研究称,2022年,中国在欧盟27国和英国的直接投资同比减少22%,倒退到2013年水平。其中,88%的投资发生在英国、德国、法国和匈牙利。研究指出,投资之所以减少,除了中国国内原因,还在于欧洲各国政府正在收紧对中国收购的审查,尤其是在半导体和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在德国的2022年中国投资大项目中,宁德时代和蜂巢能源的电池厂,以及对医疗技术公司Phenox的收购较为突出。除了投资金额减少,投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中国投资从并购已有的欧洲企业正转向创建子公司或建厂,其中超过一半的金额都流向了自建工厂,尤其是电池制造厂。需指出的是,德国外商投资法规尚未覆盖绿地投资。
德国收紧外商投资审查并非孤例。Rhodium研究判断,欧洲各国正在收紧对中国投资的审查。2017年时,欧盟成员国中只有11国存在外商投资审查机制,至2022年底,除了两国,所有欧盟成员国都已经建立了或正在建立相关审查机制。哈贝克力图大幅度收紧投资审查,只是他在经济去风险计划中迈出的第一步,而德国经济界已经表达了对“过度监管”的担忧。■
据《商报》和《南德意志报》,哈贝克正有意将外商投资审查规定从德国的《对外经济法》(AWG)和《对外经济条例》(AWV)中分离出来,出台一部专门的投资审查法律。新法律计划降低审查门槛,加大审查力度和扩大审查范围,比如,外资即使没有获得表决权,但若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产品或技术,也可能会落入审查范围。外商在德建厂,或者在关键研发上进行合作,也可能被纳入安全的范畴,以防关键知识被他国滥用。在《对外经济条例》中,泛行业投资关涉到公共秩序和安全的27个领域,也可能会面临更严格的审查,在这些行业中的每一起投资可能一律被视为关涉安全问题。
而德国在2021年对《对外贸易条例》的修订中,已经扩充了审查范围,降低了审查门槛。比如,泛行业投资中,关涉到公共秩序和安全的行业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27个,新增的技术领域包括可能用于监控的人工智能、半导体、自动驾驶等。在泛行业投资中,履行申报义务的门槛为10%的表决权,或20%,在包括国防在内的特定行业投资,门槛则为10%。
按照媒体的解读,哈贝克试图推进的这部法律并非仅仅针对中国,但至少中国会首当其冲。据媒体披露的经济部文件,为了应对变化中的世界安全局势和经济依赖带来的不断增加的风险,德国政府将其对外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以经济安全为目标,并出台专门的外商投资法律,从而与欧盟的经济安全战略保持一致,将德国联邦政府的中国战略具体化。换句话说,哈贝克将近期公布的欧盟经济安全战略和德国的中国战略当作收紧外资审查的起因和契机。
但起因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事件。我在《中资收购德国汉堡码头为何会一波三折》曾写到过,中远海运港口收购汉堡港CTT码头Tollerort的波折,可以部分归因为德国内部的分歧,经济部长哈贝克为首极力反对,而总理朔尔茨则坚持放行,最后博弈的结果是中远海运港口(Cosco)收购汉堡港CTT码头24.99%的股权,区别于最初的35%,并对中远海运的控制权进行了限制,比如中远海运不得任命CTT负责人,在商业战略和人事决策中也不享有否决权。哈贝克没能从根本上阻止这起交易,但他可以通过推动立法的方式来避免日后出现类似的分歧,这样的动机估计也不难说服朔尔茨。
其实,哈贝克虽在汉堡码头上失利,但在其他交易中仍可以施展拳脚。去年11月,德国政府做出决定,禁止中资收购Elmos晶圆厂,给出的理由为,收购将危及德国的公共秩序和安全,而以增加附加条件的收购方式也无法排除风险。哈贝克称,如果涉及到重要的基础设施,或者有技术外流至非欧盟国家的危险,我们必须对企业收购保持谨慎,尤其在半导体领域,它关系到维护德国和欧洲的经济和技术主权。
德国联邦议院曾就此事向经济部发起了询问:为什么德国政府在汉堡码头和Elmos晶圆厂上有不同的操作。经济部给出的回复为,两者情况不同,在对收购Elmos的审查中,经济部对包括附条件批准在内的不同手段都进行了考量,最终结论为,禁止交易是维护德国公共秩序或安全的唯一的合适手段。然而,德国经济部后来却放行了美资收购该晶圆厂。今年8月初,Elmos宣布,德国经济部无条件批准了美企Littelfuse收购Elmos。
据德国经济部发布的2022年外商投资审查报告,2022年,在根据《对外贸易条例》发起的306起投资审查中,泛行业审查占86%,特定行业审查占14%。按投资来源国来分,美国共110起,中国37起。从投资领域的角度来看,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最多,共87起,其次为健康和生物技术,共35起,另外,半导体占7起,Elmos想必包含在内。从审查数目来看,2022年与2021年持平,但高于2020年的160起、2019年的106起和2018年的78起。而对德国的头三大投资来源国进行比较,对美资的审查数2021年为139起,2022年为110起,对中资的审查数两年间持平,对英企的审查数由2021年的45起变成2022年的40起。这里需指出的是,据德国联邦外贸与与投资署,美国2022年在德投资同比增加了10%,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对美审查数目有所下降。再从审查程序上来看,德国经济部若在初步审查阶段认为交易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则会进入第二阶段,即实质审查阶段。2022年,在306起投资审查中,进入第二阶段的为25起,低于2021年的40起。可以理解为,德国经济部加快了投资审查速度,提高了审查效率。
正在变化的不仅仅是监管,还有受其影响的投资趋势。据德国联邦外贸与与投资署发布的《2022年外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报告》,以外国公司的投资项目数量来衡量,美国以279个项目排名第一,同比增长了10%,中国以141个项目位居第四,比去年略有下降,2021年为149个。报告显示,中国公司主要投资于制药和生物技术、机械和设备、信息通信技术和软件等。
而Rhodium Group和MERICS发布的中国对欧直接投资研究报告,能更全面地呈现了中国在欧投资趋向。研究称,2022年,中国在欧盟27国和英国的直接投资同比减少22%,倒退到2013年水平。其中,88%的投资发生在英国、德国、法国和匈牙利。研究指出,投资之所以减少,除了中国国内原因,还在于欧洲各国政府正在收紧对中国收购的审查,尤其是在半导体和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在德国的2022年中国投资大项目中,宁德时代和蜂巢能源的电池厂,以及对医疗技术公司Phenox的收购较为突出。除了投资金额减少,投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中国投资从并购已有的欧洲企业正转向创建子公司或建厂,其中超过一半的金额都流向了自建工厂,尤其是电池制造厂。需指出的是,德国外商投资法规尚未覆盖绿地投资。
德国收紧外商投资审查并非孤例。Rhodium研究判断,欧洲各国正在收紧对中国投资的审查。2017年时,欧盟成员国中只有11国存在外商投资审查机制,至2022年底,除了两国,所有欧盟成员国都已经建立了或正在建立相关审查机制。哈贝克力图大幅度收紧投资审查,只是他在经济去风险计划中迈出的第一步,而德国经济界已经表达了对“过度监管”的担忧。■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